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读书笔记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十自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书,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四十在书中展现了多面的人格,他既有着善良、真诚的一面,又有着自私、狡诈的一面。
他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时,既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又不免有着对生活的抱怨和对自己的怀疑。
这种复杂的人性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和矛盾,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善良和恶劣,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和理解自己,也需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
其次,这部小说也让我对社会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四十经历了种种的挫折和磨难,他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冷漠和不公,他不得不在生活的边缘挣扎求存。
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地方,有些人天生就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很难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这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也更加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
最后,这部小说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四十的自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也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可贵。
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需要学会坚强和乐观,我们需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也需要学会给自己一个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四十自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书,通过主人公的自述,让我对人性、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残酷性,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会更加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胡适四十自述》是一部由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所著的自传体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风雨,但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让我对人生和学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中国的战乱、革命和改革,也包括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和思想家的成长历程。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不仅对自己的成长和奋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对时代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胡适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他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的建立。
他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始终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他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胡适先生的思想和人生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执着,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变幻,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这段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挑战。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胡适四十自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三):曲曲湾湾水 重重叠叠山
1、应该是读过的,尤其是他写在父亲离世后对寡母的刁难,“色难”尤深。
2、他写少年最爱梁任公的文章,常常为其所感,后任公思想有变,读了有“”,但仍强调“但这种失望也正是他的大。
因为他尽了他的,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原指望我们,原指望我们更朝前走。
着他走,我们固然得他;引起了我们的,指着一个的世界叫我们自己去探寻,我们更得感谢他。
”
3、在《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曾与梅光迪、任叔永有过多次来往,到了相对之处,难免,但通过书中对于当时来往文字的摘录来看,都秉持着十分之,严谨之,之,之求真求实求变。
百年之后于场乱象之中读到,颇感,身不能至。
4、从先生对于求学回忆的字里行间中国求知为文亦有一套严谨的,时至今日,多半我竟然不知。
非常。
5、以前在,凡举一新,必先言其历史,都囫囵听了,也不知所谓。
这一阵才真正到将思想至于当中讨论的性。
这本书虽说是自述,但是与大历史都有着的,也应了他在当中说:“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
”。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
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首先是读书。
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
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
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
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
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
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
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
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
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
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
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
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四十自述》读后感变
《四十自述》读后感变欣赏着书本里一条条灵动的白话文,胡适这个名字悄然浮出脑海,带来一味清香胡适的父亲早逝。
不幸中的他,在父亲的遗嘱下饱览全书,在母亲的教育下努力学习。
这从小的磨难成就了他。
之后,他只身一人外出求学。
在学校,他奠下的扎实根底倍受老师青睐。
由此,他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在漫漫求学路上,他疯狂地汲取知识,升华精神,接触政治。
他第一次变,变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青年。
但他家道的衰败和母亲的衰老渐渐脱去他知识青年的外衣,他又变,变得颓废,变得茫然。
他成天和不良青年喝酒作乐。
终于有一次,他因为喝酒闯了大祸。
事后的他幡然悔悟,毅然决定出国求学。
他经受住了挫折的剥削,又牢牢地加上了有志青年的大衣。
他继续在国外上下求索,却突然意识到中国文学的缺乏。
中国文学如同是中国这个破烂的襁褓中的婴儿,急需一种成长、蜕变。
于是像胡适这样的先进文化青年便利用自己一肚子的墨水,狂妄地想开展文学革命。
胡适先从最外表文字的死活来谈。
他认为,古文已是枯死了的朽木,而白话那么是刚冒芽的新苗。
初步确立了白话的大方向后,胡适与留学好友探讨进行书信大战。
他与朋友们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终于是他们认可了白话散文和小说。
但毕竟散文小说都在当时不登大雅之堂,诗才是真正雅致的文学。
但白话诗根本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朋友的反对,瓶颈的顽固,创新的困难这种种不顺都让胡适感到孤立与无助。
于是,第一首白话诗《蝴蝶》便应运而生。
尽管白话还是很稚嫩,但《蝴蝶》至少证明了白话可入诗。
于是这成为了胡适与白话的转折点。
胡适将之前散乱的思想会聚起来,发给了国内更有执行力的人,此时的形势,正如胡适所说:由一群国外留学生的业余探讨,到国内的革新大事。
胡适的作为使他携着文学这婴儿一起变。
他俨然成为一个父亲,辛勤抚育着文学。
清香消散后,白话依旧跳跃在纸张上,让我们再也无法忘怀,胡适的变。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十自述》是中国作家龙应台的自传体作品,通过讲述自己四十年来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立、坚强、有思想的女性形象。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在《四十自述》中,龙应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性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成长历程。
她在书中提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婚姻和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以及她对这些经历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坚韧、勇敢和独立,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启发和感悟。
作为一个女性,我深深地被龙应台的坚强和独立所感染。
