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习,自读自悟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

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

(知人心)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知天文,晓地理)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

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第5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5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任务一:深入研读,感受形象【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句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时分析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初步认识了周瑜和诸葛亮,请你谈一谈。

(周瑜嫉贤妒能,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1)课文第6自然段中“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我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课文第6自然段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联系上下文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

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来阅读古典名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知天文。

(板书:知天文)4.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

他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预设: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这场大雾。

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呢?预设: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预设: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妒忌”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最喜欢的名著,交流其中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而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四、初读生字词:“妒”的书写、辨析内容: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顺利的借得十万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知天文(大雾弥漫)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实施计划?(雾大,“江上的人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射箭)2.能不能猜猜诸葛亮让船“一字摆开”的用意呢?(“一字摆开”便于统一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3.为什么还要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4.读到这,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二)识人心(草船受箭)1.曹操上当了吗?(雾很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射箭便是)2.从这里能感受到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性多疑、小心谨慎)3.如果你是诸葛亮,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4.有感情朗读。

六、品读想象一下,草船借箭事件之后,曹操、鲁肃、周瑜会有怎样的表现?七、小结作业作业: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下节课一起来分享你的体会。

八、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2】篇〗草船借箭教学目的: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情分析该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前我班组织了读名著活动,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个性。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

1、本学期开始,同学们都在读四大名著,请你说说,你最喜欢四大名著的哪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并说出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入名著,品读经典。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选自《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看老师板书课题:19草船借箭。

读题。

3、明确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学案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活动2【讲授】二、通读课文,把握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检查交流。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总结: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事情发展顺序。

为学习下文作铺垫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活动3【讲授】三、精读课文,品读人物性格特点。

1、故事中有多处人物对话描写,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品味、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并小组讨论,每组抓住一个人物全班交流。

教学设想:学生从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

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顾全大局。

周瑜的嫉贤妒能和险恶用心;从曹操的话中体会他生性多疑。

从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鲁肃的忠厚老实和信守承诺。

追问:诸葛亮与鲁肃对话中,PPT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方案教材解析《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作家罗贯中资料、《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名的故事——草船借箭。

3.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1.介绍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人教统编版五下语文-5《草船借箭》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下语文-5《草船借箭》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下语文-5《草船借箭》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借箭的智慧和勇气。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历史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2.教学难点:古文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生字词卡片4.小组讨论表格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味。

学生跟读,注意生字词的发音。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草船借箭?他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回答问题正确率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智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听孩子朗读课文,并签字确认。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位悄悄贡献的教导工,就难以避开地要豫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干切实有效地帮忙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指望可以帮忙到有须要的伴侣。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课前诵读词:〔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好汉。

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刚,同学们背诵了的卷首词。

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一、整体感知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报: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老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讨论诸葛亮“神机妙算〞究竟“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详细写了借箭的经过?〔6——9 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在读课文 6——9 自然段,边读边思量: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味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自在读课文 6——9 自然段,边读边思量: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味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专心体味。

2、自学——然后〔同桌〕沟通。

3、集体沟通: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味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状况一〕生:我从这儿体味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二、教学重点: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2、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二)新授:1、说的非常好,《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谋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去看,你对黑板上的四个人物谁最感兴趣?最喜欢谁呢?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3、先读到这,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品读的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呢?(学生交流汇报)4、刚才某某同学说,他非常佩服诸葛亮,原因是因为他在借箭的过程中表现出神计妙算的才能,那神计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你认为体会最深的地方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读课文)8、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学生汇报交流)9、现在我们就实地的感受当时受箭的过程,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这样安排的好处有哪些?(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船借箭的过程)10、谁能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呢?(学生汇报)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通过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地为刘备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也展现了周瑜的嫉妒和狭隘。

本文的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战争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性格分析和心理活动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嫉妒和狭隘是不对的,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对于文中人物的性格分析和心理活动的理解,以及对于课文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大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解释。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导学案.doc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导学案.doc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我明确1.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验读名著的乐趣;3.能有条理地复述故事;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激发探讨、研究名著的热情。

