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掌握
1、麻疹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2、奶麻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3、风痧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4、丹痧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5、水痘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6、痄腮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7、顿咳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
1、麻疹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2、奶麻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3、风痧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4、肺炎喘嗽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5、哮喘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1、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2、乳蛾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3、咳嗽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4、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5、哮喘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第二章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1、鹅口疮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2、口疮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育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育
1、年龄分期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到出生后满28天
婴儿期:自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
幼儿期:1周岁——3周岁
学龄前期:3周岁——7周岁
学龄期:从6周岁——7周岁至12周岁——13周岁
2、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参考
学时
累计学时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理论
实践
上篇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中医儿科学的孕育与萌芽时期的代表医家及著作:
我国儿科史上的第一部专著〈〈颅囟经〉〉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1)专业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

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

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

年中医医师《中医儿科学》大纲

年中医医师《中医儿科学》大纲

年中医医师《中医儿科学》大纲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细目一:小儿年龄分期要点:年龄分期的标准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小儿生长发育要点:.体重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身长(高)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细目三: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要点:.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病因特点及临床意义.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儿科四诊特点要点:.儿科四诊应用特点.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儿科治法概要要点:.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儿科常用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第二单元儿童保健细目一:胎儿期保健要点: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细目二:婴儿期保健要点:.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母乳喂养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及断奶适宜时间.人工喂养方法.混合喂养方法•添加辅食的原则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细目胎怯尋占.I发病特点2病因病机1 •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洽5预防与调护细目二:硬肿症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细目三:胎黄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第四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小儿感冒的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细目二:乳蛾要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细目三:咳嗽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与防护细目四:肺炎喘嗽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预防与调护细目五:哮喘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细目六:反复呼吸道感染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细目二:口疮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细目三:泄泻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细目四:厌食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细目五:积滞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细目六:疳证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细目七:贫血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西医治疗.预防与调护第六单元心肝病证细目一:夜啼要点:.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细目二:汗证要点:.发病特点。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健康维护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提高学生对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为儿童健康事业服务。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关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知识;2.熟悉常见儿童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备基本的儿科临床技能;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儿童健康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医学伦理观念。

三、教学内容1.中医儿科学理论基础a.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概述b.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与规律c.儿童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理论d.中医儿科养生与健康保健2.中医儿科学的基本诊断方法a.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常用诊断方法的运用b.中医四诊合参的理论与实践c.辨证论治与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3.常见儿科疾病与治疗a.发热病、咳嗽哮喘类疾病的辨证施治b.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c.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d.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e.皮肤科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f.小儿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原则与方法4.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疾病的中医治疗a.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b.儿童腹泻的中医治疗c.儿童扁桃体炎的中医治疗d.儿童过敏症的中医治疗e.儿童夜尿症的中医治疗f.儿童小儿肺炎的中医治疗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背景;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儿童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c.讲解不同疾病在儿童中的特点与规律。

2.实践教学a.组织学生进行病案分析、诊断演练;b.引导学生进行病历书写、辨证施治和中药调配等实践操作;c.指导学生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

3.诊所实习a.安排学生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实习,实践掌握儿童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b.指导学生进行患者的初诊与随诊,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西医临床教研室前言《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

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

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第四章临证概要 (6)第一节诊法概要 (6)第二节辩证概要 (6)第三节治疗概要 (6)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第一章肺系病证 (6)第一节感冒 (6)第三节咳嗽 (7)第四节肺炎喘嗽 (7)第五节哮喘 (7)第二章脾胃系疾病 (8)第一节鹅口疮 (8)第二节口疮 (8)第三节呕吐(自学) (8)第四节泄泻 (8)第五节腹痛(自学) (9)第六节厌食 (9)第七节积滞 (9)第八节疳证 (9)第三章心肝系疾病 (10)第一节惊风 (10)第二节癇证 (10)第三节夜啼(自学) (10)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0)第五节病毒性心肌炎 (11)第四章肾系病症 (11)第一节遗尿 (11)第二节小儿热淋(自学) (12)第三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12)第四节肾病综合征 (12)第五章时行疾病 (12)第一节麻疹 (12)第三节风痧 (12)第四节丹痧 (13)第五节水痘 (13)第六节痄腮 (13)第七节顿咳 (14)第八节暑温 (14)第九节手足口病(新增) (14)第六章寄生虫病(自学) (14)第七章其他病症 (15)第一节汗证 (15)第二节五迟、五软 (15)第三节VitD缺乏性佝偻病 (15)第四节紫癜 (15)第五节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16)第六节奶癣(自学) (16)第八章新生儿疾病 (16)第一节胎黄 (16)第二节硬肿症 (17)第三节脐部疾患 (17)第九章儿科急症(自学) (17)第十章补充 (17)主要参考书目 (18)中医儿科学学时分配表 (19)上篇儿科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 .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基础内容

