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合集下载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得与失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得与失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得与失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对于这次的社会主义改造,过往的学界评价都比较片面。

为还历史一个公道,给世人一个警醒,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一项伟大而成功的举措,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上,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按照总路线的要求,从1953年起,我国实行“一化三改”计划。

到1956年底,党在提前完成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性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占绝对优势。

第二,据统计,1956年国民经济总收入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资本主义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

在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于零。

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年均增长18%。

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12.9%。

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建立起来,工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个独立的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起来,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开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深刻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下面就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后,通过改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国家的主导下调整了产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实行了计划经济管理,这使得社会总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巨大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获得了工业增长与农业现代化正确挂钩的成功。

此外,通过实行统一计划,加强国家经济内部一体化,以及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使得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并创下了世界纪录,确立了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推动国家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周边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和外国势力打压,社会主义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国家的地位,而在改革中,我们既能够按照自己的叙事倒置来展开全局,也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最终,我们成功地打开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且逐渐建立了独特地符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体系,这也是我们在改革中走在前面的重要体现。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所谓“左倾”思想和“大跃进”(即农村运动),这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危害了人民生活,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其次,由于一些政策的不适应性或缺失,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巨大差异,劳动力更替交错,企业转型等,中国在市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縫隙。

综上,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取得成功的基石之一,它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立独特社会主义体系的历史功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展示出我们独有的倾向性,让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卓有成效。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1.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的要点在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否在实际上等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有着重大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经济虽然占据领导地位,但在开始时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种私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经济取代的。而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52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19%,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2%,资本主义经济7%。就是说,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合计为79%,占到国民收人的绝大部分。到1957年,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人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33%,合作社经济56%,公私合营经济8%,个体经济3%,资本主义经济0.1%。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7%,占到了国民收人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一个时期相对下降,但这种主体地位本身,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不允许动摇的。
我们看到,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比如,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变成公私合营工业之后,每个工人的平均年产值,1952年为9397元,1953年为10800元,1954年为13401元。1955年,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一倍。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工业的产值比1955年增加了32%,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营业额比1955年增加了15%。又比如,农业生产在这期间基本上也是逐年上升的。1956年,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4.9%,其中粮食比1955年增产4.4%,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计划指标。畜牧业的情况稍差一些,但也没有发生农民大批宰杀牲畜致使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这些事实生动地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尤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总体上来看也还是相当快的。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810亿元,1978年为5634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1952年为349亿元,1978年为4237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461亿元,1978年为1397亿元,1953一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7%。1957年和1978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变化为:谷物3→2,棉花2→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布3→1,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除了少数农副产品产量的位次保持不变或稍有后退外,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位次都明显提前了。这些事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初步的、但又是有力的显示。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

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

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如何科学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 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 主要是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时党对我
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 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 差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 式
•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 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 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 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 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 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班级:15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班学号:3115003104姓名:汤嘉诚摘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而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也出现过失误,但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积极意义失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正文: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国家得到巩固。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国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由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到1956年,已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不仅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设想,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评述社会主义改造

评述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评述政史学院政教12班黄妹香201202401102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科学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由于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立了人民政权,这场社会主义革命是采取人民政权自上而下的领导、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这种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它称作社会主义改造。

科学评价社会主义们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第一,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走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下取得的。

如果否定了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否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关于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几点思考

Vo . 9 NO 4 12 .
J1 20 u. 06
关 于 如 何 评 价 社 会 主义 改 造 意义 的几 点 思 考
吴 长 春
( 大连 海 事 大学 人 文 社会 科 学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2 ) 豇 1 0 6

要 : 内 学 术 界 对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意 义 的 评 价 , 些 提 法 或 结 论 过 于 笼 统 , 不 甚 客 观 、 际 。 对 这 种 状 况 国 有 或 实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4期 20 0 6年 7 月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 n lo io ig No m a ie st ( o il ce c d t n o r a fL a nn r lUnv r i S ca in eE ii ) y S o
的 原 因作 了分 析 。 应 如 何 评 价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意 义 提 出 了 看 法 。 为 对 这 一 历 史 问 题 的 研 究 应 本 着 客 观 、 对 认 求 实 的态 度 。 持 科 学 的评 价 标 准 。 要 注 重 当 时 的 历 史 条 件 。 要 以 历 史 发 展 的 眼 光 , 在 时 代 高 度 , 以 坚 既 又 站 予 更切合实 际的评价 。
Ab t a t Th v l a i n ft e sg i c n e o o il tta so ma in b o s i a a e c f l r ih r t O g n r l ri sr c ; e e a u t so h i nf a c fs ca i r n f r to y d me tc c d mi i d a e e t e O e e a m— o i s e o p a t a .Th s a t l n l s st e c u e n u sf r r o p n o so o t v l a e t e sg i c n eo o il tta s r ci 1 c i r i e a ay e h a s sa d p t o wa d s me o i i n n h w O e a u t h i n f a c fs ca i r n - c i s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社会主义改造评价,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程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议。

下面,就社会主义改造评价进行分步骤阐述。

一、总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它的目的是要彻底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经济改造中国的经济改造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国有企业的建立和调整等方面。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要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进程,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这直接体现了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三、政治改造政治改造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让人民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的巩固。

在今天的社会,政治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

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媒介,民众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直接参与政治讨论,这种方式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民主体系。

四、文化改造文化改造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使人民在灵魂上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将自由、平等、公正、博爱等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心灵中。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改造也在不断的进行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文文化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必然发展,它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和评价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建国以后,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实现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谈谈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1.所有制的不同是两者最根本的首要区别。

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1952 年以后我们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生产资料的农民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的集体公有制。

