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进行的一种健康教育,
旨在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下面是一些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相关的常见名词解释:
1. 健康教育:指在学前儿童教育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儿童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提高对健康问题的认识。

2. 营养教育:指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培养他们合理饮食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 安全教育:是指教导学前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例如交通安全、家庭卫生安全、游戏活动安全等,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4. 情感教育:指引导学前儿童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促进情感稳定和健康成长。

5. 体育健身教育:是指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名词的解释,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这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和关爱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1. 体育: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锻炼和运动来促进健康和发展人体能力的活动。

体育包括各种运动项目和游戏,如足球、篮球、游泳、跑步等。

体育既可以是竞技活动,也可以是休闲娱乐活动。

2. 健康:健康指的是身体和心理的良好状态,包括身体的健壮、免疫系统的有效运作、情绪的平稳等。

健康状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3. 锻炼:锻炼是指通过体育活动和运动来增强身体的耐力、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

锻炼可以包括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和柔韧性训练(如瑜伽、拉伸)等。

4. 体适能:体适能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各方面的健康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灵敏度、柔韧性和体重控制等。

良好的体适能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加生活质量。

5. 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在体育活动中受到的身体损伤,包括扭伤、拉伤、肌肉拉伤、骨折等。

正确的运动姿势、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充分的休息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6. 营养:营养是指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维持健康和提高体育表现非常重要。

7. 心血管健康:心血管健康指的是心脏和血管的正常功能和结构。

通过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

8. 健身:健身是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的过程。

健身可以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核心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9. 瑜伽:瑜伽是一种通过体位法、呼吸法和冥想来增强身体和心灵健康的练习。

瑜伽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和内心的平静。

10.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模式。

体育和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阳光积极的心态。

体育与健康课程名词解释

体育与健康课程名词解释

体育与健康课程名词解释
1.健康教育: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和健康行为等,以达到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 身体素质:指个体身体机能的各种指标,包括有氧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度、柔韧度等。

3. 运动技能:指完成各种运动动作的能力,例如传球、射门、跑步等。

4. 体育锻炼:指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和锻炼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5. 健身运动:指通过有计划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塑造身材、增强免疫力等,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6. 心肺功能训练:指通过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肺适应能力。

7. 团体合作精神:指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相互配合、协作和合作,达到团体目标的精神。

8. 比赛精神:指在体育比赛中,追求胜利、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9. 伤害防护:指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受伤的发生。

10. 心理素质:指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耐力、毅力、意志力等。

- 1 -。

第七讲学前儿童体育

第七讲学前儿童体育

第七讲学前儿童体育一、名词解释1、体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也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社会现象。

2、基本动作:即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

3、幼儿韵律操:将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律动动作与徒手操的动作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的体操动作。

一般伴有轻松活泼、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感较强的儿童音乐。

4、体育游戏:也称运动游戏或活动性游戏。

三层含义:a、基本动作的练习、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以及运动技术动作的练习。

b、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有情节、角色、规则、娱乐性和竞赛性。

c、以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为主要目的。

5、早操活动:不能简单的堪称实在早晨做的幼儿基本体操,而是应该理解为“在早晨进行身体锻炼的活动的总称”。

★6、学前儿童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遵循0-6岁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7、体质:指人体的质量。

四个方面:体格、体能、人体的适应能力、心理状态。

8、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填空、选择。

1、体育的组成:广义--现代体育。

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狭义--学校体育2、体育的功能:生物功能---健身和社会功能---教育、娱乐、政治、经济、军事。

3、体育的手段:卫生因素、自然因素、体育活动、舞蹈摩抚、其它各项手段。

4、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适合与他们的动作练习主要包括:基本动作练习,基本体操练习、体育游戏活动、运动器械。

5、体育活动的任务:增强体质、发展基本动作、培养优良品德和性格、培养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6、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必须考虑幼儿的运动负荷问题,注意做到低强度、高密度、急缓结合、动静交替。