中医儿科学基础内容

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部分:生理、病因、病理特点•重点: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32个字、“纯阳”学说、“稚阴稚阳”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

难点:对“纯阳”学说、“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的理解。

一、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是指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全和脆弱。

•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均未臻完善。

•具体表现: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不充,神气怯弱,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筋骨未坚。

经脉如丝,脉息如毫等等。

•小儿这种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揭示了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生理现象,故可以归纳成“稚阴稚阳”一说,即小儿无论从阴和阳的两个方面,都处于幼稚阶段。

[稚阴稚阳]:指小儿无论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上,均处于幼稚阶段,也就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概括。

如何理解?•五脏功能的不足与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卫自固,“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养,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其一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之功是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心常有余:二个含义:①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并非指心火亢盛。

②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第一篇:《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改)《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学时:54(39/15)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临床课。

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儿科学总论(4学时)主要介绍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特点、喂养与保健、四诊概要、治疗概要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儿科的发展过程、中医儿科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学术思想、主要著作。

重点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各种生理常数,熟悉中医儿科四诊的内容,了解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肺系病证(6学时)第一节感冒(2学时)了解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及辨证论治规律。

重点掌握小儿感冒与成人感冒的不同及所出现的兼夹症的辨证治疗。

第二节肺炎喘嗽(2学时)熟悉肺炎喘嗽的临床表现,掌握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重点掌握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第三节哮喘(2学时)熟悉小儿哮喘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诱发因素,掌握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重点掌握哮喘的辨证论治。

第三章脾系病证(5学时)第一节厌食、积滞、疳证(3学时)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和基本治疗原则,重点掌握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的区别。

了解积滞的一般发病原因,掌握积滞的辨证论治。

掌握疳证的含义及其临床表现,熟悉疳证的发病原因及常见兼证得临床表现,重点掌握疳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2.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进展及取得的重要成就。

3.《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侯论》、《备急千金要方》建立的学科基础;钱乙、陈文中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的突出贡献;曾世荣、薛铠、薛已、万全、张景岳、夏禹铸、陈复正、吴瑭等医家的学术建树。

4.重点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5.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看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2学时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与意义。

2.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方法,各年龄期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分期方法。

2.各年龄期的生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对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护理工作的意义。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了解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2.熟悉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小儿体格发育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1.小儿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囟门、牙齿、呼吸、脉搏、血压生理常数及测定方法,体格发育指标的临床意义。

2.能发育,包括感知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发育、性格发育的主要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3.介绍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节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目的要求]1.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学好中医儿科学的意义。

2.熟悉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

3.掌握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1.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的基本内容。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病法
证 3、肾病综合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2 讲 掌握 授 1、遗尿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诊断、 辨证论治 3、肾病综合证的概念、诊断、辨 证论治 熟悉 1、遗尿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 其他疗法 3、肾病综合证的病因病机、其他 疗法
3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 时行疾病
6
五 1、麻疹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
章 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时 2、奶麻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
行 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疾 3、风痧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
病 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4、丹痧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
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辨证
论治、其他疗法
5、水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
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6、痄腮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
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7、顿咳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
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第 寄生虫病
2
六 1、蛔虫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
章 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




