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许氏的历史
1.现各地许姓,奉文叔公为祖,并以高阳为世家;
2.许氏为上古三皇之一炎帝神农氏之苗裔;
3.许文叔,许氏的老祖宗,约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周武王时人,是四岳伯夷的后裔。
4.许姓人口在宋朝大约有52万,明朝61万,当今已达1100多万。
5.泥沟乡置寨至今约七百余载,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张氏翠峰公偕妹翠娥从福建莆田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
该乡多姓集居,有张、许、陈、郑、孙、周、李等,人口众多,据2000年时候统计约1.8万多人,其中张氏人口最多,约12000多人,许氏人口次之;
6.许氏家族已延续了113代;。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海曲许氏基本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就是安徽许村的家族史,先祖和许村都有记载,不再累述。
为避红巾之乱,始祖三兄弟於1354年前后,自安徽歙县起家投奔许氏先迁海门族人孟卿公,而来海州短暂居住。
明初朝廷的赶散政策迫使兄弟三人分开居住(注:赶散时期成年亲兄弟不得同居一县);长房、次房自海州之东海(现连云港)乘船迁照邑,三房此时尚未成家,去了赣榆青口。
明朝初年首次赶散:长房分居尚沟;次房讳士能分居仲家庄,即许家园;三房分居青口,至成化四年,(此期间由于受海盗的杀戮,三房后代遇难者颇多,皆附葬青口三始祖茔)后代仅余三支即六世祖讳有才迁日照居城南河口一带,六世祖讳福来迁居莒南老古窝,留居青口一支。
明朝中后期二次赶散:此次续修家谱发现,有迹象表明,明朝的弘治、嘉靖年间,朝廷都实施了干散政策,也许是赶散的不彻底,隆庆初年又实施了大规模的赶散。
期间,长房五世祖之一支於1505年自尚沟分居五莲许家店子(今名邱家店子),1555年之后,后裔散居於许家店子附近各村以及五莲诸城交界处一带。
六世祖数人自尚沟分居於东陈疃、中陈疃(城顶前)、西陈疃一带,其中一支六世祖自陈疃迁居五莲许家庄;七世祖一支迁居诸城枳沟镇赵庄村,七世祖三支迁居莒县分居于大小双墩坡,大小许家庄、阎庄、岳家村等;九世祖氏携三子自尚沟迁居迁居五莲上官家沟。
次房五世祖讳元、成、强三兄弟自仲家庄分居日照碑廓镇下湖村及莒南崖沟庄,后裔明末迁居连云港分居于前后许安村。
六世祖讳治隆分居许家园附近,后裔八世祖讳学仕旋迁莒南许家派庄,六世祖讳治安后裔某世祖迁居费县(日照许家官庄已无许姓人口,疑为此支外迁,大连发现一支自十二世兄弟三人由此外迁),六世祖讳治化迁居涛雒栈子。
六世祖讳福隆迁居许家沟(今日照长途站附近),六世祖讳仕隆迁居许家大庄今白云村,六世祖讳文隆迁居大官庄,六世祖讳汝孝、汝弟兄弟自仲家庄分居胶南大场镇吉湄村,后裔散居于泊里镇封家庄季家村、海青镇许家村等。
新湖北仙桃许氏总谱(2010年)
许姓的由来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
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3、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许由隐于沛泽之中,尧以天下让之,乃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洗耳于水滨。
”人们为纪念许由,在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
与许由洗耳有关的还有一个巢父饮牛的故事。
巢父与许由同为《高士传》中所列七十二高士之一。
巢父避世隐居,躬耕而食。
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
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
为纪念巢父,人们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
西城门外的洗耳河桥头,旧有“许由洗耳处”石碑一座。
许姓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徽州许氏族源考
徽州许氏族源考徽州许氏族源考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河南省的许昌东,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
战国以前,许姓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沿颍水向东南迁徒,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便定居下来。
这可以说明许氏之迁徙,自古以来就是以寻求优良的人口发展空间为主要的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许姓因被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姓最初繁衍迁徙的足迹。
许为楚所灭后,除部分迁居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逐渐形成了高阳、汝南、安陆、晋陵、中山、太原等郡望。
因以高阳及汝南两郡最望,故许姓多以”高阳”、“汝南”为其堂号。
其中又以“高阳郡”最为著名,现今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大部分许氏均为“高阳许”(高阳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
