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中国近代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4. 建筑学科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程中得到确立,并出版了以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共37页PPT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共37页PPT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近代化建筑

中国近代化建筑

•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 自明朝(1368—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 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 加上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 常有洪涝之忧,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 “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 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 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 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 • 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繁,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 水陆交通方便,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 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 • 华侨们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由于侨居 欧美各国的影响,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就多种多样。中西 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 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 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 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 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 碉楼下半是以中式坚实直立的建筑形式,上部则 因根据主人的爱好及其在外吸收的经验而建,所 以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筑风格集中世纪众多典型艺术建筑风格 于一身。 (荟萃着众多西欧建筑特色,希腊罗马 的柱廊式,西欧哥特式,意大利巴洛克式,欧洲 的古堡式等,有的甚至保留中国传统飞燕式) • 视频 /n/2014/1027/c4157025910721.html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 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 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 道和绿化园地。
中国建筑史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第八讲--中国近代建筑

第八讲--中国近代建筑

上海和平饭店(沙逊大厦)
上海国际饭店
五、建筑教育与机构
1.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 留学,二是自办。在时间上来说,留学在前, 自办教育在后。
(1)留学:始于1905年。 (2)自办:
1923年9月,柳士英创办苏州工专建筑 科,开我国自办建筑教育先河。
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于1927年在 东南大学诞生,它的前身是苏州工业专科学校 设建筑科。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在1923年设建筑 科,学制3年,主要课程有建筑意匠、建筑结 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学、建筑力学、中外建 筑史和美术等。1927年6月,苏州工业专科学 校建筑科转至南京,在东南大学新创建筑系。 东南大学后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又改名为中 央大学。
(3)工业建筑
单层工业建筑和多层工业建筑。
2.建筑技术
• 建筑材料:水泥(1889年),玻璃(1904年),机 制砖瓦(20世纪初),钢铁等。
• 建筑结构; • 建筑设备与施工等。
上海汇丰银行
上海和平饭店(沙逊大厦)
四、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1.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1)早期殖民地式 (2)欧式古典建筑
2.建筑机构
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 上海市建筑协会(1931年) 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钤先生在1930年创办于 北京的一个民间学术团体。朱启钤任社长,梁思 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
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 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 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 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西方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思潮; •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质; •建筑师的素质。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 繁荣发展的阶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 市和一些省会城市,建筑活动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别制定了 《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文 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和东北的一些城市, 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特别是上海,这时期出 现了28座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建筑技术在这20年间有较大进步。 许多高层、大型、大跨度、复杂的工程达到很高的施工质量。一 部分建筑在设计上和技术设备上已接近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中 国建筑师的队伍壮大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建筑师纷纷成立中国 建筑师事务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设立建筑专业(见中国建 筑教育),引进和传播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创作思想。1927年成 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分别出版了专业刊物 《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 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 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 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 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 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 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归国建筑师的介 绍,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 只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 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 影响。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 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大量的 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 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 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从建筑 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 新建筑体系。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仿德国新文艺复兴样式的青岛火车站
花园住宅是“青岛区”居住建筑的主体,大都 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以德国传统样式为基调。
(二) 、长江沿岸城市 西方外来的建筑文化沿长江溯流而上,对沿 江城市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结果同沿海城市 相比,明显减弱。“洋风”建筑样式为少,且多 半集中在城市的沿江岸一带。 1、南京:下关 二十世纪初年,南京的一些官方建筑及商 店铺面都相继仿造“洋风”样式。
2、昆明和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 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
式建筑,加上东面的大道、绿化带,连同黄浦江,
形成了外滩独有的风貌。
⑴. 初建期:十九世纪中、下叶。
建造的房屋先是木结构,后来很快发展成砖木 结构,基本为外廊样。 ⑵.发展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原有旧房基本拆除,新建筑多为三、四层的
砖木结构,样式转以仿西方古典主义为主。如亚 细亚大楼则仿古典主义样式。
中山陵石柱 博爱牌坊:蓝顶百墙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
学院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 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 代建筑
第二章、中国近代城市建设
一、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 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 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 程,也以此为开端 .
青岛德国总督府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又称“黄浦 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 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 共42页44页PPT

中国近代建筑 共42页44页PPT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近代建筑 共42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本土演化住宅
• 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地区的县城,少 数民族聚居的城乡以及大部分大中城市的旧 城区中,仍然是沿袭传统的住宅建筑方式。 • 这类住宅建筑属于传统建筑体系,很大一部 分是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建造的经济、实惠、 简朴、大方的民居,凝聚着劳动人民和能工 巧匠丰富的、优秀的建筑创作经验和设计手 法,是传统建筑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公共建筑
近代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中 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
1.行政、会堂建筑
公 共 建 筑
2.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3. 商业、服务业和娱
乐性建筑
行政会堂建筑
• 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的行政建筑和会堂 建筑,主要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 之类的办公用房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机构、 军阀政权的“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的建筑。 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 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衷式宫 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 党政府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 公楼和大会堂,如上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 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会堂,广州 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具 备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 1925年,新的江海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 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是年12月奠基, 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大楼占地面积为 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大 楼分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高11 层,主体建筑为8层,上面有3层高的四面钟 楼;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钢框架结构, 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 山石贴面。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形式,4 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 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 可侵犯的感觉。

