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论述类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阅读题及答案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阅读题及答案山川之美钟于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某一地域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乡土文学中更是描绘了许多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

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萧红的呼兰河、师陀的果园城、孙犁的白洋淀等等。

但是,虽然同样是传递地域文化,作家所内化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

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品,是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家园”里发生的一切,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则体现了一种依恋型的情感取向。

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孝“故乡”牛里的人与物。

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相反,鲁迅有着很强的乡土情结,虽然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流露出对故乡人事的揶揄。

“唯有爱,才有恨”,正是希望它改变原有状况,才有如此迫切的愿望。

鲁迅本身的生存空间是广阔的,在现代文坛上,他一直活跃在文化中心。

他在北京、上海都曾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

鲁迅乐于接受都市生活,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上海也接纳了他。

他毫无顾忌地将“未庄”上的一切展露在读者面前,用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让读者看到鲁迅作品中的“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

因为精神的贯注和理念的统摄,乡村的所指由形而下的某一地理位置,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息地,它被置换为“家园”。

乡土文学里的这种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性,在叙事者当下的时空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诸多韵味都生成于这个跨度之中。

两个时空、两种生存遭遇暗含在这个跨度中,在这长长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要么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要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当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步与都市生活方式接轨之后,乡土文学中的那些诗意特征也将逐渐为都市文化的现实指向所取代。

论述类文本沈从文《名作欣赏边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沈从文《名作欣赏边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

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

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

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

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

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

”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

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

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

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

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

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

2010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名著阅读简答题附参考答案

2010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名著阅读简答题附参考答案

名著阅读简答题一、《边城》1.有人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即使不属一个阶层的人物也是这样。

试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5分)答:《边城》中不但翠翠、爷爷可爱,就是船总顺顺也是一心为他人着想,当地驻军似乎也能“与民同乐”,如端午节的表现就是如此。

2.《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展示了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所处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3.沈从文认为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衍生物,所以他的小说多从交代环境人手,试分析《边城》的开头部分在这方面的特点。

(5分)答:《边城》由描写“茶峒”开始,白河(酉水)、河街、吊脚楼、妓女,写了长长的几节,为翠翠出场作背景。

4.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边城》中傩送的性格特征。

答:勤劳勇敢、热情大方、忠于爱情。

5.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的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特征。

答:美丽纯洁、天真无邪、乖巧活泼。

6.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的船总顺顺的性格特征。

答:豁达洒脱、公正廉洁、慷慨好义。

7.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的老船夫的性格特征。

答:忠于职守、慷慨豪爽、忠厚善良。

8.《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的?答: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

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

9.《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答:《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题8)第八章沈从文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题8)第八章沈从文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题8)第八章沈从文1.翠翠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B.《边城》2.小说《边城》出版于C.1934年3.下列哪部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沈从文创作进入成熟的境界? D.《边城》4.小说《长河》正式出版于C.1943年5.短篇小说《丈夫》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D.沈从文6.下列哪一个作品是沈从文的代表性散文集? B.《湘行散记》7.夭夭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A.《长河》8.散文特写出《记丁玲》的作者是D.沈从文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作品体现了沈从文对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A.《萧萧》B.《三三》C.《贵生》D.《柏子》E.《阿黑小史》2.下列哪些作品表达了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A.《绅士的太太》B.《大小阮》C.《来客》D.《有学问的人》E.《烟斗》3.下列哪些是沈从文的散文集?()B.《记胡也频》C.《从文自传》D.《湘行散记》4.下列哪些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B.《丈夫》D.《王谢子弟》5.下列哪些沈从文早期(1926~1928)的作品结集()A.《雨后及其它》B.《老实人》C.《鸭子》D《呆官日记》E.《阿丽思中国游记》三、名词解释题1.沈从文:著名现代作家,尤其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

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着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构筑他的理想的人生形态。

《边城》是他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

此外,他还有长篇小说《长江》,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等。

2.“京派”小说:“京派”是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2024届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2024届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一一沈从文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枫木坳①沈从文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

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

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

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

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

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呢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

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

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

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

”“早走了?爹不让我去。

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

'我就到河边来了。

”“真哭够了吗?”“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

”“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楼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

”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

待一会儿我就来。

”夭夭返身就走。

母亲却叫住了她。

“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

堂屋里有大半要顶好的,你自己背去。

”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

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

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端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

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苕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群文联读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群文联读练习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群文联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第5课【本课篇目】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技术、性别、历史》等三篇文章,通过群文阅读理解姓氏在宗族的地位,分析《阿Q正传》中,阿Q在意姓赵的困惑。

第二道题选择了《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验——以作品为例》等三则材料,结合材料对《边城》的分析,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中所体现的美。

第三道题选择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等两则材料,以《边城》为例,谈谈沈先生是如何“贴到人物写”的。

