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意象艺术(教案)li

合集下载

第4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第4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美术教学设计5】:第4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

(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一、温故与导入多媒体出示《蒙娜丽莎》、《马蒂斯夫人像》,请同学们欣赏并比较这两幅名作,,请各位同学谈谈这两件作品画家所运用的艺术语言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归纳:相同点:题材相同,都是人物肖像画。

不同点:《蒙娜丽莎》是一幅具象艺术作品;是达芬奇用他擅长的“薄雾法”使得画面色调从明到暗渐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整体上与人物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我们眼前所见到的符合我们世界真实的形象。

《马蒂斯夫人像》是一幅意象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色彩及其浓重和强烈,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向意象艺术的殿堂一起来欣赏、学习意象艺术作品。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二、探究新知(一)、什么是意象艺术?先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有啥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

(如经过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油画作品《圣维克多山》,画中的山、房子、树、天空都变成细小的块面形象)摄影作品是“写实性”的具象艺术,容易辨认的作品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品位”。

而塞尚的《圣维克多山》却显得凌乱,不“真实”不直观。

像这样说像又不像的作品,其实它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形式。

教师归纳:意象艺术:在《新华词典》中:“意”为愿望、料想,“象”为形状样子。

是对物象加以简略,让其富有表现的因素以容纳作者的思想,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

所谓“意象”是与“实象”相对而言的,即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艺术家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 第4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教案设计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 第4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教案设计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大类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采取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悟艺术,用意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思想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感悟、增长知识,培养对意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掌握意象艺术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和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播放课件《诗经·蒹葭》)哪位同学起来朗诵一下?好,朗诵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这是一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以蒹葭为题材构思一幅画,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

你觉得画面要有哪些景物,怎样安排和表现才能够更加生动地刻画出诗人这种思念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构思。

你们构思的这幅画是一幅承载了你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的作品,这就叫意象艺术。

(揭示课题)二.讲授新课1.欣赏意象艺术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画(课件展示图片),仔细观察左右两幅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幅?为什么?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右边的画得不像,看不懂,那是因为我们对意象艺术还不了解的缘故。

(展示意象作品及画家的背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画家的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他们的作品。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塞尚,保罗·塞尚(1839年—1906年),法国人,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1)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1)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2、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在绘画中不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一弱点,对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手法进行了介绍,并鼓励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进行尝试。

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意象美术是美术作品的常用表现形式之一,并能认识并了解意象美术。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举例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过程,培养学生对鉴赏语言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喜爱意象美术作品中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的概念、特点、表达手段。

理解三种基本美术语言的形态。

难点:根据意象艺术的形态特征正确认识、辨别意象艺术作品。

3、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图片便于学生课堂查阅。

三、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策略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出示图片,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个样子吗?“答: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提问法、观察法提问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疑惑,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

引导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得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三种不同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形象怪异出示图片《向日葵》问:1.是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2.是不是艺术家主观加工处理了的?思考:画中的景象和真实的景象一样吗?如果不同,请说出哪里不同?思考:1.画中表现了什么?2.画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的?演示画中的场景,分组讨论:此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朱耷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来表现呢?这样表现的意图是什么? 欣赏:星月夜》 梵高(荷兰),问:是不是真实的客观再现,是不是真实的心理感受? 再次欣赏《呐喊》,问:和真实的照片作对比,那个更能体现画家想表达的目的? 欣赏:《内战的预感》达利(西班牙),思考: 这张作品有没有受到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得出蒙克的名言—我并不按照自然绘画,我要从自然中拿取、吸收。