中国近代建筑ppt课件

中国近代建筑ppt课件
15
上海延安中路的马勒住宅
16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从近代 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 这类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的特点:建筑形式 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 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 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 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的花园住宅区。
26
上海海关
27
2、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银行交 易所、邮电局、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等。银行 为金融机构,控制着社会经济的命脉。为显示资力 雄厚、博取客户信赖,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 建筑体量,坚实雄伟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内景,大多 采用古典式、折衷式的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 族形式。
22
新式里弄住宅(1919-1930)
23
二、公共建筑
近代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 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 主要有: 1、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 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的行政
建筑和会堂建筑,主要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之 类的办公用房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机构、军阀政权的 “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的建筑。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 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 衷式宫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党政府 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和大会堂,如上 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 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具备 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14
一、住宅
• 1、独院式住宅
• 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 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 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越地段。 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 层楼的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 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 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 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 资本家。

近代公共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

中山陵(1925-929年)的营建。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 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 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
A、产生原因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 兴起原因:大部分内陆地区城市由于交通
不便,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
B、主要地区
南京都城的营建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 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 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 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租界俨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 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
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 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 “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燕京大学校园建筑
C、特点
(A)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 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
“新功能、旧形式” “洋式门面、中式装饰”, “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

(B)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 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 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 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 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 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 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 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 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是为典型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青岛德国总督府 5
•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又称“黄浦 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 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的建筑为代表。
6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而外滩最为引人注目之 处在于其一幢幢精美古雅的建筑。外滩的建筑决 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 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廓线处理 惊人的协调。
奥尼克立柱,其中2排为双柱,贴墙石块则为细缝砌置。5层上面的圆
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幢大楼的标志。
10
外滩13号海关大楼:属于希腊式新古典主义建筑
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大楼顶部 设计有3层高的钟楼。钟楼依次分为 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 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 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 名大钟之一。由于该楼与汇丰银行 大楼在设计上和谐地处理了高与低、 长与狭的协调关系,建筑风格也相 对统一,因而,被人们称为外滩的 “姐妹楼”。
28
2、天津:九国租界
3、广州:“十三行”和沙面
4、厦门:鼓浪屿
5、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 占青岛;次年 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 条约》,强租青岛99年。1898年 9月,德国开放 青岛为自由港,整个青岛地区作为德国殖民地又 称“胶澳租界”。
23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一方面是 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 作用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代表性城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营口、
青岛、南京、武汉以及哈尔滨、昆明等
24
(一)、 沿海城市
1、上海:外滩和南京路
外滩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纲要

中国近代建筑纲要

中国近代建筑纲要中国近代建筑纲要是指中国在近代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建筑领域进行的一系列规划和指导。

这一纲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建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历史节点。

中国近代建筑纲要的制定,始于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建筑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建筑改革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了中国近代建筑纲要。

这一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等方面的规划和指导。

其中,建筑设计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中国近代建筑纲要提出,建筑设计应该注重实用性、美观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因素。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近代建筑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例如,要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玻璃等,以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在建筑施工方面,中国近代建筑纲要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例如,要求建筑施工要注重安全、质量和效率的统一,同时还要注重工人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中国建筑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最后,在建筑管理方面,中国近代建筑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例如,要求建筑管理要注重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以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维护和保养,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建筑纲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建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历史节点。

