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合集下载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江湖曾是饮清波.笔染霜华秋最多. 梦里诵君新句子,觉来无奈月明何. (卷上)书唐孙过庭《书谱》加释文(1)《丙戌荷月王凤平书谱卷上孙过庭选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释文;王凤平于二00六年五月书,孙过庭书谱。

书谱上卷,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汉魏时有钟繇,张芝的绝艺,晋末则以王羲之王献之并称精妙。

(音码!!!!)(2)《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云没而羲献继之又》释文;王羲之说,我研究了众多名家书法,钟繇张芝砾岩确实非同一般,无与伦比,其余的都不值观赏,自钟繇张芝死后,就由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 (3)《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释文;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较,可以说可以和钟繇相抗衡,或者说超过了他,和张之相比就象雁飞的排行;仅次于他然而张芝精学熟练,致使池水尽墨. ( 4 ) <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释文;假如我也能专心致至到这种程度,也未必不如他.这乃是推崇张芝超过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的书法专长,虽估没有符合前人的规范要求;但他能撷取从人所长. (5)<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释文,整容并蓄,因此说他无愧于书法艺术是不过分的.有评论的人说;他们四位大书法家(钟,张,二王),堪称空前绝后.但是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质朴,而今人的书法妍美, ( 6 )<<作适以记言而淳醴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当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释文;质朴随着时代而变化,妍美则因时俗而改易.虽然书法创作最初仅仅是做为记录语言的,但世风随着"厚","薄"的变迁,书风也经过质朴到华美的多次变化.这种沿旧推新, (7)<<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推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释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书法贵在能继承古代传统而及不背离时代潮流,能创新而趋于流弊,即所谓"文采于质朴搭配得恰到好处,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放弃装饰精美的房屋去住古人的山洞, 8<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于草体>释文;评论又说;"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及钟繇,张芝一样."这个评论似乎已得要领,但人认为还没道出详细的理原委,钟繇只专长于楷书,精于草书,他俩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于张芝的草书相比(9)<<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释文;他多一项楷书的优点,他的草书以略胜一筹.虽然就专长上来说,王羲之略有欠缺,然而在广泛涉猎多种书体上他却有很多优势,总的来说,彼此之间各有所长. (10)<<乖互谢安素善尺椟而轻之敬之书子敬赏作佳书谓与之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释文;谢安向来擅长书信的书法艺术,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精心地写了一封信给他,认为一定会收藏,不料谢安却在背面写的复信,王献之深感遗憾,谢安曾经问过献之. (11)<<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义答时人那得如敬虽权以此>>释文;"你的书法比起你父亲来怎么样,?"献之回答说;当然是我超过父亲.谢安说;"众人的却不向你说的这样."献之又答;"世俗的人哪里懂的鉴赏.王献之虽然暂时用这种说法来反驳谢安的批... (12)<<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平且立身杨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这豪翰>>释文;但他称自己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份了吗?况且立身行道,杨名后世之事,本是使父母的名益也随之显耀,如当年曾有曾参里巷的名字叫"胜母"而不肯进入的事献之的笔法. (13)<<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释文;是承袭王羲之的,虽然粗略地学到些规模法则,但实际恐怕未能全部继承世业!更何况又假托得遇神仙学书法而耻于崇尚祖传的绝枝用这种态度来学习书法,(14)<<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释文;跟那些面墙而立毫无见识的人相比,又有好出多少呢?有一次王羲之去京城,临走时在墙壁上题写的一幅字.之后王献之偷偷地将其擦去并在原处从写了这些字自认为写的不错.王羲之回来看到后. (15)<<见乃叹日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释文;叹息到;"我离开家时,真的大醉了."献之才从内心感到惭愧.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是专功和博通的区别; (16)<<不及逸少无或疑焉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虚专>>释文;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那是没有什么可疑问的.我从十五岁起立志学习.开始留意书法艺术.体味钟繇和张芝的书法遣迹,汲取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规范,用尽心力钻研, (17)<<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释文;时光已超过二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入木三分的本领,却也从末间断过临池学书的志向.看他们书法中悬针垂露的奇异形状;如疾驰的雷电; (18)<<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释文;坠落的石头之奇观,如大雁飞期,猛兽惊奔的殊姿,如凤舞蛇惊的妙态;如断崖颠峰的气势;临界危地锯枯木的险绝; 19)<<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道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释文;有的重如乌云压顶,有的轻如蝉之薄翼,有的行笔流畅如清流潺潺流注,有时顿笔凝重浑厚,象山岳一样安然屹立;有时运笔轻微细柔,犹如新月初出悬于山崖; (20)<<落落乎尤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然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释文; 眯划布置疏落有序,象银河群星疏密相间,生动自如;其神奇奥妙如大自然,达到非估力所能创造的境界,确实可以说是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心于手运用的畅达和谐. (21)<<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于豪芒况>>释文;他们笔不妄动,每下一笔有它的理由.一画之中,定要使笔峰起伏富有变化;一点之内,顿拙峰芒各各不同; (22)<<云积其点划及成其字曾不傍窥尺椟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释文;更不必说点划积累组合好,才能成字.