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学论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902《历史学科教学论》考试大纲
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科教学论》考试大纲(科目代码:902)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历史学科教学论》是我校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程。
旨在检验考生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三、考试题型简答题、论述题四、参考书目1.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郑林:《中学历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法基础第一节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第二节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第三节历史教学法的学习途径和方法第四节我国历史教学法的发展历程与展望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第一节历史课程的设置与编制第二节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及其实施第三节历史教材的功能与类型第四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其他教材的开发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计划与设计第一节有效的教学始于有目的的教学计划第二节理解历史教学过程第三节历史教学原则和模式第四节历史备课与教学设计第四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组织结构第二节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三节历史课堂教学的技艺第五章中学历史学习指导方法第一节学习指导的意义、条件与有效性第二节历史阅读的学习指导第三节历史写作的学习指导第四节历史表现性活动的学习指导第五节历史课外活动的学习指导第六章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第一节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第二节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技术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教学与教师共同体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第一节理解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第二节中学历史学业评价概述第三节中学历史学业评价的设计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基本素质第二节历史教师的研修与专业发展第三节历史教师的教育研究。
历史教学论(2024)
引言:历史教学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历史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高、教学资源有限等。
本文将围绕历史教学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
概述:历史教学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由于各种原因,历史教学面临着一些难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讨论如何改进历史教学。
正文:一、课程设置的改进1.设计丰富多样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应该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
2.引入当代史:将当代史适当纳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中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使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3.强调跨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的元素,如文学、艺术等,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学生与历史内容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音频、视频等,呈现历史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5.参观实地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三、教师的角色与任务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传递历史知识给学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等。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
四、教育资源的优化1.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历史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和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1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1第一章绪论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必须从中小学抓起,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中等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历史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环节,因而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渠道是学校的历史教育。
高师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师资,也可以说是其本质追求。
一名称职的中学老师,需要有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必要的教育教学能力。
凡事有规律,教育教学也是如此,适应它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学习《历史教学论》,即是引导我们认识这个规律,将来遵循它而顺利地开展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一、“历史教学论”概念的演进1. 历史教授法——“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1)历史成为一门课程: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对其研究也成为师范学堂的一门学科,时称为“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历史教授法;(2)《历史教授法》的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授方法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研究之列;(3)1904年,罗振玉、王国维主编我国第一本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在74、75、76三期连载的《历史教授法》一文,是我国近代第一篇研究历史教学的论文;(4)1906年,夏清贻所著的《历史教授法》出版,这是我们现见的最早的一本历史教学法著作。
2.历史教学法(1)五四运动前后,陶行知提议改“教授法”为“教学法”;(2)1926年,商务印书馆版美亨利.约翰生《历史教学法》(何炳松译),影响较大,历史教学法名称也就沿用下来,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末;(3)名称变了,也意味着研究对象由单纯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既研究教师的“教”也研究学生的“学”。
3.历史教育学(1)1969年,日本学者平田嘉三在《以新的社会科为目标——新的历史教育学》一文中首先提出;(2)1986年,首次全国高师教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建立我国的学科教育学问题;(3)1987年,在安徽泾县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的学术研讨会上,对历史教育学进行了专门研究,朱志明、沈敬华《雏议历史教育学的建立》并发表在《历史教学》;(4)1989年,出版了《历史教育学》专著两本;(5)“历史教育学”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拓宽了视野;二是加强了理论性、学术性,使历史教育研究从“经验总结型”走向“学术探索型”。
(0815)《历史学科教学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4、你认为学习历史学科教学论课程具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1.全面学习和探讨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关问题。
2.通过理论学习,将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
3.提高教学能力,从容应对当今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4.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专家型的历史教师。
2:[判断题]3、历史学科教学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教学理论和中学历史基本教学技能。
参考答案:正确3:[判断题]2、学习历史学科教学论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答案:正确4:[判断题]1、历史教学论就是研究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方法的。
参考答案:错误1:[多选题]10、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定位正确的是A:历史学专业课程B: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C: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答案:BCD2:[多选题]9、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A: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B: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C: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D: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参考答案:ABCD3:[单选题]8、本次(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哪一年?A:1999年B:2000年C:2001年参考答案:C4:[判断题]7、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史教学不够重视。
参考答案:错误5:[判断题]6、基础教育阶段,应该精选历史教学的内容。
参考答案:正确6:[判断题]5、英美历史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答案:正确7:[判断题]4、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培养。
参考答案:错误8:[判断题]3、历史课程就是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
参考答案:错误9:[判断题]2、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感悟与收获心得
