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该不该恢复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于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
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
近年来学界对于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
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么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
对于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
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于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
本文对于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于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里、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里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回回、举和举、回逥回廽等等。
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
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
针对一些呼吁,你觉得应该恢复繁体字吗?
针对一些呼吁,你觉得应该恢复繁体字吗?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太理解,自1956年颁布《汉字简化方案》后,成功推出了第一批简化汉字,至今已经60多年,无论思维还是习惯上早已适应了简化字,现在再嚷嚷回去,这是明显的倒退行为。
仅仅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友好而言,简化字已经赢了。
一、从汉字的发展规律来说,本是就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又叫真书、正书)、行书、草书,莫不遵循这样的规律。
现在所说的繁体字,相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实在是大大简化了的汉字,怎么没人说回到甲骨文、隶书时代?二、至迟在南北朝,已经产生一些今天还在使用的简化字。
比如“万、无、法”等字已经出现在北魏书法名贴《龙门二十品》。
“刘”字的书写在现存的元刻本《水浒传》中也能找到。
这说明简化行为由来已久。
三、简化字的使用并不是从建国后才开始的。
早年的太平天国就大量使用简体字颁布律令文书。
1909年的晚清,也公开鼓励使用简体字,发表了《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倡导文章。
1919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掀起汉字简化热潮。
需要说明的是,建国后推行的简化字,绝大多数都是在民间已经广泛使用的文字,而非生造。
这也是1956年的汉字简化推行能够普遍接受的最重要原因。
四、从汉字的功能上说,本质是记录与交流的工具,当然要以实用性为主,笔划多、结构繁琐、书写费力的繁体字,实在多有不便。
纵然因此失去一部分表意功能。
须知,没有简化汉字,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大幅扫盲运动不会如此成功,短短数年时间使几千万民众认识了汉字,时至今天,算是基本无文盲。
说简化汉字普及了基础教育,并不为过。
繁体字在这方面只会增加难度。
五、繁体字不会因为简体字的推广而灭亡,简体字也不会停止继续简化。
楷书、行书、草书出现并流行后,比它们繁琐的篆书、隶书并没有消失,绵延二千年,一直有人在学、在写,总有人有这样的兴趣爱好,或者说有文字传承的使命感。
言不由衷:中国应该恢复繁体字
言不由衷:中国应该恢复繁体字老师,您能帮我一个忙吗?我们周三晚上有辩论赛,我们是正方《中国应该恢复繁体字》,我是一辩,我实在写不出一辩稿,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支持啊,所以呢,想让您提点建议。
谢谢哈!一辩稿:中国应该恢复繁体字梁恕俭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音形意结合最完美的文字,繁体字承载了4000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汉字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提升,一方面是过去弃用汉字的国家,如韩国和越南正准备恢复使用汉字,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落户,汉语热的同时,汉字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愿意学习的一种文字。
按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跨国使用是件大好事,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些苦恼和问题,比如,怎么处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问题。
海外和国内使用着两种不同书写形式的汉字,对于民族凝聚乃至国家统一都是非常不利的。
也许有人认为,为什么台湾香港澳门乃至其他华人社区不可以靠逐步推行简体字来实现文字的再度统一,从而消除书写差别?别忘了,简化字才几十年历史,而传统繁体字则从秦朝开始统一使用,究竟谁更能代表中国文字?今天,越南和韩国的年轻人已无法阅读自己国家的历史,难道号称5000年历史的中国也要走到这一步!汉字在历史上从来不是绝对统一的,识与写,美与用有区别。
繁体字对书法而言相当重要,一是写出来有美感,二是字体结构比较平衡,三是可以追根溯源查找文字演变过程,更便于形象化地记忆和释读。
繁体字每个字都像幅图画,简直可以让人看图说话。
英语不是也讲究词根吗,很多单词都可以根据词根大致猜出意思。
繁体的汉字就完全具备这种物质,而且更准确,更到位,更形象。
英语教师们往往以能够讲解出某单词词根的涵义和出处而自得,因为那代表英文化的来源和演变。
可是我们如今使用的简化字已经基本上切断了我们与历史文明的血脉渊源。
