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毫米波实时成像理论与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魏 平、李立萍




正高
魏 平、李立萍
副高
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
中级及以下
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
团队名称
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
研究领域/方向
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
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
唐 斌




正高
唐 斌
副高
王 军、熊 英
中级及以下
皇晓辉
团队名称
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
研究领域/方向
副高
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
中级及以下
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
团队名称
雷达与定位
研究领域/方向
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
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
负责人
沈晓峰




正高
杨万麟、万 群
副高
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
中级及以下
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
团队名称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
研究领域/方向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
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
鲍景富、唐宗熙




正高
鲍景富、唐宗熙
副高
宋亚梅
中级及以下
尹世荣、张彪、吴韵秋
团队名称
集成前端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负责人
杨 涛

崔红玲

声学超材料

声学超材料

1超材料1.1概述超材料(Metamaterials)指的是一种特种复合材料或结构,通过在材料关键物理尺寸上进行有序结构设计,使其获得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

超材料由自然材料制成的“积木块”(尺寸为微毫米级)构成。

这些“积木块”称为人工原子(meta-atoms),当不同的人工原子组合在一起时,会形成单个人工原子所没有的材料属性和功能特征。

一般情况下,常规自然材料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构成材料的基本单元及其结构,例如原子、分子、电子、价键、晶格等。

这些基元与显微结构之间存在关联影响。

因此,在材料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复杂的物性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也往往限定了材料性能固有极限。

为此,超材料设计从根本上摒弃了自然原子设计所囿,利用人工构筑的几何结构单元,在不违背物理学基本定律的前提下,以期获得与自然材料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材料。

简言之,超材料是一大类型人工设计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微结构功能材料,具有超越天然材料属性的超常物理性能。

超材料借助人工功能基元构筑的结构设计源起于(但不限于)对自然材料微结构的模仿,从而获得为人类所希冀的负折射、热隐身、负刚度、轻质超强等天然材料所不能呈现的光、热、声、力学等奇异性能。

从这个角度讲,超材料的结构设计理念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解除了天然材料属性对创造设计的束缚。

尽管这一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在电磁领域初具雏形,不过直至近十年来,方才开启研发电磁波的调控,以实现负折射、完美成像、完美隐身等新颖功能。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具有更多样化、更新奇力学特性的力学超材料物理模型也相继不断展现。

尤其是当超材料的个性化独特微结构设计与3D打印制造技术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之时,两者之间相互整合协同创新,正开启全面推进材料创新设计和制造的新格局。

1.2超材料类型及研究现状材料的属性,不是仅仅由一种物性决定,也不是几种晶体学特性的总和,或是一系列的微尺度晶界工程特性来决定的,而是由材料晶体结构各个单元之间的本构关系,也就是不同晶格单元之间如何组合的结构拓扑关系所决定的,而这些外在表现出来的宏观物理学的行为属性,发挥着其应有的可利用价值。

微波毫米波技术基本知识

微波毫米波技术基本知识

微波毫米波技术基本知识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微波毫米波技术的定义 (2)2. 微波毫米波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3)二、微波毫米波的基本特性 (4)1. 微波毫米波的频率范围 (5)2. 微波毫米波的传播特性 (6)3. 微波毫米波的波形与调制方式 (7)三、微波毫米波的传输与辐射 (8)1. 微波毫米波的传输介质 (10)2. 微波毫米波的辐射方式 (10)3. 微波毫米波的天线与馈电系统 (11)四、微波毫米波的探测与测量 (12)1. 微波毫米波的探测原理 (13)2. 微波毫米波的测量方法 (14)3. 微波毫米波的检测器件 (15)五、微波毫米波的应用 (16)1. 通信领域 (18)2. 雷达与导航 (19)3. 医疗与生物技术 (20)4. 材料科学 (21)六、微波毫米波系统的设计 (22)1. 系统架构与设计原则 (24)2. 混频器与中继器 (25)3. 功率放大器与低噪声放大器 (26)4. 检测与控制电路 (27)七、微波毫米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9)1. 新材料与新结构的研究 (30)2. 高速与高集成度的发展 (31)3. 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应用 (32)八、结论 (34)1. 微波毫米波技术的贡献与影响 (35)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6)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介绍微波毫米波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定义、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微波毫米波技术是一种利用微波和毫米波进行通信、雷达、导航等系统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这一技术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相关知识,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对微波毫米波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