如果未能博览旁通,以不曾惜光阴,俯身苦学,而借引"班超投笔"为托辞,为项羽不肯学书作为自以为是根据; (23)<<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面形心昏拟效心之方手迷轻重之挥运之理求>>释文;信笔乱涂作为书体,以墨拼凑点画即成字形,心理不懂得临摹的方法,手对运笔挥毫的道理也模糊不清, (24)<<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释文;这样想要写出美妙的书法,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君子立身于世,务必从其根本进行修养,杨雄说;诗赋只是小道末流之物而已,有志向的大丈夫是不会去做的,更何况是醉心于细微的点划用笔, (25)<<豪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释文;把精神沉湎于翰墨之中呢?而专心下棋,,还能标上"坐隐"的美名;潜心垂钓,尚能体验到"行藏"的乐趣, (26)<<藏之趣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挺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释文;而这些可又怎能比的上功可宣扬礼乐,神妙赛过神仙,像陶工揉捏粘土制造陶器般变化无穷,又如同炉火冶炼金属一般神秘莫测的书法呢?喜欢怪异崇尚神奇的人, (27)<<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绩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释文;玩味着它结体气势的变化多端;喜欢追究细微,探测精妙的人,却常常从中吸取到它的精华,书法本来就是"义"与"礼"的荟萃,确实为那些贤明通达的人所擅长, (28)<<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释文;用它来蓄精养神,寄寓监赏,怎么会是徒劳的呢? (29)<<然与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劳而东晋土人互相陶染>>释文;东晋时代的士大夫们,彼此互相熏陶学习.至于王氏,谢氏家族,庾氏,郗氏之辈,纵使未能全部掌握书法之神妙变化, (30)<<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资滋永斯>>释文;但也挹取了它的风神韵味.随着物转星移, (31)<<道逾微方复闻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释文;越到后代,书法就越衰落.(一些人)听到本该怀疑的理论,不辨真假便大加称道,得到一些末流的东西便盲目效法, (32)<<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释文;大力推行,而古今隔绝.也无从询问,假若真的有所体会,也都严加保密,深深的保守起来.从而使得学习的人茫然而无所知,不得要领, (33)<<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释文;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人成功的喜悦,而不能领会他们成功的原由,有的人成年累月地在结体的布局上下功夫但距离应遵守的法度却越来越远,想研究楷书却不得要领,学习草书更是迷惑不解. (34)<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释文; 假如一旦对草书的了薄浅的理解或获得楷书的一些粗略的法则,便沉溺于此,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己给自己造成了掌据一般法则的障碍,他们那里知道心与手的相隔相应就象同一源头的不同支流;书写的各种技法, (35)<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释文;又像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枝,岂可孤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适应变化,应急方便,(36)<书为要题勒方副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释文;行书最适合;题榜和勒石之内的作品,当以楷收写就最相宜.书写楷书若不能同时精通草书,写出来的字恐怕会过于拘谨单一; (37)<札真以点划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划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释文;学习草书如果不同时精通楷书,也就不能称为,"书法".楷书以平直的点画构成形体,由使转表现其精神.草书则以点画表现其精神,以转折呼应来表现形体. (38)<转不能成字真亏点划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释文;草书没有了使转,就不成字,楷书点画功夫不到位,只可以记录文词.它们之间虽非同体,但回环交错,大体上还是有关系的.所以向上还要贯通大小二篆, (39)<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释文;向下融贯隶书,还包括参酌章草,浸润飞白,如果有一点没有考查明白,就会向北胡,南越的风俗回异一样,所有效果完全两样了.至于钟繇的楷书号称奇绝. (40)<<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划狼籍无常不>>释文; 张芝的草书造诣神妙莫测,被誉这草圣,这乃是因为他们专精于一种书体,以至于达到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境地.张芝不善长写楷书,但在他的草书中,处处可见楷书的点画的起伏顿拙;钟繇不善长写草书, (41)<<草使转纵横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释文;但在他的楷书中,草书的使转却极纵横之致.,在他们以后,不能兼得楷书和草书优点的人,作品就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就不能算是专精了!虽然说篆书, (42)<<隶书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释文;隶书,草书,章草的功效和用途各不相同,但成就它们的美,各有所宜,篆书崇尚婉转圆润而通畅,隶书要求精密乎合规则,草书贵在流动畅达, (43)<<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后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释文;章草务须严谨而简捷.在此基础上,经风骨神韵使之严峻,以妍美温润使之平和,以瘦劲挺拔之笔使之矫健,以安闲雅致使之和婉, (44)<<可达其情性形其衷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释文;这样就可以表达书者的性情,反映其喜怒衰乐.至于检验用墨浓淡,干湿的区别,自古以来标准都是一样的;要体味年老年青意境的差异,即使相隔百年, (45)<龄俄顷嗟乎盖有学而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又一时而书有>>释文;也能立即看清.哎!不深入此门,又怎能看到它所且有的奥妙呢!再者,在同地时间所作的作品. (46)<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略而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释文; 也有顺心合意和心手不合的区别,合意时"质"与""形",风流秀媚,不合是则全凋落硫陋,没有生气.简略地追究其原因,各有五个方面;精神怡适,事务闲悠,是合意的第一方面; (47)<惠绚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释文;感人恩惠,酬答知己,这是合意的第二方面;时令调适,时候润泽,这是合意的第三方面;纸与墨的两相调和,互相映发,这是合意的第四种情况;偶然灵感来临,雅兴勃发,相要挥毫作书,这是合意的第五种情况. (48)<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释文;心情急躁,手难相应,这是不合意的第一种情况; 违反自己的意愿迫于形势勉强书写,这是不合意的第二种情况;气候干燥, 炎热当空,这是不合意的第三种情况, 纸墨低劣,不称心意,这是不合意的第四种情况; (49)《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释文;精神倦怠,手软无力,这是不和意的第五种情况。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作品,是他晚年的草书理论巨著,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草书理论著作。

