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一章1-2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一章1-2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一章1-21.13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为3种部类。

1.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2.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3.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1.14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一种重要现象,有一定的规律。

城市化就是向城市发展,是人口集中到城市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加,乡村城市化。

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经济结构城市化,社会结构城市化,文化结构城市化,空间建设环境城市化,城市职能结构与内在结构的城市化。

1.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16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城市化进程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达到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就达70%左右。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已转化为城市人口。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产业革命前,城市化发展缓慢,局部城市化;产业革命后,城市化发展急进,城市化普遍发展,原因是生产力的急进。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1.1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1.1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所追求的目的是吻合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有效综合的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现代化。

现代化标志的外在存在形态,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得到发展和强化,并通过城市化的过程向乡村传播和扩散。

1.19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doc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doc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 1章到第 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精品文库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 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60% 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欢迎下载 2精品文库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 (邺城 ):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 18 章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产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后。

什么是城市?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为什么会产生城市?(一)比较优势如果人们在生产每一种产品时拥有相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交换就不会产生。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是如何导致贸易产生的呢?(二)、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使得工厂最终替代了家庭个体生产,从而导致工业城市的出现。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专业化的分工;不可分割投入的存在。

有些成本,如研究和设计工作或初始成本,不能随着规模的减小而无限划分。

投入具有最小的效率规模,如果将不可分割的投入分为两半,两部分的总产出将小于整体投入的产出。

随着产出的增加,工人使用不可分割的投入越来越多,生产力就越来越高。

(三)集聚经济规模经济或比较优势直接的结果都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厂商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而愿意集中在一起,城市由此产生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观点:集聚经济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集聚经济能为产业内部的厂商带来正的外部性,没有溢出到其他产业中。

集聚经济对当地的产业产生正的外部性,但这个外部性只为当地的企业所有,促进当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中国古代城市的两套城墙,都城三套城墙;罗马营寨城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卡洪城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二、近代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带来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与环境,科技的发展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第三节城镇化一、城镇化的含义人口的聚集往城市,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01-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第一节

01-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第一节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 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 区域内总人口 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 区域城镇人口分布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导致人口从
工业化 (城市的引力)
农村向城市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的推力)
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
的大规模迁移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区域理论 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
家庭核心化—小户型家庭逐步增加,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生活闲暇化—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食品支出占家庭消
费支出的比例)系数下降,闲暇时间及消费增多——关注休闲服 务设施建设。
城市的产业构成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 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 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 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世界 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 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过程正处在这一阶段。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 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有功能的集中点。 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 中”;“对这些集中点进 行有机的分散” (3)广亩城 把城市分数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 高速公路相互联系。 2、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城市体系:区城内所有城市在职能之 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学 的地城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 规模上的相互关系——等级——规模 分布关系 城市在地线空间分布上的关系——中 心地理论 3、城市规划方法的发展 (1)综合规划 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其基础 特征:综合性、总体性和长期性 (2)分离渐进规划 分解问题,就事论事地解决 (3)混合审视规划 基本决策——综合规划 项目决策— 分离渐进规划 (4)连续性城市规划 不同城市规划要素的不同时效性; 城市规划应当是从现状出发的不断推 演过程. (四)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l、雅典宪章(1933) 城市规划的出发点:人的需要和以人 为出发点的价值观; 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 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 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 置和面 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 系三者 的交通网。 描述城市联系状况,成为城市未来发 展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 统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 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 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 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 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 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 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 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 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 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 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某个大城市的 派生产物。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 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 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3. 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 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 作出的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安排。 4.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2.3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2.3.1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 提出功能融合,否定雅典宪章提出的机械分区。指出人的相互作用 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提出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 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
2. 土地利用规划 基本内容包括土地用途分区和总体指标确立。

全国、省级、地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划定主要的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 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等

县乡级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按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 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 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区及其他用地等九类用地划界。
4.3.4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表:我国地形的分类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低山 绝对高度(m) >500 3500~5000 1000~3500 1000~3500 1000~3500 500~1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1000 500~1000 200~500 200~500 名称 高丘陵 低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绝对高度(m) 200~500 >200~500 >1500 200~1500 <200 相对高度(m) >200 50~200 <200 20~50 <20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内容及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内容及复习资料

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5000年)二、城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

