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点的确定与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点的确定与教学
以前我也曾经思考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如果找到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点?”最近在准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中,我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将其中的一些重点内容摘抄如下,与大家共同学习。
崔峦老师说;“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霍桑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的锁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所谓语言训练点就是指那些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既有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习得言语模式,积累语言材料的词、句段等,也就是教师备课时预设的语言训练的部位或称为单位。
语言训练就是教学中借以进行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陶冶情操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训练点是师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即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和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图式。教学中,抓住了语言的训练点,教师的指导将变得切实而有效,学生的学才有凭借。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呢?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二是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状况,三是课文本身的重难点及语言表达形式。
教师要努力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首先,教师多次与文本对话后,一些重点的“载道之言”——进行语言训练的点就自然浮现出来,这些点便是我们进行语言训练的“抓手”。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有些文章在用词生动准确,有些文章文句特别有表现力,有些文章句式结构整齐、蕴含深刻,有些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或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论述……从这些“抓手”切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因为有了语言训练为依托,人文感悟也就“随风潜入”,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此外,课后思考与练习也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一个重要凭借。
备课时,教师要尽可能选取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言现象,优化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程序的设计,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相结合,做到以点代面,“块状”推进,步步深化,从而获得语言训练的整体效益。
语言训练的过程应该是理解思想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还有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备课时,我们如何把握住语言训练点呢?一是感悟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语言。二是学习谋篇构段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特别体现趣味性。另外要讲究训练的梯度。
语言训练要在“感知”“理解”“运用”“熟记”四个关键词上下功夫。首先是感知,在初读课文阶段,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查阅有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有关背景,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其次是‘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时咬文嚼字,理解字里行间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表达以及谋篇构段的精妙之处并学习运用。最后是“熟记”,即要让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材料,熟读成诵,丰富感性语言的存储。
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一是抓语言特色。二是扣教材训练点。三是补文章空白点。四是找读写结合点。五是导过程生成点。
以上谈到了训练方法的趣味性、整体性、多样性、生成性、有效性,在操作层面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二要整体把握,突出重点。三要渗透学法,扎实有效。四是精讲多练,适时生成。五要重视积累,激活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吕淑湘先生也曾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谈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基础工具性”。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只有抓住了语言,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正如叶老所说,“听、说、读、写宜并重”,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上出语文学科的个性。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阅读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即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这个层面。然而对于课文内容,学生只要认真读几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这样的教学过后,学生头脑中只留下一个文章的梗概,没有对语言的品味与学习、理解与运用,又何谈语文的工具性,阅读教学的效率又怎么会高呢?应该说,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只是“第一回合”的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妙,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才是阅读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紧扣语言文字,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思想教育的力量,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准确把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结合点,只有这样,语言文字训练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在备课时应当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每组教材“导语”中单元读写点的要求及每篇课文内在的训练因素,按照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好训练内容。
1、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主要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等。这些具体的要求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2、根据每组“导语”中单元读写点的要求。
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每组的“导语”都提示了单元学习内容,其中对本单元的读写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导语中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明确了这一要求,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本组的课文时,结合文章的不同特点,确定好语言训练点,使语言训练更有针对性。
3、根据课文内在的训练因素。
虽然每组教材都有其整体上需落实的语言训练的要求,但是每篇文章又都有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因此我们还应当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读写结合点等方面入手选好语言训练点,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训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