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期末整理(部分)

合集下载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遥感概论复习整理第⼀章绪论1.遥感概念狭义遥感: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标物与电磁波发⽣相互作⽤,会形成⽬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遥感按⼯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红外遥感µm):收集与记录⽬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度计等按传感器⼯作原理分类: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后向散射信号按资料获取⽅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按应⽤领域分类:⼟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遥感(Atmospheric)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帧遥感图像代表地⾯多⼤位置)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段多,信息海量应⽤领域⼴泛,经济效益⾼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6.⽓象卫星有哪些1957年10⽉4⽇,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类第⼀颗⼈造地球卫星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到30⽶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到10⽶1988年9⽉7⽇,中国发射第⼀颗“风云1号”⽓象卫星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到1⽶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到0.6⽶7.遥感发展历史⽆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8.对遥感进⾏处理的软件PCI ERDAS ENVI ER-MAPPER9.SAR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10.遥感发展现状⾼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信息提取逐步⾃动化遥感商业化第⼆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什么是电磁波谱(应⽤较多的波段)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个连续谱带。

遥感地质学期末(有答案)

遥感地质学期末(有答案)

1.遥感和遥感地质学的定义是什么?遥感: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遥感地质学: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

2.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哪些组成部分?整个系统分为星载(机载)分系统和地面分系统两大部分。

星载(机载)分系统由遥感平台和遥感器组成,负责从高空收集地物的电磁辐射信息,是遥感工作系统的核心。

地面分系统由遥感测试系统和地面控制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负责地物波谱测试研究和地面实况调查,后者负责对星载(机载)分系统的控制,遥感数据接收和处理等具体工作。

(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受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3.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A.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B.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C.技术手段多样,课获取海量信息D.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4.电磁波波长范围如何划分?紫外波段0.01~0.38微米可见光波段0.38~0.76微米紫色光0.38~0.43微米蓝色光0.43~0.47微米青色光0.47~0.50微米绿色光0.50~0.56微米黄色光0.56~0.59微米橙色光0.59~0.62微米红色光0.62~0.76微米红外波段0.76~1000微米近红外波段0.76~3.0微米中红外波段 3.0~6.0微米热红外波段 6.0~15.0微米远红外波段15.0~1000微米微波波段1毫米~1米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5.电磁波与地物的作用方式有哪些?自然界中地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发射、吸收和透射几种形式。

6.什么叫大气窗口,目前遥感技术利用的最重要的波段是那些?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微波波段是目前遥感技术应用的主要窗口之一。

7.大地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波长区?大地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太阳的短波辐射、地球内部的热能大地辐射的能量分布中红外——微波峰值波长9.7μm大部分集中在: 8~14μm(50%) 3~5μm (1.0%以下) 14~30μm (30%)8.什么是成像遥感技术系统?其主要组成是什么?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 期末重点

遥感 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遥感: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释,对物体或现象的性质及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2、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的物体。

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池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4、大气窗口:指大气对电池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都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5、平均比例尺:以个点的平均高程为起始面,并根据这个起始面计算的比例尺。

6、主比例尺:由像主点航高计算出来的比例尺,可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片的比例尺。

7、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相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相片上移动,这种现象称像点位移。

(有中心投影就有像点位移)8、高光谱成像技术(谱像合一技术):扫描仪在取得目标地物的的同时也能获取改地物的光谱组成,这种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技术称为谱像合一技术。

9、亮度对比:是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10、颜色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颜色对比11:颜色相减原理:当两片滤光片组成产生颜色混合时,入射光透过每一滤色片时都减掉一部分辐射,最后透过的光是多次减法的结果。

这种颜色混合原理叫颜色相减原理。

12、颜色相加原理:调节三原色光源的亮度对比,可以在白屏幕三束光重叠的部位看到白光。

(颜色相加和相减区别:当黄和蓝滤片光分别透过白光而将透过的光混合在白屏幕时,由于黄、蓝是互补色,调整适当的光强度,可以出现白色,这就是加法原理,而白光依次透过黄、蓝滤片时,得到的是绿色,这是减色原理)13、光学成像:早期的烟感技术通过摄影成像方法得到的相片。

14、数字图像:只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15、多种信息源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遥感技术的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第二章4.遥感技术主要应用的波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称这个图表为电磁波谱。