《书谱》全文约700字,以草书书写,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变迁、种类、特点、创作方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书谱》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夫书之有古,所以似之也。

似者,或失于拘局,或失于改体,或失于粗率,或失于枯巧。

五失之中,胡可雷同?盖神异所在,理或存焉。

若乃学不相师,取友之道,资虽不同,而果于有成者,吾知其不拘局也。

资同而道胜,得于心而时行者,吾知其不改体也。

粗率者,非枯朽之谓;枯朽者,实无以立艺之士也。

巧而不拙,岂曰外巧?夫然则艺之致也,未可遗也。

译文:书法之所以有古,是因为它与古人相似。

相似的书法,可能失去了拘局之病,可能改变了体制,可能粗率无度,也可能枯朽无韵。

在这五种失病之中,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其中,神韵之所在,在于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果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拘局之病;如果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改变体制之病;如果是粗率无度,那可能是枯朽之病;如果是巧而不拙,那并不是真正的外巧;如果是如此,那么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此,不应该被忽视。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

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著《书谱》2卷,已佚。

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有墨迹《书谱》传世。

出生信息646年、唐朝、杭州富阳去世日期691年主要成就撰写书法理论著作书谱代表作品书谱《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年),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悟、书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亦为一篇精美的草书佳作。

《书谱》融合了质朴与妍美书风,在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笔势纵横洒脱,心手相忘,为后世学习草书的经典范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学习《书谱》的几大特点,对提高自己的草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方放:《书谱》临习技法四步走一、用笔《书谱》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

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南宫的话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

《宣和书谱》中也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

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

”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

不仅如此,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不过是在我们欣赏《书谱》时,觉得其用笔的速度要稍快于“二王”。

我们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孙氏肯定是有机会见到墨迹的,羲献所处年代到唐才三百多年,“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孙过庭曾经在吴郡生活过,因此,孙氏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孙过庭(约646年-691年),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字虔礼。

