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合集下载

观念转变_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

观念转变_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

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朱立群内容提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生的持续变化,总体表现出全面融入国际体系、推动国际合作、不断走向多边主义的特征。

这一转变主要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而这种深刻变化开始于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影响了中国的国内国外议程,推动了中国对自身利益和身份的重新认知。

中国政府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合作路线的重要干预变量。

观念、利益、身份和国内政治的交叉互动,推动了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关键词 观念转变 领导能力 中国外交变化 改革开放近年来,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不断升温,对中国外交和中国对外行为的评论增多,对未来中国的走向表示关切,对中国宣示的和平发展道路表示疑虑。

一些人认为现阶段中国外交“更精致、更自信、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时常表现得更具有建设性”。

但同时表示,力量强大以后的中国是否仍然是一支建设性力量值得怀疑。

①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源于外部结构的压力,一旦羽翼丰满,中国必将称霸地区并进而称霸世界。

②如何看待中国外交变化的动力来源?变化的核心变量是国际因素还是国内因素?如果是国内因素的话,那么,影响国内3朱立群,外交学院教授。

(邮编:100037)①Evens S.Medeir os and M.Tayl or Fravel,“China s Ne w D i p l omacy”,Foreign A ffairs,Vol182,No16, Nov./Dec.2003.②LarryM.Wortzel,“China s Strategic I ntenti ons and Goals”,Testi m ony before the Comm ittee on A r med Services,U.S.House of Rep resentatives,June21,2000;Peter B r ookes,“The Chinese Age?”N e w York Post, June14,2004,htt p://www.tai w /Ne ws/2004/NYP2140604.ht m;M ichael Pillsbury,China D 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 ent,W ashingt on DC:Nati 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00,Chap17.偏好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关于中国外交变化的动力来源问题,早有学者从国内政治变化的角度予以解释。

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转型

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转型

中美建交中国的外交转型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的正式确立,中国外交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突破,也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新阶段的开始。

中美建交为中国外交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建交对中国外交的转型与影响。

一、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中美建交为中国外交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

此前,由于冷战格局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度紧张。

然而,中美建交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局面,使中国重新融入了国际社会。

中美建交的达成,为中国打开了世界大门,促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拓宽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领域,加速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二、加强中美两国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建交为中美两国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两国的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交后的几十年间,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的合作得到推进和拓展。

中美合作涵盖了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不仅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创造了条件。

三、推动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中美建交对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交后,中国外交逐渐从封闭保守走向开放自信,开始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事务。

中国开始主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外交形象逐渐由过去的革命者转变为负责任的大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努力。

四、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中美建交对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建交后,中国积极加入了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并担任了不同的领导职务。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逐渐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中美建交的背后,是中国不断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为自身利益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然而,中美建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起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个词汇在当前几乎成了热门话题,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1949年。

那个时候,中国新政府必须在面对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条件下,制定一种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

由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概念就在这个历史的浪潮中逐渐形成。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期阶段以全面地世界革命运动为主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政府的外交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强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与苏联和朝鲜的友谊,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雏形。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转变了外交策略。

毛泽东阐述的“三个世界”理论,即第一世界由西方超级大国组成,第二世界是由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是由尚未现代化或与大国相对弱的国家组成。

新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交流和对其的援助,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

中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使得中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亚洲的国际关系中,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多次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和沟通,中国同亚洲国家达成共识,建立了“新亚洲安全观”的理念。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众多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的协议,强调和平发展和平利用。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一员,并逐渐成为了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使得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全球治理和维护国际秩序做出贡献。

第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公正的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与应对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与应对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与应对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自身实力,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外交政策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对外宣传、文化交流、人民交流亦发展得如火如荼。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外交愈发理性、务实,同时也更加开放、主动。

下面将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与应对进行论述。

多边主义多边主义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

中国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关系,推进亚洲合作,同时增强与美国和欧洲的联系。

中国通过开展多边合作,促进了政治和经济关系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是中国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

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逐渐担任更多的国际责任。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贡献了力量。

此外,中国还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发展所谓 "重大国际问题" 的协作关系。

中国的参与,推动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稳定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宣布了 "一带一路" 倡议,旨在促进中国和许多国家之间的合作。

