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说明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应用

说明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应用

说明毛细管电泳特点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将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移动速率和荷电量的差异进行分离和富集。

毛细管电泳具有高分离效率、快速分离、小量样品、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化学、生物、环境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其主要应用领域和特点如下:
1.分离生化分子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分离和富集DNA、RNA、蛋白质、糖类和小分子有机物等生物分子。

这些生物分子在酸碱性、水解、氧化还原等条件下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电荷性质,可以被毛细管电泳技术精确分离和定量。

例如在DNA分离和定量方面,毛细管电泳已经成为PCR扩增产物检测、基因测序、DNA指纹鉴定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重要手段。

2.分析环境污染物
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可以对水、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定量分析。

例如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环境中的氨、硝酸盐、荧光增白剂、PESTICIDE 等有害物质含量,以及酒类中的苯甲酸、乙酸等有害物质。

3.分析药品和代谢产物
毛细管电泳可以快速、灵敏地分离和鉴定药品和代谢产物,具有药动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毛细管电泳技术节省反应时间,减少实验操作时间,可对液-液、液-固、固-液等反应进行分离和分析,得到精确的数据和结果。

如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分析身体内的有机酸、氨基酸、代谢产物等物质。

总之,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化学分析和生物分析中均有广泛应用,且已成为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分离分析手段。

品检中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

品检中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

品检中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化学、生物和环境领域的重要分析方法。

它基于样品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差异来分离和检测不同化学物质的方法。

在品质检验中,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的监控和分析中。

本文将对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在品质检验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在品质检验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产品中各种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上。

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产品中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如酸、碱、重金属、农药和药物等。

这对于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在品质检验中还可以用于表征产品的特性和性能。

例如,在食品行业,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剂和污染物,从而评估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确保药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在品质检验中的应用还包括对产品中杂质的检测和分析。

在制药和化妆品行业中,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需要对产品中的杂质进行分析和识别。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以其高分离效果和灵敏度,在检测产品中微量杂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可以对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找出潜在的问题。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溯源和调查。

当产品质量问题发生时,需要追溯问题的起源和原因。

通过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可以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对,找出问题的根源。

这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在品质检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对产品的成分、特性、杂质以及质量问题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析,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并在品质检验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应用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应用

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和应用1.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下离子在毛细管中迁移的分离技术。

其原理基于离子在电场中带电迁移速度与其电荷量、电场强度以及溶液介质的性质相关的事实。

毛细管电泳法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分子的电荷差异和大小来实现分离物质的目的。

1.1 分离机制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进样:待测样品经过电泳柱,在毛细管中形成等电流聚焦带。

2.分离:应用电场,待测物质开始在毛细管内移动,根据分子的电荷和尺寸差异,分离成不同的带电物质。

3.检测:通过检测器对不同迁移距离的带电物质进行监测和记录。

1.2 主要影响因素影响毛细管电泳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高,迁移速度越快,但也容易产生电泳柱壁的热效应。

•pH 值:溶液的pH 值会影响离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迁移速度。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效果,通常需要控制温度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法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2.1 生物医药领域•药物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药物代谢产物分析、毒性物质筛选和药物质量分析等。

•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对于蛋白质的分析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结构研究等方面。

2.2 环境监测领域•水质监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水质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分析,可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和水质安全评价等。

•大气污染物监测: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和颗粒物的分析,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有重要作用。

2.3 食品安全领域•农药残留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添加剂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食品添加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用于食品质量控制和标签声明的验证等。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常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学物质的分析技术。

它基于样品在电场作用下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的差异,利用电泳现象进行分离。

该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样品消耗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分离物质。

当样品通过直径较小的毛细管时,由于电场的作用,带电物质会在毛细管中产生电泳迁移。

迁移速度快的物质会较早到达检测器位置,而迁移速度慢的物质则会滞留在毛细管中,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在电场、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与其电荷、粒径、溶剂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电荷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毛细管电泳法可分为两种类型:正交电泳和非正交电泳。

正交电泳主要用于带电物质的分离,而非正交电泳则用于非带电物质的分离。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和试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电解质缓冲液•样品溶液2. 设置电泳条件根据实验需要,设置好合适的电场强度、电解液pH值和缓冲液浓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离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

3. 毛细管填充将毛细管浸入缓冲液中,通过电力作用使缓冲液进入毛细管,直至毛细管完全填充。

4. 样品进样通过微量注射器将样品溶液缓慢注入毛细管,注意避免气泡的产生。

5. 开始电泳将毛细管两端插入正、负电极中,开启电源,开始电泳过程。

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结果分析,如紫外检测、荧光检测等。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泳法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分析研究。

