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第六讲:历史文献(一)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4)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 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 列者劣。 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 若寻常一俚书佚
(二)辑佚方法 1 .辑佚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判定拟辑佚的文献是 否真佚。 其次,是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 参考文献目录。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清代: 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乾 隆时期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 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 种左右收入其中。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文献散亡的原因 (一)牛弘的论述
隋代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 中,谈及隋以前图书散亡的事件有五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 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 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 之,经典盛衰,信有征数,此则书 之一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 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 “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 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余 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 书之三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石渠 阁,萧何所造,……藏入关所得秦 之图籍”。 又:“天禄阁,藏典籍之所, 萧何所造”。 刘向、刘歆整理书籍。
中国历史文献学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 第三节 文献与历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 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 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 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 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 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 历史研究与史料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 目录学的功用 传注学的功用 辨伪学的功用 校勘学的功用 版本学的功用 思考题 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 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1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2配2料,置试而时卷且,调可需控保要试障在验各最;类大对管限设路度备习内进题来行到确调位保整。机使在组其管高在路中正敷资常设料工过试况程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术3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
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教案主题: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引言:历史文献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过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进行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概述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字材料,包括史书、史载、史料等。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是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
二、历史文献的分类1. 史书类文献:如《资治通鉴》、《史记》等。
史书类文献通常由历史学家编纂而成,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
2. 史载类文献:如《春秋》、《史记》中的通俗史等。
史载类文献是历史学家根据当时社会情况和传说编写的通俗文献。
3. 史料类文献:如古代公文、遗址文物等。
史料类文献是实物或非正式文字记录,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提供了直接而真实的证据。
三、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1. 研究文献的时代背景:了解文献产生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等,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献内容。
2. 分析文献的作者身份和立场:作者的阶级身份、政治立场等会对文献的写作产生影响,需要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文献。
3. 掌握文献的篇章结构:通过观察文献的篇章结构,了解文献的逻辑框架和重点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献。
4. 解读文献的细节和细节意义:细节是理解文献的关键,需要仔细研读文献中的语言、事件、人物等细节,并联系历史背景进行解读。
四、历史文献分析的技巧1. 详细比较文献与史实的差异:了解文献与史实的契合度,发现文献中的修饰和错漏,有助于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精确性。
2. 查找相关文献的引用:研究文献是否有相关的引用,在多个文献间进行比较,得出更全面的历史定论。
3. 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献:文献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一个角度,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
五、历史文献的意义与价值1. 帮助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可以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把握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文献知识点
历史文献知识点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件、社会文化、政治风貌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历史文献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历史文献的类型、编写方法、价值和应用等方面。
一、历史文献的类型历史文献根据其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述文献和书面文献两大类。
口述文献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口述历史和访谈记录等,这些文献通过口头言语传递历史信息。
书面文献则是通过文字记录的历史资料,包括史书、文集、档案、日记、信件等。
史书是最主要的历史文献类型之一,它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梳理和叙述的著作。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些史书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集则是收集了某一历史人物的文献作品,如《毛泽东文集》、《魏晋世系表》等。
档案是国家、组织或个人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常见的有国家档案、地方档案等。
日记和信件是个人记录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个人生活等。
二、历史文献的编写方法1. 口述文献的采集和整理:对于口述文献的采集,可以通过对老人和历史见证者的采访,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和回忆。
在整理时,要注意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尽可能还原当事人的原话和态度。
2. 书面文献的撰写和整理:书面文献的编写包括收集、整理、校对和出版等环节。
收集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专业书籍等途径获取。
整理时需要对文献进行筛选、分类、排序等工作。