第四道题选择了《阿Q正传》序,《阿Q正传》是一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小说,结合这篇序,可以加深对《阿Q正传》整体的理解。

第五道题选择了《雨中访“边城”》,结合文本和沈从文的《边城》,谈谈“边城”消失的原因。

1.班级将举行“乡土中国”综合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确立了“家族:差序格局的中心”研讨话题,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活动。

材料一: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差序格局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答:文学革命,同这时期所有的革命运动一样,也是以政治革命为目标的,同时,也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2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封建思想,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已经成为了封建思想的重要载体,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要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就必须废除它的载体。

而要彻底废除封建文学,就必须进行文学革命。

(4分)2.李金发为什么被称为“诗怪”?答:李金发的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要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1分)他对社会现实的绝望态度,在诗中以丑为美,表现颓废,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都是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

(2分)他的诗歌语言夹杂着文言和外语,诗歌中大量的象征形象和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多义性。

(2分)他更直接带来了象征主义以神秘朦胧为美的新的美学原则。

常用暗示、通感,使意象显得捉摸不定,一般读者很难理解,故被称为“诗怪”。

(2分)3.舒婷的《致橡树》与翟永明的《独白》对女性的表现有何不同?答:《致橡树》是明朗健康的,积极乐观的,是那个时代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表现。

(2分)《独白》深入女性内心世界,挖掘她们的内在伤痛。

不再追求舒婷所追求的“女强人”形象。

(2分)同时,舒婷追求的男女平等,在翟永明诗中则成了女性对男性的依持。

(1分)翟永明的诗歌无疑是个性化的,但她对女性命运与内心的关注,体现了舒婷那代诗人较少具备的女性自我意识,更体现出知识女性的历史感。

(2分)4.如何理解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诗化的政论,也是政论化的诗歌?答:所谓诗化即形象性和艺术的创造性,所谓政论化即逻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乡土小说(含解析)

2024届高考小说专题训练:乡土小说(含解析)

小说专题训练------乡土小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阁黎锦明过了中秋第二天,人家屋里的香灰都冷了,而陈家门口却更加了一番沸腾。

陈四姑娘出阁了!左邻右舍早就将这消息喧传几天了。

那一天天气很清明,屋前屋后的桂花正在吐放着馥郁的芳香,舞动着的轻烟,玲珑的山色,好像都替四姑娘抱了无限的欢意。

正堂里面一阵迅急的磬鸣,接着大门口的爆竹煮粥似的响动,和着送嫁的人们的欢叫,连几只偷贡饭吃的瓦雀子都吓的无影无踪了。

在这当儿四姑娘由伴娘从内房扶出,对亲人连哭带诉地告了辞。

最后轮到她的老寡母身边,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得一身只是乱颤,哭得四围的人都有些欷歔的意思了。

“上轿上轿,马家新姑爷等得肝油也冒出了!”抬花轿的几个少年们嚷着。

他们都是从前四姑娘的玩伴,又是个个钟情于她的。

如今她脱离他们高就了,哪个又不感到一种创伤的痛楚?那个又不灰心?他们只是说这是不屑理会的事,而又舍不得离开她,只好兴奋着替她压一膀子的轿扛。

伴婆和新娘移到轿边来了。

新娘只是哭,她的妈妈也跟着哭,直待几个人将她掼进轿门。

只是她在里面哭的更热闹!一双着红绣鞋的六寸大脚一顿跺跺拍拍地蹴起来。

“看你这蛮婆好福气,这样长一双脚!”罗梅生咬紧牙关将轿门一锁的说,叫了声口号,四人一齐将轿举起,接着又是一阵爆竹的嘈响和哭声。

“如今世界变了,大脚姑娘行时了。

奇怪!”后面龙春叹了口气说,似乎他再也不承认四姑娘是美好似的。

的确,这是乡里少年们值得希异的事,陈家庄放足的风习,实要算四姑娘为首倡。

这大概是六七年前的故事罢。

她还不过十一二岁年纪,她的脚才由母亲严厉地限制着捆扎起来,她反抗,号叫,也不知挨了多少骂,然而她没有一天不想方法来解放自己。

“妈呀,城里的女人都放了,王四爷不说过吗?”她时时这么反复地央求,只是没有确凿的证明,马上给妈“信他那油嘴”一句驳翻了。

然而这也是她的幸运,不几天果有一位由城里回乡的姑娘,打她屋门边歇轿,那双翘在轿门外六七寸长着浅肤缎鞋的大脚给她做证明了。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小说文论考题答案 (3000字)

小说文论考题答案 (3000字)

1、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般远离现代文明中心的边缘小城,在人们惊艳于小城的旖旎风光时,也有人对小说中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和牧歌情调进行诘难,认为边城里的人和事不真实,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不真实的梦,实际是对现实的逃避和不负责任。

