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沂蒙山小调》的背景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
3. 歌曲的歌词解释。
4. 歌曲的演唱技巧。
5. 歌曲的演奏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演唱和演奏。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旋律和歌词。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和演奏技巧。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演唱和演奏。
4. 采用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背景。
2. 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歌词含义。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唱。
4. 示范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演奏。
5. 练习:让学生单独演唱和演奏,教师指导并进行纠正。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演唱和演奏中的表现,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歌曲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图、歌词、背景介绍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示范演奏。
3. 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示范演奏。
4. 乐谱:《沂蒙山小调》的乐谱,供学生练习演唱和演奏。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分析歌曲旋律和歌词。
2. 第二课时:示范演唱和演奏,学生跟随练习。
3. 第三课时: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和分享学习心得。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7、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沂蒙山小调》,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112 学生能够理解《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113 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如气息控制、发声方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121 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12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31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准确把握《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节奏,演唱出歌曲的韵味。
212 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221 歌曲中装饰音、滑音等技巧的掌握。
222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融入情感,实现声情并茂。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等知识。
32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3 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演唱,逐渐掌握歌曲的演唱要领。
3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过程41 导入411 播放一段沂蒙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营造氛围。
412 提问学生对沂蒙山的了解,引出课题《沂蒙山小调》。
42 歌曲欣赏421 初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422 再次聆听,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和情感表达。
43 歌曲学唱431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逐句教唱。
432 针对难点部分,如装饰音、滑音等,进行重点练习。
44 歌曲分析441 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音阶、调式等。
442 探讨歌曲的歌词内涵,体会其反映的生活和情感。
45 歌曲表现451 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
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聆听赏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调”这一体裁的音乐特点,进而懂得弘扬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2、通过对《沂蒙山小调》的对比赏析,从优美的旋律和朴实、含蓄的歌词中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艺术美。
3、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
教学难点:1、通过聆听、演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并回答通过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播放歌曲时并播放沂蒙山图片)师生就歌曲的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知识交流。
(抽问回答)师:对了,这首歌带个我们的感受就是悠扬、清新、和谐动听,那么这首歌曲就是经典的中国民族民间小调的,民歌分为小调、山歌、号子的形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民歌,聆听领略那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
【授课过程】一、赏析歌曲《反对黄沙会》:1、播放《反对黄沙会》旋律。
2、简介歌曲。
(歌曲为《沂蒙山小调》的前身,讲述沂蒙山的历史,革命老区的故事,游击队的故事。
红嫂支援解放军的故事、歌曲传承者、首唱等)并引出《沂蒙山小调》3、教师边唱边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对民歌音乐风格所起的作用4、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特征。
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和装饰音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和赞美自己家乡的那种自豪感。
二、学习歌曲:1、用“Ti、Ta”哼唱旋律。
分析感受歌曲的调式和结构。
分析歌曲分为几句?(4句)回忆民歌的种类,讨论《沂蒙山小调》属于哪一类?(小调)2、练唱歌词。
重点体验:衬词和一字多音的拖腔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重点分析:感受歌曲拖腔的特点。
解决音准问题: (各音音高要唱得准确,段与段连接要注意停顿:・字多音唱准,不能换气)三、乐理知识歌曲的旋律特点:“鱼咬尾”1、重点揭示:传统民间创作手法一一“鱼咬尾”(屏幕出示)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2、音符接龙:对歌曲的口语、方言表达出,找学生分组模仿3、济南八景的介绍:(插入图片)锦屏春晓足勺突泉涌千佛红韵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4、对《沂蒙山小调》加以分析验证,认识到“2、1、6、5”。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第一篇: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小调集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唱《沂蒙山小调》,复习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良好的气息控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3、聆听试唱《龙船调》,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对“鱼咬尾”知识的掌握。