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卡洪城)2、城市的职能: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3、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三、城市的定义1、中国: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2、国外:“City”与“Civilization”,“Rustic”与“Rural”3、三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4、定义:城市既是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对象物,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载体。

城市的本质是“社会进步力量最充分发展的空间”。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一)中国城市的发展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训》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与内涵1.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1.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1.3城市是工商业活动聚集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1.4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1.5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额一种地理环境。

1.6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厨余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1.7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2.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2.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2.4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3.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后称大都市统计区。

加拿大-国庆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庆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3.2大都市带,法国戈特曼首先提出:有许多都市区连城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3.3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这种发展趋势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包括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与乡村1.1聚落因其基本只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差异有:聚集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经文中心),文化观念的差异。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2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4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5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29)建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教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独立于主城的新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多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6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C 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6.25%)1 .城市的定义一一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 .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3 .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 老年型人口 ”。

4 .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 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5 .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 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 四个方面。

6 .城镇化水平 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7 .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 .绘制城镇化发展的 S 形曲线: 10 .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一一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

加速阶段一一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 60%或以上。

稳定阶段一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1 .城镇化测度方法: 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 .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6.25%)1.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初期阶段(30%);中期阶段(60%);稳定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1898年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法》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工作;《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2,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2,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①收集和调查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②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③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④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⑤拟定新区开发各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⑥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⑦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⑧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⑨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一章1-1

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要点第一章1-1

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1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定义⾮常难讲,因为城市规划本⾝属于横断学科,⾄今各门学科各持⼀隅,从不同范畴⾓度出发,对城市有不同理解;⽽且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含义是不同的,具有动态的含义。

按现代⾓度看,“现代城市”的含义:以第三产业⼈⼝结构为主≥30%,具有现代城市⼈⼝;作为区域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化、信息⽣活中⼼的集聚场所。

《中华⼈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城市的定义:“是指国家按⾏政建制设⽴的直辖市、市和镇”。

综合⽽⾔,城市包括⼈⼝数量、产业构成及⾏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是以⼈为核⼼,以空间与环境资源利⽤为⼿段,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1.02城市形成的最初条件城市形成的最初条件包括:⽣态基础、⼈⼝基础、⼼理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化基础。

1.03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类劳动⼤分⼯:第⼀次⼈类劳动⼤分⼯,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在原始社会产⽣了固定居民点;第⼆次⼈类劳动⼤分⼯,即商业和⼿⼯业与农牧业的分⼯,在从原始社会向奴⾪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类历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建⽴在⼯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

⼀⽅⾯是农村的推⼒,另⼀⽅⾯是城市的引⼒。

1.04背景知识1760年以后,(1781年,⽡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机车)世界开始进⼊以蒸汽机为动⼒的⼯业化时代,社会⽣产⼒出现了⼀个划时代的飞跃,并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巨⼤变⾰。

1.052000年全世界⼈⼝中已有50%左右⽣活在城市地区,2001年中国的城市化⽔平是37.7%。

1.06城市发展的因素城市发展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化科技。

封建社会,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活中⼼,⽽欧洲往往是政治中⼼在城堡,经济中⼼在城市。

