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合集下载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没有卖……我送人了。

”。

“送给谁了?告诉我。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不!”。

[评析]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目录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背影》教例评析3.板块碰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4.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例评析5.分类式课堂笔记——《〈论语〉六则》教例评析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小橘灯》教例评析7. 不落俗套——《枣核》教例评析8.课中活动充分——《过故人庄》教例评析9.诵读品析积累——《卖炭翁》教例评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卖炭翁》教例评析11.抓住“难”字讲文章——《老山界》教例评析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13.思路明晰单纯——《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14.《春》教学设计集评——《春》教例评析15.只取一瓢饮——《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16.开发学习潜能——《松鼠》教例评析17.穿插几次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19.教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0.美读——《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21.把“球”抛给学生——《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一面》教例评析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鞋》教例评析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狼》教例评析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荔枝蜜》教例评析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小麻雀》教例评析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海滨仲夏夜》教例评析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35.多角度利用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36.变序式教学——《谈骨气》教例评析37.酝酿教学高潮——《新诗三首》教例评析38.巧用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39.破解语言密码——《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死海不死》教例评析41.高效背诵——《口技》教例评析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答记者问》教例评析44.细细地讲个片段——《苏州园林》教例评析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46.《白杨礼赞》句典——《白杨礼赞》教例评析47.给课文提点意见——《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49.诵读+诵读式评析——《听潮》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1.让课文更有嚼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53.发现——《故乡》教例评析54.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55.“白蛇娘娘”、“法海蝉师”、“我”——《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从三到万》教例评析58.层层推进美读美析——《爱莲说》教例评析59.连环问顶针问——《陋室铭》教例评析60.积累语言——《论求知》教例评析61.走出课文——《俭以养德》教例评析62.懂了之后再读——《“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七根火柴》教例评析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65.妙在这一“问”——《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67.谈谈孔乙己的偷——《孔乙己》教例评析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沁园春·雪》教例评析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愚公移山》教例评析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阳楼记》教例评析73.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例评析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竞选州长》教例评析75.意在笔先——《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76.换一个角度分析——《曹刿论战》教例评析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捕蛇者说》教例评析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哥白尼》教例评析80.三个环节三种手段三套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81.整体赏析——《小石潭记》教例评析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83.讲究创意——《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84.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包身工》教例评析86.全面感受重点研讨——《荷花淀》教例评析87.逆析——《〈呐喊〉自序》教例评析88.柳暗花明又一村——《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90.传授方法更重要——《鸿门宴》教例评析91.《祝福》三问——《祝福》提问设计选评92.《药》也可以短教——《药》教例评析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94.巧问——《雷雨》教例评析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96.从一例探求一理——《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97.自读改编品评——《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99.巧变角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100.创设审美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

《核舟记》赏析【解题】《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略有删节。

核舟,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艺品小船。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这件工艺品的具体描述,介绍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使我们由此认识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和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样,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篇重要资料。

文章构思巧妙,也不失为一件艺术精品。

【简析】《核舟记》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疑,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础。

核舟的“灵怪”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体上因势象形地雕刻出众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细,布局巧妙,人物情态生动逼真,固然足以证明其“灵怪”,但这还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

核舟的“灵怪”主要表现在它通过精心的构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用雕塑语言表现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从而给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

在距作者王叔远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学大师苏轼曾两度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为后世留下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

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再来反映这一题材难度很大。

然而正是在这点上,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

首先,雕刻者在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苏轼与黄鲁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个创举,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赋》的“有客”、“与客”的闪烁其词来,更觉真切动人。

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巧妙地把读者引进《赤壁赋》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构成了核舟的广阔背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灵气。

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有主从,有呼应,无不与“泛赤壁”的主题契合。

复次,“壬戌秋日”的题款,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对前代风流的仰慕之情。

文章的作者准确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创作意图,因而使文章有灵秀隽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是总说。

第二部分先总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进行分说:先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次写船头三人的状貌神情,再写船尾舟子的神态,最后写船背的题款印章。