在高阳附近衍派的许氏子孙中,到唐朝高宗时期,出了亢宗人物(庇护宗族,引申为光耀门楣)许敬宗,故许氏族望高阳,大盛于唐。
徽州许姓就是这一支后代。
唐末,许敬宗八世裔孙许儒为避“黄巢战乱”,从关中南迁新安黄墩(今屯溪之篁墩),是“高阳许”南迁新安的一支。
该支的许儒次子许知稠迁许村(今歙县许村镇),繁衍至今已历千年40余代,子孙遍布新安各县,成为“新安望族”之一。
其中,又以歙县许村、绩溪涧洲、祁门县等三县“两村”的许氏尤盛(在歙县有“南吴北许”之称)。
宋徽宗时“新安”改称“徽州”,许氏更是人才济济,代表人物有许俞、许元、许平等兄弟。
他们与当时的名臣显宦关系密切:胡安定为许俞作《孝子传》;欧阳修为许元作《真州东园记》《海陵许氏南园记》等文;许元殁后,欧阳氏撰写《墓志铭》;王安石为许平写《墓志铭》。
许元把握当时朝廷允许修编宗谱之良机,倡修《�P源许氏世谱》,为许氏后人探流溯源提供了诸多资料及便利。
虽然宋谱早佚,但王安石、许元为该谱所作之序却仍留存至今。
这两序尽管屡经抄传翻刻,虽难免文字讹脱,但文章的主体内容不变,两序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晋江许姓源流
晋江许姓源流晋江许姓源流吴绵普传说中许氏始祖为尧帝时贤士许由,后人以许为姓。
又一支为炎帝之裔孙伯夷佐帝尧为典之官,使掌四岳。
周武王有天下,始封四岳之裔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故子孙以许为姓。
战国初,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仍以国为姓。
全国许姓分有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阳许氏、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六大支,其发祥地都在河南许昌。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
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
后唐天成四年(929),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
许督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
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
但据考证,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
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漳州至潮汕之间。
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分居晋江的记载。
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各县也所剩无几。
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关系密切。
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
此支属高阳许氏,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实为河南许州人。
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作为一个潮汕人,你从哪里来?你为何会生在潮汕?你的祖先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光辉历史?相信许多潮汕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
今天,“潮汕水”将为你一一解答:潮汕人的祖先多来自中原一带汉人,千百年来,先民们在历代战乱中一路南迁,最终定居潮汕地区,世代繁衍生自息。
那么,潮汕先民的迁徙史,究竟历经了多长的漫漫时光?又有多少曲折故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四点金”通过梳理潮汕各姓氏的南迁路线,基本可以得出大同小异的迁徙路径。
潮汕水以潮汕许氏的迁徙史为范例,来看潮汕先民波澜壮阔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我们以时间为序,每个重要的节点和开基始祖均予以记述。
许氏在潮汕姓氏中排名第12,现有人口约30多万。
潮汕前十大姓氏分别为:陈、林、黄、吴、郑、李、张、王、蔡、刘。
说到潮汕许氏的由来,首先要从许氏的起源说起。
许由故里许氏始祖:“三代宗师”许由现今普遍认为,生活在迄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的许由,是许氏的“开姓始祖”。
许由(约前2323~前2244年),河北省行唐县人(也有一说河南登封人),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
据传他曾为尧、舜、禹的老师,被后人尊称为“三代宗师”。
相传尧帝年老时,因儿子丹朱不肖,不愿因爱子而误天下,听说许由清高大志,便欲禅让帝位。
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固辞不受,隐居在箕山颍水(今河北省行唐县)一带,农耕而食。
尧得知许由去处后,又派人请他做九州长,并打算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同嫁给他。
许由听后顿感蒙受了奇耻大辱,跑到颖水边掏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遂隐居深山,躬耕而食。
许由终身不为名利,逝后葬于箕山之巅。