★7、影响体质的因素:遗传、变异、疾病、营养状况、生活环境与条件,其中最科学、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与身体锻炼是影响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模仿操: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活动、成人劳动、军事训练中的动作或动物动作挑选出来编成的体操。

模仿操,动作形象,容易理解,精确性不高,但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某些大肌肉群,促进动作的协调,激发幼儿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灵敏性等五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实质上是增强身体有关器官系统功能的过程。

3. 队列队形:队列队形是三人以上的幼儿集体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练习,听从统一的信号,进行协调一致动作的练习。

4. 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游戏主要各种基本动作组成,有一定规则和玩法,并要取得一定结果的游戏,是一种融和运动、游戏和教育指导的身体练习活动。

5. 体质: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

即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

6. 基本动作:基本动作又可称为一般身体动作。

这些动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基本模式,也是体育运动项目中身体活动的基本模式。

7. 幼儿体育活动结构:幼儿园体育活动结构,即组成幼儿体育活动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总和,包括过程结构和内容结构。

8. 徒手操:听教师口令或广播空手进行的体操练习。

不需要任何器械,不受场地设备限制且具有全面锻炼身体的价值。

9. 幼儿园体育教学:幼儿园体育教学是在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10. 户外体育活动:户外体育活动是除晨间锻炼、早操和体育课以外,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其他的户外体育锻炼机会。

11. 幼儿园体操练习:幼儿园体操练习是有组织有结构的成套身体动作练习,一般有儿歌、音乐或节奏伴随。

它是一种全身性的系统的身体锻炼活动。

幼儿园体操活动包括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

12. 课的密度:课的密度,又称“一般密度”,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概念

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概念

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概念【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概念】来到这个世界,每个儿童都是一张白纸,而体育活动正是培养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前儿童体育作为儿童在学龄之前的体育活动,关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概念,希望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深入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体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孩子们的积极影响。

一、学前儿童体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学前儿童体育的定义学前儿童体育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特定的体育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此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肌肉发展、心肺功能提升,并对其运动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 学前儿童体育的重要性学前儿童体育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欲望;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学前儿童体育还能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主要内容学前儿童体育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基本运动技能是儿童体育的基石,包括跑、跳、投、抓等动作。

通过适宜的体育游戏和练习,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孩子们可以逐步掌握这些基本运动技能。

2. 身体素质的提升学前儿童体育旨在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敏捷性和柔韧性等。

透过有趣的运动项目,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欢乐成长,不仅能提高身体机能,还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 意志品质的培养学前儿童体育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适度挑战的游戏和运动项目中,孩子们需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培养自信心和毅力,从而增强意志力和自制力。

4. 社交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体育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能够锻炼孩子们的社交能力。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考试复习题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考试复习题

20%以上,超过20 —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3 岁摆布白日不能控制排尿,或者在5 岁以后仍时常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主排尿,称为遗尿症。

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或者“注意缺陷障碍”。

养成份,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又称为产能营养素,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又称为非产能营养素。

20---25&的适宜环境中,为维持体温、肌张力和内脏生理活动的代谢过程所需要的热量。

:所含的必须氨基酸比较齐全且比例适当。

胡萝卜素最重要,其次为胡萝卜素C,在人体的结缔组织中,维生素 C 能促进原胶原纤维中脯安酸和赖氨酸的交联,促进伤口的愈合20 余种,其中钙、磷、镁、钠、钾、氯、硫7 种元素的含量少于了体重的万分之一。

深抑制,从而恢复得更快。

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前一种活动成为后一种活动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浮现越来越恒定和精确,这就是动力定型。

与保护性抑制过程发生矛盾,长此以往,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1:6考虑合理的采暖方式。

姿态等。

:身体素质有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耐力、柔韧等:是体格、体能发展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

