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沉郁顿挫 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沉郁顿挫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写作背景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遭遇秋风破坏的情景。
诗中,杜甫以自己的茅屋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1. 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诗的开篇描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走了杜甫屋顶的几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散,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
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风势之大和杜甫焦急、痛苦的心情。
2. 感慨群童抱茅:诗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南村群童欺辱杜甫年老无力,竟然当面做盗贼,抱起草稿走进竹林。
杜甫焦急地呼唤,却无法制止他们。
这部分反映了杜甫在社会动荡时期遭受的困苦和无奈。
3. 描述生活困苦:诗的第三部分描绘了杜甫多年寒似铁的布衾,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自经丧乱以来睡眠不足,雨脚如麻般不断。
这部分表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艰难生活。
4.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使他们不再遭受风雨
之苦。
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即使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国家和民生作出贡献的决心。
总体而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破歌之意即指:被狂风吹破的茅屋。
简单地说就是:秋天被狂风给刮破了。
最是秋风摧残,被风折断摧毁。
最是百虫夜鸣,伤感悲凉的声音,都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一种绝望和苍茫的心境。
此时作者只能够长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时”二字说明此诗写于作者奔走他乡、寄寓异地之时。
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这个季节确实是最不堪回首的,因为他们刚刚获得丰收,但却没有一件御寒的衣物;他们曾经为过冬积攒了许多食物,却在突然而至的灾祸面前荡然无存。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新盖起新房来。
这种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因为穷人居无定所,当他们为某一场干旱或洪水而搬迁时,往往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家园。
因此,秋天就成为了这些贫苦农民的流浪季节。
这里,作者用了两个“何时”,进一步表现了他深深的绝望和伤感。
在茅屋的“安居乐业”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悲哀。
在茅屋完好无损时,它只是暴露在狂风之中,尚且如此,在大雨中坍塌下来之后,它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因此,那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孩子们,才会把“南村群童”看作“大盗贼”。
虽然他们也会听到饥饿的野猫和鼠类的叫声,但毕竟还有余粮度日,并非处于极端的饥荒之中。
在“久旱逢甘霖”的时候,那些虫鸟就会变得无比“猖獗”,反复发出“饥不及此”的哀鸣,所以,虫鸟的哀鸣就成了真正的“安魂曲”。
这些都反映出这些饥饿的动物所处的极端悲惨的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个时候,茅屋之内应该也有着其他的“人间欢乐”。
例如:妻子儿女在屋内忙碌,准备晚饭,招待来客等等。
但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出现,因为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之中,甚至连妻子儿女也不知去向。
饥饿的动物和悲惨的人物,共同形成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在此情此景之下,“乐”字恐怕很难体现出来。
“更遭”二字,则将作者的心理活动加以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一种极度焦虑和忧愁的心理状态。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下面是其文学赏析,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文学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乐府歌谣,歌词内容表现了贫苦农民在秋天时茅屋被狂风所破,生活困苦的境况。
同时,歌曲中也展现出了民间乐器的音乐特色和豪放的歌唱风格,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古代文学和音乐的经典之作。
歌中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一句描述了早晨的景象,黑云笼罩着道路,江船上仅有的一
盏灯火独自闪耀。
而在繁华的锦官城,花朵已经因为露水而变得越发沉重。
整首歌曲的风格非常的朴素和质朴,表现出了普通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更是反映了其时代的社会和人民生活。
由此可见,这首歌曲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化遗产。
- 1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军事、自然等多个领域,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它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秋风肆虐的景象。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在第一句中,杜甫写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江东流无歇时。
" 这句话描写了茅屋在秋风的袭击下破败不堪,发出"破歌"的声音。
同时,杜甫也把茅屋的景象与长江东流的永恒不息相比较,体现了茅屋对杜甫来说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句中,杜甫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同时,杜甫也用"野火"的形象来暗示自己的心情,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无法抹灭的。
在第三句中,杜甫写道:"路更阻且长,似乎又要到辽西。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自己的旅途艰辛,他似乎要继续向辽西远行。
"辽西"指的是杜甫当时所在的地方,也可以解读为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第四句中,杜甫写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华路。
" 这句话描写了杜甫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他说故国"不堪回首",表示自己无法接受它的悲惨现状,只能在"月明中华路"上流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给妻子的一首传神的抒情诗。
它既描写了茅屋破败不堪的景象,也表达了杜甫对妻子的眷恋和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良知和感情丰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寂寥之感一览无遗。
古代诗人杜甫曾以此为词,
表达了对逆境的沉痛和自我陶醉。
一、正文赏析
1. 描述茅屋。
杜甫笔下,茅屋无华而朴素,简单粗糙却实际稳健;
2. 秋风所破。
秋意逼人,茅屋被寒风所吹,不堪重负,形同破败;
3. 仄令才情。
杜甫神采飞扬,所借仄令为律吉,配合选材得当,文词
精微,借此表现自己沉痛之情。
二、感悟
1. 人生有起伏。
文章所表达的茅屋落寞之感,是对人生的一个自然跨越;也让人们在逆境中体察生命的脆弱;
2. 追求平淡。
平淡,不代表一成不变的单调,而是需要我们调整思想,通过平淡打造人生精品。
我们要追求平淡,保持清醒,拥抱生活中的
点滴;
3. 耐力的意义。
秋风所破的茅屋让人怀念其坚韧的耐力。
人生充满了
波折和坎坷,将耐力应用生活中,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到胜利
