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东方言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2002年第4期353—361页(2002年10月24日出版于北京)
读《山东方言研究》
赵日新高晓虹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北京100083) 提要本文介绍了钱曾怡主编的<山东方言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并就一些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山东方言官话

<山东方言研究>钱曾怡主编,副主编张树铮、罗福腾,齐鲁书社2001年(以下简称<研究>)是山东汉语 方言调查研究的一次世纪性工作总结,是山东方言综合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是官话方言研究 的一部力作。 <研究>全书61万余字,分为概论编、现代编和历史编三卷。 概论编分为四章,论述了山东方言的产生、地位和影响,介绍了山东方言的特点、分区以及 研究概况,最后附有1949年以来山东方言研究的论著目录。在本编第四章第二节中,作者归 纳了山东方言研究的几个发展趋势:由以语音为主到语音、词汇、语法的全面铺开,从单点调查 到成片的特点比较,从共时的方言研究出发进而探索汉语演变的历史,方言研究与地域文化相 结合,以及方言研究中引入现代化研究手段。这些不仅是山东方言研究的趋势,也是全国汉语 方言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现代编分为三章,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山东方言的特点和内部差异。 第一章语音部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还附有24幅山东方言语音地图。在介绍各区片基本情 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字组连调和轻声变调的特点、类型及其地域分布。第二章词汇部分 选择山东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语分类说明,如“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有关的特殊词语”、“与 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的特殊词语”、“与生活习惯、民俗有关的特殊词语”等,并列出10个方言 点的1000词语对照表。第三章语法部分扼要分析了山东方言的语法现象,如丰富多样的动词 后缀,人称代词“我、俺、咱”和“你、恁、您”的异同,指示代词的音变模式,一些表示特定语义的 句法结构,可能补语,把字句,比较句、被动句,等。 历史编也分为三章,利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周云炽的<韵略新抄便览>、张象津 的<等韵简明指掌图>、张祥晋的<七音谱>以及其他一些文献材料,描写归纳出清代山东方言的 语音、词汇、语法特点。 贰 <研究>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重点在于对山东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并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改进,这一点在山东方言分区中体现得比较突出。1985年, 钱曾怡等发表<山东方言的分区>,把山东方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下分为东莱片和东潍片,西 区下分为西齐片和西鲁片。虽然概论编第三章第二节“山东方言的分区”仍采用这一结论,但
2002年第4期
・353・
万 方数据
又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分区标准进行了改进和补充。 一、1985年的分区标准为六个语音特征,《研究》也是六个,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有五个特 征是一致的,但把1985年“‘笔’字的韵母”,改为“三个单字调的类型”。 二、东区分片标准1985年有八条,《研究》有十条,增加了“古日母止摄字的读音”、“阴平调 值”和“上声调值”等三条,去掉了“知庄章组甲类字的音值”一条;西区分片标准1985年有五 条,<研究>有七条,增加了“古止摄以外的日母字读音”和“去声调型”等两条。 新增加的主要是声调方面的特点,反映了近几年山东方言声调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样就 使分区的语音标准在声、韵、调三个方面更为均衡,更为全面。 三、1985年的分区没有考虑用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分区结果。<研究:》则用山东省 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分区结果。<研究>(23页)指出,山东龙山文化的六种类型,与今 天的山东方言分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山东方言分区与龙山文化类型的对应关系
尖 音
ts‘
S C