校对是确保文献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排除文字错误和漏洞。
最后,将编写好的文献进行出版,以便更多人了解和研究。
三、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
1. 历史价值:历史文献是还原历史真实性的主要途径,通过研究文献,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
文献不仅反映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还反映了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2. 应用价值:历史文献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和社会实践。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汇总.79页PPT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汇总.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历史文献资料解读
历史文献资料解读教案主题:历史文献资料解读一、引导思考(200字)历史文献是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时的重要依据,而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对于理解历史更是至关重要。
历史文献作为历史的重要资源,是研究某个历史时期、事件或人物的原始资料。
本节课将围绕历史文献解读展开,探讨如何从文献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
二、概述历史文献(400字)历史文献是指各个时代留下的记录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事件的各类文字材料。
这些文献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古代文字、文书、手稿、碑刻、石刻等各种载体。
历史文献多样而繁多,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然而,历史文献的解读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和分析能力。
三、文献解读的重要性(400字)文献解读是研究历史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解读,可以了解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原因、人物性格等重要信息。
文献解读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场景,更能够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献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四、文献解读的方法(600字)1.文献背景分析法在进行文献解读之前,首先需要对文献的背景进行充分的分析。
包括历史时期、作者身份、写作动机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2.文献对比法在分析一篇文献时,可以将其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不同文献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信息。
3.文献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多个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形成更完整的历史图景。
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4.文献评述法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事实,还需要对文献本身进行评述。
在评述过程中,注重揭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五、实践活动(200字)根据上述文献解读的方法,我们将进行一次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历史文献的理解。
历史文献学
绪论1,文献:记录一切有知识的载体。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2,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3,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期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任务是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工作运用历史文献,创立着良好的条件。
简答1,促进传统文献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A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①“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
这种特制社会所产生的重经验、重历史的使用理性文化,对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极大,这种对历史所怀有深沉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基础。
②广泛意义的“孝”。
对于传统---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化心理,在学术领域,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以及这种文化的极大热情和责任感,而更广意义的“孝”,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果不能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人们将会痛感愧对列祖列宗。
③追求个体的不朽。
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
她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甚至在历史中追求个体的不朽。
B书写流通的演变。
C文化教育的变化和成就D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E 中外文化的交流2,在传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过程中所遭遇的“十厄”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秦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迁都、刘石乱华、元帝焚书、江都之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伯颜南下3,简述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历史文献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因为历史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揭示历史上的真相和规律。
历史文献学的意义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开展历史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文献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研究历史的必备素材。
通过对古代文献、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同时,历史文献还可以用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揭示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场景,对于准确理解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历史文献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主要以史书、传世文献等形式存在,这些文献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欧洲,历史文献学在中世纪得到了巨大发展,文献学家们通过整理和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在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字化的历史文献数据库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检索和利用工具。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据、文献整理、文献分析等。
文献考据是历史文献学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历史文献的真伪、流传途径、版本变异等方面进行考证。
文献整理是指将散落在各地、各种载体上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编纂,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源。
文献分析则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历史文献学的应用价值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历史文献提供了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历史文献学