今河北省行唐县上方乡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村南有河名颍水,村西有山名箕山。
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
许由画像“开国始祖”:许国国君许文叔西周初年(前1120年前后),许文叔(姜姓,许氏,名丁,字文叔)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
湖北仙桃许氏族谱
许姓的由来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
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3、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许由隐于沛泽之中,尧以天下让之,乃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洗耳于水滨。
”人们为纪念许由,在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
与许由洗耳有关的还有一个巢父饮牛的故事。
巢父与许由同为《高士传》中所列七十二高士之一。
巢父避世隐居,躬耕而食。
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
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
为纪念巢父,人们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
西城门外的洗耳河桥头,旧有“许由洗耳处”石碑一座。
许姓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姓氏联典·许
姓氏联典·许姓氏联典系承炎帝;源出许昌。
•指许氏源起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上联:隋许善心,字务本,少孤而聪慧,徐陵称为神童。
累迁通议大夫,博学多闻,遍览万卷藏书。
下联: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字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
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汝南世泽;二龙家声。
•汉许劭与兄虔齐名,时称“二龙”孝宣求剑;•起源: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商纣王,建立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为楚国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②许由后代,以祖名讳为氏。
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许由也成为许姓始祖。
③出自少数民族。
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始祖:许由。
迁徙:飞琼鼓簧。
•上联:《汉书》载,孝宣帝与许后(昌邑人)起自微贱,及即位,公卿议立后,帝诏求故剑,大臣因奏立许后。
下联:传王母常令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彻钟泰岱;绪衍箕山。
•传尧让位于高士许由,许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
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滨冼耳,表示不愿听到。
传箕山有许由塚评推月旦;绪衍箕山。
•上联:东汉许劭,汝南平舆人,字子将,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其品题,俗称月旦评。
下联:尧时高士许由耕于箕山忠孝世泽;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许昌东。
许氏迁徙发展
许氏迁徙发展【迁徙发展】许姓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
许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国以前、战国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战国以前这一时期,许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
许部落发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在许由的率领下,许部落沿颍水向东南迁徙,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这一点有名确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
‘许,太岳之胤也’,在今河南许昌县。
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
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
后来的许国应是从这里迁去的。