C‘


荣成型 烟台型 龙口型 菏泽型
日照型
ts t口
t∥


c‘

C 口
tl
ts

ts‘



C‘
t口
t口‘
tO l
tO‘0 l‘0
t! tl
垤 诣
s s
诸城型
比较来看,荣成型是最早的,其精组细音字还没有腭化,仍读[ts】组;见组细音字声母则较 中古有所发展,已不再是[k】组,而是腭化为舌面中音[c]组。பைடு நூலகம்泽型是汉语方言中尖团音读音 最普遍的一种,团音已经完全腭化,但尖音仍然没有腭化。龙口型的尖音和团音都已经开始腭 化,但尖音腭化为舌叶音,而团音腭化为舌面中音。诸城型的尖音读音比较特别。 从全国方言来看,大多数地方的见组细音腭化往往较早,精组细音字腭化较晚,最后是尖 团音合流,荣成型、菏泽型都体现了这一点。根据山东方言中尖团音的读音情况,可以把中古 以来尖、团音发展的过程概括如下: 尖音:精组细音ts—— 团音:见组细音 t,——t口
面的。
二、儿化。提到儿化,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北京话韵母的元音卷舌现象。汉语方言中的儿化 音变形式及其对前面音节的影Ⅱ向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 大体说来,儿化大致有如下类型:(1)“儿”音节附着在前一个音节的末尾,成为前一个音节 的韵尾(如吴语徽语的[D】、[n】,四Jll'f-"寿的[L】,兰州的[m】)或使前一个音节的元音带上卷舌 动作(如北京的[r】);(2)“儿”音节使前面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如山东平邑的“小辫儿口ia
・354・


万 方数据
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研究>第一章语音部分“声母专题分析”中的第一个专题即“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今 读”,介绍了“知庄章声母的读音现状”、“知庄章声母的读音与其他声母的交叉关系”以及“知庄 章声母的读音与<中原音韵>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青岛方言正好也完全分甲乙两类声母,几 乎所有的常用字也都与《中原音韵>吻合”。(47页)这就说明,《中原音韵>中知庄章三组声母 分为两类确实是可能的。 二、尖团分合。尖团音合流也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尖团分合的具体过 程,从山东方言中可以找到许多线索,也是《研究>重点讨论的一个专题。书中讨论了三项内 容:各方言点的声母读音类型,尖团音与其他声母的分合关系,团音字的文白异读。山东方言 尖团音的读音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50页) 表二 山东方言分尖团的类型
2002年第4期
.355.
万 方数据
所限,很难说明调值上的变化,也无从了解声调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研究>把单字调和连读调 结合起来研究山东方言的声调,为我们了解声调的具体变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 章丘方言只有老派有入声调,新派已经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改归上声。这一变化一方面是因为 上声和入声的调值十分相近,一为[]】55,一为【1]44;另一方面,二者的连读调在老派的方言中 已经合并。这就使二者在语流中难以辨别,最终单字调也发生合流。再如,山东许多方言,如 博山、莱芜、桓台等,阳平与上声已经合并,而大部分地区连读调都具有“阳平+上声”与“上声 +上声”合并的特点。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连读调值的合并是单字调合并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儿尾和儿化韵。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集>中,一些韵脚字使用标有“儿”字的儿化韵脚, 如“灯儿、风儿、更儿”等,并且,还有一些韵脚字未标“儿”宇,如:“眼、款、茧、点”与“改”相押, “捆、鬼、嘴、水、本”等字相押,显然,如果没有儿化,这些字是不能押韵的,可见,当时淄川I方言 已经有儿化韵了。而且,由于部分字仍带儿尾,说明当时的儿化与今淄川I方言的儿化变韵不完 全相同。由于大部分的儿化韵不加儿尾,又说明这个“儿”并不是一个儿尾词缀,在语音上已经 融入前一字,其读音应与今北京话的儿化韵相近。张象津的<方音土字辨>中也提到了儿化现 象:“亦有因言之轻重而互讹者。如馆拐、廪里实两音,乡俗轻言之则一字。因其轻言既久而复 交还其本音,或名物互舛,有以馆为拐、以里为廪者矣”。<研究>指出,这里的“轻言”相当于现 代所说的儿化韵,即儿化时“馆拐、廪里”同音。清末民初高密人张祥晋的<七音谱>中记录了当 时高密方言中幼儿语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与现代山东方言中存在的儿化变韵正好一致。 这些都是研究山东方言从儿尾、儿化到儿化韵发展的珍贵材料。 肆 (研究>中所揭示的一些语言现象,不仅对我们深入认识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有重要价 值,对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也很有意义。 一、尖团的概念。在一些现代汉语或语言学概论教材中,常常把尖团音定义为:[ts】组声 母拼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的为尖音,[t口】组声母拼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的为团音。从这一定义 出发,就会得出北京话只有团音没有尖音的结论。但实际上北京话尖团已合流,根本无所谓尖 音和团音。更为麻烦的问题是,这个定义难以概括汉语方言中尖团分混的各种复杂情况,如山 东方言中分尖团的读音类型有六种,上述定义只管得住一种。山东方言分尖团的情况说明,分 尖团既有特定的汉语音韵条件(限于古精、见两组),又有共时的语音条件(在今细音韵母前), 因此,尖团定义必须同时照顾古今两个方面才能说得比较圆满而周到。在汉语音韵学领域,罗 常培先生(1963)第一个从音韵学的角度区别了尖团概念,在文字表述上,以《汉语音韵讲义> (丁声树、李荣1984)“所谓‘分尖团’是说精组和见组在今细音前有分别,读音不同”的说法最 为精练。尖音和团音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没有尖音,也就无所谓团音。据此可见,“北京话 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的说法,从方言的古今比较或方言之间的比较的角度来看,都是比较片
k——
C——t口
在不同的方言中,尖团音变化的速度不完全一样,因此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读音。不过并 不是所有方言都是尖音腭化早于团音,如烟台型,精组细音已经腭化为舌面前音,见组细音还 只腭化到舌面中音。 总的来看,山东方言丰富的尖团音读音类型既能体现尖团音发展的主流,也表明语言现象 是异常复杂的,并非所有方言都向着同一方向发展变化,因此,研究语言必须充分尊重语言事 实,不能主观臆断。 三、声调的变化。山东方言大部分地区四个声调,部分方言点三个,少数方言点五个,其中 五调的方言都有入声,四调的方言个别有入声,如章丘、邹平、桓台、利津。保留入声,也是山东 方言反映早期汉语特点的一个方面。这些方言中读入声调的字都是中古的清声母入声字,而 浊入字与北京话一致,分别归阳平和去声。这说明,清入字比浊入字变化晚。 以往谈到声调的变化,主要是从调类的角度说明,比如: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但由于材料
东 区
西 西齐片 城子崖类型