中國歷史文獻學绪论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
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
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目录: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1
梁启超先生为整理历史文献提出
了极高的要求。 因为历史文献作为历史的记录, 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产生它的那 个时代的特点,有它的种种局限 性; 而在阶级社会里,历史文献又必 然打上记录历史的个人或集团的 阶级烙印。
同时,我国为数众多的历史文献,
在其流传过程中,或因天灾人祸, 使之残缺散佚;或因抄写检排错误, 使文字衍脱讹夺; 而历史上曾有过制造伪书的行为, 又使许多历史文献真伪难辨; 古今词义的差异,更使许多人对古 代历史文献深感费解。
汉、宋大儒
郑玄、朱熹 等
以典籍释“文”,以贤人释
“献” 。 这个解释就是孔子
所说“文献”的本义。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
云:“献,犹贤也,我不
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 之君,文章、贤才不足 故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 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 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 之,经典盛衰,信有征数,此则书 之一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 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 “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 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余 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 书之三厄”。
元代: 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 管理。 秘书监有秘书库,至正二年统计 秘书库藏书,合计书2390部24008册, 书画2008轴。 另有翰林国史院、弘文院、集贤 殿亦各有藏书。
第六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明代: 明代宣宗时“秘阁贮书约二万余 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钞本十 七”(《明史· 艺文志》)。 正统间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 著录图书 7292部 43200册。反映明代 北京皇家藏书全盛时的数量。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 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 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 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 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 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及周 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 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胡应麟的论述 明代胡应麟在所撰《论历代书 籍存亡》一文中,说“牛弘所论五 厄,皆六代以前事”,指出“书逢 六朝之后,复有五厄”。他所论的 “五厄”是: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牛氏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隋开皇 之盛极矣,未几而烬于广陵。唐开元之 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肃、代二宗, 洊如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宋世 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女 真之祸成矣;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 而蒙古之师至矣。然则六朝之后,复有 五厄。大业一也,天宝二也,广明三也, 靖康四也,绍定五也。通前为十厄矣”。 (《经籍会通》)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第一章
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 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 了适应人们对知识信息的存储、传递及 利用等需要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文献是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的史实和经验,通过 某种载体 表现的 文字资料、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
“ 文献”这一名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 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一些时候,文献一词 已见用于世。文献二字连用,最早出自 《论语 • 八佾》 篇中。孔子说: “夏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产生的原因 要能全面掌握并正确利用我国历史文献,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正如梁启超先生 说:“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 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 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 竭,学者任研治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 贡献于世界者,皆可以极伟大。”(《中国 历史研究法· 序》)
献者,贤也,指的是言议的载体。
而作为言议载体的硕学大儒本身 并不是图书,但他们的言谈议论 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转化成图 书。 例如《论语》这部图书,就是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载,它既是 “文”,亦是“献”。 进一步说,图书本身也只不过是 文字记录的知识载体。
同理可证,地下出土的骨骼化石或没有文字的各类 文化遗存,本身并不是文字资料,但它蕴藏的历史 价值可以通过古生物学家、文物考古学家的鉴定、 诠释转化成文字资料的文献。说得确切一些,文物 是考古学家的文献;文物考古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是 历史学家的文献。把文物排除在文献之外,是没有 道理的。 有文字记录的文物。如甲骨、金石,本身就是文献, 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遗物,可以通过文物考古转化 成文字资料的文献。 而图书典籍本身也是文物,即图籍文化遗物。当然 这都是广义上的二者相通。
历史文献学
就业前景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 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感谢观看
历史文献学
历史学领域术语
01 研究领域
03 学科特点
目录
02 学科性质 04 就业前景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 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 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 前景的学科。
所谓基础性,是就历史文献学在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而言的。研究历史必须依据史料,史料 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传世的和出土的历史文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 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 而整个历史文献学学科也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献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研究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 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学科性质
(1)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历史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ppt课件
ppt课件
9
评判辑佚书优劣的标准: • 1、原书是否完备 • 2、佚文是否可靠 • 3、考订是否精审 • 4、出处是否注明 • 5、体例是否完善 • 6、原书的学术价值
ppt课件
10