我们将详细阐述微波毫米波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传输方式、调制解调技术等方面。

我们还将介绍微波毫米波技术在通信、雷达、导航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这些领域中的主要技术和设备。

在介绍完微波毫米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后,我们将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等方面。

毫米波及太赫兹准光学技术:理论、应用与发展

毫米波及太赫兹准光学技术:理论、应用与发展

第20卷第7期2022年7月Vol.20,No.7Jul.,2022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Journal of Terahertz Scienc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毫米波及太赫兹准光学技术:理论、应用与发展刘小明1,俞俊生2,陈晓东2,3(1.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2.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6;3.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学院,英国伦敦)摘要:针对毫米波及太赫兹技术在遥感、天文探测以及成像等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准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器件、系统构成及其技术优势;探讨了准光技术国内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准光技术是基于高斯波束在自由空间中传播而进行系统设计与分析的一种技术。

利用准光技术实现的毫米波及太赫兹系统具有高功率处理能力,具备多极化、低传输损耗以及紧凑性等优点。

准光技术在未来的各个领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毫米波;太赫兹;准光技术;高斯波束;波束波导;射电天文;遥感;成像探测中图分类号:TN015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05/TKYDA2021299 Quasi-technology ranges optical in the 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wave ranges::theorytheory,,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LIU Xiaoming1,YU Junsheng2,CHEN Xiaodong2,3(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241002,China;2.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3.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London,E14NS,UK)Abstract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key components,system design and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quasi-optical technology,particularly for its applications in themillimeter and terahertz systems in fields of remote sensing,radioastronomy,and imaging.A perspectiveto the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quasi-optical technology has been given.Quasi-opticaltechnology is a set of system design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based on Gaussian beam propagation in freespace.Systems based on quasi-optical technology bears advantages of high-power handling capability,multi-polarization,low transmission loss,and high compactness.In the future,quasi-optical technologywill be seeking more applications in these area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can be highly envisaged.KeywordsKeywords::millimeter wave;terahertz wave;quasi-optical technology;Gaussian beam;beam waveguide;radio astronomy;remote sensing;imaging and detection毫米波波段位于30~300GHz之间,太赫兹波的定义则为100GHz~10THz[1],也有文献定义为300GHz~10THz[2]。

