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摘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宁阳县泗店镇中心小学近年来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做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理念文化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知荣明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总结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确立了以“崇圣尚贤”为主题的圣贤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地特色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汲取圣贤智慧提升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校训:崇圣尚贤。
即以圣贤的道德要求自己,“志于道、立于德、据于仁,游于艺”,引导师生求真向善,笃学敏行,快乐成长。
培养目标:志存高远、诚信仁爱、笃学敏行、身心两健的现代少年。
志存高远,表现为志远大、爱家乡、勇报国;诚信仁爱,表现为讲诚信、有爱心、会做人;笃学敏行,表现为爱科学、勤学习、善探究、勇实践,能创新;身心两健,表现为会健体、好阳光、乐成长。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1.实施尚贤管理尚贤管理是指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社会属性,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刚柔并济、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着眼于文化上引领、制度上规范、评价上激励、人格上凝聚。
主要包含六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信念;2.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3.营建积极向上的教育文化;4.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5.构筑安定有序的育人环境;6.形成家校共育的育人合力。
2.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制度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章程五制度的制定,被中央教科所方铭琳博士在点评时给予高度评价。
五项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家委会制度、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制度)也经历了校委会的多次磋商,经过了全体老师的几次讨论最终定稿,完善了相关制度的机构组织,对学校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逐渐被重视,其所蕴含的精神和智慧也被认为对于人类的价值观培养和思维方式影响深远。
因此,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在本文中,笔者就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一、搭建课程体系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是要搭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中了解、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民族传统文化、书法、绘画等等。
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传承、创新、实践、交流”的原则,以自主学习和体验为主导,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另外,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需要和兴趣,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研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使他们在身心上接受和认同传统文化,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强化校园文化氛围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也可以体现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中。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传统文化展览、文化嘉年华、文艺晚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
同时,学校也可以在学生活动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品味和品位。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各类文化俱乐部,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参加。
这种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能有效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三、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承袭和创新的精神理念等。
同时,学生应该通过传统文化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学习,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传统文化的思考方法,例如启发性问题学习法、类比学习法、经验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认识传统文化。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分析研究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分析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变得缺乏。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研究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如何有效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有必要开展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研究,探讨其方法和实施策略,为学生的教育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指导。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藏,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的灵魂。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和弘扬。
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华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尊师重道、孝亲爱友、忠信仁爱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做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具有伟大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深入分析这一举措对学生的教育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明确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探讨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价值所在;二是探讨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三是分析当前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四是提出具体的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与方法,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五是评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探讨其对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发展的影响程度。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案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案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国家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以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2. 增加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书法、音乐、戏曲等。
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到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3.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出、戏曲表演、古诗词大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 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学校可以成立传统文化研究小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调查研究、撰写论文、举办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创新意识。
5. 四季文化主题活动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每个季节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
比如在春季举办传统花灯展览,夏季开展传统民俗游戏比赛,秋季进行传统风味小吃分享,冬季举办传统舞蹈表演等。
通过四季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6. 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提供学生进行传统技艺学习和实践的场所。
比如建立国画教室、杂技培训基地、民间乐器演奏室等。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手学习传统技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7. 举办讲座与展览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的讲座和展览。
通过专家的分享和文物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8. 培养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崇尚正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促进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中华文化传承,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着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文学等方面,被广泛认为具有扎根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