《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1《核舟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作为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读物,《核舟记》是以小学生身份探访核船的过程为线索展开的。

本文将从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核舟记》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材结构《核舟记》以7个篇章组成,从分别说明核船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而引出核船的历史和国际情况,并对核船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最后,全文以对核船示范发电站的介绍作为结尾。

通过组织系统、内容全面,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和科学精神。

二、教材内容1.给学生科普理性认知:生动传递核船发展现状、技术体系、安全保障,以及在环保问题等方面的优势。

通过科学的系统讲解,给学生讲述了核船的定义、产生原因、结构和运行方式,还介绍了核船的国际开发情况,并简要概述了核电站的另一种形式——核船示范发电站。

让学生对核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质。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在适当引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了具体的案例注重实事求是,极具折服力。

比如黑格尔石避难所残骸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了核事故的严重性;船舶核反应堆一级保护能防止事故发生的让学生体现了科技的力量等。

3.百科知识点梳理:《核舟记》给予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点,涉及到核船的定义、概念、类型、驱动能源、设计方法、高温气态反应堆等领域,为学生智识与认知打下基本的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事物,求取实用知识。

3.开拓学生的眼界,加强对科技应用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结合,将科学理论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分析。

四、教学评价在文本分析上,针对文章的易读性与文化特点更信息深度的平衡有所欠缺,教学呈现中应针对此用户外界面差异、特色创新性及教学背景加以介绍,减少学习难度,深入挖掘影响力。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读出大义2.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结构形式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借助注释读通全文,积累文言词语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写作结构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阅读一篇精彩的说明文:《核舟记》2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注释13四读课文一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先范读再自由读,最后了解读的情况二读,结合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读通文义先边读边猜读文义,再结合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最后解决疑难字词三读,反复诵读读熟课文,感知文义四读情说明顺序,了解结构方式,完成课后探究二4感知本文语言特色,简洁,严密,生动,做课后探究三5课堂小训练见学案四课堂小结说收获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近二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这样对于一篇浅显的文言文,采用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猜读文意,运用反复诵诵读的方法自读,继续训练学生的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篇自读课文非常适合。

效果分析:1.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反复诵读,尝试猜读文意,培养了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2通过小测试巩固了所学文言知识,理清了说明顺序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虽然篇幅长,但注释多,语言简洁浅显,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自读。

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读懂一篇浅显的文言文,这是初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

而《核舟记》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阅读。

可尝试用来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及所学文言知识猜读文意,感知文言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评测练习:1、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编辑的《》。

作者是(),是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椎髻()膝()楫()不属()3、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绝类:诎: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科幻小说,是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在科幻小说领域具有权威地位。

对于初中学生,阅读这样一篇科幻小说不仅有趣,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本文将对《核舟记》这一篇优秀的教案进行分析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分析《核舟记》这篇文本很长,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而且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科技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内容,教师要提供仔细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翻译词汇由于小说涉及到大量的科技术语,教师需要解释意义,领学生详细学习。

词汇翻译包括对一些重点词汇的解释和例句分析,例如:“动力级”、“阳电子”、“瓦特级”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术语。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

(二)分析文本教师利用沙发式的讨论技巧,推动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共同感受细节和身临其境。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内容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主题讨论教师将核舟的启示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并让学生就这个主题开展一场津津有味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审视主人公的行为,分析故事中的意义,并进行诸如“你会怎么做”之类的互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作用。

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了同学们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科幻小说的精神和知识价值。

二、教学反思对于这种长篇科幻小说,授课的时间需要相对充足,同时,教师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案和辅助材料。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事件的复杂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互动性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案优化实践及效果分析——以《核舟记》为例

教案优化实践及效果分析——以《核舟记》为例

教案优化实践及效果分析——以《核舟记》为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教案优化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案可以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同时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授课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

而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也需要优化教案,以满足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实践应用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旨在以《核舟记》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优化教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和针对性设计作为教案编写的起点,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是每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原则。