2、一字多音的唱法及气息的运用。
3、《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
三、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是一首山东民歌。
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
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有歌唱性。
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沂蒙山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
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1、复习(1)复习民歌体裁:什么是小调?小调有什么特点?(2)复唱上节课所学的《无锡景》,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唱出江南小调的2、新课讲授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青春舞曲》中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鱼咬尾。
提问学生什么是“鱼咬尾”。
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也出现了“鱼咬尾”创作手法的小调歌曲《沂蒙山小调》。
3、教师介绍歌曲背景沂蒙山指的是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
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因为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
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标1 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小调》,能进行实践性歌词创作及歌曲演唱方式的创编活动2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通过体验音乐之类,让学生在讲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演唱《沂蒙小调》学习难点歌曲创作“鱼咬尾”手法,艺术创编活动学习过程备注第一部分导我最近很喜欢听的一种歌曲,就是把新时代元素的融入到经典民歌中,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人们的怀旧情结,也展示了新时代的歌曲特性。
如欣赏《浏阳河2018》,也算是老歌新唱。
你们还知道那些“老歌新唱”的歌曲?第二部分新教学1听新歌〈沂蒙小调〉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首经典东民歌《沂蒙小调》听说过沂蒙吗?直接播放并介绍字,歌曲循环播放,并在介绍完后直接聆听,让同学归纳旋律、歌词及歌曲风格的特点。
民歌特点口语化,方言化,简小易懂,结构简单。
2听伴奏曲子介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听伴奏并找出相应的“鱼咬尾”3 跟琴唱旋律(采用趣味接唱法)一遍教师唱“啦”,学生接唱“鱼头”“鱼尾”部分的音符;二遍接长衬词“哎”;三遍口语化的“那个”“草地儿”“谷子儿”;(看同学们能不能接准衬词,调动兴趣)试唱“共产党”这一段,如何合理安排歌词。
4听完整范唱,并有感情的跟唱。
5教师提议,引导变化各段演唱方式,为后面的创编做个铺垫。
改唱〈沂蒙小调〉一段,正常;二段,跳跃式;三段,快速;四段,由慢渐快。
第三部分编创空间1要求同学可自选一段进行编创可改变个别音符;速度,节奏适当的改变;歌词,可歌唱家乡。
2可选出有代表性的创编进行试唱。
3前两名创编成功者有机会上选择视频之一。
(《本草纲目》周杰伦,《浏阳河2018》周笔畅,《又唱艳阳天》李晓杰《不变的情歌》黑龙,《新康定情歌》凤凰传奇)4总结复习完整,优美的演唱。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知识目标:唱会《沂蒙山小调》,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能力目标: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并能为本歌曲创编(改变)歌词。
教学重点:能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儿的《沂蒙山小调》,初步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共10分钟)1、(放沂蒙山风光介绍片)边放老师边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大山里看看,听听来自大山里的声音。
你们听,多美。
”(2分钟)。
2、那么同学们,这段熟悉的旋律也曾经回荡在了2010年全运会的开幕式上(播放视频),播放完毕。
问:同学们,为什么这段旋律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首歌曲到底有什么背景呢?(2分钟)。
3、(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东人自己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4、(出示课件),介绍歌曲背景。
(2分钟)5、同学们听,彭丽媛老师为我们唱起了《沂蒙山小调》(放视频)(3分钟)6、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唱歌曲。
二;学唱歌曲(共18分钟)1、(看乐谱听歌曲两遍),第二遍小声跟唱。
(4分钟)2、请同学们跟老师的琴,把前两段乐谱唱一遍。
第二遍我们加歌词跟琴唱(弹琴伴奏)。
同学们唱得很棒,但是老师为大家提个小小的建议,这首歌曲是山东民歌,我们能不能学歌唱家那样把山歌的味道唱得再浓一点儿。
(老师示范)“人人……哎”,“风吹…..地儿哎”,我们现在在山上歌唱,我们要唱给的所有人听,是不是要亲切地喊出来呢(老师示范),所以要突出“哎”;儿化音是为了把我们山东民歌唱得更加有味道(老师示范)。
(5分钟)3、下面同学们可以带上刚才老师教大家的方法去唱了。
(跟琴再唱一遍)。
(2分钟)4、好,同学们,我们学唱了几遍之后请同学们再次看乐谱,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发展规律(出示课件)。
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边唱边找(把每一个要出示的音唱重,然后让同学们一起说自己看出的规律。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及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聆听、演唱等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
3、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并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准确演唱。
2、教学难点(1)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演唱展现出来。
(2)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气息控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乐谱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沂蒙山地区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美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沂蒙山地区的了解,引出《沂蒙山小调》。