6 讲 掌握 授 1、麻疹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2、奶麻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3、风痧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4、丹痧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5、水痘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6、痄腮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7、顿咳的概念、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 1、麻疹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2、奶麻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3、风痧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4、丹痧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5、水痘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6、痄腮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7、顿咳的病因病机、其他疗法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考试大纲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细目一: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要点:1.年龄分期标准2.各年龄期特点及与预防保健的关系3.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4.各年龄段呼吸、脉搏、血压常数及计算方法5.生长发育规律6.感觉运动和语言发育细目二: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要点:1.生理特点2.病理特点细目三:小儿喂养与保健要点:1.能量、营养物质、水的生理需要2.母乳喂养的优点3.人工喂养的基本知识4.辅助食品的添加原则细目四:小儿诊法概要要点:1.望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指纹诊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3.啼哭声、粪便气味的临床诊断意义4.基本脉象5.按诊(皮肤、头颅、胸腹、四肢)细目五:儿科辨证的意义要点:1.八纲辨证的意义2.脏腑辨证的意义3.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细目六:儿科治疗概要要点:1.治疗原则2.药物剂量计算常用方法3.常用内治法则4.常用外治法和适应证5.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细目:新生儿黄疸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西医病因及发病机理3.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4.西医治疗5.中医辨证论治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要点:1.主要病原体及临床表现2.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4.常见兼夹证(夹痰、夹滞、夹惊)的中医病因病机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小儿肺炎要点:1.常见病原体及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分类方法4.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5.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及主要治疗原则6.抗生素药物选择原则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反复呼吸道感染要点:1.诊断标准2.中医病因病机3.中医辨证论治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西医发病机理2.中医病因病机3.诊断标准4.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鹅口疮要点:1.病原菌及临床特征2.中医病因病机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小儿腹泻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脱水的分度5.西医治疗原则6.重度脱水伴有休克的补液方法7.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西医发病机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原则6.严重病例的西医处理原则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肾病综合征要点:1.主要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中医辨证论治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细目:病毒性脑炎要点:1.西医发病机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措施6.中医辨证论治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细目: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及补铁方法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西医发病机理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单元内分泌疾病细目:性早熟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一单元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细目一:支气管哮喘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发作期的西医发病机理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5.中医辨证论治6.持续状态的治疗细目二:风湿热要点1.病因及发病机理2.临床表现3.鉴别诊断4.治疗原则细目三:过敏性紫癜要点:1.西医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营养性疾病细目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要点:2.临床表现及分型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维生素 D 制剂的用药方法6.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感染性疾病细目一:麻疹要点:1.流行病学特点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并发症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风疹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中医辨证论治4.孕妇预防风疹的重要性细目三:幼儿急疹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水痘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猩红热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病原菌及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与特殊体征4.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流行性腮腺炎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主要并发症4.中医辨证论治5.预防与调护细目七: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鉴别诊断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手足口病要点:1.病因与发病机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中医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寄生虫病细目:蛔虫病要点:1.感染途径2.临床表现3.中医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细目:心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要点:1.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2.心搏呼吸骤停临床表现及诊断3.心肺复苏的步骤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细目一:咳嗽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腹痛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积滞要点:1.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要点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厌食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辨证论治3.中医其他疗法细目五:急惊风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四证八候5.中医辨证论治6.西医急救处理细目六:遗尿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导言: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专门研究儿童阶段的疾病诊疗与保健。

中医儿科学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的考虑,以达到维持儿童健康的目标。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医学生。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疾病谱。

2. 掌握中医儿科学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药物应用。

3. 了解常见儿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能独立进行中医儿科学的病案分析与处理。

4. 具备儿科学相关的中医药保健知识,能够制定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策略。

5. 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1. 儿科学基础知识:儿童生理发育、儿童疾病谱、儿童心理发展等。

2. 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辩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

3. 中医儿科学诊断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中医诊断方法。

4. 常见儿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感冒、咳嗽、腹泻、发热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5. 中医药物应用:中药的配伍、用量和副作用等。

6. 儿童中医药保健:食疗、按摩、针灸、艾灸等中医药保健方法。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教师通过讲述中医儿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2. 病案分析讨论:教师根据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