无源毫米波成像改进POCS超分辨率算法

无源毫米波成像改进POCS超分辨率算法
( 子 科 技 大 学 电子 工程 学 院 ,四川 成 都 6 1 3 ) 电 1 7 1 摘 要 :在 无 源 毫 米 波成 像 中 , 因为 受 天 线 孔 径 大 小 的 限 制 而 导 致 获 取 的 图 像 分 辨 率 低 , 以 必 须 采 所
取 有 效 后 处理 措 施 增 强 分 辨 率 。提 出 了一 种 改进 的 P C O S超 分 辨 率 算 法 , 算 法结 合 了 Wi e 滤 波 器 复 原 该 e r n 算 法和 凸 集投 影 ( OC ) 法 的优 点 , 用 W i e 滤 波 复 原 算 法 恢 复 图像 通 带 内的 低 频 分 量 , 用 P C P S算 使 e r n 运 O S算
A b t a t The sr c : pr e oblm of oo r s l in a q r d m a i t pa sv m ilm e e w a e m a ng p r e o uto of c uie i ge n he s ie li t r v i gi
( c o l f Elcr ncE g n e ig, n v r i f E eto i S in ea d S h o e to i n i ern U i e s y o lcr nc ce c n o t
T c n l g f C ia,C e g u 6 1 3 ,C ia eh o o yo h n hn d 1 7 1 hn )
g rt m m p o e h o v r e tr t n s c mp t t n l c r fii n h n P oi h i r v st ec n eg n aea d i o u a i a l mu h mo ee fce tt a OCS ag r h o y l o i m.Th t e ag rt m se sl mp e n e n r a i o a sv li t rwa e i g n . lo i h i a i i l me t d i e lt y me f rp s ie mi me e v ma i g l Ke r s p s i e mi i t r wa e i g n ; s p r r s l t n;POCS ag rt m ; i g e t r to y wo d : a sv l me e v ma i g l u e—eo ui o lo i h ma e r so a i n;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研究领域/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负责人聂在平团队成员正高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负责人李乐伟团队成员正高李乐伟、康凯副高唐红艳、陈涌频、班永灵中级及以下李金艳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负责人徐锐敏团队成员正高徐锐敏、张勇、延波、冯林副高谢小强、王志刚、国云川、谢俊中级及以下孔斌、胡江、詹铭周、夏雷、王磊、徐跃杭、杨涛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樊勇团队成员正高樊勇、张永鸿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研究领域/方向微波设备、天线系统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负责人韩周安团队成员正高唐璞、王建副高韩周安、陈波、冯梅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何子远、骆无穷、杨红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团队成员正高唐小宏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团队成员正高胡皓全副高杨显清、王志敏、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团队名称微波测试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李恩团队成员正高李恩副高郭高凤、陶冰洁中级及以下高源慈、郑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子对抗研究领域/方向电子侦察与干扰、信号分析识别谱估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无源定位负责人魏平、李立萍团队成员正高魏平、李立萍副高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中级及以下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团队名称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研究领域/方向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负责人唐斌团队成员正高唐斌副高王军、熊英中级及以下皇晓辉团队名称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负责人解梅团队成员正高解梅副高漆进、罗俊海中级及以下祝崇今、王忠荣团队名称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负责人程建团队成员副高程建中级及以下肖忠、王章静、蒲恬、张萍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通信研究领域/方向图像/视频处理、视频编码、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负责人李宏亮团队成员正高李宏亮副高刘光辉中级及以下王正宁、曾辽原、许林峰团队名称数据通信与视频处理研究领域/方向数字视频、宽带传输、嵌入式系统负责人陈伟团队成员副高樊丰、伍瑞卿中级及以下陈伟、顾庆水团队名称数字音像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方向数字音视频及数字广播负责人黄晓革团队成员副高黄晓革、甘涛、周南中级及以下范满平、黄俊、陈新宇、兰刚团队名称抗干扰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负责人张扬团队成员正高张扬副高吕明、胡永忠、徐政五中级及以下王晓阳——其他研究生导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薛红喜教授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及集成技术朱策教授图像、视频信号压缩编码与传输、三维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多媒体信号处理及流媒体习友宝教授集成系统芯片李荣宽副教授神经网络、集成电路系统王锡良副教授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崔荣副高无线电技术刘欣刚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段惠萍副教授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朱红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李雷副教授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康祝圣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PF-MEMS 及系统集成、高线性高效率射频微波发射机技术崔红玲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李颖副高集成系统芯片熊万安副高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陈学英副高集成系统芯片付炜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集成系统芯片注: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低延迟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

低延迟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

低延迟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无线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到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时控制,从远程医疗的精确诊断到工业自动化的高效运作,对低延迟无线通信的需求日益迫切。

低延迟意味着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递,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可靠的通信服务。

实现低延迟无线通信并非易事,需要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

其中,毫米波技术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核心技术。

毫米波频段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能够提供更宽的带宽,从而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相比传统的低频段频谱,毫米波能够承载更多的数据量,为低延迟通信奠定了基础。

然而,毫米波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信号传播损耗较大,容易被障碍物阻挡。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天线设计,采用波束成形技术,增强信号的指向性和穿透力,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也是实现低延迟无线通信的重要手段。

MIMO 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从而大幅提高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在低延迟通信场景中,MIMO 技术能够快速并行地传输数据,减少数据传输的时间。

此外,通过智能的天线选择和信号处理算法,MIMO 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信道衰落和干扰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边缘计算技术在降低通信延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云计算模式下,数据需要传输到遥远的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再将结果返回给终端用户,这无疑增加了通信的延迟。

而边缘计算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下沉到网络边缘,靠近数据源和用户端。

这样,数据可以在本地进行处理和分析,大大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距离和时间,从而实现了低延迟的响应。

例如,在智能工厂中,边缘计算可以实时处理生产线上的传感器数据,迅速做出控制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网络切片技术是为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网络服务的关键技术。

通过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独立的网络切片,每个切片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进行优化配置,包括带宽、延迟、可靠性等参数。

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

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

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影像科技得到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

毫米波成像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其在医疗影像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包括其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优势。

1. 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简介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成像方法,可以用于扫描人体组织的毫米波反射率和透射率,从而生成高分辨率图像。

这项技术通过使用高解析度毫米波天线阵列收集反射波信号,然后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最终由计算机软件处理成图像。

毫米波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包括癌症筛查、皮肤病检测和手术导航等方面。

其优势在于无需使用有害的X射线或放射性同位素,同时也无需对患者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因此可以在呈现图像的同时避免对健康过程的干扰。