的彼岸。
三、总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杜甫创作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也是对逆境时刻坚
定信念和锤炼耐力的强有力提示。
我们要珍惜生命,掌握人生,勇于
迎接挑战并克服困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持梦想,践行自我,让生命因坚持而更加充实与美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1. 引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描写社会困境与人生哲理的诗歌作品。
通过描述茅屋的衰败,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词句运用、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等多个层面进行解析,深入剖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 诗歌意象2.1 茅屋茅屋是诗中的核心意象,它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困境。
茅屋是用茅草、木材等简陋材料搭建而成的房子,常出现在农村贫困的环境中。
茅屋的破败和被秋风吹散的形象,暗示了作者对贫困生活和社会困境的深刻认识和不满情绪。
2.2 秋风秋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秋风吹散茅屋,使其进一步衰败,传达了时光不可逆转的信息。
秋风还象征着无情的社会现实和不可抗拒的命运,这与茅屋作为贫困者的象征相呼应。
2.3 衰败景象诗中描述了茅屋的衰败景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枯藤老树昏鸦”等,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向读者展示了茅屋凄凉的境况。
这种衰败的景象使人感受到贫困带来的压迫和无望,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思考。
3. 词句运用3.1 描写手法诗中采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手法,将作者的情感与意象相融合,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意境。
如“多少事,从来怎么浪”一句,通过“怎么浪”来揭示世事无常、命运无常的真实性。
这种描写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增添了情感共鸣和表达的力量。
3.2 反衬手法诗中也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中的主题思想。
如“白发渔樵江渚上,领取高楼临汉月”的对比,突显了贫困和富贵、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使人深刻反思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3.3 寓意深远的词语诗中还运用了一些意蕴深远的词语,如“多少事”,它既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是对人生困苦的总结。
这种寓意深远的词语,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更容易引发共鸣,并深入思考生活和社会的真相。
4. 结构安排4.1 立意明确的开头诗歌的开头三句“茅屋成灰风又吹,草枯鹰眼疑无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此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破屋,大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整体此诗载于《全》卷二百一十九。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赏析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前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注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秋高:秋深(2)三重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3)挂罥(juàn):挂,缠绕。
(4)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5)忍能:忍心如此。
(6)俄顷:一会儿。
(7)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
(8)向:渐近,将近。
(9)恶卧:睡相不好。
(10)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
雨脚:雨点(11)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2)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3)安得:哪里能得到。
(14)大庇(bì):全部遮盖、保护起来。
庇,遮蔽、保护。
(15)突兀:高耸的样子(16)见:同“现”,出现。
【译文】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去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
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鹿的,如何挨到天亮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诗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诗鉴赏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诗鉴赏诗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离到四川成都,由于得到严武等人的资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来,即“杜甫草堂”。
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这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写的景象。
全诗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下者飘转沈塘坳”。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地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头两句,诗人就具体交待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
“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倾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
接着在下面三句中,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满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
这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渲染风力之大,二是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
第二段自“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描写顽童抢草的情景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屋上的茅草,被风卷走,挂在树梢,跌落在塘坳,诗人本希望能拣回来一点以备修补房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篇一聚焦社会底层,反映人民疾苦,心忧天下百姓,这是杜甫一生的艺术追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歌行。
诗歌从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写起,写自己的痛苦遭遇,写自己的焦灼、苦闷,然后推己及人,发出强烈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情真意切,爱意绵绵,感人至深。
诗歌一上来就造势:“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然而秋风毫不留情,怒吼而来,竟然卷走了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怒号”既有神态,又有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风的凶猛气势,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秋风无情咆哮和肆意施威的无比愤怒。