高中美术_第四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课件设计

高中美术_第四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课件设计

意象艺术:艺界术的家主对观客表观达世
意象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里自 然对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 因素来客观归纳作者的思想情感, 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画家是按照 自己的感受去描绘世界的。
创设情境,自主感受
•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 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 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 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 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 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 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 《星月夜》表现出了凡·高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 感。这段时间他正住在圣雷米疯人院,但这件作品是在 他神智清醒的时候画成的。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 奇特的月亮,还有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 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一束 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 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 ,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他以浓烈厚 重的用色、有力颤动的用笔表现了他在自然面前的惶惑 不安:夜空神秘莫测,繁星如睹俯视着大地,一切都令 人恐怖地扭动起来。显然,用色彩来表现强烈的情感, 并赋予这些色彩以象征意义,是凡·高最有特点的艺术手 法。
《呐喊》 蒙克(挪威)
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
1893年蜡笔画版本
这个版本的《呐喊》目前藏于奥斯陆国家美 该版本目前藏于蒙克博物馆,同样引起
术馆中,也是最广为熟知的版本。专家从画布背 了巨大的争议:1893年,究竟哪一个 面系饱受的列精手作神绘品折草中磨稿,,中 创尽得作管出时史结间学论最家:早们该的并画。不应创同该作意是之这初《个,呐观蒙喊点克》。才家是们《认呐为喊,》这的个版第本一的个完版整本度。不艺如术其史他学 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写:“只有 三个版本,并指出该画有更严重的褪色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第四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第四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美术鉴赏第4课《走进意象艺术》。

本文由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和如何理解意象艺术?两个问题构成,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

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通过欣赏意象作品联系到前面所学的具象艺术使学生明白这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同时为学习抽象艺术做好了铺垫,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

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

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

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

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课标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所认识和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在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都是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表现形式,要使学生分清意象与具象艺术的区别。

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难点是如何明白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以一位女士与马蒂斯的对话为例,指出美术作品并不是完全对现实的“如实”再现,他表达这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是意象艺术中更为突出。

美术鉴赏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美术鉴赏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美术鉴赏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鉴赏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难点:分清意象与具象艺术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多媒体分别展示《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这两幅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两幅画均为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

这中艺术形式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意象艺术。

教师板书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环节二:讲授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意象艺术的具体概念,并请一位同学进行朗读。

2.教师播放图片,继续追问:——①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②对比之下,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依次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蒙克的《呐喊》以及梵高的《星月夜》。

学生观察图片并大胆表述自己对作品的见解,最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意象艺术教案

意象艺术教案

意象艺术教案意象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意象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意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意象艺术的概念介绍。

2.意象艺术的特点分析。

3.意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

4.意象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三、教学步骤:1.导入(15分钟):教师先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一些意象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意象艺术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2.讲解(20分钟):a.意象艺术的概念介绍:通过比较现实艺术和意象艺术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艺术。

b.意象艺术的特点分析:解释和讨论意象艺术的独特之处,如艺术家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识的方式,以及对形象进行变形和排列的艺术手法等。

c.意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介绍意象艺术家使用的主要创作方法,如直接写生、思维导图、意象变形等。

3.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利用意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进行作品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和工具,如彩笔、水彩、炭笔、模型等)4.展示与欣赏(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并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整个班级进行意象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创作思路的合理性和创作方法的运用。

2.评价学生在欣赏与解读作品中的表现,包括对意象艺术的理解和感受的准确度。

3.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辅助:1.图片或短视频,用于导入。

2.意象艺术作品的欣赏材料,用于展示与解读。

3.创作素材和工具,如彩笔、水彩、炭笔、模型等。

六、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导他们了解更多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戏剧等。

2.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亲身感受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如参加校园艺术节、参与社区艺术活动等。

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汇报课教案

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汇报课教案

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汇报课教案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汇报课教案)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的:意象艺术是三大美术类型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它是美术鉴赏构成中的一部分。

本课目的意在以简单的讲述,使学生初步认识意象艺术的概念,并懂得如何分析意象艺术的作品。

教学重点:1、使学生学会分析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的区别。

2、意象艺术的主要特点。

3、艺术家的艺术语言。

4、学会分析意象艺术的作品。

难点:1、意象艺术的概念。

2、任何作品都存在着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因此就要求教师强调意象艺术在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艺术的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教具的准备:幻灯片制作教学内容一、组织教学 1、考勤。

2、与深中学生沟通并自我介绍。

二、引入课题(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1、出示幻灯片:《清明上河图》,复习前一章节我们学习过的具象艺术的作品。

我们的课本门类构成有具象、意象和抽象。

具象艺术由于写实并包含客观性和叙事性,所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

2、出示幻灯片《内战的预感》和《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比较具象艺术与意象艺术的特点,并由此切入课题。