3. 临床实践:学生在实习阶段进入门诊或医院儿科科室,参与实际病例的临床工作,并与指导教师一起讨论病例。

4. 小组讨论:学生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5. 文献查阅与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水平。

四、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教学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考核:通过期末考试、小组讨论和病案分析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南中医《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54学时).doc

南中医《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54学时).doc

《中医儿科学》床边教学教学大纲(供临床专业本科床边教学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儿科学教研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学时:54泪1寸讲课对象:五年制临床专业床边教学前§屮医儿科学是一门屮医临床学科,它以屮医学基木理论为指导,屮药、针灸、推拿等屮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屮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稈z—。

它与屮医学的乞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屮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屮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屮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区别于屮医基础学科,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是走向临床的桥梁。

木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屮医儿科学的基木理论和基木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木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冇、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屮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乞类常见疾病。

木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备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病证、儿科急救。

另外,附录包括儿科常用屮药,方剂索引,屮成药索引,儿科常用针灸穴位,儿科常用推拿手法与处位,常用小儿实验室检杏正常值,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

木大纲根据高等教冇岀版社出版的《屮医儿科学》教材编写,大纲屮将教学形式分为课堂教学和临床床边教学两大部分,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可以保证典型病例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实施床边教学,其余疾病根据条件实施课堂理论教学后床边强化。

根据临床床边教学特点,《屮医儿科学》床边教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为84学时,授课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5学时,床边教学19学时)、自学30学时。

教学时可采用病案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注意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教学手段,H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安排临床床边教学典型病例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初稿)(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说明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

另外,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7岁以下正常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发育的衡量数字,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计划免疫程序,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剂索引和中成药索引。

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建议为108学时,其中授课80(72~90)学时、自学10学时、见习18学时。

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安排临床见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各院校在教学中可按照本校教学计划,适当增减教学时数,但一定要达到本大纲规定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要求。

正文上篇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中医儿科学复习提纲.

中医儿科学复习提纲.

中医儿科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生长发育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便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出生前三个月和后六个月各长6cm,一周岁约46cm,两周岁48cm,五周岁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

5、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中医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中医儿科学笔试考核大纲