二、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
• 1、确定范围 • 首先需要确定一部亡书是否值得从
事辑佚,如本身是一部无价值之书, 徒费精神。确定一部待辑的古籍之 后,应当知道现存佚文佚篇的范围。
ppt课件
4
• 三、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
• 1、人祸:文禁(如焚书坑儒、四库禁 毁)、战乱(八国联军、日本焚掠)
• 书厄:十厄* • 2、天灾:水灾、火焚。 • 3、自然淘汰:质量不高、价值不大、
流传不广。
ppt课件
5
• 五厄:《隋书·牛弘传》记载:隋文帝秘 书监牛弘曾上书建议广开献书之路,并列 举了书所遭受的五厄:一是秦始皇焚书; 二是王莽之乱,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 焚烬;三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四是西晋 末年,刘(渊)石(勒)凭陵,京华覆灭, 朝章阙典,从而失坠。(包括八王之乱); 五是南朝梁武帝末年,“候景渡江,破灭 梁室,秘书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 内书史,宛然尚存”,“及周师入郢, (萧)绎(梁元帝)悉焚之于外城。”
ppt课件
1
• 辑佚:“辑”,搜集、编辑;“佚”,散佚。
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
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
之文字逐一搜辑、整理,按一定的方法原则
加工后编辑成册(篇),最大限度地恢复佚
书(佚文、佚诗)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或
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辑佚有广义、狭义
之分。狭义的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的辑佚
ppt课件
11
• 2、准备工作 • 首先要判定辑佚的文献是否真佚。 • 其次是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参考文
历史文献:历史文献的鉴定与研究
历史文献:历史文献的鉴定与研究历史文献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鉴定和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还原历史时期的风貌,拓展历史学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历史文献的鉴定方法、鉴定要点以及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献的鉴定方法历史文献的鉴定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确定文献的时代、真伪和价值。
在进行鉴定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考证文献的史料价值:首先,要对文献的来源和撰写背景进行考证。
文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份都会对其史料价值产生影响。
同时,要研究文献的保存状态和流传轨迹,以了解其受到的修订和篡改程度。
2. 分析文献的文字风格和特点:通过分析文献的用词、结构和叙述方式等,可以推测文献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文化水平。
同时,还可以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专业性。
3. 比对文献的内外部佐证:将文献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比对,可以检验文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文献中提到的人物、事件等进行考证,来增加文献的可信度。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要点在进行历史文献鉴定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看清文献的真实意图:文献往往代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而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观点。
因此,在研究文献时,需要考虑到文献的背景和目的,不能片面理解其内容。
2. 注意文献的主观因素:文献往往是作者对一件事物进行记录和解释的产物,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识别作者的主观观点,并进行客观判断。
3. 注意文献的时代局限性: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观念体系,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事件产生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研究文献时,要结合其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历史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历史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资料来源。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风貌,以及历史事件的真相和发展脉络。
同时,历史文献还能为历史学家提供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推动历史学的发展。
历史文献概要
历史文献概要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
秦汉以后,中国的历史文献进入一个新阶段,即通过分析书法文字而研究古代历史文献的阶段。
自东汉到魏晋,历史文献是“史学”的主要对象,但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即“谱牒之学”与“政书之学”。
谱牒之学为最重要的历史文献门类之一。
隋唐至宋元,属于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政区名称的专题史文献逐渐兴起,在传统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基础上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录学,这就是历史文献与目录学相结合而产生的重大变化。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历史散文,它们不再有专门的史料性质,而是纯粹的文学形式,开始向纯粹的文献学过渡。
历史文献与史学的分离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新旧杂陈,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标志着中国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初步完成。
其一,利用书法文字来研究历史文献,尤其是碑刻和简牍文字资料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充分的认识;其二,传统史籍史料体系受到冲击,由于传统的经学体系瓦解,古代的“史”与“论”分别归入经、子、集部;其三,编纂体例和文体的革新带来了书史合一的局面,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勃然兴起,目录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迅速建立起来,并成为史学领域中极有生命力的学科。
第三章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献。
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当时的文学一样,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赋体文学”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亮点。
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方面的散文也颇具特色。
其一,纪传体通史著作大放异彩。
西汉末年,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将各种文体融为一体,具有恢弘磅礴的气势,它以政治斗争为主线,以宏伟的结构反映了整个王朝的历史进程,从另一角度阐释了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二,文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四,两汉时期的历史散文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除了政论文之外,叙事散文开始受到重视。
如《报任少卿书》、《出师表》等,皆是出于优秀的历史散文作家之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
《史记》(汉· 司马迁)《汉书》(汉· 班固)《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晋· 陈寿)《晋书》(唐· 房 玄龄等)《宋书》(南朝梁· 沈约)《南齐书》南朝梁· 萧 子显)《梁书》(唐· 姚思廉) 《陈书》(唐· 姚思廉) 《魏书》(北齐· 魏收)《北齐书》(唐· 李百药)《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隋书》(唐· 魏征等)《南史》唐· 李 延寿)《北史》(唐· 李延寿)《旧唐书》(后晋· 刘昫等) 《新唐书》(宋· 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 薛居 正等)《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宋史》(元· 脱脱等) 《辽史》(元· 脱脱等)《金史》(元· 脱脱等)《元史》 (明· 宋濂等)《明史》(清· 张廷玉等)
