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句型教学的试验
80年代一度在国内外影响最大、使用面最广 的汉语教材是李培元、赵淑华等主持编写 的《基础汉语课本》(外文出版社版1980~ 1982),这套教材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 教学法主张和到那时为止的教学和教材编 写经验,其中也包括句型教学。
关于句型教学的试验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型教学不是一项教 学原则,而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 法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有利于帮助 学生熟练掌握句法结构,也便于课堂操练 和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这一时期的对外 汉语教学受美国听说法的影响较大,但是 没有照搬。我们对读写训练和语法教学仍 然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主张句型教学同 语法教学相结合。
70年代探索路子
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仍然是课堂教学,同 时也延伸到教材编写。跟50年代和60年代 相比,研究的视野已广阔得多。对一般的教 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更加深入,对 课堂教学开始从总的教学原则、具体课型 的教学、语言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的训 练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研究的 内容更加深入。
成就和特点
考试的内容也包括理论知识。用汉语讲解语 言知识学生听不懂,初期由汉语教师带翻 译上课,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渐摆 脱翻译。当时把这样的教学方法叫做“综 合法”。那时对教学法的理解仅限于课堂 教学的具体方法,课堂上用学生的母语进 行翻译的叫“翻译法’、不用母语进行翻 译的叫直接法,两者结合使用的叫“综合 法”。
1 对实践性原则的认识有所加深
社会交际属于社会实践,所以提出课堂实 践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为社会实践服务。 (吕必松1974)。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要符 合学生社会交际的需要,要把课堂教学与 到校外进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
2 对汉语教学中各种关系的认识有所加深
当时提出的几种主要的关系是∶理论和 实践的关系,听说和读写的关系,单项训 练和综合训练的关系,模仿和活用的关系, 准确性和语速的关系。(吕必松1977)在 美国听说法的影响下,讨论得最多的是听 说和读写的关系,有“全面要求,突出听 说”“突出听说,读写跟上”以及“听说 领先”、“听说先行”等不同的提法。
Baidu Nhomakorabea
1)关于句型教学的试验 美国的《英语900句》是一部根据听说法编写 的以句型教学著称的教材,在中国流行后,也 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兴趣。 1973年北语复校,李德津主持编写体现句型教学 特点的试验教材,定名为《汉语课本》(商务 印书馆1977),974年开始试用,1975年在校内 推广,《汉语课本》开创的句型教学被以后编 写的教材所沿用。
60年代
钟文提出的“相对直接法”,是指在课堂 上讲解语言知识时,既不完全用外语翻译, 也不绝对禁止用外语解释,教材中的生词 和语言知识仍保留外文译释。钟文提出的 几个新概念代表了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 的理论取向和教学法主张,对后来的教学 和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0年代
北京语言学院于1964年开始编写,1965年开始在 校内试用的《基础汉语》是贯彻“实践原则”和 “相对直接法”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这部教 材使用的时间虽短,没有公开出版,但是对以后 的教材编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钟的《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和李 赵编写的《基 础汉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66年到 73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 白。
成就和特点
3 教学内容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语法教学又以句 法为中心。句法教学包括介绍词类和句子成分, 讲解词序和虚词的用法等。
4 主张以理论指导实践,要求“讲练并重”。“讲” 是指讲解汉语理论知识,主要是语音语法知识; “练”是指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听、说、读、 写的练习。“讲练并重”就是理论与实践。语 言知识的讲解力求系统,并与学生的母语进行 对比。
基础的建立
周文是国内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早的论 文。作者从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 目的、教学的内容、进行的程序和教学的 要点、教学的方法等五个方面,对教我国 少数民族学生和外国学生的一些基本问题, 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全 面的论述。
基础的建立
这篇文章的主要功绩是:早在50年之前就把 对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学和对我国少数民族 学生的汉语教学归为一类,把对外族人的 汉语教学与对本族人的语文教学区别开来, 把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区别开来,根据 汉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从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理论研 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北大周论文《教非汉族学生汉语的一些问 题》和邓教授主持编写的《汉语教科书》 是这一时期教学研究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的教学法主张明显地受到斯大林 语言学说和苏联俄语教学法的影响。语言 系统则属于结构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本体理论研究—“实践性原则” 和“相对直接法”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初到1966年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总结新 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希望 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特点、教学原则和教学 方法,促进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 学和考试制度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什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 理论 1.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理论的发 展
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理论、语言 学习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
其中,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 育理论是基础理论,语言教学理论是本体 理论。本体理论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60年代
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同时 提出了“相对直接法”的概念:主张“语 文并进”,强调初级阶段的教材要处理好 课文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这一时期所说的教学法,也主要是指课堂 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怎样教语音、怎样 教语法、怎样教词汇和短语等。因此对 “翻译法”、“直接法”的理解也限于在 课堂上用不用翻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教学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 本体。
本体理论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本体理论。本体理论就是 通过对本体的研究揭示本体发展规律的理论,也 是本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就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教学而言,只有教学理论才能揭示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才能把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教学学科跟其他相关的学科—例如语言学学 科—区别开来。
