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精选)
第二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 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对万物总是 采取无为而任自然的态度,但万物却无 不是由它所生。侯王若能学习道的这种 特性,也对社会采取无为而任自然的态 度,社会就会自生自化。老子认为,道 之所以可贵,也正是因为它对万物采取 “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态度。
46
老子常常强调“道法自然”,“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 然”,也即道是“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意思, 说明道对于万物,是任其自然发展,而并不 下达命令或妄加干涉,也就是采取无为的态 度。由于道本身就是以不干涉、少干涉为特 点的,因而,人们也应以之为榜样。学道, 就要任物自然,不妄加干涉,也就是对万物 采取“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 态度,即培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 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 的主宰者。
53
荀子以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应是“经纬天地而 材官万物”,“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 尽其美、致其用”。主张改造自然、利用万 物,以利于人类的生活。 荀子提出了改造自然的理想,是对人类的本 质力量的素朴理解,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 但他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他说:“君子之 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 其材”。事实上,利用万物,必须掌握万物 的规律,不理解万物的“所以然”是难以 “善用其材”的,这是荀子学说的不足之处。
52
荀子的改造自然学说
荀子强调改造自然的重要。他说:“大天而 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 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 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 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这里指出了 “制天”、“化物”、“理物”的理想,也 就是主张改造自然、治理自然。 荀子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庄子只是歌颂自然而不能理解人为的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所经历的一切告诉我们:相互依存才是我们所追求 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类的反思,我们相信, 人类有信心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环境永远是人类最 亲密的朋友.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2010 级 临床医学 0060班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演变规律 目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
时间可以追述到700万年前某一天,从那天起 突然出现了一个让地球无比纠结的问题,因 为人来了… 随着最早的人类出现,人与自 然的关系在不断演变,这就使得人成为了一 切环境问题的根源。
早期工业文明时期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产生了一 系列技术革命,从而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 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产生,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 使得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各种机械装置被发明出来,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社 会。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生 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也飞跃前进,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 足感,驱使他们不断创造出新技术去“征服自 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 夺。然而,这种征服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不和谐问题。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 个时期——征服阶段。
进入21世纪,“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关心的主 题,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一系列的绿色, 低碳工业相继出现。
正是由于我们的这些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缓 和,我们所预期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的被构建出 来。
探究这一系列变化的目的
自从人类的出现,自然界就被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经历了最初的崇拜与依赖;认识与了解之后的开发 和利用;为满足自身无止尽欲望的征服和索取;遵 循自然界自身规律后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我们应该 知道: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 “人本身是自然的 产物”,目光短浅的利用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 惩罚;破坏环境,必将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 类的未来面临困境。
了解人地关系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了解人地关系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人地关系发展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几个历史阶段,深入探讨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原始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自然环境中,主要靠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
在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通过狩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对自然环境没有造成明显的破坏。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农业社会阶段。
约6000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开始进行定居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人地关系。
农业生产使得人类可以在特定地区长期居住,从而形成了定居的村落和城市。
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稳定的食物供应,使人类逐渐过上了丰富的物质生活。
但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利用大量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并且进行了农田整理和水利工程等开垦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工业社会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转型。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化生产和大规模工厂生产,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资源的大量开采和能源消耗,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污染物,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工业化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人口急速增长,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第四个历史阶段是可持续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消耗的严重影响,并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和协调,旨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的能力满足其需求。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能源、农业、城市规划等,推动社会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