体内也积极进行着恢复过称,同化作用也相应增强。

但整个过称中,消耗占优势,于是会引起身体疲劳和机能的暂时下降。

运动后,身体机能指标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经合理歇息后,物质的能量储备超过运动前的水平,从而提高了身体的机能。

否则运动就失去了体育活动的意义。

是指教师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活动,指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活动的名称及练习内容,领略动作的要领和做法的一种方法顺序体练习,以实现身体锻炼活动目标的一种方法。

它是体育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幼儿身体的基本动作技能和素质的发展。

(选择性反映和克服各器官、组织的机能惰性) ---平稳(身体各器官活动能力已达较高水平,且能保持一段时间) ---下降(身体锻炼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和恢复不足,身体浮现疲劳,活动能力下降)化和吸收。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答案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答案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答案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身体素质,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从小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而且,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提高幼儿的免疫力,增强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

在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培养自制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外,健康教育也是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健康,了解一些简单的卫生知识和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

总而言之,《学前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体育活动,幼儿可以拓展视野,增强自信心和合作精神;通过健康教育,幼儿可以了解生命的本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为幼儿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阶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学前教育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对他们的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各器官系统仍在不断发育完善。

适当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跳跃、攀爬等,可以锻炼他们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的骨骼也能得到更好的发育,增强骨质密度,为日后拥有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

当他们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会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有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且,体育活动还可以帮助孩子释放过剩的精力,缓解压力和焦虑,让他们的情绪更加稳定。

此外,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幼儿园或其他集体活动中,孩子们需要与小伙伴们一起参与体育游戏和运动,这就要求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协商、分享。

通过这样的互动,他们能够逐渐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在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丰富多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要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比如,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接力比赛、拔河比赛等团队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对于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克服恐惧,逐渐融入到活动中去。

家长在孩子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也不能缺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郊外玩耍,让他们亲近大自然,尽情地奔跑、嬉戏。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109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109

体育与健康之109个名词解释1、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6、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学前体育的名词解释

学前体育的名词解释

学前体育的名词解释学前体育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综合训练。

学前体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动作技能、身体素质以及社交能力,旨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在学前体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我们进行解释。

首先,学前体育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儿童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儿童学习体育运动的基础,包括跑、跳、投、接等各种基本动作。

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儿童可以逐渐掌握这些动作技能,提升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其次,学前体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儿童身体各项功能的发达程度,包括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等。

通过体育活动的锻炼,可以帮助儿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儿童常见的疾病。

另外,学前体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儿童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展示的交流、合作、协调等能力。

在学前体育中,适当的团体活动和合作训练可以促进儿童与其他小伙伴的互动,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学前体育也涉及到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儿童需要通过观察、判断、决策等认知过程来应对各种运动任务。

这种认知过程不仅培养了儿童的运动智力,还提升了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前体育中,还有一些特殊名词需要了解。

比如,动作教学法是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发展规律,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各种动作技能。

在动作教学中,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对于提升儿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非常重要。

另外,游戏是学前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儿童可以在玩耍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动作技能和社交能力。

学前体育的游戏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创新设计。

此外,学前体育的教师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为学前体育的指导者,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

他们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前体育中,还有其他与儿童相关的名词,比如儿童体能测试、儿童运动发展评估等。

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自己整理的重点)

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自己整理的重点)

一学前儿童生理卫生识记各个生理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泡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细胞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淋巴系统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感觉器官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概念生长——指身体各个器官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是能观测到的。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与完善,是机体在质方面的变化。

成熟——指机体的生长与发育达到一种完备状态。

儿童体格生长偏离的定义低体重——指学前儿童的体重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体重均值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消瘦——指学前儿童的体重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身高的体重均值数低两个标准以下。

肥胖——指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20%以上。

身材矮小——(又称侏儒)指儿童身高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身高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

理解各个生理系统的保健要点能举例说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学前儿童体格生长偏离的原因及预防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心理卫生的概念:心理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科学。

