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还原论、假说演绎、归纳推理、黑箱方法、观察渗透理论总结-研究生考试预测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考研预测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考研预测题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二、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性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涉及到的主要课题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方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4·理论研究水平(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1.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①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
③发展研究: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一定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内在规律五、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六、我国教育研究模式的基本特点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总结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脱节,与自然哲学研究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齐直观;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一、★直觉观察期朴素唯物论,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心理学考研的三大演绎推理理论

心理学考研的三大演绎推理理论
一、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假设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但实际上总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例如,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是C,因此,所有的A都不是C,这个论断实际上是错误的。
造成推理错误的理论有:
1、气氛效应理论:伍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些等)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2、换位理论: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
3、心理模型理论: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
推理过程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没有考虑更多的心理模型造成的。
二、线性推理
又叫关系推理。
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
休腾洛切尔等人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并按一定的一定的空间系列进行操作,即人们把前提结合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把一些项目按大小想象为自上而下的垂直排列或自左向右的水平排列,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这个空间系列中的相对位置来判定。
克拉克等人认为,线性推理前提不是由表象表征的,而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在线性推理时,人们首先把前提转换成命题形式。
三、条件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
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任务”说明被试具有“证实倾向”。
[心理学考研的三大演绎推理理论]。
自然辩证法考试解析

《自然辩证法》考试 答案一、基本理论概念部分:1、机械自然观或生态自然观答: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机械自然观成为以后相当时间内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
其要点为:1) 宇宙像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失,与物体运功无关;3) 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 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总之:机械自然观把大自然比作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不再认为自然是个有机体,自然不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不具有理智和理性,不能自主地运动和变化,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简言之“世界是一架机器”。
坚持有神论的思想、决定论的思想、还原论思想和简单性思想。
(概论P31)生态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斯、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发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还高度重视人在大自然中的独特价值和主体地位。
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概论P82)2、科学乌托邦或科学敌托邦、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几种观点答:科学乌托邦:以现代科技为根本依托对未来社会进行理想设计,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必定可以实现物质丰裕、持续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梦想。
注:乌托邦新型理想社会的理念创新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理性启蒙运动推动了世界的全面理性化,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条件;工业革命及其引领的西方现代运动为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还原论整体论系统论

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这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问题。
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学家是彼塔朗菲,他是位分子生物学家。
当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知道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整体论方法,强调还是要从生物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论方法没有发展起来。
但整体论方法的提出,不失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明确提出把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他的系统论方法,这是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
综合集成方法的科学价值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钱老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
这就将系统论方法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法。
其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及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与智慧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论就是综合集成理论。
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体现。
把综合集成方法应用到技术层次上,就是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工程就是用于系统管理的综合集成技术。
科学思维方法论复习题

科学思维方法论复习题科学思维方法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科学:就是如实反映自然界、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知识体系。
2、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3、归纳法:是从个别,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
4、转换法:就是当原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说明大量的新事实时,科学家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理论,变更理论框架,是新事实得到解释的过程。
简言之,转换就是旧理论向新理论转变的方式。
5、黑箱方法:通过观测外部输入黑箱的信息和黑箱输出的信息的变化关系,来探索黑箱的内部构造和机理的方法。
“黑箱”指内部构造和机理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系,只能依据对其外部观测和试验的结果,来认识其功能和特性。
6、外推法:用现有的知识以扩大到该领域以外的未知领域的思维操作活动。
7、分析方法: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8、假说:假说是科学假说的简称,是指根据一直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科学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
9、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和科学思维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是科学认识主体对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应。
10、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由该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方法。
