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癔症.

合集下载

6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6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 急性应激障碍出现与否以及严重程度与个
体的心理素质、应对方式、当时躯体健康
状态等密切相关。
ASD(三)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的初期为“茫然”阶段:
– 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 的刺激为特点;
• 随后,患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
– 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 –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 红等。
• 是指一种以解离症状或转换症状为主要表 现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 质性病变基础; • 该障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 社会因素影响; • 该类障碍有的亚型没有自知力,大多数类 型的自知力基本保持完整; • 病程多反复迁延; • 青春期和更年期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癔症(二)病因与机制
• • • • • (一)疾病描述 (二)病因与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 (五)治疗
ASD(一)症状描述
•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 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 – 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 性,
应激相关障碍
• 分类
– 1)急性应激障碍 – 2)创伤后应激障碍 – 3)适应障碍
• 流行病学资料
– 1982年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总体患病率0.68%,现患病率0.08%, – 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差异不明显。
I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应激相关障碍
• 概念:
–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是指一组 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精神 障碍。

癔症

癔症

癔症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精神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

[1]病因介绍编辑本段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生物学因素(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

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

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

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

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发病机制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

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

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

癔 症ppt课件

癔    症ppt课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癔症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 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和感觉障碍, 其他癔症形式。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 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4、排除标准: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 其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护理
为,造成自伤或伤人的后果,所以,要讲究语言的使用。要 使语言既要有威摄力让病人听从,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之 处,又不对病人心理构成恶性刺激。 (2)病人发作时,尽可能地维持好病人周围的环境,使之 安静,避免嘈杂,减少过多人的围观,以减轻病人发作的 程度,也有利于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 (3)对住院病人,要严格控制探视。尤其是要限制可能会 对病人构成不良刺激的有关人员的探视,以利于病情的尽 快康复。 (4)对极度兴奋、躁动、强烈的情绪反应的病人要严密监 护。请示医生应用适量的镇静药。
(二)鉴别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癫痫大发作; 2、心因性精神障碍; 3、诈病; 4、其他疾病,癔症的失声、失聪、失语以及 肢体障碍均需与相关的器质性疾病鉴别。
五、治疗
(一)心理疗法。是治疗癔症的首要方法。 1、让病人知道所患疾病的性质,消除病人的 各种疑虑,稳定病人的,调动其主动性和 积极性,配合医生,战胜疾病。 2、引导病人认识病因,分析病因与治疗的关 系。 (二)对症治疗。包括暗示疗法、药物、理 疗等。
(2)无论在院外,还是对住院的病人,最好 能做到有专人看护。不让病人独居一室。 晚上房门要上锁。住院病人要限定其活动 范围。 (3)不在病人居住的房间内放置危险物品。 以减少不安全隐患。 (4)为病人佩戴可以表明身分的证件。以防 走失后意外发生。
六、护理
3、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癔症性瘫痪有关。有的癔 症病人可以出现功能性癔症性瘫痪症状。这种症 状虽无任何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但若长时间得 不到有效治疗或伴有躯体诱因时,仍可严重地影 响病人的正常活动。病人长期卧床、不能下地行 走,依赖他人料理日常生活,而导致躯体系统退 化的危险状态。有的可出现躯体并发症。如褥疮, 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力量和耐力也明显下降。 护理措施: (1)病人出现“癔瘫”时,要为病人讲清这种病症 的性质。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告诉病人 只要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以坚定病人战 胜疾病的信心,赢得病人的合作。