一说名虔礼,字过庭。

吴郡人,或谓富阳人,或谓陈留人。

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

生平事迹不详。

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

唐张怀瓘《书断》称:“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尚異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

”列其隶、行、草书入能品。

宋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著有《书谱》。

《书谱》是中国书法长河中,一部最为典型的书论巨作,对于后人书法的学习有较大辩证参考意义。

但是毕竟是古文,有一定难度。

今天,书法思考整编全文、注释、译文发布给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人能赶上。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孙过庭《书谱》译文

孙过庭《书谱》译文

孙过庭《书谱》译文孙过庭《书谱》译文《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写。

自古以来~善长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yóu,和张芝的卓绝书艺~晋末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精妙。

王羲之说:“近来研究名家书法~认为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与张芝的草书比~排在他后面,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下功夫到那个程度~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无愧于书法了。

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是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作一些记录~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

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内质相谐和~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闲臵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

”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说出它的始末原由。

钟繇专工隶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

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真书~对照钟繇的真书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

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

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

后来二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

孙过庭《书谱》:大致内容、释文(附注音、分节)

孙过庭《书谱》:大致内容、释文(附注音、分节)

孙过庭《书谱》:大致内容、释文(附注音、分节)《书谱》吴郡孙过庭撰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锺、张云没(mò,殁),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há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háng)。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锺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慙(cán,惭)于即(jí)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yán)。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qì)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chúnlí)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返)玉辂(lù)于椎(chuí)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锺、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眞,比眞则长(cháng)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揔(zǒng,总)其终始,匪(fěi)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椟(牍),而轻子敬之书。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固)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nǎ)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shēn)不入。

以子敬之豪(毫)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jīqiú)。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shú)愈面牆!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è)。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内容提要《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

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

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

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

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

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於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书谱》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

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

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墨迹本,《书谱》,唐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薛绍彭有刻本,可补今墨迹本所缺之文。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翻译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翻译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

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可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

书谱(孙过庭)原文译文【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自古以来的书法家,在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时称“钟张之绝”。

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时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

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

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像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所以说,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

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

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

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

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孙过庭(772-846)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飘逸高绝”,他的书谱《孙过庭书谱》更是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将对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孙过庭书谱原文孙过庭书谱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包括楷书、行书、草书,下篇则是篆书和隶书。

这里先介绍上篇楷书部分的原文。

1.《孙过庭书谱·楷上》昔人有言,学书以观其先后而不为序,观其多少而不为贵贱。

夫多,所传之笔墨多也;少,所传之家谱少也。

先后,所传之时间有限之理也;贵贱,所传之祖宗有盛衰之数也。

后世若欲求其贵贱,而概其多少,则抵其丰衍之况;推其先后,而不辩证其真伪,则误其背古之意。

凡有声誉者,必历代进行切磋之风也。

仲尼既逝,颜渊得其笔,吾子复得渊笔,三人之间亦不达其意,而况后世小人追齐伦呢?尔来时人,而今非时,岂其心意殊异哉?岂其别有妙用,而不传之于世哉?世儒嗟叹,咸思困于手与书。

笔墨乏材,而心机不足,遂出于《千字文》。

已而编成《论语》,其形而上者,尚不足以启发心且;其形而下者,则可观抑扬顿挫,而论书之纵横矣。

况又庶日万机,无不为书。

初学之时,发受启蒙,毛笔噙囟不止之时,可不从内外相照应,板锉镌磨,窥其大义,览其方圆,斯有所用。

笔墨所作,语言所传,皆为人心所知,情所体者也。

工之为书者,安得不思其妙,而希得于心机之中哉?岂有一纸几笔,独与人心平等哉?天造之物,心皆自有形状,而实质相同也。

故昔时之人,以天命为贵,而不恃文墨;当今以文采为尊,而忘其才气。

始之不深,终以失神;虽有所积,终于成败。

所以至于才气之耗,机心之屈者,由冥合之技而失其神也。

尧、舜亲征,载其德而不随。

今人亦能著书于心,为不必妄扰之术,而灵合异域,自随而得。

岂比于妄从,一则耗力而再则伪巧乃成其营。

今之易安得书,易安得成皆以心为师,而万世不易之道哉!世人恋名清玄,尚不知简陋之妙,空显异趣而不涉实理,博疏巧散,而不协于笔墨之工,未有竹帛可以治世而匡心者也。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一、《书谱》全文昔时萧何因谏孝文帝,乃赋诗三篇,文章备矣。