2. 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要概括如下:在对待测物体进行照射时,系统会输出一定的微波辐射,并且这种微波辐射也会被物体本身所反射和散射。

通过对反射和散射微波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就可以实现对物体内部信息的识别和分析。

3. 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的特点3.1 非侵入性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同时也不会对医疗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其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3.2 清晰度高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采用了毫米波信号,其与其他成像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频率和更短的波长。

这使得该技术可以对人体组织的内部结构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清晰的成像。

3.3 准确性高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在颜色识别和分辨率方面的准确性较高。

尤其在癌症筛查中,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识别癌细胞,从而提高了晚期癌症治疗的成功率。

4. 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的应用光学毫米波成像技术在医疗影像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仅介绍其中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4.1 癌症筛查在传统的乳腺癌筛查领域,X射线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

毫米波亚毫米波全息成像技术概述

毫米波亚毫米波全息成像技术概述

2 近程毫米波全息成像原理
毫米波宽带全息成像原理如下图所示, 在OXY平面有二维天线接收阵列,在距离 OXY 平面R处有目标所在的oxy平面。
2 近程毫米波全息成像原理
设照射源的宽带信号经过(x,y,z)处的目标散 射后,回波信号被在(X,Y)处的接收天线接收,把 收到的信号和本振信号进行下变频然后低通滤波, 此时可得到每个频率点的信号为:
4 硬件设计
4.2 前端设计
成像系统的前端结 RF 构如图所示,系统发射 的毫米波信号经过目标 LO 散射后被接收天线接收, 信号经过环流器后分为 两路,分别和两路 ( 其中 一路延时 ) 本振信号进行 混频,得到正交的两路 I 、 Q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 和AD采样,进行成像。
0º 90º I Q
3 机械扫描系统
3.4 扫描系统设计实例
单通道成像样机的机械扫描装置的主体结 构是滑块丝杠结构,滑块带动接收前端由丝杠牵 引进行扫描,如图所示,其定位误差在十分之一 个波长以内。3 机械扫描系统3. Nhomakorabea 扫描速度
扫描速度要综合考虑积分时间和成像时间, 在允许的成像时间内采用最大的积分时间以提高 系统灵敏度。另外根据前面的讨论,扫描速度和 积分时间应该有以下的约束关系: v / 2
如 取 λ=8mm 和 τ=2ms , 则 v<2m/s 。 以 成 2m×2m 的毫米波图像为例,设转向时间占 10% , 积分时间降到2ms,回程采集数据,配合研制的 4通道接收前端,成像时间半分钟左右。
4 硬件设计
4.1 总体设计
成像系统硬件主要由天线、信号源、混频 器、放大器、采样器以及信号处理器等构成,如 下图所示。毫米波信号经环流器由天线向外辐射, 经目标散射后回波信号又被天线接收,然后和本 振信号混频得到零中频信号,经过放大器和滤波 器后的信号进入AD采样得到离散的数字信号。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图像处理、信息处理
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负责人
解 梅




正高
解 梅
副高
漆进、罗俊海
中级及以下
祝崇今、王忠荣
团队名称
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
研究领域/方向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
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
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
负责人
程 建
团队成员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
团队名称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
研究领域/方向
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
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
负责人
鲍景富、唐宗熙




正高
鲍景富、唐宗熙
副高
宋亚梅
中级及以下
尹世荣、张彪、吴韵秋
团队名称
集成前端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
负责人
杨 涛

樊 勇




正高
樊 勇、张永鸿
副高
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
中级及以下
陈其科、赵明华、张波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
团队名称
微波技术与天线
研究领域/方向
微波设备、天线系统
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
负责人
韩周安




正高
唐 璞、王 建
副高
韩周安、陈波、冯梅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沈晓峰负责人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鲍景富唐宗熙研究领域方向负责人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研究领域方向负责人团队成员中级及以下团队名称研究领域方向负责人团队成员团队名称集成前端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杨涛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刘宇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张洪斌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钟洪声负责人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何松柏研究领域方向负责人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研究领域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负责人聂在平团队成员正高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负责人李乐伟团队成员正高李乐伟康凯副高唐红艳陈

国外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的发展状况

国外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的发展状况

国外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的发展状况通常毫米波是指30~300GHz频域(波长为1~10mm)的电磁波。

毫米波的波长介于厘米波和光波之间,因此毫米波雷达制导兼有微波制导和光电制导的优点。

同厘米波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和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

