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之关系
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活之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乃至生活之中“道”的痕迹和影响无所不在。
“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家崇敬自然,主张不以人主动参与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则是要求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人的意志实现。
道家文化渗入到各行各业,主要在于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导思想。
道德经中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要意思是人依靠大地生存,地上万物依靠天上的太阳照耀生长。
日出与日落,月亮、星星的昼伏,所形成的大自然景象,就是天然的和谐之道、起始之道。
人类的祖先崇拜自然,在祭天地的过程中认识了大地四季轮回,太阳的昼出夜伏,发现了万物生长都随四季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但确是自然的。
后来黄帝、老子便把这种现象称“无为”。
“无为”思想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为了构建和谐、保护这种和谐,人们立了许多规矩,这许规矩便是现在的法律,法律是和谐的基本保障,法律是和谐的最低标准。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这在带给人类极大的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出现了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关系失调、道德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严重问题。
物质文明带来的严重异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
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
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
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
浮华轻薄的礼义就是世乱祸首。
所以人应当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识到贪欲多私是罪恶的根源。
无为而治:在上的统治者应当实行无为而治。
“无为”即是“顺应自然”。
道者万物之奥:道家思想对科技进步的启示
道者万物之奥:道家思想对科技进步的启示【摘要】道家思想强调万物之道,强调平衡与调和,提倡审慎与执着,主张随缘而动。
这些思想对科技创新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科技进步需要平衡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的需求,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提倡顺应自然,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不断探索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在科技进步中,也需要审慎思考,不盲目追求技术发展,要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道家智慧鼓励人们放下执着,随缘而动,顺势发展,追求自然而然的状态。
科技与道家思想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和谐与平衡,都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思想对科技进步具有启示作用,引导人们审时度势,谋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展望未来,科技发展有望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实现更加良性的进步。
【关键词】道家思想、科技进步、启示、平衡、调和、自然、人类、审慎、执着、随缘、智慧、共通之处、深远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内在的真实,主张放下功利心态,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境界的超脱。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因道而生,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无为之道修身养性。
道家强调心灵的平静与自由,主张顺应自然,希望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自然的合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对当代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引导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境界的升华。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道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1.2 科技进步的重要性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不可忽视。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进步也为医疗、交通、通讯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1. 引言1.1 老子的道家思想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老子著有《道德经》,对于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贪婪不足,不要强求功名利禄,要自觉克制个人欲望,保持心灵的平静与空灵。
老子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当顺势而为,顺着自然法则生活,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超然。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至柔克刚”、“以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注重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心灵的空灵。
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困境时,老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理解和运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心态,应对人生的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1.2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强调了谦逊、宽容和无为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自然,在生活中顺应自然的规律。
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放下自我,不与他人争斗,不自我矜夸,保持谦逊和淡泊的态度。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可以克服坚强的力量,而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才是真正的富足和满足。
在老子看来,为人处世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柔克刚,保持谦逊。
这种态度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老子的哲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这种心境可以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外部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
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提倡一种谦逊宽容的生活态度,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不争不矜夸。
这些原则对当今在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空灵。
在求学生涯中,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道家思想,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2. 正文2.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老子在道家思想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完整版)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儒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治理理念和哲学思想。
儒家的治国理念强调以德治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儒家认为,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儒家强调君子的道德品质,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人民。
同时,儒家也注重礼乐制度,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道家的治国理念则强调无为而治,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
道家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只有让事物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道家注重道法自然,提倡无为政治,认为领导者应顺应民意,让人民自由发展。
同时,道家也强调“无为而治”,即领导者应该少干预、少干涉人民的生活,让人民自由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儒家的治国理念更适用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
因为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能够有效地引导人民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同时,儒家也注重礼乐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而道家的治国理念则更适用于创新和变革。
因为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能够引导人们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道家也强调无为政治、顺应民意,能够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之,儒家和道家的治国理念各有特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治理理念和哲学思想。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
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道家哲学和山水艺术,虽看似两个独立的概念,实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紧密的内在。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主张“道法自然”,而山水艺术则以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注重情感与意境的传达。
