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1.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学(《礼记·⼤学》古本)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4。
知⽌⽽后有定5,定⽽后能静6,静⽽后能安7,安⽽后能虑8,虑⽽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11。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4,⼀是皆以修⾝为本15。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23,此之谓⾃谦24。
故君⼦必慎其独也25。
⼩⼈闲居为不善26,⽆所不⾄,见君⼦⽽后厌然27,掩其不善⽽著其善28。
⼈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34,⼼⼴体胖35,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猗猗38。
有斐君⼦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贤其贤⽽亲其亲50,⼩⼈乐其乐⽽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
国学经典诵读《⼤学》原⽂2022年国学经典诵读《⼤学》原⽂ 《⼤学》是⼀篇论述儒家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国学经典诵读《⼤学》原⽂,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章⼤学之道 【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上,兴旺发达。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平易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果断;志向果断才干够沉着不躁;沉着不躁才干够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干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干够有所收成.每样器械都有基本有枝末,每件工作都有开端有终结.明确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成长的纪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世界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世界弘扬光亮正大品格的人,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国度,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教养自身的品性;要想教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直本身的心思;要想正直本身的心思,先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要想使本身的意念真挚,先要使本身获得常识;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经由过程对万事万物的熟悉,研讨后才干获得常识;获得常识后意念才干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才干正直;心思正直后才干教养品性;品性教养后才干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度;治理好国度后世界才干宁靖.【原文】自皇帝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度君王,下至平平易近苍生,人人都要以教养品性为基本.若这个基本被捣乱了,家庭.家族.国度.世界要治理好是不成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颠倒却想做功德情,这也同样是不成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诗》云:“於戏! 前王不忘.”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可以或许以前代的君王为范例,尊敬圣人,亲近亲族,一般平平易近苍生也都遭遇恩惠膏泽,享受安乐,获得好处.所以,固然前代君王已经逝世,但人们是永久不会忘却他们的.【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平易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期近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世界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世界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部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他人一样,目标在于使诉讼不再产生.”使隐瞒真实情形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理解了基本的道理.说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常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完整研讨它的道理.人的心灵都具有熟悉才能,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总有必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完整熟悉.所以使常识显得很有局限.是以,《大学》一开端就教授教养习的人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用本身已有的常识去进一步探讨,以完整熟悉万事万物的道理.经由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大小都被熟悉得清清晰楚,而本身心坎的一切熟悉才能都得到极尽描摹的施展,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熟悉.研讨了,这就叫常识达到极点了.【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正人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正人必慎其独也.【译文】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本身诱骗本身.要像厌恶腐臭的气息一样,要像爱好英俊丽的女人一样,如许才叫问心无愧.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品格低下的人在暗里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格崇高的人便躲躲闪闪,掩饰本身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他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晰,如许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心坎的真实必定会表示到外表上来.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友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世界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教养自身的品性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恼怒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恐怖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爱好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放心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思不正直就像心不在本身身上一样:固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固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固然在吃器械,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教养自身的品性必需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之所以说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教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本身友爱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厌恶的人会有成见;对于本身敬畏的人会有倾向;对于本身同情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歧视的人会有偏意.是以,世上很少有人能爱好或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陷,厌恶或人又看到那人的长处.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本身孩子的缺陷,人都不知足本身庄稼的强壮.”这就是不教养自身就不克不及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正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平易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克不及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他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度方面的教导:对怙恃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顺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后代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平易近众.《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稀疏,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气.”让全家人都和气,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兄弟和气.”兄弟和气了,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容貌举止稳重严正,成为四方国度的榜样.”只有当一小我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照样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师法时,老苍生才会去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平世界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平易近兴孝,上长长,而平易近兴弟,上恤孤,而平易近不倍.是以正人有矩之道也.【译文】之所以说平定世界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白叟,老苍生就会孝敬本身的怙恃,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老苍生就会尊敬本身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援孤儿,老苍生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老是实施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译文】假如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部属;假如厌恶部属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上司;假如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后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前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左边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矩之道”.【原文】《诗》云:“乐只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平易近之所好好之,平易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平易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平易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掉慎.辟,则为世界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天主.仪监于殷,峻命不轻易.”道得众则得国,掉众则掉国.【译文】《诗经》说:“使人甘拜下风的国君啊,是老苍生的怙恃.”老苍生爱好的他也爱好,老苍生厌恶的他也厌恶,如许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苍生的怙恃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矗立.卑微的尹太师啊,苍生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度的人不成不谨严.稍有偏颇,就会被世界人颠覆.《诗经》说:“殷朝没有损掉平易近心的时刻,照样可以或许与上天的请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其实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平易近心就能得到国度,掉去平易近心就会掉去国度.是故正人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平易近施夺.是故财聚则平易近散,财散则平易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起首重视教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戴,有人拥戴才干保有地盘,有地盘才会有财宝,有财宝才干供应应用,德是基本,财是枝末.假如把基本当成了外在的器械,却把枝末当成了内涵的基本,那就会和老苍生争取好处.所以,君王聚财敛货,平易近心就会掉散;君王散财于平易近,平易近心就会聚在一路.这正如你措辞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答复你;财贿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掉去.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掉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认为宝.”【译文】《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持之以恒的.”这就是说,积德道便会得到天命,不成善便会掉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亡命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秦誓》曰:“如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百姓,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百姓,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工资能爱人,能恶人.【译文】《秦誓》说:“假如有如许一位大臣,忠实诚实,固然没有什么特此外本领,但贰气量气度宽广,有容人的肚量.他人有本领,就如同他本身有一样;他人德才兼备,贰甘拜下风,不只是在口头上暗示,而是打心眼里赞美.用这种人,是可以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的,是可认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假如他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厌恶;他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抑.排斥,无论若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但不克不及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并且可以说是安全得很!”是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解释,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原文】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远,过也.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正人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掉之.【译文】发明贤才而不克不及提拔,提拔了而不克不及重用,这是慢待;发明恶人而不克不及撤职,撤职了而不克不及把他驱赶得远远的,这是错误.爱好世人所厌恶的,厌恶世人所爱好的,这是违反人的赋性,灾害确定要落到本身身上.所以,正人要有准确的原则:必定要经由过程忠实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肆便会掉去一切.【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译文】临盆财宝也有准确的门路:临盆财宝的人多,花费财宝的人少;临盆财宝的人勤恳,花费财宝的人节俭,如许,财宝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宝来教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吝以性命为代价去敛钱发家.没有在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鄙人位的人却不爱好忠义的;没有爱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本身的财宝来爱护的.【译文】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失去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容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窃器械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做了国君却还同心专心想着剥削财贿,这必定是有小人在引诱,而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大好人,让他们行止理国度大事,成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良的人,却也没有方法抢救了.所以,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剥削之臣.与其有剥削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度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度,灾祸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
《大学》原文及译文注释《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
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
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如果你想真诚,先让他知道。
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