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挖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认同感。
并且它也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全面而健康的人格发展。
二、加强课程设置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各类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各种学科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启示。
例如,历史、政治等课程中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将传统文化无形的浸润在学科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三、营造爱国传统文化氛围为了营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从校园环境的装饰入手,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
如,在校园内的建筑物、图书馆、教室、公共场所等地方,进行文化背景墙、文化走廊、文化标语和文化展览等活动,使每个角落都散发着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
从活动形式入手,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体验、文化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并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四、与传统文化人才携手共进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得到传承与发扬,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人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校应鼓励传统文化人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流淌在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中。
在传统文化人才与校园文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深度和广度。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前门小学作为北京市的百年老校,始终将“文化育人”作为铸校之魂,坚持“自主教育,本真文化”的办学理念。
学校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过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完善研学旅行课程文化建设,整合并不断拓宽研学旅行课程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探索:树理念,找融合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基于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教师与学生对此有共同的迫切需求。
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对于丰富、改变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爱学、会学、自主地学、合作地学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并在集体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表达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人文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在研学活动中我们结合课程教材,利用各类文化场所,并辅以实验器材,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
实践:强队伍,固课程课程实施前,我们首先通过培训、学科小组教研等方式帮助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引导教师不断筑牢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校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学校课程作者:郑蔚青张杰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年第03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学校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秉承“敬业、务本、质朴、诚信”的校风,依据“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有担当的人”的育人目标,确立了课程建设整体目标:立足本校,放眼未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活动,培养人格健全、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素质全面,有担当、肯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优秀人才。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我们梳理学校的历史发展与办学特色,从课程建设整体目标出发,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逐步构建“人文奠基,科技领航”课程体系框架,这一框架包含:一个目标——培养有担当的人;两类课程群——“奠基课程群”和“领航课程群”,其中,“奠基课程群”更加侧重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人文、科学、艺术素养的提升以及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塑造,“领航课程群”则是在“奠基”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已有的精品、特色课程以及在大学和科研团体支持下开设的课程群落,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层面实施——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个性化探究课程;四大领域——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欣赏、健康与生活。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以及国防教育、革命史教育、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祖国繁荣是我们的光荣,祖国衰落是我们的耻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
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例如,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学生们不仅能清晰地认识自我,并且逐渐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进而更加关心社会、尊重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一、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面临着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诱惑。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并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价值1.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启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学生将体验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和文化传承,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灵的滋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3. 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例如,让学生学习孔子的“仁爱”思想,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矛与盾、和而不同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宽容和包容精神。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思索,学生的思想和品行将不断提升。
三、策略1. 及时修订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教材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
教材需要及时修订,增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与实践内容。
教材编写者应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瑰宝,将其有机地融入教材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多维度的课程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应通过多个学科和课程进行,如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
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如何打造幼儿园一园一品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如何打造幼儿园一园一品校园文化建设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一园一品,即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品牌,这是幼儿园发展的灵魂。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园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幼儿园教育品质的提升。
二、核心要素:打造幼儿园一园一品校园文化的策略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发现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智慧哲理和教育价值,为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
2.融合幼儿园教育理念和特色。
每个幼儿园都有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特色,结合这些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3.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让幼儿在欣赏和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具体措施:实施幼儿园一园一品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1.环境创设。
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如挂灯笼、贴窗花、布置传统民间艺术作品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课程建设。
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设计,如教授古诗、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等,让幼儿在课堂上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师资培养。
