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石典型雕刻图案探析论文
探研湘南民间石雕在建设中的借鉴开发意义

有广泛 的借鉴意义 。
其三 , 湘南 民间石雕 具有 生活 品味 的追 求 和倡导。通过 湘南各时期的 民居建筑遗 存 比较 , 湘南 民间石雕 无疑 是先 由
有 积 极 的 作用 。
一
部分石雕在房屋建筑 中具有 装饰 和坚 固结构 的双重 功能 , 是
建筑 的核心 。在上述 和其它众 多村寨 的调研 中可见 ( 者在 笔 其它论文 中已论证 ) 其设计理 念是根据 主体建 筑和 自然环境 , 进行 的, 石雕有法无式 , 布局 自然 , 变化 随机 , 整体体 现出对人
缺失 了湘南 民间石雕形式结构 的人 文关 怀和对 自然法则 的尊
重 。从 功能角度而言 , 湘南 民间石雕 的形式框 架设计 理念具
石雕等 和其他相关方面的石雕 。涉及人物 、 花鸟鱼虫 、 故事传 说、 历史典故、 吉祥辟邪 图案等 当地人 喜 闻乐 见 的内容 , 种类 齐全 , 文化底蕴丰 富。无论是整体布局 、 细节安排还是雕 刻形
是 在 回顾 源 点 中找 新 的 突 破 。湘 南 民间 石雕 可 成 为其 中 一 个
取得与 门槛雕刻 的对 比和 协调 , 则精 心地 采用粗 细结合 的雕
刻方式表现 。泰 山石 的整体设计 、 图纹深 浅 , 也是根据 坚 固建 筑的功能与 环境 的谐 调来 安 排 的等 等 。石 雕 图案 内容 与 自
的设计 以防水 防小孩走失 、 小禽外逃为基 础 ; 两边立 有两块雕
民间艺术的传承(石市乡竹木雕)

民间艺术的传承(石市乡竹木雕)商业化加速民间美术的消亡__衡阳市石市乡竹雕为例摘要:近些年,无论是文化部门还是商业部门、个人都开始注意到中国民间美术,并且大肆发掘民间美术,将民间美术送到世人面前,这是好事.表面上看很多地方政府打民间、民俗这张牌大力的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实际上呢?穿着民间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里面都已经是现代人了。
在这个表面之下,这种行为实际上加速的民间美术的死亡,本文以湖南衡阳市石市乡竹雕为例.民间美术是艺术的一种。
指的是与特定文化脉络或社区密切关联,受到传统方法或原则引导而产出的艺术与手工艺术,包含绘画、陶瓷、织品、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
意义与手工艺有点接近,但比较偏向于纯朴简实的方向。
从民间的意思来看,民间艺术意谓了升斗小民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创作(1维基百科).一.竹雕石市乡位于湖南省衡阳县石市乡,衡阳,衡山,双峰三县接界处,山高林密,竹木资源丰富. 石市盛产楠竹,这里的楠竹与别的地方不同,根根如水桶般粗壮,因此,当地百姓的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多用楠竹制成,由此催生了竹雕艺术。
石市竹雕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明清两代成为鼎盛时期,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名楼古刹”。
竹木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品种,由于它应用及装饰的范围广泛、表现形式的多样,其中大部分饱含中国的吉祥文化,因而历来为人们喜爱。
以前的竹雕艺术大多是农民为了消磨时间,节日庆典,美好愿望而进行创作,1994年春,石市乡金屏村农民梁元祚在南岳衡山旅游时,发现竹木工艺品在游客中非常抢手,他花了12天时间精心雕出“十八罗汉”,通过深圳市一家外贸公司转销到香港,竟卖了2800美元。
看到梁元祚雕刻致富,曾以雕刻“牧童放牛”被周恩来总理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老艺人刘喜玉带领儿女们办起了雕刻厂,全年纯收入28万元。
石市乡政府下大力气进行扶植和引导。
5年多时间里先后培训出新雕匠130余人,同时选派40多位头脑精明的农民往返于全国各大城市,在38个旅游景点设立销售窗口,年销售雕刻工艺品上千万元。
湖南传统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雕塑论文-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传统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特点-雕塑论文-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削木为兵,到之后的钻木取火,都与木有着紧密性的联系,木碗、木几以及家具装饰等,都是雕刻艺术的充分体现,在其发展中的过程中,不仅承载了优厚的物质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精神的象征,为整个艺术形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湖南民间雕刻艺术作品的文化来源(一)人文风情十分优厚湖南地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这里的阳光雨水十分充沛,而且从古至今农业经济十分发达,所以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在这种条件之下,产生了众多优秀的雕刻艺术。
木雕不仅反映出湖南乡土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展现了民间艺术家高超的技艺。
传统的文化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经验的总结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艺术特点。
木雕是一项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理念,在雕刻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融合,充分展现了艺术美。
在湖南雕刻艺术品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地域特点及文化物质,为艺术的展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差异形成的艺术特点不同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地区的雕刻艺术的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湖南雕刻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雕刻艺术的差异性风格。
例如,湖南地区湘北民居的房梁上雕刻着鱼戏莲叶,预示着年年有余,而湖南永州地区的房梁上雕刻着猴子及大象,寓意着自己的子女可以封侯拜相。
在湘西地区的木房子较多,通常情况下会雕刻上鱼尾,寓意祛除火灾。
不同的雕刻艺术展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地域不同所形成的文化有所差异,才充分展现出古老文化的艺术内涵。
(三)雕刻艺术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湖南地区雕刻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湖南的木雕艺术曾经十分发达,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很多木雕精品失去了其原有的颜色,一些古老的雕刻文化遭到毁坏或流失,而保存良好的各建筑少之又少。
论湘南木石雕刻的艺术成因及影响