”颍水流域的登封市、禹州市、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人的最早活动地域。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许由后裔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建立男爵许国,开始了许姓人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许国立国之后,曾经霸于中国,一度成为“东诸侯之最”,相当强盛。
后来在郑楚等国的畏迫下,逐渐衰落,被迫不断迁徙。
前576年,文叔第15世孙许灵公宁从许迁国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前533年,文叔第16世孙许悼公买迁国于夷(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前529年迁荆(今属湖北),同年复迁叶;前524年,许悼公买又迁国于析(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北);前506年,文叔第17世孙许哀公斯迁国于容城(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
至文叔第19世孙男公结,于前481年为楚所灭。
许国在容城灭国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战国至唐宋这一时期,是许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
许国自容城灭国后,子孙分迁汝南、高阳等地。
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平舆县一带,高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
汝南、高阳后来形成了许姓最著名的两个郡望,并以此为据点向全国各地辐射。
东汉末年,汝南许氏分迁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后分别形成望族;战国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又有一支迁于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后分别形成望族。
许姓的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
许姓的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许姓,中华姓氏,属颛顼帝姬姓子孙衍生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许姓的姓氏来源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许姓来源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後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後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後世祀之”,故後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後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姓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
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
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
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
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
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
山人说姓:许姓来源
山人说姓:许姓来源一、姓书记载:《元和姓纂》:姜姓,炎帝四嶽之後。
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為楚所滅。
子孫分散,以國為氏。
《姓氏寻源》说:唐卢若虚《刻石记》云:太公之后有许氏。
《姓源韵谱》云;许,姜姓,出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与齐同宗。
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以为四岳之副,颖川、许昌是也。
至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卫大夫许为,一曰许公为也,后自容城徙北新城县都乡乐善里。
《急就篇注》云:许由之后。
陶宏景云:许氏同承光武时许交州后,本出炎帝时姜氏,至周武王封叔于许,今豫州许昌是也。
至周敬王时为郑所灭,居山阳昌邑,因以国为姓。
至交州乃移于平舆。
《万姓总谱》说:炎帝的后代文叔在周武王时被封于许国,许国后来被楚国所灭,许国人四散分离,相约以故国名为姓。
《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高阳郡。
《姓氏考略》说:《姓源》《韵谱》云:许,姜姓。
尧四岳伯夷之后。
与齐同宗。
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
子孙以国为氏。
望出高阳。
汝南。
《古今姓氏辨证》:出自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以為四嶽之嗣。
二、山人说姓:1《元和姓纂》《姓氏寻源》《万姓总谱》《姓氏考略》等姓书均说:许姓姜姓,炎帝四嶽之後。
与齐同宗。
