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首》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走近杜甫(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2、小组诵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4、精读作品,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作。
(2)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读探究
(一)观官吏之举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体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样叙事的?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四、链接现实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注音
怒号()挂罥()突兀()
布衾()俄顷()丧()乱
广厦()见()此屋长()林梢
三重()茅沉塘坳()庇()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合作探究】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有何现实意义?
【当堂演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
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
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
2.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该怎样解释?
3.默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的几句诗。
4.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5.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