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6e07d35fbfc77da269b190.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成长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心理发展。
现在孩子很少被拒绝、被阻止,因此,在家已习惯百依百顺的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当今许多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认识不足,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次研究意图是在心理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一些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表现矫正策略目录引论 (1)(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3)(一)研究意义 (3)(二)概念的界定 (3)(三)研究过程 (4)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5)(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5)(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三、矫正策略 (8)(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8)(二)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认知能力 (9)(三)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10)(四)自控能力的培养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2)引论(一)研究的源起及背景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也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受挫能力降低,因此,当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不论是从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环境方面都做了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6b26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3.png)
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中班(三至四岁)幼儿的群体中更为明显。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带来了许多挑战,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和关注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并为有效管理和降低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一方面,幼儿可能因自身困难而攻击他人。
幼儿在应对问题时会经历情绪的冲突和压力,这些情绪和压力可能转化为攻击行为。
例如,一名幼儿可能因为同伴玩具的冲突而感到失望和不满,于是选择以攻击方式来获得解脱或满足。
此外,幼儿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而展示攻击性行为。
例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幼儿对同伴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以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幼儿园中的环境因素,例如同伴的攻击行为、纪律不良的管理和师生关系冲突等,都可能影响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
如果幼儿在园中频繁目睹攻击行为,他们可能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和获得控制的途径,从而模仿同伴的攻击行为。
此外,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的管理风格也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
例如,对于幼儿的行为缺乏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幼儿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 情绪管理和自我调适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与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适能力有关。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教授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幼儿学会面对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冲突发生时采取停下来、深呼吸、数到十等方法,帮助他们在情绪激动时放松自己,以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同时,家长也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2. 社交技能的提升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其社交技能的不足有关。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教授适当的社交技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沟通。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819cd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f.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标题: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稳定性都有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方法2.1 参与者:选取XX幼儿园中X个班级的X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2.2 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记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如推搡、打人)、言语攻击(如嘲笑、辱骂)等。
2.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3.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记录期间,幼儿园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为XX次/天。
3.2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占总攻击性行为的XX%。
3.3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在人际互动中的自信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同伴的关系等因素与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4. 讨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性格、情绪等)、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以及社交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发生频率、类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长期影响及干预效果评估等问题。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f1b649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d.png)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一名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宇(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和谐,父母关系融洽。
小宇自小聪明好动,但在幼儿园内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打人、咬人等,给其他幼儿及老师带来了困扰。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宇在与同学交流时,喜欢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真笨”、“我不喜欢你”等。
2.身体攻击:在游戏中,小宇常常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情绪失控:当小宇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甚至咬人。
三、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宇的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宇,可能导致小宇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个性因素:小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宇在受到批评时产生逆反心理。
4.社会因素:小宇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暴力现象,如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使小宇模仿并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家长要多陪伴小宇,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宇,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幼儿园干预:(1)老师要关注小宇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
(2)老师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避免刺激小宇的情绪。
(3)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宇积极参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3.社会干预:(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对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个性、教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13310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8.png)