2、知识讲解(1)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诞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意义。
(2)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调式等。
3、聆听欣赏(1)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
(2)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变化以及歌词表达的情感。
4、学唱歌曲(1)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情感表达。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节奏等问题。
(3)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强调声音的和谐统一和情感的投入。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层次,如欢快、抒情等部分。
(2)指导学生在演唱中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
6、拓展与创新(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沂蒙山小调》,如合唱、轮唱等。
(2)鼓励学生为歌曲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综合性的表演。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强调《沂蒙山小调》所代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演唱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课题《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二、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
2.聆听《一根竹根容易弯》、《龙船调》等歌曲,体验感受个的小调的韵味和魅力。
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鱼咬尾”手法。
四、教学难点:感受小调的结构特点,了解衬词在小调中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教学光盘、钢琴、教学课件案例分析:一、导入新课:1.教师模仿山东快书《武松大虎》——这是什么曲艺形式?师:山东快书,是咱们山东特有的一种艺术曲种。
我们山东的艺术也是源远流长,比如山东吕剧就叫人竖大拇指——山东的民歌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听(教师随伴奏有感情的表演唱《沂蒙山小调》)2.刚才老师演唱的歌曲叫?(《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题材是“小调”什么叫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
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赌场、对唱或歌舞小曲。
可谓是民歌中的经典,市井中的“城市音乐”。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迈着青春的节拍去感受经典“小调”的魅力。
二、授课过程1.(首先我们来学唱一首山东小调叫做——《沂蒙山小调》)2.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热情喜悦赞美)3.简介歌曲的出处: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当时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扎在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
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这首歌曲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4.跟范唱(轻唱跟唱)——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学生讨论说明)——通过赞美沂蒙山的好风光和丰收的景象,表达革命老区人民感恩共产党的幸福、喜悦的心情。
《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3. 歌曲的歌词解释,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5. 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2. 难点: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通过演唱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
3. 练习法:通过分组练习和合唱,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沂蒙山小调》乐谱、歌词和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沂蒙山小调》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起源、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特点,分析音阶、节奏、和声等方面。
4. 歌词解释:解读歌曲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演唱技巧教学: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发音、呼吸、音准等方面。
七、课堂练习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的练习,相互交流和指导。
2. 合唱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演唱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沂蒙山小调》。
歌曲以沂蒙山的美丽风光为背景,展现了山区人民的美好生活。
歌曲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沂蒙山的壮丽景色,第二部分则表达了山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沂蒙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演唱《沂蒙山小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以及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学具:乐谱、歌词卡片、三角板(用于打击节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沂蒙山的图片和视频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沂蒙山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1)教授歌曲旋律: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
(2)教授歌词: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歌词,注意字的发音和咬字。
(3)结合旋律和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将歌词与旋律相结合,熟练演唱歌曲。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互相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4. 合唱展示:各组选出代表,进行合唱展示,评选出最佳演唱奖。
5. 打击节奏:教师教授三角板的打击节奏,学生跟随歌曲节奏进行打击。
6. 完整演唱:学生在打击节奏的伴奏下,完整演唱《沂蒙山小调》。
六、板书设计板书歌词《沂蒙山小调》,突出重点音符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沂蒙山小调》,并录制视频。