面对大自然的猖狂和暴力,除了焦急和愤怒,势单力薄的诗人又能如何呢?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抗拒不了,抵挡不住,所以诗人只好任其所为,眼睁睁看着自己屋上的茅草渡江而去。
诗人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读来真有一种沧桑凄凉之感。
紧接着,诗人把镜头对准了被大风吹跑的茅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紧承上句的“卷”字。
“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飞”状风之大,之猛,之汹。
“渡江”写出了茅草飘飞之远,竟然刮到了江的岸边。
茅草被强劲的秋风刮到了远远的江边,杂乱不堪,有的飞上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无奈地沉入了水塘。
这不单单是写风刮茅草的结果,更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风的强大威力,写出了破坏之严重,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憎恨。
然而更无情的还不是大风,而是南村的那群孩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及易错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洒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拿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进入竹林。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下。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房子,全部遮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欢笑颜开,房子在风雨中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我的茅屋唯独被秋风所吹破,我受冻而死也满足了!注释1)秋高:秋深。
高:深。
怒号:大声吼叫。
拟人。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结。
长:高。
坳:低洼的地方。
3)忍能:忍:狠心。
对面:当面。
为:做。
4)俄顷:不久,一会儿。
5)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接近。
6)布衾(qīn),衾:被子。
丧乱:指安史之乱。
7)何由彻:何由:怎能。
彻:彻晓。
8)寒士:贫寒的士人。
9)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10)见(xiàn):通“现”,出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一个老人居住在茅屋中的艰难生活。
八月深秋,狂风大作,茅屋被卷得乱七八糟。
茅草飘散到江边和池塘,高处的茅草缠绕在树梢上,低处的茅草漂浮在水中。
南村的孩子欺负老人,抢走他的茅草。
老人无法阻止,只好自己回家叹息。
不久后,天空阴沉,秋季的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
老人的被子像铁板一样冷硬,孩子的睡姿把被子踢破了。
屋子漏雨,整个房间都湿漉漉的。
自从安史之乱后,老人的睡眠时间变少了。
他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宽敞的房子,能够庇护所有贫困的读书人,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希望自己的茅屋能够被高耸的房子所代替,即使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他也愿意为之付出生命。
“日昼(sù)乾(xī)坤(kūn)倚楼盼,恍惚(rù)仙娥(iáo)观我狂。
〞诗人在屋内等待天亮,眼巴巴地盼望着天明,却又恍惚地看到了“仙娥〞,这是对现实和幻想的交织。
此处的“恍惚〞,既指诗人的精神状态,又暗示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状态。
他在这个茅屋里,有时候是如仙境般的想象,有时候又是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这种状态的交替,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复杂,更加深刻。
第三段中共有四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愤怒。
他感慨于自己的命运,愤怒于时局的不公。
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感慨。
他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他的茅屋被大风摧毁,他的理想被现实所打击。
他愤怒于时局的不公,愤怒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第四段中共有三句,这是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他说:“但愿(qiān)有心人,都在此间住。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希望。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一样,在这个茅屋里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人生。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⑴,卷我屋上三重茅⑵。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⑶,下者飘转沉塘坳⑷。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⑸。
公然抱茅入竹去⑹,唇焦口燥呼不得⑺,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⑻,秋天漠漠向昏黑⑼。
布衾多年冷似铁⑽,娇儿恶卧踏里裂⑾。
床头屋漏无干处⑿,雨脚如麻未断绝⒀。
自经丧乱少睡眠⒁,长夜沾湿何由彻⒂!安得广厦千万间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⒄,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0)!【注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b ā月yu è秋qi ū高ɡāo 风f ēn ɡ怒n ù号h áo ,卷ju àn 我w ǒ屋w ū上sh àn ɡ三s ān 重zh òn ɡ茅m áo 。
茅m áo 飞f ēi 渡d ù江ji ān ɡ洒s ǎ江ji ān ɡ郊ji āo ,高ɡāo 者zh ě挂ɡu à罥k ùn 长zh ǎn ɡ林l ín 梢s ào ,下xi à者
zh ě飘pi āo 转zhu ǎn 沉ch én 塘t án ɡ坳ào。
南n án 村c ūn 群q ún 童t ón ɡ欺q ī我w ǒ老l ǎo 无w ú力l ì,忍r ěn 能n én ɡ对du ì面mi àn 为w éi 盗d ào 贼z éi ,
公ɡōn ɡ然r án 抱b ào 茅m áo 入r ù竹zh ú去q ù。
唇ch ún 焦ji āo 口k ǒu 燥z ào 呼h ū不b ù得d é,归ɡu ī来l ái 倚y ǐ杖zh àn ɡ自z ì叹t àn 息x ī。
俄é顷q ǐn ɡ风f ēn ɡ定d ìn ɡ云y ún 墨m ò色s è,秋qi ū天ti ān 漠m ò漠m ò向xi àn ɡ昏h ūn 黑h ēi 。
布b ù衾q īn 多du ō年ni án 冷l ěn ɡ似s ì铁ti ě,娇ji āo 儿ér 恶è卧w ò踏t à里l ǐ裂li è。
床chu án ɡ头t óu 屋w ū漏l òu 无w ú干ɡàn 处ch ù,雨y ǔ脚ji ǎo 如r ú麻m á未w èi 断du àn 绝ju é。
自z ì经j īn ɡ丧s àn ɡ乱lu àn 少sh ǎo 睡shu ì眠mi án ,长ch án ɡ夜y è沾zh ān 湿sh ī何h é由y óu 彻ch è?
安ān 得d é广ɡu ǎn ɡ厦sh à千qi ān 万w àn 间ji ān ,大d à庇b ì天ti ān 下xi à寒h án 士sh ì俱j ù欢hu ān 颜y án ,
风f ēn ɡ雨y ǔ不b ù动d òn ɡ安ān 如r ú山sh ān
!
呜w ū呼h ū!何h é时sh í眼y ǎn 前qi án 突t ū兀w ù见ji àn 此c ǐ屋w ū,吾w ú庐l ú独d ú破p ò受
sh òu 冻d òn ɡ死s ǐ亦y ì足z ú
!
作品赏析: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
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
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
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
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
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