第1篇一、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日益凸显,成为家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本教研活动将围绕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紧张、冷漠、缺乏关爱容易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3)父母行为:父母在幼儿面前的不良行为,如争吵、打骂等,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2. 社会因素(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紧张、排斥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2)媒体影响:暴力、色情等不良媒体内容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潜在的诱导作用。
3. 个体因素(1)生理因素:幼儿的生理发育不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不强,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1. 行为特点(1)突发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
(2)冲动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冲动性的,缺乏深思熟虑。
(3)反复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反复出现。
2. 情感特点(1)愤怒: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发生时,往往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2)恐惧:幼儿在攻击性行为后,可能会产生恐惧感。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庭干预(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尊重、关爱的方式教育幼儿。
(2)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
(3)父母在幼儿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争吵、打骂等不良行为。
2. 学校干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91f19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3.png)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引言:幼儿阶段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中班幼儿园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和园所的安全是一种挑战。
本文将以一个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报告为基础,探讨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方法。
1. 行为观察背景:观察对象:姓名为小明的3岁男孩观察日期:2021年5月1日至5月10日观察地点:某幼儿园中班教室2. 行为观察结果:从观察期间的行为记录中,可以看出小明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接触:小明常常用手部、脚部对其他幼儿进行推搡、踢打等身体接触行为。
(2)言语攻击:小明在和其他幼儿争夺玩具或者争吵时,会不愿和平地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辱骂和威胁的言语攻击。
(3)物品破坏:小明经常拿起玩具、绘画工具等物品撞击墙壁、地面或者故意破坏他人的作品。
3. 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幼儿在中班阶段仍在发展情绪控制能力,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冲突,可能会通过攻击来发泄情绪。
(2)资源争夺:幼儿对于玩具和其他资源的所有权意识仍不成熟,经常因为资源争夺而产生攻击行为。
(3)模仿他人行为:幼儿容易模仿周围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同伴,尤其在集体生活中,这种模仿行为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4. 帮助幼儿解决攻击性行为的方法: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1)情绪管理培养:通过情绪识别游戏、情绪表达练习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2)资源分配:在幼儿间资源争夺时,引导幼儿通过分享和合作解决冲突,充分认识到共享资源的重要性。
(3)示范行为:教师和家长要成为良好行为的榜样,积极引导幼儿模仿积极的行为模式,加强正面行为的引导。
(4)冲突解决技巧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案例讨论等方式,教授幼儿有效的冲突解决技巧,如沟通、妥协和寻求帮助等。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7eed0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1.png)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幼儿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幼儿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对症下药,加强预防。
因此,正确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形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控制的正确应对态度。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策略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时期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身体上的攻击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等,言语上的攻击主要是指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等,还有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
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而且在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一)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主要是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搡等攻击性动作。
这种攻击性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已。
敌意性攻击主要是指幼儿是以他人为指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伤害他人。
(二)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愤怒的反映性攻击主要是幼儿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
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主要是幼儿表现为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本能反应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另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
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7497b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1.png)
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引言幼儿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阶段之一。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同伴关系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同伴攻击性行为较为普遍,有必要了解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和寻求适当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探讨中班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1. 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1.1. 内部因素归因部分幼儿认为同伴攻击性行为源于对方的个人特质,如暴躁、好斗等。
这种归因方式通常与幼儿自身的认知能力、情绪发展和经验有关。
幼儿可能认为同伴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对方不友好,或者是对自己的一种回应。
1.2. 外部因素归因其他幼儿则更多地将同伴攻击性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情境和环境因素。
他们可能认为同伴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游戏中的争执、玩具的争夺等。
这种归因方式常常与幼儿社会认知和发展有关。
1.3. 双重因素归因一些幼儿在归因时同时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
他们可能认为同伴攻击性行为是由双方之间的互动所引起的结果。
这种双重因素归因方式显示了幼儿在认知和发展中更高级别的思维。
2. 幼儿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2.1. 非暴力解决冲突方法教导幼儿使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是很重要的。
幼儿可以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尝试与同伴进行合作和谈判。
2.2. 积极表达情感幼儿可以通过积极表达情感来减少同伴攻击性行为。
幼儿应被鼓励表达对同伴的喜爱、感激和支持,以增进友善和积极的关系。
2.3. 社交技能培养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对减少同伴攻击性行为有积极影响。
幼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分享等活动中学习社交技巧,如倾听、分享、尊重和合作。
2.4. 游戏规则的制定和遵守为幼儿提供清晰的游戏规则并鼓励遵守规则有助于减少同伴攻击性行为。
幼儿可通过学习规则来理解并接受游戏的公平性,从而能更好地与同伴协作。