中医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中医儿科学笔试考核大纲

中医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中医儿科学笔试考核大纲第一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一:年龄分期要点:年龄分期的标准细目二:生理常数要点:1.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2.身长测定方法及正常值3.囱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4,乳牙萌出正常值5,呼吸、脉搏、血压与年龄增长的关系6.动作发育、语言发育要点第二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要点:1.小儿生理的基本特点2J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细目二:病因特点要点:儿科病因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要点:1.小儿病理的基本特点2.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第三单元四诊概要细目一:概述要点:儿科四诊应出特点细目二:望诊要点:1.望诊的主要内容2.望神态的要点与临床意义3.审苗窍的要点与临床意义4,斑、疹的辨别与临床意义5.大便的望诊诊断及临床意义6.指纹诊察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细目三:闻诊要点:1.啼哭声的诊断,病理性啼哭声与临床意义2,咳嗽声的辨别3.大小便的闻诊临床意义细目四:问诊要点:1.儿科问个人史的内容2.问病情的要点3,大便的问诊诊断及临床意义4.饮食的问诊诊断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切诊要点:1.儿科脉诊的方法2.儿科基本脉象3.囱门按诊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儿科治法概要细目一:中药内治疗法要点:1,用药原则2,中药用量3,给药方法4,常用内治法细目二:中药外治疗法要点:常用外治法举例细目三:其他疗法要点:1.捏脊疗法的主要适应病证2,刺四缝疗法操作方法及主要适应病证第五单元喂养与保健细目一:新生儿期保健要点:新生儿期保健的主要措施细目二:婴儿期保健要点:1.喂养方式及选择原则2.母乳喂养的基本方法3,添加辅食的原则4•断奶时间及注意点第六单元胎怯细目一:概述要点:胎怯的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胎怯的病因2.胎怯的主要病机细目三:辩证施治要点:1.肾精薄弱证的证候、治法、方药2.脾肾两虚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七单元胎黄细目一:概述要点:1.胎黄的概念2■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的区别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胎黄的病因2.胎黄的主要病机细目三:辩证论治要点:1.湿热郁蒸证的证候、治法、方药、加减3.寒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八单元感冒细目一:概述要点:小儿感冒的特点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夹痰、夹滞、夹惊兼证产生的病机细目三:辩证论治要点:1.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邪感冒的证候、治法、方药2.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九单元咳嗽细目一:病因病机要点:1.咳嗽的病因2.咳嗽的主要病机细目二:辩证论治要点:1.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的证候、治法、方药2,痰热咳嗽、阴虚咳嗽的证候、治法、方药、加减第十单元肺炎喘嗽细目一:概述要点:肺炎喘嗽的临床主症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肺炎喘嗽的病因2,病位及主要病机3,心阳虚衰变证的病机细目三:辩证论治要点:1,风热闭肺证、风寒闭肺证、毒热闭肺证的证候、治法、方药2•痰热闭肺证的证候、辩证、治法、方药、加减3.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一单元哮喘细目一:病因病机要点:1.哮喘的病因:内因、外因2.哮喘发作期的病机3.哮喘缓解期的病机细目二:诊断标准要点: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细目三:辩证论治要点:1.发作期热性哮喘证、寒性哮喘证、外寒内热证的证候、辩证、治法、方药2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肺肾阴虚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二单元鹅口疮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发病特点细目二:辩证论治要点:心脾积热证、虚火上浮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三单元□疮细目一:概述要点:概念细目二:辩证论治要点: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四单元泄泻细目一:概述要点:1.发病情况2,转化与预后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泄泻的病因2.泄泻的主要病机细目三:辩证论治要点:1.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的证候、治法、方药、加减2.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的证候、治法、方药3.气阴两伤、阴竭阳脱变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五单元厌食细目一:概述要点: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厌食的病因2.厌食的主要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脾失健运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六单元积滞细目一:概述要点: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积滞的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乳食内积证、脾虚夹积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七单元疳证细目一:概述1.概念2J疳〃的含义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疳证的病因2.疳证的主要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厌食、积滞、疳证的鉴别2.疳气证、干疳证的证候、治法、方药3.疳积证的证候、治法、方药、加减4.疳肿胀、眼疳、口疳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八单元汗证细目一:概述要点: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汗证的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肺卫不固证、营卫失调证、气阴亏虚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十九单元惊风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发病年龄特点5.惊风四证八候6.急惊风与慢惊风的区别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急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2,慢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急惊风四证及治疗原则第二十单元水肿细目一:概述要点: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风水相搏证的证候、治法、方药2.湿热内侵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二十一单元尿频要点:脾肾气虚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二十二单元遗尿细目一:概述要点:概念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遗尿的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肾气不足证的证候、治法、方药2,肺脾气虚证、心肾失交证的治法、方药第二十三单元五迟、五软细目一:概述要点:2.五迟、五软的概念3.五迟、五软的区别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五迟、五软的病因:先天因素、后天因素2.五迟、五软的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肝肾亏损、心脾两虚、痰瘀阻滞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二十四单元麻疹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好发季节及年龄3.证候分类与预后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4,麻诊的主要病因2,顺证病机3,逆证邪毒闭肺、邪毒攻喉、邪陷心肝产生的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辨顺证、逆证2,顺证各期的证候、治法、方药3.逆证邪毒攻喉、邪陷心肝的证候、治法、方药细目四:预防与护理要点:1.预防2.护理第二十五单元风疹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好发季节及年龄3.孕妇预防风疹的重要性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风疹病机特点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邪犯肺卫证、邪入气营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二十六单元猩红热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好发季节及年龄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猩红热的病因2.猩红热的病机3,并发心悸、痹证、水肿的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2.邪侵肺卫证、毒炽气营证的证候、治法、方药、加减3.疹后阴伤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二十七单元水痘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好发季节及年龄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水痘的主要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水痘与脓疱疮的鉴别3.邪伤肺卫证、邪炽气营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二十八单元流行性腮腺炎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好发季节及年龄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本病病机特点2,毒窜睾腹和邪陷心肝变证产生的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邪犯少阳证、热毒壅盛证的证候、治法、方药2,毒窜睾腹变证的证候、治法、方药3.外治法第二十九单元流行性乙型脑炎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述2.好发季节、病情及预后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急性期病机2.恢复期、后遗症期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传变规律,三大方症2.邪犯卫气证、邪炽气营证、邪入营血证的证候、治法、方药3•恢复期、后遗症期各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细目四:预防与护理要点:1.预防2.护理第三十单元寄生虫病细目一:蛔虫病要点:1,肠虫证、蛔厥证的证候、治法、方药2,驱蛔单方细目二:蜕虫病要点:1.主要临床表现3,预防与护理第三十一单元夏季热细目一:概述要点:1.概念2.发病季节及年龄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夏季热的病因3,夏季热的主要病机细目三:辨证论治要点:1.症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2.暑伤肺胃证、上盛下虚证的证候、治法、方药第三十二单元紫瘢细目一:病因病机要点:紫瘢的病机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的证候、治法、方药。