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4.学生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元宵节猜灯谜等,培养幼儿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5.家园共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传统活动,并在家庭中传承传统文化。
四、案例分享1.某幼儿园依托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2.某幼儿园通过课程改革,将当地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提升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3篇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3篇一、指导思想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校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依托古城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古城风土人情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学校课程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创意(一)开发校本课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城风土人情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研究氛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古城风土人情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课程目标设计(一)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目标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总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古城的风土人情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古城浚县: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思索;用手去创作。
使学生认识古城、熟悉古城、喜爱古城、保护古镇城。
从而增强古城后人的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具体目标有:1、了解水乡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感受丰富的水乡文化,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探索家乡风俗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中,批判地继承古城民俗的优良传统,体现立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3、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意识,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厚,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实施目标: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
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01) 贝伟浩
韦屏山
潘俊全
陈延燕
[摘 要]近年来,南宁三中创新性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构了“五融入”校本课程模式和“经典品读、名师引
导、实践养成、内生升华”育人模式,形成了“品读—引导—实践—内生”文化育人理论架构。
评价环节增加思政评价指标。
4. 挖掘中国元素,丰富特色课程,融入校园文化
观研究社、国学社等 48 个社团,利用中华传统佳节和
国家重大节庆日开展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
注重发挥学科课堂和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以思想政
展“读经典·颂师德·铸师魂”
“ 读经典诵美德”经典
治理论课为阵地,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多维价值功能,
品读等教师比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实现引大道、启大智。先在语文组、历史组开展“课程
值观。为全面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指导能力、项目
思政”探索实践,总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3
中学教学参考
2021·
2021
·5
综合·新论视窗
程。通过“宽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雕琢,学校进
适切、实施有序、评价恰当的实践课程,提高了课程的
一步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邀请了众多名家名师
本土契合度和操作性。学校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进校园或传授经典,或讲述红色文化和中国崛起的故
化课程矩阵,纵向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
事。学校通过名家名师对经典内涵的解读,助力学生
化、红色文化”,横向维度按“高一、高二、高三”进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与美育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与美育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与美育课程可以相互融合,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方案:一、活动目标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活动内容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和价值观念。
2. 经典诵读:组织学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如《论语》、《道德经》、《唐诗宋词》等,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中华才艺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如书法、国画、戏曲、舞蹈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4. 美育课程:开设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策划和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课程计划,明确活动目标和内容。
2. 组建活动组织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3. 宣传推广:通过校园广播、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开展活动:按照活动方案和课程计划有序开展各项活动,注意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总结评估: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活动的效果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四、预期效果1.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得到提高,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2.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培养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3. 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学校的美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品牌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的认知和接触也相对较少。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呼唤日益增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本课程中的建构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上,更是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中,成为了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校本课程构建的概念和方法、传统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构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构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品格修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推动学校教育朝着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方向转变。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结合校本课程构建的特点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内容的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也有助于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本课程构建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礼仪、风俗等,是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重要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文化的深层转变,传统文化教育的仪式感和传统的宗教性的限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感的新文化。
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需要遵循去留取新的原则,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新发展。
为此,校本课程构建研究是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校本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校本课程认为,教育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文化,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和兴趣爱好。
校本课程认为,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主人公,并长期以来强调传统科目教育,然而,今天的学校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地球等方面建立学生的课程统合,校本课程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而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还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礼仪、风俗等多个领域,其中,哲学是核心所在,其内部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明德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思想强调的则是顺势而为,顺天道,顺人情,不违逆天自然。