收稿 日期 :0 1 6— 0 2 1 —0 2
作者简 介 : 杰辉 (96 )男, 游 16 一 , 福建建瓯人 , 州工 艺美术协会理 事长 , 郴 研究方 向: 刻艺术。 雕
・
J ・ , D
游 杰 辉 : 湘 南 木 石 雕 刻 的 艺 术 成 因及 影 响 论
川大 部 同属 于一个 方 言区 , 这是南 北 文化 即华 夏 文化 坏 ” 势 , 之 对不 同级 别 的 土木 兴 建 及 配 饰 下 了许 多禁
的。
原汉 民最早 也 是 最 多 的地 区 , 这也 是 历 史 上 出现 “ 江
山来 分楚 越 , 水落 会蒸 湘 。湘南 郴州 , 山高 林 密 ,
西填 湖广 ” 民潮 的原 因 , 移 它使 湘南 地 区 的部 分县 、 市
地势 险峻, 自古 为 江 河 之 源 , 是 楚 、 文 化 的 交 汇 成为 客家 民 系 的组 成 部 分 。从 地 方 方 言 的分 布 状 况 也 越
一
、
湘南木石雕发展 的社会历史渊 源
者 , 任 2 年 岳 麓 山 长 , 国藩 、 宗 棠 等 清 朝 中流 连 7 曾 左 同时 , 湘南 又 是 中原 通 往 华 南 沿 海 的要 冲 , 因而
从 20 50年 的郴 州 战 国墓 出土 的陶雕 到 三 国简 到 砥 柱 皆 出其 门。
有 大 量传 世 的佳 作 。特 别 是郴 州 的 民 间木 石 雕 在 湘 多生 活形 态 的影 响 ; 随后 , 溯 到 义帝 徙 郴 汉 文 化 的 追 南 地 域实 在是 特别 普 通 、 别 突 出 、 特 特别 精 良、 特别 具 浸染 ; 继之 , 国 时 赵 子龙 取 桂 阳 , 文 化 的 浸 染 ; 三 川 李
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作者:汪田明邓子戈来源:《艺海》2016年第05期〔摘要〕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民众自发创造出的地方工艺,它展现了聚居在同一区域的民众不同时期的情感与想象,并且迄今为止依然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说是我国地方文化的活态历史。
在我国城镇化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如何能让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记得住乡愁”,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特色化、生活化的地方传统工艺的保护。
从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的历史性存在、现代性问题以及活态传承进行分析探讨,对于传承地方工艺、服务地方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祁阳石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在当前,制约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材料的稀缺,其二是不知如何确立形态与图像设计的现代性根据。
如果说材料的稀缺是制约该艺术的自然因素,具有客观性与不可避免性,那么关于形态与图像设计的现代性根据的思考则可以说是来自主观方面的制约因素。
事实上,上好的、可供雕刻的祁阳石尽管在存世数量上已经大不如前,但还不至于绝迹,当前更值得重视的是制约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的人为因素,是为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建立现代性的存在根据。
一、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的历史性存在对艺术的存在根据的追问,是艺术哲学层面上的本源性思考。
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一种艺术为什么会以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面貌出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首先对某种艺术的客观存在形态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理解,在此基础上,去探究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不论是哪一种艺术,它的存在都是处于变化中的,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会出现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区分。
对于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而言,它的历史性存在根据是明晰的,即它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通过祁阳石雕刻工艺在其物质载体中的积淀。
在祁阳石雕刻种类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祁阳石虽然被雕刻成了各种不同的工艺品类型,但最为常见的是被雕刻成砚台与砚屏,因此它是中国古代比较典型的文房用石。
湖南名砚——祁阳砚初探

据史料记载 , 砚是 由原始 社会的研磨器演 变而来 的, 又称
研。东汉 以后 , 它才抛开研 石 , 自成一体 。六朝至 隋最 突出的 便 是瓷砚 的出现 , 由三足 而多足 。唐代常见 箕形砚样 武 , 并逐 步 由瓷砚变为石砚 。宋代 苏易简《 文房 四谱》 中说 : 四宝砚 为 “
首, 笔墨兼纸 , 皆可随时取 索, 可终身与俱者 , 惟砚而 已。 ” 石砚 乃文房 四宝之 一, 随着 华夏文化 的发展 而发 展 的, 是
擦拭 , 以免残屑 留存 , 与墨相混。
4新 墨轻磨 : . 新墨棱 角分明 , 若用力磨 易损伤砚面 , 使用 时
轻 轻 磨就 可 以 了。
鉴别
要: 石砚乃文房 四宝之 一, 随着华 夏文化 的发展而发展 的。 是
祁 阳砚 石 质优 良, 列 湖 南 四大 名 砚之 首 。 文章 主 要 对 祁 阳砚 的 制作 、 位
关键词: 祁阳砚
制作
使用 保养
果 出发 , 在题材 、 形制 、 图等方面进行创作设计。既要根据石 构
材质地 、 形状 、 纹理 、 色彩等不 同情况 因材施 艺, 又要注意美观、 古雅 、 适于研墨等特 点。
砚等一起位列高档名砚 之列 , 享誉全国 , 是历代书 画家珍 爱的
精品。
磨 细砂纸反复匀磨 , 至手触无芒、 平滑溜手 为止 , 再以油蜡涂抹
全砚 , 使其更加 晶莹光洁 , 纤尘不染。 6 配盒 : 、 佳砚均 需配盒 , 以保 护砚石 的纹饰 、 铭文 , 防止尘
祁 阳砚 的特点是石质不甚坚、 质地细滑而沉、 温润细腻、 色
自民 国后 , 因各种 原 因, 阳石砚 一度 消失于人们 的视野 祁 之 中, 再也 没见过实物。近年 , 随着湖南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
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浅谈湘南明清建筑木雕的装饰特征与吉祥含义