与红外、激光、电视等光学导引头相比,毫米波导引头穿透雾、烟、灰尘的能力强,具有全天候(大雨天除外)全天时的特点。

另外,毫米波导引头的抗干扰、反隐身能力也优于其他微波导引头。

一、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的发展历国外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研制成工程化导引头,并进行了挂飞试验。

但由于采用分立器件,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妨碍了部署使用。

从1986年开始,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毫米波分立元器件离散以及价格昂贵的问题。

由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发起并主持了一项历时近8年(1986~1994年)的微波鹰米波单片集成电路计划(MIMIC)。

该计划旨在开发1~100GHz频率范围内的各种单片集成电路,并要求成本低、性能好、体积小、可靠性高和具有批量生产能力。

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完成,直接推动了毫米波制导技术的飞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军事斗争对毫米波制导需求的增长,以及在研制毫米波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和无源器件等各个方面的重大突破,毫米波制导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毫米波雷达制导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毫米波固态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材料、器件、结构、工艺的发展,固体共形相控阵天线和毫米波集成电路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毫米波导引头性能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毫米波导引头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天线技术。

常用的毫米波雷达天线有以下几种:反射面天线、透镜天线、喇叭天线、介质天线、漏波天线、微带天线、相控阵列天线等。

固态共形相控阵天线由于采用固态器件,能实现导引头头罩与天线合二为一,充分利用了导弹的有效空间,使复合探测更容易实现,是非常理想的弹载天线系统,正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1. 引言1.1 概述现代通信系统对于微波和毫米波频段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促使了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

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在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采用薄膜材料和无源器件的集成,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性能、小尺寸、低功耗以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一体化功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重点介绍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方法。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领域以及技术发展趋势。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的步骤,包括设计前准备工作、器件选择和参数确定,以及电磁场仿真与分析方法。

接着,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研究来展示薄膜集成无源器件在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深入了解该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旨在推动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高性能、小尺寸、低功耗和多功能一体化的微波毫米波芯片提供参考和指导。

2. 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2.1 基本原理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是一种将微波毫米波电路中的无源器件(例如电容、电感、电阻等)直接整合在芯片上的技术。

它利用先进的制程工艺将薄膜材料(如金属、铁氧体等)通过多层沉积和纳米加工工艺,在芯片表面形成了所需的器件结构。

与传统离散元件相比,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具有尺寸小、频带宽、功耗低以及可靠性高等优势。

2.2 主要应用领域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在微波毫米波电路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可以应用于天线系统中的耦合结构设计,改善天线的辐射特性;在滤波器设计中,实现更为精确和复杂的频率选择功能;在功分网络设计中,实现信号的分配和合并;在延迟线设计中,提供信号传输时延等。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

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微波和毫米波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无线通信、雷达和射频领域的重要关键技术。

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在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和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的方法和挑战。

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是一种通过在介质薄膜上制备电子元器件的方法。

在微波和毫米波频段下,由于电路尺寸较小,传统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芯片往往难以满足要求。

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则可以制备具有更高性能和更小尺寸的无源器件,如衰减器、耦合器、滤波器等。

在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中,首先需要进行电路规划和设计。

通过仿真软件,可以对电路的性能进行理论预测。

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中,设计一款高增益的低噪声放大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仿真,我们可以优化电路参数,以满足增益、带宽、噪声系数等性能指标的要求。

在仿真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参数包括电路中元件的尺寸、介质材料的参数和介质薄膜的性能等。

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到电路的性能。

因此,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薄膜材料和制备工艺,以及确定器件的物理尺寸。

其次,在电路仿真过程中,需要使用合适的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和优化。

常用的仿真软件有ADS、CST、HFSS等。

这些软件可以帮助设计者分析和优化电路的性能,如S参数、功率、增益、带宽、噪声系数等指标。

通过仿真软件,可以绘制出电路的频率响应图、瞬态响应图和稳态响应图。

根据仿真结果,可以对电路进行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设计要求。

在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电路的制造和测试。

通过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可以将电路制备在薄膜上,以减小电路的尺寸并提高制造效率。

制造完成后,可以使用测试设备对芯片进行性能测试,以验证设计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薄膜集成无源器件技术的微波毫米波芯片设计与仿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电路设计和仿真知识外,还需要了解薄膜材料和制备工艺的特性。

