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合集下载

语文老师如何用好统编新教材温儒敏总主编的最新5点建议

语文老师如何用好统编新教材温儒敏总主编的最新5点建议

语文老师如何用好统编新教材?温儒敏总主编的最新5点建议!中国教师报导读10月18日,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和语文教师业务提升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下面的正文就是他的5点看法。

我先发言,不是什么专题报告,就是漫谈吧,希望能与在座老师互动,能听到你们的意见,向大家学习。

我先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中大家议论较多的问题讲几点意见,然后再讲讲语文教师业务提升的问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老师们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

这可以理解。

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

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

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

使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

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

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

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

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一哄而起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

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后老师才拿到教材,时间这么紧张,现在对新教材还来不及熟悉和消化。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讲稿资料)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讲稿资料)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判。

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

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与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

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我期待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不断完善这套新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

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的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

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

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

如果不是“部编”,很难动员这么多力量。

它的编写质量是有保障的,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也能够被多数人接受。

我们不好说这是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可以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整体水平。

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得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

部编教材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前人的功劳。

很自然的,大家会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

比较要关注有哪些“不同”更要关注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

这也许会引发我们去思考与探究,通过新教材的使用,去推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家现在只看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教材,其他还在最后送审,二年级大概8月份才能印出来。

这里有必要让大家对整个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个大致的印象。

说是总体特色,其实也就是从编者角度,希望教材能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概括起来,有这么4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首先让我代表“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感谢大家采用这套教材,我想介绍一下这套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它与其他版本(包括原来人教版)的不同,还想从七个方面讨论“部编本”教材“新”在何处,并结合教学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

“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

“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

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

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

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

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

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

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编、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温儒敏:如何用好新教材(杭州)

温儒敏:如何用好新教材(杭州)

• 十五、如何克服语文课的“繁 琐病”?
• 现今语文课普遍存在的弊病就是繁琐。 • 备课繁琐,上课也繁琐。
• 有些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和组织各种 活动上,这些活动不见得有利于提升教学 效果。
• 除了 “形式大于内容”的“繁琐”,还有 另一种“繁琐”,就是所有的课几乎全都 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去套解。备课陈陈相因。
• 编写理念和特色
• 首先,立意和眼界比较高。价值观的体现 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 “血肉”。 • 注意“接地气”的,希望有新理念,又不 挂空,能实用好用。
• 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 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 • 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 时代性。
• 九、如何上好古诗词的课?有 无必要让孩子学“国学”?
• 教古诗文课要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 而不必过度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 可匀出时间多读几篇。 •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降低难度, 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等方面讲 太多。
• 《春晓》怎么教 • 《赠汪伦》怎么教 • 《静夜思》怎么教
• 学拼音为了什么?为识字,还有普通话正 音。 • 汉语拼音只是拐杖,不是目的。 • 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 一年级要求拼读准确, • 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 • 拼音就是认字的工具,不再是阅读的工具。 • 若能结合方言区学习普通话的发音难点, 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就好 了。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 新教材力图做到两个“清晰”: • 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 • 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努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构中小学语 文核心素养体系。

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学
习心得体会
5月10日晚7点30分,温儒敏教授的《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讲座在"人教云教研”线上准时开播,实小全体语文教师上线学习。

一个小时的时间,温教授从学习课标的意义、新旧两版的课标变化、关于学习任务群、关于整本书的阅读和统编语文教材会不会重新有大的变动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我受益匪浅。

一、遵循课标,守正创新。

二、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新课程标准更多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学生要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通过在课堂。

上进行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

三、走进生活,感悟情感。

四、生活处处有语文,怎样让学生不仅在课堂内学语文,还能让他们在课堂外学语文。

我们首先就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少做题,多读书”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

给予充分阅读的时间,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还要引导他们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解读2022语文新课标,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一、破题本次讲座主题中的这三方面是彼此连带的,也是目前需要思考探究的共同话题。

新课标提出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在教学中实现的可能性是什么?试图化繁为简,把厚读薄,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用好课标和教材,调整心态,不要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理解,更要实事求是。

现在的语文刷题太多,与考试的挂钩太紧密,但这不完全是我们教师的问题,而是跟整个教育的大环境有关。

所以不能只要求教师来改。

教师依据新课标教学时,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国情、学情,既要考得好,又要让学生学得活。

这次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并非是颠覆性的彻底革命,而是改进,或称之为守正创新。