具体的应用包括:1.蛋白质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对于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2.DNA分析:毛细管电泳法可以用于DNA序列分析、基因突变检测、DNA测序等领域,对于遗传学研究、法医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分析测试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运用

绿色分析测试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运用

绿色分析技术强调的是检测过程污染性小,是当前食品检验领域的发展方向。

绿色分析测试技术应用了绿色化学理念,以减少环境影响为目的,降低化学分析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并将其控制在最低程度,在食品检测中的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食品检测行业高效化、科学化的发展。

1 近红外光谱分析测试技术1.1 近红外光谱概述近红外光谱在食品检测中运用的原理是,分子内基团振动的倍频吸收和合频吸收产生一定的光谱,吸收强度很弱,所以该技术可以分析不经稀释处理的样品。

在食品检验中应用该项分析技术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已经成为食品检测中的重要方法。

1.2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检测中的运用1.2.1 常规检测研究人员使用光谱分级技术结合其他技术进行了食品检验工作,①产地检测,在使用近红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成分分析法检测白葡萄酒的产地,研究人员针对不同产地、品种不同的白葡萄酒,结合数学分析法,构建了溯源模型,识别葡萄酒产地的准确度达到了90%以上。

②食品掺假检测,研究人员使用该项技术分析葡萄酒中的色素成分,分析误差较小,通过检测成分数据,与葡萄酒的标准成分数据进行比对,可确定葡萄酒是否掺假。

1.2.2 在食品加工中的运用应用近红外分析技术,检测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成分发生的变化,比如,吴静珠等针对同类型的奶粉[1],结合酸度、脂肪、乳糖、蔗糖、蛋白、灰分六个参数,使用全谱分析法,建立了光谱模型,对奶粉品质进行了检测,得出除了酸度检查结果不够理想外,其他5项检测结果较为准确,并且简化了光谱检测的流程[2]。

1.2.3 食品农药残留检验中的运用近红外技术在痕量分析中的应用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光谱的吸收强度较弱,并且灵敏性不够,而该项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的结合,可以很好的检查出食品中微量农药的残留,使用该项技术检测之前,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使用硅胶作为吸附剂,将硅胶放入预处理样品中,富集其中的物质,然后获取其漫反射光谱,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留一交互验证法进行建模和分析。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用外来品种或加工食品。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食品检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项。

而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凭借其高效、快速、灵敏的优势,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食品检测领域的一颗明珠。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动力学吸引作用实现离子分离的方法。

它借助浸渍有电解液的毛细管,通过电场的作用,将离子从样品中逐一分离,然后检测各离子的运动速度以确定其化学性质。

相对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气相色谱(GC)检测技术,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更加快速、高效,并且可以实现极小量的样品分析。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在食品检测中最主要的应用是分析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及微生物等有害成分。

其中,添加剂的检测是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黑心厂家的欺诈下,一些非法添加剂如甲醛、苏丹红等危害健康的物质被加入到食品中。

针对这种情况,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可以对添加剂进行精确的检测,并确认添加剂是否符合标准。

另一方面,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对化妆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目前市面上的化妆品品种众多,但并不是每一种都符合安全标准。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化妆品成分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这种情况下,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可以对化妆品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从而保障人们的健康权益。

在农业领域,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析方法。

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农药及肥料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各种微生物,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卫生质量。

总之,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分离技术,它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认可。

通过对添加剂、农药、重金属、微生物等有害成分的精确检测,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对于提升食品安全质量至关重要。

微流控芯片电泳在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_吴晶

微流控芯片电泳在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_吴晶

Abstract: Microfluidic chip electrophoresis could be an ideal candidate for rapid onsite analysis associated with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low sample / reagent consumption,rapid analysis,high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easy miniaturization. This review covers 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of this technique in areas of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including detection of harmful residues and illegal additives in foods,and determination of toxic inorganic ions and organic pollutant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The factors that limit the applications of this technique in the realworld analytical practice are discussed ,and the potential 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microfluidics; electrophoresis; food safety; environmental analysis; review 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各种便利 , 但随之而来的各种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公众视野。对于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尤其是突发性问题, 发展简单快捷的 实时、现场分析方法十分必要。 微流控分析是指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的微通道内进行反应和检测的分析技术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几种常用检测方法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几种常用检测方法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几种常用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基于溶剂流动的液相色谱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能力强等特点。