毫米波成像原理

毫米波成像原理

毫米波成像原理1. 引言毫米波成像是一种利用毫米波进行物体探测和成像的技术。

毫米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其频率范围通常定义为30 GHz到300 GHz。

相比于可见光和红外线,毫米波具有更长的波长和较弱的穿透能力,但在大气中传播损耗较小。

因此,毫米波成像在安全检查、隐蔽物体探测、人体安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毫米波成像系统毫米波成像系统主要由发射器、接收器和信号处理模块组成。

发射器产生并发射毫米波信号,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将回波信号转换为图像。

3. 毫米波单频连续波单极化成像原理3.1 发射与接收在毫米波单频连续波单极化成像中,发射机产生单一频率的连续电磁信号,并通过天线以特定方向辐射出去。

当这些信号遇到目标时,部分能量被目标散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接收器的天线接收到这些回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3.2 预处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等预处理步骤,以增强信号质量,并减小噪声干扰。

3.3 反射率图像重建得到的预处理信号通过信号处理算法进行进一步处理,以重建目标的反射率图像。

常见的算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反演算法等。

3.4 反射率图像显示最后,通过图像显示设备将重建的反射率图像可视化出来。

这样就可以观察到目标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信息。

4. 毫米波单频连续波单极化成像特点毫米波单频连续波单极化成像具有以下特点:4.1 高分辨率毫米波具有较短的波长,因此可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对于相同大小的目标,毫米波成像系统可以提供比其他频段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4.2 穿透能力差相比于可见光和红外线,毫米波的穿透能力较差。

它在大气中的传播损耗较大,对于一些非金属材料和液体,毫米波的穿透性能也有限。

4.3 对雨雾影响小毫米波对雨雾的散射和吸收影响较小,因此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成像效果。

4.4 隐蔽物体探测由于毫米波具有较弱的穿透能力,它可以用于隐蔽物体探测。

例如,在安全检查中,可以使用毫米波成像系统检测隐藏在衣物或包裹中的非法物品。

声学超材料

声学超材料

1超材料1.1概述超材料(Metamaterials)指的是一种特种复合材料或结构,通过在材料关键物理尺寸上进行有序结构设计,使其获得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

超材料由自然材料制成的“积木块”(尺寸为微毫米级)构成。

这些“积木块”称为人工原子(meta-atoms),当不同的人工原子组合在一起时,会形成单个人工原子所没有的材料属性和功能特征。

一般情况下,常规自然材料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构成材料的基本单元及其结构,例如原子、分子、电子、价键、晶格等。

这些基元与显微结构之间存在关联影响。

因此,在材料设计中需要考虑多种复杂的物性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也往往限定了材料性能固有极限。

为此,超材料设计从根本上摒弃了自然原子设计所囿,利用人工构筑的几何结构单元,在不违背物理学基本定律的前提下,以期获得与自然材料迥然不同的超常物理性质的新材料。

简言之,超材料是一大类型人工设计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微结构功能材料,具有超越天然材料属性的超常物理性能。

超材料借助人工功能基元构筑的结构设计源起于(但不限于)对自然材料微结构的模仿,从而获得为人类所希冀的负折射、热隐身、负刚度、轻质超强等天然材料所不能呈现的光、热、声、力学等奇异性能。

从这个角度讲,超材料的结构设计理念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解除了天然材料属性对创造设计的束缚。

尽管这一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在电磁领域初具雏形,不过直至近十年来,方才开启研发电磁波的调控,以实现负折射、完美成像、完美隐身等新颖功能。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具有更多样化、更新奇力学特性的力学超材料物理模型也相继不断展现。

尤其是当超材料的个性化独特微结构设计与3D打印制造技术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之时,两者之间相互整合协同创新,正开启全面推进材料创新设计和制造的新格局。

1.2超材料类型及研究现状材料的属性,不是仅仅由一种物性决定,也不是几种晶体学特性的总和,或是一系列的微尺度晶界工程特性来决定的,而是由材料晶体结构各个单元之间的本构关系,也就是不同晶格单元之间如何组合的结构拓扑关系所决定的,而这些外在表现出来的宏观物理学的行为属性,发挥着其应有的可利用价值。

