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九年级化学 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沪教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课题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过程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过程
一、相对原子质量
1、是个比值,单位是1
2、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讲解概念: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一基准值的比值,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分子质量的大小
二、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综合
讲解计算方法
演示例题
引导练习、展示题板,指引个别学生到黑板板书,评价总结注意事项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
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
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明确离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有带正电荷的,也有带负电荷的。
有利于学生理解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理解三种微粒的关系,并以具体物质加以说明,使知识条理化。
创设问题情景:
(1)为什么极少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前进方向?
(2)为什么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路径?
(3)为什么极少数α粒子好像碰到坚硬的质点而被弹回来?
创设问题情景:
你能说出你心中的原子结构吗?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
创设问题情景:
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带什么电荷?
创设问题情景:
(3)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难点
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将考点、重点展示给学生,利于学生课后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盲目性。
练习
1、一种原子变成离子时,所发生的变化是()
A、一定失去电子产品B、一定得到电子
C、一定失去和得到电子D、一定失去或得到电子
2、鎂原子2个电子,变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
氧原子2个电子,变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
(填得到或失去)
3、在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离子五种微粒中,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新版)沪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化学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证据收集与评估、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基本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疑问。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元素、化合物等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定义和特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质量复习课教学设计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家如何精确测量原子的质量。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完成一份关于原子质量知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展现本节课所学知识。
5.视频观看:
-观看与原子质量相关的教学视频,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和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质量的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深化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通过学习原子质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强调原子质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精确计算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原子质量与元素周期律有什么关系?
-在实际生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实验题。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第1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第1课时分子、原子〖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微粒的性质以及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展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展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教师:1、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微粒的性质【引入】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
那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酒的闻到,为什么我们平时能闻到花香,闻到香水味?这节课我们就来解答下这些问题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微粒【教师】对了,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组成的,说明微粒都很小,但是微粒有一定的质量【板书】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都非常小,但有一定质量这些微粒是我们下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分子、原子和离子。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各种味道,为什么能远远的闻到花香?【分析】因为构成酒和花的微粒,扩散到了空气中,接触到了我们的嗅觉器官,所以我们闻到了闻到,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构成物质的微粒能运动,那是不是真的能运动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检验下【实验】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现象】1、甲是无色溶液,参加酚酞后,变成了红色溶液2、甲溶液变红【分析】这里我们来了解下酚酞溶液,酚酞和我们学过的紫色石蕊试剂一样,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酚酞遇到酸变色,遇到碱变红色,可以用于检验溶液是否显碱性,以后酚酞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这里的氨水是显碱性的,所以在酚酞中参加氨水以后,溶液会变红【提问】实验1中我们参加了氨水,溶液显碱性了,所以溶液变红,那实验二中的甲溶液为什么变红呢?【学生】变红证明溶液显碱性,说明B中的氨气微粒跑到了装有酚酞的A 的烧杯中,这说明了微粒能运动【教师】上述的实验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板书】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提问】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太阳大衣服比拟容易干?糖水为什么温度高的时候比拟容易溶解?【分析】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越快【提问】水有三态,但都是水这种物质,大家知道水为什么有三态吗?我们也听说过热胀冷缩,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教师】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先来看下下面这个实验【实验】水与酒精混合实验【现象】1、把玻璃管颠倒数次以后,玻璃管内出现了间隙【分析】这是因为微粒之间有间隙,当玻璃管颠倒数次之后,酒精微粒和红墨水微粒会相互占据微粒之间的间隙,所以最后体积缩小〔酒精微粒比拟大,水的比拟小,可以画模型表示,大球和大球之间的间隙可以塞下一个小球〕【板书】3、微粒之间有间隙【提问】那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微粒的的间隙都一样大呢?【学生】不是,在固体,液体间的间隙比拟小,气体的间隙比拟大,物质存在三态的原因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隙不一样【教师】那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吸有空气的的那支注射器比拟容易被压缩【分析】这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隙比拟大,所以容易被压缩,那压缩前后的气体,哪种间隙比拟大?【学生】压缩前的【教师】压缩后气体间的压强比拟大,间隙比拟小,说明气体的微粒间间隙和压强有关,压强越大微粒间的间隙越小【提问】物体热胀冷缩,这是大家在物理里面学到的原理,大家能说明为什么吗?【学生】跟物体微粒间的间隙有关,间隙大了,物体的体积就大了,所以热胀说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间隙会变大【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微粒的特性,第一是微粒在不断的运动,第二是微粒之间有间隙,现在大家做几道题目1.为什么夏天给自行车打气不应打太满2.为什么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缝隙【教师】经科学家研究,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水、氮气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和一些常见的金属物质还有稀有气体。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学
情
分
析
刚才说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看一下我对学生的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生活中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但对具体的概念还有待建立。
2.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总结: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老师!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欲强思维活跃但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判断能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热爱化学学好化学在课堂上应加以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指导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分子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并用水分子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九年级化学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教学重点: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2.相对质量的计算3.原子的构成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
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共同点: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1)质量小,体积小18g ×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观察:P63页,对分子和原子的表观上的了解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红原子,原子能够联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切性。
过程与方法:〔1〕踊跃主动与别人进行沟通和议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2〕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红原子,原子能够联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在实验中成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达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说。
课前准备教师: 1、大屏幕;不一样微粒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感觉到分子真切存在的例子。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创建情形引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分子、原子、离子是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物质拥有不一样的性质,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不一样造成的。
大屏幕演示:不一样微粒组成的物质创建情形:你能举例说明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什么?创建情形:1、演示氢气、氧气、水的性质的实验。
观看思虑、沟通、议论观看这样的引课比较有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的物质又很深的印象。
创建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不一样物质由不一样微粒组成。
经过实验能够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在化学变化中,分2、为何氧气、氢子分红原子,原子气、水的性质不一样不行再分。
呢?学生谈感想创建情形:1 、我们学过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你能有分子原子的观点解说这个化学变化吗?2、投影水分解过程的微观解说。
3 、在上述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思虑、沟通、议论沟通与议论观看投影。
思虑回答以下问题。