文学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其中,诗经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楚辞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并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的思想、风貌和文化。
唐诗与宋词的诗意和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不可忽视。
在道德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道德经典《大学》、《中庸》、《论语》等为代表,提出了德治与民本的思想,以及克己复礼、尊老爱幼等道德准则,这些都标注着中华优秀文化虽经历多年沧桑,但却仍是一座灿烂的文化殿堂。
1.着重突出“教育为本”的一面,引导学生树立“静心净化、修身养性”的思想,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文、周恩来教育等方面的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课程变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融入学校课程建设刻不容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以“教育浸润生命”为核心理念,以“为幸福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教育目标,多年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我们从整体出发,聚焦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命成长,努力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立了“培育身心健康、自主理性、具有科学素养和艺术涵养、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构建和形成了以“生命浸润”为内涵的多元立体、开放和个性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1.融入學校课程目标的建构教育浸润生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传统文化底蕴”的培育。
我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核心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当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底色,形成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融入和教学变革结构图(见图1)。
“立足本土、立足传统文化根基,放眼世界和未来,培育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是学校课程建设内涵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也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作为重要融入点开展实践探索。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实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效益。
在师生共同成长中,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2.融入学校课程内容的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部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效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读
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 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共同推进。学校教育方面,要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 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 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兴趣。社会教育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社 会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以下是某案例分析,以说明如何贯彻指南中的要求,从而让中小学生更好地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某地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深入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当地初中语文课程为例,除了选用经典教材以外,还创新性地开发了一本结合 当地文化特色的语文读本。该读本以地方历史文化为切入点,涵盖了当地名人传 记、古迹遗址、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交流、写作实践等 多种形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 更加生动的认识和理解。
谢谢观看
3、结合现代科技,创新教学方 式
《指南》提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利用互联网和多媒 体技术,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
三、实施策略与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指南》要求加强 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学 生。
三、现统编版教材的优点
现统编版教材的优点在于其编排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从单元分类到课文 解析,再到课后问题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同时, 教材中增加的文本解读和主题探究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 性思维。此外,现统编版教材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 用所学知识。
二、原版教材与现统编版教材的 比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方案范文(通用 5 篇)为进一步贯彻 Xx 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Xx 教育局《Xx 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我校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全面推进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 Xx 二中特制定本方案。
传承与宏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哺育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品位和核心竞争力。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哺育诚信厚德少年,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先进代表,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山东 Xx 是莒文化的核心区域。
因其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启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对研究文明起源、华夏文化、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等重大史学和理论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莒文化,对于更好地揭示莒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宏扬莒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进行乡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作为今天建设 21 世纪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了解和学习莒文化。
研究和学习莒文化, Xx 二中编写了一整套莒地史话的校本教材,可以作为研究莒文化的依据。
包括莒地历史上著名人物、莒地的风俗人情、历史遗迹等,固然还包括文化遗存,如周姑子戏、剪纸、书画、对联、过门钱子、武术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方面。
五、活动内容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莒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践行活动。
(历史教研组负责组织)(1)计划在 11 月 20 日举行莒文化研讨会,邀请莒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举行报告会报告会。
(2)平时加强莒文化校本课程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介绍莒文化,每两周利用其中一节班会时间诵读、学习莒文化校本课程,主要是高一、二年级学生学习。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党胜利1 马长缨2 王凤华3摘要:随着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课程构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
本文将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策略,为教育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是促进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素材。
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而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产所,因此,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 明确教学目标,促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融合在小学教育中,学校要贯彻教书育人的理念,明确自身教学定位,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在“求真知”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做真人”,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作风,为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求真知就是指学生要学习科学、有用的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和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做真人就是指在学习中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习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树立的思想,抱有远大的理想,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成长,提高个人修养。
同时,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从语文层面,将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相融合有以下两个目标:第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弘扬。