在牛奶中检测抗生素残留时,首先将牛奶样品经过样品前处理,去除干扰物,然后使用适当的洗脱液将抗生素从固相萃取柱中洗脱出来,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抗生素进行分离和定量。

2.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离子迁移速度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分离能力、快速分析速度等特点。

在牛奶中检测抗生素残留时,首先将牛奶样品进行前处理,然后通过毛细管电泳仪器进行分析。

该方法不仅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抗生素,而且样品准备过程相对简单。

3.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色谱柱分离原理的分析方法,通过适当的蒸发和衍生反应可以将抗生素样品转换为易于气相色谱分析的衍生化物。

该方法具有高度选择性、高灵敏度等优点。

在牛奶中检测抗生素残留时,通常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

首先将牛奶样品中的脂肪物质去除,然后使用适当的溶剂将抗生素从样品中提取出来,并通过气相色谱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免疫学方法。

在牛奶中检测抗生素残留时,首先利用适当的蛋白质工程技术制备特异性抗生素抗体,然后将牛奶样品中的抗生素与抗体结合,通过酶标记的二抗或亲和素染色法对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

5.高分辨质谱法(HRMS):高分辨质谱法是一种基于质荷比检测的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点。

在牛奶中检测抗生素残留时,首先将牛奶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然后通过质谱仪对抗生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该方法不仅可以同时检测多种抗生素,而且可以准确测定其残留量。

总结起来,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气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高分辨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概述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分离和测定化合物的方法,主要通过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利用化合物在电场作用下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来实现分离。

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快速、高效、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易于自动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原理毛细管电泳法的原理基于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

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场后,带正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阳离子)会向负极移动,带负电荷的化合物(称为阴离子)会向正极移动。

此外,较小的分子会比较大的分子更快地移动。

毛细管电泳法通常涉及两种类型:区域电泳和溶剂前移电泳。

区域电泳区域电泳是毛细管电泳法中常用的方法。

在区域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不均匀,其中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弱,另一个区域的电场强度较强。

样品被注入到电场强度较弱的区域,然后通过施加电场使样品向较强的电场区域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的电荷和分子大小,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溶剂前移电泳溶剂前移电泳是另一种常用的毛细管电泳法。

在溶剂前移电泳中,毛细管中的电场强度是均匀的。

样品被注入到毛细管中,然后施加电场使样品移动。

不同化合物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它们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电荷性质,因此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仪器和操作步骤进行毛细管电泳法需要一些特定的仪器和材料,如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高电压电源、样品注射器、电解质缓冲液等。

下面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准备所需的电解质缓冲液和样品。

2.毛细管准备:将毛细管切割为适当长度,并连接到毛细管电泳仪。

3.缓冲液填充:将电解质缓冲液注入毛细管的两端,确保整个毛细管都充满缓冲液。

4.样品注射:使用样品注射器将待分离的样品缓慢而均匀地注入到毛细管中。

注射点距离电极一定距离。

5.施加电场:从高电压电源上施加适当的电场,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电场。

6.记录结果:观察样品的迁移情况,根据需要调整电场强度和时间,记录分离结果。

毛细管电泳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e a e . Fur h r nh nc r t e mor e,t ot nta p ia i n i o d r s a c n veo he p e i la plc to n f o e e r h a d de l pme o a il r nt f c p la y e e t o or ss t c ol gy wa r o e . l c r ph e i e hn o s p op s d
e t n ie rve e x e sv e i w d,i c u n e e m i to fp e e v tv s s e t ne s n l di g d t r na i n o r s r a i e , w e e r ,pi m e s a d n rto g nt n ut ii n
摘 要 : 者 对 毛 细 管 电 泳仪 的 工 作 原 理 、 离模 式 等 内容 进 行 了 简 要 的 介 绍 , 述 了近 年 来 毛 细 作 分 综
管 电泳在 食 品添加 剂检测 中的应 用 , 要 包括 防腐 剂 、 味 剂 、 主 甜 酸味 剂 、 色素 以及 营 养 强化 剂 等 的

化 学 合 成 或 天 然 物 质 。它 在 食 品 的 制 造 加 工 、 装 包
处理 及感 官评 定 等 方 面起 了 很 大 的 作 用 。 由于 部 分食 品添 加剂本 身 具有 某 些 毒性 , 使 用 量受 到 了 其 严格 的 限制 。 因而 , 品 添 加 剂 的定 量 、 性 分 析 食 定
第 2 9卷 第 3期 21 0 0年 5月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J u na f F o ce c n o e h lg o r lo o d S in e a d Bi tc n0 0 y