癔症科普宣传课件

癔症科普宣传课件

如何帮助癔症 患者
如何帮助癔症患者
支持与理解: 对癔症患者给予积极 的支持和理解,鼓励他们寻求专业 的帮助。 提供专业帮助: 建议患者寻求心理 专家的帮助,接受针对癔症的治疗 方案和支持。
癔症的预防与 管理
癔症的预防与管理
压力管理: 学会应对压力是预防癔症的 重要方法,通过放松技巧和心理疏导减 轻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 公众了解癔症,提高对于癔症患者的理 解与包容。
癔症的诊断与 治疗
癔症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癔症的诊断需要排除其 他可能的病因,依靠对患者症 状的观察和评估。 治疗: 癔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认 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药物 治疗等综合干预。
与其他疾病的 区别
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癔症与其他神经疾病的区别: 癔症是一 种没有明确生理病因的疾病,与其他神 经疾病有明显区别。 癔症与装病行为的区别: 癔症不同于装 病行为,是一种真实的疾病,需要得到 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癔症科普宣传 课件
目录 了解癔症 癔症的原因 癔症的诊断与治疗 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如何帮助癔症患者 癔症的预防与管理
了解癔症
了解癔症
什么是癔症: 癔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也被称为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症状特征: 癔症症状包括身体运动 障碍、感觉异常、抽搐、痉挛等。
癔症的原因
癔症的原因
心理因素: 高度压力、情绪困扰、心理 创伤等可能导致癔症发作。 生理因素: 大脑功能异常或神经递质紊 乱可能与癔症有关。

癔症的科普知识

癔症的科普知识
状:如瘫痪、抽搐、失 明等。
感觉症状:如麻木、失去某种 感觉等。
癔症的症状
痉挛性症状:如咳嗽、呕吐、 痉挛等。
癔症的原 因与诊断
癔症的原因与诊断
原因:癔症的发病原因与心理 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如创伤 经历、压力等。
诊断:癔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 虑患者的临床表现,排除身体 疾病的可能性,并进行心理评 估。
癔症的治 疗与预防
癔症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癔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 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催眠疗法等 。 预防:预防癔症的关键是提高心理 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压力,建立良 好的心理应对机制。
癔症的社 会影响与
支持
癔症的社会影响与支持
影响:癔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 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 会带来了负担。
癔症的科普知 识
目录 癔症的定义与特点 癔症的症状 癔症的原因与诊断 癔症的治疗与预防 癔症的社会影响与支持 癔症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癔症的结论与展望
癔症的定 义与特点
癔症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癔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导 致的身体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疾病。 特点:癔症患者常常表现出身体症 状,但没有明确的身体疾病原因; 症状可随环境因素变化;通过心理 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支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改 善社会对癔症患者的认知与理 解,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 助。
癔症的重 要性与发
展趋势
癔症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重要性:癔症作为一种心理疾 病,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心理压力 的增加,癔症的发病率可能会 有所上升,需要加强宣传和预 防工作。
癔症的结 论与展望
癔症的结论与展望
结论:癔症是一种心理因素导 致的身体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疾 病,通过心理治疗可以改善症 状。

癔症ppt课件

癔症ppt课件

15
Janet意识分离理论
认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
生物学基础。随着患者意识的分离,而 有注意、警觉、近记忆和信息整合能力 等认知功能的损害,由于大脑皮层对传 入刺激的抑制增强,患者自我意识减弱, 并有暗示性增高,此时,当个体受到社 会心理因素刺激,便出现类似动物遇到 危险时的各种反应,如剧烈的运动反应、 假死反射和返回到幼稚时期的退行现象。
8
2、遗传:
一般来说,癔症的遗传因素不太明显。
有的研究提示癔症患者全部男性亲属 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 血型研究发现,癔症病人中A型血型的 比例大于正常人群。
9
3、人格因素;
具有癔症性人格者易患癔症。
癔症性人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具有 表演色彩,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 暗示性高。 这类人格特征并不是产生癔症的必要 条件,只是具有癔症性人格者在对于 一般来说不是太强烈的精神因素作用 下更有可能发病。
16
三、【临床表现】: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障碍);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17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包括癔症性漫游、癔症性遗忘、意识
改变状态、情感爆发、癔症性痴呆、 癔症性精神病等。 这些症状具有发作性,发作过后,意 识迅速恢复正常。
18
1、意识改变状态 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
小,以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较多,严重 者出现癔症性木僵,出现较深的意识障 碍,可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 没有言语或动作,肌张力、姿势和呼吸 可无明显异常,以手拨开上眼睑,可见 眼球向下转动,或禁闭其双眼,表明既 非入睡,也不是处于昏迷状态。
19
2、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是一类特殊形
20
3、癔症性漫游

