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区201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24.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5.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26.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27.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2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29.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
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30.《孙中山全集》载:“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材料反映的民族主义观实质
A.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谋求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主张民族团结
31.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3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33.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34.汪为华在《一口气读完欧洲史》中写道:“欧洲国家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希腊民主文明、罗马法和基督教构成了欧洲文明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各民族、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即使欧盟将来成为政治联盟,这些不同的文化仍会被理解和尊重,这是欧洲的历史传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欧洲各国虽然文化渊源相同,但欧盟的发展允许多元化文化的存在
B.欧盟的深入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各国不认同相同的欧洲文明
C.欧洲各国只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达成政治联盟
D.希腊民主文明、罗马法和基督教是欧盟成为政治联盟的根本因素
35.曾有人总结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时说,“大政府”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大公司”正在觊觎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这在本质上强调了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资本在全球中的作用
C.市场经济发挥规律 D.跨国公司是取胜的关键
40.(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材料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