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浅谈湘南明清建筑木雕的装饰特征与吉祥含义摘要:湘南民居木雕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湘南传统民情、民俗。
因深受传统文化、地域性及多民族化等因素的影响,使依附在湘南民居建筑之上的木雕艺术具有质朴率真以及形式多样化等艺术特征。
木雕艺人们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采用象征、谐音等手法,直接或含蓄地表达了人们趋利避害、祈求吉祥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吉祥意念。
关键词:湘南木雕;装饰;吉祥装饰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原始人类之所以能发明各种工具并投入使用,是人类已经产生了对美的追求意识,此时,装饰艺术也就诞生了。
而依附在湘南明清建筑之上的装饰木雕艺术,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性及多民族化等因素的影响,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象征的表现手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突出地展现其独有的艺术特征,也显示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独特的光辉和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能。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那么装饰艺术也不可能不表露出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此同时,它也会记录那个时代的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和材料采用等特色。
所以,装饰艺术具有双重性,既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
而产生于明清时期的湘南建筑木雕也就会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神。
木雕在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上一直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而湘南的建筑木雕是明清时期的遗存。
一、湘南明清建筑木雕的装饰艺术特征1.设计构思的整体性在湘南明清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时候,随之也考虑了依附在建筑之上的装饰木雕的整体性构思和设计,要使建筑物本身和木雕在艺术风格、所体现的民风特点等协调一致。
这也就要求装饰木雕的民间艺术家在题材、表现形式和技法上都有明确的创作趋向与构思,这样就使木雕与建筑物本身成为天衣无缝的整体。
我们从现在尚存的湘南明清建筑木雕的研究中发现,木雕在建筑中所体现的装饰性可谓是精心安排的。
从构图上看湘南明清建筑木雕,饱满而又均衡。
其装饰木雕往往会把一些故事情节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画面,注意虚实主次、线条分割、层次节奏的处理;或者把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巧妙的布置在一起,然后配以图案纹样,画面结构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旧时祁阳石砚及砚屏

kaleidoscope 万花筒有一些色泽自然天成、质地细腻的材料,往往能够给工匠许多启发,并进而利用其分色明晰及质料细致利于下刀的特点进行雕琢,别成一趣。
祁阳石雕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祁阳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
石质不甚坚,温润细腻,多呈紫红色,石色匀净,常见浅绿色石脉。
在清朝同治年版的《祁阳县志》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石产邑之东隅,工人采择,取其石之有纹者,随旧时祁阳石砚及砚屏王家年祁阳石插屏9495kaleidoscope万花筒其石之大小,凿锯成板,彩质黑文如云烟状俗称花石板,以镶器皿亦颇不俗。
无纹者有紫、绿两种,可以为砚。
”祁阳石有两大类,一类为浅绿色,因其彩色的质地,深色的纹路,如云烟状,又称“文石”,俗话叫“花石板”,用来镶嵌到各种器皿上,也很好看,很有品位;另一类通体为紫色,中间夹有青绿石纹,称“紫袍玉带”。
还有黄褐、深褐、朱紫、橄榄绿、乳白色、黑色等,祁阳石雕琢成砚,是价值不菲的砚中精品。
祁阳石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甚至帝王的宠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用祁阳石雕的器物往往可以显现“紫袍玉带”,这与古代帝王的穿着非常接近,也迎合了“紫气东来”这样的吉祥寓意。
我收藏了一件清代紫袍玉带祁阳石砚,这件砚石色红紫,砚中间有一苍绿色石层,正面刻鸳鸯戏水图案,砚背刻春蚕食叶图,颇显秀雅。
除砚台之外,利用祁阳石雕刻而成的砚屏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工匠们往往利用其色泽与纹路,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
像上面提到的一件清代祁阳石雕松竹梅插屏,就巧用石材、石色,浮雕雕琢“松、竹、梅”岁寒三友图。
我还有一件祁阳石云龙纹砚屏,砚屏巧雕云龙纹及海水纹,正面绿色翻滚的海水上,一条巨龙正从海中跃出钻入云间,只露出龙头与龙爪。
此龙怒目圆睁、龙角后倾、龙须飞舞、龙爪锐利、龙鳞细腻,雕刻极为生动传神。
背面为上祥云下海水,仿佛不见龙身,唯藏于一角之龙尾显示出整体构造的巧妙所在。
祁阳石质比端砚稍硬,除了做高档石砚,还有做高档桌面、椅面、凉床面;还可以做祠堂、庙宇门楣上题字的扁额和雕刻体质甚大的佛像。
祁阳石雕特色及摆件介绍

祁阳石雕特色及摆件介绍祁阳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祁阳县境内的祁阳石为材料,通过特有的雕刻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雕刻作品,是大中小各种类型雕刻的总称。
石质细腻滋润,色彩丰富,温润如玉,为历代藏家所珍爱,祁阳石软硬适中,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
祁阳本地历代的能工巧匠们,发挥着聪明才智,赋予了祁阳石以独特的意蕴,融会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构成了灿烂的“祁阳石文化”。
祁阳石雕从功用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摆件、把(玩)件、挂件、花件四大类。
祁阳石摆件:祁阳石摆件是用于室内摆设的大小不同的祁阳石雕刻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装饰、观赏和收藏价值。
分为蔬果类、生肖类、宠物类、神兽类等等,常见的有南瓜、苦瓜、花生、白菜、狗、猫、鸡、猴、鹰、鱼、龙、麒麟、貔貅、祁阳石关公、祁阳石观音摆件、祁阳石笑佛摆件等等。
祁阳石精雕瓜果摆件《吃得苦中苦》祁阳石把(玩)件:把件,有的也叫玩件,祁阳石把件主要用于手中把握玩赏。
把(玩)件款式多样、题材丰富、寓意美好、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祁阳石手玩件的题材丰富,常见的有祁阳石貔貅、玉蟾、笑佛、达摩、寿星、圆珠、石核桃、卵石形、随形、山水、松、竹、梅、动物及其他吉祥物、神话人物等。
祁阳石挂件:祁阳石挂件,也称为挂坠、吊坠,主要有观音、笑佛、叶子、如意、平安扣、四季豆、豆荚、麒麟、竹节、节节高、玉葫芦、龙凤牌、路路通、十二生肖、佛手等等。
祁阳石《螳螂捕蝉》精雕小摆件祁阳石花件: (中国工艺雕刻网)花件是雕花祁阳石吊坠的简称,是指已经过雕琢有一定花纹或造型的祁阳石,这种花纹或者造型一般是传统图案,是前人流传下来的精美艺术瑰宝,意境深远,构思巧妙,闪烁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光辉。
其实,四类之间也有部分重叠。
比如祁阳石花件和祁阳石挂件的差异,只是物品的大小不同,花件体积小,可佩戴在身,亦作挂件。
而挂件则体积大,只能用于陈设摆放,不能佩戴。
而二者的图案设计和构思,则完全是同类的风格、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寓意。
湘南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分析与探索