三、新授1、请学生阅读书本18页左上角文字部分,并出示幻灯片《马蒂斯夫人像》。

师授:教师讲授《马》一画中画家的用色与笔触,大胆的用色,象草原上奔跑的马般的狂野,提问学生在画面里面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由此引出野兽派画家的风格。

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教师可以穿插性地讲解徐悲鸿对野兽派作品的抵触。

2、出示幻灯片布郎库西的《波菊妮小姐》还有摩尔的《侧倚的人体》,请同学讨论在这《波》作品中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也看不出来,不像是一个小姐,像一个大胖子。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分析:这是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对艺术上的看法和对艺术的各种追求。

而我们一般的人过于用“像与不像”,来衡量作品的标准,所以有时候看到怪异的'作品就难以接受。

3、出示幻灯片《圣威克多山》、《桥上的少女》。

意象艺术导入教案

意象艺术导入教案

意象艺术导入教案教案标题:意象艺术导入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意象艺术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艺术作品集,包括不同类型的意象艺术作品。

2. 画笔、颜料和画纸。

3. PPT或白板。

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一张意象艺术作品的图片展示在PPT或白板上,并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2. 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细节、色彩和形状,并与他们的感受联系起来。

探究:1. 解释意象艺术的定义和特点,例如:使用形象化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情感、思想和主题。

2. 展示不同类型的意象艺术作品,如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等,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艺术家的意图。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作品的细节、色彩和构图,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实践:1. 要求学生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意象艺术作品,并用画笔和颜料重新创作这幅作品。

2. 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展览或分享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想法。

总结:1. 回顾意象艺术的定义和特点。

2. 听取学生对意象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3. 强调意象艺术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艺术。

扩展活动:1. 邀请专业艺术家或艺术教师来学校进行意象艺术工作坊。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类型的意象艺术作品。

3.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和创作意象艺术作品,并组织学校艺术展示活动。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对意象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在绘画实践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包括对意象艺术的理解和运用。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内容和难度。

对于较小的学生,可以简化解释和绘画任务,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对于较大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的意象艺术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绘画实践和分析。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2.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意识到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可能过于泛泛,没有给出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三)改进措施
1. 针对教学组织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2. 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我将加强对学生创作作品的观察和分析,给出具体、详细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找到创作中的亮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1. 课堂小结:
- 意象艺术是艺术家运用主观情感,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
- 意象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色彩、笔触、构图等形式元素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 意象艺术与写实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程度和艺术家的情感介入。
2. 当堂检测:
- 请同学们选择教材中的一幅意象艺术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情感主题。
9.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意象艺术的内涵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创意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创作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课后自主完成)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推荐阅读:《美术鉴赏》教材中提到的意象艺术作品的相关研究书籍,如《现代艺术的故事》、《意象与抽象》等,这些书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艺术史背景和理论支持。
内容逻辑关系
① 知识点阐述
1. 意象艺术的定义:艺术家运用主观情感,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形成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2. 意象艺术的特点: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表达,色彩、笔触、构图等元素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情感色彩。
3. 意象艺术与写实艺术的区别:意象艺术注重情感表达,忽略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写实艺术追求真实描绘客观事物。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4)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4)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明白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教学重点:分清意象艺术和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的整合教法学法:1:在教法上采用分析讲解,提问,引导观察和总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情趣2: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比较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或图片,便于学生课后查阅:多媒体教学过程:温故和导入多媒体出示马蒂斯作品(女人像),请同学们欣赏这幅作品并谈谈这幅作品画家运用的艺术语言1:教师活动:出示几组图片,分别将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和赏析,回忆具象艺术,引出意象艺术2:赏析马蒂斯的《女人像》教师活动:女士:难道我们女人都像你画得那样子吗?马蒂斯: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回答:马蒂斯画的是他想象中的女人教师总结:对,艺术家画的不是现实中的女人,是想象中的女人。

可见意象艺术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他可以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3:那么这些表现主观情感的意象艺术作品给我们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怪异的”,“不真实的”,“不像”教师导入: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美术作品就是要画得“像”否则就会觉得“不真实”,“像不像”就成为这些人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所以当看到不像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觉得无法理解。