电泳的原理与应用

电泳的原理与应用

电泳的原理与应用电泳作为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在生命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基于电场的作用,将带电物质按照其电荷性质和大小进行分离,具有高效、快速和灵敏度高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电泳的基本原理、常见的电泳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一、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外加电场对带电物质进行分离。

当带电物质在电场中移动时,其速率与其电荷量成正比,与其体积和形状无关。

这是因为带电物质在电场中会受到库仑力的作用,导致其运动。

具体来说,正电荷物质会向阴极方向运动,负电荷物质则向阳极方向运动。

二、常见的电泳方法1. 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最常见的电泳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电泳缓冲液中加入聚丙烯酰胺等凝胶物质形成固体凝胶状的介质。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使用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琥珀酰胺凝胶等。

凝胶电泳可以用于分离DNA、RNA、蛋白质等带电物质,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带电物质的大小和电荷来调整凝胶浓度和电场强度,实现精确的分离和定量。

2. 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是利用电场在毛细管中分离带电物质的方法。

由于毛细管的内径较小,浸没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毛细管可以形成电动流体,由此实现分离作用。

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等优点,还可以实现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操作。

三、电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 DNA分离与鉴定DNA电泳是分离和定量DNA片段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DNA样品加入凝胶中,然后施加电场,可以将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分离开来,从而实现DNA分析和DNA指纹鉴定等。

这在刑事侦查、亲子鉴定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蛋白质分析蛋白质电泳是鉴定和定量蛋白质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电泳分离可以得到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带电物质。

进一步可以通过特定的染色剂、质谱等方法来定量和鉴定蛋白质,从而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深入研究生物化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K y wo d : a i a y e e r p o e i ;s p r to a t r e r s c p l r l to h r ss e a a i n p t e n;f o e e t n; p l a i n;e h i u l o d d t c i a p i to t c n q e o c
和缓 冲溶液 组 成 外 , 通 过 其 他 因 素 如 聚 合 物 网络 、 不

已在 生命科 学 、 物工程 、 生 医学药 物 、 环境 保护和 食
品检 验等 领域 中显示 出极其 重要 的应用前景 口 。近 些 ]
年 来 , E仪 器 的硬件 、 件 、 法 都 有长 足 的进 展 , C 软 方 芯
片毛细 管技术 的 出现反应 了分析 仪器最 终发展方 向是 微 型化 和集 成化 , 品 的前处 理 、 样 富集 、 分离 测 定 等都
可在 芯片上 自动化 完成 。
p 梯度或另 一分配 相 对分 离条 件 的影响 。通 常 把它 H 看成 其它各 种分离 模式 的母 体 。如 Ab eft hM. d l t 用 aa C E测定丙 型病毒 性 肝炎 的特 殊 分子 标记 , 建 立相 Z 并 应 的测定方法[ e i c o gc e 3 ha h n h n使 用 C E测定 铜 的 — Z 防腐蚀 抑制剂 并建 立了相应 的测定 方法 。 ] 1 1 2 毛 细管胶束 电动 色谱 ..
食 品成 分 的复杂 性 、 多Hale Waihona Puke 性 对食 品分 析技 术 和方
法提 出 了很 高 的要 求 。由于 C E具 有 多种分 析模 式和
检测 方法 , 以满 足食 品复杂 成分 的分析 要求 ,C 可 E在 食 品分析方 面 的应 用 日趋 广泛嘲 。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使用方法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使用方法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使用方法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一种基于电场作用在毛细管中对溶液中带电分子进行分析和分离的方法。

这种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学、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的使用方法,包括样品准备、背景电解质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解读等方面。

一、样品准备在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准备。

首先,要保证样品的纯度和浓度。

若样品存在杂质,可能影响电泳分析的准确性。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溶剂来溶解样品,避免样品组分的析出或溶解度的不足。

最后,需要对样品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悬浮颗粒和固体杂质,以避免堵塞毛细管。

二、背景电解质的选择背景电解质(Buffer)在毛细管电泳中起到平衡电荷、调节pH值和提供可控电导率的作用。

选择一个适当的背景电解质对于保持稳定的电泳性能非常重要。

常用的背景电解质有磷酸盐缓冲液、甘氨酸缓冲液等。

选择时应考虑样品的特性,如酸碱性、离子强度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毛细管: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毛细管,通常为多孔硅毛细管或厌氧硅毛细管,其内径一般在25-100 μm之间。