"一带一路" 倡议是中国追求海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获得更具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权力。

"一带一路" 倡议涉及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包括基建建设、贸易、金融、文化交流等。

中国也努力通过中巴经济走廊、中亚西部经济走廊、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发展区域合作。

这些项目的建设已经证明,"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与环保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上,中国的行动已经引起全球关注。

中国正采取积极措施,包括降低能源和工业排放、提高公众对环保的意识等。

中国全力支持巴黎气候协定,仅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中国坚持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增加了太阳能、水力和风力发电的产量。

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一、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初步形成(1949-1978)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国内外形势复杂,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基础。

首先,中国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自己独立自主和持久和平、平等互利的和外国建交和两个阵营的平衡”,这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宗旨。

中国认为,外交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利益,坚持自主独立,不做任何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强调坚持和平发展,主张通过和平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反对武力扩张和霸权主义。

其次,中国主张五项原则外交。

五项原则外交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

五项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

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反对干涉内政,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自认为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权利,反对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主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参与非洲、亚洲的国家建设,提供援助和支持,增强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1979-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外交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思想。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主张开放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中国主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化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推动全球化进程,树立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

其次,中国重视邻国关系,提出“周边外交”理念。

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2)世界开始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变的变动时 期,世界的极化进程已经启动:比如在东方政营中发生 了波匈事件和中苏大论争,又如在西方阵营中发生了西 欧组建共同体和法国推动独立外交政策;再如越来越多 的殖民地赢得独立后奉行不结盟的和平、中立外交路线。
意识形态色彩很重
反美帝、斗苏修。自称世界革命中心,中心发 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期间,重大历史事件: 1、中印边界冲突; 2、中苏关系恶化和中苏边界问题; 3、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及援越抗美战 争; 4、极左思潮波及外交政策;
4、中美关系的解冻和正常化——“尼 克松主义”的业绩:结束越战和打开 中美关系大门;中美建交和关系初步 正常化;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和两国关系的波折。
5、中美风波和战略关系新阶段——布什政府 的既“遏制”又“接触”的对华新政策;克 林顿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的波折;中美关系 的新阶段;中美关系的冷淡与回升:对中美 关系的反思
四、中美关系
1、美蒋关系:从抗日战争到 解 放 战 争 —— 美 蒋 同 盟 共 赴 抗战;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方的 举棋不定。
3、中美关系的低谷和中美大使级谈判 (对抗):血与火的较量——中美在朝鲜 战争中的大较量;中国的援越抗法斗争; 美国20年未变的反华政策。
二、新中国的外交风格——周恩来、陈 毅、乔冠华、姬鹏飞、钱其琛、李照星、 杨洁篪
1、顺时应变、机警豁达、儒雅潇洒、 辩才无碍
2、中国外交以“信”为本; 3、能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保 持适当的“度”,恰如其分,进退自 如,表现出卓越的分寸感。
4、注重精微含蓄——哲理与 幽默交融一体,深沉的历史思 考与严密的逻辑论证相得益彰, 动之真情,晓以大义,常常在 谈笑风生和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上传达实质性的外交信息。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观念转变_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

观念转变_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

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朱立群内容提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生的持续变化,总体表现出全面融入国际体系、推动国际合作、不断走向多边主义的特征。

这一转变主要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而这种深刻变化开始于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影响了中国的国内国外议程,推动了中国对自身利益和身份的重新认知。

中国政府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合作路线的重要干预变量。

观念、利益、身份和国内政治的交叉互动,推动了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关键词 观念转变 领导能力 中国外交变化 改革开放近年来,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不断升温,对中国外交和中国对外行为的评论增多,对未来中国的走向表示关切,对中国宣示的和平发展道路表示疑虑。

一些人认为现阶段中国外交“更精致、更自信、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时常表现得更具有建设性”。

但同时表示,力量强大以后的中国是否仍然是一支建设性力量值得怀疑。

①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源于外部结构的压力,一旦羽翼丰满,中国必将称霸地区并进而称霸世界。