毕竟繁体才是我们中华文字的根,简体已经把我们“剪”断层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读以前的经典古籍了?繁体的“头”是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页”组成。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近年来,关于恢复繁体字的讨论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本人是持反对态度,这篇文章就繁体字的利弊、恢复繁体字的不必要、恢复繁体字的实施难度三个方面论述反对恢复繁体字的理由。
一、繁体字的弊端首先繁体字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所反映的构形理据,所蕴含的传统思想,都不是全面系统的,因为汉字在繁体字之前,还有殷商以来的一大段历史。
自殷商以来的汉字流变的过程中,隶变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隶变使得汉字的象形意味大为削弱,许多汉字的形义关系也变得隐晦。
楷书繁体字是在隶变形成的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楷化后形成的,在保留古文字构形理据方面业已大为逊色。
如果说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把先秦古文字也包括在内,但通常所说的“繁体字”,并不能涵盖先秦古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当“复繁”者强调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护简”者并不认同的原因。
他们常常反驳说,如果要保护传统文化,大家都要去写甲骨文和金文,甲金文才是真正的传统之源,对此“复繁”者似乎也不能做出有力的回应。
我们认为,楷书繁体字较之简体字,虽然更多地保留了一部分汉字的构形理据,但繁体字本身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隶变已经丧失了较多的理据内涵,楷书繁体字更是如此。
其次,繁体字在靠手写的时代,它的难写、难认、难记等缺点是客观存在的,特别在文化普及方面,有着较大的障碍。
要说繁体字理据较强,这话不假,但也不是人人看到繁体字都能进行结构分析,并且能够根据形义分析掌握字义,解读经典。
因为见形知义是文字学家、训诂学家的本事,需要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字学知识,特别需要汉字源流演变的知识,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一般人要说清某个繁体字的来龙去脉,弄懂这个形为什么表示这个义,是不容穀”字、“發”字,其结构切分与一般的形声字不同,它们的意符都易做到的。
有专家呼吁恢复繁体字
有专家呼吁恢复繁体字,你赞成吗?
我的态度是:不赞成!
繁体字难学。
新中国花大力气推行简化汉字,是为了让人民较易学会识用汉字,以提升国民素质。
新中国能在不长的时间扫除大部分文盲,使用简化汉字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简化字已经推行超过三代人了,目前80岁以上能识字的人绝大部分很少接触和基本不识繁体字。
如果恢复繁体字,这不是又要来一次大扫盲吗?会给国家和人民增加多大的麻烦和负担啊。
专家说话很轻巧,但也得为国家和人民着想才对。
况且,繁体字笔画繁多,对新学识字写字的人来说,也会增添难度、降低学习效率,甚至让人厌弃学习,这不利于国家的教育事业,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恢复繁体字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现时,各种书籍、报刊、文件、标示等用的都是简化字,如果恢复繁体字,这一切就将报废,全国仅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专家也许会反驳,知识和文化哪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普通老百姓要过好日子,国家要发展繁荣,没有钱那的确是办不到的。
当然,专家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甚至能说出一大堆我这种人不能辩驳的理由,专家的理论又很高深,一般人不容易弄懂。
懂都不懂,如何反驳?但就算专家的理论高深,也得要有人听他的。
就目前来看,应该不会有人听他的,不会按他说的胡来。
我相信,政府不会同意,主管部门不会同意,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会同意。
反正,我首先不赞同!。
恢复繁体字
“亲不见,爱无心”不是冯小刚发现的。多年之前,网上就流行这样的“段子”: 汉字简化后,亲(親)不见,爱(愛)无心,产(産)不生,厂(厰)空空,面(麺) 无麦,运(運)无车,导(導)无道,儿(兒)无首,飞(飛)单翼,有云(雲)无雨, 开关(開関)无门,乡(郷)里无郎,圣(聖)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刀下有人头,轮 成人下有匕首,进(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 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恢复繁体字的意义
中国恢复繁体字的意义到底在哪? 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小组讨论中,著名导演冯小 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建议只选择50个或更多繁体字,增加到小学课本 里,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这个提议让一些人心有戚戚焉,认为繁体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这样做有助复兴 传统文化。中国推行简体字已接近60年,即使相关部门接纳冯小刚的提案,不要说有没 有必要,要恢复哪几个繁体字,恐怕还要有一番争议。 一些简体字过去早已流行,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 于1909年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是近代中国 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提出的《汉字简 化方案》,于1956年1月28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 式公布在全国推行,随后还数次根据使用情况略作修改或废除。 