尤其是对那些变形的、夸张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意象艺术。

板书:意象艺术一、意象艺术的定义赏析蒙克《呐喊》教师提问1:同学们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感受?感到恐惧、紧张和害怕2:画中表现了什么,画家是如何表现的血红色的天空,一个骷髅般的人在大声呐喊3:那再问下同学们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介绍爱德华、蒙克的身世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归纳:画面中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居然被如此强烈的表现出来,连蒙克自己都说,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可见这幅作品真实的再现了蒙克压抑已久的内心世界。

高中美术_第四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四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走进意象艺术-----梵高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深入鉴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总结梵高绘画的特点,认同他的执着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梵高作品的深入分析探究,理解梵高绘画特点,进而理解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置情景模式,参观梵高博物馆)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梵高博物馆,博物馆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内,建于1973年,主要收藏荷兰画家梵高及其同时期画家的作品。

(课件展示博物馆图片)这里有位帅气的馆长,他叫吕格尔,他希望把最经典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但取决于能否达到他的要求?(出示并解读学习目标)参观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参观须知(一组自动播放的幻灯片,对《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三幅作品的背景做介绍,便于同学们更深入的探究作品)设计目的:用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融入鉴赏的情境,利于更深入的分析理解作品。

二、合作探究1.每个小组分发三幅作品的彩印图片,便于同学们看清作品的细节。

2.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小组深入讨论探究作品3.提示:同学们结合参观须知里提出的问题,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情感等方面分析三幅作品。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团队的力量,相互碰幢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交流每个小组发表自己对三幅作品的理解,总结梵高绘画的特点。

(提醒同学们要用鉴赏的专业术语)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老师点拨提升:1.构图方面,《吃土豆的人》是圆形构图,圆形构图饱满,一家人有很强的凝聚力。

使整个画面对比强烈,人物的繁多与空间的狭小对比,一点灯光与整个屋子的阴暗对比。

《向日葵》倒三角构图,更加突出向日葵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麦田乌鸦》水平构图,沉稳庄严,与飞起的乌鸦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蓝色与金黄的麦田的对比。

2.情感方面:《吃土豆的人》最能够与梵高精神和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这幅作品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作品,当时梵高把米勒作为自己精神的航标,梵高临摹了大量米勒的作品,如《播种者》。

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第四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4、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一:教材分析本课定位:本课属于美术鉴赏中的鉴赏基础的重要环节,仍然以从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为主。

课程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能够辨析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异同。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方法与过程: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法来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

\三:学情分析:作为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

虽然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占主体地位,但考虑到直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因而我主要还是用直观展示。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就容易使学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在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五:教材分析:什么是意象艺术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七、教法:讲解式、互动探究式、综合探索式、发现式、体验式*学法:小组讨论、综合探究、实践操作八:教学过程:导入——感知意象——究意象——巩固想象(辨识意象和体验意象)——评价展示1.导入:对比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作品(启发与感知:由马蒂斯的故事启发学生,初步感知意象艺术。

《第四课、意象艺术》[1].ppt

《第四课、意象艺术》[1].ppt

《 塔 希 蒂 二 女 》
高 更 ( 法 国 )
1898年,高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是一幅大型油画。据他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因为在 此以前,他在贫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丧。他无法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于罪恶 的巴黎对他的艺术的肯定,他为此而愤世嫉俗,决定自杀。他曾跑到深山里吃 下毒药,企图死后以自己的尸体饲兽,以求彻底的解脱,但被人发现救起。尔 后,他突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说:"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 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他想把自己梦幻中的一切画成一幅画。 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整个构思:“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句话就成了这幅画的标题。
lie crushed and broken on the virgin snow.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ning still...
和凡· 高画的所有室内景一样, 这幅作品投影点 也在视平线以上。这种构图突出了光秃秃的地 板和地板上反向的耀眼灯光。
感知与体验
找一幅风景或人物的图片,根据印象派的风格借助任何 表现形式将其描绘出来。
田 园 草 塘
向 日 葵
学习活动:
观察身边的艺术形象, 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造型?
自我评价:征
《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
授课教师:房尚昆
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曾经有一位女士问法国野兽派画 家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 的那个样子吗?”马蒂斯回答说:“夫 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艺术品并不完全 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再现,有的是表 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里既有艺术 家对世界的各种认识和看法,也有艺 术家在艺术上的各种追求。