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感悟与收获心得历史学科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课程,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社会和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感悟和收获,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首先,历史学科课程教学可以拓宽视野。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地方,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历史课程也能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迁,这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历史学科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讲究论证和分析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需要梳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推理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世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再次,历史学科课程教学培养了我们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性态度。
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会受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解读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这样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分析问题。
最后,历史学科课程教学也帮助我们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历史课程是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变迁过程,这对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同时,历史课程也教会我们尊重历史和传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课程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分析和思考能力、保持理性态度、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我在历史学科课程教学中有了很多感悟和收获,并且相信这些经历和能力对我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教学论》课件
历史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 总结词:历史教学论经历了从传统讲授式教学到现代多元化教学的演变过程。
• 详细描述:在早期的历史教学中,讲授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随着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 规律,提出了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发现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现代的历史教学中,多 元化教学成为主流趋势,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资源 ,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详细描述
历史教学论是教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 历史教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历史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 实践建议。它具有综合性,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 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同时,历史教学论强调实 践性,关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各种教 学方法和策略。此外,历史教学论还具有历史性,强 调历史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引 导。
教学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能够用清 晰、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易于理 解和记忆。
教学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途径
持续学习
历史教师应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习惯,不断更新自 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历史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敬业 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以身作则,为 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熟悉教育心理学
历史教师应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 理,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 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
历史学科教学论实践心得(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实践,以下是我对历史学科教学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通过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4. 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1.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分层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历史教学论又称
历史教学论又称历史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和探讨历史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历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历史教学论的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首先,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其次,历史教学的内容应包括历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等。
历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包括讲述、讨论、实地考察、阅读文献和资料分析等。
最后,历史教学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和项目研究等方式。
在历史教学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值得关注。
首先是问题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此外,历史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教学论的研究对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相适应,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历史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历史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教学论
历史学科教学论一、名词解释1、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隐性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创设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情境。
2、历史课程: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
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论述题1、什么是“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这一涵义有何新的发展趋势?“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相比较,currere 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1)1950-1952年:初高中开设历史课,内容上实行小循环制。
(2)1953-1957年:加强了教学的计划性,编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重视教学法的研究。
内容上实行大循环制。
建国初,历史教学的特点:照搬前苏联教育的制度和经验,重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3课件PPT
课程结构与组织
课程结构
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将课 程内容分为不同的单元和章节, 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 容概述。
课程组织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基础到 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 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课程评价与改进
课程评价
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 见,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
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实际应用
历史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学段的学生, 设置适合的历史课程,注重培养
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 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 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学术交流
组织历史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教师评价与激励
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包括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学生评价等方面,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表现。
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晋升等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06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与实践
05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与进修
培训内容
针对历史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 课堂管理技巧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 育教学能力。
VS
培训形式
组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等多 样化的培训形式,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教师研究与学术交流
研究课题
鼓励历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针对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 平。
学科教学论(历史)
