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合集下载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是著名的中国籍美国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位巨匠。

他在建筑设计
中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注重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成就了许多标志性建筑。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一种传统与未来的交融。

传统是建筑文化的根基,而未来则是建
筑设计的方向。

贝聿铭注重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创造出许多经典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

例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就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语言的完美结合。

设计团队在充分了解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将仿古建筑的喜庆、收敛和开放感融合
在一起,同时注重功能性与现代性,集中表现了建筑本体、功能、美感的完美统一和人文
情感的表达。

这座建筑将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为北京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
息。

此外,贝聿铭的设计还透露出人文关怀的思想。

建筑是人类为生存所创造的空间,因
此建筑师应该将人作为设计的中心,从人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进行设计。

贝聿铭的设计注重
功能性与实用性,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考虑到建筑的舒适性、使用性以及人们的情感
需求,打造出更人性化的建筑。

例如贝聿铭设计的洛杉矶博物馆、达特茅斯学院图书馆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使得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成为了城市文化
的重要载体。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同时也具有人性化的关怀思想。

他的
建筑作品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人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深刻地体现了建筑的价值和人性情感。

通过对建筑传统和未来的探索,贝聿铭的建筑艺术在当今建筑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

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

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启示研究摘要: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在中国有着广泛的运用,受到了国内外设计师的热烈追捧。

而建筑大师贝聿铭对于中式建筑的表述,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与应用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贝聿铭对于中式建筑的理解与表述对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新中式室内设计,建筑大师,贝聿铭,中式建筑一、引言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是近年来国内外设计师广泛借鉴中式建筑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家居生活中,推出的一种室内设计风格。

中式建筑源远流长,其美感、历史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都是我们极为重视的。

而针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和应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中式建筑表述与解读,对于该风格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二、贝聿铭对于中式建筑的理解与表述1.过去与现在的中式建筑贝聿铭在其《中国建筑简史》中曾指出:“过去的中国建筑已经被修改、遗失、毁坏和大规模新建,现在的建筑界在理解和领略传统中式建筑的精髓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贝聿铭看来,过去的中国建筑已经遗失许多值得传承发扬的精华,而现在的建筑界在重塑中式建筑的精髓与特色时,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中式建筑已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随之被摧毁或重建。

但贝聿铭又指出:“懂得传统中式建筑精神和艺术特征的年轻建筑师们正在不懈地工作着,这是艰难的却也很必要的事情。

”2.中式建筑的精神内涵在贝聿铭看来,中式建筑的精髓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精神。

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深厚的反映。

同时,中式建筑在建筑形式、结构体系、空间的利用和装饰方面都有其突出的特点。

在《贝聿铭作品6》一书中,贝聿铭曾如此描述中式建筑的精神内涵:“作为中国建筑的特产,中式建筑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是一种文化符号,透过它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审美、政治、社会和思想面貌。

中式建筑的美,不单是建筑形式上的美,更多是思想、道德和艺术方面的美。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

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

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

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它的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艺
术与传统文化,展现了贝聿铭先生对于建筑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理念。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充分考虑了周
围的自然风光和环境,将建筑融入自然中,使其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通过大量的玻璃窗和开放式的设计,建筑内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相融合。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建筑的
外观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檐口、斗拱等,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建筑内部,也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雕刻、绘画等,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最后,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建筑内部
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艺术品的展示和欣赏,使得整个建筑成为艺术品的展示平台。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注重了光线和空间的运用,使得艺术品得以最佳的展示效果。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
重和追求,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展现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理念。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美术馆,更是一件艺术品,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品味。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空间,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
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艺术空间的需求,将传统的斗拱、檐口等元素巧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整个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艺术空间的功能性和美学感。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建筑师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周边自然环境,将建筑融入到自然中,尊重并保护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同时,建筑采用了一系列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具有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和谐共生,为艺术空间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与推广,为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领域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借鉴。

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2021·04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同时他也被人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回看贝聿铭的一生,他独特的具有不同角度的设计手法和宝贵的经历在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直接体现出来。

儒学思想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不仅体现了生命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贝聿铭将儒学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其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作品中,使建筑不再冷冰冰没有温度,而成为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并且使建筑具有了艺术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目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风格趋同化,一味追逐国外的风格,部分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思考,摒弃地域特色,但是建筑应该有自己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这种背景下,贝聿铭恰当地将儒学思想与建筑设计作品融为一体,呈现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中国思想的中式美学建筑,既成就了建筑的艺术性,又用建筑传承了文化,使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传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建筑艺术不是一味仿古就是全面西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恰当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相融合,使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曾在家族祖叔父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他童年的美好时光。