攻击性行为——一般将能引起别人的对立或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

遗尿症——儿童在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在5岁以后仍经常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主排尿,称为遗尿症。

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律障碍,它的基本症状是言语系统的肌肉痉挛。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失调”。

“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或“注意缺陷障碍”理解心理卫生的目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基本特征儿童期恐惧原因及预防暴怒发作原因及预防攻击性行为原因及预防拒上幼儿园原因及预防遗尿症原因及预防口吃原因及预防儿童多动症原因及预防吸允手指原因及预防三学前儿童营养卫生识记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的整个过程。

营养素——是指能满足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从事劳动所需要的热量,提供细胞组织生长发育与修复的材料的各种营养成分。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

1.足骨是由7块跗骨、5块跖骨14块趾骨组成的。

2.骨连接的方式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3.膜内成骨是指新生骨质表面骨膜内钙盐沉积,骨逐渐加厚,如面颅骨。

4.软骨内成骨是指软骨生长到一定体积,中间部分钙盐沉积,形成骨化点,向两端增长,其后两端又出现新的中心骨化点,经过钙化,成骨细胞不断造骨,骨因而加长,这也是在软骨逐渐被破坏的基础上缓慢形成的骨组织,如椎骨。

5.直接连接是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膜或软骨直接相连。

间接连接即关节,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方式。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关节面是指两骨相接触的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关节囊是指关节周围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封闭的囊,其腔隙为关节腔。

6.肺容量是指肺脏所容纳的气体量。

7.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基本相等,其进出肺脏的形式酷似潮汐的进退,故称潮气量。

8.肺活量:深吸气后作深吸气,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9.通气是指外界新鲜空气进入肺泡,又从肺泡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10. 消化是指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吸收则是经过消化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1.生长是指身体各个器官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是机体在量方面的变化,是能观测到的。

12.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与完善,是机体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13.成熟是指机体的生长与发育达到一种完备状态。

14. 低体重是指学前儿童的体重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体重均值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

15.消瘦是指学前儿童的体重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身高的体重均值数抵两个标准差以下。

16.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的20%以上,走过0%-30%为轻度肥胖,越过0%-5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

17. 身材矮小(又称侏儒)是指儿童身高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身高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性、灵敏性和耐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同时,体育与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本文将从运动的目的与意义、体育活动的选择和组织、运动技能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运动的目的与意义1. 促进身体的发育和健康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此外,适当的运动还可以增加幼儿的体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幼儿的免疫力,预防疾病。

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锻炼、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体育活动通常需要集体合作和团队协作,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幼儿可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对幼儿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体育活动的选择和组织1. 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体育活动的核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如追逐游戏、接力游戏、球类游戏等,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欲望,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2. 健身操健身操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体育活动方式,适合学前幼儿的身体特点。

通过跳跃、踢腿、扭动等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

同时,配合音乐的节奏,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3. 探索活动探索活动是一种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观察的体育活动。

比如带领幼儿走进自然环境,观察植物、触摸土壤等。

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运动技能的培养1. 基础技能的培养在幼儿期,基础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前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学前教育的众多领域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骨骼、肌肉、心肺功能等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如跑、跳、攀爬等,可以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骨骼的生长,使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体魄。

其次,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竞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毅力和抗挫折能力。

当他们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或克服一个困难时,内心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自尊。

同时,与小伙伴们一起参与体育活动还能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发展,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再者,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例如,教导他们正确的饮食观念,知道什么是营养均衡的食物,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同时,让他们了解到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和大脑发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个人卫生,预防疾病。

为了实现有效的学前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设施。

幼儿园应当拥有安全、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丰富多样的体育器材,如滑梯、秋千、球类等。

室内也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运动区域,如小型攀爬架、平衡木等,以满足不同天气条件下孩子们的运动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趣味性和游戏化。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枯燥的训练和讲解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相反,将体育活动融入到游戏中,让他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锻炼,更容易被接受和喜爱。