②如何看待中国外交变化的动力来源?变化的核心变量是国际因素还是国内因素?如果是国内因素的话,那么,影响国内3朱立群,外交学院教授。

(邮编:100037)①Evens S.Medeir os and M.Tayl or Fravel,“China s Ne w D i p l omacy”,Foreign A ffairs,Vol182,No16, Nov./Dec.2003.②LarryM.Wortzel,“China s Strategic I ntenti ons and Goals”,Testi m ony before the Comm ittee on A r med Services,U.S.House of Rep resentatives,June21,2000;Peter B r ookes,“The Chinese Age?”N e w York Post, June14,2004,htt p://www.tai w /Ne ws/2004/NYP2140604.ht m;M ichael Pillsbury,China D 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 ent,W ashingt on DC:Nati 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2000,Chap17.偏好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关于中国外交变化的动力来源问题,早有学者从国内政治变化的角度予以解释。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历程外交政策是国家依据其对外战略、国家利益和特定环境,确定、规范为促进其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对外目标而从事对外活动的原则和方针。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特殊环境下的矛盾、封闭、主张造反和革命的焦虑意识,到日渐成熟、自信、谋求合作与共赢的开放心态,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发生了悄然但却重大的变化。

这种观念和政策演变的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从非苏即美的联盟战略,到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意识形态视角下的非敌即友,到全面参与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从封闭和自我封闭中的“愤怒的孤独者”形象,到开放和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负责任的大国”意识;从强调“战争与革命”的体系外反对者,到呼吁合作共赢的体系内的“利益攸关方”。

观念变革是政策调整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外交观念的变革还是外交政策的调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内需求逐步调整的结果。

纵观30年来的中国外交观念与政策演变的历程,以历史重大事件及中国外交观念的相应调整为线索,这一历程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外交出现了以“对外开放”为重心的观念转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变化,邓小平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有变化”。

特别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出,是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外交走出了封闭和自我封闭的怪圈,外交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1)对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改变了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明确指出了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2)提出执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不划线”的重大外交方针。

(3)“国家利益”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高准则”,发展对外关系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论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走向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都显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面对敌人的挑衅,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个阶段,我国注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应付苏联的威胁。

1973 年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战略,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不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明显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明显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明显变化第一、提出了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的理念。

第二、提出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政策底线。

第三、首创了“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第四、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第五、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与各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

第六、把经略周边作为中国外交的重心。

第七、更加重视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强调“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第八、创新外交形式,增强中国外交的亲和力与影响力。

第九、外交风格变化:由内向、被动转向积极、主动,充分展现了强势不强硬的大国外交风范。

第十、更加重视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策略运筹。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国内生产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外交事务相对薄弱等众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得不采取了一个相
对封闭的政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
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转向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国际
事务的参与也逐步增多。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1.亲近周边
亲近周边国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开始积极地与亚洲和世界各
国开展合作,深化与邻国的经济关系,加强与周边稳定有序的关系。

相对于欧美等大国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
紧密,更加务实。

2.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是一个拥有
一亿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因此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
中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治理地区的稳定为首要的目标。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12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治理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重。

为了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治理机构,并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虽然较为曲折,但是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的探索创新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的探索创新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的探索创新当前,随着我国国力逐步增强,中国的外交也逐步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的外交一直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等方式来解决国际事务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以构建一个和平、安全、稳定、公正、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加强全球治理机制的民主性、透明度和有效性。

在多边主义方面,以主张公正平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方案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并倡导各种国际组织和协议,如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环境治理、反恐合作等,为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做出了贡献。

三、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中国已经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自由化、文化教育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民心相通,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不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承担了一系列举措,如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发展、降低碳排放、推广节能减排等,同时还通过与各国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事业。

总之,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战略和实践具有坚定和独立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显示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并且成功推动了开放崛起战略,为全球化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建国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浙江冯伟庆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联苏反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面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和威胁,中国政府为捍卫自己的神圣主权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中国外交战略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外交战略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
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与非洲、亚洲、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欧洲等发达
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推动了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同时,中国
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全球南北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
平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与周边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中国外交战略是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简要概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并提供对关键词“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相关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初期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联合第三世界国家来对抗美国和苏联的霸权。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突出了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尤其在抵制美国的“围堵”政策和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方面表现出色。

中国积极推动非对称外交,通过无论贫弱还是富强的国家进行战略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重视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合作。

