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白马赵福基、马淑贞夫妇革命烈士事迹

合集下载

沂蒙红嫂:刻骨铭心的永恒

沂蒙红嫂:刻骨铭心的永恒

沂蒙红嫂:刻骨铭心的永恒作者:厉彦林来源:《畅谈》2019年第04期2018年12月20日清晨,104岁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山东临沂市沂南縣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因病逝世。

这个令人悲恸的消息,很快热爆网络和微信朋友圈。

沂蒙大地天寒地冻,薄雾弥漫,寒风和雪花寄托着绵绵哀思……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殡仪馆举行,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

“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张淑贞,女,中共党员,1914年9月13日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妇,沂蒙红嫂精神传承人于爱梅的母亲。

她也是临沂市党龄最长、年龄最长的沂蒙红嫂。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

1938年12月,毛主席命令“派兵去山东”。

1939年5月,八路军——五师按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开赴沂蒙山,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

王换于1938年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户。

王换于和儿媳妇张淑贞一起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收养了41个孩子,抚养了一批革命后代,成为与孩子们虽没有血缘却永远的娘亲。

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包括徐向前、罗荣桓、陈沂的孩子。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贫瘠的沂蒙山区缺衣少食,生活异常艰难。

为了养育好这些革命后代,张淑贞和弟媳妇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寄养孩子。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个个健康成长,张淑贞和弟媳妇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婆婆王换于和张淑贞率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参军参战,发展壮大党的力量。

在抗战最艰难的三年时间,张淑贞在八个村庄发展了20多名党员,还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支援前线,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

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不惧日本鬼子“谁敢救一个八路军,全家就得被活埋”的叫嚣,每次战斗结束都毅然奔向战场搜寻八路军伤员。

沂蒙多“红嫂”-精神代代传

沂蒙多“红嫂”-精神代代传

沂蒙多“红嫂”-精神代代传沂蒙多“红嫂”精神代代传发布时间::2017-08-07 11:55:00 大中小▲祖秀莲与“兵儿子”郭伍士。

(资料照片)▲五位“沂蒙六姐妹”在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50周年时的合影。

(资料照片)▲记者在临沂市沂南县寻访到五位老“红嫂”,依次是高振荣、马乾文、张淑贞、王春桂、谷荣仓(从左至右)。

蒙山巍巍,筑起沂蒙人民保家卫国的丰碑;沂水汤汤,诉说老区儿女奉献牺牲的深情。

“母送儿,妻送郎,最后一子送战场,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破棉袄,盖在担架上。

”70多年前的战争年代,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用小推车推动历史,唱响一首抵御外侮和全国解放的悲壮之歌。

重新踏上这片曾饱受战火的土地,追寻“红嫂”足迹,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桩桩动人的事迹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红嫂”精神在沂蒙山水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战争年代的沂蒙,家家有“红嫂”战争年代,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生命、鲜血和骨肉支援着前线,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昭示着“红嫂”的人性光辉,铭记着她们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沂蒙山区腹地,挡阳柱山脚下,沂水县桃棵子村满眼苍翠的山坡上,“红嫂”祖秀莲的坟前,一块特殊的石碑静立40年,上面刻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引爆太平洋战争。

而在中国战场,全面抗战已进行了4年。

在挡阳柱山上一次战斗中,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子弹从他嘴部射入,从脖后钻出,凶残的敌人又用刺刀在他身上连捅数下。

九死一生的郭伍士苏醒后,爬到了约一公里外祖秀莲家门前,被她奇迹般救活。

70多年过去,祖秀莲生前居住的老屋仍在,屋内一个土炕被两个灶台熏得发黑,阳光透过窗户栅栏,落在炕上。

郭伍士获救后躺在这里,喝下了第一口救命水。

在这间老屋内,祖秀莲帮他清理伤口,照顾了他4个日日夜夜。

为了不被日军发现,祖秀莲又把郭伍士转移到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中,隐藏了25天,并且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探望照顾,用土法给他疗伤。

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100字左右

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100字左右

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100字左右抗日英雄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1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抗日英雄的故事100字篇1:马秀英马秀英,1929年6月生。