基础的建立
这一时期的教学研究,除了制定教学计划 和编写相应的教材以外,只发表了五篇论 文。这五篇论文是:周祖谟(1953)的《教 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邓懿 (1955)《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遇到的困难 问题》,王学作、柯柄生(1957)的《试论 对留学生讲授汉语的几个基本问题》,邓 懿(1957《用拼音字母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 语教学》,杜荣(1960)的《用汉语拼音教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体会》。
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理论
1.1 什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 理论
在理论研究中,本体指一门学科的研究对 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这门学科的本体。
本体理论
例如,语言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语 言就是语言学学科的本体;汉语语言学学 科的研究对象是汉语,汉语就是汉语语言 学学科的本体;语言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 是语言教育,语言教育就是语言教育学科 的本体;
60年代
50 年代强调“讲练并重”,要过多、过细 地讲解汉语理论知识,汉语教师要带翻译 上课。进入60年代,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国别、语种也相应增加,为所有的语种配 备翻译显然不现实。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 验之后,大家也开始认识到没有必要过多、 过细地讲授语音语法知识。根据新的情况 和经验,钟文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学 要求;规定总的教学原则“少而精”,
成就和特点
5 言语技能训练的原则是全面要求、综合教 学、阶段侧重。“全面要求”就是要求学 生全面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综合教学”就是在同一门课中对听、说、 读写四种技进行综合训练,“阶段侧重” 就是开始阶段侧重听说训练,从培养口语 能力入手,逐渐过渡到侧重听读或读写训 练。
6 通过编写《汉语教科书》建立了针对外国 人学习的汉语语法体系。在中国,这是 把汉语的科学语法转换为教学语法的第一 个样板。
70年代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在指导思想和研究方 法上的特点: 1 对实践性原则的认识有所加深
70年代对实践性原则的解释是:
1 对实践性原则的认识有所加深
实践性原则不但包括“精讲多练”和归纳 法等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而且包括教学 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不但体现在课堂教 学中,而且体现在教材中,贯穿在整个教 学体系中。同时指出:贯彻实践性原则的 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 社会交际的能力。
基础的建立
这实际上起到了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定位的作用。 只要发现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不了解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学既不同于对本族学生的语文 教学,也不同于语言学教学,就更能体会到这篇 论文的学术价值。 周文之后,邓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发 表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遇到的困难》,提出 要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加强汉语研究。由 北京大学编写、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的《汉语 教科书》,对后来的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产生了 持久的影响。
60年代
北京语言学院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写 出了一批专题报告,作为培训班教材。这 些专题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前15年的教学 经验和新的教学法主张。由钟锓执笔1965 年在内部发表的论文《十五年汉语教学总 结》是这批报告中的核心篇。
60年代
钟文从教学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要求、 教学原则与教学安排中的几个问题、教材 编写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教学法的一些问 题等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汉 语教学的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对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争论也进行了扼要的 分析。
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教 学法特点归结如下:
1 明确了对外国学生和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 学不同于对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 对成年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儿童的汉语教学。 强调要根据非汉族成年人学习的特点进行汉语教 学,并针对他们学习的难点开展汉语研究。 2 明确了对外国学生和中国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本体理论
因此,只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 理论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本 体理论。
1.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理 论的发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理论的 研究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发 展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外汉 语教学中实际存在而且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 下面分阶段介绍。
20世纪70年代的本体理论研究—开始探索新 的教学路子
文革”后期(从1974年到1979年),唯一的一 家学术刊物是北京语言学院学报《语言教 学与研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关于对外 汉语教学的论文和文章有20多篇。六年发表 20多篇论文,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 却反映了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 因为整个50年代才发表五篇,整个60年代一 篇都没有,(前面提到的钟文是70年代发表 的。
这些提法的共同点是主张突出听说训练, 后来又发展为分阶段侧重,即在预备教育 的后期突出听读训练。
(3)开始了一些专项研究和专题研究。在 上述20多篇论文中,有一些论文是关于语言 要素教学和言语技能训练的专项研究,或 关于文选课、写作课和翻译课等课程的专 题研究。
4 通过教学试验探索新的教学路子。70年代开 展或开始的试验有以下几项:
2)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学提前的试验
只在头两个星期的最后两天教《汉语拼音方 案》,生词和课文都用汉字,不出现汉语拼音。 试验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在两周内,试 验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百多个汉字和几十个句子, 而且也掌握了汉语拼音,跟只教拼音、不教汉字 的对照班相比,语音语调也不差。这次试验初步 证明,一开始就教汉字和直接用汉字教语音不但 是可能的,而且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惜的是, 试验只进行了一轮,没有总结。
20世纪50年代的本体理论研究—基础的建立
20 世纪50年代是中国当代对外汉语教学 的初创时期。1950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对外 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该机构于1952年转移 到北京大学。这时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 很少,他们学习汉语是为了跟中国学生一 起学习有关的专业,因此汉语教学是一种 预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