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学案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知识点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因此又叫循环。

(二)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三)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增加CO2的去路)知识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如图:①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③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④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导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硝化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将 NH3 氧化为 HNO3,利用释放的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反硝化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 NO3-还原为 N2,返回大气。

6.(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即: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需要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驱动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运动。

【跟踪练习 2】(09 年北京)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 3 年实验。

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ft谷(编号 1、2),两个ft谷各有一条小溪。

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 2 号ft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

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 2 号ft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

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 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生物固氮、闪电固氮。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植物和微生物。

(2)氮元素以 N2、NO3--和NH4+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 号ft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1966 年5 月后,2 号ft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

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

NO2-能使 DNA 中 C-G 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

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T-A、U-A。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 N2 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问题研讨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理解,中图版)信息传递不但可以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起将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堂导学案【重难点突破】1.物质循环(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循环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4)碳循环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5)实例图解如下:①碳循环碳循环的变式图(C等级要求:应用)②氮循环(仅限于了解)回答下列问题: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增重2 kg,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__kg。

(3)在硫循环中,除图中所示过程外,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碳和硫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形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短时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迅速增加,会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而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是由捕食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而构成的,故④可反映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2)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效率最高为20%,则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增重2kg,至少需要生产者=50kg。

(3)大气中SO2的来源除了图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

(3)大气中SO2的来源除了图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

(4)不论碳、硫还是氮,它们在生物群落内部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的。

(5)短时间的CO2、SO2大量释放,会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净化能力,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答案:(1)④(2)50(3)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4)有机物、有机物(5)温室效应、酸雨【变式训练1】(多选)如图表示C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转化形式不同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1千克,则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5千克解析:A选项错误: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选项错误:有机物中的碳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也可通过燃烧进入大气中;C选项正确:A、B分别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属于多糖,肝糖原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血糖的平衡,肌糖原主要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D选项错误:“至少消耗”时能量传递效率应为20%,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5千克。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练案[32]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A组一、选择题1.(2023·南京高三调研)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Ⅰ~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中可以看出碳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B.缺少Ⅰ和Ⅴ,生态系统会崩溃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CO2可以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题图可判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是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镜子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来自镜子,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3.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无关C.由图可知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都会恢复原状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y值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A、B错误;当干扰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再恢复原状,C错误;TS 值表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高明一中陈乾预习目标:1、熟记物质循环的概念2、了解碳循环3、什么是温室效应4、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预习内容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传递。

4、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化学染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A.碳酸盐;呼吸作用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4、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 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C. 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D.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课堂学习与探究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3. 能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态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与意义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4. 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碳循环、氮循环等5. 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物质循环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碳循环和氮循环,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中的作用。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的理解,解答彼此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3. 选择一个实际生态问题,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循环过程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现象。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选取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探究其中的物质循环特点。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 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种间关系。

4. 能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反映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关系。

4. 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2. 难点:物质循环的意义、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增强学生对物质循环动态过程的理解。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深入学习。

4. 结合实验或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的掌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预习与质疑(一)预习内容课本P100-103(二)预习目标1.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2.通过分析碳循环的过程,能归纳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基本规律。

3.通过列表比较,能说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成因和缓解措施,能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对生态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预习检测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为。

2.碳循环:(1)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

(2)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

(3)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是。

(4)特点:具性,可利用。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和之间循环往返。

二、落实与整合(一)碳、硫、氮的循环①碳循环②硫循环③氮循环(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定的重要保证。

(2)物质循环的平衡打破,将造成生态环境问题:①碳循环失衡——;缓解这一现象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二是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②硫循环失衡——;③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a.原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b.过程: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即营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

【例1】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程导学]内容要求2.2.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2.4.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2.2.6.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2.2.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与旧教材对比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

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2)碳循环过程①过程解读[提醒]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完全等同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包括胞内分解作用和胞外分解作用。

②碳循环途径(3)温室效应2.物质循环[提醒]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虽具有全球性,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甚至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也能完成物质循环。

3.生物富集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3)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6)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答案:(1)×(2)×(3)√(4)×(5)√(6)√1.(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第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延伸应用(1)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解决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b.大力植树造林。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主要的物质循环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项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范围全球(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联系①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高三生物高考生态系统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

高三生物高考生态系统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

课题: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学目标: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预习案:1.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1、○2、○3和○4的过程。