我们学习新课标的精神不是颠覆过去,不要搞一刀切,要尽量学习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二、对新课标的详细解读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对照两版课标,基本的内容没有变,即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的标准没有变。

语文是教无定法的,如何达到这个要求要靠老师的创造。

这些课标的要求已经在统编教材中有所体现,所以根据教材逐年推进,就能达到基本要求。

教师在解读课标时,注意力不要只放在提出的新概念上,要放在基本标准和要求上。

(1)育人价值概念的提出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担任了文化积淀、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或载体,文化的血脉、DNA都体现在语言方面,所以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是文化的铭记,是非常必要的。

在育人价值方面,新课标还强调了三观的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这次新课标还特别提到了“以文化人”,教师要关注到语文在育人方面有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落实时应该做到四个字:润物无声。

不能是穿鞋戴帽的形式主义,应当做到适度教化。

温儒敏:用好四至六年级统编版教材的八个建议

温儒敏:用好四至六年级统编版教材的八个建议

温儒敏:用好四至六年级统编版教材的八个建议一、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如何做?八个字:整体渗透,润物无声。

不是贴标签,也不是穿靴戴帽。

也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要把它作为教学的目标。

新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编写的根本理念,有整体构思。

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归纳“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备课时,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

对每册,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要了然于心。

什么叫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的,不是贴标签的。

现在的教学中,常常见到外加的空话、套话、大话,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也难于走心。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那一页,引用了王维的一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看课题,我们知道主题是人与自然,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我们不一定要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归纳,可以找一个儿童容易接受的主题。

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句话:和大自然接触,能让人心旷神怡,这就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这就是人文性。

主题就实现了。

当然教材中还提示了,这个单元不难发现,人类很多行为正在破坏我们的环境,是不是拔高了?实现人文教育,不要动不动就套用大词。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读,引用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

学生理解比较难,所选的几篇文章,如果贴近学生的特点,宁可从坚毅、清贫、奉献等角度来启发学生学习,不要用大词。

如“清贫”,教材中并没有解释,比如战士们的奉献,用“无名”可以进一步解读。

大词很重要,是对成年人的,把大词变为儿童能理解的词,要下一番心思。

立德树人,不只是完成政治的要求,而是教学目标,要为培养正常的人而奋斗。

不一定每一课的教案都要写上“立德树人”的字条,它应该是处处渗透的,不一定专门去讲,它已经在起作用。

总之,立德树人,应该是润物无声。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部编版教材的新内容亮点,部分教师在首次接触部编版教材的时候,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概念不清、方法掌握不对是主要原因。

语文要素就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素、关键方面,包括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基本习惯。

我们要直面教材,吃透语文要素,把语文要素落实在教材解读中,预设在教学设计中,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能力的标杆。

标签:落实语文要素策略一、研究问题的提出部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一文中明确说明: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以往的编写方式,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雙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形式。

在“人文主题”的基础上,将语文学科素养分解成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融合在教材中。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准确了解编者意图,全面解读教材,并把语文要素有机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自2017年秋季开始,部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对部编版教材理解有偏颇,把“语文要素”想得太高深,不知其究竟指什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语文要素体现出来,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此老师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老师甚至不接纳部编版教材。

二、研究问题的归因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语文要素”,把“语文要素”想得过于高大上;二是缺少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

三、问题对策与方法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查阅相关书籍与文章,弄明白“语文要素”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培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教学策略,以此来落实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的产生和内涵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搞清楚的方向性问题。

俗话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

数学的例题、原理很容易讲清楚,而语文中的文章每个人的解读都不相同。

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议

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议

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议“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年秋季一年级投入使用。

我相信大家都很关注,也很期待。

本文融合8月7-8日在昆明举办的“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和小语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等的培训报告精神,就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议进行介绍,以期给老师们用好这套教科书提供参考。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及总体特色陈先云理事长在培训报告中,开宗明义点出“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也包括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大胆创新,努力超越现有同类教材的水平,争取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广大师生满意的新教材”,努力做到让一线教师好教好用。

温儒敏教授将此套教材的总体特色概括为四个方面: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温教授说:“教材编写是国家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此套教材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而不是空洞说教。

“立德树人”是基本点,其“德”不只是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习惯、法规等等,都有机渗透到教材的方方面面、化为“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教师教学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得到普及,深入人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普遍存在“两多一少”——即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读书太少;课堂活跃但思维浅表;综合性学习走过场等等。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我觉得教学是值得用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是我所痴迷的乐事,是一份完美的精神追求。