11、模型化方法:是运用模型去模拟原形的各种特征的方法,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特征。
12、猜想:是指依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去推测解释这一事实的原理,并进而提出一定的假说的思维方法。
13、课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技认知过程中所选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狭义的科学问题,或者说是科学认识主体某一个或某几个狭义科学问题而提出的任务。
14、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的各种成分的数量的分析。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1)比较文学绪论1、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3、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写论文的理论方法有哪些

写论文的理论方法有哪些
1.归纳法:通过收集、整理和总结大量具体事实、数据和观察结果,从中找出普遍规律、共性特征和潜在的理论原则,从而推断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2.演绎法:由已知的理论原理和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在论文中,可以利用演绎法来探讨理论的适用性、验证理论的假设条件等。
3.实证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以实际的证据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可靠性和普适性,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4.对比法:通过比较不同理论、观点、解释等的异同之处,从而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并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结论。
6.抽象理论方法:将具体的实例和现象抽象为更普遍的概念和理论,以较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来解释和理解问题。
7.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过程和发展的研究,探索问题的形成、演变和解决路径,以及历史对问题的启示和借鉴。
8.指导性理论方法:在研究中以已有的理论或模型为基础,进行推理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或模型,对问题进行解释和预测。
9.系统论方法: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并通过对系统性质和特征的研究,揭示问题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10.实践问题方法:以实践问题和实际需求为研究的出发点,进行问题定义、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在论文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以上是写论文常用的理论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
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中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和优势,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1参考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1参考答案1、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研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
2、决定科学方法的要素包括:物质手段、研究对象、思维加工的形式和方法、理论工具。
3、模拟方法的基础是模型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具体研究可采用数学模拟、物理模拟和功能模拟三种。
4、科学方法论大体上包括四个层次:各种技术手段和操作规程、具体学科门类的共有方法、哲学方法和各门学科共有的方法。
5、假设的两个特点:以科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具有推测的性质。
(与第二章填空题第2小题矛盾)6、科学抽象中的逻辑方法包括:分析和综合、演绎与归纳。
7、科学抽象中的非逻辑方法包括:理想化方法、模型方法、类比方法。
8、“三论”方法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
9、系统理论方法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三个方面。
科学研究:P5假设:P15科学方法论:P14黑箱方法:P201、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P52、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
P6-7(与论述题第1题重复)3、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P11-124、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P9四、论述题1、你认为怎样划分教育科学研究类型恰当?P6-72、你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程序有哪些特点?3、谈谈你对教育科学方法论的认识?P14(与下面第4小题重复)4、谈谈你对研究方法论层次的理解?1、观察和实际需要是提出研究问题的关键。
2、假设具有两个特性,其一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假设性,其二是具有推测的性质。
3、问题定位是指对研究问题在科学系统、层次中所处位置的分析,这是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步。
4、问题分解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加以研究。
5、问题的转移一般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转换研究问题,另一方面是变换研究途径与方法,改变研究设计。
6、传统教育目标三层次:第一位是知识,第二位是实用技术,第三位是态度和能力。
7、现代教育目标放在第一位的是态度和能力,第二位是实用技术,第三拉是知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
从抽象到具体:公理化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一)历史
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概念演变史、学科史等 (二)逻辑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以抽象基本特征。逻辑思维的基 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被称为 “抽象思维”。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四)信息方法 信息方法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
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 法。
信息方法的优点是不割断系统的联系,通过流经系统结构的信息,考察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以及变化发展,用联系的、全面的、功能化的观点去综合分析系统运动过程。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一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一)数学方程方法 (二)数学建模方法 (三)数学统计方法 (四)数学实验方法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系统方法是指 20 世纪 40-90 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
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作用。 (一)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1、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 方法。 2、系统综合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 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 种思维方法。 3、系统综合是与系统分析逆向的思维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整合统摄分析;在部分与整体 相互关系揭示系统特征和规律。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一)收敛思维特性 收敛思维特性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又称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方法有综摄法等。 (二)发散思维特性 发散思维特性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又称 “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方法有①智力激励法 、 ②集体启发法 、 ③ 联想发明法 (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 若只重视其中之一是形而上学思维,若两者有机结合则是辩证思维。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 补性,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发散中注意收敛。 托尼•巴赞(Tony Buzan) 《思维导图》及软件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1)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教育历史研究法: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法:(1)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行动,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的研究。
代表有斯腾豪斯、凯米斯。