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為楚所滅。
子孫分散,以國為氏。
2、《急就篇注》云:许由之后。
三、许氏郡望:《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高阳郡。
据《元和姓纂》记载:分布于髙陽、汝南平輿縣、安陸、㑹稽陽羡、晉陵、京兆、中山、太原等地。
2014年5月14日。
许氏 高阳堂
许姓
堂号:高阳堂
郡望:高阳郡
堂联:忠孝世泽
节义家声
许是以封地命名的姓。
周武王时,炎帝(上古部落的首领)的裔孙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被封于许由曾居住过的地方称许地(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其国人以许为姓。
春秋时许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散居四处,主要在高阳发展(山东临淄一带),大多以“高阳”为郡望堂号。
在江南,明代有两位志士很受氏人敬仰,明代崇祯七年进士许直,字若鲁,历任浙江义乌知县、广东惠来县令、吏部文选司主事,进考功员外郎,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帝朱由检吊死于景山,许直写绝命词6章,亦上吊自尽。
许直族侄许德溥,清兵强行《发令》德溥抗命剃成头陀状,并于两臂刺上“生是明朝人、死为明朝鬼”,于胸部刺上“不愧本朝”,后被人告发死于江宁。
为纪念许直和德溥,氏人撰堂联:“忠孝世泽、节义家声”。
许姓的起源与族群分布的地理分析
许姓的起源与族群分布的地理分析许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族群分布。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对许姓的起源和分布进行分析。
一、许姓的起源许姓起源于中国,其源流可溯源至远古时期。
据考证,许姓最早出现在商代,约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年。
当时商代的政权中央集权,姓氏系统初步形成,许姓便在这个时期开始被使用。
关于许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许姓起源于传说中的大禹后裔,也就是大禹的后代有人以地名为氏,称为许氏。
另外一种说法是许姓源于商代时期的国家——许国,后来有人以国名作为姓氏,逐渐形成了许氏姓族。
二、许姓的族群分布1. 中国地域分布许姓在中国各地都有一定的分布,尤以北方地区较为集中。
根据民政部门的数据,许姓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前十的省份有河南、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陕西和四川。
其中,河南是许姓人口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许姓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台湾地区分布许姓在台湾也有一定的人口分布。
在17世纪,明朝的政治动荡导致很多人逃离到台湾。
据推测,当时一些姓许的人也随之迁至台湾,成为了今天台湾的许姓后裔。
然而当前台湾的许姓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足以和在中国大陆相媲美。
3. 海外华人分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许姓也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许多海外华人的姓氏之一。
主要的许姓分布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
他们多是中国移民的后裔,保留了自己的姓氏,并且在海外华人社群中也建立了各种互助组织和社会网络。
三、许姓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许姓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
从中国各地的分布来看,较多的许姓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河流流域地区。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水源,适宜农业生产,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定居和繁衍生息,也促进了许姓的延续。
另外,许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也比较发达,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和通信网络,这为各地的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姓氏——许氏迁徙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
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
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
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材料,代代相传。
一、山西移民的原因和肇始明初山西移民确有其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关于山东、山西移民的建议: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