你相信边城所描写的故事吗?你也被这个世外桃源的梦想打动吗?你如何看待小说的虚构和真实呢?资料1这是一个胆小而知足且善于逃避现实者的最大成就。

沈从文:《水云》资料2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水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使,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资料3诗人之本性乃是漠视现实,是造梦而非劳作,其所创造者仅属梦幻,幻想玄思为世人唯一能奉献者。

[德]海德格尔:《??人类诗意地栖居??》,《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资料4人靠幻想活着,因为这些幻想使得人以忍受现实生活的痛苦,如果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幻想,如果人们能从半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的话,那么人们就能恢复自己的理智,意识到自己所特有的力量和权利,并且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改变现实,致使幻想已没有再存在的必要。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斯和弗洛伊德》答:我相信《边城》中所描写的故事,更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所感动。

沈从文,他作为30年代新文学运动中“京派”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他所追求的艺术,正是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来构建出自己的审美天地,具有真正乡野的平和与质朴之美,沈从文的身世与经历促使他拥有一种追求生活中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他所追求的人性之“常”,决定了他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在创作中高扬着道德意识去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颂扬古朴美好的人性,塑造出美好的“湘西世界”,从而有了小说《边城》的创作。

《边城》中,沈从文把人物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塑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但沈从文并没有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他所创造的理想之国,便是赋予混乱时代之下人们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指引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为此而进行努力的奋斗。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佛家思想就是这一时期大规模地有机地融人他的作品,对生命的原生态进行了归纳。

这种归化作用在他1933年秋到北平后仍持续着,但佛家思想逐渐淡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上升到主导地位。

在佛家思想使野性的湘西受到初步的文明教化后,儒家思想把伦理情感,民族前途的思考,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把诗性人格推到了沈从文视野中。

《边城》作为这种变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显示出沈从文正走出在地域对比中表现湘西地方优势的格局,唱出了中国的颂歌。

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1、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曾看过有关沈从文的评论,说是他的《边城》有一种牧歌情调。

“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

沈从文《边城》课后习题及答案

沈从文《边城》课后习题及答案

沈从文《边城》课后习题及答案《边城》课后练习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嗾.使(zú)屯戊.(shù)风日晴.和(qīnɡ)B.暧味.(mèi)奉赠.(zènɡ)天真活波.(pō)C.慷慨.(kǎi)包袱.(fú)清.山绿水(qīnɡ)D.起卸.(xiè)黄麂.(jǐ)心安理得.(dé)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叫“茶峒”的小山城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B.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很长,简直是长篇大论....。

C.这本书本来是我的,他非说成是小张的,真是张冠李戴....。

D.做人不能信口开河....,口无遮拦,随便议论别人。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适!”B.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C.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

D.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4.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B.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C.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D.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5.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

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

浅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浅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意。
的老人是沈从 文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
在湘 西 的山水风 景 中 ,小女儿 烂漫 如
在 金钱物 欲 的控 制下 ,仍然 追求 真诚 的爱 。 《 柏子》 集 中描 绘 的是水 手柏 子 用一个 月挣来 的辛 苦钱 和他相 好 的
而 美 丽 的 姑 娘 。 小 说 《 巫 之 爱》、 神
塘金 ・ 豹子 ・ 与那 羊》 赞美苗族青年在
沈 从文 作为 一个 理想 主义 者 ,在 作品 中表现 了对美 的刻意追求 。他 说 : “ 么叫真?我倒不大 明白真与不真在 什 文学上 的 区别 ,也 不 能分辨 它在 情感 上 的 区别 ,文 学 艺 术 占领 有 美 与 不 美。 ”在沈从文的作 品中淳 朴的 民情 民 风 、优 美 自然 的湘 西风 情 画 , 。就 如沈从 文在 《 城》 中所 边
说 的 “ 要 的本 是 一 种 ‘ 生 的 形 所 人
式’ ,一种优美 、健康 、 自 ,而又不 然
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式 。 ” 青 年男 女 的爱情 作 为优美 人性 的
农 民的 描写 ,小说 《 牛》 是其 中的一
篇 。大伯 耕 田时 ,无 意 中把 小牛 的后
浅 沈 文的 土 说 析 从 乡 小
郑州工业 贸易学校 杨 彦
摘 要 :沈从文是 中国文坛上著名 的小说 家, 的小说 清新 、朴 实、 自然。特 别是 关于湘西 乡 风情的小说 ,以表现人 性为 中心 ,传递 他 村
出 者原始 古朴的人生审美理 想。对善 良淳朴的民风 民情等人性 美的讴歌 、对美的刻意追求和作 品中展现 出的浪漫 色彩是 沈从文 乡土小说 中 作 重点表现 的内容 。
关键词 :沈从文 ;乡土小说 ;人性 美;美的追求 ;浪漫情怀