新加坡于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大部分与中国公布的相同,1974年又公布 《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 马来西亚于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 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不过,马来西亚至今仍是繁简并用,特别是 在一些媒体和出版物上,例如《星洲日报》,标题是繁体字,内容却是简体字,形成一 种特殊的文字现象。 目前台湾和香港地区依然用繁体字,台湾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这些“正体字” 让一些去台湾自由行的大陆人,感受到5000年中华悠远的历史文化,在台湾保存得最完 整。 其实从2008年开始,“两会”上有关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几乎年年都有。2009年,政 协委员潘庆林就提出全面恢复繁体字的议案。
[繁体字,部分]是否赞成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
是否赞成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时间:2015年3月31日地点:山东滨州实验中学主持人:蒋文学评委:朱文业正方代表:郑伟岳(一辩)王悦(二辩)李广(三辩)王璐遥(四辩)指导教师:赵连森反方代表:尚阳阳(一辩)陈聪慧(二辩)司光宗(三辩)彭梦杰(四辩)指导教师:王清娥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评委、观众、亲爱的辩手,大家好。
繁体字是客观存在的汉语文化现象。
古人普遍使用它,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当今简化汉字独领风骚的时代,中国港台及世界华侨居住区仍使用繁体字学习、工作、生活、印刷等。
日前,导演冯小刚也呼吁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引起一些争议,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今天,我们就以此为话题,辩论一番:到底该不该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
正方一辩:大家好,我方认为,恢复部分繁体字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部分简体汉字简化程度过高,如“爱(郏”“车()”“汉(h)”“华(A)”等字均因简化丧失了其本来的表达效果以及繁体字固有的形体美、构字美、意蕴美,于学习和记忆均有不利影响,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汉文化的传播。
第二,学生在汉字学习的时候,对不少简体字只知其形,不知其义,既无内涵,又无美感。
如果适当增加一些有意义的繁体字,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更有益于培养沉稳平和、不急不躁的性格,君不见,大多数书法作品都是使用繁体字书写的吗?第三,我国港澳台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国家都是使用繁体字,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能产生一脉同源的亲切感,有利于与这些相邻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综合上述,我方赞同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
反方一辩:恰恰相反,我方认为不应该恢复部分繁体字的使用。
对方辩友所说的似乎合情合理,只不过看问题过于简单。
中国汉字作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确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但是繁体字之所以被简化为简体字,这与历史的进步和必然要求分不开。
我方认为汉字的简化是汉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否恢复繁体字使用专四作文
是否恢复繁体字使用专四作文英文回答:
In my opinion, it is not necessary to restor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fourth level English tes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test is to assess the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candidates, and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is objective. Moreover, the current trend
is towards simplification, as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widely used and recognized in mainland China, Singapore, and other regions. Therefore, it would be more practical
and relevant to continue using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test.
中文回答:
我认为在专四考试中恢复繁体字的使用并不必要。
原因在于,
考试的目的是评估考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使用繁体字并不有助于
实现这个目标。
此外,当前的趋势是向简化方向发展,简化字在中
国大陆、新加坡和其他地区被广泛使用和认可。
因此,继续在考试中使用简化字更为实际和相关。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繁体字该不该重回课堂?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繁体字该不该重回课堂?中小学该不该增设繁体字教育?12月6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并称“将在坚持国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调研,开展繁体字相关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语言服务”。