3. 结语在中班幼儿中,对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归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为幼儿园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8f155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e.png)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策略研究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幼儿长期面临着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挑战和刺激,对于某些弱势幼儿而言,攻击是一种应对和保护自己的方式。
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需要采取一些策略进行干预和矫正。
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幼儿的行为不良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以更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需求。
因此,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应该被采取。
例如通过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等手段。
比如说,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幼儿园教师可以先停下教学活动,让幼儿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有哪些不当,再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缓解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很重要的。
比如,良好的教育环境,严格的纪律制度,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等,都能使幼儿从小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情感。
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互助。
3、注意性格和特长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长。
一些孩子可能因个性内向,难以与别人沟通,常常受欺负,而导致了攻击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课外活动,让孩子逐渐适应社交场合,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心。
4、父母的积极配合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与父母积极配合,将学生的家庭情况、发展情况等情况通报回家,引导父母主动参与教育,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问题。
总结起来,幼儿园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策略,以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逐渐适应和改变不当行为,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谐成长。
这样既有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也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a4098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9.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简单,也往往难以完全掌控情绪和行为。
因此,幼儿时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攻击性行为。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侵犯他人身体或财产的行为,包括推搡、抓挠、打骂、抢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1. 生理原因有的孩子天生情绪比较激烈、活跃、好动,容易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较为剧烈的反应。
2. 心理原因有时候,孩子会因为遇到了某些挫折,比如说家长的离异、换学校、换老师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3.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也可能是产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身处的环境比较贫困、吸烟、酗酒、吵架等不良习惯比较多,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根据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1. 物质性攻击行为比如砸坏、打爆、摔坏等。
2. 言语攻击行为比如打骂、辱骂、贴标签(比如说“笨”、“傻”等)等。
3. 身体性攻击行为比如推、拍、打、掐、抓、拉等。
4. 关系攻击行为比如排斥、抢夺、说闲话等。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1.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以尝试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其他地方,比如可以让他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尝试与他交流、玩耍等。
2. 认真聆听当孩子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需要认真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避免过度严厉的惩罚,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略、不被关心。
3. 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个体的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要透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自控力等能力。
4. 保持平和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度紧张和惊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加重孩子恐慌心理,增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小班攻击性问题力教研(3篇)
![小班攻击性问题力教研(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a06b7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b.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小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攻击性问题却日益突出,给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教研活动针对小班攻击性问题进行探讨。
二、教研目标1. 了解小班攻击性问题的原因及表现;2. 探讨有效预防和解决小班攻击性问题的策略;3. 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教研内容1. 小班攻击性问题的原因及表现(1)原因1. 家庭教育:家长对幼儿的溺爱、过度保护,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过强,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2. 环境因素:幼儿园教育环境不适宜,如班级人数过多、教育资源不足等;3. 生理因素: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机能尚未完善,情绪波动较大;4. 心理因素: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
(2)表现1. 生理攻击:打人、咬人、踢人等;2. 语言攻击:骂人、嘲笑他人等;3. 情绪攻击:哭闹、摔东西等;4. 行为攻击:抢夺玩具、故意捣乱等。
2. 小班攻击性问题的解决策略(1)家庭教育1. 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2. 家长要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鼓励幼儿与他人交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3. 家长要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
(2)幼儿园教育1.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确保班级人数适宜,教育资源充足;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4. 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3)心理辅导1. 建立心理辅导机制,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2. 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3. 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04bfa7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c.png)
TEACHING AND RESEARCH教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研究及改善措施文/余永娟 陕西省潼关县中心幼儿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西方国家,中国也受此问题的严重困扰。
可以这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一严峻问题而制定的。
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极具迫切性,而且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性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
对于攻击性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伤害。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咬、打、踢、大声喊叫名字、暴力、骂人、抢走别人东西等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社会交往,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