及卒,碑铭此以遗迹。

至江陵颜延之颇涉文艺,自用凿齿作诗篇,反受囚辱。

文帝即位,宽其罪而流之燕。

及孝明即位,延之谒见,问以文学。

延之对曰:“今时士大夫多不传达传统,不学古之真,惟以嗜好文章,拾人大言,设谈崇词,虽贫力讷,有《儒林》之辞。

故被泽者,多是允才,非盖子也。

”帝曰:“夫书契凡几?”对曰:“玉玺始制,书之纪言,表玺文组,犹喫之食饭酪也。

书夹博,契径错,繁简鵜暴,强弱不均。

不其载怪?于是递代英谋,社倏若神。

余以斯观,文章之法也。

判者不结囹,言渎格、急繁深浅,运商而千变当之,及彻,乃审。

”帝曰:“善哉,似可久矣。

”尝以厚贳遗之。

二、《书谱》白话译文品读从前,萧何因为进谏孝文帝,作了三篇诗,文采都很出色。

后来他去世了,关于他的事迹被刻在碑上留了下来。

后来,江陵的颜延之喜欢文学,用牙齿刻成诗篇,结果反而被囚禁。

后来文帝登基了,宽恕了他的罪并放他到燕国去。

再后来孝明帝登基了,延之来见他,问他关于文学的问题。

延之回答说:“如今的士大夫们很多不传承古人的传统,不学习古代真正的功绩,只是喜欢文章,随便引用别人的高谈阔论,虽然自己贫困愚钝,也能写出《儒林》这种文章。

所以得到官爵的人,很多都是有才华的,不是凭空得来的。

”帝说:“书法是怎么样的?”延之回答说:“玉玺刚开始制作的时候,文字只是用来纪录言语,龙章凤纹的汉印的文字,就像人吃饭喝酪一样。

文字繁缛复杂,印上的字又密又粗,强弱不均。

这些可不是装饰怪异的。

于是经过代代传承的英观和深谋远虑,文字就像神一样不可思议。

我观察这些,看到了文章的规则。

判断者不是固定不变的,言辞应该充满波澜,丰富而深浅各不相同,灵活而变幻莫测,直到把意思表达明白了,才算好文章。

”帝说:“好啊,像这样的话,看来可以长久保存了。

”还送了他许多财物。

三、结语孙过庭的《书谱》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字艺术的认识和追求。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原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原文(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对照版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对照版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对照版孙过庭是唐代书法家,其书法被誉为“金碧流畅,神采奕奕”。

