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检查

【概要】三类五种

·单核细胞(M)

·淋巴细胞(L)

白细胞计数

【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原理】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

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0.38ml稀释液+20μl血→混匀(棕褐色)→充池→静置2~3min→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计算

【质量控制】

1.经验控制

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1)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1。

(2)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

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

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若白细胞数太低(<3×109/L),可增加计数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

(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儿童:(5~12)×109/L

【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检测原理】

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

【质量控制】

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

(1)细胞分布不均:

体尾交界最佳,

“城垛”式移动。

【质量控制】主要因素

(2)形态识别差异

①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差异;

②单核细胞和大淋巴细胞鉴别能力差异;

③染色较差的涂片,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难以区分。

2.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因素

临床上如需观察细胞数量变化作为诊治指标时,

应提高细胞计数量,如下表。

如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

【参考值】

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Nsg>70%,绝对值>7×109/L称为增多。2叶核占10%~30%,3叶核占40%~50%,4叶核占10%~20%,5叶核<5%。

1)年龄变化:新生儿白细胞较高(可达(15~30)×109/L)。

第6~9d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4~5岁两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次交叉变化曲线,到青春期时与成人相同。

2)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严寒、暴热使白细胞数高达15×109/L或更高。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超过5个月白细胞可达15×109/L以上,妊娠最后1个月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白细胞可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

5)其他: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30%(包括N、L和M)。

中性粒事儿真多

淋中6945两交叉

安静休息早晨低

其它情况均增高

(2)病理性增多

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Nsg 或Nst。

①反应性增多

四急一严一恶

②异常增生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异常增生性增多

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

见于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血病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3)中性粒细胞减低: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低症;

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见于:

①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

②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⑤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增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参考上限(>0.05×109/L)。

(1)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

(2)骨髓增生性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罕见,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达20%以上,且多幼稚型。

口诀:

过敏炎症骨髓增

嗜碱粒白较罕见

2.减少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放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急性期。

淋巴细胞

1.生理性增多:

绝对值成人>4×109/L、儿童>7.2×109/L、4岁以下>9×109/L。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增多: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良性淋巴细胞增多性传染病。

2)百日咳:淋巴细胞达30×109/L,范围为(8~70)×109/L,以CD4阳性细胞为主。

3)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前,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

4)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5)药物:阿司匹林、氟哌啶醇、铅、左旋多巴、苯妥英等。

传单百日肾移植

淋白药物淋增多

淋少放射肾化脓

3.减低:

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单核细胞

1.生理性增多: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超过0.8×109/L。儿童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N变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

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

1)某些感染:WBC达20×109/L以上,外周血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达30%以上,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

2)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

3)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4)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5)胃肠道疾病:如酒精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操作方法】

0.38mlE稀释液+20μl血→混匀→充池→静置3~5min→计数(低倍镜,两个池,10个大方格)→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