学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具准备、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法。

相关知识我了解材料一:三国演义简介作者罗贯中。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材料二: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四大类别:诗歌、散文、小说、喜剧)。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自主学习我能行一.基本知识1.我国的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

2.《草船借箭》选自___,作者___,文章围绕一个___字,展开情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诸葛亮的___。

3.文中主要是通过___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4.借箭的起因______,经过______,结果______。

二:融入课文1.速度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文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话描写,试着找到相关语句,揣摩读的语气及神情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5《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5《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内容,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后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语法点讲解:对文中的重点语法点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对文中的重点语法点和生字词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要借箭?借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生字词进行标记。

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法点和生字词。

2. 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在借箭过程中的决策和应变能力。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课后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板书设计:1. 《草船借箭》2. 诸葛亮:智慧、勇敢3. 借箭过程:决策、应变作业设计: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生字词的抄写和运用练习。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

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板:神机妙算)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从哪读出雾大?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部编版
20.问题驱动: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小组合作学习:我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提高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22.案例分析:我分析了草船借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智勇双全”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5.问题三:在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成语“智勇双全”的含义理解不深。解决办法:我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通过以上的课堂反思和问题解决,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教学实录
32.小结环节中,教师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了成语“智勇双全”的含义。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过程有序。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教学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6.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草船借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与草船借箭相关的成语或典故,从而引出本课。
学生甲:“我想到了‘借东风’。”
学生乙:“还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教师:“很好,你们的知识真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东风有关的课文——《草船借箭》。”
2.呈现(10分钟)
教师逐段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

《草船借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特点,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感受人物形象。

2、难点(1)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那个英雄辈出、战乱频繁的时代。

2、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阅工具书。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了解故事的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局势和人物关系。

(二)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怎样?(2)在文中画出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2、合作交流(1)小组内交流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互相补充完善。

(2)小组讨论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中语句说一说。

3、展示汇报(1)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小组代表展示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理解和分析。

4、深入探究(1)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2)诸葛亮为什么要让船一字摆开?(3)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出兵?5、总结归纳(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2)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诸葛亮,借箭归来后,你会怎样跟将士们讲述这次经历?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如《空城计》《赤壁之战》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和谋略。

(四)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都督()幔子()弓弩()丞相()2、解释下列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导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我明确
1.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验读名著的乐趣;
3.能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激发探讨、研究名著的热情。

学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具准备、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法。

相关知识我了解
材料一:
三国演义简介
作者罗贯中。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材料二:
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四大类别:诗歌、散文、小说、喜剧)。

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自主学习我能行
一.基本知识
1.我国的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

2.《草船借箭》选自___,作者___,文章围绕一个___字,展开情节,淋漓尽
致地体现了诸葛亮的___。

3.文中主要是通过___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借箭的起因______,经过______,结果______。

二:融入课文
1.速度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文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话描写,试着找到相关语句,揣摩读的语气及神情
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 课文中的四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试着评一评人物,写一写评语。

4.简述草船借箭的经过。

三.推想人物心理
1.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心里会怎么想?
2.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当曹操听到这话后,可能会对诸葛亮说:()。

重点句子我深思
1.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什么是军令状?周瑜为
什么高兴?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2.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妙在何处?)
基本检测我过关
一、写同结构词
1、动静(一对反义词):()()()
2、呐喊(一对近义词):()()()
二. 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带“然”的词,请用带“然”的词填入下面各句中。

1、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误了大事。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3、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三:句式改写
1.诸葛亮凭借自己的神机妙算,很轻易地借到了十万支箭(缩句)
2.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改成陈述句)
3.诸葛亮把十万支箭三天‘造’成了。

(改为被动句)
课余时间我阅读
学习本篇课文以后,我将在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大气,走近各色鲜明的人物,感受中华古典文学的魅力,增添自己的文学修养。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