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于是,轰轰烈烈的山西大移民由此开始。
此前也有山西移民移到安徽凤阳,但那是建国之初朱元璋为了补充老家人口不足开展的全国性行动,并非针对山西,迁入凤阳府的山东移民比山西要多很多。
山西洪武十四年403万,洪武二十四年441万,山东洪武十四年519万,洪武二十四年567万。
记住这几个数字,后面要用到。
二、洪洞县移民数量微乎其微赵世瑜先生的《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一文写到: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的,由于大部分传说和族谱把洪洞移民事定位在明洪武或永乐时期(也有少部分定位在明中叶和清初),应该说这个版本距离这个时段还不太久远,但全书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移民事情,更没有提到过大槐树和老鸹(鹳)窝。
最新-许姓的来源,姓许的名人 精品
许姓的,姓许的名人许一、寻根溯祖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
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二、迁徙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
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
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
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
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
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
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
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
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三、郡望堂号【堂号】"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
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
许氏迁琼始祖——许模(转载)
许氏迁琼始祖——许模(转载)许模,举人,福建省莆田人,南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渡琼任琼州通判,年值67岁,落藉今海南省文昌市,育男三:长子许全,亲随父居文昌县东阁村,次子许金,迁居琼山县东山镇卜正村;三子许企,迁居临高县加利村。
从三枝繁衍昌炽并茂,生聚教训,瓜秩绵长,其后子孙分支派别迁移,散居海南全岛各地,其主要分布聚居在琼山、文昌、临高、琼海、万宁、定安、澄迈、儋州等县、市、乡,许模生前同韩显卿商量卒葬五龙港,碑刻“宋过琼始祖琼州通判许模公之墓”,许模任十余截,清廉自持,爱民如子,民亦敬之,尊如父母,定居文昌,开宗传派。
十二世至家君,八龄失怙,好学如渴,惟祖母训是从,惟先生言是听。
登高宗朝进士第,官任大理寺卿,谓非孝感所致。
派余兄弟五人,长史亦第进士,官任江西安福县令,次兄官任广城城慰,四、五弟同初邑子弟员,而余叨膺贤书,官任广东琼州通判,缨阅阀一门,俱受国恩。
此固邦家之光,实族乡之荣也。
系余通判琼州,与韩卿同船南渡,有莫逆之交,而显卿志在择里,因选一地于文邑(即文昌)月龙港,自为居之,又选一地于五龙港,嘱余卜居焉。
余曰:唯唯否否,择地而居,子言诚然矣,奈离父母,别兄弟何!今余敝本家,虽不得为鼎族,亦不失为官家,安能郁久居此。
然。
诚如子言,虽不敢拟周家,改玉改步,亦甚望派之绵绵也。
念本家叔祖,都许以来,迁移八地,今余之官琼州,而居文邑也,亦继志述事事之一端耳。
而余竟有感焉,譬诸五岳游,归叹观止矣!据《渡琼始祖模公自记谱序》:自钦祖官居李唐之际,天下纷拢,致身辅国于皇图者也。
世有明哲之士,代代受爵而无疑矣。
吾祖之后,全中丞,金祖知府,是吾二、三世之祖也……至我之身,材兄金华学士,梧兄令尹,相弟任湖南广慰,是我家承天之厚惠也。
迨余受海滨之任,同杯兄弟五人,三而官,二而士矣,闻之源,壮者流派必长,根深者枝叶必茂。
吾有三支嗣出,顾愿邀天眷无穷,爰谱其所自出,弁数语于简端云。
始丰溪南居许氏
始丰溪南居许氏在古代,水南有许多以姓立村的小村,如上楼、上张、鲁庄、沈家等,均为零星分散。
有的姓氏历时数百年,有的仅一两代就他徙或断丁。
15世纪20年代,许氏迁徙此地后,逐渐衍成一大村庄。
据《浙江省姓氏志·水南许氏》记载,水南许姓始祖许彻,字原平,号涧南,为义里许氏第十二世孙,于明宣德年间与三弟许原文由城西义里许氏迁往水南,历时300年左右,将各姓小村连成一个大村,后分迁至石溪、山河、丽泽、栖霞各乡及邻县姜家岙、占家岙、方家岙、蟹龙岙,以及余杭、临安、象山等地。
始祖衍成宽宇、宽宙、宽宰、宽采、宽宠、宽宴、宽崇、宽萱、宽罕、宽完共十房子孙。
其弟许原文有二子,第三世五人,第四世十一人,其中一支迁住临海大屋与天台前许。
明嘉靖年间,义里许氏茂广支派第十六世孙许小巳,由城西义里迁居上水南小义里,衍成许氏水南小义里支派。
据村中老人说,如今水南居住的许氏族人,多为始祖十房子孙的后代,许原文后代以及许小巳后代早已他徙,本村所剩无几;水南村民相聚,自我介绍时很少说“我是建明村的”或“我是星光村的”,往往以房认亲,说“我是六房的”或“我是三房的”。
民风水南村长期以来有宗族村治的传统。