江苏淮安县石塘区南涧乡近采桥镇(今,淮安市朱桥镇洼圩村)人,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

1945年10月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l946年2月担任石塘区黄卢(南)村妇女会长。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个还乡团分子来抓马秀英和妇女会成员。

此时,秀英和几个妇女会员正在黄卢村为联防队做军鞋。

秀英接到村民报告,即分头转移。

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向东南方走,在洼圩北门遇上黄兆云带领的“还乡团”。

黄兆云一眼认出秀英,一群还乡团分子像疯狗似的窜上来,一拥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在周庄圩子里,黄兆云妄图从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党组织的秘密以及妇女会成员的名单,对她软硬兼施,逼问共产党组织和妇女会员名单。

秀英被肆意凌辱,严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压,灌辣椒水,坐老虎凳……面对酷刑,秀英斩钉截铁地回答:“要人头有一颗,要名单办不到!”最后,黄兆云把她押到仇夏庄残杀。

马秀英牺牲时年仅17岁。

抗日英雄的故事100字篇2:儿童团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

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烈士小故事成本华的故事

烈士小故事成本华的故事

烈士小故事成本华的故事导读:成本华(1914-1938),女,安徽省和县人。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县,和县人民奋起抵抗,成本华指挥战斗,最终被日本侵略军俘获,她英勇不屈,视死如归,被残酷杀害。

牺牲时年仅24岁。

在抗日全面爆发70周年的今天,和县人民永远不忘家乡的抗日女英雄成本华。

成本华,祖籍山东省宁阳、聊城一带。

明初成家移居安徽,始祖成永通被诰封为“武德将军”,清初成克敬是她家迁居和州的一世祖。

其父成持和,梁氏。

成本华于1920xx年生于和县历阳镇大西门外的高巷村。

长兄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下有大弟成本贵,小弟成本江。

成家以农为业。

因有成家武德遗风和山东人豪爽的秉性,所以成本华自幼聪明、勇敢、刚强、豪爽。

她读过小学、初中,在读初中时,曾参加和县“中国童子军1194团”学生组织,经常受到严格的军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成本华与许多青年一样热血沸腾,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如上街写标语、唱战歌、演活报剧等。

不久便与爱国青年刘志谊结了婚。

和县县长赵永智骁勇善战,1937年12月16日,组织起和县抗日人民自卫军,赵兼司令。

当时,成本华与刘志谊夫妻俩一道参加了自卫军,决心保卫和城、保卫家乡。

1938年5月11日,日军步炮兵由金河口登陆并很快攻破了和城的东门,与安徽省第五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本一率领的王营在和城内发生了遭遇战,李仅派一个班的兵力将日军堵截在和城的小市口,掩护他和王营的大队人马从小西门向十里埠、西埠方向转移。

当时的小市口狙击战打得非常激烈,日军伤亡200多人。

王营这个班的战士都壮烈牺牲,最后一名机枪手因子弹打完了便拔出身上的手榴弹与围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可惜英名未留下来。

此时,留守在和城内的抗日人民自卫军女战士成本华,为了替被日军刚枪杀不久的丈夫刘志谊报仇,继续与战友们与日军血战,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

根据后来一位名叫山下弘一的侵华日军回忆道:“我所在的日军中队进入安徽和县,遭到中国人的武装抵抗。

沂蒙榜样事迹

沂蒙榜样事迹

沂蒙榜样事迹
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在这里涌现出了许多榜样人物,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
1. 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是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

她在抗日战争时期,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多名伤员,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时期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

在1947 年的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六姐妹带领全村妇女为部队筹集草料、烙煎饼、做军鞋、护理伤员等,为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3. 王换于:王换于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沂南县妇救会会长,她发动群众,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斗争,并积极为八路军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

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勇敢、坚韧和奉献精神,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舍生忘死,感天动地

舍生忘死,感天动地

龙源期刊网
舍生忘死,感天动地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10期
2018年12月20日,“沂蒙红嫂”张淑贞病逝,享年104岁。

据相关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像张淑贞这样的沂蒙红嫂共救护病员6万人,碾
米碾面11716万斤,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