邓小平提出的“稳定国际环境、争取有利外部条件、集中力量发展内部经济”成为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

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吸收外来的经济技术,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转变为以安全与稳定为主导,并注重发展与和平共处的全球伙伴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再次经历了重大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开始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外交战略强调“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倡议表明中国的外交战略从传统大国的地区势力拓展到全球性的影响力,并强调多边主义、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

从总体上看,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内外环境的驱动下发生的。

中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在外交上的努力是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而在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方案,并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和多边框架,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结: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的影响。

从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到经济开放和和平发展的倡议,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一直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外交战略的改变

中国外交战略的改变
四、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首先,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
其次,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里根上台后对内提出“振兴经济,”对
外要“重振国威”,重新研制和部署卡特执政时期停止的一些武器计划项目,运用经济和外交手段,在全球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开始了一轮被称为“新冷战”的全球进攻战略。中国认识到自己在国际上的份量和责任,开始执行不结盟政策。
1969年4月中共9大以后,毛泽东主席通过周恩来总理委托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和徐向前四位老帅,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当时的国际问题。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提出了两份报告,认为美苏两国单独或联合进攻中国的可能性都不大。陈毅进而提出,利用苏美矛盾,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设想。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反对两霸,侧重打击苏霸”的战略方针。
“一边倒”政策的宣布减少了苏联的怀疑。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团访问莫斯科,此后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也赴苏联。经过近两个月的认真和艰苦的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定中苏之间加强“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予以军事及其他援助”。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使中苏两大国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也使得新政权有一个可靠的同盟国,国家安全增加了保障。
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处于不同国际地位的中苏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共运一些方面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苏联仰仗自己大国地位,企图将中国拉入其“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全球战略。在双方产生战略分歧后,最终中国把苏联和美国等同起来,提出了“反帝必反修”的主张。受这个战略态势的影响中国在六十年代在对外政策上显示出“两面开弓”、“四面出击”的态势,一度把对外宣传世界革命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对外工作的重点。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实践,从以往的“低调”走向了“主动作为”,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演变:从“低调”到“主动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以“低调”为主,最大限度地回避涉外事务干涉,追求合作和谐。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外交政策逐渐由“低调”向“主动作为”转变。

2012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拉美和海湾地区时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转变。

二、实践:多元化战略不断丰富1.推进“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洲、欧洲之间经济合作架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截至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一些国家已实现了更紧密的合作。

2.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建立多边峰会机制,制定多边外交方针等。

2018年,在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情况下,中国依靠多双边合作,打破了美国的单边主义。

3.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合作,10年前成立的上合组织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多边安全合作组织,共同致力于维护本区域的和平,推进全球治理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4.参与全球治理在外交上,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力量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等多个全球性机构,提出了众多重要的倡议,例如2016年提出的建设3000多个和平研究项目的建议,提出了红十字会规则,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方案等等。

5.强化人文交流除了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中外记者互访和座谈会变得更加频繁。

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结语总之,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促进全球和地区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在多样化的领域内推进多边外交合作,这相信将会是一个长期并持之以恒的过程。

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

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

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外交战略是一个国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安全而采取的对外行动方式和方法的总称。

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外交战略一直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现代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

第一阶段:光盘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外交战略主要采用了“光盘外交”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各国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时期,外交战略主要是依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因此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

不过,新中国的饥荒和煤油等资源不足的实际情况,导致这个时期外交战略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抗美援朝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被攻入境内,中国在国家安全利益和保护朝鲜联合体等方面考虑,援朝参战。

外交战略上,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显示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并获取国际社会对中共的承认。

在这个阶段,中国外交政策宣扬和发表了一系列反美主义、亲苏联、亲共的言论,并积极向美国等国家提出外交抗议。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开始向全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并开拓与更多国家的交流,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具体措施包括:与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正常化关系,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开拓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市场,加入世贸组织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

第四阶段:新国际情势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政府的高压政策,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都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中国也正在应对这些挑战,不断推出新的外交战略。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强同欧盟等地区的关系等。

今后,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战略演变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中,中国也正在逐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外交战略的演变也在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王帆【专题名称】中国外交【专题号】D6【复印期号】2014年04期【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

