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贝聿铭(Ieoh Ming Pei),一位享誉全球的华裔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进行赏析。

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利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例如,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玻璃金字塔以其简约的外观和优雅的线条,将传统的卢浮宫与现代的建筑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

他尊重自然和文化的特点,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要素。

例如,他设计的香港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滨地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浪的起伏和流动。

建筑外观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与周围的海洋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而舒适的氛围。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巧妙运用。

他善于使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将其与传统建筑元素结合起来。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的外观犹如一对倒置的“V”字形,由两座巨大的钢铁框架构成。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也展现了贝聿铭对材料的创新运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设计不仅追求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

例如,他设计的德国柏林银行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结合了银行的功能需求和当地的城市规划,创造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贝聿铭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创新的设计,将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和功能性的实用性。

通过赏析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他对建筑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生动的 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
5、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贝聿铭认为,“建 能有好的设计。
建筑与结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 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 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 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 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 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 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 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 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 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 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 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 的信息量。

贝聿铭建筑作品分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分析
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
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 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这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 之首的作品同样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80年代初,法国总 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 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 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 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 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 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且金 属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不料此事一经公布, 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 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 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 计方案。同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 奖。如今,人们不但不再指责,而且如是称赞:“卢浮宫
PLACE VILLE MARIE
• •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PLACE VILLE MARIE大厦,是蒙特利尔的地标建筑。建于1962 年。 银色的十字PLACE VILLE MARIE坐落在中央 大车站正上方,1962年开始启用,首创了地下购 物区的观念,这是贝聿铭走向国际建筑设计舞台 的开山作品。每天晚上,楼上旋转的探照灯,80 公里以外都可以看的见。来到蒙城一定要去那里 坐一坐,而且顶楼的舞厅,也是蒙城有名的休闲 娱乐的好去处。

贝聿铭经典十幅作品分析课件

贝聿铭经典十幅作品分析课件

德国历史博物馆是贝聿铭在德国的第一
件作品,现代风格的楼体和玻璃螺旋楼梯与 周围的古典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注目。 螺旋式楼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个楼层之 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蜗牛壳。在每 一个楼层,走廊就像露台一样伸进雄伟的玻 璃大厅,每一个玻璃大厅的圆顶以巨大的弧 形凸出,在平时一般被遮挡住的大楼的整个 边上形成了拱形。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是 贝聿铭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 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 合。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建筑的80%
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它建在一座山头上, 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
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所占有的地形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
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创造性地把不 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 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建筑风格和形式上具 有强烈的“中而新,苏而新”的特点。
香山饭店——建筑采取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
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色,融中国古典建 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
肯尼迪图书馆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是一套几
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 长条体。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 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图书馆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 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

贝聿铭作品分析

贝聿铭作品分析

•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氏一生的作品,如
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 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事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 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 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在自然光的投入,使 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巴黎卢浮宫的 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
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 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 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 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 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 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Logo
• • • • • • • • • • •
中文名: 贝聿铭 外文名: Ieoh Ming Pei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广州 出生日期: 1917年 职业: 建筑师 艺术家 毕业院校: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设计香港中银大厦 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 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 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1)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1)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

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

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春风杨柳万千条 贝聿玿 赏析

春风杨柳万千条 贝聿玿 赏析

春风杨柳万千条贝聿玿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春风杨柳万千条”是贝聿铭的一座建筑作品,位于中国北京市,坐落于中轴线上,与故宫、天安门等历史建筑相邻。

这座建筑的名称来源于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山行孤鸿飞,径益蔓草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意为“窗外是西岭上的积雪,门边泊着东吴的千里船”。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远方的向往,而贝聿铭在设计这座建筑时,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意境和情感。

“春风杨柳万千条”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未雨绸缪。

整体设计风格典雅大气,体现了贝聿铭一贯的风格。

建筑内部格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展现出了设计师对生活的洞察和对建筑的热爱。

建筑内部的装饰也别具一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整座建筑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春风杨柳万千条”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同时也让人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贝聿铭通过这座建筑,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建筑师的梦想和追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和力量。

第二篇示例:贝聿铭(I.M. Pei),他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建筑界的摩托罗拉”。

他的设计作品几乎覆盖了世界各地,代表作有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东楼等。

《春风杨柳万千条》,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诗的名句,意为春风吹拂下的柳枝在春天中一片片的婆娑摇曳,形态各异。

这句诗描绘的是一个在春天里的壮观景象,神采飞扬。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就如同这句诗中所描绘的春风杨柳,样样皆美。

他不拘一格,擅长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创造出独具个性的建筑风格。

他的建筑作品总是宛如春风带来的清新与生机,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美感。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通常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融入自然,呼应当地文化。

