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合集下载

《致橡树》教案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橡树》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欣赏古典诗歌,体会其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致橡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师讲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橡树象征坚定信念、翠绿挺拔象征生命力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学会了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理解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掌握了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橡树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感悟文章。

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寓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诗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中职《致橡树》教案

语文中职《致橡树》教案
作业
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极力攀附型相互依存
致橡树:先破心心相印
单方痴恋型后立“新型爱情观”独立平等
甘苦与共
一味奉献型爱情升华




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独立个性、祸福与共、相知相惜
二、联系实际,经由诗歌升华感情。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三、教师小结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提倡平等、独立、成熟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生学法
听讲学习法、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整顿纪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思政元素
课前
三分

第一课时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舒婷及其诗作。

2.把握《致橡树》的情感和主题。

3.结合诗歌的学习掌握诵读法。

【教学设想】1、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起伏的脉络,掌握诵读法。

2、教学安排:诵读法,点拨法,对话法,1课时。

【教学步骤】1、导入。

2、新课讲授:(1)抓住意象,感受诗境,体悟诗意。

意象: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例,玫瑰花橡树——木棉阳刚之美的爱人,阴柔之美的女性。

花、鸟、泉峰、日、雨橡树——木棉心心相印、平等独立的爱情。

相依相恋、充满缠绵、幸福感。

(2)品味语言,体验诗情,诵读表达。

前半部分,“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在语气上与“绝不像攀龙附凤的陈世美”相比有优点,有缺点。

诵读指导。

诗歌的美和情感融合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之中。

诵读就是要把情感通过声音的节奏和轻重表达出来,诵读先要熟读诗句,再进入意境,然后感悟诗情,把握全诗情感变化起伏的脉络。

比如“不,这些都还不够!”这句话是应该读强一些还是稍弱一些。

提问并作示范,明确:不仅要根据作者的身份,还要根据它在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中的位置来考虑应读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要语气缓慢而又高昂,读出美好的憧憬和幸福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后半部分的高峰,也是全诗的高峰,要停顿有力,蓄势到“伟大的爱情”迸发出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语调要低缓,读出爱的深沉。

齐诵全诗一遍,要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熟读成诵。

(3)、结束语: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站着的人。

3、小结。

4、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1 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

会写“晨、绒”等13个字。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橡树》的诗句;(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3)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坚强、独立精神的赞美;(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2.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致橡树》全文及其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致橡树》,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诗歌,谈论对现代诗歌的感受;(2)提问:你们认为现代诗歌的特点是什么?(3)教师总结:现代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

2. 诗歌朗诵(1)学生齐读《致橡树》;(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3. 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如橡树象征坚韧、独立精神等;(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绿叶”“花朵”“果实”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诗人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2)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致橡树》,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分析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引导学生找出其他表现坚强、独立精神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分析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

致橡树教案6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③最终这棵橡树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砍掉了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一说。

三、品读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

1、本该为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而要被砍掉的一棵橡树为什么最终被保存下来,而那条沟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那条道路却因此而拐了一个弯呢?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到底是谁救了这棵橡树?划出相关的句子。

2、反馈①工程师救了橡树a、出示句子: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请你想像一下,这里的“谁”会指哪些人?为什么?b、是不是工程师一开始就决定把这棵橡树保留下来呢?出示句子: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试着想像:如果你就是当时的那位工程师,你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②工人救了像树理由:a、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致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探究式阅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

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1.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

《致橡树》教案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领会诗人对橡树的赞美,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

(3)诗歌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舒婷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子和段落。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解读诗歌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

2.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解析诗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诗歌情感。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致橡树》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致橡树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致橡树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
德育 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课前准备
目标 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
修养。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开展活动---整体感知课文---课外拓展---小结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痴情鸟 板书设计
自我我
—— 实用爱情 —— 爱情至上 —— 依赖攀附,失去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 平等独立
作业
做课后作业,并预习下一课

相敬如宾。
的爱情观
4、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 爱情
四、课外拓

1、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
爱情
学生大胆发表对爱情的认识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 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 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 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 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
法。 2、比较阅读,听朗读《一棵 生比赛朗读 开花的树》,想象一幅画面
二、开展 活动
1、讨论:情为何物 2、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
学生讨论发言
三、整体 1、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
感知课文
的几种传统爱情观
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
否定:一方攀附、单方
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 痴恋:
观。
一味奉献。
肯定:既有独立的人
3、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 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教学过 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 教师活动(教法)
学生活动过程(学法)