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

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

①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

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

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

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

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王帆【专题名称】中国外交【专题号】D6【复印期号】2014年04期【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

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

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

①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

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

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

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

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

美国等国继承和发展了权力政治,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优势强势,或局部均势;部分至上,集团式的权力政治逻辑,崇尚武力与竞争;实力至上,实力决定一切,虽然近些年又强调软实力、巧实力,但都与权力因素密不可分。

美国已故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西方赢得世界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价值观或宗教,而是在应用有组织的暴力手段方面的技高一筹。

西方人通常忘记了这一事实,但是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忘记。

”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西方提出了制度、规范。

从制约冲突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假定是均势,自由主义理论假定是合作与相互依存,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假定是促进相互认同。

此外还探索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霸权稳定的理论。

这些方案的总体特点是承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国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局限性,但没有给出有效和比较完善的答案。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越来越复杂多样的国际问题面前,其解释乏力、指导失灵的现象屡有发生。

从未来国际社会的发展看,东西方理念完全可以相互促进与融合,共济互补。

这样才能形成文化的新平衡,改变东西方文化不对称的局面,变单一价值主导为价值多元,对于解决国际社会不平等的以强凌弱、人为的暴力灾难、促进积重难返的热点尤其是东亚热点问题的解决朝着良性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对于东亚的安全合作与稳定、对于东亚未来的一体化进程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中国外交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而言,我们也必须寻求新思路、新观念来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中国外交不能用别国用过的旧手段和旧概念来解决面临的全新问题。

与时俱进不仅是政策的变化,更是观念的更新与创造。

我们的社会和企业在推崇创新,这也是一种变化。

“面对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本着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只会被社会和时代抛在去向过去和落后的路上。

”③中国外交需要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

既然世界处于大变动之中,我们需要打破陈规,打破现有国际秩序的思维定势,进行从无序到有序地一番重新梳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战略思维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时代观实现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从冷战时期准备世界大战和推进世界革命转向多极化时代的维护与捍卫世界和平。

对国际社会的认知由弱国心态向健康大国心态的转变;学会了用整体观看世界,将中国视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再分裂看世界。

强调世界的多样化和系统化;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推动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进展;创造性地提出合作共赢的新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不是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对他国殖民掠夺的基础上,正在探索一条新型的大国发展之路,摆脱前五百年来西方帝国发展的老路?改革开放的每个成就都是伴随着观念的扬弃与转变、理念的创新而实现的。

热点问题解决都伴随着理念转变:比如一国两制到多国共治,强调中西合璧。

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是有特点的。

而“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体现了规避风险与冲突的大思路。

改革开放初中国有了新观念,现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中国正实现从弱国走向强国的复兴之路。

观念的提升与转变对于强国之路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需要注意两个转变:一是从弱国思维到强国思维的转变;二是从策略思维到战略思维的转变。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几大重要战略观念转变围绕着和平、合作与发展的总体指导原则,我们的战略观念也进行着深刻的嬗变。

不仅战略视野有了拓展、战略理念也得到升华,而且初具中国新战略的特色。

1、从中国中心观到多中心观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强调地缘位置的中心感。

中同长久以来的中央帝国思想犹在影响着中国看待世界的方式。

中国的战略规划或许对远方缺乏关注,但随着周边局势的复杂多样性对中国外交构成了诸多巨大挑战。

固守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导致中国战略思维的局限性,在应对周边事态时也易于以局部应对来处理热点问题,并较大程度地影响着中国的大战略思维以及较宏观的战略规划。

这种“中心/外围”思路对中国战略家构成了“第一圈”障碍。

对中国规划者来说,位置的远近和战略重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决策者相当清楚,中国必须首先增强在亚洲的实力,然后才能考虑向更远的地方进行主要的战略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北京把视线投向何方,它都能看到潜在的威胁,而中国的军事规划重点正好在这些区域。