”10年前,北大教授温儒敏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这一简洁凝炼的获奖感言,是他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总结,他享受这追求与奉献的过程。

温儒敏曾历任许多学术要职: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除了专业研究,温儒敏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从大学语文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编教材、开讲座包括身体力行讲课,他从多方面着手,希望带动大家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任“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是温儒敏将理想变为现实之一种途径和呈现。

2012年,教育部聘任温儒敏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以人教社编辑为主,从全国调集数十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历时5年,编撰一套全新的教材。

目前,这套中央直接过问的“部编本”教材已部分在全国投入使用,今后数年将成为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

9月16日,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希望能“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中华读书报:近五年做“部编本”教材,是否需要对中小语文教育多做一些调研?温儒敏:1999年我担任中文系主任,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会议。

2004年北京大学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所,没有编制,但做了很多事情,带动了全国七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心)成立,关注语文基础教育。

北大中文系关注语文教育是有原因的。

当时师范大学重点学科的设置和论文发表都向综合大学看齐,认为师范是小儿科,都希望升格,不太愿意在师范上下功夫。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
第49页/共61页
• 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 的兴趣。
第50页/共61页
建议与推荐
• 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 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选文丰富,有导读,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
第16页/共61页
•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第17页/共61页
创新点之一
•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第18页/共61页
• 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 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第19页/共61页
变化
• 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 • 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
是自主性的泛读。 • 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第44页/共61页
区分两种课型
• “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意识改变课型混乱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 • 改“精读”为“教读”, • 改“略读”为“自读”。
第45页/共61页
“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 “教读” • “自读” • “课外阅读” • 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第38页/共61页
备课时注意三
• 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 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第39页/共61页
阅读技能的习得
• 目前教学中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 不够。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是一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他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传承: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材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价值观和公民责任等问题,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2. 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性的增强: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材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跨学科学习。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温儒敏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关注语文教育的价值传承、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实用性与生活性的增强以及学科
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等方面,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导读:我认为能按下读书的悬念,播下“读书种子”的课就是好课。

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的24句金玉良言(摘录自《你教的可能是“假语文”》)。

01.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

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02.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03.深文是可以“浅讲”的。

如果其中一篇课文对多数学生的确太深,那么要求不妨就低一点。

不要所有课文都细嚼慢咽,生怕留下哪些不懂。

全都扣得那么精细,阅读量肯定上不去,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04.就语文而言,(平衡应试需要和开放教学的)办法就是鼓励多读书,别死扣教材教辅。

阅读面宽了,视野开阔了,考试成绩不会差,而素质也会提升上去。

有水平的老师是懂得平衡的,而没有水平的老师只会偏向应试。

05.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一点经典,可以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读,获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尊严,学会向善和担当,不要过早陷于时尚的、物欲的泥淖。

在这个浮泛的时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有人去做。

06.为什么应试教育走不出来,不能怪教育本身,这和社会的紧张程度和焦虑感有关。

大家总在说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少数。

竞争如此激烈,家长如此紧张,应试教育很难抑制。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方法上做点改进,希望能有些平衡。

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脑子搞死,那才叫水平。

07.改善(应试教育)的办法是提高命题的水平,有一部分题是可以容许不同发挥的,不要标准答案。

教学中应当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通过“语用”的学习把思维能力带起来。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

08.要防止教学中过多“活动”,把读书当作活动的“支架材料”。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教授提出的部编教材使用建议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教授提出的部编教材使用建议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教授提出的部编教材使用建议01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判。

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

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与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

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我期待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不断完善这套新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

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的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

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

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

如果不是“部编”,很难动员这么多力量。

它的编写质量是有保障的,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也能够被多数人接受。

我们不好说这是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可以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整体水平。

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得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

部编教材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前人的功劳。

很自然的,大家会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

比较要关注有哪些“不同”更要关注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

这也许会引发我们去思考与探究,通过新教材的使用,去推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家现在只看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教材,其他还在最后送审,二年级大概8月份才能印出来。

这里有必要让大家对整个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个大致的印象。

说是总体特色,其实也就是从编者角度,希望教材能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概括起来,有这么4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