贝聿铭经典作品赏析

贝聿铭经典作品赏析

从“对摇滚乐可是一 无所知”,到亲身去 学习和体验什么是 Rock—roll,然后再 作出设计的计划,从 人性的角度出发,充 分映照了他“以人为 本”的设计理念。
主体建筑物与玻璃帷幕 构成底边为4.2英亩的 直角三角。空间的变化 有利于地平下空间的隐 藏以及提供高调控交流 场所。 简单的几何造型在流畅 的整体中实现不同的功 能。 “摇滚乐就是能量。”在 听过许多演唱会之后, 贝聿铭为摇滚乐下了如 此的批注,他说,他设 计这座摇滚乐博物馆建 筑物,就是为了显示这 种音乐的能量。
香港中银大厦 1982年 - 1990 年 年
贝聿铭认为,“建 筑和结构”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建筑 师如果不能意识到 结构所蕴藏的力量, 就不可能有好的设 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 贝氏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统一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
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 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 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 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以毫米为单位),所有的模数都
4 巴黎卢浮宫门前的 透明金字塔1989年 透明金字塔 年
大师一生都在忙碌的创 作,把这份科学与艺术 相结合的美带入人们的 生活。建筑与自然相融 合的空间理念,主导着 贝聿铭一生的作品,这 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人们 行径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自然的阳光透过窗棂交 织的光影仿佛能让周围 的线条流动起来。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 画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富室内空间 采 用现今建筑材料, 诠释江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 景 框景 庭园理 水等涉及手法
光,是建筑的 色彩。让光线 来设计是建筑 师贝聿铭的名 言。罗浮宫的 金字塔入口就 把大量的光线 引入死气沉沉 的博物馆里, 让过去的历史 晒晒今天的阳 光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贝律铭作品分析

贝律铭作品分析

博物馆SU模型草图
入口内景
在两个三角形的一个三角 形的前端设计了一个圆形的 形象,前为入口,内为旋转 楼梯,具有标示入口与登高 的实用功能,同时也使建筑 平面上有了形象上的变化
楼梯入口
贝聿铭是注重细节 的大师,楼梯的扶手不 是镶在墙上,而是用在 墙上挖出槽沟俩解决, 构思新颖。
内部构造
苏州博物馆地理环境分析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 史保护街区 ,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 临全国重点保护 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 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奇门 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含深刻。
地 下 一 层 平 面 图
首 层 平 面 图 分 析
二 层 平 面 图
功 能 分 区 分 析
贝聿铭的设计手法是大胆地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主要利用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人的某种意境
人物介绍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 筑、文教建筑为主,被 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 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 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 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 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 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
作品分析
地理环境 功能分区

流线分析
建筑特色
建筑展示
苏州博物馆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对 中轴线的利用清楚可见, 这条中轴线从入口的广场 上开始,穿过入口,通过 建筑,直至后花园
,如果说建筑内部的‚常 春四合院‛的设臵使内外 建筑环境相互交融,那后 花园的设计使整个饭店更 加得体,抽象的曲水流觞 正是后花园之于轴线的点 睛之笔。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 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 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 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 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 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 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 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主要作品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 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 倒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 “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 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 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 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 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 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 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香港中银大厦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聿 铭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 ,所有的模数都基于 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 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 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 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 何直接的关系。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 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 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 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 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 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 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 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 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 观者提大型玻璃金字塔 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 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 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 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 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 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 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 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从土里长出来的建筑——世界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作品赏析

从土里长出来的建筑——世界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作品赏析


他和夫人卢艾琳来到欧

这 是 他 们 的首 次 欧 洲 之 旅

他 们 1 0 年 前在 波 士 顿 相 遇

19 4 2
年 结婚
在欧洲


贝聿 铭 看 了 很 多 现 代 派 的 建 筑

剩 下 的时 间


大都在教堂里
所 以 他 对 法 国 教 堂 印 象很 深

他说

它们很


用 石 头 来 建 造 这 么 高大 的建 筑

l B
r e u e
提 出光 线 对 建 筑 是 最 重 要 的

他 是 太 阳 的 崇拜 者

他 认 为 太 阳 的光 芒 使 得 建 筑 有 了 生 命
19 3 9 年
贝 聿 铭 以 优 异 的成 绩毕 业

还 获得 了 美 国建 筑师 协
会 的奖 项



在 贝 聿 铭 结 束 学 业 的时 候
~
-

贝 聿 铭 离 开柴根 道 夫


自立 门 户 成 立 了 自己 的 建
, “
贝聿 铭 (
生 于 广州

Ie o
h M i rl g P e i
)