其中,他的《孙过庭书谱》更是他书法艺术的绝佳体现,被誉为“唐代书法圣经”。

本文将为大家献上《孙过庭书谱》的原文及译文对照版。

一、《石鼓文》卷1.背印法:凡铭刻,陶印不朽。

即以此法书之,较墨色尤红润,考究勒痕,险要处临之,颇多山水气象。

2.竹墨法:竹之味甘而凉,举其精细,故号竹墨。

有所不及,用玉墨代之。

敷墨吐秀,游履自得,意境无穷。

3.金章法:书意正大,用金章取之宜。

墨以水和,秀丽尤艳,表草本之气势,立中宫之秩仪。

4.铜版法:灵活自如,不拘泥形。

调剂频繁,端丽写秀,登楼上阁,敷于壁画,铜之痕迹,更具史书价值。

5.断切法:削刀一宜新,削屑依品去,临字时用心,如彩画出奇,削切得宜,画出飞燕曲线。

二、《颜勤礼碑》卷1.自作诩:凡做字皆自诩,切莫信他人。

遇顺手意到,俯仰猎奇处,为人奋发,事之必成实也。

2.以气状字:神理之体,气状立形。

近者模拟之意过甚,远则便俗难仙。

审导真气,状声言辞,字形愈奇,趣臻迥别。

3.随机转笔:更无所为,则成大器。

书只依时随机,安有规矩可描,故转笔成趣,决不规矩减数。

4.尺二法:递户而书,每隔尺二,取用两法。

左右分之,中宫重逢,吞吐法神,形意严肃。

5.鱼翁八法:兼状并斜,色斑即墨。

豪迈秀雅,几处字下,意趣各殊,别有风味。

三、《颜真卿集》卷1.取自然之美:书法取自然之美,即天人合尺之形态。

墨顺之则如云涛,墨逆之则如星河,顺逆同时,则如激流湍瀑;驭笔妙者,取此意趣也。

2.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此为自然之趣。

书法亦如是,形既成,则翩翩起舞;而制度纷繁,则纷繁不舍。

3.总结梳理:书法之难,学艺所苦,且其各具特色,不可强求。

君子爱其美而不厌,而风流得其所,实为一种美事也。

4.深感前贤之美:真卿天下名家,气韵不俗,黄峰故步,自有其艺也。

其字之雄奇,有蕴秋水之感;楷书以有正气;草书以骈阔而不失笔力;行书之富丽堂皇,疾走奔驰,真为中华第一大家。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X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X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X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刚、不久前。

【8】信:实在、确实。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观察。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X 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X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X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X,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X草犹当雁行〔6〕,然X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假设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X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X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X 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与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

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

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笔阵图收藏,长按二维码,经典不容错过!《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夫(fú)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鍾、張云沒(mò,歿),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há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háng)。

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

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慙(cán,慚)於即(jí)事。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yán)。

”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

雖書契(qì)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chúnlí)一遷,質文三變,馳蜓馗铮锢沓H弧YF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返)玉輅(lù)於椎(chuí)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

”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

且元常專工于隸書,百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擬草則餘眞,比眞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揔(zǒng,總)其終始,匪(fěi)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櫝(牘),而輕子敬之書。

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

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固)當勝。

”安云:“物論殊不爾。

”子敬又答:“時人那(nǎ)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shēn)不入。

以子敬之豪(毫)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qiú)。

况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è)。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

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

”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

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

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

”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

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江湖曾是饮清波.笔染霜华秋最多. 梦里诵君新句子,觉来无奈月明何. (卷上)书唐孙过庭《书谱》加释文(1)《丙戌荷月王凤平书谱卷上孙过庭选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释文;王凤平于二00六年五月书,孙过庭书谱。

书谱上卷,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汉魏时有钟繇,张芝的绝艺,晋末则以王羲之王献之并称精妙。

