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内容(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内容(全)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礼乐文明的确立1.西周(1)建立者:周武王(2)时间:公元前1046年(3)战役:牧野之战(4)都城:镐(今陕西西安)2.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制度。

3.西周采用分封制、宗法制好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4.分封制(1)实行的原因:为了有效地管辖广大被征服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

(2)受封对象:周王的亲属、功臣等。

(3)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

(4)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5)作用: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6)基础:宗法制。

5.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2)核心: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封侯。

(3)实质: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4)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王朝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7.礼乐制度(1)制定者:周公。

(2)含义: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不同等级的贵族,所能享受的乐目、使用的乐器及其组合各不相同。

(3)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秩序,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

(4)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与创造性。

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一首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耕地制度和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进步。

例如,灌溉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的产量;轮耕制度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农作物的选育和耕作管理的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

2.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技术十分发达,主要包括丝绸、棉布和毛织品等方面的制作。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品之一,通过养蚕、缫丝、织造等工艺流程,制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品质的丝绸;棉布的种植和纺织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棉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毛织品则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3.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先进,主要体现在木制船舶的制造和海上航行的技巧。

中国古代造船工艺十分精湛,如龙骨船、帆船等。

海上航行包括航海技巧、航行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印刷术和纸张的使用:中国古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印制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另外,纸张的使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科技发明,不仅使书写更加方便,还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工艺和手工业1.陶瓷制作: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以瓷器为最。

瓷器采用高温烧制,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艺术风格,如青花瓷、白瓷、五彩瓷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瑰宝之一2.金属加工:古代中国对金属加工十分擅长,特别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

铜器以青铜器为代表,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被广泛应用于礼器和日常生活用具;铁器的制作也很先进,如铁锅、铁钉等,提升了生活质量。

3.丝织和刺绣: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纺织技术之一,丝绸的制作和装饰品的刺绣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艺术效果,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标志。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教育1.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溢着仁爱、礼仪和孝道等思想。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基于儒家的价值观,使得教育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八上历史第四单元核心知识

八上历史第四单元核心知识

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第13课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背景、原因)2.爆发(第一阶段):1919 年5 月4 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3.口号: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性质);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废除二十一条;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⑤要求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扩大(第二阶段):1919 年6 月3 日,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

5.初步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的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7.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1921 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3.中共“一大”(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③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④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4.中共“二大”(1922 年7 月上海)内容:①大会重申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②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

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

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三、北方的民族融合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知识树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4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知识树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4


30、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31、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而用心却可以做到完美。

32、如果上帝没有帮助你那他一定相信你可以。

33、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34、珍惜今天的美好就是为了让明天的回忆更美好。

35、只要你在路上,就不要放弃前进的勇气,走走停停的生活会一直继续。

36、大起大落谁都有拍拍灰尘继续走。
挺进大别山 战果: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南京 和武汉
意义: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由守转攻的转折点
第十八课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歼敌人数
意义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948年11月
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 55万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 境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

1、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2、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3、永远不要埋怨你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

4、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5、通往光明的道路是平坦的,为了成功,为了奋斗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努力。
目的
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
2 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成果: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和平建国
的《双十协定》
分歧: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 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第十七课
全 面 内 战 爆 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提纲(历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提纲(历史)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原因:(1)中华民国政治混乱;思想领域:尊孔复古(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典型内容: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6.评价:(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7.新文化运动“新”在哪?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注:1919年以前中国像西方学习的三阶段第13课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时间、地点、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表现:(1)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2)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商人罢市。

2.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1)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复习

近年来,每当9月18日,沈阳都要鸣 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九一八事件纪念馆(沈阳北郊柳条湖)
知识梳理
时间: 地点: 结果: 影响
1、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柳条湖
只有四个多月,日军侵 占了东北三省(?)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①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日本侵 略的局部抗战。 ②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八路军的臂章、胸章
新四军的胸章、臂章
知识梳理
5、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六周之 内屠杀军民30 多万人,体现了日本法西斯的 凶残和野蛮。国民政府迁都 重庆 。
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
李自健说:日本少数右翼势力企图否认南京大 屠杀和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的做法绝对不能接受,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把这段悲惨的历史展示给 世界人民看,我要将画展进行到底。
第四单元复习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9——1937.7——1945.8)
中考导航
识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中共 “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 理解:了解西安事变,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 历史作用; 运用: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 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 矿……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歌曲中“那个 悲惨的时候……”是指( )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七七事变 2、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重大胜 利是(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第四单元:两个文明的初次交锋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两个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初次交锋。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宗教、艺术和社会制度。