2、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的历史演变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基础上的, 它必然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与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一样,也是由异化走向对异化的扬弃的。
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对自身生活的认识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一)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出发,论证了人与自然认识关系的源起和变化。
对这一变化最经典的表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随着实践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也在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佐证。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自然的抽象认识经历了一下阶段:第一,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奴隶制社会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从事科学文化活动。
这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己逐步摆脱神话的想象,而更多相信以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探讨自然的本质。
此时,虽然人类己开始依靠自己的观察来试图认识自然,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自然的认识还缺乏科学的认证,而是处在朴素直观的猜测的基础上, 是一种直观觉察和天才思辨的结果。
这时,由于人们对人一神一自然三界认识仍带有浑然一体的特色,其自然观具有物活论、整体论、目的论的倾向,是一种有机论的观点。
所以,这时的自然观也是以有机整体的朴素辩证的唯物自然观占主导,当然也有神秘宿命的唯心自然观。
如,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活的具有内在秩序的有机体,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灵魂的、有生命的、有“心灵”的、“活的”世界。
这也就是常说的“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坚持“整体论”,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在对人与自然何以存在的思考上,他们基本认同“目的论”,即认为自然界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是有目的的,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 为了某种目的而运动。
这种目的论,最终往往导致世界是“神”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神”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或“第一推动力”。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生态环境 保护责任。
科技创新助力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境治理 水平。
环保技术
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协调。
06 跨文化视角下人与自然关 系思考
物种灭绝与生态失衡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物种灭绝,生态平衡被打破,给地球生 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把握现在,积极应对挑战
倡导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环境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中国学者在人与自然关系 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理论探讨、实证研究 等方面。
2
国外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与自然 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生态学、环境伦理学、 哲学等。
3
国内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共同 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深入发展。
02 古代人与自然关系
环境破坏转移
全球化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加剧了当地的环境破坏。
跨国生态问题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问题已超越国界,需要全球共 同应对。
气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台风等)频发, 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对自然的初步认识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对自然 现象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解释,形成 了一些朴素的自然观念。
人与自然.

当今全球严重关切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污染 9、海洋污染 10、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会如 这果 样人 ?类 ?再 ?这 样 下 去 地 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样的城市我们还能生活 吗???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4.生态文明时期:工业文明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的 进步,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随之,一种新的文 明—生态文明呼之即出。它要求人们通过对生产 和生活方式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以改善人与自然 间的关系,也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 的生态观,制定相应的环保法则,保障人与自然 关系的良性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 关系开始缓和,人类致力于自然环境的净化与美 容,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生态链条的完整,走可持 续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生 态价值观为指导的和谐共处关系。
人与自然
人与自人与自然然的关系
• 基本关系
• 一:人离不开自然
• 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 三:人能改变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 1.远古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人们使用木器、石器、骨器等直接从大自然中获 取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口较少。对自然界的 破坏也不大,而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也微乎其微, 人与自然还处于原始的统一体中 • 2.农业文明:时期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 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变还未超出自然的负 荷,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可以自行恢复,人类大 部分的活动仍受自然因素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 尚处于平衡时期
未来方向
•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 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 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 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 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 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 环境的有效保护。 •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认识演变-自然辩证法

自然的能力。
技术应用:蒸汽机的应用,标志了人成功地实现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电力的使用现实了人对自然的支配。推进了一批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创造巨大物质财富,迎来了工
业文明。
技术的变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属性。“人工自然”就是人的基本属性的表现。
共通性原则
概念: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认识: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起的种种灾难危及到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的。
总结:命运和使命同一,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评价、检测地球变化,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
公正性原则
概念: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内容:当代人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剥夺了子孙后代公平享用资源的权利。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挥霍和浪费限制了另一些国家公平享有资源的可能性。
方法: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建议人们通过国际公约和国家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观念的转变
1)控制自然观念具有了双重含义,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内在自我的控制。内在自我的控制,即:只有对人自身能力发展方向和后果进行何地控制。
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依靠原始生产经验获得的技术,如火的应用、动物驯养、工具制造等,使得人类扩大了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应用技术的目的:为了生存需要,直接利用,获取自然界浅层物质。
结果: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人开始向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不安定的生产方式向农业社会过度。
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方针、政策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演变: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在)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其分布来看,
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
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整体仍和谐,但开始出现变化;出现了阶段性的和区域性的不 和 谐;人类开始出现顺应自然的系统思想。
※
1.1.3 工业文明时期
※
- 18世纪迄今
时段
生活方式及特点
-社会生产力存在质的变化;自然资源被大规模消耗,污染物任 意排放,能源枯竭,水资源污染严重,动植物物种灭绝.......
人与自然的关系
※
2.从人和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出发,关注生态平衡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对生态的破坏仅仅 是作为一种可能性而存在。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从人和自然内在统一的 观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无他观点,还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所造成的 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他们所处的工业化时代,关注生态平衡问题, 并揭示了生态破坏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机制。
发展
内涵
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 互 依存,相互促进,实现协调和统一。
※
从生态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强调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 平衡,即生态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 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 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保持。
※
从经济属性定义
强调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仅要 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更注重经济增长的 质量。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要力求实现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要素的和谐统一。
LOGO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xx科技大学 xx 副教授
章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视角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
※
1
2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讲解学习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历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是简单地依赖自然环境中的资源来生存。
人们靠打猎、采集食物、建造简单的栖息地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平等与和谐的,人们尊重和依赖自然,同时也尊重生态平衡。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与控制。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有持续的食物供应,但农耕也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和谐的因素,人们对土地和水源进行管理,尊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并遵循季节变化。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更深刻的变革。
大量的机械化生产和化工过程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森林砍伐、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紧张的时期,生态平衡被忽视,环境问题变得普遍。
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普及。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计划,限制工业活动的污染和资源消耗。
人们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个人的幸福和健康十分重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与自然的亲密联系,接触自然,享受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户外活动和生态旅游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世界各国签署的巴黎协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重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鼓励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在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起伏和挑战,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障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典型事例