在优化教案时,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的素材和重点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授课《核舟记》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解读文本的意义、加深学生阅读兴趣、掌握语言文学技巧等几个方面,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独特的教学安排。

二、教材内容的筛选和选择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等因素进行筛选和选择,以切实地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信心和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选择《核舟记》这篇文章作为教材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将难度和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并针对学生常见问题进行教学重点突出和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这是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手段不仅包括了教学课件、教学游戏、课堂调查等多种形式,这其中还包括了生动有趣的教学用具,比如利用模型、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学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核舟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和多种教学游戏的方式,辅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评《核舟记》教学实录

评《核舟记》教学实录

评《核舟记》教学实录从《核舟记》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这节课,环节相当完整和明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执教者独具匠心。

教师能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寓教于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挖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优质课。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入课文的方式直接精彩。

纵观整堂课,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核舟的精巧。

而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并没有简单而笼统地向学生阐述“核舟是什么?”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与课文描写相同的橄榄核,让学生体验核之小,然后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画到课外折的纸船上,对照课文的“核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个导入相当的直观而具有冲击力,比简单地向学生阐述一种概念或定义的效果好。

可以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即“体验”核舟的精巧。

(2)教学环节完整、流畅、有新意。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设计,从导入让学生看橄榄核,感受核舟之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氛围;到让学生画纸船,悟雕核舟之难;再到赏《核舟记》,让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找出对“核舟”之精巧进行描述的语句,品味作者的赞美之情;最后品核舟之名,达成共识。

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节节加深,非常精彩。

从《核舟记》的课堂实录来看,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教师以活动的方式(“看橄榄核”“画纸船”这两个环节)让学生对核舟以及《核舟记》之美、之精、之绝的体会极其到位,而且深入人心。

让学生把《核舟记》的内容画到纸船上,让学生有兴趣学,使得课堂不闷不僵,学生有活力,进而会主动地去认真读课文,分析课文。

教学的效果相当好,可以说是活用了“教材例子”并完美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本节课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一个观点——语文课堂,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这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更是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法宝之一。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48《核舟记》教例评析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100篇48《核舟记》教例评析

《核舟记》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特级教师胡明道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86年第3期)。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布置学生限时阅读,要求粗略地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参照注释,读顺课文,教师巡视、答疑,出示小黑板(难字正音)。

二、二读课文,激发兴趣。

导读题:1.核舟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奇巧人”?2.文章除了第一段是总的概略介绍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总的介绍?3.第六段中哪一句与“奇巧”人相照应?4.文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说明呢?5谁能翻译、讲解第一、六段?三、三读课文,自议自解。

这一遍阅读以2—5段为主。

方法是分组阅读竞赛。

教师安排各组阅读的内容及评分记分的方法。

第一组阅读第2段,要求在讲台上摆好船舱和窗户,写出对联;第二、三组分别阅读第3、4段,要求排雕塑剧,指定一人执导,并指出重点字词。

第四组阅读第5段,要求在小黑板上画出船背题字及篆章。

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讲解或排演,教师当即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形象背诵,注意重点词、句的落实。

四、四读课文,反馈验收。

教师设计了一套竞赛题,组织学生抢答。

抢答的内容主要有:1.为词、句的翻译选正确答案,2.判断对短语、词、句理解的正误,3.又快又准地翻译句子。

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看板书:核舟奇巧船舱篷窗对联船头苏黄佛印船尾楫、炉、壶二舟子船背题名、篆章空间顺序〖JB)|〗技亦灵怪亦哉然后采取“接力”背、“承包”背等各种方法组织背诵。

[评析]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一种。

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以导为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以读为主,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此教例中,教师“导”的艺术表现在: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五个阅读步骤渐次深入,形成完美的层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巧妙安排教学思路,五个阅读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思路则为:引导学生感知→扫除“外围”→重点“攻坚”→测试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8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8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8.一词以经纬——《治平篇》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设计思想:选取课文写作上最有特色的一个点——“数字说理”来设计教学。