意象艺术教案范文

意象艺术教案范文

意象艺术教案范文教案主题:意象艺术教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艺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中的意象表达,并能够运用意象元素进行创作和欣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意象艺术的概念、特点和表达方式;2.意象元素的分析和运用;3.意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意象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意象元素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意象艺术的兴趣,导入本次课程。

2.学习和实践:(1)了解意象艺术的概念和特点,通过教师演示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艺术的内涵。

(2)分析意象元素的分类和运用。

教师以具体例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来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元素,并掌握它们的表达方式。

(3)意象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教师通过示范案例,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意象元素、构图和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意象艺术创作。

(4)小组合作创作意象艺术作品。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幅主题,进行意象艺术创作。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意水平。

(5)展示和欣赏。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全班分享创作过程和意味。

其他同学通过欣赏和评论,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改进。

3.总结和评价: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题目的评价。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写一篇小结来检查学生对意象艺术的理解程度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和图片,用于示范和讲解意象艺术相关内容;2.相关艺术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3.绘画和创作工具,供学生进行意象艺术创作;4.小组合作创作的场地和展示工具。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意象艺术的概念和特点,是否能够分析和运用意象元素进行创作。

2.评价学生的意象艺术作品,包括创意是否独特,构思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意象。

意象艺术教案

意象艺术教案

意象艺术教案【篇一:走进意象艺术教案】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意象艺术。

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作为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

通过本堂课的讲解,让学生改变上述对美术作品的评判看法,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抽象艺术”作根本性的铺垫。

【教学思路】:导入——感知意象——探究意象——巩固意象——辨析意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方法与过程运用比较法、举例法、赏析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过程,培养学生对鉴赏语言的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思路,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法】:讲解式、赏析式、互动探究式、综合探索式、发现式、体验式【学法】:对比思索、小组讨论、综合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

设置问题:前几天刚过了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合家团圆吃月饼外,还会做什么呢?出示月夜图片。

如果由你来画一幅《月夜》你会画些什么呢?第四课(以此导入课题,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展开做铺垫)二.新课1、教师结合意象艺术作品讲解概念(1)【对比赏析】《星月夜》油画与晚上天空实景照片:提问 1、这幅画中的星空和照片中有什么不同?2、《星月夜》呈现出那种线条风格?3、为什么用短线而不用长线条?作品分析: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