美籍 华 人 建 筑 师


19 17 ~ 4
月2 6 H

筑公司


作 为最 后
个现 代 主 义 建 筑

大师


他被
^
描述 成为
他 的祖 辈 是 苏 州 望 族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赏析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赏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 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 块:中央部分为入口、 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 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 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 线对称的东、中、西三 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 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 十分和谐。
பைடு நூலகம்
新馆的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 却是全新的。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 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 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 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新馆建筑的构造 上,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 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 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玻璃金字塔

1989年,在一片争议声中,玻璃金字塔 屹立在“万馆之馆”———卢浮宫西面 的拿破仑广场上。它既是卢浮宫扩建后 的一个新入口(也就是第三个入口),又 是卢浮宫新增的一件艺术瑰宝。

玻璃金字塔高21.6米,各边长35米,采 用不锈钢钢架支撑,塔的四个侧面,由 673块晶莹透亮的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它的东、南、北面各有一个小金字塔, 对着三个不同的展览馆。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 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 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 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 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 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 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 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 展的方向。

从平面来看会发现很多贝氏建筑的特点,中 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 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 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

贝聿铭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案例分析

贝聿铭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案例分析






就卢浮宫而言,巴黎有比其更好、更有趣的大教堂建 筑 。如西斯汀(Cisterician)大教堂或是夏特尔(Chartres) 的哥德式教堂 。 但卢浮宫是法国八百年历史的见证 ,这座建筑充斥着 文化和历史,不是一般靠建筑外貌见长的建筑所能取代 的,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象征。 贝聿铭“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和卢浮宫人文气息、历 史沧桑感相契合,才是金字塔成功的关键。
每对爪件是由内外两 只爪件合并共用紧固 件的。玻璃之间不填缝, 预留空隙。这也 是为了使玻璃的重量 不会互相叠加,而影 响每根索的承载力
为了避免金字塔表面的凸凹不平,所有索和杆件的预应力都经过精心的计算, 刚刚好承担玻璃的自重。

为了使用当时最细的钢索, 贝聿铭找到了专门 制造美洲杯帆船赛,比赛用艇的工厂,所有钢索 全部手工精制.
“以人为本”


在建筑世界里追求了几十年, 贝聿铭始终不离一个“人” 字 “我的思维中,‘以人为本’ 可能是最明显的,这也是中 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贝聿铭
战后住宅

1950年,在众多城市社 区的大型项目的繁荣时 期,他却全神贯注的投 入到一个小得多的项目 上------他的第一座住宅。
倒玻璃金字塔构造

为了给地下商店和多媒体展示厅 以自然采光,又能与卢浮宫其他 扩建部分的现代化建筑语汇相吻 合而又不重复,华裔建筑设计大 师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玻璃的倒金 字塔。同卢浮宫主入口正立的金 字塔不同,玻璃在结构中发挥了 更重要的支承作用,与钢构件共 同组成点式玻璃体系--而不是象 主入口的结构,只是在钢网格支 撑的金字塔上加上点式构件而组 成次承重结构的点式玻璃屋顶。
卢浮宫建筑史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 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 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 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 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 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 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 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 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中学]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中学]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中学]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 让光线来设计。

,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 ,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作品风格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

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

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

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

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

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

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

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

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
的博物馆。

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
“征服了巴黎”。

所选作品
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肯尼迪图书馆
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相关数据:
金字塔高度:21.65m
金字塔基座长度:35m
倾斜角度:51.7°
窗格玻璃:675块3.00m×1.80m的菱形玻璃,每块菱形玻璃重150kg,另有118块三角形玻璃
支撑结构:6000线宽(在58~90mm之间),2100个节点
支撑结构重量:95公吨
金字塔总重量:约180公吨
塔顶面积:占Cour Napoléon 2.8公顷面积中的1250m2
可用面积:57688m(2 净值49312m2)
新建筑体积:约200000m3
工程总费用:约30亿法郎
混凝土支架安装数量(7种不同式样):877
空间利用
卢浮宫由于皇宫的入口太小、走廊太窄,造成参观路线迂回曲折,欠缺现代博物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於是1981年法国总统决定扩建,选用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呈现出今天独特的面貌。

出入口处是玻璃金字塔,大金字塔是进入卢浮宫的主要入口,在东南北面还有各另设一个小金字塔,可通往不同的展览馆。

玻璃有稜镜的折射效果,将光线解析成红、绿、蓝等各色光谱,在白天折射出阳光的耀目光芒,到了黑夜,展现的是灯光的绚烂,十分美丽。

玻璃金字塔不仅解决了入口太小的问题,更兼具了建筑美感。

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
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

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