雷达成像基础

雷达成像基础
1.2
在本文的安排上,将在第2章介绍压缩感知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思想内容,然后在第3章介绍脉冲压缩的基本原理,并对线性调频信号的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线性调频信号的建模和采样、频谱分析和脉冲压缩,并通过MATLAB仿真完成验证,接下来在第4章对逆合成孔径雷达进行简要介绍并讨论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工作原理。
3.巡航导弹与低空飞机飞行高度低至10米以下,目标的截面积小到0.1至0.01平方米。因此,对付低空入侵是雷达技术发展的又一个挑战。采用升空平台技术,宽带雷达技术,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以及毫米波雷达技术能有效对付低空入侵。
4.成像雷达技术的发展,为目标识别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目前工作的合成孔径雷达分辨力达到 , 的系统已经研制成功,为大面积实时侦察与目标识别创造了条件。多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已经投入使用。
雷达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军用雷达面临电子战中反雷达技术的威胁,特别是有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的威胁。现在发展了多种抗有源干扰与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包括自适应天线方向图置零技术、自适应宽带跳频技术、多波段共用天线技术、诱饵技术以及低截获频率技术等。
2.隐身飞机的出现,使得微波波段的雷达的截面积减低了20至30dB,要求雷达的灵敏度相应提高同样量级。反隐身雷达已经采用低频段(米波、短波等)雷达技术,双(多)基地雷达技术,无源定位技术等。
压缩感知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两点。第一个是信号的稀疏结构。传统的香农信号表示方法只开发利用了最少的被采样信号的先验信息,即信号的带宽。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广受关注的信号本身具有一些结构特点。相对于带宽信息的自由度,这些结构特点是由信号的更小的一部分自由度所决定。换句话说,在很少的信息损失情况下,这种信号可以用很少的数字编码表示。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这种信号是稀疏信号(或者近似稀疏信号、可压缩信号)。另外一点是不相关特性。稀疏信号的有用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一个非自适应的采样方法将信号压缩成较小的样本数据来完成。理论证明压缩感知的采样方法只是一个简单的将信号与一组确定的波形进行相关的操作。这些波形要求是与信号所在的稀疏空间不相关的。

毫米波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已看)(DOC)

毫米波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已看)(DOC)

毫米波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主要整理与翻译自“mm-Wave Silicon Technology, 60GHz and Beyond, Ali M. Niknejad, Hossein Hashemi, Springer 2008”,以及部分网络资料,如有侵权请勿怪!】随着千兆比特流(Gb/s)点对点链接通信、大容量的无线局域网(WLAN)、短距离高速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和车载雷达等高速率宽频带通信应用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设计实现具有高集成度、高性能、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迫在眉睫。

毫米波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雷达系统、射电天文学和太空以及短距离无线高速传输等领域。

采用GaAs 或InP基的毫米波频段的MMIC已经应用于军事上的雷达和卫星通信中。

由于GaAs和InP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电阻率,因此电路可以获得较好的RF性能,但成本较高。

由于受到成本和产量的限制,毫米波产品还没有真正实现商业化。

作为成熟的工艺,Si基CMOS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以及能与基带IC 模块的工艺相兼容等优点,但是与GaAs相比,其在高频性能和噪声性能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然而,随着深亚微米和纳米工艺的日趋成熟,设计实现毫米波CMOS集成电路已经成为可能。

近年来,美、日、韩等国相继开放了无需授权使用的毫米波频段(北美和韩国57-64GHz,欧洲和日本59-66GHz),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对毫米波CMOS技术的研究。