2. 作业答案:视频时长不限,要求歌曲演唱完整、音准准确、节奏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会了演唱《沂蒙山小调》,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沂蒙山风光图片展,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沂蒙山美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喜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了解山东民歌的风格和歌曲的背景,知道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3、能唱出具有山东民歌风味的《沂蒙山小调》。
2重点难点能用优美明亮的声音的演唱歌曲,准确的表达歌曲的风格和情感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学会拖腔的演唱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民歌《最美的名字》2、提问:“这是哪一个地区的民歌,演唱有什么特点?3、谈一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区的民歌,它们具有什么特点?”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走进山东、走进沂蒙山看看这一首民歌为你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1、聆听歌曲2、生:“这是藏族地区的歌曲,具有高亢的特点。
3、学生自由回答从熟悉的民歌风格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更有兴趣了解新的民歌风格,激发学习兴趣7分钟新课教学1、欣赏2012年元宵晚会《沂蒙山小调》。
介绍歌曲背景展示沂蒙山风光图片2、请同学们看着歌谱听老师演唱,看看这首歌一共几段可以分成几个乐句?介绍歌曲“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1、感受歌曲、想象画面。
回答上一个问题。
2、生答:“四个乐句”通过欣赏和分析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熟悉歌曲。
5分钟学唱歌曲轻声跟唱歌曲问题一:“找出哪些字唱出了山东民歌的韵味?”问题二:“哪个字的演唱最具有难度?”2、难点教唱,请学生到黑板上为拖腔画旋律线,练唱时配合手势。
3、师生分句互换演唱。
师唱1、3句,学生唱2、4句。
4、请同学们观察乐句首尾音,揭示鱼咬尾的写作手法、请学生讨论手法的作用。
1、生答:“(那个)(哎)等。
好字最难唱2、通过手势的帮助学习演唱拖腔3、分句学唱4、观察讨论歌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唱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唱腔。
18分钟教学拓展欣赏另一种演唱形式的《沂蒙山小调》、体验不一样的感受。
在老师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结束本课运用前面学习的内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民歌发展的多样性、使学生喜欢民歌热爱家乡。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歌曲的背景、结构、旋律等。
2.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背景:《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传统民歌,它反映了沂蒙山区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
2. 歌曲结构:《沂蒙山小调》的结构简单,旋律优美,富有沂蒙山区的特色。
3. 歌曲旋律: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会演唱这首歌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沂蒙山小调》的歌曲知识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结构和旋律特点。
2.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反复演唱,直到熟练掌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和特点。
2. 讲解歌曲结构,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组成部分。
3. 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4.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交流。
5. 课堂展示,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交流等。
2.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歌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歌曲背景、结构、旋律等。
3. 评价学生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音色等。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其他沂蒙山区的民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沂蒙山区的文化考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沂蒙山区的历史文化。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沂蒙山小调》歌曲教材。
2. 音响设备: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的音响设备。
3. 网络资源:查询沂蒙山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沂蒙山小调初一音乐教学设计
二、新课教学
1、初次欣赏歌曲范唱沂蒙山小调齐唱,板书课题
2、歌曲简介
3、利用视频或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对本土地理知识简短交流.
4、再次聆听歌曲范唱
5、用“lu”哼唱旋律,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
6、第一次练唱歌词.
7、第二次连唱歌词.
讨论:旋律四句分别落在什么音上有什么规律
8、第三次练唱歌词
用汉字接龙的游戏引导学生感悟歌曲中“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
9、小结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拓展赏析
1、欣赏舞剧沂蒙颂片段;乳汁救伤员
2、欣赏柳琴曲春到沂河片段
在欣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这首歌曲风格的体验和认识.
中速 歌颂地
“ 2 1 65 ”
· ·
一段体
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 第三乐句 第四乐句1-3小节 ຫໍສະໝຸດ -6小节 7-9小节 10-11小节
作业布置
背唱沂蒙山小调
教学后记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经典的小调体裁的民歌,也是一首具有浓郁本土风格的民歌,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何把“我”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变成学生的喜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这首歌曲的美.在本单元的学习上,加深学生对小调体裁民歌风格的认识和体验;通过不断咏唱和分析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所具有的民族风格特征.
沂蒙山小调初一音乐教学设计
课 题
沂蒙山小调
课时
1
课型
欣赏
集体备课及个人复备修改
课标要求
喜爱本单元所学习的小调歌曲、京剧折子戏等作品,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
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装饰音、儿化音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民歌浓郁的地方风格特征和赞美自己家乡时的自豪感.