(音码!!!!)(2)《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云没而羲献继之又》释文;王羲之说,我研究了众多名家书法,钟繇张芝砾岩确实非同一般,无与伦比,其余的都不值观赏,自钟繇张芝死后,就由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 (3)《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释文;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较,可以说可以和钟繇相抗衡,或者说超过了他,和张之相比就象雁飞的排行;仅次于他然而张芝精学熟练,致使池水尽墨. ( 4 ) <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释文;假如我也能专心致至到这种程度,也未必不如他.这乃是推崇张芝超过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的书法专长,虽估没有符合前人的规范要求;但他能撷取从人所长. (5)<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释文,整容并蓄,因此说他无愧于书法艺术是不过分的.有评论的人说;他们四位大书法家(钟,张,二王),堪称空前绝后.但是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质朴,而今人的书法妍美, ( 6 )<<作适以记言而淳醴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当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释文;质朴随着时代而变化,妍美则因时俗而改易.虽然书法创作最初仅仅是做为记录语言的,但世风随着"厚","薄"的变迁,书风也经过质朴到华美的多次变化.这种沿旧推新, (7)<<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推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释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书法贵在能继承古代传统而及不背离时代潮流,能创新而趋于流弊,即所谓"文采于质朴搭配得恰到好处,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放弃装饰精美的房屋去住古人的山洞, 8<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于草体>释文;评论又说;"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及钟繇,张芝一样."这个评论似乎已得要领,但人认为还没道出详细的理原委,钟繇只专长于楷书,精于草书,他俩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于张芝的草书相比(9)<<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释文;他多一项楷书的优点,他的草书以略胜一筹.虽然就专长上来说,王羲之略有欠缺,然而在广泛涉猎多种书体上他却有很多优势,总的来说,彼此之间各有所长. (10)<<乖互谢安素善尺椟而轻之敬之书子敬赏作佳书谓与之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释文;谢安向来擅长书信的书法艺术,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精心地写了一封信给他,认为一定会收藏,不料谢安却在背面写的复信,王献之深感遗憾,谢安曾经问过献之. (11)<<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义答时人那得如敬虽权以此>>释文;"你的书法比起你父亲来怎么样,?"献之回答说;当然是我超过父亲.谢安说;"众人的却不向你说的这样."献之又答;"世俗的人哪里懂的鉴赏.王献之虽然暂时用这种说法来反驳谢安的批... (12)<<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平且立身杨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这豪翰>>释文;但他称自己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份了吗?况且立身行道,杨名后世之事,本是使父母的名益也随之显耀,如当年曾有曾参里巷的名字叫"胜母"而不肯进入的事献之的笔法. (13)<<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释文;是承袭王羲之的,虽然粗略地学到些规模法则,但实际恐怕未能全部继承世业!更何况又假托得遇神仙学书法而耻于崇尚祖传的绝枝用这种态度来学习书法,(14)<<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释文;跟那些面墙而立毫无见识的人相比,又有好出多少呢?有一次王羲之去京城,临走时在墙壁上题写的一幅字.之后王献之偷偷地将其擦去并在原处从写了这些字自认为写的不错.王羲之回来看到后. (15)<<见乃叹日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释文;叹息到;"我离开家时,真的大醉了."献之才从内心感到惭愧.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是专功和博通的区别; (16)<<不及逸少无或疑焉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虚专>>释文;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那是没有什么可疑问的.我从十五岁起立志学习.开始留意书法艺术.体味钟繇和张芝的书法遣迹,汲取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规范,用尽心力钻研, (17)<<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释文;时光已超过二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入木三分的本领,却也从末间断过临池学书的志向.看他们书法中悬针垂露的奇异形状;如疾驰的雷电; (18)<<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释文;坠落的石头之奇观,如大雁飞期,猛兽惊奔的殊姿,如凤舞蛇惊的妙态;如断崖颠峰的气势;临界危地锯枯木的险绝; 19)<<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道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释文;有的重如乌云压顶,有的轻如蝉之薄翼,有的行笔流畅如清流潺潺流注,有时顿笔凝重浑厚,象山岳一样安然屹立;有时运笔轻微细柔,犹如新月初出悬于山崖; (20)<<落落乎尤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然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释文; 眯划布置疏落有序,象银河群星疏密相间,生动自如;其神奇奥妙如大自然,达到非估力所能创造的境界,确实可以说是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心于手运用的畅达和谐. (21)<<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于豪芒况>>释文;他们笔不妄动,每下一笔有它的理由.一画之中,定要使笔峰起伏富有变化;一点之内,顿拙峰芒各各不同; (22)<<云积其点划及成其字曾不傍窥尺椟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释文;更不必说点划积累组合好,才能成字.