6.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7.物体按其发射辐射的特性分为: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灰体:其发射率与波长无关,但它的发射辐射比黑体小。

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随波长而改变,这是原子和分子的辐射吸收效果都比较强的物体(如水银灯)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

8.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用一曲线来表示,此曲线即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遥感期末重点总结

遥感期末重点总结

遥感: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情况下来测量、分析并判断目标性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遥感的物理基础:①所有绝对温度大于0°K的物体都在不停的向外发射电磁辐射,同时也被其它物体所发射的电磁辐射所辐照。

②物体向外辐射的电磁波:反射辐射(太阳电磁辐射;短波);发射辐射(地球热辐射;长波)传感器:远距离感测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

1.主动、被动式;2.成像、非成像;3.扫描、非扫描式。

获取信息的方式:主动传感器: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辐射能量,然后接收目标物反射回来的能量,如雷达。

被动传感器:接收地物反射的太阳辐射或地物本身的热辐射能量,如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用很窄而连续的光谱通道对地物持续遥感成像的技术.特征:所获得的地物的光谱曲线是连续的光谱信号;地物的分辨识别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区别属于同一种地物的不同类别。

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个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黑体:从任何角度、时间辐射能量相同的物体。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不反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如:黑色的烟煤、恒星和太阳。

结论:恒星近似是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辐射亮度是一个常数(各向同性)。

同温同波长的情况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最大。

电磁波谱的实质: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叫电磁波谱。

大气对电磁波能量产生的影响:吸收:使辐射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内能,从而引起这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

散射:散射使原传播方向的辐射强度减弱,而增加其他各方向的辐射。

折射:折射对辐射强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而且各波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削弱了电磁波到达地面的强度。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装载在航空航天器平台上的遥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辐射携带的地物信息,经过量化处理,形成遥感图像。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

2017年春季学期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版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即为时间分辨率。

2、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间可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地物电磁波限制在一个很小角度范围内,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弧度(mrad)。

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3、遥感反演:反演是遥感的本质,基于模型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可测参数值去反推目标的状态参数;4、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植物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植被分布密切相环。

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二、填空题(10分)1、遥感分为紫外遥感红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微波遥感2、植物的光谱主要受叶子的各种色素的吸收作用分配,其中以叶绿素起主导作用,两个强烈的吸收带出现在0.45um和0.65um,在0.55 um附近吸收相对较少,形成绿色反射峰。

3、影响遥感探测水深的主要包括波长和水体浑浊度(水中浮游物,浑浊城都)4、大气遥感应用包括气溶胶检测和城市热岛检测。

三、简答题(40分)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是什么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2、空间宏观性(遥感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多时相)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5、波普、辐射量化性(地物的波普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是多维的、无限的,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反射率从可见光短波段起,随波长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没有峰值和谷值,土壤颗粒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含水量越高,其反射率越低。

简述地球辐射分段的特性的遥感意义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征;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信息;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热辐射特性;利用遥感监测城市人口密度过程利用土地密度法估算人口密度的方法应用较多。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总结 归纳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总结 归纳
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红移重要原因是由于作物成熟叶绿素a打量增加(即叶黄素代替叶绿素)所致。
23解译标志: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具体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直接解译标志,间接…
直接解译标志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影像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指运用某些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物的相关属性等地学知识,间接推断出的影像标志。
1-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信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3,遥感系统的核心是将遥感数据变成信息
10,散射对低层大气(约低于3km)尤为重要。
11,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
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地表反照率: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地球表面反射率
17,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率受以1.4um 1.9 2.7为中心的水吸收带的控制
二、光谱变化向量分析方法
三、时间序列分析1、变化特征的确定2、变化分析
27热红外图像成像时段的选择:一般说来,黎明前(约在午夜2~3时)多反映一天中的最低温度;而午间两点左右,多反映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因而多采用这两个时段热红外成像的温度数据,构成日温差最大值,可以估算物体的热惯量,进行热制图。
28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指的是充分认识地物之间以及地物与遥感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相关性,在遥感图像上寻找目标识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提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2.图像镶嵌: 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 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 是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4.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 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 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 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 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 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 水体中有机物积蓄, 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 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在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 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 有效的度量参数。