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即消极的社会行为。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父母有75%具有好动、性子比较急的特点,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遗传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专家还对某些劳教犯人的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而且一般男性在受到威胁时或者被激怒时,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8afe6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2.png)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在这一阶段中,攻击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本研究通过对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访谈、家长问卷调查以及观察法,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现状1.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包括打人、推人、咬人等;言语攻击包括骂人、嘲笑、威胁等;关系攻击则表现为排斥、孤立、背后说坏话等。
2.攻击行为的频率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的攻击行为频率较低,但仍有部分幼儿攻击行为较为频繁。
其中,男孩的攻击行为频率高于女孩。
3.攻击行为的对象幼儿攻击行为的对象主要是同伴,是老师和家长。
同伴间的攻击行为多发生在争夺玩具、争抢地盘等情境下。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攻击行为。
如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溺爱或严厉、亲子关系疏远等都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攻击行为。
2.学校因素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幼儿的攻击行为。
如幼儿园环境不良、教师忽视幼儿情感需求、同伴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行为。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暴力文化、媒体传播的暴力信息等也可能影响幼儿的攻击行为。
如幼儿接触过多的暴力画面、受到周围人的不良影响等都可能诱发攻击行为。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对策1.家庭对策(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冲突。
(2)改进父母教养方式,关注幼儿情感需求。
(3)加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2.学校对策(2)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关注幼儿情感需求。
(3)加强同伴关系教育,引导幼儿学会交往。
3.社会对策(1)限制幼儿接触暴力信息,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3)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四、结论幼儿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ae4a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4.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系列具有侵犯、伤害倾向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很常见,但其对幼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却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分析和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原因和机制,进而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
首先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幼儿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其生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有关。
例如,一些幼儿可能因为生理发展不够成熟而表现出易怒、不耐烦等行为。
另一方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幼儿可能因为自尊心脆弱、自我认同不明确或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此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与其成长环境相关。
例如,一些幼儿可能在家庭中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导致其产生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中是否存在暴力行为和冲突解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进行研究。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肢体攻击、言语攻击和物品破坏等。
肢体攻击是指幼儿用身体部位直接接触他人,例如踢、打、推等行为。
言语攻击是指幼儿使用口头语言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威胁等行为。
物品破坏是指幼儿故意损坏他人的物品。
这些不同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可能反映出幼儿的不同需求和心理状态。
最后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行为对象造成伤害,还会对幼儿自身和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攻击行为的受到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受到身体伤害、心理压力等不良后果。
对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者来说,他们可能因为频繁受到惩罚而产生自卑感和焦虑,进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
此外,对周围环境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其他幼儿的学习活动产生干扰。
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幼儿个体差异、生理发展和成长环境等多个因素。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家庭关系,提供稳定、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1c378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8.png)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一、引言幼儿期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在这一阶段孩子经历了很多新鲜事物和情感体验,也正是因为这些体验,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其中包括攻击性行为。
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正确地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并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1. 情绪管理不足幼儿的情绪表达通常比较直接、情绪管理能力也比较薄弱,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幼儿可能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释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2. 模仿他人行为在幼儿园或者家庭环境中,幼儿可能会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相对较强,尤其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者长辈。
4. 对环境的适应问题有些幼儿可能会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比如上幼儿园或者搬家等变化。
5. 注意力缺陷一些幼儿可能会因为注意力缺陷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集中精力的幼儿在活动时会过于兴奋或者烦躁,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三、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1. 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机制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要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机制,让他们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通过攻击行为来宣泄。
2. 重视行为的引导和示范通过对幼儿进行积极的示范和引导,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情感和解决问题,比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幼儿更好地掌握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
3.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帮助幼儿应对心理问题,建立对幼儿的关爱和支持,保持与家长和老师的密切沟通,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合作机制来协助幼儿克服心理困难。
4. 确定行为规范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需要得到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让幼儿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严格执行约束措施。
5. 鼓励积极行为除了约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要积极鼓励他们表现出善良、友好、尊重他人的行为,通过表扬和奖励来促进积极行为的形成。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27e1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7.png)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引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者来说,如何有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围绕一位小班幼儿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观察、与家长交流和专业评估,探讨其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背景信息幼儿:小杰(化名)性别:男年龄:4岁幼儿园班级:小班研究时间:XXX年X月-XXX年X月二、问题描述小杰被教师反复反馈存在攻击性行为,包括推、打、咬等行为。