2024秋季语文新教材变革
——总主编温儒敏给语文老师们的五点建议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总主编温儒敏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着重谈了以下五个话题:
1.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2.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3.注重整本书阅读教学
4.单篇与群文是并存的
5.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就上述五点,做了以下简要梳理。

1. 应对统编教材更新的策略
面对统编教材的大幅度更新,教师们自然感到压力。

新的教材带来了许多新课文和新的教学方式,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变化并非彻底颠覆原有教学体系,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改良和革新。

因此,通过逐渐适应和学习,是可以掌握这些新内容的。

在应用新教材时,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教学条件,有计划地实施改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一刀切。

2. 理解并应用“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单元教学的组织核心。

教师在备课时,。

温儒敏教授为你解读部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为你解读部编教材

温儒敏教授为你解读部编教材——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

“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为你解答。

为何要编写“部编本”教材?“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

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

“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目前接到通知江苏省秋学期从起始年级起全面使用部编新教材,苏教版将停用。

“部编本”内容有何变化?“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

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

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

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最难的写作部分,“部编本”如何安排?“部编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对语文教学的22条建议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对语文教学的22条建议

温儒敏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22个问题的解答——据“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温儒敏讲话记录整理而成微雨微雨随笔昨天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非常庆幸我能够通过网络享受到这一场语文教育的盛宴,能够聆听到各位教育大咖对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和经验分享。

从直播开始到结束,我都认真地聆听并做了较详细的笔记,感觉这次论坛的每一场报告都充满对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无限热爱,对语文教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我相信,每一位热爱语文教育的老师都会从中受到很大的教益和启发。

因此,我将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以期我们能“以阅读的方式改变语文,以语文的方式改变教育”。

今天我首先分享语文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22个问题的解答。

第一个问题:统编教材识字写字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教认字写字?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遵循八个字“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识写并进很难的,所以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以前那种教育也有他们的道理,但是现在呢,小孩也没那个时间。

学生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致上就可以实现独立的阅读。

我们不提倡大量写字。

一年级的下册附了一个表,400个字是会认的,200个字是会写的。

有的老师会问了,那你是怎么编这些字的呢?这400个常用的字,我们请了北师大的一个团队做了调查,大面积的调查,是儿童用字的调查,不是人民日报用字的调查。

我举个例子,像“蝴蝶”这两个字很难写,但必须要小孩认识它。

这个是儿童读物中经常出现的词,它在字频栏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就列入那400个会认的字里。

就这样的啊,所以编这个教材是要做很多基础研究的。

另外,教材有意安排多元认字,拼音认字只是一个方面,不要完全依赖拼音。

以前认字要求“四会”,还要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等。

这样会拖累认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的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有些专家也来纠缠,因为他研究的就是汉语拼音。

在以前,一开始就学汉浯拼音的,现在把它推后了。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套新教材到底编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也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实践来评判。

大家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作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

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当然也会提供某些教学的框架与导向,但学情不同,用起来也应当有各自的发挥。

教材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我期待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不断完善这套新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

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的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

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

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

如果不是“部编”,很难动员这么多力量。

它的编写质量是有保障的,作为一种“公共知识产品”,也能够被多数人接受。

我们不好说这是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可以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整体水平。

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得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

部编教材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前人的功劳。

很自然的,大家会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

比较要关注有哪些“不同”更要关注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

这也许会引发我们去思考与探究,通过新教材的使用,去推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家现在只看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教材,其他还在最后送审,二年级大概8月份才能印出来。

这里有必要让大家对整个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个大致的印象。

说是总体特色,其实也就是从编者角度,希望教材能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概括起来,有这么4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值得注意的11个问题今年9月份,全国小学就要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了。

下面,我想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

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

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教学有什么建议?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

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

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

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

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

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

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

如果认识到汉语拼音就是一个认字的“拐杖”,普通话正音无非是为了沟通,那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辐射到学生那里负担也会轻一点,效果不见得就差。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降低了难度,有些学校可能不注意。

说到普通话的学习,也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学生会用普通话沟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说得多么标准、漂亮。

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的发音难点,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

总之,学拼音就是帮助认字,不能代替认字。

拼音对学普通话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读拼音当作学普通话的办法。

另外,部编本语文的拼音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将拼音教学与认字教学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认字,彼此融通。

对此大家也要重视。

三、“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栏目?要列入教学计划吗?“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

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

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

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

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主要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多,到了小学就开始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包括书本了,让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