湘南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分析与探索湘南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这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湘南地区的宗祠建筑以及其中的木雕结构装饰艺术,是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湘南地区的宗祠中,木雕结构装饰艺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本文将对湘南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进行分析与探索,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湘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魅力。
一、宗祠建筑及木雕结构装饰艺术概述湘南地区的宗祠建筑主要分布在岳阳、常德、邵阳等地,这些宗祠多建于明清时期,是当地先民为了纪念祖先和宗族亲属而兴建的祭祀场所。
宗祠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层层叠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宗祠建筑中,木雕结构装饰艺术是一大亮点。
这些木雕结构装饰艺术包括梁、柱、承重构件、门窗、挂条、屏风等,形态各异,雕刻精美,工艺精湛。
这些木雕结构装饰艺术不仅在建筑中发挥了装饰和支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成为了湘南地区传统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1. 浓厚的地方特色湘南地区的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深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熏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木雕结构装饰艺术在形态上常常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和独特的图案,如龙凤、花草、山川等,充满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充分展现了湘南地区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情趣。
2. 精湛的工艺技艺湘南地区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工艺精细。
木雕结构装饰艺术的雕刻技法多样,有木雕、浮雕、透雕等,工艺精良,细节丰富,线条流畅,形态逼真,色彩鲜艳,充分展现了木雕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3. 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湘南地区的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中,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教神话、佛教故事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寓意。
这些木雕装饰艺术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湘南地区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
湘南宗祠木雕结构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精湛的工艺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湖南祁阳石砚的艺术文化研究

湖南祁阳石砚的艺术文化研究作者:唐丽荷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7期摘要:中国石文化历史悠久,祁阳石砚雕刻艺术是我国石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祁阳石砚独特的性质通过加工孕育了它自身独特的审美趣味。
文章通过对祁阳石砚的基本特征,从石质的特性、特色等方面的阐述,并对比其他名砚石料的雕刻艺术,在前人对祁阳石砚研究的基础之上,挖掘出祁阳石砚不同于其他石砚的美,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祁阳石砚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内涵,呼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关键词:祁阳石砚;雕刻艺术;文房四宝;传统文化一、祁阳石砚的特征砚是文房四宝之一,是研磨的工具又是传统的工艺品,它的应用与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砚的选材、加工的工艺都有不同的特色。
斗转星移,现如今石砚文化并没有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祁阳石砚是我国石文化的支脉之一,祁阳石砚出产地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境内,祁阳石材之所以能够雕成砚台,有许多因素造就了祁阳石的特殊性。
一、从地形地貌来说,祁阳县城倚靠这山脉而建处于祁山的南边,地形大多数以山地为主。
二、从石质来说,祁阳石砚的石质属于粘土质板岩,板岩中含有绢云母、绿泥石,而绢云母的让祁阳石砚质地细滑而沉重,绿泥石的含量让祁阳石的色彩更加美丽,出现一条条玉带纹的效果和一层层的彩色页岩,从而祁阳石砚具有天然的艺术性。
四、从祁阳石砚的硬度来看,祁阳石砚的摩氏硬度是2.5~3.0,这个硬度的数据是刻刀的硬度值得一半,同时比墨块的硬度要高,因此这种石材既可以雕刻又可以研磨。
五、从加工工艺来看,加工者在进行取材制作砚台的石材雕琢时,通常选用“紫袍玉带”、“紫石板”、“翡翠绿”、“彩石”、“黑晶石”等色彩的石材,利用石材的天然色彩及纹理进行巧雕创作,从而体现石砚的天然意趣,使祁阳原石转化为祁阳石砚雕刻艺术品,祁阳石砚被赋予了审美的价值。
二、祁阳石砚的雕刻艺术祁阳石砚雕刻艺术中广泛应用俏色雕刻,通常而言,俏色手法是玉雕中常见的工艺,是指一块玉料利用玉的巧妙的天然色泽去雕刻,使玉的美完美地体现。
湘南传统建筑中的石雕艺术及活化运用