许氏宗族有严格的族规,家谱凡例载“子孙有败行玷污祖宗者,谱削其名,祭除其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族人行为、促使安定和睦的作用。
600多年来,许多良好的村风、民风传颂至今。
如尊重外乡人。
“不准打骂进入本村的外村人”“保护进村经商的外村人”“保护进村避难的人”,天台人口碑相传“有难逃进水南村就会得救”。
再如重禁令。
据《水南村志》记载,水南历来有行之有效的禁令,其中最具权威性的是“庄稼不成熟不准采摘”的秋季农作物禁令,沿用长达数百年。
禁令规定,秋季农作物收获(开禁)之前,凡由村外携带番薯、毛芋、玉米穗等物进村,必须持有相关,违者依例处罚。
有此禁令,数千亩旱地农产品在开禁之前,任何人不敢私下拿回家,很多玉米穗掉落地上也没有人去拾取。
北宋河南许州高阳许氏迁江西豫章谱序(转载)
北宋河南许州高阳许氏迁江西豫章谱序(转载)三代以前,姓氏未定,故许曰姜、曰吕、曰甫,与其同祖统称之。
许之先神农、许之祖高阳,黄帝有缙云者,为夏官,助青阳有功封许,曰高阳,高阳后有由者,为尧之师,尧以位让之不受,洗耳颍河,隐居不仕。
由后有夷封吕,为泰岳。
是故太叔以上,食采郘邑侯爵。
武王克商,夷齐叩马,指武父死不葬,不忠不孝。
孔子删书,由与光、夷与齐者而未显。
自武克商,武不记前嫌,封夷孙太叔於许子男之爵,以奉泰岳之祀。
子孙世居许,历一十九世殇公之子敏懿,遭戎狄遂弃国,而改吕姜之姓,为姓许焉。
余细按之太叔公至殇公,均是许国诸侯子男之爵。
其姓本归於,赐敏懿公去吕姜,以国为氏。
乃觉无差懿公生二子,长福,任中军大夫;次禄,任普下大夫。
福公生二子,长楮、次行。
楮公生三子,长书、次枝、三处。
枝公,魏任执金吾。
子洁公生二子,长提、次徐。
提公子吕,生於周末,秦时任中军大夫,生二子,长序庄、次主庄。
序公任秦内军大夫,生三子,长米炅、次余炅、三居灵任平乡令,分居叶县。
余炅公之子第悼,秦仕参政;生二子,长易斯,秦任北平太守,子阐泰事,汉高祖任总制将军,加封高阳郡公。
子孙乃以为郡然,则阐泰公非为受郡之始祖者乎。
子三,长迁居海州、次陵、三趋。
陵公之子张安。
安公子质,任工部中丞。
生四子,长赏龙、次掌凤、三养鹏、四即豹任学士大夫。
凤公子奇,任彭城太守。
生二子,长端猷、次播猷。
生三子,长官遵、次官祥任武帝相国、三官德。
祥公生二子,长真开,汉举孝廉,任东阳大令,后为勾容太守;次邵经。
真开公生五子,长公职、次臣显,任京兆尹、三春荣、四其文、五茁萌。
春荣公生二子,长虔,字子政、次劭,字子将,任秘师郎。
生二子,长恕纯、次意纯,汉举孝廉,任中书令。
意纯公生三子,长待郁、次诗郁、三峙郁。
诗郁公生二子,长靖,家居汝南。
次褚,事魏任威武将军。
靖公生三子,长持朗、次持煇、三持照。
持煇公子肃,事晋任豫章太史,於晋惠帝元康九年己未之岁望日,由许州而徙豫章,得西山里民金氏之地而居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一、迁徙概况
许亡国之后,国民不忘祖地故国,以许为姓,四处迁移。
时值战国初期,中原兵乱,许氏难民于是聚小族而群迁,北徙河北高阳先祖句龙许氏故地,形成许氏北派宗支主体。
另一路人马则在离开许地许国之后,沿着汝河两岸就近迁往汝南、山阳昌邑等处原高阳许氏曾经有过的南迁迁居点。
应该指出,高阳许氏自当年许由之父句龙为颛顼高阳氏土正、能平九州而赐氏高阳之后,便居高阳并开始蕃衍,已有根基,并陆续有后代子孙群迁高阳东北地区以及河南汝南一带。
如今南北各系及海外许氏族谱中有“采食高阳”之句,其寄义应自此时始。
河北高阳为许氏根基之地,其意义不下于河南许地;其份量又重于国都许昌。
这时候,回迁高阳的许氏人众,大多聚居于如今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地方。
这些难民大多数来自容城,即是当许国衰亡之际逼迁于容城的那一部分人马及其后代。
原先曾经自高阳迁往汝南的许氏人群聚居地,如今又成为沿汝河两岸迁移的许氏难民的落脚点。
因此,这次许氏迁徙,总的来说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以河北冀州高阳为居住中心;南支以河南汝南为居住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氏南北二支又各自向西、向东、向南作再播散再迁徙,于是又出现安陆许氏、太原许氏、邵陵许氏、晋陵许氏、会稽阳羡许氏、徐州许氏、安陵许氏、龙溪许氏、岳阳许氏等等。
但此时还未涉及闽台与两广。
上述迁徙与再迁徙行动,大约自战国初年至汉魏及初唐时间,
约有千余年之久。
但高阳、汝南两地一直是许氏族众凝聚的中心。
河南学者谢钧祥先生曾经指出,汉代许氏已分布于今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
谢氏文中例举许子威为安徽庐江人,汉宣帝皇后许后为昌邑人即山东巨野人,许商为陕西长安人,东汉许叔为云南昆明人,许武为阳羡即今江苏宜兴人,许寂为浙江会稽人。
谢氏还指出东汉末年安徽亳州许氏已发展成庞大宗支,人口达数千之众。
名将许褚就是此方人氏,当时称之为谯郡。
湖南学者何光岳先生,更指出龙溪许氏在汉代尤为兴盛,谓有两女曾先后分别为汉宣帝皇后和汉成帝皇后。
此说与上述谢先生山东巨野即昌邑许氏女为皇后之说,虽有小异而实则大同。
原因是昌邑许氏与龙溪许氏,原为同宗。
后来虽有迁变,称谓不一,并非矛盾。
二、主要郡望
郡望含义包括人文与地理两要素。
(一)汝南郡望
汉、魏时期,高阳和汝南许氏分别形成两大郡望。
北方许氏,因此以河北高阳为依托,象征中国许族之渊源,高阳因此成为上古许地精神之中的“许地”。
南方许氏,则以河南汝南许氏为主体,体现着中国许族的昌荣。
汝南许氏,社会名望显赫者有前汉尚书许商,其6世孙许靖事后汉灵帝,官尚书令,后人蜀为广汉太守。
刘备克蜀,授靖为太傅。
靖有从弟许虔及许邵,称平舆渊二龙,好核论乡党人物,也颇有影响。
到了初唐时候,汝南许氏,实际上成为中原许氏的代表。
这一支中原望族,包含着很多许氏族支。