7、几何纠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因摄影材料变形、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问答题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瞬间视场IFOV越大, 最小可分像素越大, 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FOV越大, 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 辐射测量越敏感, 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 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 空间分辨率的增大, 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遥感期末总结

遥感期末总结
2.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二、大题
1.一个完整的遥感系统包括什么?
答:
信息接收、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信息接收系统包括传感器和遥感平台
信息传输系统分为机载系统和星载系统
ETM∕TM:应用达30年,特别是Land-sat7的第5和第7波段提供表征粘土矿化特征的信息,为地质找矿提供大量的依据。
ASTER:尤其是6个SWIR波段数据为区分粘土矿物提供了支持。
(2)遥感异常提取技术方法及应用
1)数据预处理:利用FIAASH模型进行大气校正与反射率的计算。
2)干扰因素去除:去除水、冰、雪、盐碱地、云影、地影、植被等干扰。
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3.遥感的技术特点
答:
①空间特征:观测范围大,宏观性强。
②波谱特征:传感器采用的波谱范围较大,从可见光、红外直到微波,大大增加了人类的感官能力。
③时间特征:成像速度快,周期性成像,成像周期短。
反射波谱:地物的反射波谱是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发射波谱:是指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3.大气窗口:当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消耗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4.绝对黑体、灰体与选择性辐射体
绝对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波谱发射率恒等于1.
灰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的波谱发射率恒小于1,但不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③地形起伏影响:垂直投影后投影点的相对位置不变或不成比例关系;而中心投影受地形起伏影响较大,地形起伏越大,投影误差就越大,但有规律可循。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名词解释1.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3.热惯量法:是一种综合指标,是物质对温度变化热反应的一种量度,即量度物质热惰性大小的物理量。

4.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5.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6.缨帽变换:是指在多维光谱空间中,通过线性变换、多维空间的旋转,将植物、土壤信息投影到多维空间的一个平面上,在这个平面上使植被生长状况的时间轨迹(光谱图形)和土壤亮度轴相互垂直。

改:根据多光谱遥感中土壤、植被等信息在多维光谱空间中信息分布结构对图像作出的经验性正交变换,是一种经验性的多波段图像的线性变换。

7.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壤表面积的叶面面积比例。

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能量传输是十分有意义的。

8.城市蔓延:指城市边缘与城镇中的低密度发展,其特征是缺乏规划、土地消耗大、汽车依赖严重、设计与环境脱节。

9.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

10.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简答题1、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有哪些?1) 色调、图形标志:遥感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形。

由于不同岩性风化后产生色彩、地形地貌、含水性、植被类型和疏密等差异,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图形——同心环状、横跨主要构造线的弧形、“之”字形折线、随风飘舞的绸带状影像;地形——长条形、弧形、“之”字形延伸的岭脊。

遥感地质学总结-知识归纳整理

遥感地质学总结-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1.遥感地质学最新发展表如今那几个方面?答:遥感技术的新发展主要表如今: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数据●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分辨率提高●时光分辨率提高●辐射分辨率的提高2〕成像光谱仪的问世及实际应用3〕主动式〔微波〕遥感的开展4〕高分辨率商业小型卫星和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5〕除了陆地卫星外,海洋卫星、大气卫星等各种目的卫星发射6〕掌握和发射技术和具备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多7〕遥感应用更加广泛和不断深化,渗透到地表各个领域。

8〕定量遥感的开展和研究深入9〕不同平台不同系列卫星组合形成对地观测系统10〕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展与支持是遥感开展的又一发展和动向〔3S〕Google Earth问世,3S结合的成功典X,反映了遥感技术、表达了遥感技术。

2.遥感地学调查和研究主要工作想法和程序?每个阶段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主要步骤为:1〕资料准备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挑选适宜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阶段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想法,为全面解译奠定根底。

在室内初步解译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影像解译标准,为了保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发展解译区的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之前,需要制定野外调查方案与调查路线。

3〕野外调查阶段收集相关解译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填写各种卡片,室内解译标志的准确性检验,遥感图像室内外比照。

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验证图斑界限是否认位准确,并根据野外实际考察事情修正目标地物的分布界限GPS点的采集4〕详细解译阶段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野外调研根底上,遥感图像的再认识。

