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能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3、能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和方法:1.通过学生用陶泥制作山体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

2.通过教师微课示范、学生绘制、课堂展示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探究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和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三、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认识山体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2xue平台、陶泥、刻刀、土豆做的山体模型学生:预习课本23-27页,准备彩笔、白纸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各类地形景观照片)从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千姿百态高低不平的。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现出来呢?我们常用等高线地形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意图】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置,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过程与方法:利用橡皮泥捏制山体的各个部位及五种地形,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与学分析与处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

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

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

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

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

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

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

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

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案标题: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1.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 地形图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地形图中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形图样本(包含不同地理特征的地形图)。

2. 投影仪和屏幕。

3. 白板和彩色笔。

4. 学生用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理学习中的地形概念,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地形图,并让他们谈谈对地形图的认识和了解。

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10分钟):1. 使用投影仪将地形图样本展示给学生,并解释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如等高线、河流、湖泊等。

2. 逐个解释地形图中常见的符号表示,并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记录。

示范地形图的判读方法(15分钟):1. 选择一个地形图样本,向学生展示如何判读地形图。

2. 从地图上选择一个地理特征,如山脉,解释如何通过等高线判断山脉的高低和陡峭程度。

3. 继续选择其他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等,解释判读方法。

学生练习地形图的判读(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份地形图样本和一张空白地图。

2.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地形图样本,将地理特征标注在空白地图上,并写下自己的判读过程。

3.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帮助理解和纠正错误。

地形图的应用和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应用和意义,如军事作战、城市规划等。

2. 讨论学生对地形图应用的案例,并引导他们思考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时需要注意的要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份地形图样本,并尝试进行判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地理实地,观察和判读真实的地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课题名称:1.4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一本全练)、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4-28页。

重点图幅:图1.35、图1.36、图1.37,图1.43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完成《一本全练》P17-18课自主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10分钟)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5分钟)
核对课前预习答案,对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计算)
图1.36,等高线示意(等高线特点)
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完成随堂学练。

3、巩固记忆(10分钟)
4.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形态曲线闭合,数
值外地内高
曲线闭合,数
值外高内低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低
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高
处凸出
一对山脊线等高线重叠
【教学后记】。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拓展阅读:郭守敬是第一个提出海拔高度概念的人(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小组合作1:给“土豆山”画等高线!步骤一:准备半个土豆,想象它是一座山;步骤二:量出土豆的高度,把这一高度平均分成三份,并在土豆表面画上线,再沿着这三圈线把土豆切成百度(高度)相同的三线;步骤三:将土豆摞起来,周一根废弃的筷子沾上墨水,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垂直向下插到底;步骤四:筷子穿过土豆会在纸上留下一个黑点,从“土豆山”的最高处开始,在土豆侧面画一条标记线,并在纸上也画上标记。

小组合作2:画出属于自己的等高线!(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特征:米,乙地海拔为 354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317 米。

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郭守敬的其他事迹。

读图析图:找出图中标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观看视频,阅读思与学,了解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动手操作: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画法脑洞大开:读图分析: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闭合曲线;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不相交、不重叠(四)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1)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2)识别地形部位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规律总结:高谷低脊、重叠为崖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形部位(1)识别图中① - ⑦表示的地形部位。

(2)比较图中④和⑥的坡度差异。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适合建水库和大坝的地方;选择丙丁两村修路和正确路线;从⑤、⑥线路中选择出向乙村引水的正确路线;还有攀岩、登山、漂流和宿营的最佳地点。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学会应用地形图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形来展示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并能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3、学生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自演示等高线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教学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教具准备】教学课本、等高线地形模型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学探究法、模型演示法等【教学板书】学会应用地形图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图:地形图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通过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的地形图描绘在平面上。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判断地势高低:这主要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来判定。

数值大的,地势高;数值小的地势低。

因为等高线的数值表示的是海拔。

判断坡度大小: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差距是相等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相互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山峰: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山脊:山脊中间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凸低为高)山谷:山谷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凸低为高)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XX好,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的第三单元的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地形图的判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掌握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3.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标志物;2.地形图的常见符号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判断地形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地形图,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图,以及地形图和其他地图的区别。

引导学生探讨地形图的特点。

2.讲授(1)教师向学生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地形图是描绘地球表面地势高低,地貌特征及水系等地理实体分布的地图。

它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标志物和符号来表示自然地理要素。

(2)教师向学生展示地形图上常见的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如:山、河、湖、洞穴等。

(3)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讲解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要素。

比如:通过颜色判断地势高低,通过线的形状判断河流的宽窄等。

3.示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地形图,并向学生示范如何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学习如何通过符号判断地形特征。

4.练习(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地形图题目。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判断地势高低、河流宽窄等要素。

(2)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纠错和指导。

(3)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5.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地形图的特点和判断方法,重点强调地形图的使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地形图的判断方法和常见符号,写一份小结。