沂蒙小调初中教案
沂蒙小调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欣赏、学唱、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了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衬词及节奏处理,以及对于鱼咬尾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歌曲,引导学生猜测歌曲的名称及地域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歌曲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沂蒙山小调》,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旋律及情感表达,体会民歌的魅力。
3. 歌曲解析:教师讲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歌词含义及音乐特点,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4. 学唱歌曲:教师教唱《沂蒙山小调》,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衬词、节奏处理等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唱。
5. 表演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6. 创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鱼咬尾手法进行歌曲创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沂蒙山小调》,理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鱼咬尾手法进行歌曲创编,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3. 学生对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
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歌曲《沂蒙山小调》的音频、视频资料,图片,文字等。
2.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沂蒙山小调》教案
《沂蒙山小调》【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全曲为一段体,3/4与4/4的变化拍子,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前三句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
歌词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识谱能力、歌唱的方法,通过上学期《劳动的歌》这一单元的学习,对民歌已有一定的了解。
因正处于变声期,部分学生对于演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又由于民歌这种体裁与学生所处的年代、环境有差异,所以学生对于演唱民歌的兴趣不大,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意境,增进对小调的认识和喜爱。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所采用的“鱼咬尾”创作手法和小调“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唱、分析、对比、体验、探究、合作、描画旋律线等方法,理解小调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正确把握小调体裁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变化拍子,歌曲一字多音、拖腔的唱法【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通过游戏、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体会3/4拍和4/4拍的强弱规律及节拍变化,为突破难点——变化拍子的歌曲学唱做准备。
)二、歌曲学唱(一)出示课题,击拍(变化拍子)聆听并思考: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可从音乐要素分析,也可从歌词、情绪分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关注音乐要素的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速度、力度、节拍、风格、曲式结构、演唱形式、情绪、情感。
)(二)教师出示图片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击拍(变化拍子)聆听并思考:歌词描写了什么内容?美丽风光、丰收景象、美好生活(三)小组讨论1、老师范唱歌曲第一段,学生标记换气记号,思考:歌曲分成几个乐句?2、老师范唱旋律,学生击拍聆听,找出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个乐句的起始音音是什么关系?(PPT展示,前三个乐句都是“鱼咬尾”形式,起承转合的一段体)(四)师生一起画旋律线学唱第一段歌词(五)学生跟范唱学唱歌曲第二段、第三段。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沂蒙山小调》教案
安徽省滁州二中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沂蒙山小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风格及其体裁2、能力目标: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和其有关的知识点。
三、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四、授课过程:1、导入:欣赏《沂蒙山小调》回答:哪个地区的民歌?曲名是什么?学生回答:《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教师总结,介绍作品创作背景:(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
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
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
为扫除抗日障碍,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首和下层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
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
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
《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下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
当时歌曲的题目叫《反对黄沙会》,歌词共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
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如揭露国民党顽军的“光吃军粮不打仗,一心一意要投降”;揭露汉奸“勾结鬼子来‘扫荡’,奸淫烧杀丧天良”等,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
7下音乐 第五单元《沂蒙山小调》教案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一起聆听《沂蒙山小调》。
1.民歌: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集体创作的歌曲,并经过人们口头流传下来。
民歌的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2.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
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
常用衬词、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3、我是小小思考家: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节拍有什么变化?这首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歌曲以优美亲切的旋律,热情的歌唱了沂蒙山区的秀美风光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二、新知探究。
观察乐谱,思考并完成问题1.找出歌词中的衬词,儿化音方言字音:衬词:那个哎儿化音:低儿子儿2、找出旋律中的一字多音(甩腔)甩腔:听歌曲,使学生了解民歌和民歌的体裁。
学生再听歌曲。
学生学习音符。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问题。
初识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相关知识了解歌曲的情绪与节拍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了解。
了解歌曲的旋律与特点3、鱼咬尾。
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音乐结构,好像是一条鱼咬着另一条鱼的尾巴。
叫做“鱼咬尾”。
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4.学唱歌曲学习歌曲《沂象山小调》的演唱,感受歌曲中沂蒙山风光的美好,并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美感。
5.“我是小小填词家”根据《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即兴填词。
让学生了解鱼咬尾的概念。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生填写歌词。
学习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含义。