解译标志的修正,初步解译图像的修正。

5〕制图阶段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3.什么是遥感解译标志?什么是直接解译标志?什么是间接解译标志?不同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出各自的形状、大小、花纹、色调等,统称为影像特征。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遥感影像计算机专题分类1、(解答题)2、图像分类的方法:人工目视解译、计算机图象分类3、人工目视解译主要方法:直接判定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4、计算机图象分类主要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5、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象分类的对比6、常用的非监督分类方法:K-MEANS;ISODATA7、监督分类:平行管道分类最小距离分类最大似然分类马氏距离分类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光谱角分类二值编码分类8、分类后处理:类别的合并筛滤临近类别的归并多数或者少数分析图象分割类别的叠加9、精度评价主要方法:混淆矩阵Kappa统计生产者精度(Producer’Accuracy)=A/D=100%-结果误差总体精度(OverallAccuracy)=m为类别数目,N为样本数目。

遥感(目视解译制图)1、目标地物特征: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这里包括目标地物的色调、颜色和阴影等;形:形状,形状、纹理(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大小、图形等;位:空间位置,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2、间接解译标志: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3、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可见光黑白像片、黑白红外像片、彩色像片、彩红外像片、多波段摄影像片和热红外摄影像片4、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方法:(1)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解译——物体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高低决定了在黑白红外像片上影像色调的深浅,例如水体在近红外波段具有高的吸收率,很低的反射率,因此在黑白红外像片上呈现深灰色或灰黑色。

同样是道路,水泥路面反射率高,影像色调浅,柏油路面反射率低,影像色调深。

农田土壤含水量的多寡,可以通过影像色调的深浅反映出来,含水量多,影像色调呈现暗灰色,含水量少,影像色调呈现灰白色。

(2)彩色像片与彩色红外像片解译——遥感彩色像片基本反映了地物的天然色彩,地物类型间的细微差异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如清澈的水体呈现蓝—绿色,而含有淤泥的水体为浅绿色。

遥感期末复习总结

遥感期末复习总结

遥感的基本概念(P1):Remote Sensing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的组成(P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电磁波的概念(P15):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大气窗口的概念(P31):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的光谱段(P31):0.3-1.3μ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比如,Landsat 卫星的TM的1-4波段,SPOT卫星的HRV(高分辨率可见)波段等。

1.5-1.8μm,2.0-3.5μm:即近、短波、中红外波段,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TM的5、7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3.5-5.5μm:即中红外波段,物体的热辐射较强。

这一区间除了地面物体反射光谱反射太阳辐射外,地面物体也有自身的发射能量。

如NOAA卫星的AVHRR传感器用3.55-3.93μm探测海面温度,获得昼夜云图。

8-14μm:即远红外波段。

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测量探测目标的地物温度。

0.8-2.5cm至更长:即微波波段,由于微波穿云透雾的能力,这一区间可以全天候工作。

而且工作方式为主动遥感。

其常用的波段为0.8cm,3cm,5cm, 10cm等等, 有时也可将该窗口扩展为0.05cm至300cm 波段。

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P38):可见光波段(0.4-0.76μ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0.55μm(绿)处,两侧0.45μm(蓝)和0.67μm(红)则有两个吸收带。

陆地卫星(Landsat)(P51):每16至18天覆盖地球一次(重复覆盖周期),图像的覆盖范围为185×185km²(Landsat-7为185×170km²)。

遥感期末复习总结

遥感期末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反射光谱曲线: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发射光谱曲线: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叫发射光谱曲线。

3.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受其后向辐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的遥感方式。

主要传感器为雷达,此外还有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

4.被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传感器,接受来自目标地物发射的微波,而达到探测目的的遥感方式。

被动接受目标地物微波辐射的传感器为微波辐射计,被动探测目标地物微波散射特性的传感器为微波散射计。

5.图像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6.波谱分辨率(光谱):传感器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波谱分辨率越高。

7.亮度系数:在相同照度条件下,某物体的亮度与绝对白体理想表面的亮度之比。

8.彩红外像片: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彩色红外感光底片产生光化学反应,由该底片印出的像片称为彩红外像片。