如果未能博览旁通,以不曾惜光阴,俯身苦学,而借引"班超投笔"为托辞,为项羽不肯学书作为自以为是根据; (23)<<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面形心昏拟效心之方手迷轻重之挥运之理求>>释文;信笔乱涂作为书体,以墨拼凑点画即成字形,心理不懂得临摹的方法,手对运笔挥毫的道理也模糊不清, (24)<<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释文;这样想要写出美妙的书法,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君子立身于世,务必从其根本进行修养,杨雄说;诗赋只是小道末流之物而已,有志向的大丈夫是不会去做的,更何况是醉心于细微的点划用笔, (25)<<豪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释文;把精神沉湎于翰墨之中呢?而专心下棋,,还能标上"坐隐"的美名;潜心垂钓,尚能体验到"行藏"的乐趣, (26)<<藏之趣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挺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释文;而这些可又怎能比的上功可宣扬礼乐,神妙赛过神仙,像陶工揉捏粘土制造陶器般变化无穷,又如同炉火冶炼金属一般神秘莫测的书法呢?喜欢怪异崇尚神奇的人, (27)<<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绩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释文;玩味着它结体气势的变化多端;喜欢追究细微,探测精妙的人,却常常从中吸取到它的精华,书法本来就是"义"与"礼"的荟萃,确实为那些贤明通达的人所擅长, (28)<<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释文;用它来蓄精养神,寄寓监赏,怎么会是徒劳的呢? (29)<<然与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劳而东晋土人互相陶染>>释文;东晋时代的士大夫们,彼此互相熏陶学习.至于王氏,谢氏家族,庾氏,郗氏之辈,纵使未能全部掌握书法之神妙变化, (30)<<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资滋永斯>>释文;但也挹取了它的风神韵味.随着物转星移, (31)<<道逾微方复闻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释文;越到后代,书法就越衰落.(一些人)听到本该怀疑的理论,不辨真假便大加称道,得到一些末流的东西便盲目效法, (32)<<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释文;大力推行,而古今隔绝.也无从询问,假若真的有所体会,也都严加保密,深深的保守起来.从而使得学习的人茫然而无所知,不得要领, (33)<<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释文;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人成功的喜悦,而不能领会他们成功的原由,有的人成年累月地在结体的布局上下功夫但距离应遵守的法度却越来越远,想研究楷书却不得要领,学习草书更是迷惑不解. (34)<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释文; 假如一旦对草书的了薄浅的理解或获得楷书的一些粗略的法则,便沉溺于此,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己给自己造成了掌据一般法则的障碍,他们那里知道心与手的相隔相应就象同一源头的不同支流;书写的各种技法, (35)<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释文;又像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枝,岂可孤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适应变化,应急方便,(36)<书为要题勒方副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释文;行书最适合;题榜和勒石之内的作品,当以楷收写就最相宜.书写楷书若不能同时精通草书,写出来的字恐怕会过于拘谨单一; (37)<札真以点划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划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释文;学习草书如果不同时精通楷书,也就不能称为,"书法".楷书以平直的点画构成形体,由使转表现其精神.草书则以点画表现其精神,以转折呼应来表现形体. (38)<转不能成字真亏点划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释文;草书没有了使转,就不成字,楷书点画功夫不到位,只可以记录文词.它们之间虽非同体,但回环交错,大体上还是有关系的.所以向上还要贯通大小二篆, (39)<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释文;向下融贯隶书,还包括参酌章草,浸润飞白,如果有一点没有考查明白,就会向北胡,南越的风俗回异一样,所有效果完全两样了.至于钟繇的楷书号称奇绝. (40)<<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划狼籍无常不>>释文; 张芝的草书造诣神妙莫测,被誉这草圣,这乃是因为他们专精于一种书体,以至于达到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境地.张芝不善长写楷书,但在他的草书中,处处可见楷书的点画的起伏顿拙;钟繇不善长写草书, (41)<<草使转纵横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释文;但在他的楷书中,草书的使转却极纵横之致.,在他们以后,不能兼得楷书和草书优点的人,作品就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就不能算是专精了!虽然说篆书, (42)<<隶书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释文;隶书,草书,章草的功效和用途各不相同,但成就它们的美,各有所宜,篆书崇尚婉转圆润而通畅,隶书要求精密乎合规则,草书贵在流动畅达, (43)<<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后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释文;章草务须严谨而简捷.在此基础上,经风骨神韵使之严峻,以妍美温润使之平和,以瘦劲挺拔之笔使之矫健,以安闲雅致使之和婉, (44)<<可达其情性形其衷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释文;这样就可以表达书者的性情,反映其喜怒衰乐.至于检验用墨浓淡,干湿的区别,自古以来标准都是一样的;要体味年老年青意境的差异,即使相隔百年, (45)<龄俄顷嗟乎盖有学而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又一时而书有>>释文;也能立即看清.哎!不深入此门,又怎能看到它所且有的奥妙呢!再者,在同地时间所作的作品. (46)<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略而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释文; 也有顺心合意和心手不合的区别,合意时"质"与""形",风流秀媚,不合是则全凋落硫陋,没有生气.简略地追究其原因,各有五个方面;精神怡适,事务闲悠,是合意的第一方面; (47)<惠绚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释文;感人恩惠,酬答知己,这是合意的第二方面;时令调适,时候润泽,这是合意的第三方面;纸与墨的两相调和,互相映发,这是合意的第四种情况;偶然灵感来临,雅兴勃发,相要挥毫作书,这是合意的第五种情况. (48)<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释文;心情急躁,手难相应,这是不合意的第一种情况; 违反自己的意愿迫于形势勉强书写,这是不合意的第二种情况;气候干燥, 炎热当空,这是不合意的第三种情况, 纸墨低劣,不称心意,这是不合意的第四种情况; (49)《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释文;精神倦怠,手软无力,这是不和意的第五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