家庭承包制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专题十一: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
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中共中 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重要影响。抗美援朝运动的 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共和国的独立和新中国的安全, 维护了世界和平;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提高 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 的国际环境。
这就是克拉克
金日成在 《朝鲜停战协定》
主义社会。
谢谢大家!
Thanks a lot!
高级形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③改造的内容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成为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具体做法为: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 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 “一窝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 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 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 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 首先,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 他们自愿地接受和平改造。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予资本家及资方 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既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又使 他们在企业内部与工人一起劳动和学习,逐步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

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述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者依据《历史决议》的相关结论,强调其历史必然性;基本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者则突出其脱离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纠正。

坚持生产力评价标准,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是我们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评价述评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述评,以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的主要观点1.基本肯定社会主义改造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应当肯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这一结论代表了官方观点,被长期坚持和引用。

80年代前中期,学者们大多遵循《历史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所作的历史结论,着眼于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有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原理,认为既然中国经济落后,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甚至主张民主革命胜利后应该让资本主义经历一个充分发展的时期。

沙健孙认为,首先,文明的进步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应加以绝对化,如果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许可,即使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也完全可以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其次,从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是生产力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再次,从以后的实践经验来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不是阻碍了,而且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

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

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关于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的几点思考
1、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标志着一次跨越式的社会集体觉醒。

它不仅把中国社会从欠发达的乡村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转型,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人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社会主义改造给了中国人民一个新的梦想,把中国带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让中国人民从贫困、落后中走向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大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它把全民族的每一个人融入到社会主义的整体之中,激发起全民族的积极参与精神,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共同参与社会发展,主动改造自己,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更加美好的社会。

4、社会主义改造也实现了中国从落后国家向前进发展国家的转型,并且促进了社会各种事物的进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制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全中国人民的福祉得到极大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一化三改”
主体
建设与改造 同时并举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工业
入社农户96.3%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 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固 地团结其他中农, 发展互助合作,由 逐步限制到最后消 灭富农剥削的农村 阶级政策。
1955年,毛泽东撰写《中国农村的 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 第一步:互助组 主义改造 大体经历 第三步:高级社 三阶段 的三个发 展阶段
第二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从建国初到1956年工农业产值比例的变化
比例
年份 1949年 1952年
工 业 30% 43.1% 51.3%
农 业 70% 56.9%
1956年
48.7%
1957年国民经济总收入与1952年比较
国民经济 比例
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国营 19.1%
33%
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的原因
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原因
在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 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 义经济成分;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建立了斯 大林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 了这种模式社会主义的政权,使国 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但是 在改造过程中急于求成,改造过急、 过粗;在所有制布局上盲目讲究单 纯的公有,具有长期的负面作用。
第二步:初级社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方针: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第 一 步
手 工 业 供 销 小 组
稳步
第 二 步
手 工 业 供 销 合 作 社
稳步
第 三 步
手 工 业 生 产 合 作 社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 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次 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年份
1952年
合作社
1.5%
公私合营 合计
0.7%
个体
资本主义 合计
6.9% 78.7%
21.3% 71.8%
1957年
56%
8%
97%
3%
不到0.1%
3%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突破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 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 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实行全行业的公 私合营
主要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 义
主要实行个别企 业的公私合营
第一,改造的方式——和平赎买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30%
职工福利:15% 资本家红利:20.5%
“四马分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 委托经销代销等。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第一 政治条件 第二 物质基础 第三 国际因素
两个转变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 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 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 泽 东 对 总 路 线 修 改 手 稿
总路线的内容
工业化与改造 紧密结合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两翼
解放生产力 与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 展生产力有机统一
总路线的内容与关系
“一化”的必然性
毛泽东指出:我们 现在能造什么?能 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 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 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文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 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56年
•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第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 中国确 立起来。中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第二,中国的剥削阶级由此被废除,社会主义民 主得以真正确立。对中国的民主建设具有跨时代 的意义。 第三,中国旧的生产关系被废除,新的生产关 系得以确立,这就使生产关系更适应了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力得以发展。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 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 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 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中共中央历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 1、 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 义改造的道路。
华北区百 货公司等单 位向私营企 业的订货档 案。
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资方拿定息
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 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

到1956年,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 经占绝对统治地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 分三个阶段,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走互助合作道路
毛泽东主 席“关于 合作化问 题” 的报告传 达到农村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 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 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合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 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
手工业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 条件。 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 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 级的和平赎买,避免“流血革命”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 坚持和平的方法和自愿的原则 , 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
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

要求过急,改变太快。表现: (1)农业合作化问题。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 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 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以致 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合作社规模 过大,干部管理水平一时跟不上去;财务 管理上出现混乱现象;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产业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快。 (3)工业化建设的“冒进”问题。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得表现。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与 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 引导、逐 步过渡的 方式
用和平方 法进行改 造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 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 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 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 的合作社经济 (3)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 济
0.7% 1.5% 19.1%
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 个体农业和工商 业者 合作经济 国资本
6.9%
71.8%
1949-1952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
工人阶级
个体农业和 工商业者

农民、手工业者
资本主义性质
民族资本 国家资本

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三种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三种阶级力量的 矛盾集中表现为: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 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 变是历史的必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题: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朝鲜语111班2组 发言人:李枘桓 小组成员:林本艳 李欣欣 赵慧芳 刘杰 李爽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建立 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性质:过渡性质的社会 基本特征: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 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 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 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同。
3、用和平 方法进行 改造
对资本主工商业的改造,我党以 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改造。同 时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 造的方针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从 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突破
这些突破集中到一点就是:在 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 大国里,走出了向社会主义社 会过渡的新路子,解决了社会 变革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 阶级斗争的矛盾问题。
农业
手工业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 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创造出从初级直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 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 和平赎买,避免“流血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