1.07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本理论:城市经济,可以分为基本的和从属的两种部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大类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 (3)指标 统计:垂直投影面积, 93年颁布标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现为:人均公园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绿地、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绿地率: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绿化覆盖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
表: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项目 工业 居住建筑 城市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坡度 0.5%~2% 0.3%~10% 0.3%~6% 0.3%~8% 项目 铁路战场 对外主要公路 机场用地 绿地 坡度 0~0.25% 0.4%~3% 0.5%~1% 可大可小
5.1
城市用地
5.1.2 .城市用地的概念 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 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的土地。 包括:已建成的用地——建成区; 尚未开发的用地; 广义的还包括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5.1.3土地属性 1. 自然属性 2. 社会属性 不可移动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打上社会发展的时代烙印;
清代北京复原想象图
2.2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1.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特点: ① 兼有城和乡二者的优点
② 城市平面为圆形,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可分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 以及铁路地带。 ③ 市中心中央为中心花园及公共设施。 ④ 是一种前驱性的城市模式,具有比较完整 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1/6片段的田园城市示意 霍华德构思的城市组群
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在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区别于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
式的聚集度
1.3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定义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 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 人口职业的转变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规划原理
总复习(1)
1.1 城市形成与发展
1.1.1 . 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1. 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② 经济发展水平
③ 政治组织 2.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定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
(2) 公共设施用地 C (3) 工业用地 M (4) 仓储用地 W (5) 对外交通用地 T (6) 道路广场用地 S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 (8) 公共绿地 G (9) 特殊用地 D (10) 水域和其它 E
4. 城市绿地
(2) 城市绿地分类及其用地指标 分类
新分类标准: 5大类、16中类、9小类。
3 .地方性
4. 长期和经常性 5. 实践性
地方个性特点
社会的发展、因素的变化 反映实践中的问题
4.2 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相对应层面上分城市发 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
总体
发展战略
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城市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详细 建设控制引导 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
3. 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 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 作出的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安排。 4.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3. 《华沙宣言》(1981) 人 + 建筑 + 环境 4. 《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
2.4 当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的变革
1.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 1. 由单向的封闭思想方法专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周王城复原想象图
唐长安城体现
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
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发展。
唐长安复原想象图
8
元大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 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特征: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在几何 中心建中心阁,体现了《周礼∙考
工记》中王城的布局制度。城市规
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
2.2.3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及发展
1、城市发展模式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 沙里宁提出的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 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主张城市分散发展。以赫尔辛基规划为代表。
赫尔辛基规划
2.3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2.3.1 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1.《雅典宪章》(1933) 提出四大功能分区:居住、工 作、游憩、交通 ,形成功能主义城 市理论思想。 ① 将城市空间按特定的功能要求分 为若干领域; ② 每个领域内部追求均质与纯化。 ③ 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关系建构在特 定计划的通道联系上。 雅典宪章图解
4.3.4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表:我国地形的分类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低山 绝对高度(m) >500 3500~5000 1000~3500 1000~3500 1000~3500 500~1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1000 500~1000 200~500 200~500 名称 高丘陵 低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绝对高度(m) 200~500 >200~500 >1500 200~1500 <200 相对高度(m) >200 50~200 <200 20~50 <20
划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元大都复原想象图
北宋中叶的开封城,出现了开放 的街巷制。
特征:由罗城、里城、皇城三重 城构成;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分区自由,市分布全城;道路丁 字、井字相交。
东京复原想象图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 特征: ① 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完全符 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 城制。 ② 布局艺术上更加重点突出,主次分 明。 ③ 商业中心较为集中。 ④ 里坊制度已不是严格管理的里坊制 度。 ⑤ 清北京城已有了园林的规划。
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3. 经济属性 4. 法律属性 价值体现。
5.1.5 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 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单位和个人虽无土地产权,
但可以通过合法手续获得土地使用权,在有效的使用期内, 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2. 土地利用规划 基本内容包括土地用途分区和总体指标确立。

全国、省级、地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划定主要的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 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等

县乡级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按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 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 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区及其他用地等九类用地划界。
5.2 城市用地规划
城市规划的设计的基本领域包括:用地+道路+绿化+市政+其他。其中,用 地是规划的核心,是规划原则意图的落实和体现。
5.2.1 城市用地构成
1. 城市用地分类 按国标分:10大类,46种类,73小类 (1) 居住用地 R 小区以下,各类成片或零星用地,并该范围内的公共设施、
道路及中小学、幼托用地都列入。
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 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3.3 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3.3.1 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关系: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 综合部署,在范围大小、规划内容重点和深度方面有所不同。点面关系。 3.3.2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落实。 3.3.3.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关系:存在严重的分歧,尤其在规划层次方面,意见相左。 3.3.4 与生态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城市专项规划。
柯布西埃的“新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
主义”。他的城市规划观点有四: ① 传统的城市已出现功能的老化,重视使用 功能。 ② 城市拥挤问题可用提高城市密度解决。 ③ 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④ 城市的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 率的城市布局系统。 勒柯布西耶关于改建巴黎中心区的建议, 在规划中,原有的巴黎将被一新城镇计划所取 代,只有巴黎圣母院及少数的历史性建筑被保 留下来。
2.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 中国 礼制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 城市的布局。 西周《周礼∙考工记》记述 到:“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夫”
战国时代的《管子▪度地篇》 认为“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 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 缚。
第六章
城市发展战略
6.1 城市发展战略及其背景研究
6.1.1 发展战略的概念 1. 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 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2. 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战略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城市建设目标,环境质量指标 战略重点: 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有阶段性,战略重点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