将毛细管切割至适当长度,并使用电泳缓冲液填充。

2. 运行条件设定:设置电压,通常为10-30 kV,电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分离效果。

调节温度,电泳分析通常在20-30℃进行,可根据具体分析物的特性进行调整。

3. 样品注射:将样品通过毛细管的一端注入,在电场的作用下,样品被迫进入毛细管。

4. 运行分析:开启电源,启动电泳分析。

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检测信号的稳定性和峰形,判断分离情况。

四、结果解读在毛细管电泳分析完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

主要通过对峰面积、峰高度、电泳时间等参数进行分析,以获得所需的定性或定量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与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来确认分析物的存在、纯度和浓度。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峰的形状:正常情况下,峰应呈现尖峰形状,表示分离良好。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自从19世纪末期发现电泳现象以来,电泳技术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字段。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通过毛细管,将带电离子分子分离开来的技术,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和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原理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原理的分离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将分子沿着带电毛细管中电场的方向移动来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与传统的凝胶电泳类似,但是毛细管电泳有许多其他优点,如分离速度更快,分辨率更高。

毛细管电泳最关键的元素是电场。

在毛细管内部存在一个电场,它可以使带电的分子运动,因为带电离子分子在电场中会受到电荷作用力的作用,所以它们会沿着电场方向移动。

带电分子的运动取决于其电荷大小、形状和大小,以及所处电场的强度和形状。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原理是:当电场被施加到带电连接物的混合物上时,该混合物中不同成分间的运动速度不同,这种运动速度的不同会导致各种化合物在毛细管中的位置发生变化,并最终实现分离。

通常,电场的方向和毛细管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且几乎与毛细管壁平行。

毛细管电泳分为两种类型:胶片毛细管电泳技术和自由毛细管电泳技术。

自由毛细管电泳没有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其他凝胶材料,而是直接将样品悬浮在缓冲液中在电场中进行。

胶片毛细管电泳技术通常用于利用凝胶介质进行DNA分离,而自由毛细管电泳技术则常用于分离更小的分子。

二、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生物化学、药学、生物医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

在这些领域中,毛细管电泳技术通常被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不同的化合物或生物分子。

1.生物分子分离和定量毛细管电泳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定量蛋白质、核酸、糖类和细胞色素等生物分子。

例如,毛细管电泳可以用于嗜酸性粒细胞蛋白质的分离和测量,以便诊断哮喘和其他与粘膜的过敏性疾病有关的疾病。

此外,毛细管电泳还可用于分离和定量多肽、蛋白质和核酸序列,以及测定不同物种DNA之间的差异性。

电泳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电泳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电泳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电泳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防腐剂、甜味剂、酸味剂、色素以及食品氧化剂等的测定,展望了电泳技术在食品研究、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的生产中,出于技术性目的而人为添加到食品中的任何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

因此,食品添加剂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残留于食品中。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意识提高,食品添加剂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注重视。

本文综述毛细管电泳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目前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食品添加剂残留检测技术.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的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强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它在食品的制造加工、包装处理及感官评定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使公众产生了恐惧。

因此,世界各国为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建立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规,FAO 和WHO 建立了一个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oint Experts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简称为JECFA ,该委员会负责食品添加剂的规格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的确定。

我国从1980 年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以来,经该委员会审定和卫生部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 200 多种,对于每种添加剂的应用范围及使用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因而,食品添加剂的定量、定性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众所周知,食品的组成成分复杂,所以无论用GC还是用HPLC分析时,都要求对样品进行复杂的前处理,以免造成污染。

毛细管电泳技术食品的多样性及组成成分复杂对应用于食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理想的食品分析方法最好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食品基质,并可同时测定同一基质的不同组分。

由于毛细管电泳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多种不同的分离模式可以满足许多基质复杂的食品分析要求,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色素、营养强化剂、维生素等测定。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关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灵敏、经济的分离和检测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到食品成分分析、农药残留检测、毒素快速检测等。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食品成分分析食品成分分析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食品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分布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因此对各种成分的快速、准确、经济的检测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

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分离几乎所有具有电荷的化合物,包括有机酸、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具有高分辨率和快速分离等优势,可以对食品中复杂的成分进行分析。

例如,在研究奶制品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分布时,传统的色谱质谱方法需要经过脂肪酸甲酯化反应和萃取等多个步骤,操作繁琐、耗时长,而毛细管电泳技术则能够直接对脂肪酸进行定量和分离,操作简单快捷,对于研究奶制品中脂肪酸组成的分布、加工技术、储存条件等具有显著的优势。