意象艺术教案

意象艺术教案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延川中学---白忠庆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意象艺术..教材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1开头引用了马蒂斯和一位妇女的对话;为意象艺术的阐述做铺垫2通过对塞尚的圣维多克山、凡高星月夜等作品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3列举了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包围的肖像与教皇英若森十世的对比;以及对中国画鹌鹑图的讲解;阐述了“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也是课本最为关键的部分..正是通过这主要的三个部分的有机串连与阐述;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这种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意象艺术..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以简明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2、方法与过程: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法来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家选择意象艺术表达自己情感、观点、思想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内容最直观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在教学中注重发掘艺术家选择意象艺术进行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特别对一些重要作品中画家通过意象艺术中自己的情感表达来表现出重要的思想;体味这些极具个性形象和大胆的创作;给我们的启迪和感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就容易使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重点与难点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激励卡片教法:讲解式、互动探究式、综合探索式、发现式、体验式学法:小组讨论、综合探究、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1、启发与导入..在学生对“意象艺术”的了解还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通过屏幕投影快速展示两幅同样以“呐喊”为主题的美术作品:1蒙克呐喊油画·18932具象摄影作品一张;大致10——15秒后;立即关闭屏幕;请学生就刚才所看到的这两幅美术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用最简短的语言回答“这两幅同样表现呐喊的作品哪幅能带给你更深刻的印象;你认为哪一副作品更优秀”图1、现代摄影作品图2 、呐喊正如课前所预料的那样;通过对同一题材的两幅作品的简单对比;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认为具像摄影作品给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是因为摄影作品是“写实性”的;他们已经养成了这种视觉习惯;写实的、容易辨认的作品也更符合他们的“审美品位”;而蒙克的这副呐喊却显得凌乱;不“真实”;不直观..由此通过对学生这种几乎整齐划一的看法的简单讲解;从而引出课堂主题:走进意象艺术..2、比较与回顾..比较欣赏两幅代表性作品1蒙娜丽莎达·芬奇、油画·1503-1505年、意大利;2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油画·1905、法国..这是两件题材相同;但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人物肖像画名作..让学生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单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从本书第2课所学过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角度画面的点、线、面、色彩、明暗、构图、意象、具象、抽象等较为详细地寻找出蒙娜丽莎与马蒂斯夫人像这两幅名作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讨论完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蒙娜丽莎这副画达芬奇利用他所擅长的“薄雾法”;使得画面色调从明到暗渐渐过渡;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整体上与人物美丽的五官结构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我们眼前所见到的符合我们视觉真实的形象..而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画面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图3、蒙娜丽莎图4、马蒂斯夫人像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对过去所学的有关“艺术语言”的知识做简单回顾..结合这些知识学生能较好地进行自主的描述和分析;加上教师的适度引导和讲解;学生自然能对意象艺术的表现手法有个宏观上的初步概念;为后面引出理论性较强地意象及意象性艺术的定义做铺垫;从而不会显得过于抽象、难懂..3、理解与探究..其实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比较与回顾”环节中;他们的讨论与分析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解释了意象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夸张、变形、主观……;因此;在这个阶段就可在老师的适度引导下;请学生结合“比较与回顾”环节中的发言以及老师的讲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总结一下他们所认为的意象及意象艺术的特征;挖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发言及老师的阐述、总结;意象艺术的特征大致可包括:1表现主体情节——从本人出发;从画家主体出发;对象表现的是画家本人的观念意识、丰富的情感、潜意识的反映等等2创造个性语言——拥有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3偏执独特风格——意思就是说;艺术家往往把创造独特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风格作为首要的任务..4热衷多样探索——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喜欢挖掘丰富的艺术语言1、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在讨论、探索中得到理论概括能力的提升2、将这种有点类似于“开心辞典”式的发言形式应用到课堂中;有利于将一贯显得较为严肃、带有检查式的发言活动游戏化;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因发言而带来的紧张情绪..实践证明;课堂效果确实也是非常好的;有趣的是许多学生一下子由过去的被动发言;变成主动发言了;这也许就是“游戏化”所带来的好处吧..4、质疑与互动..通过上面三个环节的完成;应该说学生对意象艺术的表达语言、表达意图等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这时老师提供部分画家背景资料;让学生运用他们所掌握和了解到的知识;对1星月夜油画·凡高、2蒙克呐喊油画·1893两幅他们所熟悉的名作;做较为全面的解读;并带着具体的问题与老师做直接的互动讨论..从而回答课本中所提出的“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式怪异”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懂得从美术作品的表达语言上去解释作品了;如扭曲的线条、夸张的表情、浓烈的色彩等;而更多地已经能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上去理解意象美术作品的深层含义了..如:星月夜的画面实际上是凡·高的一种幻象;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整个天空陷入到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漩涡之中;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恐怖..呐喊一直是蒙克引以为豪的作品;画面中这个骷髅般的人;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不知来回的公路上拼命呼喊;血红色的蛇卷般的天空强化了骚动不安的情绪..正如蒙克自己所描述的:“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喊..”图5、星月夜图6 、呐喊这个环节是学生一个提升与拔高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不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懂得结合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背景资料;对具体作品进行较深层、全面的剖析;从而学会怎样真正去读懂一幅意象美术作品;这种带着明确目标的解读与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同时也体现了教学上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5、巩固与想象课堂的最后阶段分成4个部分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对意象艺术的理解、活用情况..1通过几道选择题的做答;巩固对意象艺术的理论层面上的认识..例如:以下描述中;和意象性美术作品特征不符的是:A凡.高的作品星月夜B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C.超越时空、形象、现实的限制ED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占主导地位;根本只为本质的揭示世界的真实2展示15-20幅的各类有关具象、意象、抽象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筛选;挑选出属于意象艺术的作品..3“如果你们都是伟大的艺术家;试着把你们所看到的其中这些不属于意象艺术的作品;变成意象美术作品;你们会怎么改变他们的面貌呢”老师将这个带着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同样以四人一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到台前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己的想法..4学生带着对这堂“意象美术”课的理解;课后完成一副自己所喜欢的意象美术作品;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艺术节期间展出..在“巩固与想象”的最后收尾环节;通过做题答题、比较筛选、想象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作的热情;并寻求集中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这对学生来说一定会是一个难忘的艺术体验..6本课小结学生相互讨论对意象艺术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教师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走进意象艺术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欣赏作品:《多拉·马尔与猫》毕加索
2006年,多拉马尔的肖像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了的9520万美元的天价
《多拉·马尔与猫》这幅画在1941年毕加索和马尔热恋时创作,40多年都没有在公众场合曝光。