湘南传统建筑中的石雕艺术及活化运用作者:王丽娜刘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8期摘要:湘南传统建筑中的石雕艺术荟萃了中国石雕艺术的精华,采用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多种手法雕琢出的工艺精美、题材丰富、造型多变的湘南民居门槛石、门框石、门边石、泰山石、石柱、石牌坊、石兽等大量石雕艺术作品,既是湘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体现,也是湘南人民精神文化的外在物化表现。
湘南传统建筑中的石雕艺术蕴含了湘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与艺术涵养。
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今天,对湘南传统建筑石雕艺术的研究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追根溯源,更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湘南石雕艺术的活化运用,在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意义。
关键词:湘南石雕;传统文化内涵;活化运用;传统建筑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8B496)阶段成果。
据史料记载,我国石雕艺术正式用于建筑中起源于商,形成于周,经汉、唐、宋、明、清,建筑石雕艺术逐步发展到极致。
在位于湘粵赣交界处的湘南,建筑石雕被广泛运用于明清建筑的牌坊、民居建筑、祠堂建筑中,题材广泛,工艺精美,富含地方文化韵味,折射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艺术涵养,是湘南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湘南人民精神文化的外在物化表现。
一、湘南传统建筑中石雕艺术的形成及现况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湘南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在大拆大建中,明清历史遗留建筑被科研团队及时发现,149个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村落逐步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为历史文化名村,使得这些传统村落得以被保护,为我们开展湘南地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真实的历史村落场景,为后人保存了更多的活态文物,使我们可以看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湘南传统建筑石雕艺术。
湘南传统建筑石雕艺术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大河茶馆藏沅洲石雕精品选

大河茶馆藏沅洲石雕精品选作者:曹隽平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05期湖南名石,为外人所称道者,多为祁阳石与菊花石,而产于今怀化芷江之明山石(古称黎溪石、沅州石),史上亦有声名,然为祁阳石所掩,以致藏界对二者至今难分。
实则祁阳石石质的坚密度和石品花纹美艳均不如明山石,明山石属粘板岩,结构均匀,石质细腻,清雅莹润,色调绚美,有紫、红、黄(牙黄)、黑、绿等天然色彩和多色层叠的色带纹理。
而祁阳石大多为红、绿二色,俗称红绿端,并无牙黄色层明山石制砚和砚屏。
沅洲石雕的最大特色莫过于“因色赋形”的巧雕工艺,其巧雕的工艺水平远胜于端州石雕,据史载始于南宋,明清时被列为贡品。
因砚石产于湖南古沅州的明山(今芷江桐族自治县城城北约二十里)而得名。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砚辨》、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砚论》、文震亨《长物志》、清人黄本骥《湖南方物志》等均有记载。
收藏家梁平先生痴心沅洲石,历经20余年,从海内外共觅得明、清时期的沅州石雕精品两百多件,其藏品涵盖了沅州石雕各个时期的精品,2008年,梁平在湖南常德创建大河茶馆,集中展示沅州石雕,大河茶馆因此被湖南省文物局批准为“沅州石雕博物馆”。
大河茶馆暨中国沅州石雕博物馆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常德市建设文化名城示范单位、全国首家博物馆式茶馆。
岳麓书院学者胡彬彬曾撰《沅州石赋》记之曰:古沅州之地,虽为弹丸,却地灵人杰。
地灵者,有瑰美之石出自明山,宋代以降,山为皇帝赵琐赐封,谓“顺应侯”,所产美石乃化体鱼龙,陆离光怪,炳蔚斑澜,艳若芙蓉之态,明似玉体消魂,皎月入壁,光涵其里,石纳地气精华,色呈赤,黄、绿、紫、间或相组,成其彩带,品目不一,各以色状。
历朝石谱,多誉其美。
南宋赵希鹄撰《洞天清禄——古砚辩》载以沅州明山“紫袍玉带”之石制砚,由高宗戚里吴琚进御而始,宋元明清,倍出能工巧匠,择石之伶犹在,镂屏凿砚,代代旷世,为皇室达官藏之秘阁。
仅其石璞,亦呈“端民负贩者多市沅州砚璞而归,刻作端溪样以眩人。
湘南奇葩崀山石

湘南奇葩崀山石2021年5月,湖南省新宁县热心读者邓家勤先生给我寄来一篇介绍该县石种——“标志石”的文章,文中附带了六张图片。
图中的奇石基本都是长方体形的,黑色的石体上带有白色的图案,图案以牛头纹居多,而且非常对称,极像设计师为企业设计的形象标志。
在此之后,又一名新宁读者朱戊扬先生给我寄来一篇名为“崀山标志石”的文章。
朱先生不仅在文中附带大量的、风格各异的图片(如题图所示),而且还寄来了奇石样品。
在经过仔细观察与敲打对比之后,我们对这个石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宣传赏石文化、及时报道新石种是我们的责任。
带着这种责任感,11月30日,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湖南省新宁县崀山,一睹该石的风采。
12月1日上午八时许,我们在邓家勤先生和该石种发现者唐吉荣先生的陪同下,冒雨前往石产地——位于新宁县与武冈市交界处的武冈市文坪镇石冲村。
据介绍,这里的山属崀山余脉。
山上有些带有标志花纹的奇石裸露空中,而更多的则隐藏在山体中,需经开凿方能显现。
石冲村及附近区域的山石是典型的沉积岩,露出地表的部分呈水平层理叠加,而且一般为五层。
当地村民将其开采成长方体形的石料,运往矿区砌矿洞。
村民们介绍说,露出地表的五层石头中,只有最上面的两层内有白色图案,从第三层开始就没有了。
在采石场,这种带有标志图案的石块随处可见。
由于当地村民不能认识到这种图案的价值,有时他们甚至会刻意将其凿掉。
经过一番仔细察看后,我们初步认定它是一种灰质黏板石,其之所以能形成标志图案,是因为里面渗透放射性排列的方解石集晶。
其成因与湖南浏阳所产菊花石基本相似。
石体为灰黑色,图案为白色,石色对比度较大。
石质细腻,硬度约为5度。
石中图案以牛头、云彩、日月、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居多。
图案造型对称,线条颇具力感。
如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人力使然。
由于当地石友不了解该石的地质成因与物理构成,所以对其名称及赏玩要素都没有统一。
目前我们只了解到对此石种收藏最丰的朱戊扬先生先后将其取名为“徽标石”、“崀山徽标石”、“良山标志石”等,并且从美术的角度归纳出三条赏玩标准:看图案是否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否有浓厚的创意性、看采石者采石的方法是否正确。
湘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数字化传播

