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编号:2023-0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大意。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故及用法。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所描写的“古”(古人、古迹、往事等)是怎样的。

2、结合诗人的情况,把握写作目的。

四、重点知识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

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

3、写作背景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4、词牌名解说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居胥()佛()狸祠()2、理解词义觅:风流:金戈:寻常:草草:赢得:可堪:3、注意诗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总结反思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三、归纳全诗
用典引古事、古人
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完成上述问题,交流并讨论答案。
2、根据上题总结有哪些方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章节与课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学习这首词借咏法。
2、在朗诵中进一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本课时教学难点或学习建议
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树立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3.坐断:占据。
4.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回答:
1、首句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阙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3、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课外欣赏辛弃疾的其他名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一、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号,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与并称“济南二安”。

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入词,抒写力图的爱国热情,倾诉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二)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

当时韩侘胄把持朝政大权,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声誉,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的抗金派代表人物。

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

韩侘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的一贯志愿,但是韩佗胄在军事上准备并不充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地倾吐出来了。

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链接辛弃疾——一个悲剧的“归正人”“归正人”,就是沦于外邦返回本朝者,即投归正统之人,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之人的蔑称!“归正人”在南宋,尤其是中后期,是很难得到重用的。

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归正人”都是来自敌人占有的沦陷区,他们的头上被扣上外国的帽子,被认为受到了“洗脑”,忠诚度被怀疑。

第二、归正人都是坚决的主站派,和掌握南宋权力的主和派势同水火,很难受到重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三、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3、学生齐读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1分钟)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2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分钟)一、诵读感知(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2.播放朗诵录音,全班齐读。

3.理解诗歌大意。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

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仓皇南逃,时而还掉头北顾。

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战火一直烧到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皇帝佛狸祠下,竟是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二、层次结构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写文学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永遇乐》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 评论《永遇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3.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借这些古人古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历史事迹蕴含的情感【学习任务】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

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 你认同谁的说法?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学习活动1:交流预习作业,把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运用,理解词人情感。

学习活动2:深入思考,完成短评的写作,并分析范例。

范例一: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这首词用典太多。

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情感,那么诗歌本身就也失去了其价值。

《永遇乐》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

其中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些繁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

文义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杨慎说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

然而解词味者就一定能喜爱这首词吗?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

子曰:“过犹不及”。

的确,少量的典故能为诗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然而大量的用典却会在词中堆砌,有卖弄之嫌,也让人读而无趣,掩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

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被评价为“掉书袋”的缘故了。

范例二: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

首先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题目。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自然合理,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首尾圆合。

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三、学习领悟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当堂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探究辛弃疾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

【学习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词人悲壮的内心世界,领略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说起英雄,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

今天我们一起致敬一位爱国英雄,一起走进他的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__幼安__,号_稼轩__,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_豪放__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__苏轼__合称“苏辛”,与_辛弃疾__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与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二)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当时已66岁。

1204年,宰相韩侂(tuō)胄(zhòu)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调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前线,辛弃疾一上任,努力做好北伐准备,并且认真分析了北方的情况,认为蒙古已经崛起,金内部矛盾纷起,政权必乱必亡。

但他又认为,南宋要想取得北伐胜利,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并建议起用老将重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1)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我们要深入理解这首词的丰富内涵和深沉情感,通过品味词中的历史典故和生动描绘,感受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其次,我们要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议论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这首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理解。

最后,我们要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为了掌握文学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____(朝代)词人____的作品。

2. 词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提到的历史人物是____。

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二、选择题1. 下列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

B. 通过描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

C. 这句词仅是对古代战争场面的客观描述,没有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

D. 通过对比,这句词暗示了作者对当前时代英雄缺失的感慨。

2. 关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 作者借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情感。

B. 这句话仅仅是对廉颇晚年境遇的同情和慨叹。

C.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重用老将的不满。

D. 这句话与整首词的主题无关,是作者的随意发挥。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怀古的目的是什么?2.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三、全诗译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如下: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年级高二学科语文制作人吴秀梅审批使用时间 9月24日【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3、积累重要文化常识和名句【麻烦点障碍点】典故含义和用典手法【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诵读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南宋开禧元年秋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

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只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

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3、合作探究(1)分析上阕两个典故蕴含作者什么用意。

(2)分析词的下阕作者一共表达几层意思。

二、重点讲解1、分析词的深刻内涵2、总结用典手法三、实战训练阅读辛弃疾的《南乡子》一词,完成第1-2题。

(10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1.诗词鉴赏“五看法”;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五看法”;【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五看法、合作探究研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

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2,苏辛风格的异同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

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

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课前自学】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号,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并称“苏辛”,同属词派代表词人。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学习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前学习1.题解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是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是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本词中出现的古人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2.感受感情基调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圈出。