古希腊文明则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具有重要的哲学、政治和艺术成就。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学生将了解到古埃及是如何依靠尼罗河的农业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借助于法老王的管理和领导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2.探究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和特点。

学生将研究希腊城邦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到这一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到希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3.分析古埃及与古希腊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通过对两个文明的比较,学生将明白它们在艺术、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相似点与差异点。

4.了解古埃及的神秘石碑——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和对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学生将回顾罗塞塔石碑的被发现的历史,以及它在解决古埃及象形文字难题中起到的作用。

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同时,学生将提升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希望本单元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他们对世界文明的多元理解,培养他们积极的历史观和国际视野。

本单元教学时间预计为2周。

谢谢!。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线索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直到取得抗战的彻底胜利。

中国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知识要点第15课: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1、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

2、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广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5、1935年夏,日军侵入华北,策划一系列事变,统称“华北事变”。

6、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

7、九一八事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8、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避蒋抗日。

9、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

经双方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这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形成。

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1、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年8月13日,日本进攻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

3、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日军占领上海后,分两路进攻南京。

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

5、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达30多万人。

6、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7、1940年夏的宜枣战役中,第33集团的张自忠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框架】【重点梳理】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概况(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3)口号:民主与科学(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延伸】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现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表现在维新变法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人教统编版中考总复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知识点归纳

人教统编版中考总复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单元知识网络新代的曙光一、新文化运动1. 开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2. 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4.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5.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6.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二、五四运动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 时间、地点:前期——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北京;后期——1919年6月5日,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3.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中国共产党诞生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⑴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⑵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⑷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①主要内容:通过党纲、中心工作、成立领导机构②意义: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 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低纲领3. 工人运动高涨:京汉铁路大罢工【基础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各个事件的探索阶级不同。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探索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

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主要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戊戌变法——《时务报》《国闻报》;辛亥革命——《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⑴道德: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⑵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陈独秀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⑶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难忘九一八1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共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掌握)2、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派出到西安调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战取胜的关键,即全民族抗战)3、1937年12月,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的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4、影响: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在民族危机空前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第16:血肉筑长城1、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1.阶级矛盾加剧,国民经济危机:清朝晚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落后,商品经济扩展,出现了工业、商业资本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生活更加苦难。

这一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深重的危机期,重大事件频频爆发,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

2.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加强: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对于俄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列强?来说,中国看作是他们殖民扩张的最佳目的地,最终中国成为了帝国主义的一个生产领域和一个租借区域。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思路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群众斗争,利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将城市与庄园包围,削弱敌人力量。

使革命力量在农村基础上壮大,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2.统一战线的思路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路线。

在革命时期,联合各个阶级力量,纠合党外政治力量,主要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人以及改良主义者等。

借助统一战线的力量,打击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敌人,共和国才能顺利成立。

3.中国特点的思路中国特点是共产党实践的重要思路。

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必须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而不是整拉别国的模式,即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原则。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是由孙中山所发起的。

受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主张的影响,孙中山逐渐倾向于结合工人阶级和农民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主义、人民共和”,以实施三民主义为目标,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发动了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叛变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主张,进而向共产党发动了血腥的围剿。

这样,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红色中国的诞生时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八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八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上·单元知识梳理】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内容要点: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5、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2)提倡民主和科学(3)新文化也是一场文学革命6、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内容要点: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知提示: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重点:五四运动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扩大:时间:6月5日主力:工人群众地点:北京——上海形式: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5、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内容要点: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2、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1~4单元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其中包括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实现及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其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过程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表现英勇。然而,随着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革命失败。此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毛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另外,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成为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长征途中,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最终胜利会师陕甘宁,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此外,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九一八事变等重要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