癔症

癔症

癔症癔症:是在特定的人格基础上受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后产生的一类精神障碍。

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病人可出现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检查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也不相称;常有特殊的个性特点,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

常见于女性,多起于青春期,病程可反复迁延。

*心理因素或心理冲突是癔症重要的致病因素,癔症性躯体症状被视为心理冲突的象征性表达;癔症病人常有特殊的个性特点(癔症性人格)。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完整性,病人部分或完全失去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回忆。

1.情感爆发:如嚎啕大哭、捶胸顿足、大声叫骂、撞头等,发作时病人使自己的情感尽情发泄,毫不顾忌后果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癔症性意识障碍:也成癔症性朦胧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

清醒后对病中表现不能完全回忆。

3.癔症性遗忘:无脑器质性损害,主要表现为选择性遗忘,即仅对与心理创伤相关的内容出现遗忘。

4.癔症性漫游:又称神游症,表现为突然离家外出或旅行,事后对此段经历不能回忆,其开始和结束均较突然。

5.癔症性假性痴呆:智力障碍在心理创伤后突然出现,对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自身状况也不能回答。

(GANSER综合征1+2=4、童样痴呆)6.癔症性身份障碍:对个人身份的识别障碍,出现暂时性自我意识障碍,丧失原有的身份感,对环境觉察范围狭窄。

(双重人格、多重人格)7.癔症性木僵:在心因影响下突然进入木僵状态,如不语、不动等。

8.癔症性精神病:症状形势多变,主要有行为紊乱、哭笑无常、言语零乱、短暂的幻觉及妄想等。

病程一般短于3周,可迅速缓解,但可复发。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是指心理问题以躯体症状形式表现出来。

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病人虽然有躯体障碍主诉,但无相应的躯体和神经系统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

1.癔症性感觉障碍:可表现为癔症性感觉、听觉、视觉障碍及癔症球(梅核症)。

癔 症ppt课件

癔    症ppt课件

六、护理
(二)癔症的护理要点: 遇到癔症发作时,保持镇定的情绪,维护好病人 及周围环境的安静是首要的。心理护理是主要的 护理措施之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和能 很好地应用各种有关的暗示方法和技巧协助医生, 帮助病人。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方法,调动病人的 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坚定病人战胜疾 病的信心。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护理内容。目的在 于帮助病人获得较完善的人格,增强精神免疫力, 赢得良好的周围支持系统的帮助。对急症发作时 的躯体护理不容掉以轻心。要防止各种并发症的 发生。做好各种症状的对症护理。
六、护理
(一)癔症病人护理的预期目标 癔症发作期间,病人在监护下无伤人 及自伤行为发生。出现癔症性瘫痪时,病 人在护理下不出现肌肉萎缩及便秘、褥疮 等并发症。在接受了健康教育指导后。病 人能客观评价有身性格缺陷。或有完善人 格的愿望和行为的改变。病人家人可以清 楚地复述本病的特点、症状、护理要点等。 病人在监护下不出现“漫游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性格特征 通常认为癔症性格有以下性格 1、情感丰富
2、暗示性高 3、自我为中心 4、富于幻想
三、临床表现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类型,有以下 表现形式。 1、意识障碍(或称意识改变状态) 2、情感暴发 3、遗忘 4、神游症 5、癔症性痴呆(又称假性痴呆) 6、身份识别障碍 7、其他分离型癔症
六、护理
4、知识缺乏;病人的知识缺乏,主要表现在 心理卫生知识的不足。缺乏心理保健常识。 遇到外界不良刺激时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并且 不会使用良好有效的心理预防机制做自我保 护,性格不健全。病人亲人的知识缺乏。表 现对本病知识不了解,不能为病人提供有效 的帮助。反之,经常会由于无意的行为和语 言的不恰当而起到不良的暗示作用,而加重 了病人的病情。护理措施:以健康教育为主 要内容。要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自己,挖掘出