他的攻击行为频繁出现,并且造成了其他幼儿的不适。
三、问题分析通过观察和与小杰的家长交流,我得到了一些关于小杰攻击性行为的信息。
小杰是家中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很少对他有严厉的要求或限制。
父母相对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了小杰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小杰在幼儿园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与困惑,他可能通过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获得注意。
四、干预措施1.提供积极的引导与支持:针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给予他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通过与小杰配对玩耍,鼓励他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与分享,同时制定行为规则,帮助他逐渐了解攻击性行为的不可取之处。
2.引导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小杰缺乏合理的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导致他以攻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困惑。
教师可以逐步教导小杰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通过语言表达感受、使用绘画或玩具来表达情绪。
3.严格限制攻击行为:针对小杰的攻击行为,教师应制定明确的规则,并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
当小杰出现攻击行为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并告知他攻击行为的不正确性。
4.家园合作:与家长密切合作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和改善。
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小杰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和进展,并协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5.培养社交技能:因为小杰的攻击行为可能与社交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应重点培养他的社交技能。
通过组织游戏和活动,教导他与他人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六、干预效果评估针对小杰的攻击性行为,通过与小杰一对一的引导与支持,观察到小杰的攻击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8eed9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c.png)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困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和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随着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幼儿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媒体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不良的信息容易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深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家长、教师和社会更好地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本质,有效预防和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2000字】1.2 研究意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其涉及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个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还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针。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也有助于父母、老师和其他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照顾。
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提高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2. 正文2.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推、打、踢、咬、拉扯等。
这种行为通常是由幼儿兴奋、愤怒、焦虑等情绪引起的,是一种不成熟的自我调控方式。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
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其正常的社交与情绪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还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比如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或许会表现出更加复杂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df7e2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c.png)
•教学研究13【参考文献】[1] 周冰菁.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读写算,2020,(32):57+59.[2] 郑菲菲.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策略[J].青春期健康,2020,(24):90-92.[3] 孙崇勇,多兰,赵红,李淑莲.亲子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2):60-68.[作者简介:马太仙,贵州毕节,贵州省威宁县海边街道中心幼儿园。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内容摘要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其实攻击性行为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一些事物环境的影响下导致孩子患上攻击性行为,当面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老师和父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和耐心指导,只有这样孩子的童年才是快乐的。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对策1 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1 幼儿自身的原因首先,孩子自己的年龄特点。
儿童期为3岁-6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仍然缺乏自我约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环境的精神,展示行为是不经思考的,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并是不合理的。
其次,负面情绪。
在活动中,年幼的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游戏的中心,当他发现没有人愿意和他玩时,他就制造了一场风暴,只能通过攻击行为来缓解。
以此让别人关心他,让别人注意他。
如在活动中,因为一个女孩抢了一个男孩的东西,他很不高兴,立即互相撕咬,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发泄,心里想“你别跟我玩,我不让你玩。
”最后,自己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在活动中,有些孩子的性格是傲慢的,说一不二,从不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孩子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也想吸引教师的注意,但他引起教师注意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在平时的区域性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学会与同伴交流,避免孩子以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1.2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造成的,这些观察的形式存储在大脑心理表象或象征性的特点,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7fd2d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3.png)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推、撞、打、咬等。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伤害性和危险性。
因此,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问题既关注儿童本身的健康和安全,也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园所整体规范和治理。
本研究选择以一家幼儿园的学前班为调查对象,采用参与性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探讨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原因、形式和对策等问题。
研究的结果如下: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女孩。
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女孩。
这可能与男孩天性好动、好斗、好冒险等特点有关。
