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本质论

文艺学(1949,俄语,文学学)即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包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文学理论即对文学活动的认识。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对“文学是什么”(本质论)的回答。

一、文学:“四要素”与“三过程”

文学即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不仅包括“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作品、作家、世界)和“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本

作品

二、五种文学观念

从“四要素”的不同联系,历史上出现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和体验说。“五观念”

(一)再现说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作品是对世界的仿摹或再现。

发展: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统治西方两千年,是“再现”说的源头。变体:“镜子”说(生活习俗的镜子),

“临摹”说(临摹自然本身),“复制”说(俄国19世纪批评家别林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反映”说(毛泽东,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表现说

强调“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即作品是作家的情感自然流露。

发展:诞生于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作家为主体

“发乎内”是基本倾向,冲动的宣泄是创作根源,创作的动因是作家内心的情感寻求表现的冲动。

(2)情感第一性

诗(文学)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审视对象时诗人(作家)的心境、心理状态。即诗人描写一头狮子,狮子本身是虚,观看者的兴奋状态是实。

(3)想象力充分发挥

使平凡事物呈现不平凡色彩——想象力色彩。

西方“表现”说 VS 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

(三)实用说

强调“读者”利用“作品”的关系,即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中国实用说:“教化”说(文以载道)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文学被视为伦理、教化的工具,因此可纳入实用说。实用说成为中国古代一种占主导倾向的文学观念。

发展: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论,《毛诗序·大序》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学观点,韩愈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朱熹“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的观点。

(2)西方实用说:寓教于乐

古罗马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西方实用说之先河。“乐”是手段、“教”是目的即教授人民遵守罗马宫廷的道德规范,他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的观点。

发展:中世纪神学,为学为歌颂神明的工具;14—16文艺复兴、18启蒙主义,文学作为推动人性解放、个性解放的工具;古典主义,实用说处于主导地位,为王权服务。

综上,中西实用说文学大多服务于王权所推崇的“义理”。实用说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不可一概而论。

(四)独立说

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文本一旦从作家笔

下诞生,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与作家、读者不相干,成为一个“自足体”,呈现“客观化走向”。

发展:最早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有关,20世纪初

出现种种文学形式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

(1)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独立说,成为现代

西方文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下启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

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文本主义。

文学就是文学,文学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建构,是对于

普通语言的系统歪曲。

(罗曼·雅各布逊)(2)英美“新批评”派

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艾略特)(五)体验说

强调“读者”对“作品”意向性体验(感受和再创造),

即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发展:

(1)现象学派

现象学派的阅读理论较早把作品理解为一种“意向性客体”。

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和“空白”——“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才能使文本成为作品。

(英伽登)(2)德国“接受”美学

文学不是作家主体面对自然客体的活动,而是作者与读者

缔结的“对话”关系。

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关系不能脱离其观

察者而独立存在。(姚斯)

中国古代文论

奠基人:儒家+道家→司马迁→刘勰

A. 儒家

1、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简述孔子的文学观念)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中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

基本原则,还对文艺在政治、外交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

《诗经》的特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孔

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其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

审美标准的。“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倡导中

庸之道,“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正如孔子

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一种“中和”

之美。

(3)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论语•阳货》)。兴指“感发

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

会的作用。

(4)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总之就是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

(5)孔子以“仁”为中心的重“民”、“人道”思想,后

来逐渐发展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从而为中国古

代具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文学与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