癔症

癔症

症状




癔症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各种内脏病变的类似各科疾病 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可以 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极 易误诊。 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 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 也可以促使癔症再发。 癔症的精神症状亦可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尽情发泄和表 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亦可出现许多幼稚性动作、 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二版的修订版,将癔症的临床表现分为 两个类型:①分离症状: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②转换症状: 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在同一患者身上往往仅有一二 种症状出现,且每次发作多为同样症状的重复。

护理



遇到癔症发作时,保持镇定的情绪,维护好病人及周围环境 的安静是首要的。 心理护理是主要的护理措施之一。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掌 握和能很好地应用各种有关的暗示方法和技巧协助医生,帮 助病人。 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方法,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 的热情,坚定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护理内容。目的在于帮助病人获得较完善 的人格,增强精神免疫力,赢得良好的周围支持系统的帮助。 对急症发作时的躯体护理不容掉以轻心。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各种症状的对症护理。
诊断要点


发病者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多见于年轻女性。 起病急,常有强烈精神因素或痛苦情感体验等诱因。 可有精神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临床症状多,体征少特征。 发病者大多受精神因素或暗示起病或使症状消失。 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有癔症特有性格,如高度情感性、暗示性,丰富的幻想,以 自我为中心等。

变态心理学 第6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变态心理学 第6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12
第一节 癔症
分离性遗忘症与器质性遗忘症的区别
分离性遗忘症
患病之前通常有婚姻、经济、职业等压力并 因此倍感焦虑 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导致 患者不能记起过去的事,包括最近的或很久 以前的 分离性遗忘症患者丧失了对个人身份的意识, 但其所储存的一般性知识仍是完好的。 没有表现出顺行性遗忘 常常突然反转,这种遗忘常常在几小时或几 天之内结束
21
第一节 癔症
转换障碍的类型
1.癔症性运动性障碍:
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 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排除器质性疾病。
2.癔症性抽搐发作:
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和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于癫痫发 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
5
第一节 癔症
一、概述——起病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
性格特征:具有癔症个性的个体,在相同性质的精神因素作用下,较其他类 性格特征 型性格的个体易于发病。这些性格特点为患者情感丰富,情感反应强烈鲜明, 体验肤浅,且极不稳;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具有丰富的幻想,常以想象丰 富、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 精神因素:以心理创伤居多,约占40.3%。心理创伤所引起的较强烈的情绪 精神因素 反应常为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
19
第一节 癔症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
治疗目的
让个体形成功能整合感.
治疗途径:
唤醒被压抑的记忆; 对这些记忆去创伤化,确保回忆不会导致变体转换; 将变体与原始人格整合起来。
治疗方法
心理动力疗法和催眠等技术:用于帮助个体恢复过去的记忆。 暴露疗法和放松技术:使其去创伤化。 药物:尽管药物也会偶尔伴随使用,但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少 量临床证据表明,抗抑郁药物在某些个案中有一定的效果。

癔症

癔症

癔症文章目录*一、癔症的概述*二、癔症的典型症状*三、癔症的病因病机*四、癔症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癔症的并发症*六、癔症的防治方案癔症的概述1、定义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2、别称分离转换性障碍。

3、发病部位心理、神经系统。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青年女性。

6、科室内科。

癔症的典型症状1、癔症的典型症状 1.1、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

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

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

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1.2、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病人突然昏倒,呼之不应,推之不动;癔症性朦胧状态,兴奋激动,情感丰富或有幻觉、错觉;癔症性神游症,患者表现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癔症性梦行症,睡中起床,开门外出或作一些动作之后又复入睡;癔症性假性痴呆,表情幼稚,答非所问,或答案近似而不正确。

1.3、癔症性精神病:患者表现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盲目奔跑或伤人毁物,一般历时3~5日即愈。

1.4、癔症性神鬼附体:常见于农村妇女,发作时意识范围狭窄,以死去多年的亲人或邻居的口气说话,或自称是某某神仙的化身,或称进入阴曹地府,说一些“阴间”的事情,与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有关。