事在人知,人知而诚,诚而正,正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治国,治国而平天下。
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它的起源是混乱的,但最后一个不是。
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
译文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使人革故鼎新,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注:所谓知之至也,即明了“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得宗旨,在于弘扬高尚得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得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得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得先后次序,就与《大学》得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得德行弘扬于天下得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得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得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得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得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得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得人,则先要端正自己得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得人,则先要使自己得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得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得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就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得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就是不可能得。
正像我厚待她人,她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她人,她人反而厚待我这样得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就是认知得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国学经典】
⼤学全⽂及解释《⼤学》全⽂、注释及译⽂【国学经典】 《⼤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篇。
宋代⼈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学全⽂及解释,欢迎阅读! 【⼤学全⽂及解释】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3),在⽌于⾄善。
知⽌(4)⽽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6);欲⻬其家者,先修其⾝(7);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家⻬⽽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0),壹是皆以修⾝为本(11)。
其本乱⽽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学之道:⼤学的宗旨。
“⼤学”⼀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是“博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学⽽⾔的“⼤⼈之学”。
古⼈⼋岁⼈⼩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五岁⼈⼤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修⼰治⼈”的学问。
所以,后⼀种含义其实也和前⼀种含义有相通的地⽅,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的品德。
(3)亲⺠:根据后⾯的“传”⽂,“亲”应为“新”,即⾰新、弃旧图新。
亲⺠,也就是新⺠,使⼈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知道⺫标所在。
《大学》原文和翻译赏析
《大学》原文和翻译赏析《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1《大学》全文及译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礼记全集《大学》原文赏析与注解
礼记全集《大学》原文赏析与注解大学【题解】《大学》因篇首有“大学之道”四字,故名。
郑玄《目录》曰:“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矣。
此于《别录》属通论。
”《大学》先明确提出博学的宗旨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接着提出了达到天下太平的八大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最重要的一环。
后面引用《诗》《书》,对前面提出的论点进行逐段甚至逐句的解释和阐发。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
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1]德,在亲民[2],在止于至善。
知止[3]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明明: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弃恶扬善。
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3]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至善的境界。
知道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了志向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才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虑事周详,虑事周祥才能达到至善。
万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终始。
知道了应该先作什么,后作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学的宗旨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4];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6],致知在格物[7]。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8]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9]!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4]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1.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1。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4,一是皆以修身为本15。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而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毋自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色23,此之谓自谦24。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5。
小人闲居为不善26,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27,掩其不善而著其善2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身34,心广体胖35,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竹猗猗38。
有斐君子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50,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康诰》曰53:“克明德54。
”《大甲》曰55:“顾諟天之明命56。
”《帝典》曰57:“克明峻德58。
”皆自明也59。
汤之《盘铭》曰60:“茍日新61,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62。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得宗旨,在于弘扬高尚得德行•在于关爰人民, 在于达到最高境界得善。
知道姜达到"至善"得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0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 有始端,知道了它们得先后次序,就与《大学》得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具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洗诚具意。
欲诚其意者洗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得德行弘扬于天下得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得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得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得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得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得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得人,则先要端正自己得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得人,则先要使自己得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得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得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就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姜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得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就是不可能得。
正像我厚待她人,她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她人,她人反而厚待我这样得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就是认知得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大学》原文以及翻译
《大学》原文以及翻译《大学》原文以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以下是《大学》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全文-注释(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一)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分享的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1.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学(《礼记·⼤学》古本)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4。
知⽌⽽后有定5,定⽽后能静6,静⽽后能安7,安⽽后能虑8,虑⽽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11。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4,⼀是皆以修⾝为本15。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23,此之谓⾃谦24。
故君⼦必慎其独也25。
⼩⼈闲居为不善26,⽆所不⾄,见君⼦⽽后厌然27,掩其不善⽽著其善28。
⼈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34,⼼⼴体胖35,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猗猗38。
有斐君⼦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贤其贤⽽亲其亲50,⼩⼈乐其乐⽽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大学》全文及注释一
大学》全文及注释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大学》全文及注释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 ),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 ),未之有也(14)!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 )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 )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
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
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
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
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
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
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
《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
”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
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
《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
”《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
”《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
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
”《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
”《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
”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
《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
”《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
”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
”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
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
”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
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
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
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
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
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
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
”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
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
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
《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
”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
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
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
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
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
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
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
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
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
《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
姑娘出嫁,合家欢快。
”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
《诗经》上说:“尊兄爱弟。
”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
《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
”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
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
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
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
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
《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
”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
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
”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