究竟应不应该在中小学中增设繁体字教育?在这个问题上,书法教育富有启迪意义。
中国人写汉字,从最初的铭石、竹刻、毛笔到钢笔,是一个不断简易化、便捷化的过程,随之带来的是书写效率的不断提高。
这一过程不可逆转,不可能因为毛笔书写富有更多传统文化意蕴而废弃钢笔、改回毛笔。
作为一门传统文化门类,书法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传承的意义。
因此,教育部作出相关要求,把书法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当中,但决非要求中小学生用毛笔抄笔记、做作业、写作文。
同理,文字的进化过程也是一个删繁就简、不断提升阅读和书写效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人为促进因素(上世纪初一大批文化学者的推动),但总体上说,是历史发展规律在起作用——在敦煌写经中,就有不少简体字,说明汉字简化很早就开始了。
所以,这一过程也是不可逆的,“弃简就繁”不会有群众基础。
那么,中小学如何设置繁体字教育?我认为,可与书法教育整合在一起,让中小学生在书法教育中认识繁体字。
日积月累,他们认识的繁体字量就会不断增加。
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坚持“识繁写简”,繁体字可以识,但不能乱用,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过程,还是要用简体字,因为这是法定义务,不能随便更张;二是坚持“免考策略”,一旦列入考试项目,势必加重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汉字简化初衷背离。
比较妥当的操作,就是把学习繁体字当作素质教育,以培养兴趣、提升素质为主,不必过于看重考试分数。
(练洪洋)汉字由繁趋简趋势显著教育部回应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提案北京商报发布时间:12-0916:22《北京商报》社北京商报讯(记者刘斯文)12月9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简称《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
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看法专四作文
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看法专四作文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开始了它曲折的历程,古人并未泥古,守着甲骨文一成不变,按照甲骨文形式一直发展下去,而是为了交流,一直在对文字改造。
秦前七国分治,各有自己文字,方有了秦皇的文字统一,以小篆立本。
汉时许慎据其本而析类,确定了“六书”的创字原则,说明了文字的创制规律。
但文字并未被固化,古人还是思变,创出隶书体等,虽不违“六书”,但求简的意识还是很强烈,这体现在草书上,不少繁字一笔挥就,由此出现了被称为异形的简洁写法字体,求简是人们对表达不利的出路寻求,求变一直伴随文字发展。
到民国时期,不仅有求简呼声,更有全盘西化的呼声,以使文字简单。
所以,文字的求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简体字的出现,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时代需求的结果,是我们今天的正字。
它的意义与秦皇统一文字一样,是第二次文字的统一。
即统一为简化字,并且确实有利于书写的便利,己得到公众认可。
复兴为什么复繁,不复最早甲骨文?这是很奇怪的。
从繁体泥淖中站起来,难道又重回泥淖?经历若干世纪实现的文字简化来之不易,不能再走回头路。
20世纪五十年代推行汉字简化,繁体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对使用繁体。
简化从太平天国时期就出现过了,国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简体是为了百姓能更容易识别和学习汉字,说白了就是扫盲,这有利于汉字在社会各领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解放后的国民识字率低得吓人,就我知道的长辈,年轻时候没有几个识字的。
所以,简化汉字在当时扫盲班来说,还是起到了巨大作用。
现在的话,不管是简化还是复繁都无必要。
现在很多孩子上书法班,都有学繁体字。
对文化的研究及传承繁体字确实至关重要,但基于现实社会发展的趋势恢复繁体通用绝无必要,简体字并不是毫无根据乱简一气,汉字成字的内在规律就决定了简化过程的科学性,可以说简化字为新中国扫盲运动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真是居功至伟。
简体字地区也无看不懂繁体一说,既然同生同源,结合语境上下文理解通识并不困难,所以在一般生活中繁体就剩下书写美观,这一个优点了吧。
恢复繁体字利弊辩议
恢复繁体字利弊辩议有朋友骂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有病”、“吃饱了撑的”,如果您能光临敝博、确是在认真看完拙文全文十题后也这样骂,我将甘愿拜受。
又近闻某项什么调查显示,反对恢复繁体字的人占60%。
笔者认为这还是低估了,全国一人一票,反对者应该不低于90%。
但这什么也说明不了,因为人们多数没有机会了解到其中深层次的利弊关系。
笔者或是狂妄之言:若确在认真读过拙文后,应该至少能有50%以上的反对者改变看法。
拙文1996年在强烈“反对繁体字回潮”的背景下冒风险写成,约三万两千余字,含九题(现增写一题,约三万七千余字)。
1997年曾以原题《简化字利弊辩议》全文发表于《编辑之友》第二期,同年作为本人提案提交天津市政协第九届五次会议,后又经组织递送国家语委主任许嘉璐先生,98年获秘书回复。
至今十二年,本已作罢,但其间见海内外报刊对繁简议题时有辩争,或如后见王干先生、郁钧剑、黄宏、潘庆林先生等委员、代表每至“两会”提及,更见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于今年2月4日在《扬子晚报》发文,说将汉字简化……,可谓走上了一条“歧途”。
遂感此事如同一个“病灶”,如不予根治,恐或时而发作一一总是借助我们难以摆脱的实际需要,出来“反攻倒算”。
故妄以为,十二年前拙文的呼吁和建议还是有必要性的,亦才再将拙文开博客面世,以在这种背景中仍提供出这个看法,忝以为中华文化尽一份责任,也是请诸专家学者和朋友们教正。
另因之前刊发时多有删简,现文又做了较大的修改,故今所呈者,也是拙文第一次原文面世。