同时,在家庭和社会中成年男性的暴力行为和冲突解决方式也可能对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复杂,包括情绪失控、竞争紧张、游戏冲突等多种因素。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非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情绪失控是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儿童由于饥饿、疲劳、焦虑、孤独、疼痛等原因导致的情绪失控。
此外,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还与竞争紧张、游戏冲突、资源争夺等因素有关。
学前儿童往往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玩耍、分享、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推、撞、打、咬等。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推、撞、打、咬等。
这些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即时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伤害性和危险性。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但可能给其他儿童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产生影响。
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包括影响因素干预、心理辅导、方法指导等多种方式。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影响因素干预、心理辅导、方法指导等多种方式。
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意义与计划安排
![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意义与计划安排](https://img.taocdn.com/s3/m/1a4a361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f.png)
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意义与计划安排一、前言
简要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定义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意义
1. 为幼儿发育提供依据
2. 帮助制定幼教与家长教育方法
3. 预防和纠正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计划安排
1. 研究对象选择
2. 测量工具研发
3. 数据收集方式
4. 分析研究方法
5. 研究流程安排
六、结语
本次研究预期结果及其意义
这个大纲只提出一些主要内容概括,具体每个部分的论述还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阐述。
希望能为研究提供一个初步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
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
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
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
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
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家长过分要求幼儿。
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
因此在许多方面
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
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
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3、大众媒体的影响。
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幼儿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当精神的、物质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由于幼儿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对自己喜爱的玩具有强烈的独占欲望,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对孩子一视同仁,尽可能给每个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耐心去引导、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视、甚至冷嘲热讽幼儿。
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
第三,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
第四,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增添一些大型玩具和各种娱乐器材、书籍等,提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从而减少拥挤、干扰、烦恼等因素而诱发的攻击性行为。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长家教方式不宜过于简单、粗暴,要求家长尊重幼儿,注意加强与幼儿心灵上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愿望和想法,做孩子的榜样,
对孩子不要偏袒纵容,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与人相处。
家长指导孩子观看电视、电影、动画片,以减少暴力画面对幼儿的榜样模仿作用。
3、认识有效的转移情感。
幼儿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会为一些事情如同伴不愿意和他玩,或者不愿和他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被老师和家长误会等事情感到伤心、烦恼、愤怒,当他们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时,也会有挫折感。
伤心、烦恼、挫折、愤怒这些情感是很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更是点燃其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会爆发突然猛烈的侵犯行为,应教会幼儿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侵犯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与时间大喊大叫一通,以宣泄内心的愤怒与烦恼,教会他们参加那些有趣的游戏等置换活动去转移幼儿的侵犯性情感。
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其次,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如可教幼儿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运动也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
另外,还可以专门开辟“发泄角”,在其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4、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懂得自我保护。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我为中心做出判断。
如果一个幼儿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
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对方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用敌意去判断别人的动机。
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教师应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
如:看到一幼儿抢玩具,我们就在班内开展讨论该行为的对与错,当玩具被抢后我们该怎么办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
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一个不善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
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
在幼儿出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里不服,因为幼儿在攻击他人时总是自认为有理的。
应及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
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
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而教师
则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导理解,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有意识安排幼儿作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体会他人情绪的活动内容,加强攻击性幼儿对被攻击者所承受的痛苦的体验。
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她),哭、告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
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
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点挫折,同时,攻击者的行为受到同伴抵制,教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但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再退缩了。
攻击性行为时时出现在幼儿的身上,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多看幼儿的优点,以正面教育为主。
并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不要戴有色眼镜去看待有攻击性的幼儿,因为这种行为是幼儿时期必然会出现的。
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教育机智去帮助他们。
相信只要老师正确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将被克服。
这样,就能使攻击性较强的幼儿也能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幼儿。
参考文献:1、《幼儿园指导纲要》
2、《幼儿教育》
3、《幼儿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