她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在求学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的。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除此之外,龙应台在书中还谈到了她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她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不断地完善自己。
同时,她也提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每一天,努力学习和进步,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事物。
总的来说,《四十自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悟的书籍,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历程,也让读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作者的坚韧、勇敢和独立所感染,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惜每一天,努力学习和进步,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事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去台湾后,有一次,一位记者要采访胡适,胡适就问他:“你读过我的《四十自述》吗?”那位记者坦诚回答:“没有读过。
”于是,胡适就说:“没有读过我的《四十自述》,又怎么能采访我呢?”胡适待客,很喜欢以书赠人,而最喜欢赠给别人的书,就是他的《四十自述》。
于此可见,《四十自述》一书在胡适自己心中的地位。
确然如此,了解胡适,了解那一段时间的文学史,不能不读胡适的《四十自述》。
正如胡适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言,他的《四十自述》,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四十自述》总共有七章,前六章写于1933年以前,曾在《新月》杂志发表,1933年由“亚东图书馆”印成单行本,题为《四十自述》;最后一章《逼上梁山》,是于1933年12月3日补写,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上。
读《胡适自述》,我们能了解,胡适成长过程中的那些事、那些人,对他人生观形成的影响;胡适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如何走上“文学革命”的道路的。
胡适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是私塾教育,因此,他也像那个时代的儿童一样,启蒙教育是“经书”。
但胡适认为,后来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小说”(这里的“小说”,包括弹词、传奇、以及笔记小说等),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
他认为,小说给他带来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为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二是帮助他把文字弄通顺了;三是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对“白话文”的倡导。
胡适三岁丧父,亲人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他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小时候的胡适,母亲对他的管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早起、反思,劝学。
每天黎明即起,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坐在床上反思,然后才是进行教育,劝勉他努力读书。
这一切成为胡适后来良好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
早年守寡的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隐忍、宽容”,这一点对胡适的性格乃至于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优质文档】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易修改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胡适先生的自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四十自述读后感,欢迎阅读!四十自述读后感【1】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
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
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
“十年的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
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
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
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
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
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
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
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
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
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
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十自述是一本由四十写的散文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深刻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四十自述中的文字流畅、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中琐碎细节的关注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书中,四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深入探讨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四十自述中的情感真挚、饱满,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书中,四十用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悟和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流露。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表达,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四十自述中的观点独特、深刻,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在书中,四十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人生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四十自述的阅读,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也会更加用心地去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四十自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坚定地前行。
拆书-我的前半生——胡适《四十自述》
我的前半生——胡适《四十自述》胡适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担任他四十八岁出任驻美大使为分水岭,前半生学术、后半生政治。
《四十自述》即是记述他的前半生。
读完《四十自述》,对胡适的成长历程和他曾最热忱投入的新文化运动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每每回顾我自己的成长整个过程,总是遗憾少有智慧长者的指引,常常是自己瞎走乱撞,走过不少弯路,因此现在喜欢看看自传,了解有关历史文化的同时,更从他人——尤其还是很了不起的人身上学习一些临床经验,获得一些成长或工作生活的末世论。
例如:胡适学习之路可以概括为“讲、读、论、写”。
胡适幼年早慧,爱读书,他将此归因于:一是父亲母亲给他“讲”字,二是母亲多给老师学费因而老师给他“讲”书。
偶然的机会幼年胡适读到少数几个《水浒传》,于是四处找书“读”,打开了另一扇窗。
这既是广泛阅读,享受读书的乐趣,又在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埋下种子。
此外,少年胡适在读书之后还常常会给亲朋好友“讲”书、“讲”故事,这探求真理也是一次次的根植与锻炼。
幼年、少年时,母亲对他严厉又慈爱,有要求、有期待。
因此,在他于上海过了一小段放纵荒唐时光时光之后,心里想着母亲,便默默作别了那种生活,重新为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考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出!后来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上学。
胡适在自述其思想形成认为主要是借由“讨论”和“写作”。
在上海创刊号撰文对他专刊整理思想、表达思想大有裨益,在美国使期间与几位朋友交流讨论白话文而求学自己思路越发清晰,思想越发系统。
而且,他在展开讨论的过程当中,也在积极推动反省自己,因而在后来,尤其是与国内学者交流时语调语气谦和,以避免不必要的反弹。
他在做事做事方面都一步步在成长、成熟!梁启超对胡适影响显著。
我这样一个粗浅之菲律宾人,没读过几篇梁启超的文章,只读过他写的《李鸿章传》,对比前几年读过某人写到的《李鸿章传》,高下立见,真可谓有云泥之别。
由此,我心底里莫大佩服梁启超“上下五千年,环视八千里”的见识、“笔峰常带情感”的才情。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十自述》是胡适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他在书中详述了自己四十岁以前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整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首先,我认为《四十自述》的优点在于其真实和朴素的写作风格。
胡适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波动和成长。
他没有刻意美化或粉饰自己的过去,而是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勇气和真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通过阅读《四十自述》,我深刻地认识到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尝试,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