沂南马牧池乡,是当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此工作的中共抗日将士的子女无人照看,张淑贞在婆婆王换于的带领下创办了战时托儿所,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抚养了40多名革命后代、烈士遗孤。

张淑贞家先后有4个孩子夭折,而她们所哺育的革命后代却一个也没有少。

解读
徐向前、罗荣桓、陈光这些抗日将领的孩子能平安健康地成长,离不开这位普普通通的沂蒙红嫂,她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却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些孩子,这些红军的后代。

她用大爱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

这种精神宛如清清沂河水,永不止息……像张淑贞一样的沂蒙红嫂,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强后盾。

现在是新时期、新时代,但是这些沂蒙红嫂身上凝聚的沂蒙精神還要继续发扬下去。

李双双:斗志顽强,坚贞不屈

李双双:斗志顽强,坚贞不屈

李双双:斗志顽强,坚贞不屈李双双(1909~1947年),又名李发祥,宁夏平罗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跟父亲务农。

1940年,为谋求生路,李双双逃往内蒙古伊克昭盟三段地,靠做小买卖为生,经常跟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接触,在党对宁夏逃蒙难民政策的感召下,他提高了对党的认识,从1944年开始,为党做情报工作,并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李双双以经商贩碱为掩护,经常赶着小毛驴往返于三段地、察汗淖、盐池、陶乐,打探有关国民党宁夏当局的政治、军事情报。

他不畏艰难险阻,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勇敢、机智地穿过道道关卡,一次又一次及时把情报送到三段地工委。

他还在三段地和原陶乐县境内发展了几名党员,并建立了陶乐县党支部,任支部书记。

1947年3月,国民党侵占“三边”、盐池后,抓捕共产党员,三段地党组织遭到破坏。

6月7日,国民党宁夏当局根据情报得知了李双双是共产党员的信息,下达通缉令。

6月19日,陶乐县县长楼渊亭按省府密令派县警察局巡官马兴邦,伙同乡长李生俊、保长陈光先,乘李双双回家之际以抓兵为名将他逮捕。

当晚,敌人将李双双吊在房梁上严刑拷打,想从他口中得到共产党在三段地的情况。

李双双坚贞不屈,英勇斗争,始终没有暴露党的组织和同志。

天亮后,李双双被敌人残酷迫害致死,时年38岁。

李双双是中华民族无数革命先烈中的普通一员,革命信仰坚定,斗志顽强,为党工作不求回报、无怨无悔,面对诱惑坚贞不屈,他是宁夏人民的自豪和骄傲!中华民族伟大悠久的历史,由一代代英雄儿女热血谱就。

近现代以来,英雄故事尤为慷慨,民族史诗何其壮烈!他们或艰难求索,或奋斗奉献,或以身许国……奏响人生壮歌的最大信念和精神意志,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色档案 ┃。

山东女英雄事迹材料

山东女英雄事迹材料

山东女英雄事迹材料山东,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这里涌现了众多可歌可泣的女英雄。

她们以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书写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迹。

黄继光,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市,被誉为“东方壮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

1965年,黄继光参加越南战争,奋勇杀敌,始终坚守阵地。

1967年,他在一次交火中,中弹牺牲,年仅19岁。

黄继光的英勇事迹让人感动,他的智勇、顽强意志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王宏志,生于山东济宁市,是一位著名的抗震救灾英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王宏志作为一名消防员,迅速奔赴灾区救援。

他连续奋战多个日夜,救出了数十名被埋压的幸存者。

在一次救援中,王宏志不幸被压在废墟下,最终因内伤而牺牲。

王宏志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成为了社会的楷模。

孙杨,生于山东省辛庄村,是中国最出名的游泳运动员之一。

他曾荣获多枚奥运会金牌,并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孙杨立志于实现中国游泳强国的梦想,不断努力训练,克服各种困难。

他的坚持和毅力,鼓舞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才华横溢,词才独步,作品丰富而多样化。

李清照的诗词传扬开来,成为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她以豪放和自由的个性,以及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开创了词人写词的新境界。

陈景润,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是我国第一个从事核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是中国核工业事业的奠基人。

陈景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称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鼎鼎有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荣誉称号。