湘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数字化传播◎申剑飞陈耕赵旭菁一、湘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现状湘南传统民居石雕目前现状堪忧,主要存在三种情况:第一,逐渐损毁的石雕。
明清时期湘南地区经常受到土匪的侵扰,他们在掠夺财物的同时,也破坏古建筑和石雕艺术品,如在衡阳市衡山县,明代时期的石雕门楼、神龛等在清朝中期被土匪严重破坏。
同时,湘南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如地震、洪涝、泥石流等,对民居石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娄底市双峰县的玉霞洞,明清时期的石雕佛像和壁画因为地震损坏严重,如今只能看到残留部分。
近现代,一些民居和建筑为了改建而毁坏了原有的石雕装饰,如永州市祁阳县的龙门乡,明代时期的古民居因为改建被拆除,其中保存有的石雕门楼和神龛也被毁坏。
虽然文物部门采取多种保护措施,但无法改变历史遗迹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折损的客观事实,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石雕也由于年代久远而岌岌可危。
第二,保存在遗址中的石雕。
无论是青山环绕、清水萦绕的周家大院,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古村板梁,还是瑶族同胞对盘瓠图腾崇拜而兴建的盘王庙,无不体现湘南传统民居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湘南传统民居精神标识的石雕艺术,所涉及的民族美学、礼仪规制、雕刻技艺为各方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亦展现了文物本体所具有的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双重属性。
当下,对湘南传统民居石雕文物本体的历史考据与分析研究相对充分,但少有对石雕艺术进行“活化”研究,如何让民居石雕艺术走出遗址,走进千家万户,增强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传播受阻的石雕。
多年来,湘南传统民居石雕凭借着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实地游览的方式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人们对速度与互动的需求增加,获取资讯方式正发生改变,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再加上近几年疫情的影响,人们出行受到诸多限制,使得传统民居石雕的传播显得更加紧迫。
二、湘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数字化传播路径第一,搭建“湘南石雕”在线云平台。
基于大数据的应用,通过搭建“湘南石雕”在线云平台,将湘南传统民居石雕图像的原始数据与海量素材上传至云平台,再基于多平台协作,完成虚拟数据文件的存储、管理与再创新等设计互动。
湘西石雕艺术探析——以永顺老司城土司王宫殿为例

2020/05湘西石雕艺术探析文/谷利民[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牛文娟[中国艺术研究院]【摘要】将石雕作为“固态”的图像学研究,对于研究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站在文化的角度,它体现时代语境下民族意识形态的真实流露,随时代变更,原始意义也在不断的演变。
站在艺术的角度,石雕是雕塑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建筑艺术中(包括墓葬石雕)普遍运用到的表现手法,具有艺术的审美共性。
本文以湘西石雕作为研究的切入口,以永顺老司城土司王宫殿中的典型石雕为例,运用图像分析、文献分析,结合文化、民族、宗教等背景因素,站在艺术的角度探析湘西石雕的艺术语言问题,希望给予湘西石雕艺术相对客观的艺术性评价,有助于肯定其艺术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湘西;石雕;土司文化;内容;形式*——以永顺老司城土司王宫殿为例我国石雕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丰富的石雕艺术品,随着历史的演进,每个时代都有中国石雕艺术的自我独特语言,诉说着固态图像背后的文化流脉。
石雕艺术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哲学观念、技术发展等影响,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文化特性的雕塑体系逐渐形成。
湘西石雕作为中国石雕版图上的一块,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或缺性。
独特性在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域内少数民族众多,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为主,因此自身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并且这种融合(包括对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于民族学也颇具研究价值。
不可或缺性在于少数民族的艺术属于中国传统艺术,民族的本土特性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表现,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民族艺术的多元性与融合性,思考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也是当今面临的艺术问题。
本文以湘西最典型的永顺老司城土司王宫殿石雕为例进行研究。
一、朴素精致的造型观湘西石雕原料多为青色石灰岩,常见于墓碑、牌坊、石狮、岩门、柱基石,大部分为房屋石基、石水缸、石臼碓、石碑、石鼓、石柱、擂钵等;在表现题材上,有动物、人物、山水图纹、吉祥物图、神仙巫术、图腾崇拜等贴近生活,反映湘西普通老百姓世俗生活的艺术情趣,例如土家族雕刻多以龙、虎为题材,苗族多以蝴蝶为题材,图腾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形式上,以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为主,其工具、材料与寺庙、陵墓石雕有相似之处;在材料上,以当地的青石、红砂石为主;在工具上,用钢钻、石锤等;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朴素、内向、含蓄、节制的人文观念。
湖南民间雕塑艺术的渊源与特征

湖南民间雕塑艺术的渊源与特征In autumn of 1993, archaeologists discovered the earliest two articles of ceramics of over 10,000 years old and three drops of rice in Yuchan Rock in Dao County, Hunan. When pithecanthropus began to master usage of fire, the ancients knew usage of fire; modern understood grind to create fire, fire has become the inseparable partner of human civilized improvement. Except for used for illumination, creating heat, cooking food and burning straws and weeds, people also discovered earth could be carved after barbecued. Since burning clay into thing and water filling pottery, human began the most original sculpture.In late 1970's to 1990's, a large quantity of elegant, high carving leveled, various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age-old pottery were unearthed, many of which were earlier than Yangyao ancient painted pottery in Central Plains and most of which weren't known by people, even professional sculpture workers.The bronze, " Square Zun with the design of four sheep heads on four sides",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are in Hunan sculpture style with a whole unit of circular engravure, high relief and chevee, which naturally and perfectly formed an elegant, exquisite and luxuriant bronze work of art.Wooden sculpture is easy to corrode thanks to long times, so it's very difficult to see woodensculpture of primitive society. Now we can see large quantities of boards with carved flowers, bamboo carving and stone carving for buildings, etc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for rich families, their gate posts, door cases, lattice windows, tables, chairs, basin frames were carved with flowers and phoenixes, and frame beds and sedans, even close stools were carved with pattern.一、原始陶的发现1993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湘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我国最早超一万多年的二件陶器和三粒水稻。
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特征研究