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山水艺术发展出了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法则,人类应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哲学思想对山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山水画中,画家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描绘山川、草木、禽兽等自然元素,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道家哲学还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发展。
这种哲学思想在山水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山水画中,画面常常呈现出一种“无为”的状态,没有刻意的修饰和造作,通过自然之美的呈现,引导观者放下世俗纷扰,进入一种纯净、和谐的内心世界。
道家哲学中的“虚实生白”理念对山水艺术也有着深刻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画面应留有空白,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关系和意境。
在山水画中,空白是画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还能表现出一片空灵、宁静的意境。
综上所述,道家哲学与山水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道家哲学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影响了山水艺术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道家哲学中的“虚实生白”理念也指导了山水画面的布局和意境的传达。
这种自然之美与精神之境的交融,不仅为中国传统艺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
当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时,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成为了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尽管它们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道家思想如何影响并体现在中国园林艺术精神中。
道家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效法自然,这种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之美,景观设计常常模仿自然山水,注重植物搭配和地形利用,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摘要“无为”这一思想是由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的,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是通过“无为”的途径去达到“治”的目的。
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我们青年人修身养性、平衡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实质一、“无为”的实质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民不聊生,社会的战乱纷起,国家的渐趋衰落。
他思考这些问题,最后认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有为”,为此,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以此来减轻社会矛盾,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老子完成了古代思想从鬼神观念到“道”的飞跃。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
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道”又可以理解为“无”。
在“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支配下,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1]“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而是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实指“道”对万物的不设不教,自然而然,这种任其自然,是靠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老子称“无为”正因为“道”对万物任其自然,万物才能得以保存其原来真朴境界,都能各其性地去生活,这也是“道”无不为的体现。
这里“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而“无为”正是“无为”的结果。
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精选资料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就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下,社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到迅猛发展。
科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给社会及人类自身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引发了人类驾驭客观世界的欲望的不断滋生,从而给自然生态平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从人类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自然、人类的和谐和共同发展,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和谐”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传统哲学中一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道家学派的经典《道德经》中,老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深邃的见解,其隐含的生态伦理观念对我们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
一《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里构想的生态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之上的,其生态伦理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道”为主宰、“道法自然”的整体生态观。
道”是《道德经》全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老子的“自然和谐”理念是建立在“宇宙的本体论”之上的。
“道”是什么?老子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为天下之母,是宇宙的本原。
“有物混成,为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老子强调“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不依赖万物而运行,它生生不息,主宰一切。
人世之间的秩序、社会生活的嬗变、沧海桑田的转化,归根到底,都是“道”的衍化与外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而世人被表象迷惑了。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学、绘画、音乐、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换句话说,道家是许多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道家的思想对无数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苏轼、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三位先贤人生经历各有不同,文学风格各有千秋,但却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不如意之时,道家思想都成为了他们抚慰心灵创伤的精神慰藉。
隐逸,是陶渊明留给后世的空谷幽兰般的淡远却不朽的影像,这也是他在官场上,遭受现实与理想的博弈之后,作出的回归本真自我而又超尘脱俗的选择。
陶渊明熟悉《庄子》,也喜爱《庄子》甚至把庄子视作知音,他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 77处之多。
陶渊明在诗文里很少以成句引用或直接套用原文的方式展示《庄子》对其的影响,却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天然浑成地流淌出庄子的自然精神,道家的自然思想,显然已渗透进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之中。
他的《饮酒诗》其五,《桃花源记并诗》等都突出地表现出道家思想的旨趣,“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寄情于山水之间,纵乐于自然之中,生命才回到本真的状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挣脱掉凡尘俗事的羁绊,自然之乐才令人内心最为喜悦。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个和辩证否定的看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个和辩证否定的看法道家主要从“道法自然”“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名正法备”四方面阐述“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纠正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尊重、发挥自然运化过程、规律、自发秩序的作用,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需的整体性思维,对于慎用科学技术及人为手段改变事物自然本性,尊重各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注重落实各级政府的环境职责等等,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道家道教的生态环保意义颇多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很多。
但相关成果多从哲学、伦理学角度进行,而很少从社会政治角度的探讨。
道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观念是“无为而治”。
本文主要探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和实践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道法自然”对“自发秩序”的信任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
所谓“无为而治”即反对人为治理天下,主张以道治理天下。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要求人效法、顺应自然之道,体现了道家对天地万物自然运化过程、规律、秩序的信任。
“道法自然”从根本上说即是对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自然运化过程、规律,及“自发秩序”的效法和顺应。
所谓“自发秩序”,即依循自然规律形成的自生自发秩序,区别于人为建构的秩序。
“道法自然”实际上蕴含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即肯定自然、社会、生命系统的自然状态、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是“好的”,优于人为构建的秩序。
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其中即体现了对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秩序的肯定与信任。
老子认为,统治者“无为而治”,百姓能够自发趋向和谐有序(“自化”),自己规范、管理自己(“自正”),自己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自富”),恢复自身的自然本性(“自朴”)。
黄老道家突出“因循”,主张因时、因物、因民,顺应天地万物及百姓的本性及其自然运化过程等,体现的也是对自然、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的肯定。
道家国学之无为而治