五、教学反思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判断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地形特征和地理要素的分布。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

然而,实践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志物和符号,帮助他们建立起准确判断的直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课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示范课教案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过程与方法:3、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并归纳其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根据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用具山体模型、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2、星期天,小明假期准备随家人去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

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两幅地形图。

大家帮他下,如果是你,你选择哪个地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二、齐读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师: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一)探究活动一: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自测: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渡: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二)自主学习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

a、()是等高线?()是等高线地图?b、等高线是一条()曲线。

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c、等高线一般都不()、不()(悬崖处除外)。

d、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掌握地图基本符号、画法和阅读方法。

2. 初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

3. 能够熟练掌握地形图和城市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画法;2. 地形图的读法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听课、讲义、讲解、演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询问学生:你们曾在生活中使用过地图吗?有哪些地图?地图的作用是什么?(在生活中使用的地图:街道导航、旅游地图,地图的作用:指引方向、查找位置、认识地域环境。

)2. 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描述,思考问题:这是哪张地图?地图的规划是什么?上面有哪些符号?有什么用途?Step 2 学习地形图1. 让学生看一些地形图样张,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含义、表示方法和图例。

2. 通过学习示范性地形图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画法。

3. 让学生合作学习,分组练习画出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形图,练习画符号和用色,提高学生拟作地形图的能力。

Step 3 地形图的判读1. 分析高地和低地等基本要素,指导学生从高对低的关系概念判断地形的高低。

2. 解释山路上常见的阶地和山地常见的谷地形态,并要求学生查找和区分有关符号。

3. 将山地高低交错、地形复杂的地形展现给学生,并讲解如何把这种地形表现在地形图上。

Step 4 地形要素的形成原因1. 学生评价用图例里的尿素模型模拟自然地势过程。

2. 指导学生探讨自然地形的基本形成原因,结合案例实例化探究。

例如,大自然的作用——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水化学过程、风化侵蚀等工程,还有人类活动——如开矿、填海造陆、水利工程等活动。

Step 5 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地形图的读法。

2. 在平面地形图和立体地形图的对比中总结和综合本课所谈的各个知识点。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含义。

2.借助模型和视频,说出等高线的特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假如说下周周末我们要去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运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我们需要选择哪种地图呢?生:地形图。

师:地图我们选对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判读地形图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二、讲授新课师:判读地形图,我们要先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请同学们在课本P24页找到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画下来。

结合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及课本图1.35,请同学说出甲乙两地的海拔与相对高度。

师:有人说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说只不过有4500米,这是为什么呢?生:(举手回答)8844.43米是珠峰的海拔,4500米是珠峰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知道,地表各处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地表就呈现出了高低不平的状态。

那么,我们如何把高低不平的地表绘制在平面的地图上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到等高线地形图了。

那什么是等高线呢,请同学们在课本P25页找到答案。

师:在动画中展示等高线的绘制,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的特点。

生: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相同。

师:通过动图演示立体的等高线如何绘制到平面的地图上,从而形成等高线地形图。

展示绘有等高线的山体模型和依据此模型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

生:在老师指引下,在山体模型中指认出山峰、山谷、山脊,说出各个山体部位的地表特点。

观察模型中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小组合作,绘制出各个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并总结对应山体部位等高线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课前教师播放配景观图片的青藏高原歌曲。

师:课前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既有巍峨挺拔的高山,也有平坦宽广的原野,然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如果有人绘制出这样的地图你们能不能看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师: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之前,首先来学习两个基本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

(课件展示导学案1~3题)生:(自学教材,勾画出重点内容,并尝试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师:通过大家的自学,同学们对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谁愿意到前面指图介绍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

看哪位同学能够毛遂自见,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前指图讲解)生:(边指图边介绍)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绝对高度。

而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从图中可以看出,泰山1532.7米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海拔高度为1532.7米。

抱犊崮584米也是指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是海拔高度。

而泰山比抱犊崮高出948.7米,这是相对高度。

师:这位同学声情并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展示表示感谢。

师: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讲解,我们学会了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下面请你来判断一下这些数据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呢?并且说出判断的理由?(课件展示题组)生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高24米是相对高度,因为24米是相对于地面的。

生2: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这是海拔,因为这是山顶和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常说高4000多米,这是指相对高度,因为4000多米是珠穆朗玛峰相对于青藏高原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2012-01-21
课前教师播放配景观图片的青藏高原歌曲。

师:课前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既有巍峨挺拔的高山,也有平坦宽广的原野,然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如果有人绘制出这样的地图你们能不能看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师: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之前,首先来学习两个基本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

(课件展示导学案1~3题)
生:(自学教材,勾画出重点内容,并尝试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通过大家的自学,同学们对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谁愿意到前面指图介绍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