2、癔症的分类 2.1、分离型:以精神症状为主,1、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

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

2、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

癔症的科普知识PPT

癔症的科普知识PPT
癔症的科普知 识PPT
目录 简介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 总结
简介
简介
癔症是一种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疾病 ,表现为身体功能障碍,无明确的 器质性病因。 癔症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因复杂, 包括心理、环境和遗传等因素。
症状
症状
运动障碍:肢体抽搐、瘫痪或 不协调运动等。
感觉障碍:视力、听觉、嗅觉 等异常。
症状
意识障碍:意识丧失、假性昏 迷等。 神经症状:失声、失音、失明 等。
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分析:根据症状出现 的特点和机体反应,进行初步 判断。
排除器质性病因:通过各种实 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 其他器质性疾病。
诊断
精神评估:辅助诊断工具,通过与 患者进行谈话和观察了解患者的心 理状况。
治疗
治疗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帮助患者 解决心理问题。
药物治疗:根据症状的不同, 可使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 物等练等,帮助改善运动功能障 碍。
预防
预防
提高心理素质:通过学习应对 压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增 强适应能力。
定期检查:定期体检,及时排 除器质性疾病,减少病发风险 。
预防
快乐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注重生活的平衡和自我调节。
总结
总结
癔症是一种与精神因素相关的 疾病,表现为身体功能障碍。
诊断和治疗癔症需要综合多种 方法,包括临床分析、排除器 质性病因和心理评估。
总结
预防癔症需要提高心理素质、 定期检查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 态。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癔症的科普知识课件

癔症的科普知识课件

症状
神经系统:癫痫发作、失语、幻觉。
病因
病因
心理因素:精神压力、创伤经历、焦虑 、抑郁等。 个体因素:个人特质、心理素质、情感 表达方式等。
诊断
诊断
医学排除法:通过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来确定癔症的诊断。
心理评估:使用心理评估工具来评估患 者的心理状况。
治疗
治疗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 解离再整合技术等。 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
癔症的科普治疗 预后与预防 结论
简介
简介
癔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症 状的疾病。 癔症患者经历身体症状,但在医学检查 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疾病。
简介
癔症症状可以涉及到身体的不同系统, 如运动、感觉和神经系统等。
症状
症状
运动系统:肌肉痉挛、无力、抽动。 感觉系统:疼痛、刺痛、麻木。
治疗
康复计划:辅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心理护理习惯。
预后与预防
预后与预防
癔症的预后通常是良好的,但可能会有 复发的风险。 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提高癔症 的认识和理解。
预后与预防
提前寻求心理帮助,及时缓解精神压力 ,可以降低癔症的发病风险。
结论
结论
癔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症状 的疾病。 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 质量。
结论
综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管理癔症 的关键。
提高公众对癔症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减 少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相似的障碍

狂乱 分离性恍惚障碍 与文化相关的癔症性附体障碍
案例:女生玩笔仙着“魔” 患上“癔症性附体障碍” 新华报业网讯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淮安市某高校 大一女生小青(化名),平时成绩还可以,在即将上大学 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小青却丝毫没有紧张备考的迹象。 最近几天偶尔会莫名其妙胡乱讲话,且声音娇气,行为 幼稚,甚至会无故哭泣。晚上睡眠也不好,经常做噩梦, 容易早醒。后来她妈妈才知道女儿在学校与其他同学在 玩一种名为“笔仙”的游戏,而且身陷其中。 导致近来 几天经常做噩梦,而且会莫名其妙地胡言乱语。昨天上 午,无奈之下她母亲带其到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 该院心理科医生诊断其患上了“癔症性附体障碍”。
3、分离性遗忘与器质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在患病前常有各种压力,并 感到焦虑,器质性不一定如此。 分离性遗忘不是由已知的神经系统损伤 导致 分离性遗忘表现出四种类型的记忆缺失, 器质性没有:a、患者不能记起过去的事 b、个人身份意识和一般性知识的区别c、 顺行性遗忘d、分离性遗忘常常容易翻转

4 、原因的分析 通过忘记自己是谁来缓和对死亡、绝望 和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焦虑 对精神分析者来说,遗忘很好的防御了 焦虑 对行为主义者来说,焦虑的降低强化了 个体采取新的身份的行为
(3)癔症发病或终止与暗示或精神刺激有 关,诈病发病有其明确的目的,目的达到或 不能达到时可快速'痊愈'; (4)癔症病人对鉴定人或医生的言行常漠 不关心,诈病者对鉴定人的一言一行非常 敏感,有时反应强烈.因此,只有在排除癔症 后才能诊断为诈病.