典章志
以事类为中心,按时间先后编次,记载历 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典章制度的史学题 材。清代修四库时列于史部政书类,分为: 通制,仪制,邦计,军政,法令,考工。 《史记》创八书记载典章制度沿革。”礼、 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班固《汉书》改书为志,专门记载典章制 度,历朝历代的正史均有典章制度的记述。 唐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典》出现。 唐杜佑撰,全书200卷,《四库提要》说: “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原原本本,皆为 有用之实学。”
大跃进
唐代疆域图
历史 研究应 该同政 治相分 离。
历史文献快速发展
历史信息是多样的,来源是复杂。随着科技发达, DNA检测技术,碳14测年技术,光谱成像技术都 成为历史学的资料来源。甚至方言也成为移民史 的资料。 学在四野:未来的历史信息将极大丰富,更准确 地研究历史将更为困难,伪造,歪曲,篡改更容 易。 E时代的考据:电子化时代到来,使得知识不再为 个别人垄断,这角度来说,研究将更容易。
官修之史
思考题:为什么唐代以后正史多为 官修? 其一:史学因为其在古代有较强的 政治功能,官方多想加强控制。魏 晋六朝纷争,政权未有一统,隋唐 以后禁止私家修史,褒贬君臣,唐 代设置史馆专门修史。 其二:个人获得资料困难,官方垄 断档案记录,使得个人修史难度极 大,多转向别史,杂史。
我国第一部历史学 史论专著。论述史 籍得失、评论史学 体例、研究撰史方 法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类别
《资治通鉴》,元 刻本,天台胡三省 音注。
编年体史籍: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记叙历 史的史学体裁。最早是《春秋》及其三传。 到宋代编年体史书再次繁荣。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上起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 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354卷, 近四百万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宋 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 “《春秋》之后,迄今千百余年,《史记》 至《五代史》1500卷,诸生历年莫能竟 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 行将泯绝。 思考:编年体史学的优点与缺点?
纪传体:《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 年),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人 ,汉武帝时期太史令。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 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 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 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 (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 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 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文献学 主讲人:陈彩云 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六讲:历史文献学(一)
1、何为历史文献?
2、正确认识历史文献 3、历史文献的类型
1、何为历史文献?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 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 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昭远著 《旧唐书•魏征 列传》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 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 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 焉。——梁启超
纪事本末体
记载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体裁,是同编年, 纪传之外的,中国传统史学三大体裁之一。 开创: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枢 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 乃区分其事而贯通之。“区别列目,分为 239个专题,上自”三家分晋“,下至” 周世宗征淮南“。叙述首尾,本身没有创 造史料价值,但方便阅读者。 其后历朝有《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专门纪 事则有《台湾郑氏始末记》,《平定金川 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筹办夷 务始末》,它简明扼要,便于初学,便于 探讨事实前因后果。
史学
1、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史学家与政治的关系和政治家 和史学的关系。 2、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具体为社会制约着史学和史学为经世致用 为目的服务社会。
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
广义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 献是以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以历史学 记注和撰述的典籍为主体。 历史文献学:以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 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及其历 史发展的专门学科。
史评
史学评论是随着史学发生、发展起来的。
专著论史: 《史通》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提出才、学、识为史学家三长的理论,影 响很大。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 《十七史商榷》,清 王鸣盛撰;《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
2、正认识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的载体是多样的,甲骨、 简帛、金石、纸张均是。 图画与历史:形象生动,直观, 特别是记录人的相貌,地理景观, 特殊动植物等。 缺点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图画 来表达,而且图画只能表达实在 的形象,抽象的含义表达比较困 难。
新闻与历史
新闻是编写历史的资料来源。 但新闻不等于历史,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 情很多,同一事情记载也必定纷繁复杂, 全部记录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取舍,许多 新闻是伪造的。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运动都是对历 史进行强力歪曲的年代。
刘宋· 裴骃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 现有 中华书局 点校本最为 方 便。
纪传体
“《史记》者,《纪》一包举大端,《传》以 委曲细事,《表》以序其年爵,《志》以总括 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 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唐刘知几 《史通》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 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 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 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 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 写。
别史、杂史
谢国桢《增订南明 史籍考》,中华书 局。
别史:正史外研究一朝一代的史学著作。 举例:《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 《东都事略》(宋王称)《大金国志》 (宋宇文懋昭),《契丹国志》(宋叶 隆礼)。 杂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抵 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 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 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 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 云尔”。比如《战国策》、《吴越春 秋》、《贞观政要》、《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