择要而言,可以唐高宗宰相许敬宗家族为代表,出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许敬宗、许圉师二许同时为相的局面。
许敬宗之先祖,原在河北高阳,就是因为出仕为官而南迁河南汝南,加入汝南许氏郡望之中,成为中原巨族,显赫于唐。
唐以前,汝南更是代有名士,人材辈出。
西汉时有安定、汝南太守许德,居平舆。
东汉著名水利专家许杨,许杨之后是大文字学家许慎、易学家许峻、许曼。
许敷之子许敬、敬子许训于汉灵帝时为太尉,位居三公之首。
从许敬至敬孙许相,三世三公,尊贵无以复加,汝南许氏门望至高。
后代又有许虔、许邵、许靖。
东汉末年,因避乱,汝南许姓名士大量南迁,又将文化播散南移各地。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在支系住汝南召陵县(今郾城),其后人中有一支迁到会稽阳羡,是江浙一带许姓人的开基祖。
另外,许姓人还有一支从汝南东迁楚州,后又到同州、西安等地。
至金、元时期,其中部分人在金吾上将军许威率领下到了河南灵宝。
到了明代,此支许氏成为天下望族之一。
此外,许据之弟许政成为邵陵许氏开基祖;许据后人许圉师在唐高宗时为相,成为许氏另一支影响较大的支派;东汉末大名士许劭及其兄许虔、从兄许靖所在支系也是汝南分支,其后人为山西许姓人的血缘先祖。
综上所述,汝南许氏,基本上以平舆及郾城许氏为主体,逐渐向西、向东、向南作扩散和再迁徙,成为中原许氏的中枢。
这个族网,
大体上以许敬宗家族为代表,与山东昌邑(巨野)许氏和河北高阳许氏另外两张族网,共同形成战国年间至初唐时候及至金元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许氏迁移定居的概况。
汝南许氏播散图:
太原汝南
同州平舆郾城
召陵
西安徐州
安陵灵宝
蜀邵陵豫章楚州丹阳
晋陵会稽
安陆
昆明
岳阳
至于汝南辖境,约于颍河与淮河之间,淮北以及今安徽茨河及西淝河以西地区,为中国许氏重要生息地。
(二)高阳郡望
广义上说,许氏高阳郡望可以包括汝南、安陆、昌邑、西安、太原、会稽、岳阳、豫章、阳羡、晋陵、中山(河北定县)、蔡州(河
南确山)、长沙、昆明、闽、粤、台、海外诸地许氏族望。
高阳为上古许氏先祖许由之父姜句龙受封赐之处,可谓许氏祖地。
高阳基地,不管在许亡国之前,或亡国之后,都曾经不停地向汝南、向山东昌邑、向陕晋、荆楚、苏皖、江浙转移和输送许族人材丁众。
汝南望族之中的许敬宗支系,就是由高阳南下的。
以上为广义之说,可以从略。
狭义上言高阳郡望,则远自许由之父姜句龙。
句龙为帝颛顼之师,就是文献上“帝颛顼师伯夷父”之句中所指。
此说,误将许由与伯夷等同为一人,故言帝颛顼师伯夷父。
其实是师许由父,许由父是句龙,为颛顼土正,能平九州,所以德高望重而为帝师,赐氏高阳。
换句话说,许姓人当年如不以许为姓,大可姓高阳。
因此,言高阳许氏郡望,当从远古之时始。
五帝之时已,贤人辈出,可见高阳郡望之远。
姜句龙既为颛顼之师,又赐氏高阳,官土正,率诸侯平九州,许氏高阳郡望当始于此。
其后许由,又为帝师,尧、舜二帝皆师事之,不受尧禅,也高望厚德。
许由为上古许国国君,尧所封赐,高阳郡望当然又添一笔。
西周初年,武王封文叔于许,文叔为伯夷后人,许氏复国之人,高阳望族,当数其事。
秦末之时,高士许猗隐居不仕,食高阳而殖根,观天下而知变。
其曾孙许毗,勾汉侍中。
毗有四子:许据、许政、许邈、许劲。
至初茸时,高阳许氏四方播散,盛甲一方。
唐高宗宰相许故宗、许圉师,远源皆系高阳。
上文曾提及之西汉安定、汝南太守许德,便是高阳隐士许猗玄孙,因居平舆,又成汝南许氏分支。
许德次子许政,别居邵陵,又成再次分支。
安陆(今属湖北)许氏,世系清楚,《魏书》载为许洵五代
孙许君明,源自高阳。
唐高宗宰相许圉师,为许据后人,应属此系。
至于汉宣帝、汉成帝两帝各自为许家女婿之事,史载清楚,皆属高阳许氏郡望之列。
总言之,高阳许氏郡望,在于本身出处久远,自古显赫,累世簪缨。
加之为全国各处支系总源,汇总而成大观。
李乔《许氏郡望考》称:“冀州高阳郡五姓中,许居第一位。
”
狭义而言高阳许氏族支,少数为原许氏句龙高阳嫡系后代,多数为许亡国之后自容城即今河南鲁山迁徙而来的许地遗民。
(三)颍川郡望
《贞观氏族志》语:“颍川郡七大望族中有许姓。
颍川其实就是许由死葬地,是上古许地之中史迹丰厚的一块。
该地于秦始王十七年置郡,治所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李乔先生曾经指出,此支许氏,当是西周初年许国国君文叔嫡系。
(四)安陆郡望
安陆为古之江夏,今之湖北省安陆县,以及云梦、应山应城诸地。
安陆郡治,南北朝宋时改江夏郡。
安陆许氏,起自南支皈子询之五世孙许君明。
君明为梁朝楚州刺史,义不仕陈。
子宏用生法光,法光生绍。
绍为唐陕州刺史安陆郡公,门第显赫。
基础为当年许国部分亡徙遗民;主体则为许君明族支,源自河北高阳。
许君明为高阳许据十世孙,即南支许询五世孙,郡望颇著。
唐高宗相许圉师,出自此支。
(五)太原郡望
太原许氏郡望,含阳曲、交城、平遥、顺间等晋中地区许氏之历史建树与文化声望,自东汉经魏晋而不衰。
此支许氏,源自汝南,
为平舆许氏分支。
太原许氏先祖,为东汉大名士许邵。
许邵及其后人,为官之后落籍太原,形成望族,名甲一方。
(六)会稽郡望
会稽于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以吴县为治所,即今姑苏,治域为吴越大部,含闽北诸地。
会稽许氏为汝南召陵许氏分支,东汉大文字学家及经学大师许慎之脉,后代名人有绍兴许寂。
该系许氏又以阳羡许氏为著称,比如名人许武,枝蔓江苏宜兴一带,文名鼎盛。
此方许氏有《说文世家》盛誉;又有《说文堂》家风世传之誉,体现许氏文化之光。
因为许慎巨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化中之瑰宝,社会影响力巨大,许慎确是许氏精英人物中出类拔萃之佼佼者,会稽许氏郡望名重四方。
以上仅举其荦荦大者,其他还有诸如中山、晋陵、丹阳、长安、昌邑、亳州、庐江、岳阳等,乃至西南、西北其他地方。
许氏迁徙播衍诸事可见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