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特征研究
陈杰;邓莉文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07(023)006
【摘要】"湘楚文化"神秘浪漫的神巫精神及乡土现实情结等传统气韵特征,从审美到题材、从形式到风格深刻影响了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特征的形成.神秘浪漫及怡情闲适的双重审美取向;巫术神性与乡土世俗的题材共存;古拙、粗犷、写意的形式与风格等特征让湖南民间建筑雕刻艺术显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为研究地域性"湖湘文化"与发展本土艺术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总页数】3页(P188-189,107)
【作者】陈杰;邓莉文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艺学院,湖南,长沙,414006;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艺学院,湖南,长沙,414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14.2
【相关文献】
1.新疆回族民俗建筑雕刻艺术图案特征初探 [J], 陈佳慧;潘永刚
2.秦汉建筑、雕刻艺术初探:儒道思想对秦汉建筑、雕刻艺术的影响 [J], 缪鹏;成涛
3.文化创意背景下民族民间艺术活态保护及传承研究r——以湘西会同民间艺术家杨国大竹木雕刻为例 [J], 李柏山;张应军
4.中国民间图案的艺术设计特征研究 [J], 杨阳;李志忠
5.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艺术特征研究 [J], 李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祁阳石典型雕刻图案探析论文
摘要:祁阳石雕刻艺术品是纯手工技艺创造出来的,它的图案非常丰富。
因为每一块石头的纹理、色泽通常都不一样,雕刻出来的图案需要因石而异。
这对雕刻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雕刻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大胆的想象,能够利用石头的天然纹理色彩,设计出精美的图案
关键词:雕刻艺术论文
祁阳石雕刻艺术品是纯手工技艺创造出来的,它的图案非常丰富。
因为每一块石头的纹理、色泽通常都不一样,雕刻出来的图案需要因石而异。
这对雕刻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雕刻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大胆的想象,能够利用石头的天然纹理色彩,设计出精美的图案。
论文搜索词:雕刻艺术论文
点、线、面的抽象形式符号形成的图案,在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最高成就是明清以来的紫袍玉带祁阳石砚,其图案特征如下图所示。
如图1所示的清代紫袍玉带祁阳砚。
该砚石色为红紫,砚中间
有一苍绿色石层环绕周身。
该砚的审美价值与名称依据都主要于红紫石料天然夹有的苍绿石层所形成的审美效果。
其造型大方周正,为了凸显石料自身的紫绿层理纹饰,而放弃了整体造型上的精细图案雕刻,只是在正面与背面,用线刻与浅浮雕的手法,分别雕刻鸳鸯戏水图案与春蚕食叶图案。
后两种自然纹饰的图案是辅助图案,并未喧宾夺主地破坏主体抽象石层纹理的抽象图案装饰效果。
图2为紫袍玉带淌池砚。
从造型到装饰上都是抽象的线条与块
面结合效果。
该砚器型是较少见的大器型紫袍玉带砚。
砚堂与砚池通为一体,为斜坡状,并且石质温润清雅。
砚体四边一圈绿带自然天成。
与图一相比,图二的紫袍玉带砚没有具象图案雕饰,将几何造型与玉带环绕的紫石以最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图3也是一方清代的祁阳石玉带砚。
但是与前面三方砚台不同,它的玉带并非环绕砚腰,而是在靠近砚的首尾两端处,各环绕一圈玉带。
并且两圈玉带的颜色有深浅差异,分别是浅绿色和苍绿色。
工艺人在雕刻砚台时,也是舍弃了任何细节图案的雕饰,使这首尾两圈玉带的色彩装饰成为形式美感的主要。
以书入石,在中国雕刻艺术中是比较普遍的工艺,传统碑刻一
直都承载着传承伟大书法家的创作成就与纪念书法艺术家的重要使命,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图4为董其昌书法祁阳石砚板,尺寸为26cm×16.5cm×3.5cm,
该砚板温润秀雅,利用紫绿套色突雕董其昌书唐代诗人张籍的七言绝句《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野草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
马知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雕琢的字画排列宽松舒畅,婉转有力,风格洒脱,充分显示了制砚人高超的技艺和文学修养。
该砚板是祁阳石雕刻中紫绿套色雕刻技法比较典型的表现,通常也只有祁阳石这一类比较特殊的板页岩的岩性层理结构与色彩结构,才能达到此种巧雕效果。
图5为米芾书法祁阳石挂屏。
上面铭刻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三首
诗作,值得注意的是,石板所刻的第三首诗并不完整,可能是受石板尺幅所限,或为追求书法空间布局的审美效果而舍弃了诗作的完整性。
由此看来,书法作为文字图案进入到祁阳石雕刻艺术中时,它的章法与整体构图被人们看作是最重要的。
图6为雕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题诗的祁阳石插屏。
诗作雕刻在
插屏的一面,另一面为巧雕的山水图景,配紫檀托架。
此类以山水人
物与书法分别装饰于插屏正反两面的装饰方法,在祁阳石插屏中是比较典型的形制。
在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中,我们经常看到传统书法的文字图案。
