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借物喻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散文的内涵 1、散文是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的,这种 感悟往往由眼前某物或身边某事触发,从而悟出 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散文的美质:表达作者对生活或自然的感悟。 2、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 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 章,统称散文。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 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主要有叙事 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3、大体来讲,散文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形象和 情感、悟理。散文的形象是广义的,包括人、事、 物、景等等,一切客观存在都属于形象。
10
4 表现手法类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 作好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作好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扬抑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形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伏笔 埋下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人或事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 埋下伏笔, 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 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
4 表现手法类
托物 言志 虚实 结合 以小 见大 联想 想象 动静 相衬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凸现事物、景物特点, 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凸现事物、景物特点,更 集中地揭示题旨。 集中地揭示题旨。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 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起烘 托作用。 托作用。
要理解借物喻人及其作用,第一 要弄清 要理解借物喻人及其作用 第一,要弄清 第一 作者所借之物与所喻之人有什么内在联系, 作者所借之物与所喻之人有什么内在联系 它们的共同点,相似处表现在哪里 第二,搞 相似处表现在哪里.第二 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处表现在哪里 第二 搞 清物与人之间的主次关系.状物是前提 基础, 状物是前提,基础 清物与人之间的主次关系 状物是前提 基础 喻人才是目的,是文章的主旨 第三,理解作 是文章的主旨.第三 喻人才是目的 是文章的主旨 第三 理解作 者以物喻人所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怀,然后理 者以物喻人所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怀 然后理 解其作用. 解其作用 运用借物喻人,能使文章显得形象丰富 运用借物喻人 能使文章显得形象丰富, 能使文章显得形象丰富 蕴含深远,能让读者受到启迪 产生共鸣. 能让读者受到启迪,产生共鸣 蕴含深远 能让读者受到启迪 产生共鸣
11wenku.baidu.com
3、表达方式类 、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分类及作用。 明确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分类及作用。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白 描 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工笔细描 细节描写 叙 叙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 生动 准确传神鲜明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 有致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 起伏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1.概念: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 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 容的散文。 2.分类: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物喻人、借 物喻理
散文的借物喻人 散文的借物喻理
在咏物,状物的散文中 作者为述志抒怀, 在咏物 状物的散文中,作者为述志抒怀 状物的散文中 作者为述志抒怀 常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特征的临摹,来比喻与 常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特征的临摹 来比喻与 之相似的人的本质,即以自然之物来喻社会之 之相似的人的本质 即以自然之物来喻社会之 这就是借物喻人. 人,这就是借物喻人 这就是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临摹物象是 借物喻人的目的是为了写人 临摹物象是 为了揭示其本质,而所喻之人正具有所描之物 为了揭示其本质 而所喻之人正具有所描之物 的本质特征.所以 这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所以,这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的本质特征 所以 这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如杨朔的<<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把老向导比作红 如杨朔的 香山红叶 把老向导比作红 叶,赞美了老向导与红叶的相同特点 曾在人 赞美了老向导与红叶的相同特点:"曾在人 赞美了老向导与红叶的相同特点 生中经过风吹雨打","越到老秋 越红得可爱". 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生中经过风吹雨打 越到老秋 越红得可爱
12
言为心声,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 叙后议论 情 简笔勾勒,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直抒胸臆 比喻论证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人称表达类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 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 切感。 第三人称 能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能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要理解借物喻理的“ 要理解借物喻理的“理”,首先要了解作 者描绘了物的什么特点, 者描绘了物的什么特点,然后考虑这些特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再结合作者的抒情或 说明了什么问题, 议论,体会其中所寄寓的道理。 议论,体会其中所寄寓的道理。 就如《落花生》 就如《落花生》中,花生的特点是把果实 埋在地里,不像苹果、桃子、 埋在地里,不像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悬 在枝头,令人一望生羡, 在枝头,令人一望生羡,花生须接触才能真 正了解它,所以花生是“有用的” 正了解它,所以花生是“有用的”。 花生的这一特点表明它并不好看, 花生的这一特点表明它并不好看,但它是 最有用的, 不是好看而无用的” 最有用的,“不是好看而无用的”。 由此推出为人的道理:做人要像花生, 由此推出为人的道理:做人要像花生,做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无用的人。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无用的人。
写作人称的好处:第 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 一人称,真实可信 真实可信;第二人 一人称 真实可信 第二人 亲切自然;第三人称 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 可 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 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 以多角度描写 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人称的变 和空间的限制 人称的变 化,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 变化。 变化。
在咏物散文中,作者为了说理, 在咏物散文中,作者为了说理,往往抓住 物的某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加以描写。 物的某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加以描写。有 时对这些特点概括评议,直接揭示出道理, 时对这些特点概括评议,直接揭示出道理, 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有时道理则寄寓在生 动具体的描绘中,读者须作一些“探幽” 动具体的描绘中,读者须作一些“探幽”功 方能悟出其中蕴藏的道理。 夫,方能悟出其中蕴藏的道理。 许地山的 落花生》就属前一种情况。文章先咏物, 《落花生》就属前一种情况。文章先咏物, 通过对话,描述花生的好处, 通过对话,描述花生的好处,并抓住其最可 贵的一点: 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 贵的一点:“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 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然后喻理: 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然后喻理:做人要 像花生,做有用的人, 像花生,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无用 的人。如此深刻的道理, 的人。如此深刻的道理,作者以通俗浅显的 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极能打动读者心 灵,为读者所接受。 为读者所接受。