这一纲要的制定,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今后的建筑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国近代建筑纲要的精神,不断创新和改进,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PPT文档37页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PPT文档37页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中国建筑史08近现代建筑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中山陵坐北朝 南,傍山而筑,由
南往北沿中轴线逐
渐升高,依次为广 场、石坊、墓道、 陵门、碑亭、祭堂、 墓室。
中山陵祭堂
3.西方现代建筑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探求新建筑运动,19世
纪80年代和90年代相继出现新艺术运动和青年风 格派等探求新建筑的学派。
20世纪初在哈尔滨、青岛、上海等城市,开始出
现了一批新艺术运动和少量青年风格派的建筑。
上海和平饭店(沙逊大厦)
上海国际饭店
五、建筑教育与机构
1.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
留学,二是自办。在时间上来说,留学在前, 自办教育在后。 (1)留学:始于1905年。 (2)自办:
1923年9月,柳士英创办苏州工专建筑
科,开我国自办建筑教育先河。
大型商业建筑,金融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交通建筑,行政会堂建筑等。
(3)工业建筑
单层工业建筑和多层工业建筑。
2.建筑技术
• 建筑材料:水泥(1889年),玻璃(1904年),机 制砖瓦(20世纪初),钢铁等。
• 建筑结构;
• 建筑设备与施工等。
上海汇丰银行
上海和平饭店(沙逊大厦)
四、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短暂繁荣发展期。
4.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
动基本停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
用了欧洲现代主义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 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 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直接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1.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出现了新的审美 趣味,致使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法有所变化。 2.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促使产生了 新类型的建筑。 3.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 4.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社会体制的变革,使得传统建筑艺 术赖以存在的许多重要审美价值发生了根本动摇。 5.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新 的矛盾,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 近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在东南大学创办建筑系以后,1928年东北大学 工学院设建筑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设建筑系
(这是在我国艺术学院首个设臵的建筑系),
1932年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系,1936年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设建筑科,1937年天津工商学 院设建筑系、重庆大学设建筑科,1938年处于沦 陷区的北京大学设建筑系、杭州之江大学在土木
戊戌变法( 1898 年)后,中国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3.繁盛期(20世纪初——1937年)
中国近代少有的繁盛期,经济迅速发展,近代
化进程加快,中国近代建筑也随之达到鼎盛。这
一时期有两个特点: 1)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大门完全向西方打 开,西方建筑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2)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中国建筑赢得
第八讲
中 国 近 代 建 筑
第八讲 中国近代建筑
一、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及简史 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分期 三、中国近代建筑成就 四、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五、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与机构
一、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及简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开放广州、上海、厦门、福州、宁波;
中国近代建筑史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萌芽期(1840年-19世纪末)
2.初始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3.繁盛期(20世纪初-1937年)
4.衰落期(1937年-1949年)
1.萌芽期(1840年-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从 1842 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 通商港口岸,到 1894 年甲午战争前,全国开放商 埠达到 34处,外国人在中国租地建教堂、领事馆、 银行、医院、学校等,其风格涵盖了西方古希腊、 古罗马、文艺复兴、哥特建筑等几乎全部西方建 筑,并多以西方结构、材料、技术 ,这些建筑施 工精良,被国人冠以“洋房”。
•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2)中国固有形式思潮形成的原因
•西方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思潮;
•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质;
•建筑师的素质。
(3)中国固有形式思潮代表建筑
——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
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
1.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1)早期殖民地式
(2)欧式古典建筑
2.传统复兴----中国固有形式 3.西方现代建筑
1.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洋式建筑在近代中国建筑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它的出现有两个途径: 被动输入 主动引进
上海汇丰银行
天津劝业场
2.传统复兴----中国固有形式 (1)三种表现特征:
此间,清王朝修建了 颐和园等最后一批皇 室建筑。
中国开始出现受西方 影响的洋式建筑,其中以 西方的巴罗克和殖民地式, 影响最盛。
建筑发展特征:
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早期,在一些开放
城市出现了新城区(租界),由于生产和生活方
式的改变,新的建筑不断出现,但新建筑无论在
类型上,还是在数量规模上都还十分有限。
三、近代中国建筑成就
1.建筑类型
(1)居住建筑 (2)公共建筑 (3)工业建筑
2.建筑技术
(1)居住建筑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
二是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近的新型住宅;
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城市近代生活演进的新住宅
类型,如上海石库门建筑,广州骑楼等。
骑 Βιβλιοθήκη 楼石 库 门 建 筑
(2)公共建筑
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于1927年在
东南大学诞生,它的前身是苏州工业专科学校
设建筑科。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在1923年设建筑
科,学制3年,主要课程有建筑意匠、建筑结 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学、建筑力学、中外建
筑史和美术等。1927年6月,苏州工业专科学
校建筑科转至南京,在东南大学新创建筑系。 东南大学后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又改名为中 央大学。
1860年 1894年 1898年 1911年 1919年 1927年 1937年 1949年 洋务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 维新运动,1905年 新政 国民政府成立 五四运动 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 抗日战争爆发 新中国成立
二、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分期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限从 1840 年鸦片战争起, 下限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初始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近代教育 1923 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立建筑科, 开启了中国的建筑教育。与此同时,早期赴欧美日 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出现了中国专业建筑师队伍。 西方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国式建筑,以 后被冠以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如美国圣工会在上海 圣 约 翰 大 学 所 建 的 怀 施 堂 ( 1894 ) 、 格 致 楼 ( 1898 )、思颜堂( 1903 )等。而美国建筑师墨菲 ( H· K· Murphy)规划的长沙雅礼大学、金陵大学、燕 京大学校园,影响最大。
系办建筑班,1939年之江大学设建筑系,1940年
重庆大学设建筑系,194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设建 筑系,1946年清华大学设建筑系。
2.建筑机构
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 上海市建筑协会(1931年) 中国营造学社(1930年)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是朱启钤先生在1930年创办于 北京的一个民间学术团体。朱启钤任社长,梁思 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 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 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 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 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 即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的第一代建筑史学 的创业者,也培育了刘致平、罗哲文等一批优秀 的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
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设计方 案是 1925年通过设计竞赛而采用获头奖的吕彦直方 案, 于1926年奠基,1929年建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 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
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
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 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 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 一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