”⑤这种传统中心观的思想仍是看待世界的割裂思维。

“以中国为中心”或“以西方为中心”的政治将导致无穷无尽的紧张甚至冲突,世界性的思考与行动将使我们走近和平与发展。

⑥我们的思考必须提升层次和境界,有些事只是立足于自身将很难发展,立足于共同的整体才会找到突破。

因此,必须打破传统中心观的思想,强调视野广阔多元,同时多中心观还特别强调行为体多元化。

也就是说除了国家形态所承担的职能之外,我们也必须特别注意那些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跨国公司、非政治行为体、社会网络组织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从博弈思维到非博弈思维虽然博弈催生出千变万化的博弈技巧,但归根结底博弈思维是一种简单思维,逻辑分析明确,无法看清和说明事件的复杂,而合作行为的逻辑却要复杂得多。

近百年来,人们深受博弈思维之害。

总是想着对弈、对抗、较量、胜负、竞争,而事实上在国际政治舞台,简单博弈即零和博弈,强调你得我失,不仅易于导致分割对立,而且与当今现实不符。

我们更应该倡导的是非零和博弈和多边猎鹿博弈甚至是非博弈思维。

由于复合性的存在,中国基本上不可能在敌友之间作出泾渭分明的区隔。

⑦战争没有赢家,仅凭竞争或博弈赢得所有收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国际关系和权力的体制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以至于出现一个相互依赖日益密切的世界吗?或者世界将又一次陷入全球地缘政治争端的漩涡之中呢?会涌现新的意识形态,使国家彼此对立,并驱使各国基于真实存在的和假想之中的差异而发动战争呢?”⑧即使是竞争,也不是以彻底击败对手为目的,而是谋取某些优势。

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人们倾向于把战略定义为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状态或许多行动的结合,而不是作为以摧毁对手为目的的计划。

⑨中国外交讲互利共赢是打破传统思维的一种尝试,中国外交讲包容互鉴,也是打破传统博弈思维,变对立为依存,强调东西方不同意识形态的共通共荣的新思路。

从中西文化战略的差异看,西方的战略逻辑是零和博弈,是“你死我活”和“你得我失”。

西方思维喜欢冲突与较量,而东方的逻辑并非是零和博弈,强调相对收益,讲究总量平衡,从长远看,是得失相抵的。

因此,比较而言,中国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更有一种从容感,相信眼前所失并非长远所失。

非零和博弈的最大作用在于突破那些有可能带来冲突的领域,推动新的合作领域的发展。

比如对于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总量不变,如果仅仅立足于扩大自身份额,将不可避免导致对立竞争。

但我们如果立足于将更多精力投放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够化解零和博弈的困境,走向共赢的新路。

非博弈思维是一种复杂思维,要求人们从多角度、多侧面,从多元互动等方面考虑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辩证法,强调两面性。

这是东方思维对于事物认识的法宝。

非博弈思维强调的战略不是争胜,而是共赢。

在战争这个问题上,谁先意识到核战争没有赢家,谁就将在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核时代改变人们的另一思维在于从准备战争到避免战争,“到1946年,文职战略家们再度提起这一主题,因此有了布罗迪的著名论断:军事机构的目的已经从赢得战争转变为避免战争”。

⑩非博弈思维强调互动。

不是你得我失,而是互利,谋求良性互动。

不能只谈一国对于他国的影响力,要通过合作和联系来增加影响力,不是单讲施加影响力,而要讲相互影响。

合作型影响力是指相互影响,是指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是相互借力。

其实“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体现了规避风险与冲突、营造长远和平格局的大思路。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也是辩证思维的体现:虽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新的能源竞争的背景下面临新的情势,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原则仍然是努力寻找新的合作方式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武力冲突导致两败俱伤。

即使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要避免迫不及待的单边行为。

中国外交中强调的求同存异、中国政治中提出的一国两制也都是辩证思维。

我们要善用竞争,发挥竞争良性互动创造性的一面,抑制其破坏性的因素。

在东亚以及全球范围,有两点仍然需要强调,那就是多边安全合作与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关键是要有新举措,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用非冷战方式应对冷战式的诱惑。

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找不到一方反对另一方的特征,没有排他性,不针对特定的第三方。

这些伙伴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成为历史上国家间尤其是大国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应该积极倡导共享、共建、共赢的理念,努力化解恶性冲突事件,推动大国关系和各类国家间关系向着和谐、和睦协作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社会,大国间既合作也竞争,合作是主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