看哪位同学能够毛遂自见,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前指图讲解)
生:(边指图边介绍)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绝对高度。

而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从图中可以看出,泰山1532.7米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海拔高度为1532.7米。

抱犊崮584米也是指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是海拔高度。

而泰山比抱犊崮高出948.7米,这是相对高度。

师:这位同学声情并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展示表示感谢。

师: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讲解,我们学会了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下面请你来判断一下这些数据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呢?并且说出判断的理由?(课件展示题组)
生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高24米是相对高度,因为24米是相对于地面的。

生2: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这是海拔,因为这是山顶和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常说高4000多米,这是指相对高度,因为4000多米是珠穆朗玛峰相对于青藏高原的高度。

生3:姚明身高2.26米是相对高度,因为2.26米是指高出地面的垂直距离。

师:根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形成了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五种基本的地形。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4页后半部分的内容,自学的同时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细心记地形”。

(课件展示导学案4~5题)
生:(自学教材,观察课本素描图,并尝试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细心记地形”)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下面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到前面指着地形素描图,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及其它们的特点。

(课件展示地形素描图)
(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名女生自告奋勇到讲台前展示)
生:(边指图边介绍)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山地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一般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师:同学们想一想,山地和丘陵有什么区别?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区别?我们家乡滕州市主要有哪些基本地形?
生:(小组内讨论)
生:我认为山地比丘陵海拔要高一些,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而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地的坡度陡,而丘陵坡度较为和缓。

高原和平原相比主要是高原的海拔要高一些。

师:哪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说一说你知道我们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
生:我们家乡主要有平原和丘陵两种地形,也有一小部分山地和盆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的家乡滕州市东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因为东北部一些小山丘的海拔很多在500米以下,坡度较为和缓,所以只能称为丘陵。

只有极少数海拔在500米以上,如莲青山最高峰达603米,只能算低山。

而西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这里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二、等高线地形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地形图判图的基本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这节课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等高线地形图。

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5页,自学的同时完成学案上第三部分“慧眼辨地图”。

生:(自学教材并小组内合作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

你能类比推测一下什么叫等深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吗?
生:在水域中,把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师:人们究竟是怎样把高低起伏的地表绘制在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一块来揭开这个谜团。

首先请你来看等高线模型(教师从讲桌下亮出等高线模型并找一学生将等高线模型略举高一些方便全体同学观察),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着模型说出哪些部位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生1:(边指模型边介绍)这两个最高的地方是山峰,这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是盆地,这两个山峰之间的部位是鞍部。

生2:(边指模型边介绍)这里凸出来的地方是山脊,这里凹下去是山谷,这个垂直下降的地方是陡崖。

生3:(边指模型边介绍)这里坡度小一些是缓坡,这里坡度大一些是陡坡。

…………
师:我们知道,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成了等高线。

下面我们在模型上来绘制简单的等高线。

(教师用红色粉笔在模型上简单绘制)
师:绘制完之后就成了这样的。

(教师将模型内用黑色铁丝做好的用线串起来的等高线取出来套在模型上)
师: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我们将两条等高线之间相隔的海拔高度称为等高距。

下面我将等高线从模型上专门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看着立体的等高线来指着说一说哪里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是山脊和山谷。

(教师将等高线用线垂直吊起,形成一内部空心的立体的等高线。


生:(边指立体的等高线边介绍)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这些地方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这些地方是山谷。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是缓坡。

(其他学生相互补充)
师:下面请仔细观察,我将立体的等高线垂直放在纸板上(教师慢慢将立体等高线垂直放在一事先绘好等高线图的硬纸板上),就成了一幅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将事先绘制好的和立体等高线一致的硬纸板展现给学生),
师:下面我再找一位同学指着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说出哪里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生:(边指等高线纸板边介绍,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最里面的带三角形的部位是山峰,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请看电脑动画演示成因过程。

(课件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生观看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
师:其实在我们的拳头上就能找到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附图一:拳头上的地形图),
师:请你先在自己拳头上找一找不同的地形部位。

过一会找一位同学到前面指着自己的拳头给大家说一说不同部位的名称。

生:(边指自己的拳头边介绍,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拳眼相当于盆地。

师:你看着自己的拳头,想一想山脊和山谷,哪个部位可能发育成河流呢?
生:山谷处容易发育成河流。

师:如果有人在拳头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你能说出各部位的名称吗?请看绘制在手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课件展示附图二: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
生:(到讲台前指图说出各部位名称)
师:在一些丘陵地区,梯田就好像等高线一样,请看梯田景观图片,请你指图说出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

(课件展示梯田景观图)
生:(欣赏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指图说出山脊、山谷、山峰、鞍部等各部位名称)
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中,有一些同学对山脊和山谷区分不清,请你们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准确区分山脊和山谷?
生:(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巡视指导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