比如,组织一场“小兔子跳跳跳”的游戏,让孩子们模仿小兔子跳跃,既锻炼了腿部力量,又充满了乐趣。

教师在学前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合适的体育课程和活动。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3)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3)

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3)体育与健康名词解释45、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46、诱导练习:是指为了正确掌握动作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特点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简易。

47、辅助练习:是指为了发展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48、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

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练习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手段,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质量。

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

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以及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名词解释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一、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P30: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和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发肓则比较复杂,是指各组织、器官、系统在功能、技巧、心理、智力知方面的改变,是质方面的改变。

2.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P37: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以及重量等),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

3.身体指数评价法P40:是根据人体各部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数学公式将几项有关身体发育的指标联系起来,以了解童生长发育状况的一种方法。

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1.青枝骨折:由于儿童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

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

儿童的这种骨折称为“青枝骨折”。

2.脑震荡:颅骨没有受到损伤,只是因为外力波及脑部,使脑组织受到震荡。

3.必需氨基酸:组织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二十余种,其中有八种(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氨基酸。

4.合理膳食:就是全面地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平衡膳食。

1.佝偻病:是三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病,系因缺乏维生素D所致,使体内的钙磷不能正常吸收与利用,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骨骼畸形。

2.传染源:病原体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就会在体内繁殖,这种被感染的人或动物就叫做传染源。

3.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是学前儿童体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以全面发展学前儿童身体、掌握基本动作技能、学习初步的体育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为基本任务的学前儿童体育的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第一节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特点及其保健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各系统的配合下,起着支撑身体、执行动作、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作用。

2.骨骼系统由206块骨头连接而成,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3.骨的生长发育两种方式: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长骨的成骨过程中,即有膜内成骨,又有软骨内组织。

4.根据腕骨的多少来判断骨骼发育的年龄。

.5髋骨与骶骨、尾骨及韧带组成骨盆。

6.足骨是由7块跗骨、5块跖骨14块趾骨组成的。

7.骨连接是指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骨连接的方式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

8.膜内成骨是指新生骨质表面骨膜内钙盐沉积,骨逐渐加厚,如面颅骨。

.9软骨内成骨是指软骨生长到一定体积,中间部分钙盐沉积,形成骨化点,向两端增长,其后两端又出现新的中心骨化点,经过钙化,成骨细胞不断造骨,骨因而加长,这也是在软骨逐渐被破坏的基础上缓慢形成的骨组织,如椎骨。

10.直接连接是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膜或软骨直接相连。

间接连接即关节,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方式。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关节面是指两骨相接触的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关节囊是指关节周围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封闭的囊,其腔隙为关节腔。

11.学前儿童关节的特点:学前儿童关节的伸展性及柔韧性超过成人,故关节的活动范围大于成人;而关节的牢固性较差。

12.长身高时期,肌肉以增加长度为主;长体重时期,以肌纤维增粗为主。

大肌肉首先发育,小肌肉发育较迟。

新生儿肌肉的重量仅占体重的1/5,5岁达1/3,青春发育期比例近1/2。

13运动系统保健要点1.注意培养学前儿童各种正确的姿势,包括坐、立、行等。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骨骼和骨肉的发育。

3.预防骨折、脱臼、肌肉损伤等伤害性事故的发生。

4.经常晒太阳,促进身体对维生素D以及钙、磷等的吸收。

5.学前儿童的服饰与成人应有区别,要便于骨骼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美观。

14.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泡。

呼吸系统正是执行着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之功能。

15.上呼吸道(生理特点)具有调节清除异物的作用,可保护下呼吸道免受或少受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侵袭,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16.下呼吸道生理特点:1.婴儿肺泡间、肺泡导管间、肺泡呼吸与支气管间的侧支发育不完善,肺内动脉与小动脉壁的平滑肌发育不假使,这些均影响肺的呼吸功能。