以前的教材没有这个栏目,大家不知道如何处理。

我建议你们把这个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要处理成一般课堂上的课,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让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也等于创造了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可以给家长“布置作业”,让他们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读”。

现在许多家长没有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我们可以先在教室里面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然后,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示范怎么实施一起读。

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讲读,或者对话式阅读,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读书,是书面语言的阅读。

一起读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也不必布置作业,附加的任务多了,压力大了,兴趣就少了。

应当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轻松的阅读。

教师如果觉得教材中的一起读课文比较浅,也可以换,另外找一些作品来读。

四、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哪些变化?一个变化就是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

像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

现在减少为32课;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原有39课,现在也减少了,减少为29课。

课文数量的减少,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减负”(孩子们负担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师加重的,而是社会、家长加重的),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课文的变化很大,几乎换了三分之二的课文。

课文的选篇标准强调了这4点,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同时要适当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级就选了许多古诗。

大家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啦,没经过沉淀的“时文”少了。

五、识字写字教学如何做到更有科学性?首先是实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这是部编本语文低年级的编写原则。

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

认识字和学会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小学要求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字左右会写,教学中注意不要加码。

不要回到过去那种“四会”的要求,因为认、讲、用、写是很难齐头并进的,那样做效果可能欲速则不达。

新教材在识字教学的安排上是有讲究的,大家在教学中要认真体会。

一般而言,只要按现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大致可以实现独立阅读。

大家要注意,一年级上册后面附了一个《识字写字基本字表》,要求会认300字(这300字应当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100个会写的字;一年级下册附400个会认的字,200个会写的字。

有的老师会问:这些字是怎么来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读课文,才安排学这些字吗?不是的,它是依据对小学生阅读的字频调查来确定的。

先认这些字,才可能尽快过渡到独立的阅读。

而且从字理、字结构来看,先认识这些字,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认字”内容,就是说,不完全依赖拼音认字,还要多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去认字。

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识字,可能会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教学中老师们要重视范读、熟字带生字、尽量勾连口语词,等等。

教第二、三单元时,要巩固和复现之前认识的汉字,避免回生。

一年级要尽量照顾到多元识字,到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认字方法了,那时就不光会拼音识字,还会根据上下文猜读、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等。

新教材“多元认字”的教学思路,老师们应当多加关注,加强研究。

六、如何上好古诗词的课?有无必要让孩子学“国学”?部编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

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也分量也加重了。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花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那种发现,让孩子大致上懂得写了什么,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

因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

讲王维的山水诗,也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是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

比如有一些老师教《静夜思》,教案设计的程序就很繁琐——首先放一个视频,视频中有月亮,老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呀?有的还让发表一个感慨,说:“月儿圆啦,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

他只身离家在外,看到圆圆的月亮,想起他的故乡,想起他的亲人。

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过写诗排走心中的寂寞。

”这就有点“绕”,还有点“酸”,小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有的老师还逐字逐句地讲解,安排各种活动,什么李白的诗中有几个动作呀,分解一下,让孩子们演示一下什么叫举头望明月。

这多累赘呀,于是静夜思中的“静”跑了。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有的教案总喜欢来个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

朗读不能取代自主性的阅读和吟诵。

要不要把“国学”当作课程?我在这里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

“国学”这个概念很复杂,在晚清是为了抵御“西学”、拯救国粹而提出的,当时是“国将不国”之学,带有保守主义的意味。

这些年有些人张扬“国学”,也许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什么是“国学”?范围太大,很笼统,而且精华与糟粕纠缠,又很复杂。

我看还是提“优秀传统文化”为好,这是中央的提法。

至于“国学”不“国学”,学界都还弄不清楚,有争议,我们中小学不要去套用。

社会上有人开设了读“三百千”的班,说那是“读经”。

夸张了。

“三百千”是古代开蒙的读物,主要是认字用的,小学生读一读也无妨。

但要注意“三百千”并不是“经”,里边也有许多不适合现代人格发展的糟粕。

小学不要开设什么“读经”班。

多读点优秀的古诗文就挺好。

七、部编本语文为何要强调课型的区分?课型的区分一年级还看不太出来,到了三年级,课文就分为两种类型,或者两种课型,一是精读课,二是略读课。

初中教材“精读”干脆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加上往课外阅读,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那么小学怎么上好教读课?一是要安排好预习,不要布置太多作业,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问题做铺垫和引导,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读的重点是教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两者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