教学主要步骤:一、反复读全文,从整体的角度品味其写作特点。

《治平篇》的写作很有特色,特色之一,一个“虑”字贯串全篇;特色之二,对比的方法贯串全篇;特色之三,层层递进的构思贯串全篇;特色之四,数字说理的方法贯串全篇。

二、抓住“数字说理”切入课文。

三、以“课文是在哪些方面用数字说理的”的主问题拉出如下线条。

1.全文的中心论点从数字中显露。

2.立论以数字作为有力的证据。

3.批驳别人的观点让数字说话。

4.收尾时以数字说理作结。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上述四点,可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来深入领悟。

特别是第二段,可以辈份、人口、屋田、生活状况为横栏,以高祖代、曾祖代、祖代、曾孙及元代为竖栏列表显示,数字说理的艺术明晰可见。

四、以“课文是在哪些方法中用数字说理的”一问带动对课文议论方法的理解。

1.数字说理运用在举例论证中。

2.数字说理运用在设例论证中。

3.数字说理运用于对比论证。

4.数字说理运用于层进论证。

五、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一个“虑”字(数字说理如何有力地托出了全文的论点),归纳上述内容。

[评析]这个教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运用“一词经纬”之法艺术地进行教学设计的教例。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等。

例如《口技》中的“善”,就是作者用以结构全文、表现全文精髓的一个经纬之词。

我们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的特征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个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我们抓住的这个“词”,可以是贯串于全文的关键字眼,也可以是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来的主要特点。

《核舟记》教学评价

《核舟记》教学评价

全县初中学校青年教师大赛《核舟记》教学评价作者:巴艳萍指导教师:付亚珍单位:烟筒屯中学教学评价: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以后,说明文在中学教材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从而给人知识的文章题材。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对中学生来说,为以后的日程生活都打下实用的基础。

也可以说说明文教学等于常识课。

巴艳萍老师的《核舟记》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切合学生实际,寓教于乐,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符合学生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

教学中巴老师时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

然后让学生分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通过演课本剧,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把握体会核舟制作者精湛的制作技艺。

进而逐步渗透本课时的教学德育目标,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尤其是,学生准备了齐全的道具,制作了精巧的核舟,全心的配合表现。

我感觉效果很好。

本节课巴老师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尤其课件的制作,既精美,又实用,使用恰到好处。

巴老师基本功扎实,语言精练准确,逻辑性很强,能用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时刻不忘激励学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板书设计既简洁合理,又实用。

当然,巴老师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当堂练习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另外教师的板书功夫还需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核舟记》一师一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与节奏。

2、疏通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大意。

3、初步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唐代,有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课堂学习(一)作者简介:重点解释《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张潮编辑。

•虞初,西汉小说家,后世称虞初为小说创作的鼻祖,虞初同时也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

•其作品《虞初周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很大,后人便有以虞初为小说命名,如《虞初志》《续虞初志》《虞初新志》等。

(二)国宝档案的填写。

(根据预习情况,学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重点讲解:(1)“贻”的意思(2)八分有奇和高可二黍许(三)文章朗读。

朗读过程中,通过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读音,进而确定准确的朗读节奏。

(1)八分有奇(2)黍(3)箬篷(4)峨冠(5)袒胸露乳(6)盖(7)泛盖大苏泛赤壁云;尝贻余核舟一以学生教读领读为主,学生分析,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点拨为辅。

(四)根据所读的情况,教师归纳整理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与文言句式,便于进一步理解句意,准确朗读。

【布置作业】)附板书:《核舟记》学情分析(一)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本文内容奇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但本文内容较长,出现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较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加强课后的整理。

《核舟记》教与学反思(一)这是一篇文言文,如何解决文言文教学的固化模式,一直以来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寻求更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是我今后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之路。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中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理。

《核舟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华精美的传统工艺技术。

自成篇以来,受到无数人士的喜爱。

当然也能很容易吸引中学生的目光,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

中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快,通过学习本文也能够培养他们热爱华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难点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朗读教学法:这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感知内涵。

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这时的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文章思想感情理解得会更透彻。