他的科学成就不仅对我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新一代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这些山东的女英雄们,以自己的追求和牺牲,展示了山东人民的勇敢和坚韧。

她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人勇往直前,充满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值得称赞的是,在这个伟大的地方,英雄们在各自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以自身的力量和智慧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祖孙三代谱写沂蒙红嫂传奇

祖孙三代谱写沂蒙红嫂传奇

淑贞和于爱梅的婶子却有4个孩子因营养不良 夭折。 后来,张淑贞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抗 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到1943年先后发展了20 多名党员。在于爱梅的父辈中,有9个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党员,有4人参军参战,1 名烈士。在这之后,张淑贞虽然年纪大了, 但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入党时立下的誓言,只 要身体允许,她就忙着做军鞋、纳鞋垫,给 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在于爱梅看来,母亲就 是这样,用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朴实传承 着永远跟党走的家风,用善良诠释着一名红 嫂的平凡和伟大。 受到奶奶和母亲的影响,2004年离开工 作岗位的于爱梅也走上了拥军爱党的红嫂之 路,她从母亲手里接过“红嫂的针”,成为 一名新时期红嫂。 在于爱梅的倡导下,“沂蒙红嫂协会” 成立。于爱梅还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 望老英模、老红嫂,为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 5000多双,做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 “从2011年开始,我到沂蒙红嫂纪念馆做 起了义务讲解员,义务做报告1000多场,向全 国各地的党员干部讲述我奶奶、我母亲的故 事。”于爱梅说,“我希望向大家传递一个 红嫂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奶奶和母亲‘爱 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精神感染和影响更 多人。”
(摘自人民网)HAPPY FAMILY arch 201706

来,但她坚决不同意。”在随部队突围时, 陈若克因行动不便被捕,在狱中,她和刚出 生的女儿被日军刺死。 “一个月以后,陈若克烈士和女儿的遗 体被秘密运出,奶奶看到已经血肉模糊的陈 若克母女痛不欲生,如丧亲女,硬是变卖了 家里的三亩半地,为她们母女置办了寿衣、 棺木,将她们葬在了自家的菜地里。” 在于爱梅看来,正是在奶奶这种无私奉 献精神的感染下,母亲张淑贞也为革命后代 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抗日战争时期,奶奶与 母亲一起开办了“战时托儿所”,亲手抚养 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长达三年 之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淑贞为了照 看好“战时托儿所”里的革命后代,把刚出 生的于爱梅的姐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却把 自己的奶水喂给了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 孩子。张淑贞告诉女儿,那个时候就算自 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就这样, “战时托儿所”的38个孩子一个都没少,张

夫妻双烈士

夫妻双烈士

夫妻双烈士——赵福基、马淑贞:赵福基(1909-1941)原名赵德庭,回族。

幼时随父读书、习医。

1927年与出生贫苦家庭的本村回族女青年马淑贞(1909-1946)结为伴侣。

1923年赵福基在泰安县泥沟小学当教员。

1930年行医,足迹遍于肥城县吴家店,东史一带。

1938年参加革命队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五区做民运工作,收交公粮,动员参军。

后任区长,带领全区人民开展游击战,是年马淑贞在丈夫的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

活动在三、五区,帮助各村成立妇救会,动员群众送子送郎参军参战。

只身潜入白马庙、十里铺、云山店、王卞等敌区侦察敌情。

时值地方革命武装短缺,她扮成农妇,去济南购取军火,密运宁阳。

赵福基在革命斗争中非常机智勇敢,常潜入白马庙、大辛庄、开元寺、沈家平、王卞等村,出没于日伪据点内,侦察敌情,巧抓俘虏。

群众称他是“英雄虎胆”。

1939年4月,他指挥区游击队支援八路军一一五师某部胜利完成大良王突围战。

在艰苦的抗日岁月里,他领导的五区成为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

1941年春,因叛徒出卖,在肥城县张楼村不幸被捕。

日伪军先封官许愿,诱骗赵供出抗日民主政府,他怒斥汉奸走狗,揭露他们的罪行。

后又遭严刑拷打,让他睡钉子床,叫狼狗嘶咬,但他仍没泄露一点党的机密。

同年6月3日伪县长王绍武令五区区队在白马就地将他枪杀。

他赴刑场时,看见老母亲悲痛欲绝,便止步安慰说:“娘,不要哭,儿不能行孝了,您老多保重。

我是共产党员,为受苦人翻身求解放去死,我甘心。

”他深情地与慈母诀别,又走向刑场并对群众高呼:“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赵福基在敌人的枪口下从容就义。