拙文主要认为:当时汉字简化的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易识易记利于扫盲、(二)可减少汉字总字数、(三)书写简便快捷,除“书写简便快捷”具有部分实效外,基本都是没有实效的。
文字识记难易和笔划多少并无必然关系,许多笔划很少的字多数人却不认识。
另可见,同期五六十年来一直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等地,无论文化普及程度还是科技经济发展均并未因之受到影响(请详见第一题);“减少字数”的实效,除规范异体字外则恰恰相反。
恢复繁体字
然而,简化字用久了,习惯了,要全面用回繁体字,却是一项浩大工程,谈何容易。冯小刚提议 “恢复有含意的繁体字”,不是彻底的“废简复繁”,只是做出“小修正”,看起来更易于接近实 际。不过,恢复有恢复的好处,不恢复有不恢复的道理,即使恢复了,繁体字的意义是不是就能彰 显了呢? 冯小刚也举例“亲爱的”这几个字非常有含义,“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 “见”,组成了“親”;“爱”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愛)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 有心,结果简化以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提出问题:中国恢复繁体字的意义到底在哪? 其他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Leabharlann 恢复 繁体字 的意义
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对比 证明论点 香港、台湾
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容易、不能轻率作出的决定。
举例论证: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小组讨论中,著名导演
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 建议只选择50个或更多繁体字,增加到小学 课本里,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对比论证: “亲不见,爱无心”不是冯小刚发现的。多年之前,网上就流行这
样的“段子”:汉字简化后,亲(親)不见,爱(愛)无心,产(産)不生,厂(厰) 空空,面(麺)无麦,运(運)无车,导(導)无道,儿(兒)无首,飞(飛)单翼, 有云(雲)无雨,开关(開関)无门,乡(郷)里无郎,圣(聖)不能听也不能说,买 成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進)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 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
目前台湾和香港地区依然用繁体字台湾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这些正体字让一些去台湾自由行的大陆人感受到5000年中华悠远的历史文化在台湾保存得最完其实从2008年开始两会上有关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几乎年年都有
中国大陆应该恢复繁体字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开宗明义,概念先行。
我方认为中国大陆应该恢复繁体字,其中的恢复并不是让繁体字取代简体字,而是让每一个中国人能够认识繁体字,达到识繁写简的程度。
恢复繁体字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繁体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体字一直使用到近代才被简体字取代,大量古代优秀的文化典籍和书法都是有繁体字汇聚而成。
中国的繁体字书法扬名海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恢复繁体字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和继承。
在世界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趋同的今天,恢复繁体字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特性,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恢复繁体字有其现实要求和可行性。
现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情况严峻,海峡两岸的合作和统一,海外华人的归属感显得极其重要。
恢复繁体字,可以方便两岸人民的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大陆和港台的文化事业的交流发展,也有利于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认同感的增加。
此外,现在的大陆文化断层极其严重,许多人对古人的经典著作表示看不懂,作为拥有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这是多么可怕!难道非要等到古典文学需要考据学家不断考据才能读懂时才来后悔吗?应该注意到的是在电脑不断普及的当下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电脑打字已无区别,这为恢复繁体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繁体字的恢复将不再困难,更具可行性!最后从繁体字的自身特性来看,繁体字的审美价值和表意能力都较简体字更强,可以追根溯源查找文字演变过程,更便于形象化的记忆和释读!繁体字符合六书造字原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增加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许多汉字有其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增加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
繁体字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理解。
联系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中国大陆应该恢复繁体字!。
繁体字应该回归吗?