东莱片 杨家圈类型
东潍片 姚官庄类型 两城镇类型
西鲁片 尹家城类型 鲁西南类型
此外,从扬雄<方言>中的有关记载也可看出,东齐、海岱的一致性很强,齐和鲁也有不少共 同点,海岱方言和鲁方言则有明显的过渡性质。(23页) 显然,考古文化类型与扬雄《方言>中的方言分布所反映的方言类型与今山东方言的区片 分布有相当强的一致性。 <研究>在地图制作方面也作了一些改进。 一是图标设计更为合理,效果更好。在山东方言的分区图中,<研究>将1985年西鲁片的 图标@改为o,虽然改动很小,但效果却很明显。在地图上,西鲁片与西齐片、东潍片的界限更 为清晰,却仍然保持了西区以白色为底色,东区主要以黑色为底色的特点。其中,西齐片用白 圈o,西鲁片用圈内加十字④,东莱片用黑圈●,东潍片用半黑半白的Q。前面曾提到,东潍片 和西鲁片都具有过渡性,这一点在图标中也得到反映,可见作者的细心和严密。 二是力求在地图中表现更多的内容。1985年的图二“争抄生蒸超声的声母”的用意在于 表现古知庄章三组是否分为两类。《研究>中改为“增争蒸”的声母,除了知庄章三组的分类,还 表现了精组与知庄章三组之间的分合,并且不只体现音类的分合,把具体的音值差异也通过地 图表现了出来。同样是表现尖团分合,1985年图六只体现尖团分、合两类,《研究:》的图五既表 现分、合,又反映出山东方言分尖团的几种类型,内容更为丰富。 三是尽量做到声、韵、调三方面的均衡。在1985年的14幅图中,1幅分区图,7幅声母图, 4幅韵母图,声调仅有2幅,声调所占比重比较小。《研究》中24幅地图,有7幅声调图,与声 母、韵母大体持平。 叁 宋元以来,官话方言发展较快,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具有东南汉语方言无法代替的作用。 <研究>中描写分析的许多问题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变化。《中原音韵>中知庄章组声母究竟是合为一组,还是分为两 组,在汉语音韵学界有一些争议。知庄章三组在今山东方言中的读音,可以为研究这一问题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