中医儿科学复习提纲

中医儿科学复习提纲
②“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
王肯堂《证治准绳》
张介宾《景岳全书》重视母乳与婴儿之间的关系;辩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清秦昌遇儿科折衷学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幼科折衷》
夏禹《幼科铁镜》“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
囟门凹陷---阴伤液竭之失水; 囟门凸出---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头围
足月儿出生33-34cm 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
1周岁约46cm 2周岁约48cm 5周岁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头围小---脑发育不良 头围增长过速---解颅
胸围
初生儿32cm 1岁44cm 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
谢玉琼《麻疹活人书》麻疹专著
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阐发了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的应用
※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辩证方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
吴塘《温病条辨》“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六气为病、三焦分证、治病求本的观点
大题:“纯阳”
含义: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关于“纯阳”学说的理解
①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病在纯阳,热多寒少;治疗上,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阳主阴从
病因特点
外感、乳食、先天、情志、意外、其他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说中医儿科学发展至宋代已经形成?2.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3.试述钱乙、万全、陈复正对中医儿科学的主要贡献。

4.试说出历代重要儿科著作及其作者。

5.小儿年龄分几期?具体时间怎样划分?各期有什么特点?6.小儿年龄分几期?具体时间怎样划分?各期有什么特点?7.测量小儿体重、身长有何临床意义?如何计算?8.小儿前囟门何时闭合?检查囟门有何意义?9.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有哪些因素?10.试述小儿动作及语言发育的一般规律。

11.简述小儿“变蒸”的含义。

12.如何理解小儿的生理、病理、病因特点?13.如何理解“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14.为什么说在儿科四诊中要特别重视望诊?15.儿科望诊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6.看指纹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如何?17.儿科闻诊有哪些主要内容?18.儿科问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儿个人史包括哪些内容?19.小儿脉诊的方法如何?其主要脉象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20.儿科治疗原则和用药特点如何?21.儿科内治用药剂量应如何掌握?22.儿科常用的内治法有哪些?它们各自主要用于哪些病症?23.试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谈谈在运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通腑泻下、利水消肿等法则时,各注意什么问题?24.试述熏洗法、热熨法、敷贴法的操作方法及其适应症?25.试述小儿捏脊疗法、刺四缝疗法的操作步骤及其适应症?26.母乳喂养的优点有哪些?27.新生儿特殊生理现象有哪些?28.牛奶与人奶营养成分的差别有哪些?29.添加辅食的原则是什麽?30.小儿感冒为什么多见夹痰、夹滞、夹惊?31.分述小儿感冒各型辨证、治法、方药32.分述小儿乳蛾各型辨证、治法、方药33.分述小儿咳嗽各型辨证、治法、方药34.肺炎喘嗽的病理关键和病理产物是什么?35.肺炎喘嗽有哪些变证,证治方药如何?36.试述风热闭肺、痰热闭肺的证治方药?37.小儿哮喘是怎样形成的?38.肺炎喘嗽与哮喘的鉴别要点是什么?39.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辨证论治要点各是什么?40.小儿鹅口疮的病因病机有哪些?41.鹅口疮的诊断要点?42.鹅口疮辨证分哪几个证型,其证候、治法、方药如何?43.小儿口疮的病因病机有哪些?44.口疮的诊断要点?45.口疮辨证分哪几个证型,其证候、治法、方药如何?46.形成呕吐的病因有哪些,主要病机是什么?47.试述呕吐的辨证论治。