汉字应该回归繁体吗?“亲要相见、爱要有心”,著名导演冯小刚在4日进行的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建议让少量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化。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网络热议,在新浪微博的一项“你支持恢复部分繁体字吗?”调查中,有70%以上的网友支持恢复部分繁体字,接近60%的网友表示在自己相较于简体字更喜欢繁体字。
冯小刚:让少量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他在发言中说到,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繁体的“親”,在“爱”中加了一个“心”则是繁体的“愛”,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简化以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还有“厂”字,繁体字是“厰”,简体字成了“厂空空”,里面没东西,就剩一个厂房了。
“华”的繁体字“華”,特别像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里的斗拱,非常有文化含义。
冯小刚说,上世纪50年代推行简体字是为了扫盲,让人们快速认识掌握文字。
现在的形势不一样了,能不能选择100个,50个也行,或更多有含义的繁体字,增加到小学的课本里。
应该也不会增加太多负担,却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
张国立补充说:“文化要传递中国文字之美,但我们首先要明白文字中的文化含义,所以我们希望能在学校里恢复几十个,或者一两百个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
这个我们觉得很有意义。
”冯骥才委员也表示,现在确实可以考虑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一些繁体字。
不一定会写,但应该认识,要知道文字有这样一种形式,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汤惟杰认为,推行部分常用繁体字,未来是有可行空间的。
汤惟杰说,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繁体字,这个提法并非是冯小刚的首创,其实几年前已有专家提出,可在中小学教育中推广“用简识繁”。
比如,教孩子认识一些常用汉字的繁体字形,以便于学生将来接触到传统读物或古文典籍时,可以尽快亲近起来,这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是有益的。
另外,在书法创作方面,使用繁体字也更为美观,尤其是一些简化后笔画特别少的字,在书写时很难摆好间架结构,此时用繁体就显得更为妥当。
XX新作文:“是否需要恢复繁体字教育”考场作文及阅卷总结
XX新作文:“是否需要恢复繁体字教育”考场作文及阅卷总结课件www.5y【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汉字的简繁之争由来已久,随着近年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关于汉字是否恢复繁体字教育的争论再起波澜。
支持方的主要理由是:汉字是工具,更是文化,汉字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扭曲了传统文化,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
反对方则认为:汉字简化是历史必然,简体字并不会构成片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简体字更容易识记与运用,从而能更好地传承与普及华夏文明。
对于是否需要恢复繁体字教育,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作文】任取一杯浊酒饮一考生随着近来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关于汉字是否恢复繁体字教育的争论再起波澜。
汉字简繁之争由来已久,而在我看来,却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个人认为,恢复繁体字教育是没有必要的。
曾读过一篇,教师的毕业班学生结伴来看望他,他煮好了咖啡请学生们自己选取咖啡杯,后来在学生们抱怨如今生活的点滴不幸和辛苦时,他笑着说:“你们选取了水晶杯,留下了塑料杯、玻璃杯,努力让自己显得比别人更加优秀,这就是你们不快乐的原因。
”盛装咖啡的器皿不同罢了,咖啡的口感和质地是不会因容器不同而改变的,为什么不好好地享受咖啡本身,而纠结盛装它的容器呢?回到汉字简繁的问题来,汉字的发展由最初的象形,楔形字演变成如今的简体字,笔画更加工整,形状更为直观,更易识记和运用,表达出的音蕴与气度也分毫不减,哪里有破坏和扭曲传统文化的说法呢?我们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读的是蜀道艰难,而非字里线条;我们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的是不畏难险,而非象形形状;我们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读的是悲怆哀痛,而不是楔形棱角。
我们所需要的本质文化,在简体字中已经完完整整地体现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好好享受汉字真正传达的文化底蕴,而纠结传达的形式呢?要我说,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百里!再者,倘若真要恢复繁体字教育,这条道路可谓困难重重,且不说我们这一代,就是前一辈,前前一辈,也是从出生起便接受繁体字教育,要重修繁体字,其难度不亚于重学一门外语,历史长治依然流淌,留下的是简体字,它早已成为华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存废之争:我们该不该恢复繁体字?