2 伪装障碍◆
特征:多次住院和多次手术,病人自愿 产生疾病的症状,有生理基础。 和癔症的区别:伪装障碍是生理的一种 捏造,而不是像癔症产生于内心潜在的 焦虑。 和诈病的区别:伪装只能使病人获得医 疗服务,并不会得到明显的获益。
第二节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
一、诊断时要注意五点:◆◆◆ 1 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 2 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 3 有证据证明与心理因素有关 4 漠视躯体的损伤,不会对症状感到焦虑 5病人不自愿控制症状
二 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
主要类型
1、癔症性运动障碍 2、癔症性抽搐发作 3、癔症性感觉障碍
3、分离性身份障碍形成原因
1、童年受虐经历 童年创伤的比例较高,通常是性或身体 的虐待。 2、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 社会支持缺乏,个人经历,人格因素 3、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4、生物因素

4、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治疗
自我重组 人格整合

四、人格解体障碍
1、历史 2、临床描述 3、可能原因 4、预防和治疗

鉴别
癫痫大发作 意识完全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 消失,四肢规则抽搐、唇舌咬伤、跌 伤、大小便失禁,发作后不能回忆, 脑电图特征性变化。 癫痫和癔症共存,应下两个诊断。
3、癔症性感觉障碍
(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 素作为诱因; (2)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音、失明、耳 聋,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种或所有正 常皮肤感觉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应标明 触觉、针刺觉、震动觉、热觉、冷觉 等); (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和根 据排除器质性疾病。

推荐阅读推荐阅读

《人格裂变的姑娘》
– 作者:F· R· 施赖勃[美] – 译者::孙宗鲁 / 陈梅安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9年
推荐影视

三面夏娃(The Tree Faces of Eve)
– 多重人格障碍
一个头,两个大(Me, Myself & Irene)
– 多重人格障碍
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 创伤后解离体验
附:典型病例

病例1:某女,29岁,初小文化、汉族、已 婚。阵发性暴怒、捶胸撕衣、咬人毁物、嚎 哭呻吟、狂奔乱跑,一至数小时后逐渐平息 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9年。 患者病前系某缝纫厂临时工,能干会说、 热心助人、主持公道。同事邻居或亲朋好友 若遇红白喜丧之事,皆可见她活跃其间。里 里外外、来回张罗、俨然东道主一般,常喧 宾夺主。喜说三道四,人们讨厌其贫嘴饶舌, 虽获其益仍贬其人。故患者人际关系颇为紧 张,以至于自己孩子呱呱坠地之时竟无相好 探望。

四 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
1 精神分析观点 三个假设:A 转换是对焦虑的防御 B心理能量的指向性-某一部位 C特定躯体症状象征着潜在的冲突 2 沟通理论观点 3 知觉阻滞观点 4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

症状的获益
一战和二战的时候, 有些士兵出现了转换 障碍,通常表现为肢 体瘫痪等,这可以使 他们逃离战场的威胁

1、癔症性运动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 作为诱因; (2)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 能,或步行不能; (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 (4)排除器质性疾病。 案例:房子纠纷让她瘫痪

2、癔症性抽搐发作
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和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 作,类似于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 发作前可有头痛、胸闷、心烦、委屈。发作时慢 慢倒地,痉挛发作无规律性,或呈阵发性四肢挺 直,或角弓反张。 发作过程中,可有撕衣被、扯头发、捶胸或发出 怪声等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表现,并且常因周围 人言语影响而改变。病人面部可有各种表情,显 得夸张与做作。