它的最高成就是利用祁阳石的页岩特性与色彩层理结构,形成紫色背景下凸出的绿色文字,看似染就,实则天成。
根据原石的皮色、层纹、多色石层,进行巧妙构思,设计出精美的自然物象图案,用作不同种类石雕工艺品的装饰,是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比较突出的特征。
图7是明代嵌麒麟凤凰纹祁阳石大漆描金座插屏,该插屏在大漆描金的木制底座中间镶嵌有祁阳石板,上面雕刻的图案充满生气。
石板中心神采奕奕的麒麟回首张望,麒麟上空飞舞着羽翅华冠的凤凰,与之相应,画面虽无声,却传递出天地间生灵神兽的应声。
山川与祥云采用的是样式化与象征化的表达方法,通过相同单元的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气势。
从雕刻工艺上看,该石板是利用了祁阳石的岩理特性中有多层色彩的物理特性,将第一层的紫红石层雕成各种景致与生灵,将第二层的褐色石层作为背景色,这样形成视觉形象突出的浅浮雕效果。
图8是清代的江中楼仙鹤纹祁阳石插屏,该插屏雕刻为紫绿套色突雕,以紫色石层为背景,浅绿石层形成浮雕图案。
画面中为一三面环水的楼阁群,近景为江中层层波澜,中景为主体,是沿阶而上、巨石散落其间的仙山,拾级而上,经过松衫夹道渐向山顶,终看到一翘角飞檐的小亭,四周云气氤氲,有仙
鹤盘旋近旁。
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山水图景在石板雕刻中的转化。
在雕刻工艺中,原始皮色被保留在每一单元水波的外轮廓、山中巨石,以及楼阁屋顶的装饰,原石皮色的巧妙利用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如果说图7、 8都是比较宏大的山水物象构图,那么图9、 10、11则为花鸟小品在雕刻中的表现。
图9是祁阳石巧雕“竹报平安”砚屏,为紫绿套色突雕,保留原始皮色,雕刻为嶙峋洞石,旁有绿竹,地下散落三两苔藓植被,最妙处为右上方天空悬挂的一弯新月。
整个雕刻图案意境空灵,配有镂空雕刻如意纹的底座,很是古雅。
图10是清代的祁阳石葡萄砚,该砚利用不同石色,以一巨叶作砚堂,葡萄藤缠绵交绕,砚台四方的满雕与中间砚堂的虚空形成强烈的反差,有无动静之间,意趣纷呈。
图11是祁阳石巧雕梅花纸镇,其巧借祁阳石石色雕“梅花诗文”图,画面梅花凌寒绽放,似有淡淡幽香袭来。
整器取材精良,设计新颖,画面布局疏朗有致,镌雕精巧细致。
石头原本是天地间的灵性存在物,人们热衷于在其装饰图案的构思中,也将自然景象引入其中,使之从材质到装饰图案都能更好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精神沟通。
在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中,有全景的自然山水图案,也有精致的花鸟小品图案,有珍禽瑞兽,也有仙山楼阁。
图案的设计以石材的特性为出发点,并且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
在祁阳石上雕刻鲜活的人物故事,表达各种深刻的寓意,是祁阳石雕刻艺术的装饰图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这些图案往往根据民间传说的语言记忆,用直观的视觉语言讲述出来,在人物设计、背景设计、空间安排等方面都体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图12是祁阳石刘海戏金蟾小坐屏,刘海戏金蟾是湖南一带古老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天性善良的刘海借助金蟾的力量,得道升仙的故事。
祁阳石板雕刻的刘海肩披布衣,袒胸露乳,赤足站立在石头上,正挥动穿着银钱的绳子,低头逗弄一只三足金蟾。
石边以云纹雕饰象征云气飞动,金蟾雕刻形象充分利用原石皮色。
为了突出故事主题,人物上方舍弃了关于背景的全部细节雕刻,刀工简致,生动传神。
图13是祁阳石魁星红木框插屏,魁星点斗的图案素来是读书人比较喜爱的吉祥图案,寓意美好。
石板所雕的魁星在海中,一脚立于鳌上,一脚翘起,左手拿砚,右手执笔,直指身后北斗七星的星宿图。
与上图一样,石板雕刻为突出人物主题而放上半部分的细节雕刻,水纹的起伏波动的象征化表达与魁星一带的飞舞,增添了整个图案的动态效果。
图14是祁阳石八仙人物板,所刻图案为八仙祝寿图,该图案人物众多,姿态各异,整体设计来看,图案布局生动,且对石材的色彩利用非常巧妙,用褐色、深绿、浅绿、紫色、白色分别雕刻了人物、松叶、树下草地、树下石块以及寿星鹤发。
层次分明,色彩活泼,更呼应了主题的热闹喧哗。
在祁阳石雕刻艺术的人物故事图案中,我们看到,它并不拘泥于人物、山水、景物的正常比例关系,可以为了凸显主题,而放大图案的中心人物。
这种自由的想象赋予了祁阳石雕刻造型艺术以民间艺术特有的活泼气息。
通过对祁阳石雕刻图案典型案例的分析,该艺术的图案特征在解释中得到理解。
其总体表现为多元化,既包括抽象的几何纹饰、书法符号,又包括具象的山水景致、花鸟小品、祥云瑞兽以及人物故事。
应该说类似的特点在其他的石雕艺术中也都出现,但受材质与工艺的约束,祁阳石雕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同时,祁阳石的层理结构与色彩结构对于其装饰图案的构想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几乎每一个经典的作品都是充分依循材料的结构特征进行的设计。
尊重材料是祁阳石获得艺术生命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再高明的工艺也无法创造出属于祁阳石的灵性生命。
当前,在地方政府对祁阳石艺术的文化推广举措的影响下,祁阳石雕刻工作室开始增多。
本论文通过分析祁阳石雕刻艺术的典型图案,对于确立祁阳石雕刻工艺的文化特性意义突出,对形成当代祁阳石雕刻的审美理解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对祁阳石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祁阳石雕刻艺术的研究也对于推动我国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