存废之争:我们该不该恢复繁体字?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我的回答是不应该。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当然希望恢复繁体字。
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恢复繁体字的诸多理由都是成立的,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允许。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呢?要想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先了解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一、文字史和书法史的纠缠熟悉中国书法史,文字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文字发展一直以来都离不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以一种独特的第三方介入,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扮演了基础和前提的角色,可以说,文字和艺术从未出现过断裂,他们相互影响,互为前提,构成了世界文字史上一种奇特的现象。
纵观人类世界,能将文字演变成一门艺术的国家寥寥无几,能够将这种艺术做到如此精深地步的,只有中国。
二、书法艺术——从不自觉到自觉书法艺术的自觉期起始于东晋王羲之,王羲之书法成为一代典范,被人称之为书圣,自此,中国书法进入了人自觉期,人们开始有意识的追求书法在艺术上的美感,在书法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抱负,抒发情志。
在此之前的书法虽然也有欣赏价值,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是那个时候的艺术并非作者本身所求,也就是说,他们在无意之间赋予了他们所写的这段文字一个全新的内涵——书法美。
而这种艺术美并不是作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仅仅是一个为了满足实用性而得到的意外收获。
比如,当时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他们的出现纯粹是为了占卜、祭祀等实用功能,然而他们当年不经意间在兽甲龟骨上刻下的文字却成为了我们后来欣赏和学习的典范,那种自然、率真、古朴的书写,造成了甲骨文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这是当时书写着所万万想不到的。
但是王羲之就不一样了,他的书法,就是为了艺术和美感而去,追求的就是艺术。
相传他醉酒状态下写出千古名作《兰亭序》,回家后再次书写数十次都还不及当时第一次写得好。
虽然这个故事并不可信,但是从侧面我们仍然可以将看到,那个时候,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书法要追求美这一个理念了。
汉字简体好还是繁体好——有继承的合理简化,酌情使用一些繁体字
汉字简体好还是繁体好——有继承的合理简化,酌情使用一些繁体字大概在2000年前后,社会上开始出现讨论汉字繁简问题的热潮。
后来很多的专家学者乃至到两会议题上,都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还能遇到很多人在讨论关于汉字的繁简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在一次会议上做过简短的发言,下面就将我当初的文章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指导。
汉字的历史悠久,命运也很波折。
几千年里汉字经历了多次变革,经过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的发展演变,直到后来演变成楷书基本定型。
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或繁或简,经历的多是自然地选择淘汰。
不过都是在文字内部演变规律趋势下的自然变化。
经过近代几次文字改革,汉字发展中加入了过多的非自然选择因素,使得汉字内部系统出现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这可能带来汉字的灭顶之灾,周边的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字拼音符号化就是典型例子。
汉字对于今人来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是连接今天和过去的一道桥梁,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千年的“财富”,我们有必要想办法使汉字的发展和使用更加合理化。
一、有继承的合理简化中国自古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文字使用时间跨度又长,所以语言文字复杂不可避免。
历代王朝对文字的规范整理也由来已久,至少在秦朝李斯标准字改革,就应该算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字规范运动。
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文字形体完全定型后,基本是对使用文字更加细化规范和对正俗字的规范。
例如《开成石经》、《九经字样》、《字鉴》等都是为规范用字而作的。
楷书出现后,字体虽然定型,但是俗字、异体字等造字运动一直在持续,导致汉字字数越来越多,重文字形越来越复杂。
如果根据《甲骨文合集》统计,甲骨文单字是4672个,而到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9353个字,异体(重文)共1163个,到清代张玉书等人编撰的《康熙字典》共收录47035个字,到了近世的《中华字海》收字已经达到8.5万。
当然这8万多字有很多是重文异体,而我们日常用字仅需要五千字左右就可以了。
为什么有些人到今天还反对恢复繁体字?因为无意中被忽悠了
为什么有些人到今天还反对恢复繁体字?因为无意中被忽悠了昨天说了几句应该恢复繁体字的话题,引来了很多嘲笑的评论。
不过我看到支持者只是在点赞,并没有留言评论。
我支持恢复繁体字已二十年有余。
你们提出的支持简体字的观念,我是我在大学毕业以前的观点。
那时候年少无知,不知中华文化的伟大,更不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
所以强烈反对繁体字。
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后,这个观点改变了。
所以希望反对恢复繁体字的朋友们,找一些新颖的观点,别总是拿着那些陈旧落后的论调。
恢复繁体字不一定能让中国文化复兴,但是中国文化复兴必然能够恢复繁体字。
甲骨文首先有人反对强制恢复繁体字,这个观点我赞同。
因为简体字已经约定俗成,用强制的方式恢复繁体字,这个做法不好,成本太高,代价太大。
因为汉字不只是我们日常书写和应用,还涉及到商业合同,各种公文,出版物等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内容。