实践表演法:学生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导入语: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雕刻出核舟,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学生了解苏轼,进而了解核舟的大概情况。

介绍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印象。

余映潮教例欣赏

余映潮教例欣赏

余映潮教例欣赏一、余映潮是谁呢?余映潮老师那可是教育界的一位大咖呀。

他的教学案例就像是一个个宝藏,每次欣赏都能发现好多惊喜呢。

二、他的教例在教学目标方面的亮点他设定的教学目标特别精准,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东西。

就拿一篇课文的教例来说,他会把目标定在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某个重要情感或者是掌握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

比如说教古诗词的时候,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像李白写将进酒的时候那种豪放又略带惆怅的心情,他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通过诗句准确地捕捉到。

这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原来教学目标还可以这么巧妙地设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1. 重点突出在他的教例里,重点总是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他会用各种有趣的方式让这个重点像星星一样闪耀。

比如在讲解一篇散文的时候,散文的描写手法是重点,他就会把文中那些优美的描写段落单独拎出来,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字的魅力。

就像我们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里面的景色描写简直绝了,余映潮老师就会重点引导学生去欣赏那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难点化解对于难点呢,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

要是有比较难理解的文化背景或者是抽象的概念,他就会用特别接地气的例子来解释。

就好比在讲文言文里的一些古代官职的时候,他可能会拿现在的政府部门职位来做类比,一下子就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他的教学方法简直是五花八门。

有时候是小组讨论,他会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给出一个有趣的话题。

比如说在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时候,他会说:“同学们呀,你们觉得这个主角像你们生活中的谁呀?是像那个爱唠叨但是很热心的邻居大妈呢,还是像那个有点木讷但是特别善良的同桌呢?”这样的话,同学们就会特别积极地参与讨论。

还有的时候是角色扮演,在教戏剧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体会角色的情感和台词背后的深意。

这就像我们在玩角色扮演游戏一样,特别有趣。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核舟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核舟记》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在学习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背景,还记得吗?(大屏幕出示苏轼的资料)苏轼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郁闷。

它曾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明代雕刻家王叔远在桃核上雕刻了这个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ǎnɡ)膝(xī)褶(z 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 h 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朗读第一、三部分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2)研读第二段。

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余映潮经典课例评析集

余映潮经典课例评析集

余映潮精典课例评析50篇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余激起千层浪潮,后生在红杏中闻到芳香,长江后浪推者前浪,让语文教学艺术在浪里开花。

余映潮在语文界是人不是神,但却胜似神,每当阅读他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心中总能激起一阵波澜,这是教学艺术的结晶。

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奋,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浮躁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的美丽。

今天我编辑了他的经典课例评析50篇,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也以丰富我们的教学人生。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羚羊木雕》教例评析[教例简述]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

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

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

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

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

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如: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

”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手把手教你写好教案二——核舟记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建议

手把手教你写好教案二——核舟记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建议

手把手教你写好教案二——核舟记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建议核舟记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课程概述《核舟记》是一部道家经典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核舟记》的研读,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和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核舟记》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和文献特点。

2.掌握《核舟记》中的主要思想和哲学精髓。

3.理解《核舟记》与其他道家经典文献的关系。

4.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重要的道家经典文献,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环环相扣,宛如一艘漂浮的船,涵盖了广泛的哲学思想。

故本课程将以《核舟记》为主要教材,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解读。

同时,还需要辅助其他经典文献的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核舟记》中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讨论与汇报3.研读与解析经典文献4.辅助材料展示与分析五、教学建议1.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在教学中,需要深入了解《核舟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帮助学生了解道家思想的渊源和传统。

同时,还需通过阅读其他资料,比如《道德经》、《庄子》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核舟记》与其他经典文献的关系。

