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立交端部路脊线的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 设置端部路脊线匝道起( 终) 点纵坡的计算方法
设置端部路脊线的变速车道,会导致路脊线两侧的路面横坡 不一致,使得匝道起( 终) 点纵坡计算变得更为复杂。一般做法为 在变速车道上取两点,第一点为变速车道的起( 终) 点,另一点自
3 端部路脊线的存在对纵断面的影响
变速车道是由高速公路向匝道过渡的区段,与主线基本上可 认为是一个整体,所 以 变 速 车 道 的 纵 断 面 与 主 线 纵 断 面 相 同,但 设置端部路脊线 后,变 速 车 道 在 路 脊 线 区 段 内,纵 断 面 应 根 据 实 际情况计算取得。
摘 要:对互通立交端部路脊线的由来及布设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就端部路脊线的存在对纵、横断面的影响展开了探讨,同时提出
了设计计算方法,为互通立交设计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路脊线,变速车道
中图分类号:U448. 17
文献标识码:A
1 端部路脊线的由来
现在高速公路互通位置的选取中,变速车道设置在曲线上的 情况时有发生,特 别 是 在 山 区 高 速 公 路 设 计 中,互 通 式 立 交 处 于 曲线上的情况尤为常见。当匝道与主线形成同向曲线时,变速车 道应采用与主线相同的横坡; 当匝道与主线形成反向曲线时,变 速车道接近分( 汇) 流鼻时,不应采用与主线相同的横坡,而应设 置端部路脊线,满足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
3. 1 无路脊线匝道起( 终) 点纵坡的计算方法
变速车道的起( 终) 点向变速车道主线方向取一点,此距离不宜过 长( 一般可取 2 m ~ 5 m) 。由路脊线分别向此两点做切线,然后再 分别向主线做切线。根据主线的标高和路面横坡推算至路脊线 上所对应两点的高程,再按变速车道的路面横坡推算出变速车道 上两点的控制高程,得出两点的高差,然后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 可得到匝道起( 终) 点的瞬间纵度,如图 3 所示。
ຫໍສະໝຸດ Baidu
匝道
H′1 H′2 主线
变速车道起点
图 1 端部路脊线布设图
H1 H2
实际上,端部路脊 线 就 是 主 线 与 变 速 车 道 的 一 道 分 水 岭 ,变
速车道通过路脊线所在的区段由主线路拱横坡向匝道所需的超
图 2 无路脊线匝道起(终)点纵坡的计算图
高渐变,避免分( 汇) 流鼻处未设应有的超高和匝道超高过渡太 急。由于端部路脊 线 的 设 置,互 通 式 立 交 端 部 会 出 现 一 段 曲 面, 但此区域不属于 行 车 道 范 围,交 通 渠 化 中 会 有 所 考 虑,不 会 影 响 到车辆的正常通行。
A=457.396
路脊线
3
4
5
A=457.396 1 渐变段
减速车道
A=120 2
算出匝道起( 终) 点的控制标高。 此两种方法 得 出 的 结 果 相 差 很 小,在 工 程 设 计 中 均 可 以 采
用。匝道之间的分( 汇) 流鼻对应的匝道标高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在现有互通的设计中,匝道起终点的纵坡的计算没有统一的
匝道的起、终 点 高 程 的 计 算 是 匝 道 纵 断 面 首 先 要 解 决 的 问 题。匝道起、终点高程的算法一般有两种:
1) 由分( 汇) 流鼻圆角圆心分别向主线和匝道引切线,根据对 应的主线标高和路面横坡推算至分( 汇) 流鼻的圆角圆心,再按匝
变速车道起点
H1
H2
匝道 路脊线
道起( 终) 点的路面横坡推算出匝道起( 终) 点的控制标高; 2) 由分( 汇) 流鼻圆角圆心向匝道引切线,即变速车道的起
讨,研究发现了典型结构下的最大剪应力一般位于路面结构中面层,并且与轴载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重载,沥青路面,剪应力,车辙
( 终) 点,再由此点向主线做切线,根据主线的标高和路面横坡计
主线
H′1
H′2
图 3 设置端部路脊线匝道起(终)点纵坡的计算图
收稿日期:2012-06-04 作者简介:徐 永( 1982- ) ,男,工程师
第 38 卷 第 22 期
·154· 2 0 1 2 年 8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模式。但根据 多 个 项 目 的 设 计 文 件 来 看,主 要 有 两 种 计 算 的 方 法: 一种是直接采用分( 汇) 流鼻处对应的主线纵坡作为匝道的起 ( 终) 点坡度,这种方法计算简单,复核方便,但误差较大,理论上 可推敲性不足,一般常用于初步设计; 另一种方法是自变速车道 的( 起) 终点向变速车道主线方向取一点,此距离不宜过长( 一般 可取 2 m ~ 5 m) ,自这一点向主线引切线,依据主线的标高和横坡 推算出此点的控制高程。通过分( 汇) 流点与此点的高程,计算出 此两点的高差,然后除以两点间的距离,即可得到匝道起( 终) 点 的纵坡,习 惯 上 称 此 方 法 为 平 均 坡 度 法。坡 度 被 称 之 为 瞬 间 坡 度,误差较小,常被施工图设计所采用。匝道之间的分( 汇) 流点 对应匝道纵度的计算与此相同,如图 2 所示。
2 端部路脊线布设的位置
无论是加速 车 道 还 是 减 速 车 道,端 部 路 脊 线 的 布 设 应 在 分 ( 汇) 流点与分( 汇) 流鼻之间的合适位置,一般对分( 汇) 流鼻处 圆角的圆心和变速车道起( 终) 点处的主线路缘带中心做一段圆 弧或样条曲线,路 脊 线 的 长 度 根 据 超 高 渐 变 率 确 定,以 满 足 匝 道 超高过渡的需要。如图 1 中虚线所示。
Vol. 38 No. 22 Aug. 2012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22-0154-03
重载沥青路面面层剪应力分析
陈涛
( 江西省高速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摘 要:采用目前常用的有限元方法,对沥青路面典型结构,针对不同轴载作用下,沥青面层内部剪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探
第 38 卷 第 22 期 2012 年8 月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38 No. 22
Aug. 2012 ·153·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22-0153-02
互通立交端部路脊线的设计探讨
徐 永 孙庆楠 陈 曦
( 北京中咨华安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