他18岁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其间凭借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超高的智慧完成了多项复杂的设计任务,于1955年成立了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早期的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思想也受到传统儒学观念的影响,因此他在设计时将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建筑思想打破了20世纪以来单一的模块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

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

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

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

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

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贝聿铭先生是当今国际建筑界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师。

他那些矗立于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向世人允分展示了他的风采、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

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他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

18岁那年去美国接受西方教育。

由于这种特定的经历,贝聿铭兼收并蓄了中国人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剖新意识。

他的建筑作品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聿铭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的借鉴,使其作品充满了中国元素。

下面以他的建筑作品香山饭店为例,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元素。

选择在香山兴建香山饭店,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是为了寻找“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探索性提案”,也是为了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进行探讨。

他对香山饭店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以后与香山这个特定环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

所以他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结合地形的、高低错落的、院落式的多层建筑。

将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目的。

同时,在对这些3层-5层的底层建筑设计中,较重地加入传统园林建筑的色彩。

在建筑物的设计创作中,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而代之灰色的小坡。

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硬山和单坡屋顶。

这使人们从地面上看上去时,客屋部分的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

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面的,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正是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

同时他在立面上,仅象征性的用砖贴出一些窗权,在大面积的白墙上挖出一些深色的窗权。

在这单,我们看不到出檐深远的屋顶和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传统的青色文化,而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平面化的抽象图,各种古典意味的元素全压缩在墙面上,表达出贝聿铭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理解和重新诊释。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现代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以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追求简洁、纯粹、坚实的空间形态。

以下将重点介绍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首先,贝聿铭强调建筑师必须了解并尊重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是应该与之和谐共存。

在设计中,他会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既具现代感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空间感。

他认为建筑应该为人们创造出舒适、温馨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结构。

他常常运用大尺度的几何形状和直线来创造出开放、宽敞的室内空间,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同时,他使用玻璃幕墙等材料来增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让人们在室内也能享受到户外的美景。

第三,贝聿铭强调建筑的结构和功能。

他认为建筑的结构应该直观、坚实并且符合逻辑,不应隐藏在装饰物的背后。

他将建筑的功能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出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备。

他也认为建筑设计应与时间相适应,注重功能的持久性和灵活性。

最后,贝聿铭的设计追求简约、纯粹的美感。

他追求清晰的几何形状和简洁的线条,通过光线、材料和空间组合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

他注重材料的质感和细节的处理,将建筑呈现
出卓越的工艺和艺术性。

总结来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注重空间感、结构与功能以及简约、纯粹的美感。

通过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在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贝聿铭(Ieoh Ming Pei),生于1917年,是中国出生的美籍建筑师,被公认为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他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等。

贝聿铭是多个建筑风格的大师,他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探索了建筑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贝聿铭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注重传统元素的运用。

他将传统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与建筑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兼具功用与美学的作品。

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充分考虑了卢浮宫的历史与环境,既尊重了卢浮宫古老的建筑风格,又为其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使得卢浮宫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贝聿铭在设计中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他研究并运用了许多现代建筑技术,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灵活、富有创意。

他通过选材、造型、光影等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

他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博物馆的建筑形式既如同艺术品一般独具视觉效果,又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贝聿铭也在探索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他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认为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注重美学,也关注公共空间的利用,以及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他设计的香港的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巨大的文化设施不仅提供艺术表演场地,也是市民社交、活动的场所。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传统建筑的魅力,也开创了未来建筑的新方向。

他的设计具有超前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赋予建筑更大的功能和更强的表现力。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方法被许多新一代的建筑师所借鉴和继承,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贝聿铭以他的杰出成就和卓越贡献,被誉为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作品融合了建筑传统与未来的元素,在设计中注重传统与环境的和谐,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社会效益,展现了建筑艺术的巅峰。