引言概述: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各学科教学方法和原理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历史学科为例,探讨历史学科的教学论,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历史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记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1.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不同的时期和主题,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2.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权威、全面、丰富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图片和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实物,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科的知识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知识掌握、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项目评价:让学生参与历史项目的研究和展示活动,通过项目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书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图书和参考资料,以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总结:历史学科的教学论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历史课程教学论
(一)定义(二)课程属性(一)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历史教学的全过程1、历史教学的目的2、历史教学的内容3、历史教学的原则4、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5、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二)历史教学论研究的任务:揭示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三、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统计法4、比较法5、图表示6、分析和综合法7、归纳和演绎法四、学习历史教学论的意义、方法和要求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的课程标准(一)课程改革的思路:1、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2、课程结构实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培养生的各种能力;5、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三、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一)把握基本思想(二)认真研读和分析内容(三)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四)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五、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1、关于历史知识2、历史知识的特点3、历史知识的分类4、历史知识构成(二)能力的培养1、能力的种类2、能力培养的意义3、初中阶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4、高中阶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三)思想的教育1、思想的教育的具体内容2、思想的教育的原则(四)价值观的培养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的教材与教参一、中学历史教学的教材(一)教材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广义: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材料。
狭义: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材料,习惯称教科书。
2、分类⑴以文字材料为形式⑵以非文字材料为形式(二)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审定1、制度课程标准由国家颁布2、教科书制度分国定和审定制,即通常说的“一纲多本”。
(三)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基本结构1、课文(正文)2、辅助课文(四)现行教科书的特点1、开放性2、联系生活实践3、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五)现行教科书的使用及应注意的问题1、教科书的使用⑴整体把握脉落⑵全面理解内容⑶明确难点重点⑷教案设计的依托2、使用要注意的问题⑴以基本文为教学基础,不忽视对补充文的运用⑶统考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⑷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⑸提倡灵活性与创造性二、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一)教师参考用书的内容与作用1、教师参考用书的内容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学要求(设计)和建议、习题解答、课文注释、史学动态⑵教学资料:参考书、资料、注释、附录2、教师参考用书的作用⑴帮助教师理解课标原则和精神提高讲课备课水平⑵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⑶有利于教师理解教材去疑解惑⑷更新教学观念、开阔教学思路、充实专业水平⑸增加教学素材(二)教师参考用书的使用1、不脱离大纲和教科书2、建立在教学实践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掌握更多信息了解更多资料4、完善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的设计5、选择性的运用材料6、创造性的运用第四章历史知识的特点与教学原则(一)历史知识的分类1、人类社会发展2、自然发展(二)历史知识的特点1、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学科的科学性)2、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认识方法论)3、规律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事物的联系性)4、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专业属性)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一)定义(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1、科学性与真实性(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统一2、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相统一(师生互动)3、系统性(演变的顺序)4、直观性(知识获取的途径)5、巩固性(知识的掌握)6、量力性(可接受性)7、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的关联)8、因材施教(学生差异)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一)教师备课的作用1、上好课的前提2、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3、提高自身素质的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二)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形式1、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分⑴个人备课⑵集体备课2、按教学时间分⑴常年备课⑵学期备课3、按教学时段分⑴单元⑵课时(三)教学准备的要求1、认真写好每课教案2、不断补充新信息,使每次教学有新意3、随教材的变化及时做好准备二、学期备课的要项(一)结合课程标准,通读教材1、深化对课标的理解,领会基本精神和体系2、了解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脉络,把握每课书在全教科书的位置(二)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1、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生学习的基础3、如何开发和培养智能4、思想教育内容(三)制定学期教学计划1、拟定本课程在全学期的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安排3、单元、学期复习考试安排三、课时备课(一)课时备课前的重点是钻研教科书1、要了解课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2、确定本课内容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掌握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前后课内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弄懂本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做到史实熟悉、概念清楚、观点正确。
历史学科教学论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 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4、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年。 5、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 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6、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历史课程改革的 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7、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历史教学论》课件
# 历史教学论PPT课件大纲 ## 1. 简介 - 历史教学论的概述 - 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确保教学能够有针对 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讨论和项目学 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选取
精心筛选和组织历史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 丰富全面。
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书籍、影像资料和互联网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案例分析和多媒体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和参考资料。
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的选择
选取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典型案例,以展示历史教学的实际应用和教学成果。
展望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提出有 效策略和方法以应对未来的教学需求。
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运用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以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案例分析的总结与启示
通过案例分析的总结和启示,提供问题解决思路和教学改进的方向。
结束语
历史教学论的意义与价值
探究历史教学的深刻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强调 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未来历史教学的思考和展望
教学手段的运用