人与自然的典型事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人类的漫长进化史中,人类不断地与自然界交互、竞争和合作,形成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和活力的典型事例。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代表性案例:一、农业革命约10000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
这一过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人类开始种植作物、驯养动物,并在自然中建立了人工环境。
虽然当时人类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但这一转变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让人们可以在自然条件下生存并逐渐发展。
农业革命也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古埃及的灌溉工程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尤其是其灌溉工程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Nile River是古埃及的命脉,在无数次的洪水之后,人类开始修建堤坝、排水渠和灌溉设施。
这些工程不仅为古埃及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创造了不少工作机会和经济利益。
而这些工程中的主要劳动力都是奴隶和农民。
三、阿拉伯的绿洲文明由于中东地区大多数地区缺乏水源,因此先民在沙漠地带开辟出了一片片的绿洲。
沙漠地区并不寂静无声,而是有很多种具备自适应能力、适应极端环境的动植物生存。
这样,先民们就利用了沙漠中的资源,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文明——绿洲文明。
绿洲中至今仍留存有大量的宫殿、城堡、开垦的薄片田、灌溉渠和商业船只,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这个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四、南丹河的治理南丹河是一个重要的支流,河流弯曲、河谷狭窄、地形陡峭,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河流地貌,天然的美景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但由于南丹河流域的人口逐渐增多,生产生活用水日益短缺,为了治理这个河流,渐渐出现了一种“生态河谷治理”的团队。
这个团队由政府和专业生态环保机构共同组成,旨在保护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治理南丹河的过程中,这个团队用了新型的水源管理和分布告诉科技,同时还注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五、中国古代的良渚文化中国古代的良渚文化考古遗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文化遗址之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迁

亚里士多德写了<<第一哲 学>>,提出了“本体论” 哲学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写了<<天体运行论>>,冲 击神学的“地心说”,
从此科学开始大踏步向 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 系也向新的阶段发展。 。
二.人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阶段 人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阶段
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气 机以后,人类和自然 的关系就进入了征服 阶段,人类开始向自 然无休止的索取,改 造。
• 工业: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 所代替。 • 矿业:人类开始对矿产进行大规模开采、冶炼、 合成,凭借机器实行机械化流水线生产。 • 农业:工业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同样是工业化的, 大量使用机械、农药、化肥和塑料地膜 。
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以往社会不可比拟的物 质财富,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自信心 。使得 人类由过去的恐惧自然、崇拜自然,转变成 为所欲为地支配自然、征服自然。
当人类陶醉于“胜利” 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 是自然界的种种“报复” 与“惩罚”:温室效应 加剧,酸雨污染,资源 短缺、森林破坏、耕地 减少、土地沙漠化、生 物物种灭绝……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已超出 自然界的再能力和自我调节 能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最终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类清醒的认识到,如果继续按传统发展道 路走下去,人类文明将全面崩溃,人类将面 临灭顶之灾。
那么,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应 该怎么做呢?
我们必须实现下列几项关键的转变:
• 人口方面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的世界人 口转变 • 能源资源方面向生产和使用的高效率以及更多的 依靠可再生能源的转变。 • 经济方面向持续发展和利益的更广泛分配的方向 转变。 • 政治方面向南方和北方,东方和西方之间以互利为 主的全球对话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