通过创作的形式来进行扩展延伸,可以使学生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拓展延伸1、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
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爽朗的热情,体现了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格!2、汉族民歌体裁。
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人们劳动或行脚、小憩时,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
小调:一种广泛传播于城镇集市,经过较多艺术加工,曲体较为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委婉的民歌体裁。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官话”特点的,初起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
阮若珊词,李林曲。
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其中前三句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的体裁划分、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2、引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歌唱《沂蒙山小调》,通过活动拓展使学生初步了解“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3、欣赏《沂蒙山小调》感受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
学情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但由于年纪较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加强,因此,对初一学生应该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继续保持,同时引导他们加强音乐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沂蒙山小调》,初步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难点:能够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的《沂蒙山小调》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并导入新课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发声练习提问:歌曲名字?哪里的民歌?生:《茉莉花》,江苏民歌。
提问:那谁来说说什么是民歌?生:人民的歌曲·····出示课件:民歌、民歌的分类.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首民歌《沂蒙山小调》,教师范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提问歌曲名字二、播放视频《沂蒙山小调》,聆听歌曲《沂蒙山小调》感受歌曲速度、力度、情绪。
(速度中速渐慢、力度适中、情绪优美抒情)提问:歌曲的速度怎样?情绪如何?师:《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抗日主题歌曲《反对黄沙会》。
1953年经由李广宗、等人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从此沂蒙山小调诞生了。
《沂蒙山小调》教案课教案
《沂蒙山小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锻炼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
2. 学习《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3. 分析《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结构,掌握基本的音乐术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2. 难点:《沂蒙山小调》的音准、节奏和音乐表现力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2. 采用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采用练习法,分组练习、个人展示,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4.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节奏和音乐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术语。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沂蒙山小调》,学生跟随模仿。
4. 练习:分组练习、个人展示,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中的问题。
5. 互动: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7.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
(后续章节待补充)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课堂讨论、练习和互动。
2. 评价学生对《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旋律、节奏和音乐结构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包括音准、音色和情感表达。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乐谱:《沂蒙山小调》的乐谱或相关教学材料。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沂蒙山小调》的音频文件或唱片。
3. 教学音频:用于示范演唱和辅助学生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官话”特点的,初起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
阮若珊词,李林曲。
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其中前三句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的体裁划分、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2、引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歌唱《沂蒙山小调》,通过活动拓展使学生初步了解“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3、欣赏《沂蒙山小调》感受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但由于年纪较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加强,因此,对初一学生应该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继续保持,同时引导他们加强音乐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沂蒙山小调》,初步掌握“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难点:能够唱出带有山东民歌风味的《沂蒙山小调》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并导入新课
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发声练习
提问:歌曲名字?哪里的民歌?
生:《茉莉花》,江苏民歌。
提问:那谁来说说什么是民歌?
生:人民的歌曲·····
出示课件:民歌、民歌的分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首民歌《沂蒙山小调》,教师范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提问歌曲名字
二、播放视频《沂蒙山小调》,聆听歌曲《沂蒙山小调》感受歌曲速度、力度、情绪。
(速度中速渐慢、力度适中、情绪优美抒情)
提问:歌曲的速度怎样?情绪如何?
师:《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抗日主题歌曲《反对黄沙会》。
1953年经由李广宗、等人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改为歌颂
家乡的主题,从此沂蒙山小调诞生了。
三:学习歌曲:
1、由教师歌唱乐谱学生拍打节奏并注意默读乐谱.
2、学生拍打节奏唱乐谱教师弹奏钢琴。
3、教师弹奏钢琴一部分学生唱歌谱一部分学生小声唱第一段歌词。
4、全体学生小声唱第一段歌词
5、教师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并改正练习
6、要求声音的优美,情感的真切。
四、了解和体会“鱼咬尾”创作手法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这首歌曲的旋律,(出示图片)第一乐句结束音是2,第二乐句又从2开始,第三乐句结束音位1,第四乐句又从1开始,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经常会玩的一个游戏成语接龙
五、活动拓展:
1、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接龙
2、想想你们听过的会唱的那些歌曲它的创作手法是“鱼咬尾”。
《茉莉花》、《青春舞曲》(教师适当提醒)
3、运用鱼咬尾进行乐曲编创
4、播放视频《沂蒙山革命老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师:沂蒙又名沂蒙山区,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沂蒙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
六:再次唱起沂蒙山小调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