2.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哲学的异同在通过对《核舟记》的研读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哲学的异同,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3.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阅读与解析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阅读器和音频读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解析文献。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文献和资料,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4.多形式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辅助材料展示等。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核舟记》的研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特级教师沈蘅仲的教学设计(全文见《语文学习》1983年第8期《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些想法》。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注解、资料自学课文,主要弄清楚:①林黛玉进贾府后的活动顺序,并据此编写段落提纲;②着重弄清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物,哪些人详写,哪些人略写,哪些人是正面写,哪些人是侧面写,哪些单独介绍,哪些集体介绍,然后综合全文,以人物为单位写出人物分析提纲。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拟出下列题目及写作要求。

1.《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一题要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作这道题,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黛玉的材料来写:①外貌特点表现性格,②对别人的应对、谈话表现性格。

2.《“劳什子”和“命根子”》这一题要求分析贾宝玉的性格。

“命根子”是贾母等人物对宝玉所寄托的希望,而“劳什子”则反映了宝玉对此的蔑视。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这一对矛盾来进行分析。

3.《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这一题要求分析王熙凤的性格。

引导学生抓住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哭和笑来分析她的性格,一是分析性格,二是分析王熙凤和贾母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

4.《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这一题要求从课文对宝黛相会的着意描写中来分析他们两人在感情上的共鸣。

5.《从贾府一顿便饭的排场谈起》这一题要求分析“贵族之家”的一个侧面,从而看到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生活。

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主奴关系。

6.《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贾府府第规模的分析,来看封建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及其社会基础。

提醒学生注意对贾府大门前的描写,它表明这个贵族之家的后台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以上题目,学生分别写完以后,可以互相交流,以使相互启发。

[评析]《林黛玉进贾府》洋洋7000余字,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描写,第一次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安排了宝黛这两位主人公的见面,第一次展现了故事的场景贾府,读起来令人极有兴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特级教师胡明道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86年第3期)。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布置学生限时阅读,要求粗略地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参照注释,读顺课文,教师巡视、答疑,出示小黑板(难字正音)。

二、二读课文,激发兴趣。

导读题:
1.核舟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奇巧人”?
2.文章除了第一段是总的概略介绍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总的介绍?
3.第六段中哪一句与“奇巧”人相照应?
4.文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说明呢?5谁能翻译、讲解第一、六段?
三、三读课文,自议自解。

这一遍阅读以2—5段为主。

方法是分组阅读竞赛。

教师安排各组阅读的内容及评分记分的方法。

第一组阅读第2段,要求在讲台上摆好船舱和窗户,写出对联;
第二、三组分别阅读第3、4段,要求排雕塑剧,指定一人执导,并指出重点字词。

第四组阅读第5段,要求在小黑板上画出船背题字及篆章。

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讲解或排演,教师当即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形象背诵,注意重点词、句的落实。

四、四读课文,反馈验收。

教师设计了一套竞赛题,组织学生抢答。

抢答的内容主要有:1.为词、句的翻译选正确答案,2.判断对短语、词、句理解的正误,3.又快又准地翻译句子。

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看板书:
核舟奇巧
船舱篷窗对联
船头苏黄佛印
船尾楫、炉、壶二舟子
船背题名、篆章
空间顺序〖JB)|〗技亦灵怪亦哉
然后采取“接力”背、“承包”背等各种方法组织背诵。

[评析]
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一种。

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以导为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以读为主,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此教例中,教师“导”的艺术表现在:
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五个阅读步骤渐次深入,形成完美的层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巧妙安排教学思路,五个阅读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思路则为:引导学生感知→扫除“外围”→重点“攻坚”→测试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

第三,精心穿插激趣的手段,五个阅读步骤中,第一、二步为铺垫性步骤,第三、四、五步为主体性步骤。

教师着眼于主体性步骤,穿插了实物演练法、表演法、图示法、竞赛法、形象记忆法等多种手段。

学生沉浸在生动活泼、欢快愉悦的学习气氛之中,精神奋发,兴趣盎然,身心俱益;教学气氛由平静渐趋热烈,直至沸沸扬扬;教学节奏由舒缓而逐步加速,直至密锣紧鼓。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此诗句可以形象地表现教学达到高潮时课堂上合谐的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