9.辐射畸变:指遥感传感器在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辐射能时,电磁波在大气层中传输和传感器测量中受到遥感传感器本身、地物光照条件(地形影响和太阳高度角影响)以及大气作用等影响,而导致的遥感传感器测量值与地物实际的光谱辐射率的不一致。

10.几何畸变: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称为几何畸变。

11.辐射校正:对由于遥感检测系统、大气散射和吸收等原因引起的图像模糊失真、分辨率和对比度下降等辐射畸变进行校正。

12.几何校正:对由于搭载传感器的遥感平台飞行姿态变化、地球自转、地球曲率等原因引起的图像几何畸变进行校正。

13.几何精校正: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称为几何精校正。

14.大气校正:消除由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的处理过程。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一、名词解释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

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可见光部分的太阳辐射。

简答1、植被遥感中NDVI应用最广泛?①NDVI是对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NDVI 与 LAI、绿色生物量、植被覆盖度、光合作用等植被参数有关;NDVI的时间变化曲线可反映季节和人为活动变化;甚至整个生长期的NDVI对半干旱区降雨量、对大气CO2浓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均敏感。

②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

③NDVI介于-1和1之间,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象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 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

二、论述题1、植被指数影响因素。

①物候期、农事历。

物候期指自然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理、外形、结构等的季节性变化,可通过遥感加以监测。

对于农作区,物候期表现为地方农事历,即耕作、播种、发芽、生长、成熟、收获、休闲等季相循环周期。

它是由作物的生长特点、地方气候、地方农业耕作方式与习惯等决定的。

可见,植被指数提取中遥感数据时相选择的重要性。

遥感期末考点答案整理(个人版)(1)

遥感期末考点答案整理(个人版)(1)

遥感期末考点答案整理(个人版)(1)考试科目: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赵志聪13131090(一)GIS部分: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地理信息系统的早期萌芽,包括形成时代和世界上最早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家。

3S合成10、gis的发展史p261.1996年,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

汤姆林森是“地理信息系统之父”。

2.GIS技术的发展趋势:1)3S集成:“3S”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缩写。

“3S”集成的意义在于“3S”的联合应用。

2)数字地球:一个可以嵌入大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三维地球。

3)网格GIS。

4)虚拟现实(gis5)移动GIS:是在移动计算环境和处理能力有限的移动终端条件下,提供移动和分布式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GIS。

它是一个集GIS、GPS和移动通信于一体的系统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缩写。

1.地理信息系统定义P4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

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的问题。

3.GIS的基本功能4、gis的基本功能1、数据采集与输入4、空间查询与分析p142.数据处理和更新5。

产品生产和产量3、数据存储与管理6、二次开发与编程4.从应用系统的角度总结GIS的组成。

第二章地理信息的数字化(论述题)常用的空间数据模型1.数据与信息、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以及地理数据的三个基本特征。

小问题的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2.五种属性信息的表示方式:定名、顺序、间隔、比率、周期。

3.矢量数据模型、网格数据模型及其比较。

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网格数据结构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栅格数据结构,是指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称为栅格单元,在各个栅格单元上给出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网格数据结构表示二维曲面上元素的离散值,每个网格对应一个属性。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整理(部分)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整理(部分)

第一章广义的遥感: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

遥感信息源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划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②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μm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μm微波遥感:波段在1mm-1m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μm多光谱遥感: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高光谱遥感:成像高光谱和非成像高光谱③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遥感,主动遥感④按应用领域划分: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海洋遥感、环境遥感、灾害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越大,从而可观测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②时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反映地表的综合特性,包括自然、人文等方面。

④经济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⑤局限性:波谱的有限性、电磁波段的准确性、空间分辨率低等。

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①多源性②空间宏观性③遥感信息的时间性④综合性、复合性⑤波谱、辐射量化性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①像元大小(pixel size):针对传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②地面分辨率(Ground resolution):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形式①象元(pixel size)——瞬时视域所对应的地面面积象元(pixe1),即与一个象元大小相当的地面尺寸,单位:米(m)。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题型:填空题:10*2’=20选择题:10*2’=20判断题:10*2’=20名词解释:4*5’=20解答题:2*10’=20名词解释:1、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2、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3、植被覆盖度:植被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壤总面积之比,即植土比。

4、“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5、比辐射率: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1(T,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2(T,λ)的比值。