贝聿铭不仅是一位建筑大师,也是一个使人们重新思考建筑与文化关系的先驱者。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六)对参观者的尊重
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由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间,并受它的感化。”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参考文献
[1]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7年05月。
[3] 沈福熙.《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4]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2》.中国建筑工出版社.1999年12月。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有气派,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因此,他放弃了一贯的以几何形和直线条为主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贝先生说过,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做出好作品。笔者认为,贝先生的“创新”正是通过上述十种元素整合成丰富现代空间来隐喻传统,表达“苏州园林”的意境。同时,贝先生在表达景观意境时也考虑了借景之道,在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把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忠王府与新馆以墙为“界”而“借”,互为因借、互相融合,把美好的景物入画为景,令人触物生情,心有所感。同时,这“比邻而借”也是一种尊重历史并大胆创新的精神体现。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龇 — 止
就 是 最佳 的宣 言 ,所 以对 他 的解 渎 往往 要 依赖 于 他
浩 瀚 而精 致 的作 品 ,而 对 于 建筑 的解读 又 偏偏 是 仁

S ;L ‘ ‘ L.
. .‘ 址 SL
. . .I 址 址 1L
3个 ~ 6个 比较 合适 。 同时 , 虑 到住宅 的平 面使 用 功 考
i tm ai n l c i cu a ed Hi r h t cu a r d c in l n e t a ht t r lf l . sa c i tr l o u t sa l o r a e i e p o a o n ewo x r s n u h h sats c s l e p e T i r u d t dd e p e se o g i r t t et p o l . h s h ii y o p p r a s o a c i c r l r d c in o h s e p o e i te r a e p res me r h t t a p o u t s f i, x l r h s o y eu o h a dmeh do ‘ a c i c r l r d c i n fo c i e e r d t n l n to f h r h t t a p o u t s r m h n s ta i o a eu o i
建 筑与结构设计I
A ncuaa d t c rl ei I ^ e‘r r t a D s n fn S u u g
【 章 编 号】 0 79 6 (0 0 0.0 70 文 10 .4 7 2 1) 50 2 -3
解 析 贝聿 铭作 品 中的 中 国元 素
■ 李宁( 第五勘察设计 院集团有 限公 司, 中铁 北京 12 0) 0 6 0 【 要】 贝聿铭先生是 当今 国际建 筑界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 摘 师。 那些矗立 于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 , 他 向世人 充分展 示了他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摘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传统园林的现代演绎。

通过对苏州博物馆的解读和调查,探索其再室内设计中采用的中式元素。

从园林空间布局、造景手法、色彩基调、光线处理、其他一些细节体验出发,逐个分析其中式元素。

观察苏州博物馆,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建筑元素,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一些手法,还有就是对于地域文脉的新的诠释。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园林,室内设计,空间布局,造景,色彩基调,光线,地域文脉一、苏州博物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市古城区东北街,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

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26500平方米,其中7500平方米是忠王府建筑面积。

博物馆的一个界面正好位于城市主干道临顿路上,是苏州古城肌理的再现。

它于2006年10月正式落成,自此便成为苏州的另一个城市标志,也作为游客亲近贝大师的方式之一。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

在选址上选择较为难处理的位置,一方面紧邻临顿路,另一方面周围有著名的拙政园、忠王府还有狮子林等历史保护遗产,对于建筑的限制相对比较大。

风格上选择了符合苏州城市形象的风格,体现了苏州城市的文脉,足以作为一座现代的苏州园林。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中式元素,其中最多的当是苏州的地域特性。

这些同时体现在苏州博物馆的造型设计、空间塑造以及室内装饰中,可以说整个苏博是一座现代的但是由传统中式元素的展览建筑。

二、造型中的中式元素在介绍室内的中式元素之前,先对苏博整体造型的中式元素进行概括一下。

整体的造型是采用几何形,是贝聿铭惯用的手法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顶以坡屋顶为主,配以菱形的几何形体,在整体造型上还是延续了苏州传统建筑的形式,与苏州古城的城市肌理相吻合。

建筑的色彩基调还是以粉墙黛瓦的形式出现,但是在材质的选用上以深灰色花岗岩代替传统的小青瓦等。

传统文化在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在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中的体现

2020·02图1贝聿铭(1917-2019)一、背景中国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二者不断碰撞融合。

在设计方面,由于新兴材料的使用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很多设计师对西方设计思想进行学习与模仿,忽略了中国原有的传统设计思想,而没有将二者很好地融合。

建筑与环境高度协调的设计思想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当契合,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是实践这一思想的佼佼者。

贝聿铭先生在顺应潮流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和谐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使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传承且发扬光大。

二、贝聿铭简介1935年,贝聿铭(图1)前往美国,先后在两所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学习。

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建筑设计,在世界各地都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现代主义最后的大师”。