(2)过程①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5;②起点:从○6固定太阳能开始,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③途径:○7;④特点:○8: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能○9,也不能○10;○11: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12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3。

(3)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14,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1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16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的循环的过程。

(2)特点:○17、反复利用、○18;(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19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3.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20和碳酸盐;(2)循环形式:○21(主要);(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22作用、○23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24和○25实现;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26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27的平衡。

(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28,导致海平面○29,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5.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是指氮气、无机氮化物、有机氮化物在自然界相互转化过程的总称。

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有机氮化物的合成、氨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

氮循环主要是通过生物,其中微生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硫循环二氧化硫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①二氧化硫通过降水形成硫酸,在土壤或水体中形成硫酸盐;②二氧化硫直接被生产者吸收,再传给消费者。

版高考生物一轮精品复习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版高考生物一轮精品复习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考新动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考纲全景透析】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3)特点:具有全球性,物质可被反复利用。

2、实例——碳循环(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CO2(2)图解: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热点难点全析】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大气中CO2的来源: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目前由于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的分析(1)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①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①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②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

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3、缓解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4、温室效应(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

(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

(3)解决方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等。

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高考零距离】1、(2012·天津高考)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

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学案教案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学案4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复习要求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解释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基础自查范围生物圈(全球)物质对象形式动力重要生物类群特点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2.循环过程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2)影响: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意义1.与能量流动的关系:2.意义:想一想:有人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该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原因。

课堂深化探究一.碳循环1.循环特点:2.过程图解解读:(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2)碳元素循环的主要形式: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3.温室效应(1)成因(2)危害缓解措施特别提醒有关碳循环示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首先判断双箭头的两端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除双箭头外生产者(A)只有出发箭头,大气(B)只有接受箭头。

(2)消费者(C)接受一个箭头而出发两个,分解者(D)则接受两个出发一个,两者之间物质流动方向是从消费者(C)到分解者(D)。

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图解解读:解读:(1)从图中可以看出,。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绿色植物同化的CO2等物质,大约90%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一轮复习自主课导学案(编号: GSYLSW044 )班级,小组名:,姓名课题学案4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编制人王正庆编制时间12.30 使用时间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学习任务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2)物质循环:无机环境与________之间。

(3)范围:整个________。

2.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_______________循环。

(2)循环方式:________。

二、实例——碳循环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_______。

2.循环过程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2)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意义1.与能量流动的关系:________作为__________的载体,使________沿着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2.意义: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动动脑有人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该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原因。

学法指导1、学生先阅读课本完成“学习任务”部分。

2、按学案和一本内容联系教材对基础知识梳理。

3、学生小组讨论重点完成《一本》P246—247;“抓重点”、“学方法”部分。

4、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指导和强调。

课堂训练题组一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1.(2011·安徽十校测试)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羊的呼吸消耗量B.羊的粪便量C.羊的生产量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课堂训练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B.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4.(2010·无锡模拟)如图表示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在不考虑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多选)( )A.能量主要是以太阳能的形式输入生态系统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C.在一个幼苗茁壮成长的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量和输入量相等D.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是绿色植物5.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单位:kg/年)。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丙种群个体所含有机物的平均值一定大于丁种群B.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等于a所含的能量C.若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20%,则b+c+d=0.2 aD.甲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6.(2011·马鞍山模拟)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三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问题质疑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展示课导学案(编号: GSYLSW044)班级:,小组名:,姓名课题学案4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编制人王正庆编制时间12.26 使用时间上一课时共性问题解决要点记录学习任务探究点一碳循环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或硝化细菌等的____________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播,主要靠________________,传递形式为________。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_______和________。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________的。

探究示例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变式训练1(2010·广东理综,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A 1.20×1014 1.20×1014B 1.20×1014 1.26×1014(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

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探究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图解,完成下列填空:1.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2.二者均开始于________,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3.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_______与________等过程。

4.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5.能量作为________,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能量以物质形式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思维拓展1.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不具递减性,具有全球性。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探究示例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D.C处在第三营养级变式训练2(2011·苏州联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1)在图1中,B、C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________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C、D为B提供____________。

(3)若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______mol葡萄糖的能量。

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实验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______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2.实验流程案例1 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____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____处理A杯中加入____________ 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有无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___对照组AA1______A2产生______BB1______B2______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思维拓展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能力也不同,需要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温暖、湿润的条件。

探究示例3(2011·泰州联考)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

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___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原则。

(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和B两组。

实验时A组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 组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

B组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