如果一刀切,强制恢复,那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所以回复繁体字,是百姓自发的行为,而不应该是强制性行为。
所以我说:当年强制推行简体字就不好,强制恢复繁体字也不好。
很多人认为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所以不应该把汉字搞那么复杂。
这个观点听起来有道理,可是适用于西方字母世界,对于中国,汉字除了这些实用功能,还承载了文化的传承,文字的审美。
或者说我们不能简单的用拼音文字的特点来审视汉字。
更多的人认为汉字一直在简化。
从甲骨文到秦始皇的小篆,到唐楷,都是简化过程。
更有人用《容斋随笔》里讲的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写字时,把一些汉字简化。
大篆这又是一个假命题。
因为汉字并没有一直简化,而且从来就没有大规模简化。
从甲骨文到西汉,属于汉字的草创期,是不稳定的系统。
所以汉字的变化很大。
但这只是变化,不是简化。
比如:甲骨文其实是笔画简单的,很多金文也比后来的篆书简单得多。
我们能把这个过程叫做汉字简化过程吗?不能。
事实上,这是汉字的繁化过程。
汉字从草创走向成熟,必然从简单到繁杂,有一个过程。
秦始皇统一文字,并不是化简文字。
“恢复繁体字”主要论点批判
“恢复繁体字”主要论点批判丁启阵1. 繁体字更能继承传统文化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古人发明创造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技成果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固然是通过文字记载保存下来的,但是,它们并不等同于文字本身。
在浩瀚的历史记载中,历代使用过的文字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等,“繁体字”(楷书)只是其中一种。
可见,繁体字并不能传承全部“传统文化”。
简化字只是简化了两千多个繁体字和十几个偏旁,大多数汉字还是一脉相承的;简化的部分,也基本上都有规律可寻。
因此,写简识繁并非难事。
掌握了简化字的人,要想认识繁体字,易如反掌。
要想阅读古文,只认识繁体字远远不够。
读懂古文,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音、语法都有相当的了解。
只认识繁体字,面对稍微难些的古文,就跟文盲没有多大差别。
推行简化字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古籍都已经有了简化字版本。
如果需要,把所有古籍都印成简化字版本,已经不是难事。
大众想要了解、继承传统文化,简化字版本已经完全足够了。
简化字版本,很多有注释、翻译,比起繁体字的古版图书,更适合大众阅读。
在今天,要想让大众继承传统文化,通过简化字比通过繁体字更容易,更便捷。
至于专家深入研究,根本用不着恢复繁体字,熟练掌握繁体字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2.简化字没有了繁体字的表意性现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具体地说,汉字有一定的表意性,但同时汉字也是表示音节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
实际上,汉字的表意的特点被夸大了,而表音节的特点被忽略了。
汉字的表意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原始文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含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也都带表意性,形声字的形符也有一定的表意性。
这些表意性,不经过专门的学习、研究,是很难了解、掌握的。
比如,甲骨文中,象形字“马”,不认识甲骨文的人很可能以为是“狗”;会意字“塵”,不懂文字学的人,不一定猜得到是“尘土”的意思,而可能理解为站在土中的鹿。
宋代“右文说”提到的例字,表示读音的“戋”有小的意思,“贱”“笺”“浅”分别是小钱、小纸、小水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体字该不该恢复?
我觉得繁体字应该要恢复。
繁体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代表。
现今的简体字割裂了传统文化。
简化字破坏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繁体字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流失,同时给人们阅读古籍造成障碍,客观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
我记得有人说过:“有心才是愛,有水才有雲”,“现代的鱼(魚)都不在水里游了。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讲究的是要有意义,简体字恰好把繁体字最重要的部分给简掉了。
那么中国的简体字就如英文字母等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种无意义的文字而已,象形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独一无二的。
象形文字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当你不认识某个字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观察这个字本身的特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猜一下这个字的含义。
象形文字能够经历那么久的演变,时间的考验一直流传下去就可见其本身的价值所在。
繁体字的学习能够使现代人多点了解传统文化,现在简体字的普及使现代人都不认识繁体字,那以后要去看文献资料等用繁体字记录的资料对他们来说就如天书。
一个现代人都无法去看懂自己国家的历史,有如何能够创新,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展望未来,繁体字还是有其作用的。
现代人追求的是快节奏的生活,有些人会说繁体字的书写比简体字的书写繁琐,但是繁体字更形象更容易去记住,在熟记的基础上,书写自然也快了,而且在现代科技发展快速的情况下,在电脑上输入繁体字与简体字的速度是差不多的,那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结合。
有时候我自己重复写一个字,以致我自己感觉都觉得这个字有点怪怪的感觉,那是因为简体字自身的意义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在文字本身,繁体字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在香港,台湾等地方都推行的是繁体字,内地如果也推行繁体字更有利于内地与台湾等地的交流,从而使得中国更好的统一,有利于团结。
所以我认为繁体字应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