赵福基被敌人杀害后,马淑贞并没有因此而动摇革命。

相反她更坚定革命意志,她掩埋好丈夫的尸体,安排好母亲和婆婆,继续战斗,为国雪耻,为夫报仇。

同年抗日斗争处于低潮,斗争异常艰苦,随时可能付出生命,她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跟党干一辈子革命。

1945年,马淑贞任五区妇救会会长。

她深入农家以谈家常、啦苦情,启发姐妹们的觉悟,投入反奸诉苦,减租减息斗争,工作常到深夜。

宁阳红色文化故事

宁阳红色文化故事

宁阳红色文化故事
宁阳是一个富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红色文化故事。

宁阳的第一个红色文化故事是关于宁阳县的开国上将杨根思。

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一方指挥官,英勇作战,为人民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杨根思的事迹激励着当地的人们继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宁阳县的红军。

在长征时期,红军曾经在宁阳进行过休整和补给。

当地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持红军,提供食物和药品,为红军的长征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红军的战士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革命事业不畏艰险,他们的事迹感染着世世代代的宁阳人。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宁阳县的革命烈士。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勇敢的宁阳人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自由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英勇不屈的精神,成为当地人民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后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这些红色文化故事,宁阳传递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念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努力。

宁阳的红色文化成为了当地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源泉,也是宁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故事】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

【红色故事】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

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大家好,我是红领巾播音员李炳来。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支前模范——沂蒙红嫂明德英的故事。

重温那段历史感悟沂蒙精神1941年11月4日清晨,山东沂南县一位年轻的守墓妇女,刚准备抱着不足一岁的儿子出门透透气,就看见一位八路军小战士踉踉跄跄[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地向墓地这边跑来,一边跑还不时回头观望。

这位妇女见状,灵机一动,一把上去,把“小八路”拉进自己家,按在床上,并迅速盖上被子,就在她刚做完这一切的时候,房门被两个日本兵一脚踹开了。

日本兵逼问守墓妇女:有没有看见一个受伤的八路。

她指指嘴巴,又指指耳朵,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是个聋哑[yǎ]人。

两名日本兵却没有离开,打着手语再次逼问受伤八路军战士的去向。

守墓妇女胡乱朝西山的方向一指,两个日本兵信以为真,转身向西山追去。

她叫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

她和家人看到八路军一直坚持抗战,对人民一腔热忱[chén],从而对这支队伍怀有深厚感情。

搜捕[bǔ]的日军走后,伤员彭小春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伤员。

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将自己家里仅有的两只母鸡杀掉,熬成鸡汤给彭小春滋补身体。

闻到香味,明德英年幼的孩子们凑了过来,但是明德英却没舍得给孩子喝上一口鸡汤、啃上一块骨头。

在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彭小春的伤口基本痊愈[quán yù],他与明德英李开田夫妇二人告别,前去追赶部队。

虎口救下八路军小战士1942年10月,冈村宁次秘密集结了日军两个师团及两个旅团,妄图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再次进行残酷的“大扫荡”。

27日,日军手持步枪和刺刀,紧逼八路军山东纵队驻地马牧池一带。

手无寸铁的沂蒙百姓被赶进日军的包围圈。

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不幸落入了日本人的捕捉网内。

“九儿”——抗战母亲的另一种面孔

“九儿”——抗战母亲的另一种面孔

“九儿”——抗战母亲的另一种面孔作者:段崇政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42期高粱地里的土匪母亲19岁那年,“我奶奶”戴凤莲(九儿)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就此开启。