6、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

7、感热通量:即显热通量,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百度)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答题:1、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答:1)绿色叶片反射和透射光谱非常相似;2)叶片对紫外线吸收很大,达90%-99%;3)叶片对可见光以吸收为主(约90%),且蓝-紫光(0.38-0.47um)和橙-红光(0.62-0.68um)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最大,约90%,绿光吸收最少,吸收率为50%-90%。

4)从0.69um始,叶片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迅速减小,在0.76和1.2um间有最小吸收率,5-25%,故反射和透射最大。

遥感期末复习重点

遥感期末复习重点

1、遥感(remote sensing)的定义: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遥感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行器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0.05~0.38μ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0.38~0.76μ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0.76~1000μ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1㎜~10m多波段遥感: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线波段的范围内,在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3)、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被动遥感:探测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4)、按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分成像遥感:目标电磁辐射信号能转换成图像非成像遥感: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5)、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是利用很多狭窄的电磁波波段(波段宽度通常小于10nm)产生光谱类型的图像数据。

常规遥感(宽波段遥感):波段宽度一般大于100nm,且波段在波谱上不连续。

6)、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

2、电磁波1) 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2)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3) 电磁波的性质:波长与频率成反比;两者的乘积为光速;电磁波传播到气体、固体、液体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透射、吸收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广义的遥感: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

遥感信息源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划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②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μm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μm微波遥感:波段在1mm-1m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μm多光谱遥感: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高光谱遥感:成像高光谱和非成像高光谱③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遥感,主动遥感④按应用领域划分: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海洋遥感、环境遥感、灾害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越大,从而可观测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②时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反映地表的综合特性,包括自然、人文等方面。

④经济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⑤局限性:波谱的有限性、电磁波段的准确性、空间分辨率低等。

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①多源性②空间宏观性③遥感信息的时间性④综合性、复合性⑤波谱、辐射量化性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①像元大小(pixel size):针对传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②地面分辨率(Ground resolution):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形式①象元(pixel size)——瞬时视域所对应的地面面积象元(pixe1),即与一个象元大小相当的地面尺寸,单位:米(m)。

②瞬时视场(IFOV),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毫弧度(mrad)。

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线对:成像平面上1毫米间距内能分辨开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对数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带宽)光谱分辨率在遥感中的意义: 开拓遥感应用领域; 专题研究中波段选择针对性; 图像处理中多波段的应用提高判识效果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时间分辨率的意义: 动态监测与预报;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利用时间差提高遥感的成像率和解像率;更新数据库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即最暗—最亮灰度值(亮度值)间分级的数目——量化级数。

有效量化的级数,一般由动态范围和信噪比S/N所确定动态范围—传感器可测量的最大信号与最小信号之比。

所谓最大信号指在此值以外无论输入的信号多强,响应也无变化的饱和区:所谓最小信号指在此值以外为对输入的弱信号无响应的无感应区;而仅在动态范围内,输入与输出信号几乎呈线性关系。

信噪比(S/N)—有效信号(signal)与噪声(noise)之比。

即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

而为了实用方便,信噪比常定义为信号均方根电压和噪声均方根电压之比,单位均为分贝(dB) 。

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工具。

传感器的分类:按工作方式分①主动方式传感器:侧视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

②被动方式传感器: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MSS)、TM、ETM、HRV、红外扫描仪等。

微波遥感的传感器⑴主动微波遥感:(雷达;侧视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受其后向辐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的遥感方式。

主要传感器为雷达,此外还有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

⑵被动微波遥感:通过传感器,接受来自目标地物发射的微波,而达到探测目的的遥感方式。

被动接受目标地物微波辐射的传感器为微波辐射计,被动探测目标地物微波散射特性的传感器为微波散射计。

常用遥感系统: 卫星遥感系统; 航空遥感系统; 地面遥感数据采集系统陆地资源卫星:以探测陆地资源为目的的卫星叫陆地资源卫星。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法国陆地观测卫星(SPOT)欧空局地球资源卫星(ERS)俄罗斯钻石卫星(ALMAZ)日本地球资源卫星(JERS)印度遥感卫星(IRS)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气象卫星系列:气象卫星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的一种卫星,是太空中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