他强调了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
此外,《四十自述》还传递了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信息。
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也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四十自述》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只有当我们学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独立思考并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反对传统,而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总之,《四十自述》是一部真实、朴素、深刻的作品。
它通过胡适先生的自传体回忆录,传递了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等思想。
《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四十自述》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读了《四十自述》这本书。
胡适这个人还挺谦虚,或者说,比较谨慎。
他27岁留美回国爆得大名,四十岁早已经享誉中外,但这本书只是平铺的叙述了少年、青年的过往。
文笔很简单,点滴地填些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所以文章写得跟流水账似的也不奇怪,能从内心了解他本人也就够了。
胡适成长于动乱年代,清末民初的动荡与以往还不同,国门终于被打开了,有进来的,有出去的,在这样一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中,新生长于世界的少年人就难免产生新想法,产生叛逆,思想总想跟着未见的思潮走。
胡适这前四十年的“叛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上:无神论与白话革命。
胡老先生一生儒雅,对这两件事,算得上是主动上擂秀了一下肌肉。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儿时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了不得。
她自幼生在农家,17岁出嫁就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铁花。
这一段忘年之恋放在如今看来也得非议不断。
更何况胡铁花后曾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作为最小儿子的胡适,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能看出胡适幼年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虽然后来父亲去世给整个家庭蒙上了阴影,但胡适幼年的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是要好的。
历史上许多名人俊秀都并非出自寒门,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张学良,又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大钊、陈独秀,家境虽然不至于都是高官巨贾,但至少也都是农夫山泉有点田,安分日子富富有余。
富足的物质、良好的教育也为他们日后成名创造了条件。
或许是少年丧父母亲便更加疼爱,胡适一生受母亲影响尤为深远。
四岁便缺失父爱的胡适一生温顺,将中庸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能看出跟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胡适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四十岁时所写的自传,这本书描绘了他的一生经历、思想和感悟。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胡适先生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和思想发展。
读完《胡适四十自述》,我深深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魅力,也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胡适先生的一生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和事业发展,展现了一个真实、坦诚和勇敢的自我。
从他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求学时期的勤奋刻苦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在事业发展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文学、思想和社会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一生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其次,胡适先生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看法,以及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他主张要“实事求是”,反对迷信和封建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的思想既深刻又前卫,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胡适先生的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书中展现了一个真诚、坦率和有责任感的人格形象,他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充满了热情和执着,对社会和国家充满了责任和担当。
他的人格魅力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卓越,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总之,《胡适四十自述》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它不仅展现了胡适先生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魅力,也让我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伟大和卓越,也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是一部由莫言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在人生的转
折点上所经历的种种挣扎和矛盾。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和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四十岁的男人,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之后,感
到了巨大的迷茫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是否正确。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情感的波动,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
失败,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挫折和失败,如何重新振作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种种困难,但是最终他选择了重新振作起来,积极面对生活,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此外,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莫言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
挣扎和矛盾,让人感同身受。
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四十自述》,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人生的
道路上会有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是只有积极面对这些困难,才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四十自述》,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未
来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这部小说不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对莫言这位伟大的作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序言《胡适四十自述》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的自述文章。
作为胡适自传性质的文章,《胡适四十自述》通过对胡适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的记录,呈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成长与探索历程。
本文将对《胡适四十自述》进行阅读后感的总结和分析,从中深入探讨胡适的思想和精神,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
正文胡适的艰辛成长胡适自述了自己四十年的成长历程,从他在湖南长沙的早期教育,到留学日本,再到在美国求学博士和任教的经历。
其中,胡适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努力探索自己的学术道路。
他勇敢面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困扰,以及不同思想流派间的激烈争论,最终形成了自己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独特的思想立场。
胡适的思想观点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谈到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挑战,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必须摒弃部分陈旧观念,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洗礼。