九儿一生“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敢于反抗,敢于斗争。

她从小裹了小脚,这双小脚和她出挑的外貌被单家选中。

这双小脚也让九儿和余占鳌的第一次见面怦然心跳,这双小脚挑着村民的口粮急行在高粱地间,最后鲜血染红了土地。

九儿从小受最封建的教育,可一个契机就让她解放了原本压抑的天性。

一场婚礼,冲淡了她所有少女时的绮梦,丈夫是个麻风病人,在黑乎乎的房间足不出户,她不甘心厮守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新婚几天,她一直手握一把剪刀拼命保护自己。

三天回门,她又遇到了土匪余占鳌,一场高粱地的欢爱让她彻底解放了自己,可当时她以为那只是一场梦,结果几天后,余占鳌为了她,杀了单家父子。

一场变故,一场县衙大审,九儿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装疯卖傻认了曹县令这个干爹,背靠大树好乘凉;被当时为了一头驴就把自己许配给单家的亲爹赶出了门。

后来所有的风言风语中,对九儿的风流成性颇多传闻。

和罗汉大爷,和黑眼,和余占鳌,和曹县令。

很多都成了谜,留给后来传说。

接着就是日军来了。

九儿最后的生命涅槃在高粱地里,作者写到“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粱……奶奶觉得天与地、与人、与高粱交织在一起……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的打在高粱的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一代又一代承受……”母亲倒下,儿子豆官顽强地活着,就像齐鲁大地上的红高粱,一茬接一茬,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沂蒙母亲”与战时托儿所接下来,另一种抗战母亲上场了。

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静静在山丘上的一个小村落。

村中有个老太婆叫王换于,村里人叫她王大娘。

自嫁到于家,王氏一直在家务农,如果没有抗战的爆发,她的生活或许就这样一成不变的走到尽头。

但是日本人来了,1938年11月,年过半百的王氏加入共产党。

寻访身边的红色故事记录

寻访身边的红色故事记录

寻访身边的红色故事记录今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趁着好天气,我们来到了但徕山游玩,山青水秀,景色美极了!忽然,一座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展现在我们面前,走近一看,原来是但袜山起义纪念碑。

这个纪念碑它是1987年为纪念很袜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建的高23米的纪念碑,徐向前题写“但袜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题写隶书碑文。

看着这座碑,让我心潮澎湃,想起当年的很袜山起义!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新泰、莱芜、泗水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在此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洪涛任队长,赵杰任副队长,黎玉任政治委员。

队伍以很袜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鲁中南地区,经过短期训练后,1月中旬,部队下山,沿泰安的茅茨、良庄向新泰进发。

途中,得知敌人要从大汶口去新泰便决定伏击敌人以打击敌人、锻炼部队。

部队从二、三中队中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由赵杰、封振武率领,26日拂晓隐蔽进入设伏阵地寺岭村。

下午15时,日军的一支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了伏击圈。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向敌人猛烈开火,排子枪、手榴弹,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打响了四支队抗日的第一枪。

但是战斗中,三中队班长杨桂芳在抽出大刀要冲上去砍鬼子机枪时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胸口儿壮烈牺牲,成为四支队创建以来的第一位烈士。

但袜山起义是山东省委直接发动领导的一次起义,发挥了山东抗战的源头作用、山东抗日队伍的种子作用,在山东首次打出了八路军的旗号,打响了山东省委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独立自主领导抗战的序幕。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到一九三八年六月间,全省共爆发了十余起较有影响力的抗日武装起义,而泰安地区这两场起义为今后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看着长埋在大山里的这些英雄,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些真的是来之不易,是先烈们为国捐躯,不怕牺牲,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沿着红色足迹一路走下去。

坚韧不拔,宁折不弯,大无畏精神的革命先辈事例

坚韧不拔,宁折不弯,大无畏精神的革命先辈事例

坚韧不拔,宁折不弯,大无畏精神的革命先辈事例
事例一: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有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在日照县北陈家沟村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

她就是党的好女儿——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惠恒智烈士。

她和同时被捕的女共产党员胡照松同志(五莲县人),先后跳入敌人早已挖好的坑内,尔后两人紧紧地搂抱在一起,被敌人活活地埋了,惠恒智牺牲时年仅22岁。

事例二:
杨靖宇,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自己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

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

事例三:
杨闇公在1927年的时候,杨闇公不幸被捕。

被捕后的杨闇公,遭受到了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但他有着极强的革命信念和意志,虽然他身遭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并对敌人说“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