2.在学前期,肺回缩力与胸廓缩力之比较成人小,即肺处于膨胀状态。

当需氧量增加时,由于肺缓冲气量较小,故易出现换气不足。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扩张时其厚度变薄,降低肺表面张力的作用减弱,防止肺泡过度膨胀而破裂;在肺泡缩小时其厚度增加,降低肺表面张力的作用增强,防止肺泡萎缩。

17.肺容量是指肺脏所容纳的气体量。

18.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基本相等,其进出肺脏的形式酷似潮汐的进退,故称潮气量。

19,肺活量:深吸气后作深吸气,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20.通气是指外界新鲜空气进入肺泡,又从肺泡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21.儿童呼吸型婴儿期---腹式呼吸;两岁时---腹胸式呼吸;7岁后混合式呼吸占大多数。

胸式呼吸仅在少数9岁以上的女孩中见到。

22.呼吸系统保健要点1.用鼻呼吸,使空气通过鼻腔,防止灰尘和细菌进入肺部,并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感冒。

2.掌握擤鼻涕的方法,防止由于鼻腔内压过大,而使细菌进入耳咽管,引发中耳炎。

3.注意保护嗓音,不要长时间唱歌、呼喊,防止声速因过度紧张而肿胀、变厚,感冒、咳嗽时要多饮水。

4.注意培养正确的姿势,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胸廓及肺的正常发育。

5.尽可能进行户外活动,室内要通风换气,寒冷地区或冬季尤其要注意吸取新鲜空气。

6.进餐时要小心,不高声谈笑,防止食物误入气管。

23.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24.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以及和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密不可分的,心脏连着血管,血管连着心脏。

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

25.淋巴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全身淋巴液进入静脉,是静脉回流的辅助装置。

26.新生儿的心脏约24g,大约占体重的0.8%;5岁时为4倍,9岁时为6倍,青春期后增长到12倍-14倍,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两次增快阶段,即2岁以前和青春期后期。

27.年龄越小,每分钟心率、脉搏次数越多。

心率、脉搏次数的个体差异较大,容易受儿童运动、口哨、体温升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脉搏增加常见于兴奋、活动后、急性感染、心动过速等情况,脉搏缓慢常见于眨眼时、伤寒、严重营养紊乱、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等情况。

一般来讲,支配以及活动的神经纤维10岁左右才发育完全。

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4岁前婴幼儿血压与4岁时大致相等。

4岁以后收缩压约为(年龄×2)+80mmHg);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脉压(即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30 mmHg-40 mmHg.收缩压大于120mmHg,舒张压大于80 mmHg应进行病因检查。

28.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脾、扁桃体组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全身淋巴液进入静脉、清除体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产生抗体等作用。

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能生成淋巴细胞。

12-13岁时,淋巴结已经发育完善,其防御和保护机能比较显著,表现在学前期常有淋巴结肿大的现象。

29.循环系统的保健要点:1.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以期改善学前儿童心肌纤维的收缩性和弹性。

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剧烈运动后一要喝大量的水,防止增加心脏负荷;注意不同体质的儿童在运动中的表现。

2.合理营养,防治贫血,注意摄入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避免过度的或突然的神经刺激,否则将会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正常机能。

4.儿童衣服和鞋袜不宜过小、,以免影响心脏活动和血液循环。

5.应有正常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以利于保护心脏。

30.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等。

31.消化是指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吸收则是经过消化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32.牙齿是咀嚼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发育乳牙现替换为恒牙,发育过程需要20年的时间,每个牙齿的发育时间不同,但体现出有一定的时间范围、一定的顺序及左右牙齿对称发育的总体规律。