这幅画的女主角多拉·马尔坐在一张大木椅上摆姿势,一头小黑猫躲在她身后。

画中的女主角是毕加索情人及主要灵感来源多拉·马尔,也是她最大及最重要肖像画之一。

画中多拉·马尔的形体也处理得非常怪异,眼睛偏出头部,既庄严又滑稽地坐在一张大木椅上,一只小黑猫躲在背后,可以看到毕加索当时受到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

师:很多人认为所谓美术就是要画的“像”否则可能就会觉得“不真实”,所以看到“不像”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觉得无法理解。

尤其是对那些变形、夸张的作品,更是觉得怪异而不可思议。

这些都是因为对意象艺术还不太了解的缘故。

现在我就带领大家走进意象艺术的殿堂,一起来欣赏和学习意象艺术作品,去感受意象艺术的无穷魅力。

课题——走进意象艺术
(一)意象艺术定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过了走进具象艺术,知道具象艺术是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

但是有人说意象艺术更为本质的揭露了世界的真实,是最真实的艺术。

那什么
是意象艺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作品塞尚的《圣维克多山》
鉴赏作品《圣维克多山》
师:圣维克多山是塞尚的家乡埃克斯附近的风景。

一张是圣维克多山照片,一张是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

思考: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
学生:画的一点也不像。

你们能看到里面的山、房子、树、天空吗?看不清楚。

塞尚把里面的山、房子、树、天空都变成细碎的块面,几乎融为一体。

塞尚为什么这样去处理?
师总结:塞尚想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通过主观的感受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

师: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而不是眼见得的真实。

师总结:意象艺术定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二)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如此怪异?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意象艺术的视频。

看一下艺术家们把客观事物都表现成了什么样子?
欣赏《意象艺术》视频
师:刚才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很多意象艺术作品。

梵高的《卧室》、达利的《永恒的记忆》毕加索《格尔尼卡》
师:画面中的景物都是真实的吗?有些甚至是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的画面。

像《永恒的记忆》。

这些意象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的表达。

画面中的景物大家看了这些意象美术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画的好看吗?非常怪异。

师:艺术家为什么画的如此怪异?让我们不知怎么来理解。

下面我们来共同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赏析】《呐喊》
合作探究(一):
(1)画中表现了什么,画家是如何表现的?
(2)作品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你也可以亲自做一下这个动作,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1、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首先进入你视线的是什么?一个人在呐喊。

2、怎样的一个人?写实的一个人吗?骷髅般的人、病态的人
3、那这个人在什么环境下呐喊?天空是什么颜色的?血红色
4、作品描绘了在血红色的天空下,一个骷髅般的人在大声呐喊。

5、这样的画面会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紧张、不安。

师: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紧张、不安压抑、恐惧的感觉。

这正是蒙克想表达的的内心感受。

师:正在高呼的人的面孔实际已经变形,凝视的眼睛、凹陷的面颊,使人想起象征死亡的骷髅头,蒙克使用动荡弯曲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大地联系在了一起,全部的景色都分担着这声呐喊的痛苦和刺激。

整幅画面充满了低沉、恐怖、神秘的气息,使人产生了强烈的不安。

这正是蒙克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

师:那他为什么想要表现这样的感受?这与他的生平很有关系。

蒙克在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青年的时候父亲、兄弟姐妹也相继去死去,一系列的打击使蒙克感到孤独与绝望在这时蒙克创作出了《呐喊》。