另外,毛细管电泳技术还可用于食品中色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成分的食品色素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鉴定和分离,这对于食品质量的控制、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药残留检测农药在食品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经常存在于食品中,常常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农药残留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农药检测方法通常采用色谱质谱技术,虽然准确性高,但耗时较长、操作复杂,不利于快速检测。

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对草甘膦、乙草胺、多菌灵等农药残留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且无需复杂的前处理。

有研究表明,毛细管电泳技术能够快速检测苯嘧磺隆、氯丹、马拉硫磷、敌敌畏等农药残留,同时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食品进行快速筛查,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荷迁移。

在毛细管电泳中使用的耦合电场包括静电势差和电导度差导致的静电势差。

当在电解质溶液中施加电场时,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相反电极迁移。

带电分子在毛细管中施加电压时也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有两种类型的电流在毛细管中流动:电场导电电流和电渗流(溶液流动时由于带电分子迁移而形成的电流)。

通过控制电压差和溶液流动,可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测量。

1.离子交换毛细管电泳(IEC):通过溶液中带电离子与毛细管壁或固定相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来实现分离。

2.凝胶毛细管电泳(GCE):使用凝胶作为分离介质以实现不同化合物的分离。

凝胶中的通道大小可调整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分子。

3.毛细管等电点聚焦电泳(CIEF):根据化合物的等电点来实现分离。

通过调整溶液的pH值,可以控制每种化合物的等电点。

4.毛细管毛细管电泳(CZE):根据化合物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率差异来实现分离。

该方法广泛用于分析药品、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

1.快速分离:毛细管电泳在分析过程中常常可以几分钟内完成。

这种快速性使得该技术在高通量分析中非常有用。

2.高效分离:由于毛细管内直径小,特别是凝胶电泳中,化合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效的分离。

这使得毛细管电泳对于研究复杂样品或混合物的分析非常有用。

3.低样品消耗:毛细管电泳只需极少量的样品,通常在微升到纳升级别。

这使得它成为高灵敏度分析的理想选择。

4.高选择性:通过适当选择电解质的类型和浓度,可以调节样品在毛细管中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高度选择性的分析。

毛细管电泳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制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用于分析血液中的蛋白质和核酸,以帮助诊断疾病;还可用于分析水中的有毒化合物和污染物;另外,它还能帮助制药行业监测药品的质量和纯度。

总而言之,毛细管电泳通过其分离速度快、分辨率高和样品消耗少等优点,在化学和生物学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毛细管电泳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的结构信息 , 是一种理想的分离分析技术。 科技的发展与应用的需要使人们不断地发展新
的分离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 CE) 是一种发展于
20 世纪80 年代的液相微分离技术。 61, - 由于拥有 众多的高效分离模式, 因此可以满足基体复杂的食 品分析要求[7l , [ 再加上 C 方法与样品前处理技术 E
度和电渗速度的矢量和。正离子由于运动方 向和 EOF 一致, 最先流出; 中性粒子的泳流速度为“ , 零”随
EOF 而行;负离子运动方向和 EOF 相反, 在中性粒子 之后流出。带同种电荷具有不同荷质比的混合物, 若 所带电荷为正, 则荷质比大者最先分离; 若所带电荷 均为负值, 则荷质比大者最后泳出。 毛细管电泳技术有多种分离模式, 毛细管区带 电 capillar zone electr phoresis, CZE) 亦称毛细管 泳( y o 自由溶液区带电泳, 是毛细管电泳 中最基本也是应 用最广的一种操作模式。实验 中, 在毛细管和电解 池中充以相同的缓冲液, 样品用电迁移或流体动力
tr phoresis) 和电渗(Electr osm EO 个因素。在 o o osis, F)2
外电场作用下, 带电粒子向其所带电荷相反方向迁 移的现象叫电泳;电渗是指体相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 下整体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的现象。在不考虑相互
作 的 提 粒 在 细 中 实 流 是电 速 用 前 下,子 毛 音 的 际 速 泳
用毛细管电泳 一 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了卿鱼中的四 环素、 金霉素、 土霉素、 多西环素及氯霉素的含量。 M EKC分离紫外检测技术也被应用于农田水中青霉 素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2.3 生物毒素和生物胺的检测
毛细管电泳还包括有毛细管凝胶电泳( capillar gel y electr phor sis, CGE) 、 o e 毛细管等速电泳(capillar isotay chor 一 phoresis CITP) 、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capillar y isoelectric focusing, CIEF) 、 毛细管电色谱 ( capillar y