贝聿铭说过:“建筑就是生命的镜子。

你只需要望着那些建筑就能感受到它的过去,感受到场所的精神;它们都是生活的映像。

”贝聿铭从小生长在中国的园林之都———苏州,苏州曲径通幽的楼亭水榭和园林,深深地镌刻在他童年印象中,尽管长期生活在国外,但中国艺术精髓滋润了他的整个人生。

贝聿铭的设计思想受到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影响,但是这种设计思想忽视了传统文化与历史对设计的作用,自幼生长于苏州园林,曲径通幽、楼亭水榭的童年印象使贝聿铭在设计中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

与同时代的设计师相比,贝聿铭的设计中多了一份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三、贝聿铭作品赏析(一)北京香山饭店坐落于北京香山公园的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对于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的探索,是一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尝试,也是他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特点相结合的代表之作。

贝聿铭十分注重香山饭店与香山整体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到与环境和谐统一。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发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和精神归属。

如何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成为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贝聿铭建筑作品为例,从建筑布局、屋顶造型、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研究傳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探讨贝聿铭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关键字: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传承与创新;贝聿铭一、引言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是其叔叔的财产,贝聿铭从小随父亲在香港生活,每到假期便回苏州探亲,和家人在狮子林中游玩,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得他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一份浓厚的感情,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格罗皮乌斯,于1983年获得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0]。

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大量优秀建筑,他在建筑中广泛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善于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让传统建筑元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设计理念对如何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贝聿铭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传统风格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这几个方面,所以本文就以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传统建筑元素在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应用与创新。

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在当代社会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当下的建筑大多数是西方现代化建筑,城市建筑缺乏文化底蕴。

[0]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住宅功能要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方面,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钢筋水泥相比也有很多不足。

在应用方面,大家对于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将各种传统建筑元素随意的拼凑起来,不顾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造成了“四不像”的结果[0]。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摘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传统园林的现代演绎。

通过对苏州博物馆的解读和调查,探索其再室内设计中采用的中式元素。

从园林空间布局、造景手法、色彩基调、光线处理、其他一些细节体验出发,逐个分析其中式元素。

观察苏州博物馆,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建筑元素,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一些手法,还有就是对于地域文脉的新的诠释。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园林,室内设计,空间布局,造景,色彩基调,光线,地域文脉一、苏州博物馆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市古城区东北街,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

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26500平方米,其中7500平方米是忠王府建筑面积。

博物馆的一个界面正好位于城市主干道临顿路上,是苏州古城肌理的再现。

它于2006年10月正式落成,自此便成为苏州的另一个城市标志,也作为游客亲近贝大师的方式之一。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

在选址上选择较为难处理的位置,一方面紧邻临顿路,另一方面周围有著名的拙政园、忠王府还有狮子林等历史保护遗产,对于建筑的限制相对比较大。

风格上选择了符合苏州城市形象的风格,体现了苏州城市的文脉,足以作为一座现代的苏州园林。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中式元素,其中最多的当是苏州的地域特性。

这些同时体现在苏州博物馆的造型设计、空间塑造以及室内装饰中,可以说整个苏博是一座现代的但是由传统中式元素的展览建筑。

二、造型中的中式元素在介绍室内的中式元素之前,先对苏博整体造型的中式元素进行概括一下。

整体的造型是采用几何形,是贝聿铭惯用的手法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顶以坡屋顶为主,配以菱形的几何形体,在整体造型上还是延续了苏州传统建筑的形式,与苏州古城的城市肌理相吻合。

建筑的色彩基调还是以粉墙黛瓦的形式出现,但是在材质的选用上以深灰色花岗岩代替传统的小青瓦等。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聯聽石文化史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侯建华I晏辉2(1中国石材协会,北京100831;2深圳裕荣原石石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处处可见石材的影子,贝聿铭对石材情有独钟,他所设计的建筑处处可见到天然石材闪烁的夺目光芒,可以说石材成了贝聿铭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及文教建筑为主。

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银行大楼、图书馆、酒店等。

在中国设计的著名的建筑物有香港的中银大厦、北京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

这些建筑物在中国已经成为建筑的典范工程,装饰着中国的大地。

贝聿铭设计理念中终生只使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等坚硬挺拔、长于表现几何形体的建材。