48.形成腹痛的病因有哪些,主要病机是什么?49.试述腹痛的辨证论治。

50.试述泄泻的病因病机?51.试述泄泻的辨证要点?52.试述泄泻常证的证型、治则、方药?53.婴幼儿腹泻的补液原则?54.试述厌食的病因病机?55.试述厌食的证型、治则、方药?56.试述积滞的病因病机?57.试述积滞的证型、治则、方药?58.如何理解“疳的含义”,怎样区别疳气、疳积及干疳?59.形成疳证的病因有哪些,主要病机是什么?60.积滞和疳证的关系如何?61.试述疳证的诊断营养不良的分度。

62.疳证常见的兼证有哪些,治法及方药如何?63.试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64.试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调护。

6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何分期,各期主要临床表现如何?66.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措施。

67.何谓汗证?68.如何诊断汗证?69.中医是如何治疗汗证的?70.如何诊断病毒性心肌炎?71.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主要的病理产物和病理变化是什么?72.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要点。

73.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证型、治法、方药。

74.心源性休克的抢救原则。

75.如何辨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虚实?7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的病因是什么?其病机和转归如何?77.血热证与虚证在证治上有何不同?78.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过程中,如何掌握止血与活血?79.如何辨别过敏性紫癜之虚实?80.过敏性紫癜常见的病因是什么?其病机和转归如何?81.血热证与虚证在证治上有何不同?82.在治疗过敏性紫癜的过程中,如何掌握止血与活血?83.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病因病机是什么?84.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各型症候、治则、方药?85.多发性抽搐症的病因病机是什么?86.多发性抽搐症的各型症候、治则、方药?87.急惊风的辩证要点是什麽?88.急惊风辨证分哪几个证型,其症候、治法、方药各是什麽?89.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如何鉴别?90.小儿惊厥的西医处理原则?91.临床上遇到惊厥,你会考虑到哪些疾病?92.小儿癫痫的病因病机有哪些?93.癫痫的诊断要点,抗EP药物的应用原则是什么??94.癫痫辨证分哪几个证型,其证候、治法、方药如何?95.何谓癫痫的持续状态?96.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如何?97.肾病综合征的诊断要点是什么?98.肾病综合征辨证分哪几个证型,其证候、治法、方药是什么?99.肾病综合征的合并症有哪些,如何诊断?100.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如何?10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102.急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哪几个证型,其证候、治法、方药是什么?103.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合并症有哪些,如何诊断?104.小儿尿频的病因、病机如何?105.小儿尿频的辨证论治有哪些类型?其证、治、方药各是什么?106.小儿尿频的辨证论治有哪些规律?107.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如何?108.肾气不足与脾肺气虚之遗尿在证治上有何不同?109.遗尿的预防与护理如何?110.五迟、五软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111.五软、五迟如何诊断。

五迟、五软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12.五迟、五软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什么。

113.五迟、五软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14.性早熟辨证分哪几个证型,其症候、治法、方药各是什麽?115.性早熟的病因病机是什麽?116.真性性早熟与假性性早熟如何鉴别?117.试述麻诊逆证发生的病因病机 ?118.麻疹顺症的临床特点有哪些?119.麻疹的治疗原则是什么?120.麻疹如何预防护理?121.试述幼儿急疹的主要病因病机?122.幼儿急疹如何进行诊断?123.试述几种常见出疹性疾病如何鉴别?124.幼儿急疹的辨证治疗特点是什么?125.试述风疹的主要病因病机?126.风疹如何进行诊断?127.试述风疹的证型、治则、方药。