第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要目标开展语文教学。
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普及和传播。
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建议:一、加强传统文化课程设置1. 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传统音乐、书法、中国画等,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2. 组织专门的传统文化讲座和学术报告,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园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二、开展传统文化活动1. 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节日庆祝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举办传统文化比赛,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中国画比赛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创设传统文化学习环境1. 在校园中建设传统文化展示区,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品和文物,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设立传统文化角落,放置传统文化书籍和杂志,供学生阅读和借阅,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阅读习惯。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宣传1. 制作宣传展板和海报,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美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和视频,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五、加强师资培训和学科建设1. 组织传统文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授和推广传统文化知识。
2. 加强传统文化学科的建设,设立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培养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和研究人才,推动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深入发展。
六、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1. 与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博物馆、艺术院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和活动,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2. 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社团和团队,与社会传统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在学校中接触、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作者:吴天军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9年第03期
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335人,18个教学班,47名教师。
学校以“用责任育人,育有责任之人”为办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受到心灵的滋养,培养了师生强烈的文化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我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喜欢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一)培养志趣高雅的教师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他们品读经典,撰写书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
学校每学期向教师推荐传统文化书籍,并鼓励教师主动购书,学校每人每学期为教师解决30元的购书款。
学校向老师推荐的书籍有《論语》《孟子》等,也有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学校成立教师社团,培养教师的高雅情趣。
我校的教师社团有书法、篆刻、剪纸、刺绣、文学社、朗读者等,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老师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提升了素养。
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业余社会团体。
我校有11名教师先后参加了区业余作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和区书法家协会,这些教师不仅通过活动提升了水平,也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带领教师们在校园网、微信朋友圈里“晒诗”。
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社团文化节和成果交流。
我校利用节日和特殊纪念日组织教师进行社团成果展示,如元旦组织教师创作和书写对联,端午节组织教师开展包粽子大赛,“七一”和“十一”组织教师开展诗朗诵比赛,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建立丰富多彩的社团
学校的各种社团共计22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有软硬笔书法、剪纸、折纸、国画、纸盘画、纸壳画、京剧脸谱画、民乐、民族舞等,学生得到熏陶,逐渐产生了兴趣。
学校
通过教育开放周、社团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契机,展示社团成果,向家长进行宣传,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三)举行多种多样的竞赛
学校每学期都安排德育处和教导处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鼓励和检验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每年一次的“成语大会”“古诗大会”“汉字听写大会”都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传统赛事。
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歇后语手抄报”“我们的节日手抄报”“农谚与二十四节气手抄报”大赛,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和表奖。
(一)开设校园文化课程
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历史与办学理念有机融合,提出了“责任教育”的办学品牌。
学校的“责任教育”分四个层面:即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把“立德”“求真”“尚礼”“感恩”“融合”“担当”“正义”“使命”等中华优秀精神落实在学校品牌建设之中,打造“责任教师”“责任学生”“责任家长”“责任课堂”“责任家庭”。
围绕这些内容,我们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设立了“班名”“班旗”“班徽”“班级公约”“班级文化墙”。
文化墙上分别设立了“孝道”“感恩”“爱国”“爱家”“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在走廊里布置了师生的书法、绘画、手工等具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使师生徜徉其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二)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于2004年就开发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孝道教育》,以“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我们认真取舍,改编为通俗易懂的小故事,配以简单易记的小诗歌,附以生动形象的情节图,印装成册,为各年级使用。
几年来,我们还相继开发了《中华传统美德之诚信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之感恩教育》《新二十四孝》,责任教育系列教材之《生命如花》《安全你我他》《五龙背我的家》等十余种。
每周一课时的学习活动夯实了我校的传统美德教育。
同时,我校还在各年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晨读10分钟,校园内书声琅琅。
(三)注重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把每一次活动都当成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课程,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反馈、有评价,如“三八节”开展为母亲制作感恩卡,传达“孝道”美德;清明节扫墓活动,弘扬“精忠报国”的情感;“六一”儿童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过特别的“六一”,培养孝亲敬老的美德;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这些中华传统节日,我们都会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
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全面启动“党史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我校由“双进”进校园,拓展到进家庭、进社会,使全镇335名学生带动335户家庭,接受了党史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进校园活动中,我们以“唱、讲、学、做”为主要形式,开展了唱红歌活动,广播唱、教师唱、学生唱、课堂唱、课间唱、师生同台唱;开展了讲英雄故事活动,每周一个英雄故事,建立英雄班级,树立英雄榜样;开展了学党史活动,每周开设一节党史教育课,每学期组织一次党史知识竞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班队会、社团、社会实践、文艺汇演等活动展示教育成果。
我们通过“唱、讲、学、做”让“双进”活动在校园内遍地开花。
2017年,我校将“双进工作”推向家庭和社会,开展了“五同”“六行”系列活动。
“五同”,即家庭同读“十九大”、家庭同看“红电影”、家庭同讲“红故事”、家庭同画“中国梦”、家庭同唱“红歌曲”。
“六行”,即倡善行“学雷锋,话感恩,拥军情”、学军行“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扫墓活动”、展艺行“童心向党,快乐成长,军校联欢”、拥军行“建军节慰问演出”、磨炼行“磨炼意志,挑战自我军训”、体验行“学内务,看军史,听课程,看阅兵”。
这些活动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挖掘乡土文化教育资源
五龙背被誉为“温泉小镇”,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
郭沫若曾写下“畅浴温泉跨五龙”的诗句。
根据我校独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开展了“沐浴五龙山,温暖泉世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学生为家乡制作名片并召开主题班队会,征集“爱我家乡”优秀作品,以五龙背地域特色为主,以民族民众、饮食生活、旅游名胜、自然资源、特色物产、人物风情为主要内容,增强了家乡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
(责任编辑:李晶)。