患者辗转床榻、左思右想,觉万分委屈伤心, 继而愤恨不满。恰恰此时又接到下岗通知。正 值产褥期间,患者贫病交加,闻讯后沉默不语、 双眼凝视、表情茫然,片刻之后开始抽泣。然 后骤停,掀开被子、扔下婴儿,从床上一跃而 起,狂呼乱叫,往门外冲去。家人阻之,患者 一反弱不禁风之常态,怒发冲冠、拳脚并用、 碰撞嘶咬,一二人不能敌。众人拥上,七手八 脚,方才逼之就范,锁于房中。患者在房里捶 胸撕衣、打门击窗、以头碰墙、哭天喊地。众 人多方劝慰,几经折腾之后,患者伏床痛哭, 渐声嘶力竭、昏昏入睡。
(hysteria)
定义
又称歇斯底里 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 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 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 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临床表现
多在精神因素的促发下急性起病,并迅速 发展到严重阶段。 癔症性精神障碍 (分离性障碍) 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

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二、分离性漫游症
1、 概述 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突然意外的从家里 或自己平时工作的地方出走,并伴有不 能回忆自己的过去或对自己的身份模糊 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 的心理障碍。 成人期发作,人群患病率0.2% 主要表现p119
2 CCMD-3的诊断标准
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 2 在觉醒状态,作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漫游 中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以及与陌生人简单 交往(如搭车,问路),与其不深入的短暂接 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 3 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但不是癔症性多重人 格; 4 事后有遗忘; 5 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比 真实疾病重,主诉比实际检查所见重; 有伪造病史或疾病证明,或明显夸大自 身症状的证据。 病人一旦承认伪装,随即伪装症状的消 失,是建立可靠诊断的必要条件。

诈病与癔症的鉴别◆
(1)明显的区别: A 有无意识控制:诈病有意识控制 B 有无获益,即是否能够从症状中获益; 与继发获益的不同。 (2)癔症病人多数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 诈病者希望别人承认他有病,对症状常过 分夸张,渲染;
五、治疗
心理治疗
面质、建议和领悟,精神分析,支 持,暗示 针对创伤性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进行治疗 去除病人的二级获益 心理动力学治疗 暗示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药物治疗: 适当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可以强化 心理治疗效果,并可消除伴发的焦虑、抑 郁和躯体不适症状,从而减少自我暗示的 基础。
其他心理治疗
病因
(一)病 因 1.精神因素 2. 遗传因素 3.性格特征 (1)患者情感方面(2)暗示性强
(3)自我中心(4)具有丰富的幻想
4.身体因素
CCMD-3标准
1.症状标准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至少有
下列一项综合征: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 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 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
(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2.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 程多反复迁延。
4.
排除标准
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 神病、诈病。


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于多种神 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 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暗示性特征 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 做出诊断需要充分证据排除能导致癔 症症状的神经、精神与躯体疾病,有 的病人可能需要通过随访方能确诊。
三、 分离性身份障碍
1、 概述
多重人格障碍、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研究起源于1978年 障碍一般起病于4岁左右,障碍形成在7岁之前 相当比例的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同时伴有其他 心理障碍—物质滥用、惊恐发作、进食障碍、 抑郁、躯体形式障碍等。

《三面夏娃》

是第一部以多重人格为题材而制作的电影,放映之后 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并且掀起科学界的研究热潮。 这个“夏娃”在现实中是真有其事的,这件轰动世界 的案例发生在1952年。那一年,克里斯· 赛泽莫尔由于 头晕多次治疗不愈而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西格彭。在治 疗的过程中,医生发现赛泽莫尔明显有两种人格。西 格彭医生称之为黑夏娃和白夏娃。前来求医的赛泽莫 尔被他称为白夏娃,是个温柔虔诚的基督教徒。可是 黑夏娃却充分表现出白夏娃所压抑的暴躁和咄咄逼人 的情绪。到了治疗的第二年,出现了被称作“简”的 第三种人格。1954年第三种人格又让位于一个更加完 整和谐、由之前几个人格融合而成的第四种人格。直 到此时,西格彭医生才认为赛泽莫尔的病已经治愈, 停止了治疗。西格彭在完成对本案例的研究之后,写 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面夏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