道家国学之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
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天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天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如果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
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
“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包含尊道贵德、⾃然⽆为、柔弱不争、仙道贵⽣、清静寡欲、善待万物、利⼈济世,天⼈和谐、顺其⾃然、返朴归真、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等⽅⾯,其内容是建⽴在以道为核⼼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将⽆为思想贯彻于各项内容之中,“道常⽆为⽽⽆不为”是道家思想精髓。
⽆为思想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和主要内容,并在现实⽣活中发挥着积极作⽤。
⼀、⾃然⽆为,柔弱不争对于⽆为的含义王弼解释为“⽆为,顺⾃然也”。
⽆为在道家思想中被解释为“⾃然⽆为”“顺应⾃然”等,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内涵表达了⽆为所具有的天道、地道和⼈道的⾃然本性、顺应万物之⾃然⽽不为的“⾃然”规律。
在对待社会⼈⽣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道家认为天道⾃然⽆为,⼈的⾏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作为。
“道”是⾃然⽽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量,⼀切都有道所⽣,道⼜是⽆不为。
要做到⾃然⽆为,就要“远嫌疑、远⼩⼈、远苟得、远⾏⽌。
慎⼝⾷、慎⾆利、慎处闹、慎⼒⽃。
常思过失,忘其形骸”。
“柔弱不争”是⽆为思想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体现,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经》提出:“弱者道之⽤”,“柔弱”就是道的作⽤。
“柔弱胜刚强,守柔⽈强”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并将这⼀思想衍化为修道长⽣和应世接物的修⾏观念和⽅法。
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以柔弱为⽤,主张⼀切⾏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易损,强者易折。
以静待动,守柔⽰弱⽽不妄动,从⽽开阔⾃我容让的胸怀。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辩证思想阐明了“柔弱”的功⽤和“刚强”的弊害,表达了⽆为所具有的⾏为特征和⾃然本性。
《道德经》⽈:“天之道,利⽽⽆害;圣⼈之道,为⽽不争”。
强调圣⼈不与俗争,唾弃功名利禄,反对贪求财⾊,合乎天道,⾃然⽽为,以彰显天理之道。
⼆、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是道家思想的⼀项重要内容。
《道德经》第四⼗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想尔注》释⽈:“道常⽆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doc
道家法律思想的现代启示摘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唯道是从”为主要法律思想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
战国中期的庄周与老子一脉相通,世称老庄,他们的思想对汉初和唐初的发展起过安定社会的良好作用;同时,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无为而治法律虚无主义道法自然一、道家及其思想核心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自然”指事物本来的状态,“无为”是指不作为。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二、老子、庄子介绍老子,据《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曾为中国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展开全文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
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
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則:“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四種情況: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傷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沒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剮。
體現處世的態度:平和、寬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則:“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之道,自然之道。
“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嚴子陵:“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4、道家第四原則:虛其心。
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樂;即讓心虛著,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
虛心:可以學習新知識(更新知識);可以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
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虛心的意義: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特別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
經營智慧:忘卻屢屢經驗(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合發展的東西。
5、道家第五原則:“正言若反”。
自然是陰陽對立統一的。
“反動”-事物的發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該智則智,不該智則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相輔相成“——太極管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面的統一)。
美國的張緒道(新道家)主張: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考慮正反的轉化。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流派,它的核心理念源于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派。
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这两个理念贯穿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道被视为宇宙的根本和统一,是超越万物的至高境界。
道非言非常,难以用语言表达。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充分表明了道的超越性和难以捉摸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静心,达到超越有限的个体意识,进入到超越时空的道境中。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一切事物的来源和根本。
万物皆由道生,而道又是无为的。
只有顺应道的运行和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表明了道的运行过程和万物的生成。
因此,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放弃主动干预和强制改变事物的做法,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顺应自然的法则。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另一个核心理念。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这反映了无为而治的人际关系和治理原则。
在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应该摆脱功利和欲望的束缚,回归到本真的自我。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摆脱烦恼、苦难和动荡,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无为而治的哲学将政治和生活纳入到大道之中,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为施加的干预。
三、老子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老子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社会关系复杂,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内心也面临很多困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想法,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老庄“自然”、“无为”论
在处理人与地,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与自然 和谐相处。同时,老子也认为,人是与道、 天、地并重的,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人既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 然,又利用自然,对自然产生影响,但人 对自然的利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 下进行,不能以人的无限需求为主导,向 自然无度的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 对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人应该 爱护自然,促使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这 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又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认为只有凭 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 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 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 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 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 境界。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才 是绝对的无待、无累,才是绝对的自由。 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 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都是对老子无 为思想的极端发展。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 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有 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不 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 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谢 谢!