应用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

应用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

应用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的健康,也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应用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文将就应用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展开讨论。

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不合格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应用化学通过研发各种高效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毛细管电泳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该技术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将农药分子迅速分离和定量。

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灵敏度高、样品消耗少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高度灵敏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该技术利用气相色谱将农药化合物从样品中分离,再利用质谱技术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

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和应用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

然而,滥用和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应用化学在食品添加剂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 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筛选应用化学通过研发高效的筛选技术,发现了一批具有天然来源的食品添加剂。

这些天然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口感,还能够减少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2. 新型食品防腐剂的研发应用化学通过研发新型的食品防腐剂,有效地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

这些新型防腐剂通过对食品微生物的影响,抑制了食品腐败和变质的过程。

同时,这些新型防腐剂对人体的安全性和适应性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与验证。

三、食品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的创新食品质量控制和监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应用化学在食品质量控制与监测技术方面不断创新,提高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分析

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分析

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在食品安全领域,致敏物质的检测与控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包括常见的致敏物质、检测方法及控制措施。

一、致敏物质的种类食品中常见的致敏物质包括过敏原和过敏诱导因子。

过敏原是指导致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生、鸡蛋、牛奶、海鲜等。

过敏诱导因子是指导致过敏反应的因素,如温度、光照、酸碱度等。

二、致敏物质的检测方法1. 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常见的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生物学分析技术,通过检测生物体对致敏物质的反应来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致敏物质。

例如,针对花生过敏原,可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来检测食品中的花生过敏原含量。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化学分析技术,通过检测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化学特性来判断其含量。

例如,针对鸡蛋过敏原,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来检测食品中的鸡蛋过敏原含量。

3. 毛细管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新兴的食品致敏物质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快速、高效地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的致敏物质。

例如,针对牛奶过敏原,可以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来检测食品中的牛奶过敏原含量。

三、致敏物质的控制措施1. 加强生产管理生产环节是控制食品中致敏物质的重要环节。

生产者应加强质量管理,遵守食品安全法规,禁止使用有致敏性的添加剂和原料。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2. 合理选择原料合理选择原料是控制食品中致敏物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生产者应选择优质、无添加剂的原料,尽量避免使用致敏物质含量高的原料。

此外,对于已知的致敏物质,应及时通报给消费者,以便其做出明智的选择。

3. 提高加工工艺加工工艺是控制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关键环节。

生产者应采用科学、规范的加工工艺,确保致敏物质在加工过程中得到充分降解和去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华东师大化学系叶建农)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

据美国疾控中心研究报告估计,美国每年因食品中毒而死亡的人数约5000人左右。

日本也先后发生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食品中毒事件,以及导致上万人中毒的雪印牛奶事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中毒事件时有所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实际发生的食物中毒例数在200万人次以上,其中有相当比例是由违禁食品添加剂引起,如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等。

这类事件不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也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产生及其负面的影响。

客观而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整治。

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

食品分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以及
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化学污染物的分析。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监控的主要内容,本质上是指能够准确分析和严格控制食品中化学添加剂及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其中食品添加剂属限用品。

根据我国卫生部2008年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在一定前提下可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为1812种,共分为22大类。

这一千多种食品添加剂虽然已经卫生部认可,但对其允许的添加范围及添加量却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至于化学污染物则属违禁品,有时又叫禁用品,即在任何条件下均不得人为添加,如苏丹红、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氨等。

从理论上讲,现有的化学分析方法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控。

如比色法、滴定法、水解法、蔡氏砷斑法、凯氏定氮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法等。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是近二十来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成本低等优点。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迁移速度的差
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液相分离技术。

由于食品组成的复杂性,检测前的各组分之间的分离是必不可少的。

食品中各组分经毛细管分离后,即可选用合适的检测器进行检测,如紫外吸收检测(UV)、激光诱导荧光检测(LIF)、电化学检测(EC)等。

近年来,国内外化学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探索和开发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具体应用。

众所周知,有机磷农药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杀虫剂,占全部农药用量的80%以上,广泛用于谷物、棉花、果树等农作物。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神经性毒剂,进入人体后,主要抑制血液和组织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神经传导功能紊乱。