(2)《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3、个案研究法:(1)是一种探索及分析社会单位生活过程,旨在探讨一个个案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性质,以了解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通过个案来探究其与全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个别的、深度的、描绘的研究方法。
(2)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研究方法,又称案例研究法。
4、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5、教育叙事研究法:“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即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过程。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的研究方法。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6、扎根理论: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的质的研究方式。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扎根理论”最初由美国学者格拉塞(Glaser, G.)和斯特劳斯(Strauss, A.)在1967年《扎根理论的发现》中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命题思路及答题方法(以考研真题为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命题思路及答题方法(以考研真题为例)客观试题命题思路及答题方法一、选择题命题思路答题方法:技巧和形式永远服从于内容,关键还是要把知识点掌握扎实。
一是明确题目考核的知识点及能力;二是找出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排除错误选项;四是确定最佳选项。
命题思路总结为七点:(一)以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著名哲学命题作为题干内容;(附真题举例,蓝色字体为正确答案)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关于人的本质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哲学和人类生存活动联系问题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循环论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3.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前提下,高度重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是( )。
A.历史人物不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B.历史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等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C.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首先发现或提出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4.“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A.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B.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D.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为载体命题;1.庄周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C.绝对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三)围绕诗词名句进行设问;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选言推理的种类

选言推理的种类推理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推断和推测来推断出结论的过程。
在推理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种类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推理种类:1.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基于观察到的个别事实或案例,并通过推断规律性模式的方式得出结论。
例如:观察到过去的数据证明某个事件与特定因素有关,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未来也会如此。
2.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基于已知的前提条件和逻辑关系,通过推导来得出结果。
例如:所有人类都是动物,Tom是人类,因此Tom是动物。
3. 反演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根据已知的观察结果推断可能的原因或解释。
它涉及到通过观察结果来推测可能的原因,并选择最有可能或最合理的解释。
例如:地上湿润可能是因为刚下过雨。
4. 假设推理(Hypothetical Reasoning):基于具体的假设来进行推断。
它涉及到从假设的前提条件开始,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
例如:如果明天下雨,那么我需要带雨伞。
5. 统计推理(Statistical Reasoning):根据统计数据和概率来进行推理和预测。
它基于统计方法和模型,通过概率推断来得出结论。
例如:根据过去五年的销售数据,预测未来一年的销售量。
6. 模式推理(Pattern Reasoning):基于观察到的模式或规律进行推理。
它涉及到寻找并利用已知的模式或规律来推理未知的信息。
例如: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判断出某个产品在特定季节的销售量会增加。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推理种类,实际上推理可以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和应用。
推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数学、哲学、法律和日常生活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练习题

绪论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 )的根本观点。
D.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 )思想在主张宇宙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D.德国古典哲学二、多选题。
1、古希腊人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 )的性质。
B.直观D.思辨E.猜测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和( )。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三、判断题。
1、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2、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是永恒不变的。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单选题。
1、米利都学派“三杰”是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和阿拉克西朱尼。
2、提出绝对时空观的人是牛顿。
3、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提出地质渐变论。
二、多选题。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A.机械论B.还原论C.机械决定论D.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哲学意义是B.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运动不灭”的观点C.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3、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科学基础的自然科学成就是A.星云假说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D.生物进化论4、系统科学的哲学意义是A.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B.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C.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E.表明分析式的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是有重大缺陷的5、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看来,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哲学意义是表明A.人类不可能把握微观客体的“本来面目”C.在微观领域中,决定论、因果关系失效了,应代之以非决定论。
D.在微观领域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6、系统的特征是A.整体性B.动态性C.开放性D.层次性7、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句话表明A.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B.人与自然密切相关C.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界D.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自然界8、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A.机械自然观D.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三、判断题。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 参考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一)参考答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_________,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亚里士多德在_________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并以巴巴拉式_________为科学解释中演绎推理的范例,强调通过演绎建立科学解释,对以后的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3.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_________性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是1985年出版的《_________》。