33.乳牙由、下各4个切牙、两个尖牙、4个麿牙组成,共20个。

出牙顺序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麿牙。

34.自6岁左右开始出现第一颗恒牙,即第一麿牙,称六龄齿。

35.12岁左右第二恒磨牙,17岁—18岁以后出现第三恒磨牙,又称智齿。

36.3个牙列阶段。

即:从乳牙开始萌出到恒牙萌出之前(出生6个月到6岁)的乳牙列阶段;从恒牙开始萌出,乳牙依次替换,到乳牙替换完毕地(6岁—12岁)的混合牙列阶段;全部乳牙替换完毕,除第三磨牙外,全部恒牙均已萌出(12岁—15岁)的恒牙列阶段。

37.保持颌骨和牙弓的正常发育,是使恒牙能够正常排列的条件之一。

38.乳牙列阶段是龋病开始发生和逐年增多的时期,故要早发现、早治疗,防止乳牙早失造成恒牙错位畸形。

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第一恒磨牙的位置对于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非常重要。

39.婴儿的肠管较长,超过身长的6倍。

40.肠壁的屏障功能较差,肠腔内的毒素及消化不全的产物较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从而引起中毒症状。

41.肠的运动有钟摆式和蠕动式。

42.婴幼儿(尤其婴儿)容易发生肠套叠和脱肛。

43.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

44.唾液腺有3对,即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最大的一对是腮腺。

45.由于婴儿口腔较浅,又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唾液,因而出现流涎现象,即所谓的“生理性流涎”。

46.消化系统保健要点1.保持口腔卫生。

2.保护好乳牙。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保持进餐时的愉快情绪,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蠕动,提高消化能力。

5.定时排便,防止便秘。

6.孕期要注意营养。

47.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48.泌尿系统的保健要点:1.每天为学前儿童供应足够的饮用水,尿液的形成有利于尿管、膀胱、尿道的冲刷。

2.培养婴幼儿定期排尿的习惯,防止尿频和憋尿。

3.保持外阴清洁,无论男女儿童,尽早穿满裆裤;大便后、睡觉前应清洗,并要注意清洗方式。

4.要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49.皮肤具有感觉、吸收、体温调节、分泌排泄等生理功能。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还包括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附属物。

50.皮肤的生理功能:1.保护功能。

体温调节功能3.吸收功能4.分泌与排泄功能5.感觉功能6.代谢功能。

51.皮肤的保健要点:1.为防止尖锐或坚硬的东西损伤皮肤,学前儿童不宜佩戴任何首饰。

2.要根据气温变化、运动量大小等情况及时提醒孩子增减衣服。

3.在学前儿童可触及之处,不可放置炉子、开水、菜汤等物。

4.婴幼儿,尤其是婴儿,晒太阳时应尽量将皮肤暴露在温和的阳光下,不要在烈日下暴晒。

5.勤洗澡、洗头,勤剪批(趾)甲,保持皮肤清洁。

6.最好选择宽松、棉质、吸汗、柔软的内衣,小男孩裤子不用拉链。

52.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调节系统,它由许多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主要有:脑下垂体、肾上腺、甲状旁腺、胸腺、松果体、胰岛素和性腺等。

53.内分泌系统保健要点:1.要保证学前儿童有充足的睡眠,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2.防治碘缺乏病,常食含碘食物,提倡使用加碘盐。

3.不乱服营养品,防止性早熟。

54.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的。

免疫器官主要有脾脏、淋巴结、扁桃体、胸腺、骨髓等。

免疫器官能产生免疫细胞。

55.免疫细胞是人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主要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

淋巴细胞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组成。

免疫分子是具有免疫效应的物质。

两类:一类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对病原体有奶强的针对性。

另一种是补体,即一个多种血清蛋白酶系统,其免疫作用没有针对性。

56.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御感染。

2.自我稳定。

3.免疫监视。

57.免疫作用的种类: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58.免疫系统的保健要点:1.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减少污染源。

2.通过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合理营养等积极有效的方式,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积极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59.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60.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组成,它们把中枢神经和全身各器官联系起来。

植物神经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