石材排在第一位的,足见石材在贝聿铭心中的份量之重。

有的工程项目为了选择理想的石材,他甚至会跋山涉水,翻越重山峻岭,不顾险阻到世界各地石材产地精挑细选石材。

他设计的建筑中的石材有来自美国本土田纳西州的粉红色的大理石;有来自石材王国意大利的石灰石洞石;有来自法国石灰石;有来自中国彩云之南的云南石林。

他对石材产地和石材品种、特性的熟悉、运用和了解是我们这些专门从事石材的人只能望其项背。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找石材的同行了解Magny Dor6石灰石,竟然鲜有人知。

可见贝聿铭大师对石材了如指掌了。

最近研读美国作者菲利普•朱迪狄欧主编的《贝聿铭全集》一书,收集了贝聿铭设计的一些建筑里有石材的建筑物.谈谈贝聿铭的石头情节,让石材人为石材装饰的建筑物感到自豪和骄傲。

1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

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1978年完成。

造型新颖独特、别致,平面为三角形。

既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

内部设计丰富多彩,采光与展示效果很好,成为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

在该书中有段关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所用石材的描述: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摘要:贝聿铭是当今举世公认的建筑设计大师。

他的众多设计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他的中式情结。

文章从隐性的和显性的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建筑、中式情结、隐性、显性
abstract: ieoh ming pei is a maste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many of his works are more or less showed his chinese complex. this articl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to thi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chinese style complex, recessive, dominant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贝聿铭是当今举世公认的建筑设计大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背景下,贝聿铭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造型优雅地屹立当地,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师的个性特点和建筑作品与场所的共融。

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1927年随全家迁到上海,1930年母亲病逝,1932年后随祖父贝理泰生活,1935年赴美学习建筑,之后一直生活、工作于美国。

他的祖父贝理泰秉承儒家思想,经常会带贝聿铭和他的弟弟、妹妹回苏州,到他的私家花园——狮子林游玩。

于是,青少年时代的贝聿铭既接触到了上海的繁华与摩登,又
有机会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与深远。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日后发展成为贝聿铭标志性的设计特色。

他的建筑作品虽然一望而知是典型的现代建筑,但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空间组织,都浸透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种深沉的文化底蕴与贝聿铭在青少年时代受到的中国传统文人式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姑且称之为他的设计作品中的中式情结。

这种中式情结体现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的很多方面,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两大类。

隐性的中式情结贯穿于贝聿铭的整个建筑设计生涯。

在事业的初始阶段,贝聿铭并没有有意识的在设计作品中添加任何中式建筑的符号。

准确地说,贝聿铭是在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

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中,他接触到的都是西方现代建筑,他所接受的是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等现代建筑运动的大师所倡导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

无论是建筑观念、设计思路,还是运用的构造方式、建筑材料,贝聿铭都是完全西式的。

但是,正如我们经常说的“饮水思源”,幼年时的经历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深深地烙印在贝聿铭的心里。

他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体现出隐忍、沉静、乐观、超然的中国文人气质,举手投足间自信而沉稳。

这些性格特点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

他的建筑居中守正、泰然自若,大气而不失轻灵,稳重而不失活泼,于钢筋水泥中渗透出柔和的人文精神。

另外,不同于大多数现代建筑师以建筑为唯一关注点的做法,贝聿铭致力于追求建
筑与环境的融合,这种环境既是建筑用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也是大到整个城市的社会环境。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建筑尚处于探索阶段,建筑师们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形式,对于建筑的社会作用、环境影响等问题还很少考虑。

贝聿铭这种宏观地看建筑的做法,应该说和他所受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价值观的影响是有关的。

儒、释、道等思想流派大多主张天人合一、万物共荣,世间一切皆有因果。

建筑作为组成宏观世界的一份子,和世间万物都会发生联系。

在这样的世界观的引导下,贝聿铭非常重视建筑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建筑建成后与城市的关系。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前瞻性的,显示出贝聿铭过人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视角。

1968年建造完成的美国纽约州锡拉丘斯市埃佛森艺术博物馆是
贝聿铭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建筑的主要空间是四组展厅,每组两层,围绕着一个两层高的中庭风车状排列,中庭内有一座旋转楼梯。

四组展厅在中庭的四角有廊子相连,使得博物馆内的运动都围绕着中庭展开。

中庭如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一样,把各个空间联系起来。

旋转楼梯如庭院中的树一样,是立体的风景。

这种转化是建筑功能的合理组合,也是贝聿铭耳濡目染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由外而内的自然转移。

为贝聿铭赢得197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的设计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一座端庄、大气、简洁的现代建筑设计精品。