4.理论构思所含的基本概念,特别是_________,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有严格规定的含义,二有好的_________,三有好的清晰度。
5.从观察的系统性来看,观察法可分_________和_________。
6.教育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初步整理资料和进行描述统计等步骤。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把访谈调查分为_________访谈调查和_________访谈调查。
8. _________,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无关变量,也叫_________。
9.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_________、完全归纳法和_________三种,前者又称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称因果关系归纳法。
10.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B.科学理论C.科学思想D.科学观念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A.基础研究B.描述研究C.发展性研究D.预测研究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A.历史感与正义感B.历史感与责任感C.责任感与现实感D.历史感与现实感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描述记录法B.日记描述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比率测量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A.访谈调查B.测量调查C.表格调查D.问卷调查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内在效度B.外在效度C.总体效度D.生态效度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条形图B.圆形图C.线型图D.直方图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理论构思2.历史研究法3.访谈调查4.协方差分析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7-8页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生命都来源于自然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答: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的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特征: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
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6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1)在不同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同一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2)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研究理论有哪些

研究理论有哪些研究理论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用于解释、分析和预测现象的一种解释框架。
它是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知识体系,对于研究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理论。
1. 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实践规律;演绎法是指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通过逻辑推理从基本原理推导出具体结论。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推理方法,用于从已知事实中推导出新的知识。
2.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这些功能和角色相互依赖、互补、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成的,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和斗争。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存在,关注社会中的权力、阶级、种族、性别等问题。
4. 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们对待事物的意义是通过符号交流和相互理解而建立起来的。
符号互动主义关注社会中的日常交往和互动过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理解。
5.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各个社会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6.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们共同构造和赋予意义的,社会的现实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出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社会中的文化、符号和人们的解释。
这些研究理论都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基本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可能采用不同的理论,由于研究问题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
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会结合多种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各章节重点难点4个要点)1、教育研究的类型(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
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一)选题的主要来源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二)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高教版课后答案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整体论与还原论对医学的影响整体论亦称“机体论”。
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由贝塔朗菲所创立。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有些对象可以通过解剖拆分后来认识,有些则不必或根本不可能进行解剖拆分,所以就形成了还原论和整体论两大认知世界的方法.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如此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多数人认为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
例如为了研究生命,我们首先将其分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然后研究其各个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研究组成这些系统的各个器官,为了解器官又必须进一步研究组织直到最后的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研究。
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它有其局限性。
因此我们要谈到整体论。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将系统完全分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研究事物。
比如研究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
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
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
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但当然也有可能会丢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由以上的阐释我们对整体论与还原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医学领域,对很多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特别是精神心理方面的认识,不可能全部实现量化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确实也没有必要去实现量化,不可能都去解剖且尸体与活体本身存在差别。
在不可解剖拆分和难以量化这两种情况下就只能采用整体论来认识世界。
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认识论即中医在认识上以整体论为主西医则以还原论为主。
受各自的认识论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形体组织及五官九窍都可纳入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通过经络的联系,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不但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生命价值观。
它强调人要敬畏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人体内外达到了动态的阴阳平衡才能获得身心俱康的生命最高境界。
这种整体论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理论,用阴阳说明其对立统一,用五行说明其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的关系。
正因为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很多都源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直观的现象和体验所以生活经历越丰富就越能理解中医。
