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合集下载

八上短文两篇课件

八上短文两篇课件
意蕴深远
两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读后让人 深思,领悟生活的真谛。
优美和谐
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充 分展现了中文语言的魅力。
05
《短文两篇》的阅读理 解与赏析
阅读理解方法
整体感知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 大意,把握文章结构和
主题。
细节理解
逐段细读,理解段落大 意和句子含义,注意关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简陋和美好,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 的隐逸情趣。
描述陋室的自然环境
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陋室的幽静、雅致,展现了一个与世 隔绝的美好世界。
陋室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陋室中的人物形象,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展现了作 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交往,体现了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作者在个人经历中深感人生短 暂和无常,这些感受成为创作 的灵感来源。
文化背景
受到西方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影 响,作者尝试将东方哲学与西 方文学技巧相结合。
写作动机
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对人生 的思考和感悟,启发读者对生
命和存在的探索。
作品影响
文学价值
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 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八上短文两篇课件
目录
• 《短文两篇》的作者及背景介绍 • 《短文两篇》的主题思想 • 《短文两篇》的艺术特色 • 《短文两篇》的语言风格 • 《短文两篇》的阅读理解与赏析
01
《短文两篇》的作者及 背景介绍作者生平01源自020304
作者概况
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拥有 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作品多
次获奖。
《爱莲说》的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
周敦颐的《爱莲说》语言生动, 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莲花的美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叙事—— 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抒情—— 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51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 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 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 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 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译文: 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 地上的文章。
57
课文拓展积累
(2)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 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 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 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58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52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53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
入题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 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 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 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 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翻译课文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 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21世纪教育网
出示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积
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
景物之美。
3 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倾听山水之美
1 、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色,精巧 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 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 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倾听山水之美
2 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 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 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 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 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 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了。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同学们,文章描写的景物有 什么特点?景物之美表现在什么 地方呢?让我们美美地吟咏涵诵 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品味山 水之美。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具体描述
文章从白鹭的飞翔、站立、觅食等日 常活动入手,展现了白鹭的优雅、自 由和生命力,强调了和谐、自然之美 。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白鹭》的语言优美、细腻,富有诗意。
具体描述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白鹭》采用了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07
作业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短文两篇》中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三
搜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的资 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风
格。
作业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理解
和感悟。
延伸阅读推荐
《刘禹锡诗文选注》
《周敦颐集》
此书收录了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 文、赋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的 文学成就。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收 录了他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深 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古文观止》
此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散文,有助 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分组讨论
总结词
提高学生参与度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短文 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与交流
总结词
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短文的看法和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 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课件10 短文两篇 (共21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课件10 短文两篇 (共21张PPT)
知的过程。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21/11/12021/11/1November 1, 2021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1年11月2021/11/12021/11/12021/11/111/1/2021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1/11/12021/11/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美课件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
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课文讲解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 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 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
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字词积累
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课文总结
总引
写景
抒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 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 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 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 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 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
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2024版)

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2024版)

了解张怀民
展示自学成果
遂 寝 藻 荇
qǐn
zăo
suì
xìng
掌握字音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同学们,苏轼的这篇小品文描写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我们首先聆听课文录音,在美文经典中感受一千多年前苏轼的人生感悟。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读懂文章内容
1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读懂文章内容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简介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留有《陶隐居集》。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7部编版)10《短文两篇》课件 (共41张PPT)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2017部编版)10《短文两篇》课件 (共41张PPT)

年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 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 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知识链接: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 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 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
布置作业
导入新课
记承天寺 第二课时 夜游
作者简介: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 诗句含义,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 次濒临砍头之险,引发“乌台诗案”。这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
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 读书,喜道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 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
品,有《华阳陶隐居集》等。
知识链接: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
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 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 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 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
又名月台寺。
跟我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理解字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照 门 高兴、愉快的 者 想 进 样子 到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0.《短文两篇》(人教版) (共61张PPT)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0.《短文两篇》(人教版) (共61张PPT)

合作探究,原文解析
山川之美,古来 共
一起。
谈。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 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 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 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 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 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拂松枝 “沙沙”响时,他 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 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文章结构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总 分
三、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课文研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写,以感慨发端。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 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 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21世纪教育网
聆听经典美文
《答谢中书书》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最后以
长句结束。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用词凝练,富丽,
言简意赅。描写的景色优美,色彩绚烂,充满生机, 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 而《记承天寺夜游》以散句为主,节奏舒缓,朗 读时抑扬顿挫,字约意丰,简练传神。表现了微妙
倾听山水之美
3 品味一下文章的语句有什么特点?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主要是四字短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使文章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具有文字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同学们,作者描写了哪些山水之景呢?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这篇文章的意思,
看谁理解的又快又准确。

展示自学成果
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
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 文体,多记事陈情。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了解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中书谈山 水之美的一封信笺。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
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
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掌握字音 tuí 颓 xiē 歇 鳞 lín 与 yù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简介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
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留有《陶隐居集》。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 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构 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 山水的热爱和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心志。

21世纪教育网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而复杂的人生感受,让人感受到思想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章内容
同学们,这篇小品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这篇文章的意 思,看谁理解的又快又准确。
读懂文章内容
同学们,我们进行知识抢答赛吧!看哪个小
组的回答最准确。
1 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户: 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 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 考虑,想到。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1 这篇文章抓住了哪一个字来写的?
抓住了第一句 话“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中的“美”
来写。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2 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山水景物?
山峰、溪流、石壁、树 林、竹子、晓雾、猿鸟、夕 阳、鱼儿等。

21世纪教育网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 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 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 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
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21世纪教育网
倾听山水之美
同学们,陶弘景笔下的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 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给我们带来许多美的 享受。现在,请大家认真倾听配乐朗读录音,注 意朗读的节奏,在美文中感受山水之美。
倾听山水之美
1 、有感情朗读文章。
同学们,优美的景色,精巧 的文字,你是否被打动了呢?我们 也来有感情朗读这篇文章,抒发内 心的感动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感情。
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美?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山水
之景相映之美。
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与“青林翠 竹”相映衬,呈现出一派色彩绚烂的气象。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与“夕日欲颓”的
景色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入云”“青林翠竹”“晓 雾将歇”“夕日欲颓”是静景,“清流见底”“五 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5 看到这诗意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
慨?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体会到作者 自豪,得意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6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小组合作讨论,这句话中有 什么言外之意?
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
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现 存 诗 3900 余 首 。 代 表 作 品 有 《 水 调 歌 头 · 中
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
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一 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
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 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掌握字音 suì 遂 qǐn 寝 zăo 藻 xì ng 荇

21世纪教育网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 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 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 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了。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同学们,文章描写的景物有
什么特点?景物之美表现在什么 地方呢?让我们美美地吟咏涵诵 文章,思考下面的问题,品味山 水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倾听山水之美
2
你会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1世纪教育网
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1世纪教育网
聆听经典美文
同学们,苏轼的这篇小品文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我们首先聆听课 文录音,在美文经典中感受一千多年前苏轼的人 生感悟。
聆听经典美文
2 根据对文章对理解,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 存。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短文两篇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
无数的文人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 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也有 许多雅士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 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
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
21世纪教育网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聆听经典美文
3 有感情朗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
奏、读出感情。
4 将本文与《答谢中书书》比较,说一说两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21世纪教育网
出示学习目标
1
2 3 4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积 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
景物之美。 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特征,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 处,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
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 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 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 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 东坡”。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 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
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2 翻译语句,看谁翻译的准确、流畅。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 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上一句“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明自从谢灵运以 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委婉地透露了作者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