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技术,的意义
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效果,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获取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问题所在。
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感悟与收获心得
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感悟与收获心得历史学科课程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时间轴、事件脉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让他们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态度。
另外,历史学科的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和文化修养,包括对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等。
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态度。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历史规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我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与时代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一项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感悟到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0815]《历史学科教学论》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0815 学年学季:20192单项选择题1、下列教学方法中,属于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有()。
. A. 讲述法. B. 谈话法. C. 探究式教学法. D. 读书指导法多项选择题2、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有哪些?.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定位来确定.看该内容是否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具有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看其是否是课文、习题、教学参考资料反复提及的3、图示法设计的要求有()。
.图示中的符号、格式必须前后统一.图示要简单明了,力求直观.要注意图示各要素的系统完整性.设计图示要注重实效,有利于学生的把握判断题4、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课程。
. A.√. B.×5、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评价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
. A.√. B.×6、正板书是板书的主体部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提纲、要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善的正板书提供给学生不重要。
. A.√. B.×7、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培养。
. A.√. B.×8、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 A.√. B.×9、学习历史学科教学论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 A.√. B.×10、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A.√. B.×11、发现教学法就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A.√. B.×主观题12、名词解释: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参考答案:、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学生现有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实际),有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达到社会13、名词解释:教学难点参考答案: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握,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述才能弄明白的那部分历史知识,难点是学14、名词解释:表现性评价参考答案: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价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限制式的表现性评价,一种是开放式(或扩展式)的表现性评价。
历史教学论课程设计
历史教学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历史教学论作为历史教师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历史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明确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掌握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具体的历史教学计划;4.培养学生在授课中的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和不断提高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2.1 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1.历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2.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4.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2.2 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讲解法;2.问题法;3.实验法;4.案例法。
2.3 历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历史教学计划的制定步骤和标准;2.历史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方法;3.历史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完善。
2.4 教学中的应变和问题解决1.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2.教学中的应变策略和技巧;3.学生反馈和教学改进。
2.5 自我反思和提高意识1.学生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2.学生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3.学生教学反思的实践和应用。
三、课程评估为保证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方式如下:3.1 作业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和问题讨论,作业内容包括历史教学理论案例分析、历史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等。
3.2 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 1. 课堂参与度; 2. 课堂发言能力; 3. 课堂思考深度。
3.3 期末论文学生需撰写一篇历史教学论文,包括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两个部分。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
五、教材参考《历史教学论》(第3版),王世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课程安排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学时第一章:历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第1周 2第二章:历史教学基本方法和技巧第2周 2第三章:历史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第3-4周 4第四章:教学中的应变和问题解决第5周 2第五章:自我反思和提高意识第6周 2期末论文答辩第7周 2七、结语本课程旨在培养历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施历史教育教学,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历史人才做出贡献。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5篇范文)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5篇范文)第一篇:《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什么信息,信息量多大,采用何种信息传播形式、方法以及怎样组织教学,都必须经过精心、完整的教学设计。
实践已经证明,教师教学的成功,很重要的就在于成功的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们对教学设计的界定也可谓是见仁见智。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统一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发展,而设计就是规划和组织,是对设计对象进行安排,使其相关,从而对其进行控制。
所以,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教学的过程、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活化的基础上不断创生的过程,是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不管你期望什么,也不管你怎样来它描述,它必然是这样的,不能说你期望什么而它就应该是什么;我们所期望的、所力求的,则是教学设计了。
教学设计则是一种主观性要素,是人们对教学的进程所做的设计,是工艺性的,是规范性的,因而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越深刻、全面、准确,就越有可能做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来。
当然,这种主观设计与客观是否吻合则要进一步接受检验。
与上述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实质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学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动态的规划与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隐性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创设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情境。
2、历史课程: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
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论述题1、什么是“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这一涵义有何新的发展趋势? “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 ,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相比较,currere 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1)1950-1952年:初高中开设历史课,内容上实行小循环制。
(2)1953-1957年:加强了教学的计划性,编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重视教学法的研究。