一、导入
1、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 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 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 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 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 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 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 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致橡树》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致橡树》的教学设计《致橡树》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橡树》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橡树》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中职教育《致橡树》教案

中职教育《致橡树》教案
“以学定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时
第2课时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班级
高一学前3班
教学媒介
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3分钟)
电影视频片段《泰坦尼克》主题曲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2、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明确:A、独立、平等的爱情
B、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爱情
C、同甘共苦的爱情
(三)议一议 (5分钟)
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课堂检测(5分钟)
用“爱情是……”或者“爱情像……”的句式,重新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爱情。
六、布置作业。
背诵《致橡树》
营造氛围,展示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研读(15分钟)
(一)1、自由朗读。
2、指导朗读,注意节奏。
(A、读准字音B、注意节奏C、有感情朗读)
(二)课文解读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攀附式的爱情)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单方痴恋的爱情)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奉献的爱情)
2、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议论,畅所欲言
学生独立思索、完成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橡树”、“挺拔”、“繁茂”等。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写作和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3)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二、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汇和短语。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橡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橡树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树能够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2.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小组讨论(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2)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3)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写作和绘画(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

(2)教师引导学生以“致橡树”为题,画一幅画。

5.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短语。

2.完成“致橡树”的写作和绘画作业。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致橡树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致橡树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

致橡树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欣赏诗人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巧妙之处。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橡树》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如何运用比较分析法欣赏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

(2)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诗歌时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运用比较分析法欣赏诗歌。

《致橡树》教案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 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橡树》;(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心;(2)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毅力;(3)提高个人的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结构;(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意义的理解;(2)诗歌情感的把握;(3)诗歌审美价值的探讨。

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橡树、木棉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5.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赞美自然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2)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赞美自然的诗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发言情况;(2)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背诵诗歌的情况;(2)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知识掌握:(1)诗歌的基本内容;(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致橡树》诗歌文本;2. 网络资源:关于冰心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3. 视听资源:与诗歌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4. 实物资源:诗歌中提到的橡树图片或其他相关图片。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
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探究点二: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探究点三: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作业批改情况
学生总体高质量完成了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
整体不错。应多一点视频、图片资料,增加学生趣味。
中职教育语文《致橡树》教案
周次/课次
计划学时
2
教学对象
课 题
致橡树
授课日期




知识与学习水平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技能与学习水平
背诵全诗、理解全文。
职业素养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知识&技能
重点
难点
了解朦胧诗

明晰正确的爱情

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资源说明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达成目标
复习回顾/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2.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

《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三、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四、诗歌朗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注意重音,停顿)
1.让一至两名学生示范朗读;(总结其朗读的优缺点)
2.播放视频朗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
3.学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词句与独特的意境。

五、赏读、研习诗歌
1.根据诗歌的形式和结构,给诗歌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13行),第二部分(14-36行)。

2.第一部分中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明确:凌霄花——攀附、炫耀
鸟儿———痴情、单调歌曲唱
3.这组意象,表现了与橡树怎样的关系?作者是否认同?
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他们与橡树不平等的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对旧观念、旧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批判。

4.第二部分诗人用了哪两个意象来表现其爱情观的?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木棉和橡树。

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阳刚、坚韧)
木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阴柔、坚强) 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5.诗人借助橡树、木棉这两种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爱情观?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表现恋人关系;“树”、“站”二字,表达在爱情中男女精神独立、人格平等。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强调爱的双方应相亲相爱、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表达相爱的男女应各有特点、相互尊重。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同甘共苦、相知相依。

师小结:
诗人先破后立,批判依附式的爱情观,提倡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是诗人向往和憧憬的爱情。

诗人之所以否定和批判前三种爱情,是因为爱情的双方缺少最基本的前提:平等的地位和独立的人格!而诗人理想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平等、独立基础上的相知、相恋、相依、相解。

五、本课小结
爱情很美,但是在美丽的季节里做错误的事,再美的东西也会变的不美。

从心理学上来说,高中生对恋爱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了解不深,所以很多同学就想去尝试一下,这样的尝试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你们能克制心中的欲望,让恋爱的苗子长大之后再去尝试吧。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依附 痴迷 奉献(破)
独立平等 相知相依(立) 否定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