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猴子种果树》教学案例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我们的课文是不是可以采用更生动,或者让孩子更心动的方式来进行。《猴子种果树》的非常规教学实践让我收获多多。
一、课前交流“故事”
《猴子种果树》是二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结果一事无成。课文文字浅显,结构板块相似,不难理解。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则有关猴子内容类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于是,课前我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讲述这个故事,二年级孩子一听讲故事兴趣盎然,有的还边讲边演。
教学反思:
本环节旨在向已有基础延伸。教材不仅指眼前的教材,类似的学生拥有的基础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一部分,此环节旨在通过回顾旧有,连接新知,形成一个熟悉而使人激动的学习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触类旁通,以主题为统领不断刷新、建构自己的学习库。
二、课上对比“故事”
片段一:比较相同处
课堂伊始,我便提出一个讨论题——
读一读课文《猴子种果树》,比一比,你觉得课文与《小猴子下山》的小猴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问题没讨论,学生就已经小手林立,我就进一步提出:大家别急着回答,我们请小组画出两个故事的网络图(我班学生已经训练一学期学画课文的主题词网络图),比一比,哪一组说得准,说得完整。
学生活动开了,很快对比网络图出来了:
《小猴子下山》:
摘桃——丢桃摘玉米——丢玉米摘西瓜——丢瓜追兔——一事无成
《猴子种果树》:
种桃树——拔桃种杏——拔杏种梨——拔梨种樱桃——一事无成
孩子们颇为激动地交流着这只犯同样错误的猴子,不仅课文的内容了然于心,而且对这只猴子开始了评点。
片段二:比较不同处
师:小朋友,再读读课文,看看这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活动,没多会儿,又是小手林立)
生:我们组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是自己看到一个更好的就把原来的扔了,而《猴子种果树》是猴子听信乌鸦、杜鹃、喜鹊的劝说就不断改变自己种的树。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点头赞许)那么乌鸦他们是怎样来劝说的呢?小猴子又是怎么想的呢?小小组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生自由读,分角色读)
师:读到这会儿,你们怎样看乌鸦、杜鹃、喜鹊的话,又怎样看这只小猴子?
(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觉得乌鸦他们的话不对。因为如果不是他们在这儿乱劝说,猴子也不会落下这个下场。
生2:不对,主要怪猴子自己轻信别人的话。
生3:是的,都怪猴子自己没主张。
师:那么乌鸦他们引用的这些农谚,说的这些话到底对不对?
(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现在认为,乌鸦他们的话其实是有道理的,不能怪他们。主要是猴子的不对……
片段三:我帮猴子想办法
师:你们说说,这真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呀?
生1:这是一只没有耐心的猴子。
生2:这是一只没有主张的猴子。
生3:这是一只朝三暮四的猴子。
生4:这是一只不懂总结教训的猴子。
师:你想对这只猴子说点什么呢?
生5:猴子呀猴子,你怎么又犯老毛病呢?
生6:猴子呀猴子,你怎么还没有接受教训,做事一定要有恒心呀!
生7:猴子呀猴子,你这样朝三暮四,永远都不会做成事情的!
生8:猴子呀猴子,你千万要记住:不能轻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主张。
师:那你们觉得,如果猴子听了乌鸦他们的话之后,换一种做法会不会有一种更好的结果,假如你们就是这只猴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小组讨论)
生:有一种好办法:就是听了一种劝告以后不要拔掉原来种的树,再栽上另一种,这样可以栽上四种,而且可以尝到四种水果。
师:你们觉得这一组猴子们的想法可以吗?
生鼓掌。
师:是的,这是一群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善于动脑的猴子。
教学反思:
在对比中延伸,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习的思维方法是本环节的重要目标。将已知内容和现有教材进行比较,比较其相同点得出猴子的一般特征,同时其勾画简单网络图使学生可以用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方式来通读课文、形成课文整体结构的认知,培植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意识。比较其不同点得出种果树的猴子有了新的特征:轻信别人的话。紧随后的拓展——“我帮猴子想办法”宕开一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本之外的另一层面,充分发掘其
智慧和潜质,形成新的思维方向。更主要的,在这课堂上,学生冲在主战场,教师所作的不过是点评或勾边式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