内容上实行大循环制。
建国初,历史教学的特点:照搬前苏联教育的制度和经验,重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3)1956年: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历史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历史教学大纲,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恢复小循环制。
(4)1957年至1960年:历史教材更加突出政治性,历史课时减少,小学和高中取消了历史课。
(5)1960年至1965年:历史课程的新的探索时期。
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调整了新教学计划。
小学设历史课两年,教古今中外的典型史实;初二学中国古代史,初三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学世界史,每周2课时。
(6)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历史教育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遭到全面破坏。
(7)1976年至1986年:中学历史教学开始空前繁荣和活跃。
A.历史教材的编写形式更加活跃。
B.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
C.历史教学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
出现了有关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教育学等课题。
(8)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教材编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变化。
A.大一统的教材体制开始转向多轨制,出现了3套不同的课程标准和6套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教材。
B.在编撰体例上,原有的章节体变成了以“课”为单元的新结构。
C.在内容上,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根本变化,重视有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3、 简述美、英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
①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
②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③不是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④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4、 香港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1)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甲、乙两部。
(2)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练习题的活泼、具有趣味和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5、世界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一是在课程观念上,与以往的旧的课程观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对历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1)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的简单叙述,而是以史实依据来架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2)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非解释性的描述性的学科,而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3)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是一门能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学科;(4)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富者、强者和名人的编年史,而同样是一门关于像你我一样普通人的学科;(5)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而是既能记录学生各自民族、文化和社会渊源,同时能延伸他们自身经历的学科。
(6)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而是一门与个人有关的学科。
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
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个趋势来看,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实现“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
三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四是教学方式的取向: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生中心”。
许多国家推行的新的课程政策试图倡导实现课程与教学理论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的转变,从“单一教学”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国家把历史课程目标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是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6、 本次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其新在哪些方面?(1)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现代社会认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有哪些素质呢?有人提出合格的公民应具是健康的、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有道德的;更多的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主要包括:于个体而言,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诚实、正派、个性、创造力等健康的人格和追求;于群体而言,有信赖、尊重、宽容、合作等;于国家民族而言,有尊重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爱国等;于大局而言,有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保意识、整体意识、胸怀宽广等。
有关公民素质的这些要求也就构成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历史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教育中渗透着的一定社会的特定的思想、责任、公民道德及文化传统等内容,使社会成员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情感、技能等。
历史教育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
二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正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2)历史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其根本价值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
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具有突出的人文教育功能。
具体表现在:第一,激发人的潜能,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有血有肉的历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历史如诗、历史如画、历史如歌,读史唯一需要的就是用心用情去体会、去体验。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用生动的历史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其情感。
要避免说教或干瘪的叙述。
(3)历史课程对于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教育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共性的培育,更要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教育的核心价值。
个性培育要求就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的个性,并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
(4)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具有重要价值创造性是思维的最高级水平,是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行为的综合。
“为创造性而教”成为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所有学科教育都抛不开的主题,也是衡量学科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
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作为包容了人类创造发明和进步历程内容的学科,它本身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素材。
如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施政措施的学习,就不仅仅要看到措施本身,而且应该明确其措施背后都有一个对原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过程;历史课程内容中大量的科学发明和改进背后都有一个创新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能不能为创造性而教,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充分挖掘历史内容中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因素。
二是历史本身的过去性、多样性特点,本身就有诸多的奥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探索同样是培养创造性的契机。
一、名词解释1、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是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业发展及结果的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
2、 历史概念:是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后所得到的本质的认识。
它既包括了人类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掌握,也包括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进行的本质的思维。
中学生学习的历史概念有两个层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3、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学生现有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一定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中介),引导学生自学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达到社会培养目标的过程。
2、 论述题1、 简述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
(1)知识与能力初中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