自这个作品开始,三角形成为贝聿铭标志性的设计手法。

整个设计由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组成。

向公众开放的展厅部分主要位于等腰三角形内,布置在一个巨大的中庭周边。

中庭内有纵横穿插的天桥和平台,它们犹如被提升到空中的中国园林中的游廊和小径,在一座西方现代建筑中巧妙地呈现出曲径通幽、步移景异、两两相望的空间体验。

这种东西方建筑空间的融会贯通是贝聿铭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自然流淌,如蒙蒙细雨落于水面,不着一丝痕迹。

1969年,贝聿铭受邀设计一座规模庞大的高层办公楼,建筑位于法国巴黎德方斯,即巴黎卢浮宫——协和广场——星形广场轴线的西端。

贝聿铭及其事务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巴黎和德方斯的空间对位关系,把要做的建筑置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和推敲。

设计方案的重点在于人们在这条轴线的不同位置上看到的街景。

贝聿铭认为新建筑不应该成为凯旋门等标志性的法国建筑的混乱背景。

不难看出,这一做法和中国古典园林里的对景、框景的手法异曲同工,只是化有为无,顺应现代化的城市环境而为之。

虽然这一方案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施,但可以从中看出贝聿铭娴熟地运用东西方的建筑做法,灵活解决现代建筑面临的复杂问题的能力。

显性的中式情结更多的出现在贝聿铭设计的亚洲国家的建筑作品中,尤其以在中国和日本的设计最为典型。

这些设计项目需要在现代化和本国的建筑传统之间取得平衡。

不同于一些建筑师片面迎合民族建筑的做法,贝聿铭是以完全现代的建筑设计思路分析、组织建筑功能和空间的。

但在空间气氛的营造上,贝聿铭会调动体现
本国特点的建筑元素加入其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建筑所处的地域特点,使传统的建筑精神得以延续。

早期比较典型的这类设计当推1982年建成的中国北京的香山饭店。

这是贝聿铭离开中国四十余年后回到祖国参与的一项建筑设计。

香山饭店位于北京西北的香山公园内,自然景色得天独厚。

贝聿铭将中国传统园林和民居的设计手法渗透到这座建筑的各个角落。

旅馆大门、入口门厅、中庭及主要庭院形成的轴线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有代表性的轴线构图的再现。

但建筑主立面或平面布局并不拘谨地完全对称,而是顺应地势和环境现状,自由开阖,蜿蜒曲折,形成总体布局对称、局部处理各异的建筑特色。

层层叠叠的建筑之间形成丰富的对景关系,建筑与山、石、树、木都成为景观。

建筑的屋顶没有嫁接中国传统的大屋顶,而是沿用了现代建筑标志性的平屋顶,但中庭上空折线形的采光玻璃顶棚还是不由让人联想到翼角如飞的中国古代建筑。

贝聿铭非常深入地设计了香山饭店的各个细部,如墙面上的灰色线脚组成的装饰图案、室内菱形的侧窗或海棠形的窗洞、室内外的各种灯具等等。

这些细部有的脱胎于唐代木构建筑,有的溯源于中国古典园林,但在建筑师的调配之下,都和谐地共生于这座现代建筑之中。

贝聿铭在接受西方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谈到在设计香山饭店时对中国建筑的思考:“中国的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

建筑师无路可走。

在这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们会同意我的看法。

他们不能重返旧式的做法。

庙宇和宫殿的时代不仅在经济上使他们可望而不可
及,而且在思想上不能为他们所接受。

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按苏联方式建造的刻板建筑物深恶痛绝。

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

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我们的建筑……我希望尽浅薄之力报答生育我的那种文化,我希望能尽量帮助他们找到新方式……那将是一种能被全国各地的建筑师以多种途径加以再现的方式。

我认为,那是形成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唯一手段。

这就是中国建筑复兴的开端过程。


香山饭店在建成之初并不被中国人所理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建筑界人士开始认识到这一设计的独特魅力。

到本世纪初,无论是中国的建筑师、房地产业的从业人员,还是政府官员、平民百姓,都表达了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中国建筑特色的愿望和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贝聿铭在这一问题上的高瞻远瞩。

他设计的香山饭店,以及后来的中国银行总部、苏州博物馆,都成为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式做法的成功范例,包括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美秀博物馆,都启发了众多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对这一课题继续研究和探索。

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贝聿铭在他的建筑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他的中式情结。

他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融汇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水乳交融,大象无形。

正如他所说的:“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该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参考书目:
1.王天锡,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贝聿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廖小东,贝聿铭传,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