10
4 表现手法类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 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 作好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作好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扬抑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形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伏笔 埋下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人或事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 埋下伏笔, 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 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
4 表现手法类
托物 言志 虚实 结合 以小 见大 联想 想象 动静 相衬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凸现事物、景物特点, 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凸现事物、景物特点,更 集中地揭示题旨。 集中地揭示题旨。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 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起烘 托作用。 托作用。
要理解借物喻人及其作用,第一 要弄清 要理解借物喻人及其作用 第一,要弄清 第一 作者所借之物与所喻之人有什么内在联系, 作者所借之物与所喻之人有什么内在联系 它们的共同点,相似处表现在哪里 第二,搞 相似处表现在哪里.第二 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处表现在哪里 第二 搞 清物与人之间的主次关系.状物是前提 基础, 状物是前提,基础 清物与人之间的主次关系 状物是前提 基础 喻人才是目的,是文章的主旨 第三,理解作 是文章的主旨.第三 喻人才是目的 是文章的主旨 第三 理解作 者以物喻人所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怀,然后理 者以物喻人所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怀 然后理 解其作用. 解其作用 运用借物喻人,能使文章显得形象丰富 运用借物喻人 能使文章显得形象丰富, 能使文章显得形象丰富 蕴含深远,能让读者受到启迪 产生共鸣. 能让读者受到启迪,产生共鸣 蕴含深远 能让读者受到启迪 产生共鸣
11wenku.baidu.com
3、表达方式类 、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分类及作用。 明确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分类及作用。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白 描 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工笔细描 细节描写 叙 叙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 生动 准确传神鲜明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 有致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 起伏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1.概念: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 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 容的散文。 2.分类: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物喻人、借 物喻理
散文的借物喻人 散文的借物喻理
在咏物,状物的散文中 作者为述志抒怀, 在咏物 状物的散文中,作者为述志抒怀 状物的散文中 作者为述志抒怀 常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特征的临摹,来比喻与 常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特征的临摹 来比喻与 之相似的人的本质,即以自然之物来喻社会之 之相似的人的本质 即以自然之物来喻社会之 这就是借物喻人. 人,这就是借物喻人 这就是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临摹物象是 借物喻人的目的是为了写人 临摹物象是 为了揭示其本质,而所喻之人正具有所描之物 为了揭示其本质 而所喻之人正具有所描之物 的本质特征.所以 这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所以,这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的本质特征 所以 这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如杨朔的<<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把老向导比作红 如杨朔的 香山红叶 把老向导比作红 叶,赞美了老向导与红叶的相同特点 曾在人 赞美了老向导与红叶的相同特点:"曾在人 赞美了老向导与红叶的相同特点 生中经过风吹雨打","越到老秋 越红得可爱". 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生中经过风吹雨打 越到老秋 越红得可爱
12
言为心声,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 叙后议论 情 简笔勾勒,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直抒胸臆 比喻论证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人称表达类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 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 切感。 第三人称 能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能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要理解借物喻理的“ 要理解借物喻理的“理”,首先要了解作 者描绘了物的什么特点, 者描绘了物的什么特点,然后考虑这些特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再结合作者的抒情或 说明了什么问题, 议论,体会其中所寄寓的道理。 议论,体会其中所寄寓的道理。 就如《落花生》 就如《落花生》中,花生的特点是把果实 埋在地里,不像苹果、桃子、 埋在地里,不像苹果、桃子、石榴把果实悬 在枝头,令人一望生羡, 在枝头,令人一望生羡,花生须接触才能真 正了解它,所以花生是“有用的” 正了解它,所以花生是“有用的”。 花生的这一特点表明它并不好看, 花生的这一特点表明它并不好看,但它是 最有用的, 不是好看而无用的” 最有用的,“不是好看而无用的”。 由此推出为人的道理:做人要像花生, 由此推出为人的道理:做人要像花生,做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无用的人。 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无用的人。
写作人称的好处:第 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 一人称,真实可信 真实可信;第二人 一人称 真实可信 第二人 亲切自然;第三人称 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 可 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 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 以多角度描写 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人称的变 和空间的限制 人称的变 化,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 变化。 变化。
在咏物散文中,作者为了说理, 在咏物散文中,作者为了说理,往往抓住 物的某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加以描写。 物的某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加以描写。有 时对这些特点概括评议,直接揭示出道理, 时对这些特点概括评议,直接揭示出道理, 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有时道理则寄寓在生 动具体的描绘中,读者须作一些“探幽” 动具体的描绘中,读者须作一些“探幽”功 方能悟出其中蕴藏的道理。 夫,方能悟出其中蕴藏的道理。 许地山的 落花生》就属前一种情况。文章先咏物, 《落花生》就属前一种情况。文章先咏物, 通过对话,描述花生的好处, 通过对话,描述花生的好处,并抓住其最可 贵的一点: 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 贵的一点:“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 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然后喻理: 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然后喻理:做人要 像花生,做有用的人, 像花生,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无用 的人。如此深刻的道理, 的人。如此深刻的道理,作者以通俗浅显的 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极能打动读者心 灵,为读者所接受。 为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