高中论述类阅读: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

高中论述类阅读: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

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1、填空题翠翠是沈从文在《》中塑造的理想人物。

正确答案:《边城》2、填空题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一是()世界。

正确答案:湘西3、问答题什么叫“京派”(江南博哥)?“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哪些,能否说出其中的五位?“京派”作家对哪些文学流派很反感?正确答案:1.“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萧乾、芦焚(师陀),或凌叔华、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3.“京派”作家反感的文学流派主要有三个:革命的左翼文学、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

4、问答题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哪两个文学世界?为什么在这两个文学世界中都有大量的性爱题材?正确答案:1.沈从文展现的两个文学世界是“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沈从文对性爱题材的描写是他观察不同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他要由此探讨不同文化制约下的人性的健全或病态;他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

3.在他的湘西世界中,面对性爱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和谐;而都市人却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绑住自己,压抑自己。

5、问答题《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正确答案: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6、填空题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他写出了小说代表作《边城》和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两个散文集中的主要篇章。

正确答案:湘西7、问答题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正确答案: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8、问答题为什么说以“海派”来笼统地涵括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并不太合适?请举出具体的代表作家简要地说明当时上海文坛的主要情况。

正确答案:1.30年代的上海文坛很复杂,既有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堕落的文学,又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前卫文学,还有张爱玲这样很传统又很现代的文学,更有富于使命感而受青年倾赖的左翼文学。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指导老师:熊春芬老师学生姓名:陈艳学号:08310410301002院系: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3)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4)(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4)(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8)(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10)参考文献 (13)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整理(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整理(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整理(四)(1)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2)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阅读训练及答案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

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

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

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

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

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

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

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

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

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

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

123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阐释任晓兵[摘 要]沈从文独特的艺术品性、精神气质、审美理念与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人事与景物相融为一的叙述资源对他的滋养相融合,形成了其湘西小说绵细悠长、娓娓道来的诗化文体范式,虽略显冗长但却情真意切。

从沈从文湘西小说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

[关 键 词]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诗意性语言;意境沈从文不是一个善讲故事的作家,故事的跌宕起伏亦与他无缘;同时他也不是一个能将自己内心动荡起伏的情感在小说中加以外化,并对外化物加以臧否是非的人。

沈从文将自己的人性诗学审美理念倾注于湘西小说的叙述之中,他对这种审美理念所怀有的种种情感体验完全熔铸于文本中所描述的湘西的每一处地方。

沈从文在文本中从不侧身而出,为自己的审美理念摇旗呐喊,他让自己的情感沉隐于叙述的底层,绝不让它浮现出来。

于是,沈从文独特的艺术品性、精神气质、审美理念与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人事与景物相融为一的叙述资源对他的滋养相融合,形成了其湘西小说绵细悠长、娓娓道来的诗化文体范式,虽略显冗长但却情真意切。

本文即从诗意性语言和意境这两个向度入手,具体分析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诗化文体范式。

一、诗意性的语言语言是小说得以以文本显现的最重要媒介,因此小说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语言运用是他实现其诗化文体的一个重要形式。

“小说文体的实质不在于表达了何种故事情节或思想内容,而在于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体式去表达……相同的思想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技巧表达,因而,语言表达体式的差异导致了文体的差异……”[1]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小说文体的物质外壳,也是认识小说文体特征的切入点”[2]。

语言的锤炼是沈从文始终重视的因素,他甚至说:“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人理会文字的用处比旁人渊博,善于运用文字,正是他成为作家条件之一……不懂文字,什么是文学。

”[3]沈从文对小说语言的运用有着“推敲”的执着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沈从文痴迷于语言文字的艳丽和形式的精巧,他认为小说写作讲究文字若步入这样的歧径则会使文章成为“四六文章”,真正的语言文字运用要义是在于“以约见著,能于少分量文字中解释并表现给读者一种较深较持久的效果”[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

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

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

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

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

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

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

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

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

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

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

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

这些乡土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建筑在至美人性之上的抽象体,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心灵美的特点。

人性恒美是“湘西”民众的精神特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包含着“灵魂还乡”意识,倾注着他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

B. 《边城》是沈从文的“希腊小庙”,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

C. 《菜园》里的玉太太,也是“湘西”这个人性乌托邦中的一个代表形象。

D. 人与人连缀的关系超脱尊卑有别、金钱价值等世俗观念,体现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人”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人性恒美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B. 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在例证中又注意了详略得当,使论述更加有力度。

C. 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体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D. “美好地宛如神性”这个句子文学色彩比较浓,对文章的论述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是因为他在创作中融入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索。

B.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待人真诚善良、毫无盛气凌人之态,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

C. “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

D. “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的人性存在模式,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