它能连续、快速、大面积地探测全球大气变化情况。

海洋卫星系列:海洋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温度场,海流的位置、界线、流向、流速,海浪的周期、速度、波高,水团的温度、盐度、颜色、叶绿素含量,海冰的类型、密集度、数量、范围以及水下信息、海洋环境、海洋净化等方面的动态监测。

航空遥感是指载体为飞机或气球所进行的遥感,它是遥感技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航空遥感成像①航空摄影成像: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的影像技术②航空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物体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物的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③航空微波雷达成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航空遥感图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彩色红外航空像片:①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彩色红外感光底片产生光化学反应,由该底片印出的像片称为彩红外像片。

②彩色红外感光片没有感蓝层和黄滤色层,有感绿、感红和感红外层。

因此不受大气散射蓝光的影响,像片清晰度很高,适合城市航空摄影。

热红外图像:不受光照条件限制,昼夜成像;主要波段为3~5微米(中红外)和8~14微米(热红外)热红外图像的特点:①几何畸变②图像的不规则性③图像的温度标定④热红外图像的成像时段侧视雷达图像:具有特性——地面方位分辨力和距离分辨力常规航空摄影遥感系统:分幅式摄影机;全景摄像机(又称扫描摄影机);镜头转动式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地面遥感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地面遥感平台,用于近距离测量地物波谱和摄取供试验研究用的地物细节影像,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允许在某个小的区域内或特定环境下反复的进行多时相的光谱测量和影像的获取,并能保证光谱数据与影像数据的准同步发展现状及热点: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高光谱掘起阶段(1990-)问题:①遥感的时效性尚未充分体现,以达到实用。

实时监测与处理能力尚不能满足如灾害监测、渔情预报、精细农业等所要求的同步、准同步地完成数据获取、分析处理、快速提供连续不断的实用信息②遥感图像自动识别,专题待征提取,持别是遥感数据定量反演地学参数的能力和精度,尚不能达到实用要求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原因:①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②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解决的方法①遥感数据源的改善,即高光谱、高几何分辨率、高灵敏度、多角度、多类型遥感器的研制和运行②遥感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发展,以提高遥感的时效性和精度③遥感定量反演方法的研究遥感技术研究热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化遥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多源数据的融合技术;高光谱数据信息提技术第二章地物的光谱特性: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外来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反射类型①镜面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称为镜面反射。

②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当入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即入射能量以入射点为中心,在整个半球空间内向四周各向同性的反射能量的现象,称为漫反射。

③方向反射(directional reflection):大量实验证明,电磁辐射与地表相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特征。

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地物反射光谱。

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典型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详见PPT第二章第一讲地物的发射光谱特性:任何地物当温度高于绝对温度0 K时,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等微粒,在不停地做热运动,都有向周围空间辐射红外线和微波的能力。

通常地物发射电磁辐射的能力是以发射率ελ(比辐射率)作为衡量标准。

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基准。

因此,在介绍地物发射光谱特性之前,先介绍有关的黑体辐射及电磁辐射的物理量。

黑体辐射及黑体辐射定律黑体是一个理想的辐射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黑体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自然界没有真正的黑体。

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地物发射光谱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光谱。

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射率)称为地物发射光谱曲线。

目视解译是指用肉眼或借助于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立体镜、投影观察器等,直接由肉眼来识别图像特性,从而提取有用信息,即人把物体与图像联系起来的过程。

直接解译标志:色调(tone);颜色(color);图型(pattern);阴影(shadow);形状(shape);纹理(texture);大小(size):间接解译标志:位置(site);相关布局(association)目视解译的方法:直判法;对比分析法;综合推理法;信息复合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图像、数字图像①图像和数字图像都是物理世界中客观对象的一种表示。

②数字图像:客体或可见图像的数字表述。

它实际上是具有某种数值的一些点按行(横)和列(纵)排成的二维矩阵。

③模拟图像:指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①指以遥感方式获得的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影像。

②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

③像素的属性特征常用灰度值来表示,即该像素位置上亮暗程度的整数值。

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裁剪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里的各种失真的过程称为辐射校正。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①图像显示增强:彩色合成,图像拉伸等。

目的:综合不同波段的特征,突出研究对象的差异②图像变换:傅里叶变换,K-L变换,K-T变换,代数运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