由它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首位。

据有关文献报道,黄宝美等建立了一种测定青菜中有机磷农药敌百虫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法;费新平等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测定了生菜中对硫磷、速灭威和西维因的残留量;王文雷等建立了水样中有机磷农药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在11分钟内分离和测定了对氧磷、甲基对硫磷、乙基对硫磷和扑灭松;Pere-Ruiz等采用毛细管电泳-UV检测法分离测定了高灭磷、甲胺磷、敌敌畏、百治磷和马拉硫磷等5种杀虫剂,可检测残留量低至0.04μg.L-1的蔬菜、谷物等实际样品。

20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高毒性的有机氯农药受到禁用或限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用量逐年增加。

虽然该类农药具有用药量少、药效快等优点,但一旦进入人体,可生成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

因此,对该类农药残留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Bagheri研究组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法测定了饮用水与河水中多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量,包括苯氧甲酸类、三嗪类、脲类、氨基甲酸酯肟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检出限达0.01~0.5μgL-1;Taketa等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同时分离测定了蔬菜中杀草强和4种苯并咪唑类杀虫剂。

近年来,我们研究小组也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CE-EC),测定了多种食品中所含的添加剂及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

在食品抗氧化剂监控方面,我们随机测定了市售罐装蘑菇和鱼汤样品,发现罐装蘑菇中所加的抗氧化剂为罐装蘑菇没食子酸丙酯(PropylGallate),而鱼汤样品中所加的抗氧化剂为叔丁基氢醌,两者的含量均未超标。

在食品防腐剂监控方面,我们随机测定了几种市售品牌酱油中所含防腐剂的种类和含量,发现大多数酱油中添加的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thylParaben),且添加的含量符合行业标准。

在食品中所含化学污染物即违禁品的监控
方面,我们随机检测了一些猪肉制品和奶制品。

猪肉制品中最可能含有的违禁品,大多是β-兴奋剂类化合物,如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及其替代品沙丁胺醇和莱克多巴胺。

我们研究组曾采用小型化的CE-EC仪器,分析测定了几种猪肝样品,发现有的猪肝样品中β-兴奋剂含量超标(最大容许含量为百万分之一,即1PPM)。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给活猪喂养了非法添加β-兴奋剂的猪饲料所致;要彻底杜绝此现象,还需从猪饲料生产的源头抓起。

去年爆发的“三鹿毒奶粉”事件震惊全国乃至全世界;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在奶制品中非法添加了大剂量的化工产品“三聚氰胺”,并自欺欺人地冠以“蛋白精”的美名,结果造成严重后果。

我们实验室采用CE-EC方法,研究了在奶制品中测定三聚氰胺的方法,灵敏度优于1PPM,可用于监测市售奶制品(鲜奶或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如高于1PPM即为不合格产品。

综上所述,由于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所需样品量少、分析成本低等优点,毛细管电泳作为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替代分析方法,几乎可以分离除挥发性和难溶物之外的各种化合物,从而在食品安全监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用。

眼下人类已迈进二十一世纪,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大多数人再也不必为温饱而担忧,人们对饮食的关注焦点也从“吃得饱”转移到“吃得安全”上来。

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不管人们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如何高强,人类本身毕竟还是血肉之躯,是大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

这就注定了人类的食品也只能来源于大自然,亦即只能依赖于农、林、牧、副、渔。

所谓的食品工业,也只是对源于自然的食用原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已。

换言之,在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衣、食、住、行”四大需求中,“衣、住、行”三大需求尽可依赖于工业和制造业,唯独“食”这一需求只能依赖于大自然!回顾化学史,人类最先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是尿素,此项工作是由德国化学家费里德里希•维勒在1828年完成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人类合成的非天然有机化合物已超过十万种,其中也包括前面所提及的“苏丹红”、“瘦肉精”和“三聚氰氨”等。

目前由人类合成的非天然有机化合物总数仍以每年二千多种的速度增加。

平心而论,人类本身对这十多万种非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或色素等)合法使用,而且含量还
需严格控制。

“三聚氰氨”虽然被冠以“蛋白精”的美名,其本身不过是一种化工原料,与蛋白质风马牛不相及。

不法之徒在“三鹿奶粉”中违法添加“三聚氰氨”是钻了蛋白质监测的空子,其本意是为了赚取黑心钱,亦即是为了“谋财”,而非“害命”,但客观结果是将婴儿作为试验品。

其不择手段,疯狂追求利润的行为最终演变成“谋财害命”的结果,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三鹿奶粉”事件告诫我们,对于人工合成的非天然化合物,除非属于国家已经批准的合法食品添加剂,我们都应对其进行“有毒、有害推断”,切忌自作聪明,随意添加,以免再次酿成严重的后果。

作为化学工作者尤其是分析化学工作者,在食品安全监控工作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