画中的人物呈现出病态的,神经质的形象,连蒙克自己都说,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

师:蒙克其他的作品也大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像《病中的孩子》《母亲之死》蒙克把人们看不见的内心世界以极度夸张怪异的笔法,在作品中居然被表达的如此强烈,超过了任何“真实”“逼真”的作品。

蒙克——我不是要画现在看到的东西,我要画的是曾经看到过的东西。

师:很多艺术家利用意象美术作品宣泄个人的情绪,表达个人感受,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是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意象艺术的创作过程与手段
所以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而不是眼见得真实。

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上的限制。

延伸了我们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

艺术家们把真实的事物描绘的如此怪异,不真实。

那他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他是凭空想象吗?他有依据吗?
【赏析】《牛》视频欣赏(2分钟)
欣赏毕加索的意象作品《牛》,思考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手段。

师:画家进行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主观思考的过程。

采用了什么创作手段?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段。

《科比》漫画运用夸张的手法,更能表现科比的形象。

(速度、动作)
师总结:过程:从表面上看形象由具象到意象的转化,实际上客观写实转化为主观意识的创作历程。

手段:美术家在这类作品中往往采用了概括、夸张、变形、重组。

欣赏《赵本山》漫画
师总结:《赵本山》《孙红雷和姚晨》意象艺术漫画作品运用了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把他们每个人的特征体现的更形象、更生动。

欣赏:《内战的预感》和《星月夜》用了夸张、变形、重组的手法
师总结: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过程往往采用了概括、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

(四)如何来理解意象艺术?
艺术家运用概括、夸张、变形、重组等手法把客观写实的事物转化成主观意识的形象,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不到的艺术形象,那我们又如何来理解意象艺术呢?
欣赏《星月夜》梵高
合作探究(二)
1、你感觉天空、太阳、星星是什么样子的?画面中的是如何表现的?
问:现实生活中你感觉天空、太阳、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很美,梵高是怎么表现的?不真实,都在动,看不出来。

2、表现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表现了梵高躁动不安的思想感情和想冲破心理枷锁的主观感受。

师:这幅画刚开始看是一幅风景画,作品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

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眩目的奇幻景象。

整幅画的上方,是许多光芒堪比太阳的星星,画的左侧是一棵柏树,一棵身上都是大火的柏树,右上方更是有一个硕大的月亮,那刺眼的光芒照射着村庄柏树和天空。

我们不难发现,梵高将柏树和月亮其实是放在同一个高度上,而且这柏树似乎是想脱离地面,只冲云霄。

简介:梵高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由于痛苦的失恋和对现存社会制度和艺术制度的不满,使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他企图以自己的艺术去唤起人们的爱心和最纯朴的情感,然而,在一次次的失望以至绝望中,他的精神最终崩溃了,最后不得不以自杀来彻底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

所以意象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艺术家按照自己感觉的样子来描绘世界的,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而不是眼见得真实。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还有艺术家是按照怎样的主观感受描绘世界的?
合作探究(三)
2、【赏析】朱耷中国画《鹌鹑图》
(1)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学生:翻白眼
(2)奇怪,鹌鹑也能翻白眼?我们在看什么人的时候才会是这种表情,讨厌的人。

(动物人格化)
(3)朱耷如此表现的意图是什么呢?
他借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师:朱耷草草的用笔中感到有两只鹌鹑政独处在一个长着花草的土堆边,可这个土堆和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我们无法表达。

生平简介:朱耷是一位明宗室后裔,正当其意气风发之时,却遭遇国破家亡,一落为布衣平民,绝望中郁闷不已,一度削发为僧,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所以画中出现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眼珠向上,以状白眼向青天。

教师归纳:通过上面两幅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发现
师总结:梵高以油画的方式表现他所感觉到的样子,而朱耷用水墨画表现他想表现的意图。

师总结:所以我们对于意象艺术作品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二、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真实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

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为本质地揭示了世界的真实。

课堂检测:
下面属于意象艺术的是:
看来同学们对于意象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我们现在来做个小游戏。

从我“想”或者我“感觉”的角度对你抽到的题目进行思考。

如果用意象艺术进行描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大显身手
课堂小结:
1、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2、意象艺术更为本质地揭示了世界的真实。

课后拓展:
欣赏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思考:作品表现了画家怎样的一种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