可以预期,在今后几年里,毫米波CMOS 技术将会突飞猛进,成为设计毫米波MMIC的另一种有效的选择。

硅基毫米波的研究起始于2000年左右,同年Berkeley的无线研究中心专门设立了60GHz项目,但是当时很少有人认为硅技术能够应用于60GHz频段。

而时至今日,毫米波的研究已经从一项模糊的课题演变至今日的研究热点,引起了工业界与风险投资商的浓厚兴趣。

目前,该项研究已经拓展到了商业领域,NEC、三星、松下和LG等消费类电子厂商共同成立了WirelessHD联盟来推动60GHz技术在无压缩高清视频传输中的应用,并于2007年制定了相关协议白皮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无源毫米波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无源毫米波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无源毫米波成像 超分辨 毫米波辐射计 图像恢复 多重网格 频谱外推 隐身目标. 维纳滤波器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特种泡沫云 焦平面 海雾 模数转换 检测前跟踪 最大似然 无源探测 数据采集 微波干扰 干扰效果 小目标检测 复合制导 图像空间重构算法 动态规划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2014年 科研热词 集总元件 负微分元件 特征提取 毫米波被动成像 有源超材料 形态学 可调谐超材料 分水岭算法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4 3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无源毫米波 超分辨率 超分辨 频谱外推 点扩展函数 正则化 最大似然 无源毫米波成像 凸集投影 非线性频谱外推 迪克式辐射计 被动毫米波成像 维纳滤波器 空间相干 相干波束 最小二乘 最大后验概率 最大后验 无缘毫米波成像 总变分最小化 实时性 多波束 图像恢复 图像增强
推荐指数 4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非线性运算 超分辨 被动成像 自适应 胶质气体泡沫(cga) 特种干扰泡沫 焦平面 无源毫米波成像 无源毫米波 方向图 放大器 提高分辨率 干扰特性 小波域 多波段干扰 基片集成波导 压缩传感 功率合成器 功率分配器 减少存储数据量 bp神经网络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各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导师还有研究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各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导师还有研究方向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始建于1960年,目前拥有二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同名称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4月又获准自主设置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自1995年以来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又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目前,全系下设电路与系统、通信软件与交换技术、宽带无线与多媒体系统、互联网技术与工程、微波与信息网络、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等6个研究中心及实验中心。

与新、澳、美、德、港等国(境)外多所大学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从创办初期以无线电技术专业为主体,发展为科研与教学特色显著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基地。

70年代承担电子部重大科研项目“散射通信系统”,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90年代,“EIM-601大型局用程控交换机”荣获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某导弹指挥仪维护与诊断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获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其中A VS视频编码技术被列入2007年中国信息产业10项重大技术之一,获2007年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四十余项。

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承担国防科工委、总参、总装、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单位的国防预研和国防重点项目三十余项。

现拥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光通信与智能网络研究部、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无线接入与融合接入研究室、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精细波谱与目标探测研究部、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智能互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地和教学实验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nlinear Range Cell Migration (RCM)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Spaceborne/Airborne Forward-Looking Bistatic SAR
Zhe Liu , Jianyu Yang, Xiaoling Zhang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Presentation by Zhe Liu
1
Outline

Introduction to the SA-FBSAR and its nonlinear RMC

Nonlinear RCM compensation method

Simulation results

Conclusions and further work
Range cell migration (RCM) features are : Vary with the target’s range and azimuth location

· Dramatic geometric difference
· Essential velocity difference

Imaging scene
3
Introduction-Emergence of SA-FBSAR
Monostatic SAR
Bistatic/ Multistatic SAR(B/M SAR)
• Diversity of target information • High immunity to attacks • Low cost • Wide coverage, high SNR • Platform flexibility • Power saving • wide band • repeated observation • attractive potential for aircraft landing and 4 navigation

transmitter
Working Modes: Transmitter antenna works in side-looking or squint-looking mode; receiver antenna in forwardlooking mode.

receiver
Target imaging scene: Target scene is along the receiver’s forward-looking direction
Spaceborne B/M SAR
S-A B/M Airborne SAR B/M SAR
Commu. satellite
SA-BSAR with radar Broadcast satellite Radar
satellite
satellite
SA-FBSAR
Introduction-Emergence of SA-FBSAR
8
Introduction-effect of nonlinear RCM on imaging results
y x
(a) original area target
(b) Without RCMC
Fig3. Imaging result of area targets
9
Introduction-Our work
Introduction-effect of nonlinear RCM on imaging results
(a) original point scatterers
(b) without RCM compensation
Fig2. Imaging result of point targets
Fig.1 Imaging result of the first SA-FBSAR feasibility experiment in 2009
In Nov. 2009, FGAN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launched the first experiment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SA-FBSAR.
Satellite velocity:7.4 7.6km/s
Aircraft velocity:100m/s
· Different working mode
Satellite : side-looking Aircraft : forward-looking
6
Hale Waihona Puke Introduction-Challenges of SA-FBSAR imaging
· Different working mode
exhibits significant nonlinearity with target’s range location

Severe distortion and nonlinear misregistration will occur, if such 7 RCM is not properly compensated
5
Introduction-Challenges of SA-FBSAR imaging
· Dramatic geometric difference
Satellite height:500800km Aircraft height:1 - 5km
· Essential velocity difference
2
Introduction-What is SA-FBSAR
Spaceborne/Airborne ForwardLooking Bistatic SAR (SA-FBSAR) Platforms: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f SA-FBSAR are low earth orbit (LEO) satellite and aircraft, respective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