欢快、忧愁、寂寞、伤感、豪迈、痛恨、恬淡、闲适、悲愤、思念、激昂、消沉。

3.查阅资料,填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

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

课堂探究思考题一: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

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思考题二: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思考题三: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答:(1)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学习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3.领悟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任务一:知人论世探词源——初识辛弃疾【自主先学预习生疑】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

(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辛”(苏轼辛弃疾),“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最会打仗的词人:五万军中取敌将首级最有文采的将军:现存600余首诗词个人经历: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①起义南归时期(21岁——25岁)②辗转任职时期(25岁——42岁)③被贬,又反复被起用时期(42岁——68岁)任务二:文本探究悟词意——走近辛弃疾1、写作背景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主战派韩侂(tuō)胄(zhòu)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

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年,已经66岁的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是韩侂胄只想侥幸求成,不愿认真备战,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在他又一次登上镇江北固亭的时候,登高感怀,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一年后,辛弃疾逝世。

2、解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园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借古喻今。

33、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舞榭歌台( xie ) 封狼居胥(xu ) 佛狸祠( bi ) 拓跋焘(batao )4、再读词作,品味词韵用“/”划分朗读节奏,用“”标出韵脚字。

【合作探究展示析疑】思考1: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典思考2:根据词意填写下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通用5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

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

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做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谋篇立意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尽用人才的愤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解读诗词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探讨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解读。

2. 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3. 诗词创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简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杨洪基及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让学生自主解读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词分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5. 创作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3. 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体会诗词创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讨论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了解时代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句。
三、问题组
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现存
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 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书壁》 等作 品享有盛名,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稼轩长短句》 。 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领课
一、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辛弃疾墓前的一副对联,上联谈辛弃疾的豪放诗风。 “铁板铜琶”本是 前人评东坡词风的语言,用于这里是因辛弃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 大,并使之成为一大流派。下联写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和爱国抱负。今 天我们走近词人,通过学习他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体验一 下词人的豪放风格与爱国情怀。板书课题。
重要字词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舞榭 巷陌 封狼居胥 可堪回首 佛狸
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繁华景象,流风余韵;今义:跟男 女爱情有关;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教学而不拘礼法的;轻浮放 荡。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阳 斜阳草树 阳光,名词
下片三典故
前三句,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漠“草草“出兵,遭遇惨败。词人回溯历史, 意在吸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这里显然有讽谏之意, 因执政韩侂胄急于建功, 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有委婉劝阻之意。 又三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 归,至写这首词时,恰好四十三年。南归前,他正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 加抗敌战争,因此这样说。
先灭山东南燕
后灭陕西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 煊赫一时 乾道元年,词人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 为山东之民劲勇,敌人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 原不可复。”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词人建议不被采纳。词人歌颂刘裕,不仅向 往他的英雄业绩, 还有如自己能碰到刘裕式的国君, 自己的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 的意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研讨课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了解了本词词人, 时代背景, 掌握了本词的重点 字词句,扫清了进一步研讨本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障碍, 这一节我们就来 研讨本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技巧。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词人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三、背景出示
宋宁亲嘉泰四年, 执政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 起用辛弃疾任镇 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 量的准备工作,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进行训练,为伐金准 备条件。 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 韩侂胄不听劝告, 后来就把他调离 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不复存在。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在群 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 “雨打风吹”指历史的 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 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 眼前景象,既表明了他对孙权的仰慕,又表明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又六句,俯瞰 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 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 “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 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
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 刘裕表明自己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 下片以宋文帝 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 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 显示了作者对恢 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四、讨论交流
全班12个小组,前六个小组研讨第一个问题,后六个小组研讨第二个问题。
1、分析这首词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 明确:本词在写作上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用典。 在诗歌中用典, 即可使诗歌语言 精炼又可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可收到言简意丰、 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本词用 典贴切,寄寓深远。 借助这些典故——历史事实含蓄, 自然地而又充分地表达了 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借用了:孙权雄图大略、刘裕北伐壮举 、刘义隆北伐残 败、拓跋焘修建行宫、廉颇思为国用等历史事实。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 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 当时韩侂胄把持 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 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 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渐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 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 乐,只不过是想借 “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 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四、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课文下边注释;
2、借助初中学过的文言知识;
3、借助讲过后文言知识规律。
五、自主学习,完成作业
六、出示答案(见前)
七、小组互相批阅,收集大部分不能回答的问题和回答错误的问题,自主发言 解决,或老师给予点拨。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作者、背景等情 况,掌握了本词中的生字、新词、特殊句式,希望大家下去,加强背诵,并在此 基础上, 深入领会本词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 向词人学习, 培养自己热爱祖国 的道德情怀。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春日载阳 田儋阳为缚其奴 如 气吞万里如虎
天时不如地利 沛公起如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连词,表假设,如果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赢得仓皇北顾 名作状,向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名作动,吃饭
5、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装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倒装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