128.风疹应与那些疾病鉴别,如何鉴别?129.水痘的发病特点及皮疹特征是什么?130.水痘分几证,其证候、治法和主方分别是什么?131.试述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病机?132.手足口病如何进行诊断?133.试述手足口病的证型、治则、方药。

134.手足口病的辨证治疗特点是什么?135.试述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因病机?136.流行性腮腺炎如何进行诊断?137.试述流行性腮腺炎的证型、治则、方药。

138.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治疗特点是什么?139.乙脑的临床表现如何?140.乙脑的辨证论治有哪些类型?其证、治、方、药各是什么?141.乙脑与中毒性痢疾如何鉴别?142.如何理解“温病下不嫌早”?其在乙脑治疗中有何意义??143.暑瘟、暑风、暑痉、暑厥是不同的疾病吗?144.试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因病机?14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何进行诊断?146.试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证型、治则、方药。

14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辨证治疗特点是什么?148.试述百日咳的主要病因病机?149.百日咳如何进行诊断?150.试述百日咳的证型、治则、方药。

151.百日咳的辨证治疗特点是什么?152.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如何?153.猩红热的辨证论治有哪些类型?其证、治、方药各是什么?154.蛔虫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155.蛔虫病病因病机如何?156.蛔虫病的治疗如何?157.蛲虫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158.蛲虫病病因病机如何?159.蛲虫病的治疗如何?160.绦虫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161.绦虫病病因病机如何?162.绦虫病的治疗如何?163.胎怯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胎怯?164.胎怯病因病机如何?165.胎怯的证治方药如何?166.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新生儿硬肿症?167.新生儿硬肿症病因病机如何?168.新生儿硬肿症的证治方药如何?169.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怎样区别?170.胎黄发生的病因和病机是什么?171.胎黄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什么?简述其证型、治法、方药。

172.何谓脐部疾病(脐湿、脐疮、脐血、脐突)?173.如何诊断脐部疾病(脐湿、脐疮、脐血、脐突)?174.中医是如何治疗脐部疾病(脐湿、脐疮、脐血、脐突)的?175.脐部疾病如何预防?176.何谓夏季热?177.如何诊断夏季热?178.中医是如何治疗夏季热的?179.夏季热如何预防?180.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诊断要点是什么?181.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的辨证分型、证、治、方、药各是什么?182.何谓奶癣?183.如何诊断奶癣?184.中医是如何治疗奶癣的?(一)萌芽时期(远古-南北朝)人类早期的年龄约18岁,因此应该属于儿科范畴。

有资料证据是甲骨文中记载,如龋、蛊。

《史记》中记载的最早的儿科医生是扁鹊。

最早的儿科医案由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

此期尚未形成专业。

但已有书籍记载儿科疾病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时期(隋朝~宋代)巢元方,不可过暖,数见风日,当节适乳哺。

“三分饥和寒”。

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体属“纯阳”观点。

北宋年间的钱乙,后人称“儿科之圣”,弟子阎季忠编写成《小儿药证直决》。

其学术思想有:①首创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观点,根据五脏特点创泻白散、导赤散、六味地黄丸。

(肾气丸的组成,与地黄丸先后)②将小儿的体质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③对小儿四大症(具体指什么,痧、痘、惊、疳)有了详细的记载。

如提出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急惊风用凉泻、慢惊风用温补。

疳皆脾胃病等。

④总结出面部望诊的经验。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北宋董汲所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第一部论述小儿痘疹的专书。

寒凉派的代表。

陈文中是温补派的代表,善用温补扶正,著有《小儿痘疹方论》。

其余还有《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

(三)发展时期(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明代的万全《育婴秘诀》、《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痘疹心法》、《片玉痘疹》。

学术思想:①提出育婴四法;育(生育)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原样),蓐(临产)养以防其变,鞠养(抚育的意思)以慎其疾。

②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的观点。

③治疗疾病有重保护胃气;④首次提出急惊风的成痫、成瘫、失窨的后遗症。

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器轻灵、随拨随应”陈飞霞(复正)《幼幼集成》对指纹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