他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倡导自由思想、科学精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胡适的教育观念胡适在《胡适四十自述》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他反对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主张进行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胡适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学校应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并提供适宜的引导和指导。
胡适的社会责任感胡适在自述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注和担忧,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
他强调个人责任,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呼吁个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为之付诸行动。
胡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持乐观态度,他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有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社会。
胡适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胡适的学术思想,更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_1900字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_1900字《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1900字四十自述是胡适的自传。
他将自己人生划分成了3段重要经历。
第一段是小时候在家的。
记述了父母的有趣婚姻,可以看出家庭是有文化背景的(主要是老爸,士大夫阶层受人敬重)。
这个时候影响胡适的主要就是老爸和老妈和当时流行的天演论。
父母都极其注重对胡适的教育。
老妈虽然是个没文化的庄稼人女儿,即便在老公死后,仍然大力投入对胡适的教育,每天醒训胡适要成为爸爸一样的人。
甚至让爱子14岁就一头扎入茫茫外世去求学,此后胡适真正能回到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了。
但胡母还是做出了这样的正确选择,是个令人敬佩的母亲。
这段经历里,父母的教育投入打下了胡适的古文基础。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教给了胡适正确的科学观。
后来二哥为其取的笔名胡适便是源于天演论。
这里有一段关于对孔子庙的礼拜和颠覆的趣事,还有砸泥菩萨被告发后假装菩萨上身的事件,可以读出胡适的科学觉醒来。
第二段经历是随二哥,一头扎入外世间,求学。
此间接受了新式西学教育,学得了英文,算术,物理等新式学问。
参与了一些学生发起的运动,比如新公学的建立执教等,不能说这种影响对后来的发动革命是没有影响的,个人认为有一种反抗精神给带到了胡适的骨子里了。
另一方面也是迫于无奈,当时家道中落,是没钱的屌丝了,在新公学当老师也能赚点钱。
另一个重要点是,其间发现了自己对文学更有兴趣,沉浸在文学里,专业转换了。
否则坚持学理科的胡适,不一定是我们认识的今天这个胡适了。
值得一说的是,这个时期,有一本《新民说》,梁先生在里分中国学术思想史为七个时代:1. 胚胎时代——春秋以前2. 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3. 儒学统一时代——两汉4. 老学时代——魏晋5. 佛学时代——南北朝,唐6. 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7. 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一个“学术史”的见解。
这种看问题的角度几乎在胡适脑海里劈开了一个新世界。
《四十自述 精装 》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四十自述 精装 》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我的信仰
03 新文化运动
02 四十自述
04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 重要时期
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 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 根源与历程。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袖、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 右。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这部自传不仅完 整地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 学的美国、活动最多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我的信仰
四十自述
自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序幕 我的母亲的 订婚
第一章 九年的家 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 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 (上)
第四章 在上海 (下)
第五章 我怎样到 外国去
第六章 逼上梁 山——文学革命 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
原书自序
中国新文学 运动小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五十年来中 国之文学
附录 日本译 《中国五十 年来之文学》 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自述读书笔记
导语:《四十自述》中大量文字用于描述胡适幼年、少年求学期间与教师的交往,隐含胡适的师承观。
师承是学术薪火环环相扣的链状传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术与思想的传递与接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十自述读书笔记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四十自述读书笔记1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
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
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着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
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
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
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
”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着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
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
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
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着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
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着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
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基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
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前六
篇发表在《新月》,叙述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
作者本来计划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计划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胡适先生不是忽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
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
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
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
充沛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
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四十自述读书笔记2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对胡适这个大人物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爱自我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信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恪守着丈夫胡铁花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发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
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
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和他一起留学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定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极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
然,我们可能依然操着文白夹杂的口音习惯,继续在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怪圈里原地踏步呢吧!
胡适的才华是公认的,他为国民文化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谁会去特别关注这个看似被时代逐渐淹没的伟人,他们或许根本不愿去了解母语的华丽又艰难的变迁,即便是有点文学爱好的人,也多数沉浸在悬疑小说,言情酸腐,或是什么语言艺术,心理技巧,怎么变成有钱人之类的畅销书堆中,我不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化的萎缩倒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应该跟上当下流行的思想脚步,或是应该继续保持一点对物质功利浮华之外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