西医学则,任何生物学问题是必须在物理化学的层次加以阐明才算是得到根本解释的,也就是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
而根据这种观点,整体由局部组成,高级运动由低级运动组成,可一直追溯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因此,自然就会重局部而轻整体,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细结构而轻相互关联。
因此中医的特点强调的是不直接对抗病邪而是修补和激发自身的防御体系和自愈系统从而与自然界的病邪达到相安无事的共存状态。
西医的治疗对象是病.是将有检验指标的症状控制住中医的治疗对象是人目标在于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实现、自由发展及自行和谐最终成为平人阴阳平衡和谐的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微观与整体的矛盾其“不相容原理”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少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将之引入医学领域人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应该超过任何现有的事物过分精细化的研究会使我们反而无法正确地认识它在中医经典《内经》中就提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这句话就明确提出了宇宙万物的无限可分性由十推百由千推万永无止境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探讨宇宙和生命科学是不适宜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家选择了整体论通过事物表现来的外部征象来探索事物内部规律其思想核心就是“整体”和“平衡”。
整体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局部病变都和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认识疾病时我们需要始终从整体出发。
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整体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而平衡的不同环节遭到破坏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体外在症状的分析和研究来判断体内平衡的破坏情况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
把握疾病的转归。
还原论与整体论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研究方法,它们本身无所谓优劣之分,两种方法论需要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
一方面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它需要用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弥补。
另一方面;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模糊性。
有必要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加以澄清。
因此中医与西医也应是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首先,要充分认识还原论与整体论优势互补、辩证统一的必要性:双方各有自己的劣势、局限性,还原论无法把握整体所涌现出来的新属性,整体论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把握深层次的本质:还原论忽视经验。
整体论缺乏实验;还原论否认形象思维,整体论缺乏逻辑性;还原论强调定量分析与精确性,对于难以定量化与精确化的事物无能为力,整体论缺乏定量分析。
其次,实现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优势互补是有可能的:1,还原论的优势正是整体论的劣势,整体论的优势也正是还原论的劣势,在充分地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要自觉地注意,警惕各自的劣势、局限性:只有切身地体会到自己的劣势、局限性,才能想办法克服、弥补,才能看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实现互补。
2,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虽然各有优势,但都是大脑思维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现代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为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实验————归纳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逻辑、批判诸“假象”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科学归纳法,主张通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大量收集正反事实材料,从许多个别具体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
为近代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论。
培根归纳法包括五个主要环节,即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培根的归纳逻辑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局限性局限性局限性。
主要表现是:培根归纳法本是一种只有有限的助发现作用的科学方法,却被夸大为唯一的、起决定作用的、绝对可靠的方法;假说、演绎和数学在他的科学方法论中没有适当的地位。
培根的方法论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培根没有认识到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
他不了解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竭力贬抑演绎法;夸大归纳法在认识论中的作用,视归纳法为解释自然的“真正钥匙”。
他没有认识到归纳法的局限性,把归纳法当作唯一可靠的方法。
培根的归纳学说的这一局限性,到了19世纪英国一些经验主义哲学家那里更趋于极端,形成了十分荒谬的“归纳万能论”。
归纳主义者之所以走到如此愚蠢可笑的地步,这与培根学说的消极影响不是没有关系的。
5.假说—演绎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其基本思路简要表示如下:“提出问题_+提出假说_演绎推理-+预期结果_+根据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一致,判断假说是否正确_+得出结论(即正确的假说)”假说演绎推理,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归纳推理,即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假说,这个假说的合理性有多大,即归纳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大,需要接受事实的检验。
如果假说能够合理地解释已知的或可预测的经验事实,则假说的确证度就增大。
假说演绎推理与溯因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假说演绎推理是在溯因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溯因推理,在已知的事实E 和科学原理(如果H,那么E)的基础上推测出结论(假说)H以后,如何确定这个假说(结论)的可靠性呢?这就需要从假说H得到确证。
因此,溯因推理是一种发现(假说)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则是一种验证(假说)的方法。
假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并不蕴涵结论。
前提真,结论未必真。
从推理形式来看,它不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无论是某一个事实E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还是一系列的事实(E1,E2…EN)与观察实验的结果相符合,逻辑上都不能必然地断定结论(假说)H是真实的。
如医生给病人诊断后提出假说:该病人患有肺炎。
在此基础上,医生进一步演绎出病人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尽管这些现象可能都是事实,但并不能必然地得出病人患有肺炎的结论,因为存在这些现象的病人也可能患有别的疾病。
因此,假说演绎推理结论(假说)只能是某种程度的确证。
浅谈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与联系一、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根据对某类事务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归纳法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必然正确,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引出个别性知识,即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的过程。
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正确,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则推出的结论也必然正确。
所以运用演绎推理,作者所根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而且要和结论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或脱节,否则会使人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二.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1、思维起点不同:归纳法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而演绎则由一般(或普遍)到个别。
这是归纳法与演绎法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2、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在规范研究当中,学者一般采用归纳法,归纳法对作者的思辨性思维要求较高,以保证整个论证过程符合逻辑规则,一般很难做到,因此归纳法很多时候是一种或然性的推论;演绎法的研究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推理的过程,实证研究一般都要有理论基础,或逻辑的推导过程,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因此归纳法的研究思想普遍应用与规范研究当中,而演绎法则应用于实证研究当中。
3、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