谈收获经过沟通与议论,是学生在沟通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并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中,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重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教学过程原子的结构任务:合作探究谁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轰击金箔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最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规律总结(1)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隔,所以气体物质往往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2)同一物质,随着三态的变化,微粒间的间隔也发生变化。
(3)热胀冷缩的现象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而微粒本身并没有改变。
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干冰等。
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
3.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直观清晰的表示原子结构):圆圈表示,11表示,+表示,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2、8、1分别表示。
原子结构示意图画法:画圆圈,标质子,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⑴第一层最多排2个e ;第二层最多排8个e;⑵次外层最多排8个e(第一层为最外层则最多排2个e);⑶据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依次向外。
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联系:(1)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一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O2),也可构成臭氧分子(O3)。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构成,且每个中子的质量和每个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原子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Mr)已知:H:1、O:16、C:12那么,CO2 、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呢?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 核外电子绕核不停地做高速运动。
九年级化学上册《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内容】九义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②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③能用某些事实或设计完成某些实验说明物质的微粒性;④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2.能力和技能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策略】学生在第二章已学习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本节课以“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本章学习的内容和目的。
首先,通过实验感受物质分割过程,使学生构建微粒的观点;其次,通过学生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得到微粒的某些特征: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并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微粒的变化情况以加深认识;最后,利用物质的微观性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一些实验现象。
形成微粒的观点,学生接受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就更加顺利。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分组实验,四人一组,其中化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
2.教具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设备②试管、烧杯、酒精灯、药匙、胶头滴管、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注射器、研钵、高锰酸钾、蒸馏水、浓氨水、酚酞、酒精等。
【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因此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固体、液体中的大。
【精品】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实验型
知识与技能
自信课堂教学进程
:大屏幕演示: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个化学变化吗?
解。
.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有课前延伸部分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微粒性质的运用,引导学生物质的三种表述形式是统一的,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内探究部分,通过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能量变化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沪教版(1)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布置作业:
教
后
记
课题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型
互动课
课时
第2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 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 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能够联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能够互相变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4.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认识原子构造模型成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研究活动为主线,不停发现问题,运用议论沟通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剖析与归纳归纳的过程中不停获得新知。
感情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2.经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组成研究” 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联合中科院经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课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点、难点:1.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 逐渐培育学生辩证一致思想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看法的理解与抽象思想能力的培育。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一样和互相关系。
4.知道原子的构造,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想】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一样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设计企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边的原子可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红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能否是不行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踪迹,一同来学习人们为了揭露原子构造的神秘而经历的漫长的研究过程。
交设计企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沟通议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以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说原子为何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 粒子轰击金箔。
九年级化学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沪教版 教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对物质构成奥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故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使他们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即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而分子可再分为原子,原子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
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考试要求均为B)课时安排: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⑵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⑷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2、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3)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3、教学难点: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4、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分子原子一课时: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三、教法与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化学史实、多媒体动画、类比、想象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通过设置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体会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沪教版】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 精品教案】
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预习交流】一、回顾、预习与交流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导入】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
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
【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请各组同学在10s之内把桌上的纸条尽你们可能分成最小块,尽量保证每次均分,开始!适当评价、引入,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下去时,追问:还能继续分吗?(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二、合作~研讨~点拨活动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观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现象记录] ①固体颗粒逐渐_____。
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交流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结论]物质由极其微小的_________构成活动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实验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讨论] 实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观察与思考]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
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
教师:1、大屏幕;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在的例子。
教学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学生谈感想2、为什么氧气、氢
气、水的性质不同
呢?
创设情景:
1、我们学过水通电
生成氢气和氧气,你
能有分子原子的观
点解释这个化学变
化吗?
2、投影
水分解过程的微观
解释。
3、在上述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
么?
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交流、讨论
交流与讨论
观看投影。
思考回答问题。
谈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
学习,互相帮助,并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
己的观点。
是不同层
次的学生在交流中
都有收获。
通过交流与讨论,是
学生从宏观物质走
进微观世界,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新精神。
使学生在认识分子、
原子的基础上解释
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学生从微观角度巩
固和加深对化学变
化的理解。
通过交流和讨论,是
学生明确化学变化
的本质,明确分子、
原子的本质区别。
小 结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板书设计:
一、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分子和原子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二、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分子−−−→−分解形成 原子 −−−→−重新组合 新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