道家主张无为。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德无 为而无以为”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都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态度。但老子的无为 论不是彻底的。老子也承认“有为”,他认 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 为”达到“有为”。但总的来说,在“有为” 与“无为”的选择上,老子更倾向、偏重于 “无为”。 庄子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 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他主张“安时而 处顺” 、“以无为为常” ,主张舍弃一切 “有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人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老庄。
当我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不断进取时,也不能忘却对自己内心平静的一种追求,毕竟我们去努力了,并不一定都是有结果的。
在政治上可能儒家法家更能一展所长,发展到今天,道家更倾向于内心的诉求,一种心理的平衡。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汉初的黄老之学,魏晋的玄学都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传说中的老子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有个传说讲的是孔子见老子。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
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
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
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
这个时候孔子顿悟。
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
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来无影、去无终,可谓“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柔弱胜刚强,刚强的牙齿已经掉了,但柔软的舌头依然存在。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至于庄子更是逍遥。
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
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很是精彩。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意思是说让庄子去做官)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他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大家可以多看看,真的是行云流水。
2、道家的一些思想:1)道。
什么是“道”?道”的概念是老子提出的,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
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道家不同的哲学语境中,其侧重涵义有所不同。
“道”是一种哲学。
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
道家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这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类。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
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
简单的说“道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宇宙的本原”。
怎么样,信息量过大感觉晕了没?知道为什么后来称为“玄”学了吧。
这个“道”是最难解释的,有时候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老子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便不是永恒之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吕克贝松的电影《超体》,最后一句:I AM EVERYWHERE,lucy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我认为跟中国所谓的道有很大相通之处)我们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
所以大家明白“知道”应该怎么读才对了吧,“知.道”。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的最基本特征是“无为”也就是“道法自然”,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从而成全了万物,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不过人道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在老子看来,不作过分的人为努力,过自然而简朴的生活,就是尊道贵德;人生的最佳境界是不为外物所累。
要有逍遥精神,不放纵但要达观。
这种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辩证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提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柔弱胜刚强」这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是非常可贵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
这种观点是不是很有辩证性?!还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想想这句话:崇拜清官的时代是不幸的时代,一样的道理。
所以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
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对于使民无知无欲有些人认为老子在愚民。
当然,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老子的思想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心中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我认为就像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一样,他提出“无知、无欲”并不是绝对的,所以没有必要钻牛角尖。
4)齐物论庄子相较老子更有一种洒脱和浪漫。
用了浪漫这个词,主要是他的文章写的太气势磅簿、逍遥自在、天马行空、卓尔不群,有一种美感在里面。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
“齐”就是“一样”的意思。
齐生死、齐万物。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我们大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
这种“齐生死”,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庄子眼中,才是绝对的自由。
如果这种思想极端发展的话很容易坠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注:1、老子后来被道教塑造成神话人物:太上老君,炼丹,坐骑是青牛。
2、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过于强调“慎独”自己监督自己)“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道家最先提出来的)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庄的思想需要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