之后敌人就残忍的将杨闇公的舌头割了,又砍断他的手,以及剜了他的眼睛,可想而知敌人是多么的残忍。

但就算如此,杨闇公仍然坚贞不屈。

由于杨闇公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就动了杀心,1927年4
月6日,杨闇公英勇就义、壮烈牺牲,当时他才29岁。

马永生传记

马永生传记

马永生传记保家卫国为己任,不虚中华好儿男1923年10月,马永生在山东省济宁市南阳镇出生,马永生一家人与周边的村民一样依靠捕鱼、拾柴维生,那时候的中国实在太穷太落后了,大多数人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幸福了,年幼的马永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哪里想得到这样的中国早已被日本窥觊已久。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马永生再次让我们回眸起那场水深火热的历史。

1931年9月18号,日本军国主义者蓄意制造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而东北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蓄意制造这场战争开端的地方,日本先沿津浦铁路向山东进犯,山东守军韩复榘不战而逃,从德州市北郊于庄一路攻占到赵庄桥,一路残杀无辜的群众烧毁百姓的房屋,制造了无数起惨案、血案,一时间烽烟四起,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

日第10师团于1937年12月26日占领济南,1938年1月1日占肥城、泰安,4日占兖州、曲阜,6日占邹县,11日占济宁。

战火很快就烧到了马永生的家乡,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马永生家乡的土地,烧杀抢掠带给山东大地沉重的伤害,一时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面对这样强悍的日军,马永生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更没有选择置身事外,马永生的大哥带头站了出来,组织了马闸村里的几名青年一起对抗日本军,就这样年仅15岁的马永生就在大哥的带领下开启了自己的抗日生活。

马闸村中生死战,微山湖上建奇功毛主席曾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谦让,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面对日本人残酷的暴行,马永生兄弟三人清楚只能怀着向死而生的信念,奋起与敌人抗衡才能保护家人活下来,也只有比日军更勇猛才能不被其击败。

于是三兄弟拿出仅有的钱简单购买了些马匹和枪支就上山起义了,“当时我们只买了6把手枪”马永生回忆道。

仅有6把手枪就妄想和日军对抗这和自取灭亡有什么区别,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宁阳县白马赵福基、马淑贞夫妇革命烈士事迹
赵福基:(1909-1941),回族,原名赵德庭。

宁阳县白马镇太平庄人。

1923年,赵福基在泥沟小学任教员。

1930年开始行医,足迹遍于肥城县吴家店、东史一带。

1937年,抗日救亡活动在宁阳全面展开,1938年参加革命队伍,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他指挥区游击队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某部胜利完成大梁王突围战。

在艰苦的抗日岁月里,他领导的五区成为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

1941年春,因叛徒出卖,在肥城县张楼村不幸被捕。

他怒斥侵略者和汉奸走狗,揭露他们的罪行。

后又遭严刑考打,他誓死保守党的机密。

同年6月3日,伪县长王绍武令在白马庙枪杀赵福基。

赴刑场时,他对群众高呼:“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赵福基在敌人的枪口下从容就义。

马淑贞:赵福基的夫人,她在丈夫的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帮助各村成立妇救会,动员群众送子送郎参军参战,只身潜入白马庙、十里铺、云山店、王卞等敌区,侦察敌情。

抗日武装军火短缺,她冒着极大风险去济南购取军火,密运宁阳。

1945年,马淑贞任五区妇救会会长。

她深入农家,启发姐妹们觉悟,投入反奸诉苦,减租减息斗争。

1946年7月14日,马淑贞在执行任务时,被土匪头子陈德山等包围,不幸落入魔掌。

土匪们先用刺刀刺腿肚、脚跟,后又剥去她的上衣,用铁丝穿透锁骨,刺穿乳房,割掉乳头,并下坠秤砣,牵着游街,逼她口供,但马淑贞紧咬牙关,一字不吐。

在一个夜里,土匪们将她押到住山庄八米多深的枯井边,先砍断她的手,脖子上拴上石头,后推入井内,又掀进石头,扔进燃着的麦秸,填上土。

马淑贞壮烈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